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针引阳气

飞翔的鹰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1/03
帖子
1575
获得点赞
32
声望
38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求教论坛各位老师,何谓“针引阳气”?如何“针引阳气”?
 
《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中有:“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中有:“邪入于阴,则为血痹”《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素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
 
周痹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愿闻此痛,在血脉之中邪?将在分肉之间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慉痛①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愿闻其故!岐伯答曰:此众痹也,非周痹也。
黄帝曰:愿闻众痹。岐伯对曰: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更发更休也。黄帝曰:善。刺之奈何?岐伯对曰: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今复起。
帝曰:善。愿闻周痹何如?岐伯对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对曰: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病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
黄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对口: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内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②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
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名曰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瘛坚转引而行之。黄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九者,经巽③之理,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
 
从上面的经文看

宜针引阳气 是一种针灸治疗原则,不是一个具体的治法~~
 
夫经文在此,以经解经。楼上的解答不错,学习中。

还期待楼下的高论。
 
***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
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 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
从”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所导致“加被微风”,“遂的血痹”来看,显然是外邪致病,是内经所谓“风”的范畴。
从”但以脉自微 涩,在寸口关上小紧”来看,当是为“风”所闭;或是“风寒”相并为邪。
从”令脉和、紧去”、“引阳气”来看:
*****************
窃以为所谓“针引阳气“,是一种针法。
尝闻上工能“治寒,能针化阳和;治热,能针化涌泉“。此处所谓“针引阳气“,当是指“烧山火“之类的功夫。但应该比“烧山火“更高深些的“引阳祛邪“功夫。

呵呵,我的针灸不及格,纸上谈兵,搏一笑耳。
 
就伤寒论而言,我还是认同这一段是王叔和自己加的说法
 
***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
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我也很赞同针引阳气就是针灸的技法
像烧山火 温针灸之类的
都可以很好的温通经络
 
寿夭刚柔篇

【原文】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
少师答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故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腧,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故曰,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阴阳俱病名曰风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阴。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曰阴胜其阳。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黄帝曰:余闻刺有三变,何谓三变?伯高答曰: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
黄帝曰:刺三变者奈何?伯高答曰: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
黄帝曰:营卫寒痹之为病奈何?伯高答曰:营之生病也,寒热少气,血上下行。卫之生病也,气痛时来时去,怫忾贲响,风寒客于肠胃之中。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
黄帝曰:刺寒痹内热奈何?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
黄帝曰:药熨奈何?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斤,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嚼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置酒马矢煴中⑤,封涂封,勿使泄。五日五夜,出绵絮曝干之,干复溃,以尽其汁。每渍必晬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与绵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
 
灵枢。官针篇

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刺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此之谓也。

我认为这段经文就是现在的烧山火手法
 
逆顺肥瘦篇

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薄.浓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其为人也.贪于取与.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

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
 
阴阳清浊篇

岐伯曰: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
 
阴阳二十五人

黄帝日刺其诸阴阳奈何?岐伯日按其寸口人迎,以调阴阳,切循其经络之凝涩,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甚则不行,故凝涩。凝涩者,致气以温之,血和乃止。其结络者,脉结血不和,决之乃行。故日气有余于上者,导而下之气不足于上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于经隧,乃能持之。寒与热争者,导而行之;其宛陈血不结者,则而予之。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则血气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约毕也。
 
阴阳清浊篇

岐伯曰: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

就是说

针引阳气 是‘浅刺’?
 
可否详解?

血痺者,乃风寒湿邪入阳经四肢达阴营所发,症状肌肤麻木不仁或痛。然尊荣人,痰湿过盛,脾肾俱虚,气血不足,肝血亏虚则痰易储,风易动,故微风吹则关上紧;尊荣人肥厚气血不足,不足则房事或小动汗易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达营而麻痛,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然血行得气而动,阳明多气多血,故泄阳明则气达四末,血行风自灭也。-此乃急则治其标法。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