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针推理论 针刺手法提升疗效:烧山火vs透天凉

treeroot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20/11/17
帖子
53
获得点赞
20
声望
18
所在地
山东
刚刚进入针刺领域,正在实践针灸手法,希望和同好共同探讨这个有意思的话题。

说到针法,不能不提到张缙老中医,他整理总结出的24单式手法,是针刺手法进阶的必由之路。

揣、爪、循、摄(穴上、经上),摇、盘、捻、搓(左右动作),进、退、提、插(上下动作),刮、弹、飞、摩(在针柄上),动、推、颤、弩(在针身上),按、扪、搜、拨(在穴与针尖上)
 
《黄帝内经》的烧山火、透天凉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最后编辑:
《金针赋》的烧山火、透天凉
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凡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
二曰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皆细细搓之,去病准绳。
 
最后编辑:
焦勉斋的烧山火、透天凉——《针术手法》
烧山火:进针气至后,先将针上提至浅部,用紧按慢提,三进一退的手法(不限于三一之数,以进多出少为原则,透天凉则以少进多出为原则)配合医者之呼吸运气,向下插针时,用紧按法,口鼻呼气;向上退针时用慢提法,微微吸气,这样提插进退配合,约5分钟即有热感。
透天凉:进针气至后,先将针插至深部,用紧提慢按,配合医者呼吸运气而施术,向上提针时,医者吸气并用力捻转针柄向下插针时徐徐口鼻呼气,进退提插配合,约5分钟即有凉感。
 
最后编辑:
陆瘦燕的烧山火、透天凉——《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
烧山火:先进针至天部(腧穴深度的上1/3处),慢提紧按九次按针左转;次进至人部(腧穴深度的中1/3处),提插、捻转如前数;再进至地部(腧穴深度的下1/3处),施术同前;然后从地部一次退至天部,这样为一度。反复三度,倘热至,出针揉闭孔穴;如无热感,可反复再施,直到热至。
透天凉:进针直至地部,在该部紧提慢按六次提针右转;次退至人部,同前提插、捻转六次;再退至天部,亦同前法施术;这样一进三退,称为一度。操作三度,若凉生,则可出针,出针前摇大其孔,不闭其穴。如无凉感,应反复再施,直至凉生。
 
周树东、周楣声的烧山火、透天凉——《金针梅花诗抄》
烧山火:烧山火可补虚寒,法取三才逐步探三按拇前呼始入一提拇后吸相关,由浅渐深天至地,慢提紧按九成三疾以出针当疾扪,热生针下效非凡。
有歌曰:“烧山之火能除寒,一退三飞病自安。始是五分终一寸,三番出入慢提看。”
分天、地、人三部徐徐进针。
初进针时可将针直入至适当深度,得气后将针向上提至天部,随即用紧按慢提三进一退。因患者之呼吸而运用手法,目视患者,手不离针。当患者呼气时向下三次进针为主,吸气时一次退针为辅。呼气时口唇微闭,如吹风状,三次从口呼出。吸气时即闭合其口,一次由鼻吸入。向下进针时用紧按法,拇前食后行九阳数。停针时要用力按针不动。向上退针时是用慢提法,食前拇后,在天部提三按九,左捻多右捻少,呼进吸退;热生以后将针从人部再至地部时,也同样行之。患者即感有针下发热,并能沿经传布,上下周流。当针深入地部后,将针再提至人部,如此反复行之。最后一次出针至天部,少停再尽出针,疾扪其穴

透天凉:透天凉可除烦热,直针至地徐后撤,紧提随吸食指前,慢按随呼食后说,针下凉生再上提,三退一进热自夺,退针至天再入深,如此反复同前撤。
有歌曰:“透天凉法退热烧,一进三飞冷风飘。先针一寸退五分,三出三入紧提消”。
先一次进针至应有深度,再先深后浅,分地、人、天三部徐徐退针。
直针入地得气后,注视患者呼吸,紧提慢按,三退一进,目视患者,手不离针。当患者吸气向上三次提针为主,并用食前拇后稍向右捻,行六阴数呼气时一次按针为辅,同时拇前食后稍向左捻。吸气时口唇微开,三次用口吸入。呼气时即闭其口,一次用鼻呼出。当针下发凉时,即退针至人部,施术如前。能使凉气循经传导,最后遍体清凉。出针时不按针孔。所谓一进三飞或一退三飞者,意即连续前进三次或后退三次,轻巧快捷,犹如鸟之飞翔也。
 
针下热、冷,并不等于就是“烧山火”与“透天凉”
烧山火、透天凉是近代才出现的,黄帝内经上并无陈述
针具在变细,理论有变化,发展是有的,但学习与继承有问题

每个人的体质、体格有区别,用药时多有变化
而针灸施治时,敏感体质较少,不敏感体质占多数,体格壮的、弱的、年龄等因素也多有差别,但针灸处方往往是一样的,实施结果也多有差别
所以针灸施治也当因人而异,往往针灸有针感、灸感,治疗效果却并不理想,而没有灸感,却一样疗效较好
所以,在针灸的理论、处方、与治疗效果之间,还是有待加强联系的

实际上,迷信“烧山火”与“透天凉”,也是误入歧途了
 
针刺的补泻手法,我只用过快插慢提为补,慢插快提为泻。效果很好。常常是一次痊愈,时间是15 —20分钟。所以我就没有试验其他手法。针刺效果更关键的是穴位选择,能用一个穴位就不要用两个穴位,最多不要超过四个穴位。我见过每次用十几根二十几根乃至更多根针,连续多天针灸师。我在学了针灸以后,就不再找这样的针灸师了。
 
针下热、冷,并不等于就是“烧山火”与“透天凉”
烧山火、透天凉是近代才出现的,黄帝内经上并无陈述
针具在变细,理论有变化,发展是有的,但学习与继承有问题

每个人的体质、体格有区别,用药时多有变化
而针灸施治时,敏感体质较少,不敏感体质占多数,体格壮的、弱的、年龄等因素也多有差别,但针灸处方往往是一样的,实施结果也多有差别
所以针灸施治也当因人而异,往往针灸有针感、灸感,治疗效果却并不理想,而没有灸感,却一样疗效较好
所以,在针灸的理论、处方、与治疗效果之间,还是有待加强联系的

实际上,迷信“烧山火”与“透天凉”,也是误入歧途了
谢谢指点和分享。对于初入者来说,这些手法确实很诱人,总想自己能临床实践出相似的效果。

1 能否说《内经》里的记载,是烧山火和透天凉的前身和开端?

2 针感与疗效存在正相关的背离,您觉得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针刺的补泻手法,我只用过快插慢提为补,慢插快提为泻。效果很好。常常是一次痊愈,时间是15 —20分钟。所以我就没有试验其他手法。针刺效果更关键的是穴位选择,能用一个穴位就不要用两个穴位,最多不要超过四个穴位。我见过每次用十几根二十几根乃至更多根针,连续多天针灸师。我在学了针灸以后,就不再找这样的针灸师了。
谢谢您的分享。您觉得快插慢提为补,有什么解剖学上的依据吗?
 
彭静山的烧山火、透天凉——《针灸秘验》
烧山火补法:适用于虚寒症。选好穴位,针刺得气以后,这时拇指用力向前作龙眼推旋,当拇指向前推旋完毕,左手拇、食两指用力夹住针柄上端,不使针向回松劲,急用右手拇指指甲,从上向下刮动针柄。这时病人酸麻的感觉,就变为热的感觉。这种热由针穴局部向远处传导。
透天凉泻法:适用于实热症。选好穴位,针刺得气后,拇指用力以凤眼法向后拉捻,急用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柄上端,夹的紧点,固定针柄,不使它向回松劲,然后用右手小指指甲,从下向上刮动针柄。这时病人已产生的酸麻感觉,就会变成凉的感觉。其凉从内向外,直透出来,颇感愉快。
 
吴倬仙的烧山火、透天凉——《子午流注说难》
灵枢经云:“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此即继起者用透天凉烧山火之两手法。

针灸家师承有云:提针为热。插针为寒内转为泻。外转为补。补泻之法。可停针侯气。迟迟转之。提插之法。不可偏用。盖尽量插之。而至于骨。则不可再插。尽量提之。而针以外出。则不能再用。

故定为三提一插提针呼气插针吸气。为烧山火。盖提数多。则气之出于卫分者多振振恶寒之证。用此手法。阳日用偶数。阴日用奇数。必能使之发热。

反言之。三插一提插针吸气。提针呼气。为透天凉。盖插数多。则气之入于营分者多蒸蒸发热之证。用此手法。阳日用奇数。阴日用偶数。必能使其退热。

除寒退热。乃针灸家必要之手法。故灵枢经列于第一篇九针十二原之末。等于冠诸本腧篇之首也。

以上所言烧山火透天凉之正法。乃男用于午前。女用于午后。如男子午后。有大寒证大热证。当用烧山火透天凉者。则反而用之。如女子午前有大寒证大热证。当用烧山火透天凉者。以反而用之。

歌曰:三插一提透天凉。三提一插火烧山。提针吹气插针吸。女午后兮男午前
 
刘炳权的烧山火、透天凉——《针灸疗法与实例经验荟萃》
烧山火
烧山火(热补法)是指施术后病人自觉穴位针下有热感。此法常用于治疗寒证、虚证。它将穴位分天、人、地三部分进行操作,表层为天,中间为人,深层为地。方法是进针得气后浅层为天部,操作拇指向前单方向捻转(顺时针),捻转度为120度,频率为每分钟80-100次,捻转同时将针提插,插时用力要重,提时用力要轻,称重按轻提。天部捻转提插9次,完毕,然后将针进入人部,同法施术,完毕,再将针进入地部,同法施术,完毕后将针提至天部。可重复上述操作3-4次,直至病人有热感,每隔5-7分钟行针一次。
透天凉
透天凉(凉泻法)是指施术后病人穴位针下自觉凉感,常用于治疗热证、实证。它亦是将穴位分天、人、地三部进行,但此法与烧山火操作相反,由深层即地部开始,操作拇指向后单方向捻转(逆时针),捻转度为140度左右,频率每分钟60-80次,捻转同时将针提插,插时用力要轻,提时用力要重,称轻按重提。地部捻转提插6次,完毕,然后将针退至人部,同法施术完毕,再将针退至天部,同法施术,完毕后将针进入地部,可重复上述操作,直至病人有凉感,每隔5-7分钟行针一次。
 
罗逸仙、张鹳一的烧山火、透天凉——《张鹳一医案医话集》
罗老先生烧山火:拇指与中指夹针,成兰花式,待病人呼气时进针天部(应刺深度的上1/3处),左捻九数;再呼,再进入人部(应刺深度的中1/3处),行九数;再呼,再进入地部(下1/3处),行九数。侯病人吸气时,将针一次提至天部,反复行之,共九九八十一捻,则病人自觉热气内生矣。
行此法须注意四点:
一是适宜于虚证、寒证,凡火证、实证均禁用之;
二是行针时,聚精会神,细心观察病人呼吸与捻转节律,不可紊乱;
三是捻力轻徐均衡,不可忽轻忽重,忽快忽慢;
四是吸气提针时,以净巾掩病人口鼻。

透天凉:拇指与食指持针,成展翅式,待病人吸气时,将针一次进入地部右捻六数,呼气时将针慢提至人部,行六数;再呼,再提至天部,行六数。如此再吸再插,反复行之,六六三十六数,则病人自觉寒冷内生矣。
行此法亦须注意四点:
一是适用于火证、实证;
二要聚精会神,捻转合拍;
三要捻重、提慢、插快,指力均衡;
四令病人以鼻呼气,以口吸气。
 
楼百层的烧山火、透天凉
烧山火:将针刺入应针深度的1/2时,行左右捻转手法9次以侯气,若觉针下沉紧,再刺入应刺深度,急行三出三入慢提紧按的提插捻转手法,一般可使针下产生热感。
透天凉:将针刺入应针深度,即行左右捻转手法6次以侯气,若觉针下沉紧,再将针提起1/2,急行三入三出紧提慢按的提插捻转手法,一般能使针下产生凉感。
 
管正斋的烧山火、透天凉——《管氏针灸经验集》
烧山火
(1)行降阴法:用左手押准穴位,右手持针刺入穴内。针分3次渐次的下降,先进至皮下天部,次进至人部,再进至地部,最后再由地部直接提出于皮肤外面。此法的要点是先浅后深,使针力着重于深部,徐内疾出
(2)在酸麻胀重感觉的基础上捻针时,使指力向下,将针向左方向捻转,每次180-360度,即将针刺的右手(刺手)拇指向前进、食指后退的捻转方向,反复行之,有的患者即可产生热的感觉。
(3)紧按慢提,此“紧”字的涵义作“重”字解。“慢”字的涵义作“轻”字解。进针在天人地部提插针时,要用重插轻提
(4)行九阳数:(周易:单数、奇数为阳,九数为老阳,七数为少阳。)进针在天人地部捻转(或提插)3次,三三得九,为九阳数(亦可在每部各行九阳数)可少停,反复行之。管老在行九阳数时,强调实效,不泥于古数,注重病人体质、敏感程度等客观情况,所以有时仅用三三得九,有时用三九二十七……灵活运用。
(5)随而济之:随顺其经气的流行而补其气,如手之三阴经及足之三阳经,是从上而下,于刺针后捻插时,使麻酸胀重感觉,向下传达,与经气的去路相顺。管老不仅重视针刺方向顺行经气,更强调针感顺应经气,并且巧妙地应用押手、循经、阻压等辅助手法屡能达到针感顺经之目的。
(6)行震刮术:先用左手指固定针体,再用右手拇指向下震刮针柄,或右手食指做固定,右手拇指向下震刮针柄,震刮30-60次,每可产生热的感觉。
(7)乘病人呼气进针,吸气出针
(8)出针后,立即以指(或棉球)按揉针孔,以扶正气,使真气存留,不任已入之阳气外逸。

透天凉
(1)行升阳法:押手及刺手式,同烧山火。不同之点是,将针直刺入地部,然后分3次,作阶梯状,经人部天部提出于皮肤外。此法的要点是先深后浅,使针力着重于浅层,疾内徐出
(2)在酸麻胀重感觉的基础上捻针时,使指力向上,将针向右方向捻转,每次90-180度,即将持针的右手(刺手)拇指退后、食指前进的捻转方向,反复行之,有的患者即可产生凉的感觉。
(3)紧提慢按,退针在地人天部提插针时,用重提轻插
(4)行六阴数:(周易:双数、偶数为阴,六数为老阴,八数为少阴。)退针在地人天部捻转(或提插)时,针尖向上提起,使力在针体,每部各捻转(或提插)2次,二三得六,为六阴数(亦可在每部各行六阴数)可少停,反复行之。
(5)迎而夺之:与经络循行的来源去路相反,如手之三阳及足之三阴经,是从下向上,于刺针捻插时,使酸麻胀重感觉向下传达,与经气的来路相逆。
(6)行震刮术:先用左手拇指固定针体,再用右手食指(或拇指)向上震刮针柄,或以右手食指固定,右手拇指向上震刮针柄,震刮30-60次,每可产生凉的感觉。
(7)乘病人吸气进针,呼气出针
(8)出针时,将针摇动,使针孔扩大,去针后不揉针孔,以泻散其邪气
 
杜晓山老中医的烧山火,透天凉的简单操作方法
烧山火:在进针得气的基础上,将针向下插入1-2分左右,行重插轻提多次,侯针下有沉紧感时紧握针柄,勿令气散(不使针下脱离针感,意在守气)使针下持续沉紧,直至产生温热感,一次不效,可再重复数次,出针时以拇指轻轻向后捻退约1-2次(以防滞针)最后将针轻轻退出皮肤,速闭其孔。此法有温阳调气作用,常用于治疗顽麻冷痹等虚寒性疾病,效果确实较一般常用补泻手法为好。

透天凉:在进针得气的基础上,将针上提1-2分,行重提轻插多次,再以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单向捻转多次,此时守住针下之气,紧提针柄,使针下或全身产生凉感,出针时摇大针孔,急速拔针,不按或慢按针孔。此法有泻热作用,多用于热痹或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
 
内经中的补泻手法是有的,徐而疾则实,或疾而徐则虚。本质上的目的是闭合,张开,或刺破,血管,以调节血量。
徐而疾。针中脉,先慢慢地刺中脉,然后快速的按刺,利用人体肌肉组织的摩擦固定针,此时血管被压扁,形成截流,此谓实,补也。
疾而徐。针中脉,先刺中脉,然后慢慢地上下提按张大血管。
泄。针中脉,捻转针体,摇大其囗,目的是圆滑出血的道路,使其流畅,针脉泄血名曰痏。
 
经有九针,九针各异。但现代实际上毫针已取代了其他,而忽视了另外的针。
针,只是工具,我们要知道它的目的。用来干什么的。毫针者,取痹在络也,毫针细小制针的目的并非是刺脉。提针,头如米粒,主按脉致气,它的目的就是按住血管,截流补气,但并不刺破脉。员利针,头锐中身微大,是专门用来刺出血的。等等。
总之,手法,针具,都只是手段,重要的是目的,病理。知气血。
 
这里利用提针说一个题外话。
365气穴的位置就是在血管上。内经说,提针,主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以于井荥经俞。又曰,提针者,未如米粒,主按脉勿陷。
即然提针是按在脉上的,又取在五输穴上,就证明了五输穴是在脉上的。针取脉当然是实体的脉,即血管。
所以,五输穴就是在血管上的。五输穴包括,脏俞50,腑俞72。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