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金匮 伤寒论谈说【原创】

ctcmy101; 说:
ctcmy101 发表于 2014-10-18 09:43
跟踪学习。老师辛苦了

咱们相互学习,多交流吧!
 
苍穹jiff; 说:
苍穹jiff 发表于 2014-9-21 16:44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伤寒论开篇第一条,说几点吧:
第一,从经络角度讲,

老师辛苦了,,,,,,
 
老师辛苦了,,,,,,

菟丝子(酒泡)、补骨脂、枸杞子、仙灵脾(盐水浸渍),各30克。效:阴阳双补。
主治:肾阴阳皆亏所致之腰痛、头目昏眩、记忆衰退、体虚感冒、阳痿遗精、小儿遗尿、老人小便余尿、夜尿频多、足膝酸软等症。

老师审阅。百度看看<<水鹤道人---道家点穴内丹修行,治疗幻视幻听 >>
 
《内经》《伤寒》以至于以后的各家及温病一脉相承,只要不违背阴平阳秘,以平为期的原则,都是中医。
 
《内经》《伤寒》以至于以后的各家及温病一脉相承,只要不违背阴平阳秘,以平为期的原则,都是中医。

欢迎讨论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这是承接上一条说的,说上条的时候,说了,桂枝汤的主证或者说核心证,是汗出,恶风,头痛发热非桂枝汤证所独有,有时候会有,有时候没有,也就是说,病机符合的情况下,只要有这个核心症,汗出,恶风,桂枝汤就可以用,汗出,恶风,这2个一般是同时有 这条的理解,其实前面早有涉及了,不再多说了,这里略提下伤寒论的一些用词方法,就如这里和上条,最后你看吧,说的是什么什么主之,是主,意思是就要用这个,但是往后学会发现,有些是宜,那个是带有参考考虑的意思,具体往后细说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 ,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家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首先,还是太阳病,就要想想太阳病的大纲,接着说了,项背强几几,就是脖子背后脑勺不舒服,僵硬,这是一种形容的修辞手法。
不知道你有没有见过这个场景,当鸟儿特别还是小鸟的时候,使劲儿的飞,飞不起来,是一个什么样子?其中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脖子往前伸展,好了,回过来,大家都感冒过,感冒有时候会觉得后脑勺不舒服,可能在你不自觉的时候就会往前伸脖子,头往前上方抬伸,因此,仲景用这个词语来形象的说明此种病症的表现。

接下来,看这个“反”字,这里你要读出来转折的味道,也就是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按道理应该是什么,之后,反而怎么怎么样。这里的潜台词是,本来应该是无汗的,而无汗本来应该对应的是麻黄汤,而这里反而是汗出恶风。前头说过,汗出恶风是桂枝汤最核心的症状,因此,往后就说了,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这里再提两点:
一、伤寒论中有什么什么“主之”,还有“可与”,“宜”等,代表的意思都不尽相同。这里的“主之”,简单可以理解为这里就得用这个方剂。
二,这里可以理解为,此方剂,桂枝加葛根汤,是介于桂枝汤和后面的葛根汤之间的中间状态。说白了,“太阳病,汗出恶风”——桂枝汤;“太阳病,背项强几几,汗出恶风” ——桂枝加葛根汤,还有往后的“太阳病无汗恶风寒,背项强几几” —— 葛根汤。也就是说,此方剂对应的是介于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之间的一种状态,更偏向于太阳伤寒。

接着说说方药吧,首先,这个方子里头麻黄肯定是误加上的,有汗不能用麻黄,往后的麻杏石甘汤之所以说汗出而喘还用麻黄那是因为肺气内闭,里有热,因此石膏重而麻黄轻,用麻黄取的是其开肺气的作用,具体到后面再详细说。

去掉麻黄后,方子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了一味葛根,再有就是葛根的量大,要超过桂枝。说说这味药,市面上常用的是粉葛根,白色的块块,本经有云:葛根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主下利。

说说我个人的体会,先说其性味,你回去可以做个试验,买100g葛根分两份,先拿50g,大火煮,开之后换小火,煮5到10分钟停,之后把药液倒出来,之后再加水,大火开后换小火煮30分钟,之后再把药液倒出来,之后尝一尝味道,是不一样的。前者味甘,后者味酸;再看颜色,也是不一样的,前者淡,后者浓。古往今来,对于葛根到底是升津液还是生津液一直有争执,我个人的体会是短时间煎主要起到提升津液的作用,味甘淡,气薄,相对长时间煎,则味酸甘,气厚,有补益的作用。再回过头来看看本经中说的葛根的作用,你好好琢磨琢磨。

接着再看服药方法,不需要啜粥,这里说两点,从字面看,这里说明了,这个方证是偏向于太阳伤寒的,因为麻黄汤也不用啜粥。但是实际应用中,我一般还是会让喝点粥,至于为什么,上头说过了,因为这仅仅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了葛根而已,如果是后面条文中的葛根汤(即:加了麻黄),那么就不需要啜粥了。

往后,余如桂枝汤将息,及禁忌法,这句要注意。简单讲,就是12条的时候详细说过煎服方法了,以后遇到类似的,就直接说余如桂枝汤将息,及禁忌法,这个要知道。因此,12条才会说的详细些。

这个临床一般怎么用呢?外感太阳表证,不管有汗没汗,只要有项强,口渴,葛根就要先加上,为什么这里项强和口渴会同时出现呢?那是因为导致这两个症状的根源是一样的,就是下面的津液不能上承,脖子因为缺少了津液的滋养而僵硬,津液上不来,口就会觉得渴。这是原因。
之后再看是有汗恶风还是无汗恶寒,选择是用桂枝加葛根汤还是葛根汤。

葛根汤这个方剂,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了麻黄、葛根。
葛根汤和桂枝加葛根汤的区别在于加不加麻黄。
辨证点在于有汗无汗。有汗,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用葛根汤。

再说的明白点:外感表证,有汗恶风(桂枝汤)且项强口渴(葛根)的,用桂枝加葛根汤;外感表证,无汗恶寒(麻黄汤)且项强口渴(葛根)的用葛根汤,葛根汤你也可以记为桂枝加葛根汤加麻黄。 太阳表证项强且口渴,对应的是葛根。

以前说过,学伤寒,有一些符号,这里就是一个,用药的符号,外感太阳表证项强口渴——葛根(注意了,是太阳表证的项强而口渴,对应葛根,但是不要见到项强就想到葛根,实际应用中,会发现这是片面的,具体的往后讲到了细说)。
其余的还有,往后讲到再说。经方的加减很有法度,慢慢就体会到了。

这是比较浅显的一种用法。实际应用中,其实也是很灵活的。今年用过几次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发烧拉肚子,效果都挺好。但是需要注意和葛根汤以及葛根芩连汤这两种的发热拉肚子区分。简单讲,关键点还是在于有汗恶风寒,还是无汗恶风寒,或者是有汗不寒反热,分别对应表虚,表实(也说是太阳阳明合并,偏太阳),表里俱病(也可以说是里病,偏阳明,葛根有很多人说有辛凉解表的作用,这个保留意见,存在争议,个人还是觉得是一个提升作用,之所以说有解表作用应该是治疗表证的走势是上越,而葛根药势也是如此,走势和药势相呼应),这里点一下(再看看本经中说到葛根作用的最后一句:主下利。为什么??想一想)。看看相关条文: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这几条可以先预习,往后细说

年初时候治过一背痛的,一例落枕的,也都是用了桂枝加葛根汤搞定的,其实关键还在于汗出恶风,背项强痛这几点核心证。

还有一种说法说葛根能丰胸,其实也有一定道理,因为葛根能起阴气,胸的大小是一种物质上的变化,属于阴的范畴。缩小,变大,得看阴往哪儿走。为何女子怀孕后乳房会变大,而例假没有了,首先,乳汁是血化成的,血上乳房化乳汁,并使之变大,是这么一个道理。中医的一些东西,说透了,也很简单,于临床,就能达到在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效果。

好了,后续的药味,原来在讲12条的时候说过,这里就不再说了。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这里首先,就说出来了,桂枝这味药的一个符号,就是治疗气上冲。为啥让你看神农本草经,因为本经上头直接就把这些符号点出来了。这里为什么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知道桂枝的药性,就能一下子明白不少。
往后伤寒论里,只要涉及气上冲的,基本都有桂枝。

再看看前些天本经桂枝的药性怎么说的,辛——主散,治疗: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先自己想想,这条条文,除了能看出桂枝的一个主治符号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病机,掌病势”这六个字。
这条分三个层次,首先是这条前六个字,这六个字是此条的大背景。之后一层是“其气上冲者,可与…”之后还有一层是剩下的句子。这两个半句是在大背景的前提下说了两种不同的情况。你现在再把这条连贯着读一遍,想想说明了什么?结合着“抓病机,掌病势”,体会下。一个可与之,一个不可与之,为什么?其实就是病机变了,病势变了。本身太阳病,要解表,但是他不但没有解表,反而下了,这是逆着治的,这个就是刚说的此条的大背景。
之后条文说了两种情况:
第一种,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给予桂枝汤:
气上冲,是人体的一种反应,可以理解成不甘心啊,就是一种抗争,人体的正气不甘心就此成为坏证,还有一定抵抗的力量,这个时候就还可以用桂枝汤,解表,其实太阳表证的一些症状,比如说头痛啊,鼻鸣啊,项强啊等等,从这些症状就可以看出来人体的正气啊,有一种向上越走的趋势,而同时,发热啊,脉浮啊,等也是在说明正气要向外走,为啥,就好像敌人来侵犯,本国的士兵在驱赶外敌一样,是往外驱赶的一个态势,注意,脉,证都有其趋势。这个时候,用的药就好像援军,助守卫军一臂之力啊,如果用下法,就好像不去助守军,反而帮助敌人打自己人了,这就是误治了。敌人攻到城内,就是病邪内陷了。

详细来说,如果守卫军誓死捍卫,虽然敌人有援军了(下法),但是还是守住了城池,大的态势还是驱除外敌的,这个时候,我方就可以在城外调集援军,助守军守护城门,打败敌人(也就是条文中说的“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如果敌人加上其援军攻破了城门,好了,这个战斗虽然还在继续,但是战场已经变为城内了,城门失守,就如体表的表证由于误下,变成里证了,这个时候就要在城内把敌人解决,就不能再用桂枝汤。

再举个例子吧,就好像,你拿一张网,上头放个东西,你本身是要往上举,举过头顶的,结果不小心,天上又掉下来一块石头,砸到放东西的网上头了,之后呢,就看你能拿住拿不住了,如果没有脱手,虽然从举的位置上看,从胸降到了腰部,但是网以及网上的东西还在你手里,就可以继续往上举,如果砸的干脆直接掉了,脱手了,不在手里了,那你还举什么,就没办法往上举过头顶了,这个例子中,前者,后者,有什么变化?情况变了,程度变了,这也就是所谓的病机变了,病的势态变了。
前者还能往上举,就是气还有冲劲儿,可以继续举,这个举就是桂枝汤;如果东西都掉了,那情况势态都变了,你还举什么呢,就只能想别的方法了,你仔细体会下 ,刚举的例子 ,有什么变化,那个变化,就是病机和病势的变化。

同时也就是这条要告诉你的东西,“看表里,知进退”。

最后再说两点:
首先,严格说,这条提的是“可与”和“不可与”。“不可与”就不说了,意思就是肯定不能这样用。而“可与”呢?其实包含着加减的含义。也就是说,治疗的大法还是没变,但是具体到方子,有可能不是桂枝汤的原方了,可能会根据病情的实际情况,做一些加减,这个要知道。不要死板。

再者,伤寒论是有法则的,虽然没有明确告诉你。简单讲吧,其实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一个浅显的道理就是,病邪离哪儿近,从哪儿赶出去,你想想是不是这样,汗法也好,下法也好,催吐也罢,其实都是这个原则。

接着说,刚才说了,伤寒论里有一个潜在的法则,就是病邪离哪儿近,从哪儿赶出去。那你可能会问了,如果既有表证又有里证呢?那就先汗后下,或者汗下同时进行,这就是所谓的先表后里法以及表里双解法。

你可能又会问了,那为什么不能先里后表呢?因为表邪在体表,他还有进一步前进的余地,里邪已经到头了,只能用下法排出去。这就有个主次缓急之分了。表里都有的情况下,如果先攻下,表证会跟着下陷的,也就是会出现这条所谓的其气不上冲者,这就是下陷了,因此得先把表证除掉了,有里证了再下。

那你可能又会问了,如果表里都很急咋办?那就表里双解了。往后的一些方剂,比如说桂枝加大黄汤,麻杏石甘汤,葛根芩连汤,以及后世时方里的防风通圣散,柴葛解肌汤等等,都是表里双解之法。这里略提一下。

此条,可以再从前往后看一遍,连贯着理解下,重点琢磨琢磨“表里,进退,病机,病势”八个字。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首先,条文先说了太阳病三日,已发汗,(注意,条文中这里是逗号)这里的“已发汗”,我个人理解它代表的不是结果,而是用了发汗的这种方法。但是这里没有说是太阳伤寒还是中风,也就不知道这里是用麻黄汤还是桂枝汤。但是这不是关键,关键是在于用解表的方法去治疗,之后从大角度讲会有两种情况:
一是汗出适量而病愈(不管是桂枝汤或者是麻黄汤,都不能大汗淋漓);
二是仍不解,前一种好了就不说了,后一种呢?结合第12条桂枝汤服用的方法看(因为服用麻黄汤的一些禁忌方法是——余如桂枝汤将息,及禁忌法,其实和桂枝汤是一样的),不解者,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过汗了,12条里头的服药方法说了,如果过汗了,病必不除!这个时候会根据病人具体的体质有偏寒的桂枝加附子汤的转化或者是偏热的白虎加人参汤的转化,根据情况,选择方剂,正治即可。第二种情况,就是药力不够,虽然采用了发汗的方法,但是没出汗,那就结合脉象,密切观察,可以继续服用的,同时还能结合着经络疗法,可以刺风池、风府从而促进汗出。

桂枝加附子汤: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但是这里的16条,却没有根据实际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正治的措施,而是采取了其他方法,也就是后面说的——若吐、若下、若温针,这样治疗不是正治,因此肯定会出现多种误治而导致的坏病,病不仅不会好,反而会加重的,成了坏病。这个时候,桂枝汤肯定是不能再服用了(条文中的桂枝,代表桂枝汤),因为已经不对症了。而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最后的12个字啊,必须牢记,这12个字是伤寒杂病论的精华或者说灵魂——“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仔细体会,对于灵活运用伤寒杂病论,很有帮助,其实太阳篇乃至整部伤寒论,很多条文都是在说误治导致的各种情况以及应该怎么处理的。这里的误治,可能还会出现三阴的症状(少阴,太阴,厥阴)具体往后再说。
这条注意看几点,还要结合前面的条文看就会明白,桂枝汤主证是汗出恶风,脉浮缓,这里呢?脉浮紧,汗呢?不出汗,其实这里应该对应的是太阳伤寒了,也就是麻黄汤了,因此,当然是不可与之也。
意思就是说,临床中,太阳伤寒,太阳中风的症状的区别点在于脉的紧还是缓,汗出还是不出。另外,骨节酸痛也可以加上,也算是一个常见的区分点。如果用错了,也会衍生出来其他的症状,也就是坏证,一定要注意。

这里略提一下吧,桂枝汤和麻黄汤,其实是一柔一刚的两个方剂,桂枝汤是补法,就如和事老,调和营卫之间的“矛盾”,这个过程,是一个双向调节的过程,既可以从有汗出调节到无汗出,也可以从无汗出调理到微微有汗出。因为这个调节的过程的本质不是发汗,而是调和营卫,也就是所谓的解肌,解,有化解的意思,化解营卫之间的不和,是这么个意思。

而麻黄汤呢,是一种泻法,泻的是闭塞的卫气,就好像在一个十字路口,今天车很多,堵得水泄不通,而旁边有一座大桥,但是平时不让开放,这个时候如果能应急的开放通车的话,车流一下子就泻出去了,路口拥堵的情况很快就能恢复了。而麻黄汤本身以及往后的一些方剂,比如大青龙汤,时间长了还会出现烦躁的情况,就如堵车堵得时间长了,人能高兴吗?能不烦吗?而麻黄汤里头的红汗(就是鼻子流血,这个讲到麻黄汤的时候会细说),其实就是某些司机们,堵得受不了了,另辟蹊径,发现个小道,绕过去先走了,这其实都是一种泻的方法,简单可以理解为找出路,这也就是解肌和发汗的区别与联系。解肌和发汗的本质是不同的。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这条是进一步说桂枝汤运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的,有两层意思:

首先,酒客,可以理解成平日常喝酒的人,这种人啊,胃多不是很好,为什么?因为胃这个脏器,它是以降为顺的,因为本身属腑,属阳,喜欢凉,不喜欢热(非绝对),而酒呢,首先是往上头走的,有些方剂里头把其当做药引,且是辛温的。这就是常喝酒的人伤胃的原因之一。

而常喝酒的人呢,一般体内多湿热。而桂枝汤中的桂枝,这味药材,从中医角度说,辛温,会助热,从西医角度讲,他能加快胃蠕动,如果本身胃不好,有溃疡等旧疾,则很可能会出现本条所说的这种情况。其实个人觉得这条“酒客”这里理解为平时湿热内阻脾胃(胃不好可能有溃疡),且中上焦有积热之人,再代入条文去理解,是一种持续性的状态。

还有一层意思,条文中没明确说出来,但是有这层含义,联系下实际,今天去跟朋友喝酒了,喝的有点大,会觉得怎么样呢?头痛不舒服,脖子不舒服,硬,口渴,胃不舒服,想吐,出汗,还恶风,仔细想一想,估计很多人都会有这种体会和感觉的,反过来再看看这些症状,是不是很像桂枝汤证?

那么隐藏的这就点出来了,这条说的酒客病,另一层含义,是说的一种与桂枝汤证表面看症状有些类似的酒后的不适,而治病总是要搞清楚因果,这样用药才能精准,此条中出现的这种类似桂枝汤证的症状,原因是什么?其实就是因为喝酒,这是个因,而酒呢,也是一味药,辛温,同时它还有水这个载体,少量服有活血化瘀的功效,但是量多了就不好了,特别是伤脾胃肝胆,因为脾性恶湿,胃恶燥,而酒呢,恰恰是又湿又温的。同时,酒这味药,走势是向上的,因此,会让该降的不降,该升的过度升,从而扰乱了脏腑正常的升降,特别是扰乱了肝胆脾胃的正常升降。从而就会出现过量饮酒会导致头项不适(升的过了),会引起胃部不适恶习,呕吐(胃气不降了),可能会口苦,甚至吐胆汁(胆气不降),同时饮酒时又会觉得很舒畅,那是因为酒升发了郁结的肝气(肝升),也可能会导致汗出恶风(升降失常,内有热),但是这个时候辛温的桂枝汤是万万不可用了,因为酒本身就是辛温的。这是此条隐藏的第二层意思。

那可能会有人问了,真遇到这种情况怎么解决了?我还是那句话,看因果,找方法,刚才看了因,也知道了果,这里因果的翻译过来就是由于过量饮酒导致肝胆脾胃升降失常了,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症状,那么治疗也就从恢复肝胆脾胃升降来入手。理法有了,具体用什么方剂比较灵活,常用的话可以用小柴胡汤加减,具体为什么可以用它来加减治疗,等后面涉及小柴胡时,会详细讲,自然就会明白了。

顺便提两句:一,实际应用中,用小柴胡加减来解决饮酒后的诸多不适,效果可靠。二,如果从经络入手,可以取足阳明胃经足三里,足少阳胆经的肩井,以及督脉的至阳,前两个点穴或者针,后者刺血拔罐,三穴配合,效果不错。这里具体不展开讲这三个穴位的功效和用法了,往后阶段性总结的时候我会把前面讲解中涉及到的穴位详细的讲一讲。
肩井和足三里,扩展了说,对于治疗胃部不适,很有用。大家要掌握这两个穴位的准确位置取穴方法,平时生活中很常用,基本上各种胃部不适,都有用。至阳在督脉上头,刺血有降逆止呕的作用。
 
平时太忙,不过此贴不会停,有时间就会过来谈一谈的,大家多交流,指正
 
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比喻生动,把古文讲解的,通俗易懂
老师的帖子,一定要跟学

你是知道的,我时间比较少,我尽量多过来,多交流
 
深入浅出,先生下过苦功夫的。期待后续

知道些皮毛,看过先生的帖子,也是很受益的。希望能多有实质性的交流。
 
你是知道的,我时间比较少,我尽量多过来,多交流

恩,知道老师很忙呢,
没有关系啊,我们可以等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