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穴位运用 杨维杰: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答疑

(总六十七)、《 内经》四时分刺法与《难经》四时分刺法不同,各具何理 ?
答:1.内经四时分刺法:其重点是春刺荥,夏刺俞,秋刺合,冬刺井。《灵枢经本输篇》说:「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俞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 (注:夏取之俞为十二经俞穴,冬取之俞为背后俞穴) 。 关于如此取穴之理由,「素问水热穴论」解释道:「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本段是说秋天金气肃杀,阳气向内在合,阴湿之邪初盛但尚未深入,此时应针俞穴泻湿,刺合穴泻入内之邪。
「……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本段是说冬天寒水主气,肾气应之,肾主闭藏,阳气内藏阴气上逆,此时应针荥穴实沉阳,刺井穴下阴逆。
又《灵枢经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也曾提出:「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俞;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秋刺合。」所谓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等句,其意义就是说:因五脏主藏,冬行闭藏之令,井是出水的泉源,如同冬季的一阳初生,所以认为凡有内脏的病,以及和冬季的闭藏之气可以相应的,可分别针刺各经的井穴,也就是说各经的井穴,都有开闭通窍的作用。 荥,是小水的意思,初出泉源,其气尚微,等同于春季是阳气渐盛的季节一样,五色蕃华,与春季万紫千红的生发之令可以相应。 所以把五色、春季、荥穴三者联系起来,认为凡是病变才出现于气色方面(例如:晕针时必然脸面变色,刺心经荥穴特效,即取色应荥的原则)和春季的生发之气可以相应的,当分别针刺各经的荥穴,也就是说,各经的荥穴都有泻热和疏调血行的作用。 其它如根据五输穴脉气的由微而盛,由井、荥流注到俞穴、经穴以至合穴的次序,井、荥以下的输穴,可以分别与夏、长夏和秋季相应。 這是以五行之氣定治療之穴 。 这是以五行之气定治疗之穴 。

这种方法的应用非常简便取穴少,却效果宏速,只要根据病发脏腑或经络,再配合季节,选取该发病经络之五输穴针治,即可达到疗效。
2. 难经四时分刺法: 难经第七十四难提及:「经言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者,……。」这个次序的实用意义,主要还在于「春夏刺浅,秋冬刺深」,因为井荥所在部位,肌肉都较浅薄,经合所在部位,肌肉都比较厚,俞则在二者之间。 又春夏阳气向外向上,经脉之气多行于肌肤较浅处,秋冬阳气向下,经脉之气多行筋骨较深之处。 这是以四季阳气深浅定五输之位,与内经所言并无冲突。

这些都说明自然界气候的变化与人体的脏腑及五输穴,有联系相关的作用,认为从彼此相应的关系上,可作为针刺取穴的准则。 内经除一年有四季刺法外,一日亦可比拟四季按时间针刺,即朝刺荥、午刺俞、夕刺合、夜刺井,例如治疗咳嗽,早上前来可针肺经荥穴鱼际 : 中午前来可针肺经俞穴太渊;傍晚前来可针肺经合穴尺泽;深夜前来可针肺经井穴少商,疗效甚好。 因此从实用意义来看,内经所言似乎用的更多。
 
(总六十八)、井穴位置古今有异,如何定位 ?

答 : 《灵枢经》所指出的井穴位置皆在各指趾之端,而《甲乙经》所述各井穴位置与《灵枢经》颇有出入,《甲乙经》除将中冲穴定在中指之端 , 涌泉穴定在足心 . 及大敦穴部位稍有不尽一致之外 , 其他各井穴位置 , 大都定在各经循行指的去爪甲角如韭叶处。 自《甲乙经》以后 , 各主要针灸著述皆宗于《甲乙经》之说。 而对医经原始之作《灵枢经》上关于井穴的记载 , 却反而不再去研究它。

《灵枢经》认为井穴是经络之气发源的所在 , 有着重要的治疗作用,「病在脏 , 取之井」。 表明井穴是治疗五脏重症的要穴。 然而有说井穴气血微少不足使为补泻 ( 见难经第七十三难 ) 者,而提出「当刺井者 , 以荥泻之」 , 「当补井者 , 以合补之」的主张,竟欲弃井穴而不用。 这也或许是医家对于井穴的位置认识有其矛盾所致。 關於井穴的位置,大至有下列演變 : 关于井穴的位置,大至有下列演变 :

1. 《灵枢经·本输篇》及《灵枢经·经脉篇》井穴皆在指端 : 《灵枢经·本输篇》有关井穴位置的记载,除涌泉在足心外,「少商者 , 手大指端内侧也。」「隐白 , 足大指之端内侧也。」这两经加了「内侧」两字。 其他井穴位于各经循行指的指端,《灵枢经·经脉篇》条文所述无论经脉所起和经气所出 , 亦皆在指端 , 与《本输篇》记载基本相同。 甚至说 " 肾足少阴之脉 , 起于小指之下 , 邪走足心。 " 连肾经亦起于 ( 足小 ) 指端。 《灵枢》将多数井穴位置定在指端 , 现在一些针灸家惯用的十宣穴也在指端 , 用于治疗中风闭证或高热惊风等证 . 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 , 恰恰是 " 病在脏、取之井 " 的不谋之合,只是十个穴与十二个穴的区别而已。

2. 在《灵枢经·缪刺篇》关冲及商阳加了「去端如韭叶」,隐白加了「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少商加了「内侧去端如韭 叶」 : 这里的「端」仍是指端 , 去端仅韭叶之距离 , 是指指端正中 ,, 即今之「十宣」之位置。 「去端如韭叶」五个字在《素问·缪刺论》中用得很普遍。 隐白穴少商穴为「大指内侧 , 去端如韭叶」此二穴均提到大指〈趾〉「内侧」之说 , 不同于他穴 , 但仍与《灵枢·本输篇》同。 「内侧」应系指「桡侧」 , 这实际上仍应系在指端。
3. 甲乙经中一些穴位已由「端」移至「角」。 如关冲、厉兑、大敦、少冲、窍阴、至阴等穴为「去爪甲角如韭 叶」。
4. 唐代时 井穴位置 除中冲涌泉外已全部 由「指 ( 趾 ) 端」移至「爪甲角」,可以说由汉代历经晋代至唐代而逐步定形。

那么 ,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穴位位置变异呢 ? 有人推测认为 , 可能系 1. 同指 ( 趾 ) 二穴 , 需要避让。 大敦、隐白皆位于足大趾 , 不可能皆挤在趾端正中 , 于是两个穴分别分布于大趾两边,《甲乙经》增补一少冲穴 , 为心经之井 , 中冲改为心包经之井 , 由于少冲与少泽同位于一指,也不可能皆挤在趾端正中 , 于是少泽穴也就由 " 小指之端 " 改到了 " 去爪甲下一分陷者中 " 。 如此一来 , 连涌泉、中冲就已有四个位于 " 爪甲角 ", 最后连其他穴也最终移开了指趾端。 2. 避刑法之嫌,古有酷刑 , 以竹签刺入指端 , 称为 " 签爪 " 。 为避免如同刑法而避开穴位。

因而有人认为对于井穴之运用宜有所变通,建议一指一穴者当位于指端,一指二穴者当如现行。 其理由为 : 如此较易取穴,刺指端 , 较刺甲旁方便;指端为阴阳之界 , 阴经阳经交合于此 , 若井穴皆在爪甲角 , 岂不阴经之穴亦跑到阳位了。 并且认为这是回归《灵枢经》,有利于井穴位置的统一。

这些理由乍看之下有其一定道理。 但若从经络循行发展来看,个人认为井穴位置的变异,应系一种进步的过程与结果。 灵枢经穴位并不全,《甲乙经》才补足了十二经的五输穴。 《灵枢经》井穴原皆位在指端,也就是现在之十宣穴。谓之「阴阳之界 , 阴经阳经交合于此」并不全然合理 , 事实上这些部位皆在白肉部位,距离黑肉有一段距离,仍应属阴面,不能谓之阴阳之界 , 但为什么治疗中风闭证或高热惊风等证 . 有着显著疗效,从对应理论来看,十宣位在指趾顶端刚好对应于头顶,与神志相关,当然治之特效。

现今之井穴位置虽与灵枢经有出入,然而却与十二经络之循行相合,如少商为肺经井穴,手太阴肺经循行于大指内 ( 挠 ) 侧,少商即在「大指内 ( 挠 ) 侧,去爪甲如韭叶 ( 《针灸大成》 ) 」;商阳为大肠经井穴,手阳明大肠经即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 ( 《针灸大成》 ) 」,其于各经井穴位置皆与经络循行符合。 所谓「去爪甲如韭叶」正是穴位关键所在,即以少商及商阳取穴为例,以指甲直线与底线之转角如韭叶之距离取穴,此一位置适在黑白肉之交会处, 稍一外偏便是白肉, 可以说也就是阴阳之交会处,井穴之特色即是交阴阳,今日之位置不正是与其作用相合吗 ?
 
(总六十九)、阳经多一原穴之原因为何?
答: 原穴的分布有一特点,即手不过腕,足不过踝,上肢之原穴皆位于腕关节处或腕关节与掌指关节之间;下肢原穴皆位于踝关节处或踝关节与跖趾关节之间,呈现了手不过腕,足不过踝的特点,基本上都分布在手足大小关节周边。
原穴在六阳经中,排列于五输穴的俞穴之后,原穴多居脉气丰盛处,脉气在俞原之处比较盛大,诸脏 ( 阴经 ) 之原恰与俞合,而诸腑 ( 阳经 ) 之原在俞穴之后,为另设之原穴。 为什么阳经要另设原穴。 《難經. 《难经. 六十二难》说:「腑者阳也,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俞,名曰原」,阳经另加一「原」的原因是因其属「阳」, 阳经一般脉气较阴经为长 。 滑伯仁说:「膀胱之俞束骨,过于京骨为原。胆之俞临泣,过于丘墟为原。……大肠之俞三间,过于合谷为原,盖五脏阴经,止以俞为原,六府阳经,既有俞,仍别有原。」也在指阳脉脉气经过俞原一带较长 ,可以说阳经自俞至原此一区带皆可谓之原。 而阴经在腕踝以下只有三个穴,阳经则多至五个穴,其中包含一「原」穴。 原穴所在之处多较平坦宽阔,阳经由其明显,穴位亦合其义。 此处肉多,亦多主气,气多则与脾相应,能补后天。 又原穴与三焦原气及肾间动气相应,能补肾补先天,可以说原穴能脾肾双补,先后天并调,所以主治作用特别广泛,疗效亦高,此以在前回 ( 的九回 ) 第五 ( 总六十一 ) 题提过在此,不在多赘。
 
(总七十)、问 : 研究董氏奇穴一般以 1973 年董景昌医师著作的《董氏 针灸 正经奇穴学》所列穴位为标准。 但也有人以 1968 年之讲义为主,你有何看法 ?
答 : 早在第一回第三题讨论题中我就曾特别声明 : 只有 1973 年董老师亲定的《董氏 针灸 正经奇穴学》才是正统,研究董氏奇穴的穴位应该以《董氏 针灸 正经奇穴学》所列穴位为标准。 如果目的是研究董氏奇穴之渊源或历史,那么以 1968 年之讲义为据当然有其必要,因为那是董氏奇穴最早期的文献之一。 但若要以此作为临床应用及董师学术研究之主轴,而弃置《董氏 针灸 正经奇穴学》不顾,则此种舍大而就小,舍全而就偏,舍新进而就老旧的作学问方法,不啻为开倒车之举,这就无异于要研究本人写的董氏奇穴,舍最新的著作《董氏奇穴讲座穴位学》 (2003 韩文版, 2006 中文版 ) ,而去研究旧的版本《董氏奇穴针灸学》 (1992 年出版 ) 或《董氏奇穴针灸发挥》 (1980 年出版 ) 。 又如研究我写的针灸手法及配穴,舍最新的《针灸宝典》 ( 针灸经纬升级本, 2006 年出版 ) 而去研究《针灸经纬》 (1975 年出版 ) 一般,舍新书而就旧书,一样是不太合常理的。
时代总是前进的,学问也是前进的, 1968 年的版本穴位不全,治疗及说明都很简单,只能说是奇穴的初期阶段,只可以作为历史源流探溯,而 1973 年董老师亲定的《董氏 针灸 正经奇穴学》才是成熟之作,两本书发表时间虽然只距离五年,但穴位基本增加许多,治疗也多有补充而臻于完备。 试从一一部位来看即可见其端倪,1968 年版一一部位只有六个穴位,但 1973 年版却有二十七个 ( 或说为二十七组 ) 之多。 其间差距之大之远岂可以道里计 ?

老师之所以在 1973 年会出版该书,有几个原因 : 一是基于针灸在尼克森 1971 年访问大陆后,外国来台学习及台湾岛内学习针灸者日众 ( 中文出版不久英文译本亦随后出版 ) ,有必要有一套标准教材教授学生;一是该书内容当时已有相当部分发表于庄 XX 先生之《 XX 医学杂志》,因为系一次全部交稿给庄先生,岂知庄先生竟将其余尚未发表之内容窜改穴名以《 XXXX 奇穴集》出版,为防止其继续侵权及误导社会,而必须出版一本完备而详实的奇穴书籍,以正视听。 在此情形下, 1973 年版的《董氏正经奇穴学》必然不是泛泛普通之作,而应系成熟之作,此书出版后老师仍日益精进,可惜及遗憾,两年后老师竟忧愤而逝,更多的精华亦随之而去无法面世,殊堪浩叹。
 
(总七十一)、合穴为何治疗脏腑之病,董氏奇穴治疗脏腑病与合穴有何关系 ?
答 : 《素問. 四时气》:「邪在腑,取之合。」《素问. 咳论》:“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说明六腑的疾病,临床可取合穴予以治疗。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治内腑奈何?……岐伯曰:取之于合。」「荥俞治外经,合治内腑。」

这是从五输穴的分布来确定其治疗范围的。 这些皆与穴位的空间性及时间作用有关。 大意是说荥穴、俞穴适于治疗各经所过的体表和所属经脉病变,合穴则适于治疗体内各自所属六腑的疾病。 荥穴和俞穴在肢体远端,部位较浅,经气表浅,所以善治体表(在外之经脉病)及所属五官的病证;而合穴所在部位较荥俞接近躯干,合穴皆在肘膝关节附近,经气最后汇集,如百川的汇合入海〈合,有汇合注入之意〉,故称合,合穴附近肌肉筋束较厚,脉气深大,神经干较为敏感,较易得气。 经气较盛,能深入脏腑,故善治脏腑病证。 又合穴善治慢性病,中医有「久病入府」之说,因此合穴善治久病慢性病之脏腑病,不同于荥俞之善治外感新病或时间时甚半深半浅之病。 这些取穴原则,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所谓合治腑病,也包括非神志性之脏病 ( 病在脏者取之井,一般是讲有神志病类的脏病针井穴 ) , 阴经之合穴属水 , 主先天 主原气肾气。 能补肾水之不足;阳经之合穴属土 , 主中气脾气,能补脾胃之不足。

因而董氏奇穴之几个治疗脏腑病的穴组,如驷马上中下治肺、通闗通山通天治心、通肾通胃通背治肾、天黄明黄其黄治肝等穴,皆在合穴之上大腿部位取穴,这些穴位皆属肌肉丰厚之处,脉气深大较易得气,且接近躯干,善治脏腑病证,因此在取其治疗脏腑疾病。

又十二经别皆在肘膝以上入走内脏,与五输穴脉气衔接,因此董氏奇穴设在肘膝以上肌肉筋束较厚之大腿部位,与经别也有一定关系。 此外十二经别的出入离合补充了十二经脉循环之不足,例如足少阳胆经不行于心,但胆经之经别贯穿心脏,为心与胆通找到了明证。 至于主治脾胃脏腑病之下三皇则在小腿,则又与消化器官胃大小肠之下合穴在小腿较低位置有关。 董氏奇穴治疗肺心肾三藏之三组穴位皆在胃经与脾经包位的经线范围内,也表示董氏奇穴重视脾胃学说,或者这些脏腑与脾胃相关,及如前次讨论所提胃经何以行于胸腹之理类同。

按 : 有些题目的确不小,限于时间及篇幅。 无法更详尽的讨论或答覆,欢迎各位朋友来电或来信,贡献宝贵见。

不少朋友提问将来是否能集中题目出版单行本,现在来说还言之过早,这样的准备是有的,因此对一些题目刊出后我们还是继续的在讨论,并进行补充修订加以纪录以求未来更为完备。 (2009年3月22日刊出) (待续) (回页首)

附记 : 由于个人曾在台湾大陆韩国都教过课,有不少朋友要我对于这些地方的中医及针灸状况及水平,做一个比较并评述一下,这其中当然有好有坏,但是看到最近台湾的白色恐怖又回来了,就不想写了。 近十几年来,在台湾有些人及前朝高官骂外省人为外省猪,都不曾有任何处置,但最近有个小公务员只是调侃自己为高级外省人 ( 听说这还是几年前的文章,竟被翻出来算老帐 ) ,就被免职且欲将其抄家灭族(只因他赞成中国统一,有人可以喊台独,为什么就不可以有人喊统一呢?台湾不是号称民主国家吗?)干了一辈子连退休金都没了,真不敢想向包括蓝绿的高级的台湾人(台湾早没有外省人了,大家住了几十年,不都是台湾人吗?不管你五十年前来的,还是两百年前来的,大陆都把你当台胞,有什么两样呢? )这样容不得别人,目前言论钳制比几十年前还严厉。真是讽刺,所以还是暂时不写的好,以后再说吧。

再记: (有人要我讲,就简单再讲两句吧)其实台湾的中医水平是非常高的,尤其是特考及格的中医师。 几十年来中医师特考一直是台湾最难考的资格考试,录取率不到百分之五,造就了不少针灸中药皆优的中医师。 可惜台湾的医政及医事鉴定制度有点问题。 从台湾走向世界的董氏奇穴,在世界各地被高度的重视,但在台湾竟不能被列作申报保险的处方穴(亦即不承认其合法),这印证了台湾医政当局缺乏国际观,对针灸的认识不足。 尤其可笑而可怕的是对于医疗事故的认定,不是以尸体解剖作为最后根据,而是由医事鉴定委员会开会决定,这在世界可能是绝无仅有的。
 
(总七十二)、 有人说 : 使用董氏奇穴每次只能治疗一病为主,是否如此 ?
答 : 非也,果真如此这就小看了董氏奇穴的治疗范围,当年随侍老师之侧,来看诊者多为疑难杂症,常常是好几个病一起看。 我个人治疗疾病亦以疑难杂症为主,也是多病一起看,应该没有这个问题。 或许因为董氏奇穴原书所列主治原极简单,按书中主治可能一穴仅治一病,用穴者不知发挥,只知照单套用,谈不上发挥,才会有此一说,若此说成立,则十四经之穴位是否每穴亦只能治一病呢 ? 一个人若同时有好几种病痛 ? 一次一病,分开治疗要治到何时呢 ?
一穴治多病原则上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当然是要掌握董老师的动气针法,可能有些人并不用或不知动气针法,原本每个穴皆能治多种病痛,例如心门既能治尾骶骨痛又能治膝痛,若病患当时只有尾骶骨痛,既使不用动气针法,只有一个病与针相吸,仍然有其作用,只是若用动气针法,疗效更快。 但若有多病,则一穴因能治多病,其力量四处流散,反而不能专注于某一病痛。 若能使用动气针法,活动患部动引其气,则疗效集中,多病亦可治之。 仍以心门为例,如同时有尾骶骨痛又有膝痛,可以在捻针时先动动下腰,再动动膝部,或先动动膝部,再动动下腰,则两种病痛都可获治。
一穴治多病另一个原则是,病专则专治,疾病明显于一脏一处,则集中治之。 病杂则杂治,以主症为先,兼症次症则兼治之。 这就要从掌握病机入手,若病机相同虽症状多端,仍可以一穴或一组穴位治许多病,这个在前面的讨论题的异病同治中已经提过,这里就不再多多赘。
 
(总七十三)、有人说 : 奇穴无一与十四经穴相同者,是否如此 ?
答 : 非也,有说董氏奇穴无一与十四经相同者,那是因为对十四经及奇穴皆认识不清,没有抓住董氏奇穴之真髓之故。 即以曲陵穴与尺泽而言,两穴虽同在一处,但因取穴重点不同;刺法不同;而作用便不同。 曲陵穴穴在曲肘之高起处,故谓之曲陵,虽与肺经之尺泽同一位置,取穴方法与针刺方法完全不同,疗效亦不同。 尺泽据《大成》及《金鉴》之取穴法 : 『肘中约纹上,屈肘横纹筋骨墟中,』重点在虚陷中,尺泽为合穴,合穴多在肌肉丰厚处或凹陷多气处,直刺从掌侧面向背侧面刺入,能治肺经逆气之病,如气喘、咳嗽等;因系肺 ( 金 ) 经之子 ( 水 ) 穴,又能治疗肺经实证及肺经火症如扁桃腺炎等。 至于曲陵穴则『在肘窝横纹上,试摸有一大筋,在筋之外侧。 』针刺时贴筋刺入,能治疗多种筋病,如五十肩、肘腕痛等,所谓以筋治筋也。
又如火串穴位置在老师之《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原书中说 : 「在手背腕横纹后三寸,两筋骨陷中,」再看支沟之位置,针灸大成 : 腕后臂外三寸,两骨间陷中,金鉴说 : 外关上行一寸,两骨间陷中。 试问支沟与火串两穴位置有何不同。 「串」有串通串连之意 ( 董师生前之英文本译为 Stringing together) ,取名支沟取其地形形势,取名火串则在取其作用定名。
 
(总七十四)、奇穴火腑海穴与手三里穴位置相符吗 ? 其穴名及取穴对治疗作用有何意义 ?
答 : 火腑海穴直观上并不在手三里,因取穴方法之故,而与手三里相符。 从董氏书中所列之主治及运用来看亦多与手三里相符。 『火腑』即三焦腑也,穴在三焦经定位,转手取穴反而在大肠经上,而与手三里位置相合,观董老师所列主治,悉为补针或灸功同足三里。 该处肌肉丰厚故称之为『海』,董师原书指名其位置 : 「按之肉起,锐肉之端,」「肉起」表示该处肉多,肉多之处便能调治脾胃,有补气作用;「锐肉之端,」表示本穴与筋有关,所谓之筋与肉有何区别,在奇穴高级讲座中有详细说明,这关系到体应针法 ( 五体针法 ) 的应用与发挥,这里简单提示一下 : 一、筋是能产生力气的肉 : 《说文解字》对 " 肌 " 的解释是 " 肉也 "; 对 " 筋 " 则说是 " 肉之力也。二、筋是条状的肉,如正筋正宗等穴;三、筋是指特别隆起的肉。棞 ( 音 " 窘 ") 肉,就是指特别隆起的大肉。如三角肌、三头肌、腓肠肌等块状肉都可属之。火府海在锐肉之端在特别隆起的肉上 : 因此能以筋治筋,根据前述,所以本穴能筋肉并治,配合后曲池治骨,治疗网球肘特效。此外火腑海穴在三焦经定位,取穴反而在大肠经上,所以能少阳 ( 三焦 ) 阳明 ( 大肠 ) 并治。阳明经多气多血,本穴调理气血效果极佳。
 
(总七十五)、有人说董氏奇穴与道家有关,并举出其门其正其角之命名与星宿有关,是这样吗?
答: 何止是董氏奇穴与道家有关,中医及针灸医师奉为圭皋的《黄帝内经》,产生于黄老之学流行的汉代,整本黄帝内经充满了道家思想及道家养生之学,怎能说中医及针灸与道家无关。 《淮南子》说: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据此而论托名黄帝或神农之书多可归入道家之说,连《针灸甲乙经》都冠名黄帝于前,原名为《黄帝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 可以说整个针灸皆与道家有关。
至于有人以其门其正其角为例,举星宿来说明董氏奇穴与道家之关系,说法新颖开阔思路也未尝不可。 但研究董老师及董氏奇穴的思路未必要绕弯路,也不是把简单变复杂, 高深的学问反而是让复杂变简单,所谓医者易也,是变易是不易也要使其简易,董氏奇穴整体取名非常直观平易近人,一看就知道其属性及治疗什么病。
一个重要的线索是 : 董师于 1973 年中文版出书后,随即出版英文版,英文版的译文是经过老师认证的,其书中对「其门」「其正」「其角」穴名的解说是 : 其 (Chi):Thi s ,门(Men)Door ;角(Chiao):Corner ;正(Cheng):Uprightness ,其中的其 (Chi):Thi s 指的就是「这个」,「门」 (Door)与「角」 (Corner)都是直译,「正」 (Uprightness)在此有正直的及直立的意思,一语双关标出了此穴的刺法,可以看出在老师的看法中毫无星宿的意义。
董师对此三穴之原刺法是 : 臂侧放 ( 此处之臂侧放则是指拳头直放正拳之意,亦即三间及合谷穴在上 ) , 针斜刺约与皮下平行 ( 即是用皮下针,是针对大肠经及肺经最常用的针法,所谓以皮治肺及大肠也 ) 针入二至五分 。 在我的奇穴学中曾指出此三穴有几种刺法如下 : 「针刺时采皮下刺,自其门透向其角,或其角透向其正,这就是皮下针法。另一刺法则系自大肠经向小肠经方向皮下横刺 ( 也是皮下刺 ) ,皮下刺与肺应,能治大肠病」。
我个人对此三穴取名的申述是: 「其」,这也,所谓也。 「门」,此处指为此三个穴的第一个穴,即为其正、其角的门户,此处的「门」也可指是阴门及肛门,从主治项来看,恰合其意。 「角」,肝木之音也,本穴在大肠经上,大肠经与肝经相通,此穴能治妇科经脉不调,赤白带下,这些病多与肝经不调有关。 「正」,一则与正拳直刺有关,一则与附近之支正穴有关,即如同中白穴借用中渚穴而取名中白类似。 中白与上白相去甚远,其「中」字实为借中渚之中而来。
 
(总七十六)、手足同名经相通之刺法原理及用法如何 ?
答 : 「 同名经取穴法 」。 也称六经相通取穴法, 是接经取穴法的衍伸,也是经络疗法的一种,所谓的六经相通,即手太阴通足太阴,手阳明通足阳明,手少阴通足少阴,手太阳通足太阳,手厥阴通足厥阴,手少阳通足少阳的手足三阴三阳相通。
手足同名经之运用也可以说与开合枢有关 。 手足太阳经皆主开,有着统一的运动规律及同类的性质,手足少阳经皆主枢,彼此有着统一的运动规律及同类的性质,其它手足阳明同名经,手足太阴同名经,手足少阴同名经,手足厥阴同名经之间,亦都有着同类的运动规律及性质,因此其作用彼此相通,可以称作同名经相通。
「同名经相通」确实也有相通的路径,例如手足太阴经在中府穴附近相连;手足阳明经在迎香穴相连;手足少阴经在心中相连;手足太阳经在睛明穴相连;手足厥阴经在天池穴相连;手足少阳经在瞳子髎穴相连等。
同名经相通之应用, 在个人之《针灸宝典》及《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皆有较详细之叙述,这里再简单提要。 其应用有几种方法 :

(一) 手足同名经互相对治 : 一般以对侧相应点为标准,亦即四肢疾病较为适用,即以左上治右下,右上治左下、左下治右上、右下治左上,例如手太阴之井穴少商有病针足太阴之井穴隐白;手少阴之荥穴少府有病痛可针足少阴之荥穴照海,其他个经皆可依此类推。 这种方法有时亦可不必拘泥穴道,例如承山部位痛,取对侧前臂太阳经相应之中点施针,该处并无穴位,但也能治愈疾病。 通经取穴法虽然以四肢疾病应用较多,亦可用于躯干部位,疗效亦佳,例如肾经的俞府穴处疼痛,可灸心经的少海神门而立解。
( 二 ) 、手足同名经能互相配治 : 同名经配合应用在古歌诀中时常见及,这里以《百症赋》举述的几个例子来看,如:「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听会为胆经穴,翳风为三焦经穴,这是手足少阳同名经配合用;又如「倦言嗜卧,往通里大钟而明」,通里为心经穴,大钟为肾经穴,这是手足少阴同名经配用的例子;再如「攀睛攻肝俞少泽之所」,肝俞为膀胱经穴,少泽为小肠经穴,这是手足太阳同名经配用的例子。 此外《席弘赋》也说:「热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经渠」,「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前者为手足太阴同名经相通配用,后者为手足阳明经相通配用。 其它古例及今例真是多不胜举,如手太阳后溪与足太阳束骨同用治疗颈项及腰痛甚效,足证同名经相通配用确实是一种常用实用的针法。
(三)、 手足同名经能互相取代治疗 : 即是相对应的部位因为在全息学说上处于相对应的位置,因此有同质的作用,而常常互相取代应用。 例如公孙可治脾胃虚寒,消化不良,相对应的鱼际亦可治疗脾胃虚寒,消化不良。 临泣可治环腰一周之酸痛,相对应的中渚也专治环腰一带酸痛。 悬钟能治落枕,相对应的外关也可治落枕。 足太阳束骨能治疗颈项及腰痛,相应的手太阳后溪也可治疗颈项及腰痛, 足小趾端的至阴穴可治妇科胎位不正,手小指端的少泽也能治妇科病产后少乳。
 
(总七十七)、有人说灵骨穴为董氏第一大穴,你有何看法 ?
答 : 认为灵骨穴为董氏第一大穴,是赖金雄师兄个人的说法。 董老师曾赴高棉治疗龙若半身不遂,其治疗纪录曾发给同门师兄弟。 其间运用灵骨穴十一次最多 ( 其中有九次是灵骨配合大白倒马并用 ) 。 其次用中九里穴倒马十次。 肾关及下三皇应用九次,从这里看 : 灵骨穴应用最多,中九里穴应用其次,再其次为肾关。 似乎灵骨穴为董氏第一大穴。
当然事实不能只以一个病种论断,个人根据手头之董老师临床病例五百多案统计 : 肾关穴单用三十八例 ( 治三十二种病 ) ,与其他穴 ( 一般为下三皇 ) 倒马并用十六例 ( 治十四种病 ) , 肾关穴共计使用五十四例。 灵骨单用十四例 ( 治十种病 ) ,灵骨大白倒马共用二十一例 ( 治十七种病 ) , 灵骨穴共计使用三十五例 。 再其次为中九里单用十二例 ( 治九种病 ) ,九里七里倒马二十三例 ( 治二十种病 ) , 中九里共使用三十五例 。 如此看来,灵骨、中九里、肾关可以说是董氏奇穴三大穴。 但从统计数字看来 : 肾关才是第一大穴 , 九里七里倒马则是董氏第一大穴组 ,从统计来看,不论是第一大穴或第一穴组,都不是灵骨。 这个可从董氏奇穴穴位学及治疗学中的穴位应用中及有关说明内得到了解。 不过至少灵骨是三大穴之一,还是非常重要的。
 
(总七十八)、木火穴及灵骨大白倒马皆能治中风后遗症,有何相同理由?
答: 中风与风 ( 木 ) 痰 ( 火 ) 关系最密切,阴经只有木 ( 肝 ) 火 ( 心 ) 两经上行至头,肝风 ( 木 ) 与痰火 ( 火 ) 为引起中风主因。 治疗中风及中风后遗症亦最好从木火经或木火穴着手。
木火 穴之命名,一系在火经 ( 心包经 ) 上,接近井木穴,故名之木火。 一系本穴介于本经之井 ( 属木 ) 穴与荥 ( 属火 ) 穴之间,故属木火,而名之木火穴。 木火穴接近中冲穴有强心活血作用,治疗中风后遗症对其它各针有加强作用。 . 补木火即温阳 ( 同理补金水即养阴 ) ,如同补阳还五汤、真武汤之治中风。
大白、灵骨穴亦介于木火属穴之间,大白穴贴近三间穴,穴性同三间属木。 灵骨在合谷(属木) 、阳溪(属火)之间,介于木火之间,有同于木火穴之性,或说灵骨贴近阳溪(属火)穴性同火,则大白穴属木,灵骨穴属火,二穴木火同用有温阳作用,治半身不遂亦功同补阳还五汤、真武汤。
木火穴及大白、灵骨皆有木火之性,能治木火之病,皆能治中风后遗症。 木火穴因接近井穴而能开脑窍,灵骨大白则贴骨应肾通脑而能疏活脑部血气。 唯木火穴在井荥之间,较适于治新病,且不宜久留针;大白为「俞」穴、灵骨为「原」穴合谷及「经」穴阳溪所夹,又均贴骨,适于治新久之病,并宜久留针。
 
(总七十九)、问:为什么至阴穴能顺胎助产?
答:一九九八年我在缅北山地村庄义诊,有一孕妇阵痛已两天,胎位尚未转正,当时接生之黄医师嘱我帮忙,我以针灸针至阴三阴交内庭等穴,不多久即胎位转正,而得以顺利接生。 为何至阴能纠正胎位呢?
至阴为足太阳膀胱经井穴,能正胎位下胎衣,早在《太平圣惠方》就记有唐代张文仲艾灸本穴纠正胎位的经验: 「救妇人横产先手出……灸妇人右脚小趾尖三壮,柱如小麦大,下火立产。」《类经图翼》载有: 「产难横生……子鞠不能下,至阴三棱针出血,横者即转直,」一般目前多以艾灸至阴治疗胎位不正,针刺亦有效,急症也可三棱针出血。
从临床验证膀胱经与子宫相通,如《伤寒论》之桃核承气汤能治膀胱经蓄血症,个人常以此方治疗闭经而精神恍惚者 : 另常以《金匮》之桂枝茯苓丸治疗妇科子宫瘀血及肌瘤等症甚效,桃核承气汤及桂枝茯苓丸皆有桂枝,此为膀胱经主药。 而能治疗子宫病。 董氏奇穴透过脏腑别通之肺与膀胱通,在肺经针刺能治膀胱经病变,如重子重仙在手掌能治疗背痛特效,也能治疗子宫肌瘤,而治疗妇科最重要的妇科穴亦在大指肺经附近,也是透过脏腑别通之肺与膀胱通,膀胱经与子宫相通,达到治疗目的。 至阴为膀胱经井穴能开窍,能开膀胱及子宫之窍,现代研究也证明艾灸或针刺至阴能促进子宫和膀胱活动增强。 同时使胎儿活动亦增强,有利于胎位的纠正。 (2009年4月23日刊出)
 
总八十)、请问董氏掌诊与一般掌诊有何不同?
答:董氏掌诊之见于文字公开,首刊于1978年之《中医研究》第一期。系由余之学生颜戊邨医师根据我所教所写,内容与现时外面网站流传之资料不尽相符,系余根据董老师所授内容,经过验证修正后之实用数据,我近年来在几所大学博士班教课,也应学生要求,教授一些掌诊。
董氏掌诊与经络关系密切,了解手足同名经相通,及脏腑别通,就不难学习及理解董氏掌诊。可以参看1999年第一届董氏奇穴大会蔡明宗医师发表的《董氏掌诊探讨》(请点击),其中对经络与掌诊关系论述甚详)。董氏掌诊与其它掌诊之不同大致如下:
1、定位不同:一般之定位有根据八卦者,有根据纹路者,有另定区域者,董氏掌诊之脏腑定位基本上与目前一般流行之掌诊不同,董氏除脏腑八卦定位外,更重视三焦定位,有综三焦及横三焦。董氏掌诊尤其重视经络订位,了解手足同名经相通,及脏腑别通,就不难理解董氏掌诊。
2、诊法不同:一般掌诊较注重纹路,包括大纹如天纹(感情线)、人纹(智慧线)….小纹如直纹、横纹、岛纹、障碍纹…等。董师虽也兼看色泽变化及斑点,但最注重者为各区域之青筋与暗影,其次掌色及各区之温度厚薄凹凸亦极重视。例如艮位,金星丘所围之范围及其饱满低陷,可看体质魄力及肾气之强弱,后溪掌缘肌肉弹性不足或凹陷,亦断为肾气不足,小指太短亦为肾气不足…等。
3、作用不同:董师常以青筋暗影决定下针,例如在鱼际掌缘看青筋浮出,视其在上中下之位置,断为系肩痛或颈背之疼痛,而在该处下针治疗,由是而发现重子重仙穴。又如青筋甚多浮出于中下焦部位,掌温较低,可断为脾肾阳虚,即可针灵骨肾关。掌温高青筋多,断为肝肾阴虚火旺,则针肾关人黄火硬等穴
 
(总八十一)、怎样掌握及学好董师之刺血?
答:董师之治疗最大特色是刺血针法,学生皆知。未学刺血不会刺血,不算学过董氏奇穴。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只要看刺血手法,就知是否董门学生,是否得到真传。
一是手法之掌握:要点在于针具及刺血部位之掌握,针粗较易持针,较易使力,董师称放血为点刺,所谓点刺,即用三棱对准血管快速直刺,只要轻轻在血管上点压一下,就能出血。点刺最适于青筋外浮,触之亦觉突出于外者。刺小腿部位董师一般以卧位为主,有些腿部血管站立时浮现,躺着即不现,或较隐入,表示血管较深,站立刺血就较躺着刺血为佳,否则躺着刺血就要稍深一些。不然不出血反而较痛。
刺血部位应先充血再刺血,这样不必挤血,刺之自然出血则血量亦较大。怎样先充血?例如刺针井穴,可夹紧手指让指尖部分充血,如此既易出血亦不痛,在背部刺血易宜先按压(背部看不见血管,用此法,有些出针即见血,但有些则需略加挤捏或拔罐辅助出血),太阳刺血可抓紧衣领,使头面部充血,三棱针稍稍刺入即血如泉涌;肘弯腿弯(委中、尺泽、曲泽穴)虽较易出血,若能于血管上稍施按压,然后施针,疼痛较少,又易出血。
二是穴位之掌握:刺血取穴要能放能收,所谓「放」系指扩大,在小腿刺血既然刺血则常连四花中、下、外穴一起刺血,可以达到整体彻底治疗的目的;能「收」是指在许多穴位中找出最重要之一点,董氏背部刺血一般亦为多穴一组,有些人嫌穴位太多,应用时如能找出最重要的穴点,一则达到精简的作用,一则掌控治疗之真正主要穴位,治疗可以更有信心更准确。例如背部三金穴治疗膝痛,三金穴相当于膀胱经之魄户、膏肓、神堂穴。考察老师治疗膝痛最常用之穴位,为位于中指之心膝穴或胆穴,主要与心包经有关,此三穴亦以位于厥阴俞旁之膏肓穴为主,其它上下之魄户、神堂穴则同倒马针之加强作用相同。我个人从此悟出厥阴经内关治疗膝痛特效(内关为络穴且位在两筋间,亦为有效之因)。
又如下腰之双河穴治疗手臂痛肩背痛。其位置为自第十四椎旁开三寸起,每下一椎旁开三寸各一穴,计六穴,两侧合计十二穴,其位置分布与膀胱经之符合,也可找出最重要的穴位及次要的穴位。
 
(总八十二)、放血时有那些事项要注意?
答:放血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1.天气的好坏:天气的好坏也是很重要的,天气好则病人流的血比较多,效果就好;如果是雨天阴天血管收缩,效果就比较差,因为出血量可能会少一点。夏天之晴天,阳气外浮血管上显,是刺血治疗杂症难症久症最好的时节,尤其是委中、尺泽等处都较冬天容易出血,背部出血亦较快。除了急性病以外,对于慢性病痛的患者最好选择天气好的时候来放血比较好。
2.病患的饮食状况:太饱时或太饿时都不适合放血,因为太饿时可能血液浓度增加会影响泻血的量。不要在距离吃饭已经很久才放血。而且肚子太饿也容易晕针。
3. 刺血之针具及针刺技术:现代用的三棱针几乎都是使用『一次性』的三棱针,一次性使用的三棱针有一些缺点就是针尖不够尖锐,针的三刃也很粗糙。因为它是镀过的关系,必须稍微磨过,也就是开锋,才较锐利。如果三棱针的针尖很尖锐,旁边三刃也很锋利,那么,只要轻轻的在皮肤上点刺一下就会出血。在刺血前要检查一下针尖及三刃。
刺血时只要对准青筋刺上去就会出血,出了血反而不会觉得痛。如果不出血就会感到疼痛,这时就在近旁的青筋再刺一次,血就应该会流出来了。这种情况就像以前打牛奶罐头的原理一样,在牛奶罐的一边打一个洞,牛奶没出来再在另一边打一个洞,就能倒出牛奶。刺血也是这样跟空气的原理很相近。
4.穴位宜先充血:参见前题手法之掌握。
5. 掌握时间更好:刺血如果能掌握时间,出血量会比较多,效果会更好。譬如说太阳穴刺血在天气好的午前十一时来放血效果最好,尤其是接近中午的时候,阳气在上青筋比较容易显现,较易出血。其它如腰痛、脊椎长骨刺的人要刺血,则是在下午最好。十二经在未时流注到手太阳小肠经,申时流注到足太阳膀胱经,手、足太阳基本上是走人身后面的,所以对坐骨神经痛、痔疮的患者在此时放血可以说是最为有效。至于刺少商等井穴,则跟时间没有什么关系,因为这些地方没有青筋的关系,而且急救也常用这些穴,所以随时能放血。
 
(总八十三)、口腔刺血有说以健侧为主,有说以患侧为主,以何处为准?
答:颜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在健侧或患侧口腔刺血皆可。肝经绕口内一周,不论在健侧或患侧刺血,距离都很近,作用很快,但以患侧为佳。就是在病变一侧的口腔里面刺血。一般来讲口腔没有青筋也是可以照样点刺出血,在口腔内刺血不需要找青筋,把嘴巴张开在口腔两侧粘膜放血,放血位置相当于上下嘴唇闭合的地方,约在口唇内侧的中央,点刺或鈯刺刺血,大概流个七、八滴的程度就可以了,刺完后用盐水漱口,消毒并加强肌肉拉力,疗效更佳,是治疗颜面神经麻痹的最佳方法。
 
(总八十四)、能谈谈心开窍于耳的理由,保健品,及其与刺血及针治关系?
答:心开窍于耳之说,见于《素问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王冰注释:「舌为心之官,当言于舌,舌用非窍,故云耳也,」张景岳说:「舌本属心,耳则兼乎心肾,」彼等皆认同心与耳窍之关系。
因阴经大部分不上头,五脏开窍于面,实际系藉表里经之阳经而达到窍开于面之关系,肾开窍于耳,系因膀胱经开窍于耳,心经亦因小肠经却入耳中,而与耳有关。
有不少耳病与心有关,例如常可从耳部冠心沟看出冠心病,常见的耳鸣、耳聋、很多时候也与心有关,如失眠、高血压、贫血多伴有耳鸣症状,有时从心入治,效果反而比较好。
《伤寒论》有云「为持脉时,病人插手自冒心,师因试令咳者,此必两耳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此可以桂枝甘草汤温心阳有效。余常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耳病,一则因胆经环耳入耳,一则系基于「心与胆通」而治之。余常以风市穴治疗心阳虚之耳聋、耳鸣及失眠均甚效,即系基于「心与胆通」之理论而有效。
又常以耳尖刺血治疗多汗症甚效,盖心主汗也;点刺治疗失眠甚效,盖心主神也;点刺治疗皮肤病亦甚效,虽说太阳经至耳,太阳主表;或说少阳胆经环耳,少阳主风;但何尝不是「诸疮痛痒皆属于心」之作用呢?
 
(总八十五)、请问董景昌大师之刺血与王秀珍医师之刺血有何不同?
答:董师的治疗最大特色就是刺血针法,二十多年前我曾赴安徽观摩大陆刺血第一高手王秀珍之刺血临床一周,综合海峡两岸刺血第一高手之手法各有千秋:
1.董师最擅于在小腿及背后刺血,王秀珍则最擅于太阳穴刺血。虽然两位医师在全身皆能选穴刺血。
2.董老师所用之三棱针针头较粗,以点刺为主,反较不痛,出血量亦较多。王秀珍用苏州华陀制针厂作的针(我曾去过该厂参观),针身较细,针头不够粗,必须用钻刺进入较深方能出血。
3.两者在全身都有穴位能刺血,王医师较顷向于一般传统之刺血,董师则较注重古法泻络远针,例如治膝痛在背部刺血,手肘痛在下腰或腿上刺血。
4.董师虽善于刺血,但大部分病人系先刺毫针为主,病重或毫针效果略差才使用刺血,王医师则全部用刺血治疗。至于疗效则都非常好,非毫针所可比拟。
《山海经.东山经》云:「高氏之山,其山多玉,其下多箴石,」又曰:「有石如玉,可以为针,」这里的东山即指现在的山东。《素问异法方宜论》说:「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贬石者亦从东方来,」刺血应系源于山东,已经几千年了,前些年在山东微山县出土的石碑图象经考古为《扁鹊针灸行医图》,也证明针灸在山东的悠久。放血是董师的精髓,老师治重病久病,都以刺血为主,家父精于伤科,亦通刺血。当年我回山东老家也看过老辈人帮人放血治病。大陆刺血第一高手王秀珍医师亦为山东人,六零年代随先生迁往安徽。可以说不论台湾大陆之当代刺血泰斗皆为山东人士。董老师既然常用刺血,善于刺血,这就应证了董师之针灸确实渊源于山东。
 
(总八十六)、奇穴之「解剖」是否有指导作用而可作为研究中心?
答:这个问题一再的被提出,先是三十多年前老师的书出版时我就曾提出过,后来师兄弟们二十多年前聚会时也被提出来过,二十多年来一些学生拜师也提出过,其实都是差不多的答案。
董氏竒穴书中之解剖,其所述多系指实际作用所在,主要是指穴位作用所及之脏腑及经络。董氏奇穴明确标出解剖(作用)所在者,便能治疗该脏腑或经络病,可以将其(解剖)当为研究重点之一,作为中心则无必要,这有几个理由,从原书看:
1.作用与解剖混淆:例如大间穴之解剖写为:「桡骨神经之皮下枝、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从这里可以看出: 「桡骨神经之皮下枝」是实际解剖;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与解剖不符)指的应是作用。又如木穴之解剖写为:「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肝神经。」这里的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是实际解剖;肝神经指的是作用于肝。
2.有些穴根本没有列出解剖(作用),重要性可议:例如:三眼穴之解剖: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完全指现代解剖,既然功同足三里穴,似应与四花上穴类近,却只字未提。显然这些解剖及作用不是最重要的。又如制污穴之解剖应与肺相关,但写的却是;桡神经浅枝,并无肺字。又如止涎穴主治小孩流口水,应与肺或脾有关,写的解剖(作用)却是桡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这些事实上讲的是西医解剖,与现代的解剖名词相符,如果要从这样的解剖推想其扩大作用,必然差异极大,这是在研究作用时一定要明鉴的。
3.解剖(作用)是定穴后的归类,而非演绎在前的原则:书中穴位写出作用,是写书的通则,董师于1973年中文版后之英文版,其书中对解剖系以Reaction area of…表示,意思就是指反应于(或作用于)…某某部位。将其当做作用部位,有助于方便归类。在没有解剖及作用的状况下,自己也可根据其主治归类其作用,例如制污穴根据其治皮肤病,则解剖应与肺相关,又如止涎穴主治小孩流口水,则解剖应与肺或脾有关。从这点来看,可以说先有作用再指导主治,也可以说先有主治再归类作用。这点我曾问过老师,老师未置可否,但也未曾反对我的看法。那么解剖与作用就不必然绝对谁先谁后。当然也不必然作为研究的中心,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当年也曾与几位师兄作过探讨,而决定不在这方面多花费时间。
4.解剖(作用)对临床无绝对指导性,无法从解剖中对应功用:董师书中部位不同而穴位作用相同者,比比皆是,仅就一一部位简单举例,如:解剖写有肝神经者有:木穴、木炎穴、复原穴,如何能从中分出各穴能治何病?所治病有何不同;解剖写有肝副神经、肾副神经者有还巢穴、指三重穴、指肾穴,又如何能从中分出各穴能治何病?所治病有何不同;重要的是经络,其次是节段部位空间,不管是演绎还是归类,例如董氏奇穴之木穴及心门穴扩展发挥能治十几种病,并不是从解剖(作用)来的,而是从辨主证、抓病机、明经络、识五行、知部位等几个方面着手。十四经穴与奇穴一样,都是如此,才能做最大的发挥。这个在2008年6月(第三回)的讨论题(十六题)已经说得很明白,可以参考。
当然如果能舍却辨主证、抓病机、明经络、识五行、知部位等几个思考点,光只从解剖(作用)就能演绎出更多功用,那么我们乐观其成。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