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內经指南(一:三阴三阳)

我说的六合就是指:上下东南西北
先生若要抠字眼儿的话,请问人立北極枢之上,四面八方皆为[南],何来[东西北]?

就退一步说。
六合乃东南西北上下,何以以六节名之?
而六节乃由四时扩充而成,何来上下?
 
最后编辑:
先生若要抠字眼儿的话,请问人立北極枢之上,四面八方皆为[南],何来[东西北]?

就退一步说。
六合乃东南西北上下,何以以六节名之?
而六节乃由四时扩充而成,何来上下?
那就只能叫:上下前后左右
 
那就只能叫:上下前后左右
对,您说得对。

那六合乃上下前后左右,何以以六节名之?
而六节乃由四时扩充而成,何来上下?
 
有一派中医学说,言六经脉之命名,乃是以气之多寡来决定,但这派的说法合理吗?

Screen-Shot-2020-08-19-at-2.51.17-PM-882x570.png

先撇开这是否一个丐题之质疑,姑且借用八卦的符号,来展示一下六节与六气的量之关系,而事实上六气的量,可以有两种矛盾的看法:

1,阴阳互舞型

。。。。。(乾卦)。。。。。。
。。。。。。阳明。。。。。。。
(巽卦)少阳。。巨阳(兑卦)。
。。。。。↓。。↑。。。。。。
(艮卦)少阴。。厥阴(震卦)。
。。。。。。太阴。。。。。。。
。。。。。(坤卦)。。。。。。
阳长阴长图。。。。。。。。。

→震→兑→→巽→艮→
→枢→关→→枢→关→
→衰→生→→衰→生→
。终。初。二。。四。五。终。

2,阳气独舞型

。。。。。(乾卦)。。。。。。
。。。。。。阳明。。。。。。。
(阴兑)少阳。。巨阳(阳兑)。
。。。。。↓。。↑。。。。。。
(阴震)少阴。。厥阴(阳震)。
。。。。。。太阴。。。。。。。
。。。。。(坤卦)。。。。。。
阳气生化图。。。。。。。。。。

→震→兑→→兑→震→
→生→长→→收→藏→
→生→长→→老→已→
。终。初。二。。四。五。终。
~~~~~

所谓说六气的量,就是说其阴阳之比例,而六气里阴阳之比例,就只能有四种态势那么多,即阳明(无阴三阳=3/3阳气,以乾卦示之) ,巨阳同于少阳(一阴二阳=2/3阳气,以兑卦示之) ,少阴同于厥阴(二阴一阳 =1/3阳气,以震卦示之) ,太阴(三阴无阳=0阳气,以坤卦示之) 。
而四种态势配上六气刚刚好,因为它除了展示比例之外,还展示了六气之趋势
所以六节之名讳被叫作什么也好,其旋转之方向是顺是逆也罢,但其三阴三阳之比例及趋势,也皆只能是如此,是之谓天道也!
况且六节其实已有一个通用之名讳,即初气二气三气四气五气终气。
不是这个样子之其它模型邪说,通通皆可以丢进垃圾桶矣。

上面两说皆符合这个模型,但心源派就是只承认[阳气独舞] 之说,因为在大天地里,太阳就是独一无二的阳气之源。
您总不能指着月亮说,它是太阴,所以它就是阴气之源吧?

最後还有一个重点要说明,六节只是容器之名讳,其与春夏秋冬三十节气属同一层次,一旦被制定了下来,就万世不移,不是吗?
而四时之天气,乃是风寒暑湿,且六节之天气,乃是风寒暑湿燥火
这也是梗局,不容变易之学说也。

但有很多学说,竟径直以六节来推演论述,这简直就是胡说八道!
而更扯的是,其六节竟然是可以活动的,您能想像一个指南针,其上之东南西北是活的吗?那么它还能指南指北吗?还能相信它的指导吗?
 
最后编辑:
请教各位大佬:按灵枢针刺深浅如下:
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
足太阳刺深五分,留七呼;
足少阳刺深四分,留五呼;
足太阴刺深三分,留四呼;
足少阴刺深二分,留三呼;
足厥阴刺深一分,留二呼;
这明显不符《内经》重阳必阴,重阴必阳之医理,再加上六节之次序也被打乱了,这真让人困惑极了!

而根据我所理解的医理去推衍:
三之气,阳明深六分、留十呼;
终之气,太阴深三分、留四呼;

那么补上其余者,当如下:
温木、初之气,??深四分、留六呼;
热火、二之气,??深五分、留八呼;
燥土、三之气,阳明深六分、留十呼;
凉金、四之气,??深五分、留八呼;
寒水、五之气,??深四分、留六呼;
湿土、终之气,太阴深三分、留四呼;

这样的循环往复,才符合天之道!
至于那四组[??],该怎样填上呢?
 
《脉解》

本篇原本乃内经里非常重要的一篇,但历来却被忽视了,原因是文本被人刻意的错乱了。

本篇的内容其实非常之简单,即以月份配六节,再配上当此节之经脉,若是病了的话,则会有何症状。
此乃建基于天人相感之前提假设,而提出之基础理论,亦可谓古中医学之根本也。

换言之,本篇乃是:
解说六脉之病的病因与病机

事实上,本篇乃顺承之前的古中医学而来,即《四气调神大论》为第一步,而《六节藏象论》为第二步,本篇《脉解》则为第三步。

所以它只能被分为六个段落,但六节之次序嘛,就不能有一个定论吗?
而六节配月份嘛,就一定得是配十二个月吗?
~~~~~

雷公對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之主時,臣以其藏最貴。

可见在内经之时代,六脉即是今日之六经,而一年只得十个月,且每个月则有卅六日,并以十干命名之。

明乎此,则可以拨乱返正矣!
 
最后编辑:
厥阴,正月。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
少阳,七月。秋,庚辛白,中主肺,治七十二日。
少阴,九月。冬,壬癸皂,中主肾,治七十二日。
太阳,三月。夏,丙丁红,中主心,治七十二日。
太阴,十月。长冬,己黄,中主脾,治三十六日。
阳明,五月。长夏,戊黄,中主胃,治三十六日。
~~~~~

1(厥陰):所謂㿉疝婦人少腹腫者,厥陰者,[寅]也,[正月]三月陽中之陰,邪在中,故曰㿉疝少腹腫也。
所謂腰脊痛不可以俛仰者,[正月]三月一振,榮華萬物,一俛而不仰也。
所謂㿉癃疝膚脹者,曰陰亦盛而脈脹不通,故曰㿉癃疝也。
所謂甚則嗌乾熱中者,陰陽相薄而熱,故嗌乾也。


2([少陽]少陰):所謂腰痛者,[少陽]少陰者,[肺]也,[七月]十月萬物陽氣皆傷,故腰痛也。
所謂嘔欬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欬上氣喘也。
所謂色色不能久立,久坐起則目䀮䀮無所見者,萬物陰陽不定,未有主也,秋氣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殺萬物,陰陽內奪,故目䀮䀮無所見也。
所謂少氣善怒者,陽氣不治,陽氣不治,則陽氣不得出,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所謂恐如人將捕之者,秋氣萬物未有畢去,陰氣少,陽氣入,陰陽相薄,故恐也。
所謂惡聞食臭者,胃無氣,故惡聞食臭也。
所謂面黑如地色者,秋氣內奪,故變於色也。
所謂欬,則有血者,陽脈傷也,陽氣未盛於上而脈滿,滿則欬,故血見於鼻也。

3([少陰]少陽):所謂心脇痛者,言[少陰]少陽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陽氣盡而陰氣盛,故心脇痛也。
所謂不可反側者,陰氣藏物也,物藏則不動,故不可反側也。
所謂甚則躍者,九月萬物盡衰,草木畢落而墮,則氣去陽而之陰,氣盛而陽之下長,故謂躍。

4(太陽):所謂腫腰脽痛者,[三月]正月太陽[辰]寅,寅[辰],太陽也,[三月]正月陽氣出在上,而陰氣盛,陽未得自次也,故腫腰脽痛也。病偏虛為跛者,[三月]正月陽氣凍解,地氣而出也。
所謂偏虛者冬寒頗有不足者,故偏虛為跛也。
所謂強上引背者,陽氣大上而爭故強上也。
所謂耳鳴者,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也。
所謂甚則狂巔疾者,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狂巔疾也。
所謂浮為聾者,皆在氣也。所謂入中為瘖者,陽盛已衰,故為瘖也。內奪而厥,則為瘖俳,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

5(太陰):所謂病脹者,太陰子也,[十月]十一月萬物氣皆藏於中,故曰病脹。
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於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
所謂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嘔也。
所謂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者,[十月]十二月陰氣下衰,而陽氣且出,故曰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也。

6(陽明):所謂洒洒振寒者,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陽盛而陰氣加之,故洒洒振寒也。
所謂脛腫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陽之陰也,陽者衰於五月,而一陰氣上,與陽始爭,故脛腫而股不收也。
所謂上喘而為水者,陰氣下而復上,上則邪客於藏府間,故為水也。
所謂胸痛少氣者,水氣在藏府也,水者,陰氣也,陰氣在中,故胸痛少氣也。
所謂甚則厥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陽氣與陰氣相薄,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
所謂欲獨閉戶牖而處者,陰陽相薄也,陽盡而陰盛,故欲獨閉戶牖而居。
所謂病至則欲乘高而歌,棄衣而走者,陰陽復爭,而外并於陽,故使之棄衣而走也。
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并於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
~~~~~

。。阳明。。。。。。五月午。。。。
太阳。。少阳。。三月辰。。七月申。
。↑。。。。。。。。↑。。。。。。
厥阴。。少阴。。正月寅。。九月戌。
。。太阴。。。。。。。十月子。。。

卯酉乃半阴半阳,是故弃而不用。
而十二辰,亦只用了六辰,来显示方位而已,非可以直接对应该月份也。

五运历之正月二月在寅位属木,三月四月在辰位属火,五月在午位属阳土,六月七月在申位属金,八月九月在戌位属水,十月在子位属阴土。
换言之,火不分君相,而土有湿燥阴阳而已矣。

事实上,文本被改动之处,并不是很多。
 
最后编辑:
帝曰:願聞其道也。歧伯曰:
厥陰司天,其化以熱,
太陽司天,其化以火,
陽明司天,其化以燥,
少陽司天,其化以寒,
少陰司天,其化以風,
太陰司天,其化以濕,
以所臨藏位,命其病者也。
《至真要大論》
~~~~~

若恢复本来之次序,则可以见到,它们俩者皆是以[热火燥寒风湿] 为序,不过一个左旋一个右转而已。
可见作伪者,乃是见过真本之人也。

将《唐诗剑法》变成《躺尸剑法》者,师父也。
 
《四圣心源》整本书并未提及“六节”名词。而四象,五行,六气在原文都能找到出处。单独拿出一句扣意义不大。
六节一词,本于内经,然而整本内经,却只有三见:

1,《六節藏象論》
2,《六微旨大論》
帝曰:善。願聞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何如。歧伯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復行一步,土氣治之,復行一步,金氣治之,復行一步,水氣治之,復行一步,木氣治之,復行一步,君火治之。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帝曰:何也。歧伯曰:亢則害,承迺制,制則生化,外列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

3,《至真要大論》
帝曰:厥陰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風化之行也何如。歧伯曰:風行于地,所謂本也,餘氣同法。本乎天者,天之氣也,本乎地者,地之氣也,天地合氣,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
故曰:謹候氣宜,無失病機,此之謂也。帝曰:其主病何如。歧伯曰:司歲備物,則無遺主矣。帝曰:先歲物何也。歧伯曰:天地之專精也。帝曰:司氣者何如。歧伯曰:司氣者主歲同,然有餘不足也。帝曰:非司歲物何謂也。歧伯曰:散也,故質同而異等也,氣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靜,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淺深,此之謂也。帝曰:歲主藏害何謂。歧伯曰:以所不勝命之則其要也。帝曰:治之柰何。歧伯曰:上淫于下,所勝平之,外淫于內,所勝治之。帝曰:善。平氣何如。歧伯曰: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

上面三见里,只有六微旨大论,有对六节名目作出记录,但它记录的乃是地理之应,那天道之应呢?
啊,原来在前面(换言之,它本有四见,但有一见被污了) :

帝曰:願聞天道六六之節盛衰何也?
歧伯曰:
上下有位,左右有紀。故
少陽之右,陽明治之。
陽明之右,太陽治之。
太陽之右,厥陰治之。
厥陰之右,少陰治之。
少陰之右,太陰治之。
太陰之右,少陽治之。
此[六节者] 所謂氣之標,蓋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謂也。

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
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
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
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
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
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
[此六氣者]所謂[氣之]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
[中]見之下,氣之標也。
本標不同,氣應異象。
~~~~~

前面为何删去一大段?
春之右,夏治之,夏之右,秋治之,秋之右,冬治之。
请问这种说法,有何认知上的意义?
还有一直向右,能成一个圈吗?
不是还有左及上下的吗?
再者气之标在那?(啊!原来六节,变成标气之出处就在于此!但它若为标气,则与下段中见之下气之标,不相冲突吗?
它是神煞之气吗?它以什么治之?)
据此之故,删之。

此下一段经文本身就有问题,而後学解者却径直以[本标中气] 来解释此段经文,穿凿附会,十分复杂利害。

以阳明为例,其上的本气为燥,中见太阴,而太阴之上的本气为湿。
于是阳明之本气为燥,标气则为湿,而太阴则反之,即本气为湿,标气为燥(此即司天与在泉之别也)。
可见古中医学的治本以标,治标以本,皆本于此,如权衡也。
可见原始之五行学说(土分己戊) 与四象学说是兼容的,而流传至今之五行学说(火有君相) 与四象学说是水火不容的。
能想象当系统升级之後,之前一直很好用的工作流程,都相继失效的情况吗?
这不是系统升级,而是系统之更换吧?

只有魔法才能打败魔法,是故本标两气皆是天之气;然而今却从无中生多一个标气(六节之一)及中气(由中见六节,而导出六气之一或之二)出来,只能写一个服字矣!

PS:天气与地气之间,中气是有,它就是人气,即肝心肺肾脾之气。所以它们不是[标本中气学说] 中的中气。
六经之气,以[风寒热湿火燥]为本(天气) ,[三阴三阳] 为标(?),本标之中为[中气] (?)。
《类经图翼·经络》
六节本为容器之名目,但它更多时候,却是以[三阴三阳] 之名目出现,而此时的它,则已经升格为标之气(是六经之气丫?还是中气呢?)矣。

夫六节这个名目,从内经时代开始,就已经是魔朮师之重要道具矣。

黄师看破却不说破乎?
 
《别无它选之六节排序》
夫氣之生與其化,衰盛異也。
寒暑溫涼,盛衰之用,其在四維。
故陽之動,始於溫,盛於暑,陰之動,始於清,盛於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
此本为阴阳二分之法,若再加上生与化,则成为阴阳三分之法,即六节矣。
而天之气亦由[春夏秋冬] 四气,改为[温暑清寒] 四气,好为之後的天之六气铺路。换言之[寒热湿燥风火] 与[寒暑清温] 同阶同源也。

。。阳极。。。。。。生阴。。。。
秋收。。夏长。。金清。。火暑。。
。。。。↑。。。。。。。↑。。。
冬藏。。春生。。水寒。。木温。。
。。阴极。。。。。。生阳。。。。

夫[木火金水 / 生长收藏] 与[春夏秋冬] 乃同阶级之符号,即後者的四时天气与前者的四运地气也。是故四运地气者,非是物质或元素之谓也。
只是鉴于其性质与天气盛衰之用相符,而套用之而已,即[木温金凉、火暑水寒(地天配) ,木生金杀、火长水藏(地地配) ] 也。所以就更加不存在什么木生火、火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等等之妄语邪说。
因为没有人会认为春生夏、夏生秋、秋生冬、冬生春吧,不是吗?
是故四运它们从来就未曾有过母与子之关系,不是吗?
~~~~~

。。胃土。。。。。。阳明。。。。
肺金。。心火。。少阳。。太阳。。
。。。。↑。。。。。。。↑。。。
肾水。。肝木。。少阴。。厥阴。。
。。脾土。。。。。。太阴。。。。
。。。。。。。。。。。。。。。。
六节藏象图。。。。。。。。。。。

由于三阳与三阴互为表里(=中见) ,所以若一旦承认了三阳,则同时也就承认了三阴,此綑绑式销售是也。

。。上上。。。。。。。阳明。。。。
中上。。中上。。少阳。。。太阳
。。。。↑。。。。。。。。。。↑。。
中下。。中下。。少阴。。。厥阴
。。下下。。。。。。。太阴。。。。

若以下下为阳气之零,上上为阳气之壹,中下为阳气之1/3,中上为阳气之2/3。
则子位为太阴,午位为阳明也。此气有多少,异用也。
据此,则三阳之阳气,皆在2/3以上,而三阴之阳气,皆在1/3以下也。

夫三阳若以太阳为生、阳明为盛、少阳为衰,则三阴必定是以少阴为生、太阴为盛、厥阴为衰也。由此则可见,阴的衰与生之阳气值,乃同阶也,而阳的生与衰之阳气值,也是同级也。
此太少阴阳者,言三阳退而三阴进也。
而此阳退阴进,又与只有阳气之升降,两者却能并行而不悖也。

换言之,此三阴三阳之三分法,乃是只言阳气,而不言阴气也。
一方面否定阴气,另一方面又提倡阴气,这个矛盾,才是[阴阳学说] 之核心理念吧!

是故六节之排序,别无它选,仅此而已。
则六节之实,先出于六节之名也。


PS:此六节唯一之排序,困扰了我两年多了,直到研究《周髀》之後的某一天,才豁然而解。可见喜欢思考,并不等于就是善于思考也,所以吾之思考方法,尚有待提高矣。努力加油!
而《内经》里的记录,显然是被某些人篡改过了,刻意误导後进也。
其改动之处只有两项:
1,旋转方向由逆时针,改为顺时针。
2,太阴与少阴易位。

而後世即使间有洞察知情者,也不会吱一声,反正就是会秘而不宣也(黄师则是很隐蔽的宣讲矣) 。
又或者如我般,即使大声疾呼,也不会有人理会也。
但我真心希望後进们,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可以更快更早的入门。
 
最后编辑:
不用纠结古人的记载,你可以直接拿一把藤椅躺在自家院子里,或者直接跑到公园躺在草坪上,分头北脚南和头南脚北两个方向观察日月的运转,这时你就是地球,日代表火,月代表水,画出图来,这就是真正的自然规律。
忘记伏羲,忘记周易,忘记内经,忘记中医。
 
最后编辑:
不用纠结古人的记载,
非是在纠结古人的记录,而是在纠结古人的记错!
你可以直接拿一把藤椅躺在自家院子里,或者直接跑到公园躺在草坪上,分头北脚南和头南脚北两个方向观察日月的运转,这时你就是地球,日代表火,月代表水,画出图来,这就是真正的自然规律。
以日为火,无意见,但以月为水,不认同。

坐地观天乃是身在局中之第一层,
坐太一观天地与太阳,乃是身在局外之第二层,

六气与六节,乃是第二层,还是第一层之观察所得呢?
~~~~~

《黄帝内经·素问》里有所谓的运气七篇大论
《天元纪大论》
《五运行大论》
《六微旨大论》
《气交变大论》
《五常政大论》
《六元正纪大论》
《至真要大论》

除此之外,内经尚有两篇大论
《四气调神大论》
《阴阳应象大论》

但还有两篇,都够格可以被称为大论的有
《六节藏象论》
《藏气法时论》

而这十一篇大论,该是时候好好去重新编排一下次序,让它们指导一下後进的我们,古中医学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它的根到底在那里?

从直觉上来看,古中医学它似乎是一门开放系统之学问,是什时候,是什么东西,让它从开放变成封闭的呢?

而当开放系统若是走偏了,收编了一些有问题的子系统时,那又该如何呢?能剔除它们吗?
忘记伏羲,忘记周易,忘记内经,忘记中医。
周易与古中医学,可说毫不相关。
换言之,古中医学与八卦无关,而只与五运相关也。
夫作八卦者,若真是伏羲的话,则作五运f者,必非是同一个伏羲也。
不过也没必要去纠结五运之作者是谁,只须去弄清楚五运是啥,则足矣!
 
最后编辑:
非是在纠结古人的记录,而是在纠结古人的记错!

以日为火,无意见,但以月为水,不认同。

坐地观天乃是身在局中之第一层,
坐太一观天地与太阳,乃是身在局外之第二层,

六气与六节,乃是第二层,还是第一层之观察所得呢?
~~~~~

《黄帝内经·素问》里有所谓的运气七篇大论
《天元纪大论》
《五运行大论》
《六微旨大论》
《气交变大论》
IMG_7028.png
《五常政大论》
《六元正纪大论》
《至真要大论》

除此之外,内经尚有两篇大论
《四气调神大论》
《阴阳应象大论》

但还有两篇,都够格可以被称为大论的有
《六节藏象论》
《藏气法时论》

而这十一篇大论,该是时候好好去重新编排一下次序,让它们指导一下後进的我们,古中医学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它的根到底在那里?

从直觉上来看,古中医学它似乎是一门开放系统之学问,是什时候,是什么东西,让它从开放变成封闭的呢?

而当开放系统若是走偏了,收编了一些有问题的子系统时,那又该如何呢?能剔除它们吗?

周易与古中医学,可说毫不相关。
换言之,古中医学与八卦无关,而只与五运相关也。
夫作八卦者,若真是伏羲的话,则作五运f者,必非是同一个伏羲也。
不过也没必要去纠结五运之作者是谁,只须去弄清楚五运是啥,则足矣!
先生如此宏愿,佩服!
重新详读《五运行大论》,你的图排列顺序有误。
图如下:
。。。。。。 厥阴
。。。太阳。。。。少阴。。。
。。。阳明。。。。太阴。。。
。。。。。。少阳
上图面南而作,逆时针旋转左降右升。来源大论中岐伯所言。
如果面北,为顺时针。如图:
。。。。。。厥阴
。。。少阴。。。。太阳
。。。太阴。。。。阳明
。。。。。。少阳
当然每年行运不同,图有变化,一纪转一运。
今年为甲辰年,木运当岁,厥阴应该在下为本位,转三次就行。
IMG_7028.png
 
最后编辑:
重新详读《五运行大论》,你的图排列顺序有误。
图如下:
为何在内经里,就已经有那么多套的六节排序存在呢?而在内经之外,会否还有其它之六节排序呢?
而所谓正确之六节排序,会否有什么客观的标准存在呢?又或者是会否有一套自洽的理论去支持六节的排序呢?
很明显,六节乃是一个为解说什么而创造的模型,一个既可以解说空间,又可以解说时间的模型。
而这种模型,应该是有规矩天下之功能及作用的吧?
就正如河图与洛书,又或者是先後天之八卦等等,对吧?

。。阳明。。。。。。。阳明。。。。
少阳。。太阳。。少阳。。。太阳
。。。。↑。。。。。↑。。。。。。。
少阴。。厥阴。。太阴。。。厥阴
。。太阴。。。。。。。少阴。。。。
。。。。。。。。。。。。。。。。。。
我的排序。。。。。五运行大论之排序。

若经过筛选之後,只剩下我所说的与《五运行大论》所说的,此两套六节排序,这就表示在理论上,应该还要再继续筛选下去,即只容许一种排序方式存在,方为正确的吧?那该如何选正确的它出来呢?
总不能只因为是书上白纸黑字所写的,後学们就该毫不犹豫的全盘接受吧?
尤其是当原文已经出现矛盾之时,不是该择优而从的吗?而不是做和稀泥的墙头草吧?
若是各种排序,通通都说有理,全部皆为有用,这也太不合理了吧?
就以《六节藏象论》为例,六节之实已经被发现,但六节之名尚未被发明,若您为发现发明者,又该如何为其命名呢?

唉,别人都是避重就轻的以经解经,但我却要迎难而上的以经证经,真难呀!
~~~~~
夫阴阳盛衰是天地发展的规律,也是生物发展的规律……
 
最后编辑:
为何在内经里,就已经有那么多套的六节排序存在呢?而在内经之外,会否还有其它之六节排序呢?
而所谓正确之六节排序,会否有什么客观的标准存在呢?又或者是会否有一套自洽的理论去支持六节的排序呢?
很明显,六节乃是一个为解说什么而创造的模型,一个既可以解说空间,又可以解说时间的模型。
而这种模型,应该是有规矩天下之功能及作用的吧?
就正如河图与洛书,又或者是先後天之八卦等等,对吧?

。。阳明。。。。。。。阳明。。。。
少阳。。太阳。。少阳。。。太阳
。。。。↑。。。。。↑。。。。。。。
少阴。。厥阴。。太阴。。。厥阴
。。太阴。。。。。。。少阴。。。。
。。。。。。。。。。。。。。。。。。
我的排序。。。。。五运行大论之排序。

若经过筛选之後,只剩下我所说的与《五运行大论》所说的,此两套六节排序,这就表示在理论上,应该还要再继续筛选下去,即只容许一种排序方式存在,方为正确的吧?那该如何选正确的它出来呢?
总不能只因为是书上白纸黑字所写的,後学们就该毫不犹豫的全盘接受吧?
尤其是当原文已经出现矛盾之时,不是该择优而从的吗?而不是做和稀泥的墙头草吧?
若是各种排序,通通都说有理,全部皆为有用,这也太不合理了吧?
就以《六节藏象论》为例,六节之实已经被发现,但六节之名尚未被发明,若您为发现发明者,又该如何为其命名呢?

唉,别人都是避重就轻的以经解经,但我却要迎难而上的以经证经,真难呀!
~~~~~
夫阴阳盛衰是天地发展的规律,也是生物发展的规律……
之前我就听说《黄帝内经》不仅仅是一部医经,读之确实有许多矛盾之处,很多内容都无法自圆其说,然后跳过,等有空了再回头仔细研读。阅读了你的大部分帖子,我就更明确了这个观点。它是一部集中国古文化大成的一部经典,有医有易有天文有历法有儒也有道,如果五声算佛的话,那就佛也涵盖在其内。
从伤寒序中可窥出仲景之前并未有《黄帝内经》,包括素问也只是在伤寒序中第一次出现。序中之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在后来并未见单独流传,我以为已并入《黄帝内经》,感觉就是你说的7篇大论,我看的这个《黄帝内经》版本这七篇大论并未注解出于《素问》九卷中的哪一卷,其他大部分都有注解。由于造纸术的发明许多典籍才得以完整的传承。
至于为什么一部总医典会出现如此大杂汇的局面,我认为是由于中国历史发展造成的,内卷严重,朝代更替频繁,每个朝代信奉的教义都不一样,很多其他持不同观点的哲学思想都会被排斥,唯有医每个朝代都需要,这就是中国其他古文化的避风港,传承才得以继续。
看得懂的就从中挑选自己领域的学,悟性超高的全学也未尝不可。看不懂的学了成就也有限。我也明白了很多人看破不说破的原因。
百家争鸣不好吗,只是有点乱。
当然也可以自己重编,有用的留下,剔除杂乱的也未尝不可。毕竟如今这个环境与以往已有很大差别。
 
最后编辑:
你根本就没看懂内经在说什么,然后在不明白的情况下对内经指三道四。
天以六六为节,是,子午少阴,丑未太阴,寅申…、不是六经,更不是你后面引用脉解篇中厥阴脉阳明等脉。北斗画圆十二等分定位子丑寅卯…、。当位于子位或午位时就是少阴,以此类推,注意这虽名少阴但不是少阴脉或者少阴心火。而你所说的初终六气,是地理应六节气位,它是人们在地球生活感知的气候,一年六等分,而六六之节是一年十二等分。而在面你引用的脉解篇,它所说的是人的气血经脉在在六六之节气位下各经脉的旺时,旺时指气血偏盛但又在正常范围内,就比如春脉微弦一样。
 
三阴三阳是阴阳的各自三分,是表达气血分布的六种状态,阳明是气血的始点,阳明燥金,对应肺金,气血分布的特点是集中,太阳是气血的扩散,分布特点是气血分散而广,太阳寒水也,气化,散寒。少阳是气血的溢满的余地,就比方说,一杯水你不能倒的太满,否则你去拿杯时就容易酒出来,少阳的设置就是这个目的,就是让人的气血有一定的余地不能太满。如果将人的气血用水管来比喻,阳明就是总管,太阳就是总管上分出的细管进入千家万户,喷酒细小的水流,而少阳就是总管通往更远方的空间。三阴也是如此只是过程相反,到最后气血又集中归于厥阴终点。
 
三阴三阳是阴阳的各自三分,是表达气血分布的六种状态,
请问是那六种状态呢?
阳明是气血的始点,阳明燥金,对应肺金,气血分布的特点是集中,太阳是气血的扩散,分布特点是气血分散而广,太阳寒水也,气化,散寒。少阳是气血的溢满的余地,就比方说,一杯水你不能倒的太满,否则你去拿杯时就容易酒出来,少阳的设置就是这个目的,就是让人的气血有一定的余地不能太满。
阳明→太阳→少阳→乜阴→物阴→厥阴
始点。扩散。缓冲。始点。扩散。缓冲
如果将人的气血用水管来比喻,阳明就是总管,太阳就是总管上分出的细管进入千家万户,喷酒细小的水流,而少阳就是总管通往更远方的空间。三阴也是如此只是过程相反,到最后气血又集中归于厥阴终点。
阳明→太阳→少阳→乜阴→物阴→厥阴
本。→枝。→叶。→叶。→枝。→本。

两种排序之意念,乃水火不容,先生能容忍吗?
我只认同後者。
 
六种状态,阳明,气血输出且集中,太阳,气血输出扩散且广布。少阳,气血输出溢出。太阴,气血回收且广布而散,少阴,气血回收且溢出。厥阴,气血回收且集中。
注意,三阴三阳本质都是气血,只是分布状态不同,而表现出不同性质,就如水有三种状态一样,本质都是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相结合的化学态。
 
六种状态,阳明(A) 气血输出且集中,太阳(B) 气血输出扩散且广布。少阳(C) 气血输出溢出。
太阴(c) 气血回收且广布而扩散,少阴(b) 气血回收且溢出。厥阴(a) 气血回收且集中。
。。太阳。。。。。B。。。
阳明。。少阳。A。。。C。
厥阴。。太阴。a 。。。c。
。。少阴。。。。。b。。。

很明显,事实上六节只能被分为四组,a与A为第一组(春) ,B为第二组(夏) ,C与c为第三组(秋) ,b为第四组(冬) 。
冬=0,夏=1,春秋=1/2。
b=0,B=1,a与c=1/3,A与C=2/3。

是故a与A是集中(本) +输出(阳) 与回收(阴) 。
那么,C与c就当是扩散(叶) +输出(阳) 与回收(阴)。
而B就是广布(枝) +输出(阳)。
而b就是广布(枝) +回收(阴)。

假没关阖枢=生盛衰
则三阳之顺序是关阖枢,而三阴之顺序当是枢阖关。

。。阖。。。。。。生。。。
关。。。枢。。收。。。长。
关。。。枢。。长。。。收。
。。阖。。。。。。生。。。

即阴与阳就是一组镜像倒影。
若配上阴气阳气之生盛衰的话,则不为镜像矣。
而更为重要的是阴气,从根本上就不存在。
所以六节,它应当被称为三阳处及三阴处 。
是故生盛衰之排序,着实不好安排(它是0123之四阶,怎变012之三阶呢?) ,再想想……

将四象变为六节,乃是将不肯定的半阴半阳的秋与春,变为肯定的一阴一阳而已矣。

所以 C与b就不能成为一组溢出的阴阳,再者什么是溢出?
在一个封闭之人体系统里,又能溢出么些什么呢?

先生可以参照《血气形志》里之什么多气多血、少气多血之类看看(虽然它有些错讹) 。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