•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一个科学博士的国医堂跟诊日记

楼主说的比较中肯。我见过一个晚期癌症患者,具体什么癌记不清了。他的孩子说,去医院住院化疗,化疗了2次后

化疗本就是个双刃剑,西医也不否认的,随着发展,化疗的方案也是在不断改进的

至于如何做到适度治疗,希望慢慢有好的方法来解决
 
医不分中西,有效能愈病就是好医!

能明西医之学,再究中医之理,治从中医理法,与时俱进,岂不是好事?
 
其实楼主该把严老师的医案做个PDF,发到论坛上,以造福广大医生和患者

这个可能工作量太大了,建立医生的电子资料库也一直是我的打算,不过暂时可能没有机会完成了~
 
呵呵

对于先生是不入法眼,而对于我,看着还是不错的,总觉比一些很’规范‘的医案更生动,更实在些。

谢谢您的支持,我专业也不是中医,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您多多指教~
 
从医生的角度而言,当然希望病人的病越轻越好,这样病人可以遭受更少的痛苦,但是从学习的角度而言,还是希望遇见一些有特点的病例,这样才更有成就感。

这句话很实在!
 
可以美容的中医和无法治癌症的西医——国医堂跟诊日记3
要说什么病人对吃药前后改观的反应最强烈,

说得好
 
看韩剧也能得病——国医堂跟诊日记2
记得当年学下棋的时候,老师教育说,往往棋谱中没有点评的部分

精彩。欢迎继续抖料。
 
这位老师,说实在的并不是聪慧之士。比如说压抑的人他知道疏散,这个准确,兴奋形的依然求之泄胆,这就是隔靴搔痒。还有面部青春痘,这个无论如何和全身血热形的不搭边,如果这痘起在身体内部,你可以用凉血药来薄苦通泄内热。这热都上蒸了,就没多少用处了。
不过,古来机辨之士,亲自教授得徒弟都造就不高,反而一些名医的老师是敦厚稳重之士,其中自有道理。楼主要是本着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心态,或许能成大医。
 
这位老师,说实在的并不是聪慧之士。比如说压抑的人他知道疏散,这个准确,兴奋形的依然求之泄胆,这就是隔

一个人有一个医学理念吧,中医不是很多病不同的治疗思路都能治好病嘛。大医不敢当,想我们这种估计以后也没有医师资格证,不做个庸医就很满足了~
 
医不分中西,有效能愈病就是好医!

能明西医之学,再究中医之理,治从中医理法,与时俱进,岂不是好事

嗯!支持!
 
说说那些“千奇百怪”的患者——国医堂跟诊日记5
这次跟诊发现整整一个笔记本已经用光了,换一个新的笔记本,也说明跟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吧。如果说这个阶段有什么特点,我想最核心的词汇就是“疑惑”,刚开始跟诊的时候,基本什么都不懂,自己像个空的瓶子,遇到任何好的东西都兴奋不已,欣欣然的接受,随着接受的的越多,看的书越来越多,疑惑也就越来越大,我想这也是正常的现象吧,也只有过了这个阶段,很多东西才能真正学到自己身上,有疑惑说明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进步。感觉自己不断的进步也是很快乐的一件事情。
这几天北京天气渐渐的变暖和,春天,中医里面对应肝,好像这周和之前相比,肝阳上亢引起的高血压等疾病明显增加了不少。另外不知道由于春天是生发的季节,“患者们”的脾气也比之前大了不少。之前日记都是站在医生的角度看病人的“病”,似乎还没有仔仔细细的描述过那些让医生印象深刻的病人,这周的病人“比较典型”,不妨借着这个几乎来说一说吧。

让医生无奈的病人之一——不听医嘱的病人
其实我一直在强调一个观点,医生只是帮助你调理好自己的身体,起到的只是非常有限的一个作用。至于怎么帮助你,无论用药也好,用针灸也好,还是正骨也好,只是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的不同的手段,最根本的还是需要你自己调理好自己的身体,从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入手。比如你这边脾胃虚寒,刚用了4克姜,那边回头就吃了一桶冰淇淋,那用药肯定就没有什么效果了。在比如今天来的这位49岁的先生,说他之前看病吃过药之后没有效果。看其舌苔黄腻,用中医的话说痰瘀阻络,肯定要忌口吃鱼虾海鲜,以及特别油腻的东西了。不过人家说就好吃口肉,你让人家不吃这些东西,强烈的抗议,说什么也做不到。哎,本来用瓜蒌二陈汤祛痰湿是很好的方子,结果给您这刚熬了几服药,回头就吃了半头猪,就是张仲景在世也治不好您这病啊,您让医生怎么办呢?
治病看病,药方固然重要,但是医嘱往往比药方更重要,因为您之所以得病,一定是某些生活习惯出了问题,要是不改正您的生活习惯,病情容易耽误不说,也往往病情容易反复,对您自己看病也不利不是。不过话又说回来,有时候我们觉得有人真是体质好,无论什么鱼虾海鲜,辛辣油腻,人家一概不禁,皮肤还好的要死;有的姑娘确实吃的都跟兔子似的了,那脸上的胞起的都是有点惨不忍睹。不过特例不能当做普遍情况讲不是,您要是真的怎么吃都不胖,怎么吃皮肤都超级好,我想您也不用看我这篇文章了。

让医生无奈的病人之二——指挥医生开方子的病人
第二位有意思的病人是一位60岁左右的大妈,这次是第二次来看病,估计也是久病成医。她的舌苔舌下淤,所以上次用了很多活血通络的药物,这次来复诊,自述病情改善不是很明显,为了加大力度,严老师在桃红四物汤的基础上,用了乌头和细辛,结果大妈觉得毒性太大,强烈要求减少乌头的用量,严老师苦笑了一下,说用量少了可能没有效果,但是大妈仍旧不依不饶,非要把药量减下来方才罢休。遇到这种病人其实挺无奈的,您要是觉得自己超级厉害,干脆自己给自己开服药得了,要是觉得不信任医生,又何苦来找医生看病呢。再怎么说医生也比您水平高了不知道多少了,何必在旁边指指点点,做出这种令人无奈的事情呢。
这种类型的病人很多都是迷信广告和宣传的,比如说了看了几天养生堂,就天天拿个小本来记录养生堂的专家们怎么说的,回过头来看到方子里面有什么不对的就指指点点,说这个“某某专家”说不能吃,您这药里面怎么还给我用啊。坦率讲养生堂里面很多专家的东西还是很有意义的,但是任何电视节目也不可避免的鱼龙混杂,还要详加区分才对。其实养生堂最早开播的时候也请严老师做过讲座,只是严老师淡薄名利,婉言谢谢绝了。至于那些信奉广告患者,看到某某广告做的虚假宣传,就信以为真,经常问可不可以吃这吃那的,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就更莞尔一笑了。很多所谓的“特效药”,在我们看来,不过也就是一些中草药或者药方的提取液,哪里有广告里宣传的那么多的效果呢。不得不说现在的广告真是无孔不入,比如什么“怕上火,喝加多宝”,比如现在被热炒的虫草藏药,也不能说它不对,但是面对铺天盖地的宣传,总是感觉有以偏概全的味道,甚至让病人花了很多冤枉钱。

让医生无奈的病人之三——主考官类型的病人
很多病人对医生的印象来自于电视剧,医生在病人手上一搭,就得不得不的说出病人得了哪些疾病。所以现在好多病人找医生看病,就是什么要不说,先把双手往医生前面一放,那意思是,先考考您能不能摸出我什么什么毛病,要是摸不出来,那对不起,我就直接走人。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正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切脉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神奇,比如说妇女怀孕的“喜脉”,就只有在怀孕的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感受的到,远远不如西医的检测发现的及时。医生和病人又不是学生和老师,敌人和敌人之间的关系,您不和医生及时有效的沟通,最后被害的,还是您自己啊。
写博客写的多了,很多病人也会在网上联系你,最多的情况下就是直接扔出一个病名,尤其是西医的疾病的名称问你怎么办。比如估计读文章的很多医生都会遇到过这种问题,“XX,我感冒了,应该吃什么药?”西医里面感冒貌似就是感冒,没有分的那么细,而中医里面好歹分个风寒风热,表里虚实,看看舌苔,摸摸脉沉浮吧。对于疾病,我的理解是这样的,理论上讲,没有任何两种疾病是相同的,中医和西医只是对于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分类,有时候分类很类似,有时候又大相径庭。比如高血压,中医里面其实并不是单纯的一种疾病,没有这种的分类方法;比如糖尿病,虽然不完全类似,但是和中医里面的消渴有很大的重叠;再比如慢性咽炎,基本上就是张仲景说的“妇人咽中有炙脔”,临床上大部分用半夏厚朴汤做加减。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的,切不可把西医的病名套在中医上面。

让严老师掏出“秘籍”的患者
今天永太朋友的母亲来找严老师看病,听完患者的叙述,严老师吩咐同学把他的书包从桌子上拿过来,掏出一本“秘籍”,一边思考一边书写药方,当时整个诊室都沸腾了(当然不是真正的沸腾,只是都比较兴奋,因为据永太说他跟诊六年,从来没有遇到老师看病的时候还要查找资料的情况)。据说这个本子记录了严老师在同仁堂坐诊时候的各种验方,破破烂烂密密麻麻的一片。能逼严老师查找资料,这个案例得好好写写。我也破个例,把药量写上,不过大家千万不要乱抓药,尤其是不要照方抓药,如果有相似的病情,务必找个靠谱的医生。
病人是一位47岁的中年女性,主要症状是肾结石,并且伴有积水。由于肾结石是单位体检的时候查到的,所以病人自述除了腰酸之外没有任何感觉,观其舌苔黄腻。最大的一块结石有1.3,但是小便通畅。严老师思路为补肾活血利水排石,处方如下:
生黄芪30 杜仲15 川牛膝20 刘寄奴15 威灵仙15
桃仁15 红花10 泽兰15 冬葵子30 泽泻10 猪苓20 茯苓20 瞿麦10 通草6
薏苡仁30 车前子8 白花蛇舌草30 王不留行25
其中生黄芪,杜仲,川牛膝,刘寄奴,威灵仙补肾气;桃仁,红花,泽兰活血;泽泻,猪苓,茯苓, 瞿麦,通草,薏苡仁,车前子利尿;王不留行配合冬葵子排石。之前这个方子排出过0.8大小的结石,至于这次能不能成功,我们拭目以待了!

春天来了,下一步打算也调理一下自己的身体,练练拳,调理一下脾肾,吃胖一点,让皮肤变的也好一点。昨天问一起练拳的罗宽医生(徐文兵大夫的同事),为什么我怎么吃也不胖啊,他说思伤脾,你这是思虑过度,还需要多睡觉,少思考才是。我笑到,您的意思是说我一肚子坏水胖不起来吧!练拳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另有机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私下聊,改天另文叙述了!
 
文章写的有意思!继续顶!
 
看病的糟糕体验,也说说中医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国医堂跟诊日记6
记得有一句诗说的好,“昨夜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未有养蚕人。”——昨天夜里进入到城市,回来之后泪流满面,身上穿着绫罗绸缎的人,却没有一个是养蚕的人。其实看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且不说遇见水平糟糕的医生,费时费力又看不好病,即使遇见高明的医生,也不能保重把每个病人的病都治好,进一步而言,即使能治好病人的病,我计算了一下,每付药也往往需要几十块钱,吃上几个月的药,对于病人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金钱。之前牛哥也说过睡眠一直不太好,其实用十味温胆汤做加减应该是非常对症的,自己何尝不知道,可是里面的太子参,麦冬,酸枣仁都不是便宜的药,加上在学校熬药会比较麻烦,想想还是算了。现在终于理解很多人为什么宁愿死在家里也不愿意去看病了——看病死了是人亡家破,得病死了人亡至少家不破。哎,看病的问题从来不单单是一个单纯的医学问题,而是涉及到经济,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
有时候严老师看病,也会考虑患者的病情做一些改变,比如说桃红四物汤的“桃红”,其实是指的桃仁和红花,记得有个患者说到自己家里面条件不太好,严老师就去掉了红花,加大了桃仁的剂量,这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吧。还记得有一次有患者问一付药可不可以吃三次,其实一般一付药我们都是熬两次的,第三次稍微煮一下,然后用药渣泡泡脚,不过严老师也说你这个是根类的药物,煮三次也可以吧。从患者的问话里面,也可以听到那种无可奈何的心态,有药能除龙虎病,只是现在的药材,早已不是“旧时王谢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据说现在的药材市场利润率可以超过一半,更不要说中药造假成风早就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据说国医堂最便宜的挂号费只有区区5元钱!能在北中医国医堂看病的医生,再不济也至少接受过十年以上的医学训练吧,而其价格之低,还不如国医堂扫地的大叔大妈,不知道诸位将作何感想?一付药的价值,我认为不在于药本身,而在于药方或者确切的说是后面体现出来的用药思路,至于药物本身,其实并不应该有多大的利润。就像是五星级酒店的厨师和食堂大厨做的菜,区别并不在于食材,而是火候的拿捏,刀法的掌握,味道的感觉等等等等,真要是把食堂宫保鸡丁和酒店宫保鸡丁做对比,其实我们发现99%的材料应该都是一样的吧。换句话说,看病花费最高的部分,应该是药方而不是药物。之所以今天想谈谈药价的问题,还源于前两天导师说自己有慢性咽炎和鼻炎,我说慢性咽炎我应该没问题会治,至于慢性鼻炎,可能就暂时无能为力了。于是照着之前的博客里面提到的严老师常用的治慢性咽炎的方子(就是中医里面讲的梅核气),半夏,厚朴,茯苓,苏子梗,浙贝,玄参,甘草,桔梗,陈皮。5付药花了123块钱,现在看个感冒都需要几百块钱,细细算起来一付药20多,其实也不是很贵的,但是要知道这只是普通的小病,而几百块钱其实对于很多贫苦家庭来说已经是个很大的数目了。至于这几付药效果如何,我就拭目以待了,要是治不好导师的病,她会不会不让我毕业呢?O(∩_∩)O~
说到看病糟糕的用户体验,我想除了药价本身很高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等待的过程实在是太过于纠结。比如说严老师每天按照规定是看18位病人的,但往往实际看病人的数目要是这个的一倍左右,而18位之后,如果需要看病的话,需要找严老师签字加号的,一般这个单子都是严老师提前签好字,之后直接给患者就好,今天比较特殊的是提前写好的加号单用光了,于是只有等严老师来了才能加号,病人以为今天不能加号,很多都提出了抗议,我们只得耐心的解释为什么会这样。结果等到严老师来了之后,大家一哄而上,纷纷抢着去哪加号条,搞的我们哭笑不得。当然非常理解大家看病的心情,很多人上午十点多就过来排队,只为了看个病,结果到了跟前却没能拿到号码,焦虑的心情我们十分理解,我想即使是我自己遇到这种情况,也会十分的恼火吧。坦率讲,无论西医还是中医,等待的过程实在是太让人纠结了,本来病人来到医院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心情不会太好,为什么不把用户体验搞的好一些呢?比如至少可以让排队的空间大一些,椅子舒服一些,这样也有利于病人的病情,现在是乱糟糟的很多人挤在一起。或者医院至少可以网上预约一下,或者提供电话预约,规定某个时间大家直接过来就可以了,甚至在患者看病之前可以先简单的填写一下相关资料或者做个基本的测试工作,比如说测个血压,问问有没有什么以往的疾病历史,提供医疗的咨询过程,推荐某些方面比较擅长的专家等等等等。等待的地点也完全可以布置的舒服安逸恬静一些,可以参考咖啡馆啊,茶室的布置,这样既减少了患者的等待时间,也有利于医生更好的了解病情。我想,如果我以后有机会开个医馆的话,首先要把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每一位来到医馆的患者乃至医生,无论从什么地方来到这里,一进入医馆都会感到病好了一大半,这才是我希望的效果吧。我相信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病还没有看好,可能先生了一肚子的气,那就实在是太得不偿失了。
说完了看病的体验,还是看看严老师用“温病”的思路治疗疾病的两个案例,一个是患者于看病前一天下午3,4点感冒,发热,怕冷,无汗,不咳嗽,胃痛,反酸,流鼻涕,无痰,舌苔腻。看病前体温达到39-40度,看病时测量了一下体温,38.4度。应该算是“肠胃型感冒”,医生嘱咐每四小时进药一付,药后服热稀粥一碗,盖上被子令其发汗(覆取微似汗),处方用银翘散合小柴胡合藿香正气散加减:荆芥穗(后下),防风,金银花,连翘,藿香,法半夏,柴胡,黄芩,茯苓,陈皮,苏叶,生姜,神曲,黄连。不知道经方家们用经方的思路应该怎么治这个病呢?麻细附子汤?我最一开始以为是麻黄汤合藿香正气散,因为没有摸到脉,不知道是不是脉浮紧,不过恶寒发热无汗到像是麻黄汤一类的病症,估计做为大家的思考吧。
另一个病例是一位20多岁的姑娘,主要症状是手脚心干热,肠胃差,有时候拉肚子,有时候又会便秘便血尿血痔疮,吃饭正常,月经周期正常,经血黑,头发稀少,虚汗,腰酸。方子用青蒿鳖甲汤合清骨散:青蒿(后下),鳖甲(先下),知母,生地,丹皮,胡黄连,地骨皮,银柴胡,炙甘草,黄柏,滋阴清热。记得前几次也遇到过一位阴虚火旺的病人用的青蒿鳖甲汤,方子用的是:夏枯草,菊花,黄芩,天麻,葛根,赤白芍,当归,生地,郁金,珍珠母,炙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丹皮,龙胆草。以方测证,应该是有高血压,头晕和阴虚火旺的症状,顺便说一句,高血压严老师临床上多用夏枯草菊花黄芩天麻,乃至用大剂量的珍珠母,清肝热,息肝风。而由于颈椎问题引起的头晕,多用大剂量葛根配合当归川穹赤白芍做配伍,而阴虚发热,用严老师的话说多手脚心发热但无汗。
之前一直对于“温病”学派有偏见,不过我觉得还是罗宽大夫说的对,学医也好,学拳也好,切不可先心中对于某个门派心存芥蒂,只要是有好的东西,都可以拿过来为我们所用,我希望也是如此吧。不过有时候也在想,温病毕竟晚出,清代才成型的学派,要是张仲景遇到温病的问题,应该会如何解决呢,又会用什么方子呢?读伤寒一直有两个疑问。第一个是张仲景的方子大都药简力专一般不过七八味药,甚至有的只有一两味药。而现代的医生一开药就是十几味药下去。张仲景真实的病例用药也是如此简单吗?是现代人身体复杂,不能单纯的用单方解决问题,还是现代医生其实已经违背当年的用药规律?张仲景穿越回现代又会如何看病呢?二是伤寒里面对温病的描述很详细,但是没有记载治疗温病的方子,是因为当时没有好的治疗方案,还是因为文本的丢失,还是张仲景觉得其实温病和伤寒用药不同,但是思路应该是一致的,学通伤寒,必然就会理解温病?
想想也非常有意思,我想,这也是学医的乐趣吧。
 
武医同源,学拳的故事——国医堂跟诊日记7
《黄帝内经》上有一句话我一直特别欣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等到疾病发生了才去想怎么治疗,等到灾祸来临了再去想怎么避灾,这样不是太晚了吗?最好在他们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过现代人似乎都不这么认为,平常不怎么爱惜自己的身体,非得等到得了病再哭天喊地的去想怎么治疗,平常花点钱去锻炼千难万难,医生随便说做个检查就怪怪的把大把钱交上去,还生怕医生不收,这些人让我怎么说呢!经常有朋友说牛哥你这么年轻为什么这么喜欢养生啊?这个时候我只能叹口气,按时吃饭,按时休息,做事情有节制不应该是人的常识嘛,反倒是不理解现在的大部分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哪里是我喜欢养生,而是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罢了,不正常的人太多,也就变成了正常,于是把那些和他们不一样的人扣上一顶帽子,叫做“养生”,哎,说什么好。再说牛哥虽然很喜欢寺庙,但是也去酒吧,KTV,也喝酒吃肉啊,也六根不净,热爱红尘啊,哪里像你们想的那样清教徒了,无非相对有节制罢了。
所以今天的就不说怎么开方子了,估计最近大家总是看日记讲怎样看病也有点审美疲劳,就说说“治未病”,这一段时间练拳的故事吧。话说刚才还有实验室的姑娘问我为什么对中医这么感兴趣,喜欢一个东西多半是因为某个事情或者某个人吧,学医这件事情的缘起永太知道的比较详细,我就不多说了,以免勾起伤心往事。学拳的原因倒是很存粹——因为自己有点驼背,所以才希望通过练拳来调理自己的身体,正正骨。其实大家要是留意一下历代医家,不难发现其实好多医生因为自己身体不好或者亲人因为庸医误治才走上学医的道路的,比如说黄元御,孙思邈;而很多武术家也因为体弱多病,所以通过学拳来调理自己的身体,反倒成了一代名家,比如说郑悟清,霍元甲,我想这也是道德经里面讲的“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吧,上天给你一个东西的时候,往往包装着一个丑陋的面孔,打开它,没准就是最美的礼物!
话说在深圳梧桐山的时候遇见过一个练拳的师傅,也是赵堡一脉,练得是郑悟清的小架,不过因为在深圳待了两个月,所以只学了个皮毛就离开了深圳。后来因为读博的原因来到北京,心想北京这个地方藏龙卧虎,高人辈出,肯定有不少高手,耐心找肯定是找的到的。这里插句话,如果你想进入一个行业,和这个行业里面的高手学习自己有没有分辨能力,不妨听听这个圈子里面的人怎么说。比如说我之前对中医这个行当也不了解啊,还好因为下棋认识了永太,听听永太怎么说,直接去找严老师抄方子了,严老师果然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少走了很多弯路。学拳也是如此,好在之前自助教育界认识了不少朋友,很多人也对学拳很感兴趣,问问他们认识哪些水平不错的太极拳老师就好。当时就向他们咨询相关方面的问题,一是最好是赵堡一脉,没有贬低其他门派的意思,只是觉得和其他拳相比,赵堡相对保留了更多东西,没有像陈氏,杨氏那样,经过国家推广,参杂了很多不必要的东西,甚至是舞蹈的动作。而像八卦,形意,虽然也是内家拳,但是总感觉和太极更有缘分,还是想修习太极拳。第二是一定要有技击的作用,而不能练成舞蹈。反正我练拳纯属个人爱好,既不打算上台表演,也没有父母的压力要求我一定要怎怎么样,也不打算拿个冠军得个奖项什么的,所以不用着急非得学个套路,别人面前秀一下什么的,一年半载学个一招也不着急,就 这样认识了冯老师。学生学的不着急,老师教的也耐心,这学了快两个月,坦率讲第一招还差得很远呢!
其实很多人对学拳有很多误会,认为108式就一定比72式好,72式一定比36式强,今天学个套路,明天学个剑法,看起来挺热闹,其实什么也学不着。这就像下棋,开始学个当头炮,用好了就变化无穷,进可打人,退可防身,学的有模有样了在学其他的东西自然水到渠成了。如果今天学个当头炮,明天学个反宫马,后天来个飞相,看起来花样挺多,其实该学的东西一样也拿不到,实在是太可惜了。如果各位有学计算机的,也一定明白这个道理,无论是C语言也好,Java也好,哪门语言你先精通一门,再学其他的,上手很容易,否则所有的语言你都会是个“hello world”的水平!第二是学拳图便宜。就像我说的,虽然我觉得免费学拳没什么不好,可以老师认真教拳收取一定费用也是理所应当啊,为什么很多人觉得缴费学拳就特别不好,一年交个几十块钱学个套路就美的不行呢!这时候不妨问问自己有为什么要学拳呢?难道不是为了强身健体,甚至在关键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帮助别人吗?如果仅仅是为了好玩,我想跳广场操可能更“好玩”一些,如果是为了娱乐,那也许舞蹈可能更适合您!如果您只是希望活动一下筋骨,那跑步可能都比市面上的“太极操”更适合您。为什么花再少的钱学假的它也是假的啊,到时候练出一身病来您又怪谁呢。不要因为走了太远的路,而忘记为何要出发!不是吗?
学拳快两个月了,如果说这段时间有什么变化。我想如果单纯说身体上比以前有哪些变化的话,那可能是精力更充沛了,头不容易晕了,确实从中医上讲脊椎负责脑部供血,严老师治头晕疲劳也常用葛根,当归,赤白芍,川穹,来梳理颈部的血脉,而太极拳里面的虚灵顶劲,提档松垮,也确实是有相同的作用,这也就是大道相通的道理吧。当然我觉得身体的变化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关键是心性的变化,比之前更沉稳专注了,就像是冯老师常常说的那样,练拳的时候一定要把心先收回来,不要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确实发现一旦心思不在拳上,练出来的拳要么太快,要么不够沉稳,总是不尽如人意。至于通过练拳认识了那么多朋友,那就受益更多了,有御源堂的宽大夫,也是徐文兵老师的同事,帮我调理身体,调理脾胃,从脏腑入手;世界健美冠军“熊”哥告诉我健美的各种“内幕”;大量的师大的同学在一起练拳的时候相互学习相互成长,体会着自己身体一天天的变化,这种感觉真是好极了。
就在前一段时间昆明车站遇见暴徒袭击平民,国人纷纷议论如何“躲避”暴徒袭击,甚至如何学习维语保命,我很奇怪为什么没有人号召大家习武防身,遇见这种情况的时候制止歹徒呢!如果说女人和孩子这么做还可以理解,那么那些男人们为什么不反思自己平常是不是太过羸弱了,关键时候不能冲上去呢!我们是不是平常的教育是不是丧失了某些东西呢?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要学医学拳呢?我想最后还是用冯老师的一个故事来结束这篇文章吧:
这二天国贸地铁出事故,到处都是等车、挤车赶着上班的人,今天在十号线国贸站救了二个美女,我在车厢外第一个位置等车,一美女直接被人从下车的人流车内被人直接飞倒在地上,后面的紧跟着一个女孩子完全控制不了身体已经踩踏到她身上,且也将要趴倒她身上,后面的人流势不可挡。这时候我毫不犹豫把倒地的女孩“掂”起来 ,顺手把她后面的女孩带起来,表面上是拉起来了一个,其实把后面也救了。不然的话那种结果可想而知,特别是第一个倒地的女孩子,轻者是骨折,重者出人命了,那时候没一个人要谢谢我,根本来不及,瞬间又被上车的人群全挤进了车厢。拉人的那一瞬间没有一刻的犹豫,救人……拉她起来……!也许这就是常年练太极救人和人的本性吧?
无论是学医也好,学拳也罢,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需要的时候帮助他们,才是我最终极的目的所在吧!
 
武医同源,学拳的故事——国医堂跟诊日记7
《黄帝内经》上有一句话我一直特别欣赏,“是故

能跟老师一起会诊,真羡慕。记得刚跟人学拳时,拳打来,都不知道躲。在对抗练习时,慢慢悟的,攻防闪转腾挪。我平时就练几个简单招式,如云手,八卦掌上下反手。一招变百招。大道是相通的。中医在实战中会提高很快。
 
能跟老师一起会诊,真羡慕。记得刚跟人学拳时,拳打来,都不知道躲。在对抗练习时,慢

谢谢您的鼓励,不过我确实还差的太远,让内行见笑了~
 
本帖最后由 一默 于 2014-4-10 15:50 编辑

是讲下我的理解。
关于药方的事情。我和几个朋友聊天的时候也说起过,说现在去医院开方,基本有10多味药。想想要么是现代人体质复杂,比如现在的人基本体内有湿,这个你可以看看罗大伦的文章,里面提到过,他在看照片,发现现代人的舌头,很多体内有湿。这么几百年的变化,环境和各方面都不一样了。以前社会单纯,一个人得病了就好好的养,哪里有什么电视手机电脑的。所以以前的人气机肯定比现在的人通畅。现在的人都不怎么劳动了,是最大的区别。
我在想个事情:张仲景在古代应该是个科学家。那个年代的科学理论基础是什么?是易经为代表的所构建的阴阳数术体系。医易同源,黄帝内经与易经讲的核心事物是一样,是古代人对这个宇宙的朴素的认识。所以在这个基础上,他思考问题或者发展医学问题就有了根源。比如说那个五苓散,其实是五令散,五味药代表了5个方位,与后天八卦相互对应。伤寒里面很多药的思路都来源于上面说的阴阳数术这个体系。所以用药也简单也能抓住了本质。这个开药的思路现在肯定是被断掉了。现在基本是在经方的基础上做加减。我们从小就不接触易经为代表的知识,所以现在我们去理解这个体系是非常困难的。举个例子,清代的黄元御,写的四圣心源多少的简洁明了,他这个人原来就是准备考科举,后来去学医。为什么他能理解这么透彻?他从小就是在那些经书里面长大的,所以他看通了那些书籍以后,就知道所有的书都在讲一个问题。以前科技不发达,即便有人参悟透了,形成书了,也不一定能留下了,即使留下来了被打倒牛鬼蛇神了。可惜可惜!
以后有大成的中医也就是能懂阴阳懂易经,从现代的话就是能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人。一起学习!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