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穴位运用 杨维杰: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答疑

四十一问:倒马针 与齐刺及傍针刺有何区别 ?



答:倒马针是 先在某一穴位施针(如内关) 。 也就是主針,然后取同经邻近穴位再刺一针(如间使或大陵) ,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倒马针。 这种邻近两针同时并列的针法,类似古代的「排针」及「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也」 。傍针刺、齐刺与倒马针虽类同,但并不一样。 傍针刺(见图一)是在直刺一针后再旁刺一针的针法,用以治疗日久不愈的痹症。齐刺(见图二)是正中ㄧ针,左右两旁又各下一针,三针齐下,所以称为齐刺,也有称之为三刺的,主要治疗寒痹范围小而深的一类疾病。 这两种刺法虽也是两针或三针并用,但主要是刺在旁边,并不像倒马刺在前后,刺在同一条经络上,此外倒马针之距离有一定的比例,而齐刺及旁针刺则无。齐刺及旁针刺主要治疗局部之深痹久痹,而倒马针之治疗范围较广,非只治疗局部而已。
 
四十二问:为何井穴皆治心下满 ?

答 : 「井主心下满」,「心下满」,即中脘痞满。 「井穴」位在手指与足趾端,称为十二井穴 , 这些俞穴古人喻之若井 , 如水之源泉。因为经脉之气由此起源而发出。 这些井穴能主治心下满病。

所谓满 , 有几说 : 一说满为肺气不顺.阳经井穴属金应肺主气,与清肃沉降收藏相应,取胃厉兑、小肠少泽 , 胆窍阴、大肠商阳、膀胱至阴、三焦关冲等阳经之井穴属金,针之能肃降下气消满;一说满为肝气不疏。阴经井穴属木应肝主血。 与升发疏散相应。 取肺少商、脾隐白、心少冲、肾涌泉、肝大敦、心包中冲等阴经之井穴属木 , 针之能疏肝理气除满。
又一说「心下满」多系土胜之实病。阳经井穴属金,金为土之子 , 点刺出微血 , 能达实则泻其子的作用而除满;阴经井穴属木,木能克土、针之能制土去满。 因此井穴皆治心下满。
临床以脾井隐白配胃俞、天枢治腹胀效果很好 ; 隐白配厉兑 ( 胃井 ) 能治梦魇不宁,中医学说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胃不和多兼有心下满症状,余常用治疗痞症之半下泻心汤治疗,针灸则脾胃井穴皆能治之。又,急症常见心下满闷不通,邪实壅闭心窍,井穴能疏泄邪热,开通心窍,故能治急症。
 
四十三问:为何荥穴皆治身热 ?

答 : 荥穴皆治身热病 ( 荥主身热 ) 。「荥穴」系井穴后第二个穴位 , 古人将这些穴喻若水流 , 这些荥穴皆能治身热病 , 所谓身热病 , 有二解 : 一说系虚火之热,阴经之荣穴属火 , 针刺可补火不足。 取肺鱼际、脾大都、心少腑、肾然谷、心包劳宫、肝行间等阴经之荣穴属火 ( 火主热 ) ,能补火治虚火 , 一说火有余 。 阳经之荣穴属水针刺可清火;取胃内庭、胆侠溪、大肠二间、小肠前谷、膀荥通谷、三焦液门之阳荥为水 ( 水主寒 ) 以清热治实火 。 故荥皆能主治身热病。 虽皆治身热病,但也有一说,即阳荥主外热,阴荥主内热。

「荥主身热」『「荥」俞治外经』。 这里的外经与经络有关,与外邪也有关,外感症多有发「热」,而发热或因寒或因热,阴经之荥属火,阳经之荥属水,因此荥穴对各经外感病变,或病变于色病,有一定疗效,例如:常用三焦经之液门穴治疗感冒特效,刺手太阴肺经之荥穴鱼际治疗感冒喉痛及气喘 ( 多因外感引起 ) ,临床上治疗肺炎热病喘咳,刺手太阴经之荥穴鱼际,和手阳明经之荥穴二间,有退热镇咳平喘之效。 此外胃经热病常取内庭 ( 胃经之荥穴 ) ,肝经热病常取行间 ( 肝经之荥穴 ) 等也是临床常用。
 
四十四问:请问开阖枢与脏腑及经络有何关系 ?
答 : 开阖枢非但与脏腑别通关系密切,也决定了经络排列的次序。 从六经三阴三阳经络及部位来看:三阴三阳中太阴及太阳皆为「开」在最外, 也就是说包括手足太阳之膀胱经及小肠经,包括手足太阴之肺经及脾经为开。 每当寒邪伤人,最先伤阳,即伤最外之太阳,寒为阴邪易从下起,因此先伤足太阳,故《伤寒论》叙证从足太阳膀胱经起。 每当热邪伤人,最先伤阴,热为阳邪多从上而来,先伤手太阴肺经。 故『温病』叙证从手太阴肺经起,外邪先伤太阳太阴,即因太阳太阴为「开」之故。
少阳及少阴皆为转枢之位,少阳在表里之间其证以寒热往来为主,又有兼表兼里之分。 例如小柴胡汤为少阳正证,又有偏表之柴胡桂枝汤及偏里之大柴胡汤,柴胡加龙牡汤等。 少阴亦有寒化热化之证,如寒化之四逆汤,真武汤等,热化之黄连阿胶汤等。
若就卦爻来看,阳明及厥阴皆在卦之中爻,有闭合之意,故为阖。 观伤寒之邪,当其阳亢之极则入阳明,而成循衣摸床不识人之重病;阴寒之极则入厥阴,则为厥逆之证。而温病热入手厥阴心包则神昏,入足厥阴则动风,皆为病症之极,已至闭阖之最后阶段,而有严重之精神证状。

开合枢与经络的关系密切相关, 即以足三阳为例 : 太阳为开,在背部最外面;阳明为阖,在胸腹在最里面;少阳介于两者中间,分布在胁肋。董氏奇穴的分布也与此相关。

也可试将手掌握成一个圆形如太极, 便可发现开阖枢两两相连。 先看少商与少泽,一为太阴,一为太阳,即是开;关冲为少阳经,少冲为少阴这为阖;中冲为厥阴经,商阳为阳明经,中冲与商阳为阖,这就汇成了开合枢的规律。 若从脚掌来看,亦成太阳太阴紧邻排列,厥阴阳明紧邻排列。 至于涌泉,日人赤羽幸兵卫作〈知热感度测验〉时,以至阴与窍阴间之内至阴代替,这样亦成为少阳少阴紧邻排列的状况,说明了开阖枢有一定的排列次序。
此种位置与《素问‧阴阳离合论》所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及《阴阳离合论》所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相符。内经据此而确定经络循行部位,三阳在阳面,三阴在阴面,然后根据阳仪,肺、大肠〈兑〉,心、小肠〈离〉,心包、三焦〈震〉走手上,阴仪肝、胆〈巽〉,肾、膀胱〈坎〉,脾、胃〈艮〉走脚上。 又据阴升阳降,或到指端止,或从指端起,例如太阳经从小指走在阳面之最外,少阳沿约指〈无名指〉走在阳面之中间, ……其它以此类推。

此一开阖枢握拳之图以逆时钟方向旋转,依此圆形从最外之太阳向内运行〈传经〉,依次为少阳,最后为阳明,阳尽则阴,依次为太阴、少阴,最后为厥阴。将拳头伸开则开阖枢之关系成下图。 也甚合《伤寒论》太阳传少阳,传阳明,传太阴、少阴、厥阴的六经传变次序。
 
四十五问:请问气血多少与治疗有何关系 ?

答 : 《标幽赋》说:「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这里的多少是指根据各经的气血多少概况,以掌握针下候气而行补泻。
将气血多少理论首先应用于临床的应推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实际的临床例证(这里从略) 。 金元四大家之张从正善于刺血,尤为重视气血多少理论,他在「儒门事亲」中曾说:「出血者宜太阳、阳明,盖二经血多故也。少阳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张氏常在背部太阳经放血,由于背部乃太阳经循行所过之处,又「太阳主表」故治疗疮痈疖痤,张氏常以刺血泻太阳之热。

。 目前常用的刺血穴位,实则均与气血多少之理论相符合,如太阳经多血少气,故常用委中穴刺血治疗身热、头痛、呕吐、腹痛、疔痈疮疖等热实证甚效,尤其是治疗腰痛、坐骨神经痛甚效。 董老师常在背部刺血治疗多种疾病,范围广及各科。 内脏病及四肢病变均能治之。 尺泽为肺经合穴,肺手太阴多气多血,泻针能治肺实症及筋骨不利之病,亦为刺血常用要穴,对于五十肩、肩、腕、手掌痛、鼻衂、呕吐、顽固性皮肤溃疡、痧症等均极有效。

阳明经多气多血,外感病传至阳明,常出现正盛邪实的病况,甚而高热神昏,治疗时常用泻法或刺血法。 如在商阳及少商点刺出血治疗外感发烧及喉痛,即是掌握阳明经「多血」而以之泻血之故。 。 此外「气有余便是火」,临床上对于一些火热所致之病,或病有火热现象者,如目赤肿痛、火热牙痛、乳痛、疮疖疔等,常取阳明经穴之清热泻火以达解毒之效,如手阳明之二间、三间、合谷、手三里、曲池及足阳明之内庭、陷谷、丰隆、足三里等皆为清火泻热常用穴位。

个人常以足三里刺血治疗胃病、气喘、心脏病等,更常以丰隆穴刺血治疗久年怪病及疑难杂症,即是掌握其「多气多血」,可以泻之之故。 而丰隆穴为「痰会」之穴,在此刺血既可化瘀又可袪痰,痰瘀并治故为治疗疑难杂症之特效要穴。 又,阳明经气血俱多,亦可用之调补气血治疗气血不足之症,而善治中风后之半身不遂及痿症等。

以上种种皆为「气血多少」理论之应用,「气血多少」理论告诉我们在针灸取穴及治法方面要掌握气血盛衰状况,补虚泻实调其气血,以使阴阳平衡,达到治病愈疾的目的。
 
四十六问:请问脏腑别通怎样用于针灸 ?



答;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脏腑别通之用法很多,也可以很灵活,这里暂且简单介绍,其用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方面 : 一是互治,即在脏腑别通 ( 一 ) 肺与膀胱通 ( 二 ) 脾与小肠通 ( 三 ) 心与胆通 ( 四 ) 肾与三焦通 ( 五 ) 肝与大肠通 ( 六 ) 心包与胃通的基础上,互相治疗相通脏腑的疾病。 如 :

( 一)肺与膀胱通: 肺主利气,膀胱能行水。 取肺经穴治疗膀胱经病,有提壶揭盖之意味,针肺经列缺可治尿频及多尿,尺泽可治疗小便病及腰痛;此外针肺经鱼际穴可治膀胱经所行之背痛,针膀胱经背部输穴能治气喘,针委中可治疗皮肤病及恶疮甚效,都是 肺与膀胱通的应用。 董氏奇穴用位在肺经的重子、重仙治疗膀胱经部位的背痛特效。 有關子宮的疾患也與膀胱經有關 ( 詳見董氏奇穴治療學第一章附論 ) ,有关子宫的疾患也与膀胱经有关 ( 详见董氏奇穴治疗学第一章附论 ) ,从此而论重子、重仙能治子宫肌瘤,也可以说是透过脏腑别通的肺与膀胱通起到作用的。 妇科穴在大指肺经上,而能治妇科病,尤其是子宫疾患,也系此一脏腑别通理论的发挥。
董氏奇穴在面部的一些穴位如马金水、马快水、六快、七快等面部穴位,虽不在肺经,皆能治小便不利结石之症,即在于开上窍起下窍,提壶揭盖。

( 二)脾与小肠通: 针灸治湿热黄疸在古书中最常用腕骨穴〈见通穴指要赋、玉龙歌、玉龙赋〉,腕骨穴为小肠经原穴,能解脾湿。减肥亦常针腕骨穴,即取其健脾去湿之作用。董氏奇穴肝门穴也在小肠经上,能治疗肝炎亦同此理。 古今对肝炎的认识无不认为在于袪湿。 急性肝炎之阳黄主在阳明,慢性肝炎之阴黄主在太阴,治疗重点均在除湿,小肠为分水之官,能调整大小便,去湿作用极强。 此外,以脾经之阴陵泉治疗五十肩有效,其下寸半之肾关治疗五十肩更是疗效显著。肾关治疗颈椎病手麻亦与小肠经有关,也都是脾与小肠通的用例。 心门穴治疗膝痛也是去湿及强心两重作用。

( 三)心与胆通: 针刺胆经之风市治失眠、心脏病及胆囊炎,效果甚好。 针心经神门治胆虚心怯也很有效。奇穴眼黄穴在心经上而能治眼黄,这些都是心与胆通的治例。 心经之解穴(少府)祛风止痒特效,虽说诸疮痛痒皆属于心,但心与胆通,胆经能祛风,也是有效之原因。风市为治疗各种疼痛之第一特效针,又何尝不是透过心主神,胆与心通而发挥作用的呢?

( 四)肾与三焦通: 董老师治肾炎常用中白、下白,治浮肿也用中白、下白。 此外,三焦经的中渚治腰痛很有效,治疗环腰一圈痛也很有效,就是透过三焦与肾通而治肾病及腰痛。 指肾穴在无名指能治口干肾亏,亦是透过三焦与肾通而发挥作用的。董老师之奇穴还巢治不孕,这个穴位在三焦经上,也是透过脏腑别通补肾而发挥作用的。

( 五)肝与大肠通: 针治大肠经之曲池穴能降血压治肝阳上亢之证,及治疗各类头晕皆甚有效。 奇穴灵骨在大肠经上,治头晕也很有效。 大、小、外、浮间等穴皆在大肠经上,都能治疝痛。木穴在大肠经上,也能治肝经之疝痛,还能治疗一些与风有关的病,这都是透过大肠与肝通的关系。而针肝经之太冲穴能治腹中痛泻,则是肝与大肠通的应用。

( 六)心包与胃通: 针刺心包经之内关穴治胃痛、各种胃病及膝痛甚效,可说是透过心包与胃通发挥作用。 胃经之足三里穴治心脏病胸闷极效,董氏竒穴之通关、通山、通天等穴治疗心脏病,这些穴的位置都在胃经上,这都是胃与包络通的用例。

以上聊举数例说明脏腑别通的基本运用,当然更重要的是互相配用,由于篇幅,这方面以后再谈。
 
四十七问:为何 俞 穴皆治体重节痛 ?
答: 俞 穴皆治体重节痛 ( 俞主体重节痛) : 阳经俞穴属木,木主风应筋,阴经俞穴属土,土主湿应肉。 身体沉重多与湿有关,关节痛多与风或湿有关。所以风湿及筋肉疼痛之病多取俞穴,俞穴有益气化湿之功,善治肿满、倦怠、溏泄、疼痛之疾,俞穴善治风湿故主体重节痛」,对于本经之疼痛最为常用。对于本经之疼痛最为常用。 又 体重节痛常系土湿有余或土气不足之病。 取阴经输穴属土,补土气之不足;取阳经之输穴属木 , 制土湿之有余,泻湿邪之太过。 故俞穴皆能主治体重节痛。 故俞穴皆能主治体重节痛。 又木应肝,土应脾,疼痛也常因情绪不安肝脾不和而加重。 因此以各相关之俞穴治疗颇为有效。 由于 木主风,风性较急,阳经俞穴为木故多主新痛;土主湿,湿性较缓较缠绵,阴经俞穴为土故多主久痛。
个人临床常用各经之俞穴治疗各本经之疼痛极为有效。 例如用束骨治后头痛颠顶痛,及腰痛、颈痛,以及太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 陷谷治前头痛。 临泣治偏头痛,腰侧痛等少阳经之疼痛,效果很好,这些便都是俞穴。
 
四十八问:为何经穴皆治喘咳寒热 ?
答:经穴皆治喘咳寒热 ( 经主喘咳寒热 ) : 经穴之五行属性在脏属金,金与发音有关,金与肺相应,与风寒有关。 喘咳亦为有声音之病变。 经穴对于病变导致声音失常之症状,皆有疗效。 喘嗽寒热即喘嗽风寒或风热。 阴经之经穴属金,补之能制其所不胜而治风热,阳经之经穴属火能治风寒 , 故经穴皆治喘嗽寒热。 阴经之经穴其主喘咳,以内伤为主;阳经之经穴其主寒热,以外感为主。
例如刺肺经之经穴经渠能治喘咳就是有调整呼吸器官功能紊乱失调的作用,昆仑(膀胱经经穴)能定喘(灵光赋)及治齿痛(见金鉴) 复溜(肾经经穴)亦能定喘。 间使可治失音及打嗝与咳喘,足见此一定律的确有其临床价值。
 
四十九问:为何合穴皆治逆气而泄?
答:合穴皆治逆气而泄(合主逆气而泻) : 合治腑病,阳 经合穴为土主后天,阴经合穴为水主先天。 这些穴位均能主治逆气而泄,肾水 先天 之气不足,则发为冲气上逆或下泄之病,取阴经之合穴属水 , 能调先天 主原气肾气。 这些穴位均能主治逆气而泄,肾水 先天 之气不足,则发为冲气上逆或下泄之病,取阴经之合穴属水 , 能调先天 主原气肾气, 能补肾水之不足降逆气;取阳经之合穴属土 , 主中气脾气,能补中气不足之虚喘,亦能止水气泛滥所致泻泄之病。 故合穴所治皆主逆气而泄。
每一脏腑皆有其逆气之病,肝气逆则肝阳上亢;肺气逆则气喘咳嗽;胃气上逆则便秘呕吐;脾气上逆则嗳哕腹胀;肾气逆则小便不通……等,皆 合穴能益经气调整内脏器官之生理机能活动,有健脾强胃,扶正培元之功。 合穴能益经气调整内脏器官之生理机能活动,有健脾强胃,扶正培元之功。 善治逆气、胀闷、泻泄等症。 善治逆气、胀闷、泻泄等症。 对于饮食不节所致之病变亦有特效。 临床常用尺泽治气喘 ( 灵光赋 ) ;足三里 ( 胃经合穴 ) 治疗腹胀、呕吐 ( 大成、杂病穴法歌、百症赋 ) 、定喘 ( 席弘赋、玉龙歌、杂病穴法歌、行针指要歌 ) ;阴陵泉 ( 脾经合穴 ) 治心腹胸胁之满 ( 席弘赋、金鉴 ) 。 临床常用尺泽治气喘 ( 灵光赋 ) ;足三里 ( 胃经合穴 ) 治疗腹胀、呕吐 ( 大成、杂病穴法歌、百症赋 ) 、定喘 ( 席弘赋、玉龙歌、杂病穴法歌、行针指要歌 ) ;阴陵泉 ( 脾经合穴 ) 治心腹胸胁之满 ( 席弘赋、金鉴 ) 。 此外常用曲池 ( 大肠经合穴 ) 和阳陵泉 ( 胆经合穴 ) 治疗肝阳上亢之血压高,颇有佳效。 治疗泄泻则曲池、足三里、阴陵泉也都有着效,可见「合主逆气而泄」确有其道理存在。
四(总五十二):足阳明胃经为何循行于胸腹部?
答:阳经循行于四肢外侧及背部,阴经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部,但是足阳明胃经却循行于胸腹部,这是什么道理呢。
一、从胃经与其他经络的关系来看:由于胃经与肺经、心经、脾经、肝经相连。 又五脏皆禀气于胃( 《素问玉机真脏论》 ) ,五脏经脉皆行于胸腹,因此胃经亦当循行胸腹部。
二、从经络的分布来看: 《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 阳明胃经行在 太阴脾经之前,太阴脾经行在 阳明胃经之后,少阴在最后,厥阴在少阴之后,这是经络的一般循行走向。
经络的分布,表里经有邻近及联属关系,足阳明胃经与足 太阴脾经,一在前一在后, 足 太阴脾经行于人身前面, 脾胃生理功能极为密切,足阳明胃经亦随之行于人身之前,足少阴肾经「贯脊属肾」,而与足太阳膀胱经行于人身之后;足厥阴经及足少阳经皆行于人身侧面,如此与太阴阳明行于前;厥阴少阳经行于侧面;少阴太阳行于人身之后 相符。
以寒论三阳病而论,太阳病在腰背属表;少阳病属半表半里在肋部及侧腹;阳明病属里在胸腹;也与其经络走向相符。 以寒论三阳病而论,太阳病在腰背属表;少阳病属半表半里在肋部及侧腹;阳明病属里在胸腹;也与其经络走向相符。
 
五十问:请问有那些时间针法?
答:时间针灸目前常用的有: 1.子午流注针法: 以十二经的井荥俞原经合六十六穴为基础,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推算人体气血流注盛衰的时间规律,并运用此规律以掌握气血,根据阳进阴退的原则规定出按日时定穴。 用针治病的方法之一。 用针治病的方法之一。 其中的「子」「午」是十二地支中的两个时辰,在一天之中以十二支排列,则「子」和「午」两个时辰是阴阳的分界点,子午对十二时辰而言,就是代表了一天内时间变化过程的阴阳消长情况。 此外任督两脉也有独立的子午流注,每一时辰开一个穴位。
2. 灵龟八法:是将八脉交会穴与八卦相结合,按照日时基数相加相除运算,然后根据公式决定取穴,「灵龟」的意义,据古代传说,大禹治洛时,神龟负文列于背,有数至九,即:「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而五居中。」这就是九宫的数字 ( 见附图三第二图 ) 。 八法应用了这些数字结合八穴和日时干支,故名灵龟八法。 八法应用了这些数字结合八穴和日时干支,故名灵龟八法。
3. 飞腾八法: 是以八脉八穴为基础,按时开穴的一种配穴方法。 但本法只要知道当日各时辰所属的天干,即能推算出开穴,不必应用阳九阴六,干支互合之理来推算,较灵龟八法简单。 其意义即:凡时干属甲壬皆取公孙穴,属乙癸皆取申脉,属丙皆取内关穴,属丁皆取临泣穴,属戊皆取临泣穴,属己皆取列缺穴,属庚皆取外关穴,属辛皆取后溪穴。
4. 六经解时法:此法系从伤寒论之六经欲解时而来,即: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针对各经病在相应之手足同名经之五输穴取穴治疗之。 针对各经病在相应之手足同名经之五输穴取穴治疗之。
5.现代生理时钟取穴法:这是一种根据现代生物学、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的人体生物节律时间,选择针灸穴位 , 按时取穴针刺的方法。 根据针灸作用起效时间,一般针后 30 分钟起效 , 因此一般提前一小时根据病情取相关穴位针刺。 例如胰岛素分泌上午 10 时左右为高峰 , 治疗糖尿病人 , 降低其血糖水平的最佳针刺时间在上午 9 时 ( 健脾 ) 。 例如胰岛素分泌上午 10 时左右为高峰 , 治疗糖尿病人 , 降低其血糖水准的最佳针刺时间在上午 9 时 ( 健脾 ) 。 血压一般在上午 10 时 , 午后 6 时升高 , 治疗高血压病人最佳针刺时间在上午 9 时 ( 巳时 ) 和午后 5 时 ( 酉时 )( 即提前一小时针) 也有的如白血球减少症针后一般 2 小时方能使白血球上升 , 故白血球减少症的针刺宜在一日之中白血球生理节律值相位前 2 小时针刺。
 
五十一问:问:针灸的时间间隔与频度与治病有何关系?
答:针灸的治疗时间频度与治疗关系可从下面几点来看: 答:针灸的治疗时间频度与治疗关系可从下面几点来看:
1.总疗程:即总治疗时间,这个与疾病的急慢,还有病人体质有关。 所谓早治早愈,慢来慢愈。 例如落枕及闪腰或其他扭伤,当天来诊治往往一次即愈,拖个几天来那就可能要针两次或三次才愈。 急性病或新患之病疗程较短。 慢性病一般疗程较长,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很快能治愈的,原则上功能性的病变要比器质性的病变耗时较少,较快痊愈。
2.治疗间隔时间:基本上连续刺激效果较强,早期治病,患者连续治疗数次,根本不需服药便能迅速治愈,现在的病患往往一周只能来一次,纵然配合药物都要较长时间。 2.治疗间隔时间:基本上连续刺激效果较强,早期治病,患者连续治疗数次,根本不需服药便能迅速治愈,现在的病患往往一周只能来一次,纵然配合药物都要较长时间。 例如颜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刚罹患之时,如果连续每天针刺,不必服药,绝大多数病患五六天内就能治愈,我个人在1994年冬天罹患颜面神经麻痹,每天针刺两次,仅四天急告全愈。 一般人若每周只针两次而已,纵然兼服汤药,有可能仍需四至六周始能全愈。 又如三叉神经痛等之类的剧痛病症,就宜连续刺激如浇水灭火一样,否则针则痛止,隔两日又发,连续针刺可一鼓作气灭火熄风,才能迅速彻底短期治愈不再复发。 《灵枢经‧终始篇》有审脉而日一取之,二日一取,日二取之等不同。 据经验表明:多数疾病隔日针一次疗效较佳。
另外小儿因体质关系,所谓:刺小儿如探汤,日再可也。 小儿因肌肤浅不需深刺,又因不能静而久留,一日可多针一次以补不能深刺久留之不足。
3.治病施术的时间 :根据疾病的所属经络及气血盛衰,针对性的治疗 例如在太阳穴刺血能治疗许多病变,最好在中午气血在上时刺之。 治失眠耳尖刺血宜在下午由阳入阴之时,疗效既快且高。 治疗腰背痛在下午未申时,正当手足太阳经循行时,疗效最好。 治疗腰背痛在下午未申时,正当手足太阳经循行时,疗效最好。 此外还有根据经络流注、气血盛衰、生理时钟等择时施术针刺之法,都对于疗效的提高有所帮助。
 
五十二问:董氏奇穴土水穴与水金穴,皆以五行命名,与治疗有何关系?其取名意义为何?
答:土水穴取名土水,当然有治疗土(脾胃)病及水(肾)病的作用,但也要把其位于肺经属金的经络关系考虑进去,如此本穴即土金水皆治。 能治之病极多。 能治之病极多。 水金穴取名水金,当然有治疗金(肺)病及水(肾)病的作用,但也要把其位于胃经属土的经络关系考虑进去,如此本穴亦是土金水皆治。 水金穴取名水金,当然有治疗金(肺)病及水(肾)病的作用,但也要把其位于胃经属土的经络关系考虑进去, 能治之病亦极多。
为何取名土水穴,一方面是从其功能作用来考虑,更重要的是它位在手掌艮卦坎卦之间,艮卦属土,坎卦属水,因此本穴名之为土水穴,本穴位于肺经,因此实为土金水穴。
为何取名为水金穴,一方面是从其功能作用来考虑,一方面也是从易理卦象来考虑,水金穴位于面部干卦坎卦之间,坎卦属水,干卦属金,因此本穴名之为水金穴,本穴有大肠经及胃经循行经过,大肠经属金,胃经属土,因此实际亦为土金水穴。
两穴皆为土金水穴,皆有极佳之理气作用,都是治疗咳喘之特效要穴。
 
五十三问:穴位的针刺先后顺序与疗效有何关系?
答:针刺先后顺序又称为针序,中药有先煎后下之分,针灸亦有先刺后刺之别,凡选用两穴以上,就有一个先针后针的先后次序问题。 《玉龙歌》《席弘赋》《肘后歌》及《长桑君天星秘诀》都很重视针刺的先后次序。 倒马针或先针中间一针,或从上至下,也有一个针序的问题。
为何要注意针序,从经验得知,第一针的功效常有影响全局的作用,而选穴的精简熟练亦是经由对针序的了解而渐次深入的。 先针的穴位常可影响后针的效果,诱导学说或称牵引学说印证了此一说法。 先针的穴位常可影响后针的效果,诱导学说或称牵引学说印证了此一说法。 针序的某些原理与牵引针法的原理类似,牵引针法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引来效应」,例如我们在某一点 (A 点 ) 给予刺激,然后在另外一点 (B 点 ) 再针刺,此针 (B 点 ) 的气即向原来的针刺点 (A 点 ) 传去,若同时在两点扎针,再将一针拔掉时,此点虽只留下气的痕迹,另一点的气即被吸引向此而来,最终到达此点为止。 这是牵引法的基本依据,也可作为针序的部分原理来理解。
针序大致有下述几点作用及效果: 针序大致有下述几点作用及效果:
1.显明治疗主次之不同
2.显明主应穴之不同
3.能使医师更深入理解穴性,及其相生相辅相克牵制等作用,而能应用穴位更精炼。
4.可依作用及反应强弱先针主穴,再针辅穴,若病患惧痛,亦不至因不能全针而影响疗效。
5.协调气血,避免气血错乱。
至于针序有哪些原则与怎样应用,内容极为丰富,以后再详加讨论
 
一 (总五十七) 、为什么解穴及木火穴不久留针?

答:在前面(第三回第三题,总十七题)讨论题曾提及穴位有时间性:
1 井穴治病最急, 「病在脏者取之井」,古人以失神形无知者为病在脏,尤其是在中风昏厥时,常有神志改变之病症。 井穴能醒脑开窍、宁神泄热及泻实祛邪。 而常用于发现神志突变之急救。 而常用于发现神志突变之急救。 井穴治病最急,而且肌肉较浅,以刺血为多,一般不留针。
2 荥穴治病次急, 「荥俞治外经」「荥主身热」 ,这里的外经与经络有关,与外邪也有关,外感症或为风「寒」或为风「热」,荥穴或属水或属火,因此善于治疗外感症,外感症虽不急如中风昏迷,但风者善行而数变,常突如其来,亦属急症,只是较中风昏厥略缓而已。 一则荥穴位置在井穴之后,所治较井穴为缓, 董氏奇穴叉三穴治感冒,木穴治感冒,皆在荥穴附近,皆系新得之病,虽急,但较中风等神治病为次急之证。 一般也不留久, 董氏奇穴木火穴在井穴与荥穴之间,治中风后遗症一般也不留久。
解穴与郄穴梁丘接近, 郄穴多用于治疗本经脏腑经脉之气突然组滞失调所发生的急性病症、痛症。 特别是对于本经循行部位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及疼痛甚效。 解穴与多气多血经络胃经之梁丘接近,特能调整气血治气血, 由于所治疗之气血错乱及晕针多为急症,但非内部之急腹症(郄穴若用于治疗急腹症则深刺久留强刺激 ) 亦不久留。
 
(总五十八) 、为甚么灵骨能补气温阳?

答:1. 灵骨大白为理气补气要穴 : 大白通肺应金,穴在大肠经,经络亦属金,灵骨贴骨通肾,金水并治,理气作用甚强,有谓补气补至极点即是补阳,观补阳还五汤未用温补阳火之药附子桂枝等,但补气药黄耆用至四两,即是补阳。 灵骨大白两穴夹气原合谷肉多之处 。 灵骨大白两穴夹气原合谷肉多之处 。 合谷肉厚应土 ( 应脾 ) ,土性亦强 , 两穴夹之,可谓土金水皆治并调,土金水皆治之穴最能补气,故灵骨大白补气而已涵温阳之
2. 灵骨大白为温阳要穴: 有道是血虚无水便是阴虚;气虚无火便是阳虚。 补气而能生火便是温阳。 大白近三间穴属木,灵骨近阳溪穴属火,两穴并针木生火旺,能生火温阳。 两穴夹气原合谷理气作用甚强,如同火硬火主夹太冲,理血作用甚强一样。 灵谷大白补气而又有木生火便是温阳,观补阳还五汤为治疗半身不随最常用之要药效药,灵骨大白亦为治疗半身不随最常用之要穴效穴,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
 
(总五十九) 、灵骨大白为何治疗坐骨神经痛甚效?不效及效不持久之原因为何?
答:1.治疗取穴贵在专一,取穴不同经必须注意异经克伐。 坐骨神经痛常牵涉三经,侧面(少阳木)后面(太阳水)前面(阳明土)如同时下针则异经克伐(木克土,土克水) 。 其效果远不如单取膀胱经或胆经为佳。 其效果远不如单取膀胱经或胆经为佳。 灵骨大白之倒马仅用一条经络,力专效弘。
2. 灵骨大白在第二掌骨侧,以全息来看,正向灵骨治下焦腰腿,以倒向来看大白亦能治下焦腰腿,可以说两穴皆能治疗下部腰腿(包括坐骨神经痛) ,合用可双治疗下焦腰腿当然效果强大。灵骨大白皆贴骨下针,此法合乎 《内经》《官针篇》所说:「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即体应针法之以骨治骨, 治疗骨痛包括坐骨神经痛效果甚佳。
3. 从体应针法之「以体治象」法来看:大肠经与肝经(属木)脏腑别通,与木应而能治筋,大白属木亦治筋,有双重治筋之作用,又两穴皆贴骨治骨,可以说两穴筋骨(水木)并治,坐骨神经痛之病多属水(膀胱经)木(胆经) ,痛在腹股沟者属肝经透过大肠经与肝经脏腑别通亦属其治疗范围。 痛在阳明经透过手足阳明同名经相通亦能有效治疗。
至于为何有人治疗效果不佳,这多半是针法不当所致。 所谓 浅部天部治疗近部局部病变,中部人部治疗稍远处病,深部地部治疗更远处。 所谓 浅部天部治疗近部局部病变,中部人部治疗稍远处病,深部地部治疗更远处。 以上部穴治疗下部病,必须有一定深度(见地回讨论题题) ,灵骨大白皆必须针至地部,平均约一寸半或两寸以上,效果才好。 深度不够,当然效果不佳,又如果未配合动气针法(让病者患部配合活动)则效果就更不可能太好。 深度不够,当然效果不佳,又如果未配合动气针法(让病者患部配合活动)则效, 而且深度不够,不能调正气,所谓局部浅部天部泻阳部之邪,人部泻阴部之邪,地部扶谷气正气。 坐骨神经痛多为久痼寒邪,应深刺入地部久留扶谷气正气,如此疗效才能辞久,深度不够留针不长,当然疗效不能持久。
 
(总五十九) 、灵骨大白为何治疗坐骨神经痛甚效?不效及效不持久之原因为何?
答:1.治疗取穴贵在专一,取穴不同经必须注意异经克伐。 坐骨神经痛常牵涉三经,侧面(少阳木)后面(太阳水)前面(阳明土)如同时下针则异经克伐(木克土,土克水) 。 其效果远不如单取膀胱经或胆经为佳。 其效果远不如单取膀胱经或胆经为佳。 灵骨大白之倒马仅用一条经络,力专效弘。
2. 灵骨大白在第二掌骨侧,以全息来看,正向灵骨治下焦腰腿,以倒向来看大白亦能治下焦腰腿,可以说两穴皆能治疗下部腰腿(包括坐骨神经痛) ,合用可双治疗下焦腰腿当然效果强大。灵骨大白皆贴骨下针,此法合乎 《内经》《官针篇》所说:「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即体应针法之以骨治骨, 治疗骨痛包括坐骨神经痛效果甚佳。
3. 从体应针法之「以体治象」法来看:大肠经与肝经(属木)脏腑别通,与木应而能治筋,大白属木亦治筋,有双重治筋之作用,又两穴皆贴骨治骨,可以说两穴筋骨(水木)并治,坐骨神经痛之病多属水(膀胱经)木(胆经) ,痛在腹股沟者属肝经透过大肠经与肝经脏腑别通亦属其治疗范围。 痛在阳明经透过手足阳明同名经相通亦能有效治疗。
至于为何有人治疗效果不佳,这多半是针法不当所致。 所谓 浅部天部治疗近部局部病变,中部人部治疗稍远处病,深部地部治疗更远处。 所谓 浅部天部治疗近部局部病变,中部人部治疗稍远处病,深部地部治疗更远处。 以上部穴治疗下部病,必须有一定深度(见地回讨论题题) ,灵骨大白皆必须针至地部,平均约一寸半或两寸以上,效果才好。 深度不够,当然效果不佳,又如果未配合动气针法(让病者患部配合活动)则效果就更不可能太好。 深度不够,当然效果不佳,又如果未配合动气针法(让病者患部配合活动)则效, 而且深度不够,不能调正气,所谓局部浅部天部泻阳部之邪,人部泻阴部之邪,地部扶谷气正气。 坐骨神经痛多为久痼寒邪,应深刺入地部久留扶谷气正气,如此疗效才能辞久,深度不够留针不长,当然疗效不能持久。
 
总六十四)、五输穴为何阳经井穴从金穴起,阴经井穴从木起 ?
答:五输穴的五行属性,阴经与阳经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其和临床应用的关系很大,必须熟记,《难经六十六难》说:「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就是说阴经井木,依次为荥火、俞土、经金、合水;阳经井金,依次为荥水、俞木、经火、合土。
为甚么五输穴阴经井穴起于木,阳经井穴起于金,有关的文章虽然很多,但似乎都抓不到核心。据我个人研究认为:此乃是从五行之气与质而决定的。 木火清扬上升属阳,金水沉重而降属阴,决定了经络的上下走向,也决定了阴经阳经五输穴的五行属性配置。
首先从脏腑所在部位来理解,膈以上为阳,肺心两脏皆在膈上,其经络亦走上,循行于手,与其表里之大肠小肠亦随之走手;脾肝肾皆位于膈下,其经络亦走下,循行于足,与其表里之胃胆膀胱亦随之走足。

其次 从十二经脉的流注来看,根据脏腑经脉十二时辰流注的顺序。 始于寅时,终于丑时,每时配合一经,即肺经为寅时,大肠经为卯时,胃为辰时,脾经为巳时,心经为午时,小肠经为未时,膀胱经为申时,肾经为酉时,心包经为戌时,三焦经为亥时,胆经为子时,肝经为丑时。 各经当其时为气血盛,过其时为气血衰。 各经当其时为气血盛,过其时为气血衰。
将十二经脉的流注时辰置于十二干支盘中,可以看到地支有着这样一种关系 : 寅午戌三合火;亥卯未三合木;巳酉丑三合金;申子辰三合水。 则肺 ( 寅 ) 、心 ( 午 ) 、心包 ( 戌 ) 手上三条阴经三合火;三焦 ( 亥 ) 、大肠 ( 卯 ) 、小肠 ( 未 ) 手上三条阳经三合木。 由于木火清扬上升属阳,所以其经络走上部走手。 脾 ( 巳 ) 、肾 ( 酉 ) 、肝 ( 丑 ) 足部三条阴经三合金;膀胱 ( 申 ) 、胆 ( 子 ) 、胃 ( 辰 ) 足部三条阳经三合水 ( 见下图 ) 。由于金水沉重而降属阴;所以其经络走下部走足。
手足三阴三阳在中医经络循环交济之基本体现即为阴升阳降,这是本于易理之坤卦为地属阴在下,乾卦为天属阳在上,地气上升天气下降乃成地天交泰之象,天地大宇宙,人体小宇宙,阴升阳降象征着地天交泰上下交济的天人合一观。 试以双腿站立双手上举,则可见足三阴从足至胸,手三阴从胸走手,呈现上升之势;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呈现下降之势。 这就充分体现了阴升阳降的精神。 由于木火清扬上升,所以上升之阴经五输穴亦必从上升清扬的木火起; 金水重浊沉降,所以下降之阳经五输穴亦必从沉重而降的金水起。
又,阴主血,阳主气,心肝(木火)主血,金水(肺肾)主气,阴经从木火起井荥,阳经从金水起井荥,亦与生理合。
这样的配置,阴经阳经的穴位不同而且相克,据《难经六十四难》解释意义大致是 : 阴与阳相对,刚与柔相对,阳刚阴柔,金刚木柔,刚柔相济,阴井乙木,阳井庚金。 乙庚相合,阴阳相济而不相犯,构成所谓「夫妻」关系。 相克而又相合,其余四行,甲己合、丙辛合、丁壬合、戊癸合,依此类推。 这样的配置,阴阳本身是自生,但彼此之间则相克,虽为相克,但又系相合,实际则克中有生,这其中含有控制论的意义。
 
(总六十五)、五输穴之循行方向全为向心性,是何原因 ?
答 : 有人认为《灵枢》非一时一人之作,因而有此出入,也有人认为是另一层次运行及时代演进之烙印,个人参考诸多文献认为这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1. 五腧穴循行与《足臂》学术思想有关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 , 《足臂十一脉灸经》 ( 简称《足臂》 ) 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经络专书,其所记载十一条经脉的循行,皆起于手足之末端而向心胸走行,说明五腧穴理论与《足臂》学术思想有一定联系,有人认为这代表了经脉气血运行的早期学说。

2. 五脏循行理论与《标本》《根结》学说有关

根据《靈樞﹒ 卫气》篇及《灵枢﹒ 根結》篇所言,十二经脉原气皆「根」于四肢末端(井穴), 「结」在头面、躯干。 「本」是经气作用发出的所在,躯干为「标」是经气影响所到的部位,如「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 … 。足阳明根于 … 」其经脉脉气所「根」、「溜」「注」的部位,与五输穴脉气流注有密切关联,说明四肢末端与头面躯干的特定联系,从而可见五输穴的应用是标本根结的体现。

3. 五输循行与脉气的逆数回还有关(或说系卫气的曲折回还)
《《灵枢﹒ 邪客》說: 「手太陰之脈,出於大指之端,內屈,循白肉際,至本節之後太淵,留以澹,外屈,上於本節下,內屈,與陰諸絡會於魚際,數脈並注,其氣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於寸口而行,上至於肘內廉,入於大筋之下,內屈,上行臑陰,入腋下,內屈,走肺。此順行逆數之屈折也。」此篇手太阴之脉的循行,与《灵枢﹒经脉》手太阴之脉的循行方向完全相反,为向心性循行,此段之后又举述了手厥阴心主之脉的内屈、外屈、上入等,亦为向心性,杨上善注说:余之十经依此类推。 这段话的意义道出:十二经脉流注言其常,而《灵枢﹒邪客》则言其变,说明了经络学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制约性。
又从此中的「其气滑利,伏行壅骨之下」之条文来看,此系卫气循行之特点, 《灵枢﹒ 邪客》说: 「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肢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也。」卫气特性「栗疾滑利」,弥散之力什强,能不受经络约束及制约而扩散至脉外,张隐庵注为「脉中之宗气从心主荥于十二经脉之中…其脉外之气(卫气)亦随本经而曲折于皮肤之间。」因此也可看作是「卫气的曲折回还」 。
4. 五输循行与营气血气出入有关(脉外血气的回流)
(1) 血气从气街出与卫合复从井穴回:血气从头、胸、腹、胫四街之气街而出,与卫气相合。 復從四肢末端井穴溜注於脈中,张隐庵注曰: 「脉内之血气从气街而出于脉中,脉外之血气从井荥而溜于脉中。」
(2) 营气从络脉出与卫合复从井穴回:张隐庵注《灵枢﹒ 卫气》说: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脉内血气从络脉而渗灌于脉外,脉外之血气从络脉而溜注于脉中,外内出入相通也」脉中营气从络脉出而与卫气在肌腠相合,复从四肢末端井穴溜注于脉中。 张隐庵注《灵枢﹒ 九针十二原》说: 「水谷所生之血气从大络出于皮肤,复从五腧注于经脉,故曰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如此看来,五输穴可以说是营卫血气交会出入的部位所在,脉外之气由此循经返回本脏本腑,而呈向心性走向。

5. 另一体系:认为向心性排列自古 ( 内经 ) 即成体系,内经中便有向心性排列 而《甲乙经》对于十二经络的排列,更是全部自肢端向躯干循行,全部为向心性,其后之《千金方》及《铜人》的排列皆宗甲乙经之体例,如此说来自内经而甲乙经,五输穴呈向心性排列可说系针灸的另一体系。
至于有人认为灵枢非一时一人之作,因而有此出入,也有人认为是另一层次运行及时代演进之烙印,就不再多加讨论了。
 
(总六十六)、请问五输穴的全息观是指什么 ? 怎样应用 ?
答 : 《灵枢九针十二原》 : 「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就是说 : 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在人身的循行流注出入皆与五输穴有关。 指出了五输穴与全身的整体关系。 《灵枢官能》说 : 「明于五输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则说了解五输穴的道理才能做好临床。 两者都说明了五输穴在整体应用的重要。
五输穴与全身各部的联系,五输穴的五行配置,使五输穴成为一个完整的五行子系统,从而与其他脏腑器官组织等五行子系统相互联系并发生作用,建构成五输穴的全息观, 每条经络的五输穴就是每条经络的全息点,每条经络皆可透过五输穴的不同五行,而 五输穴的全息观除前述之整体观外,尚包括自然观及象数观。 自然观即是五输穴与时间空间的联系,五输穴流注由浅至深的层次及分布的位置决定了空间性,例如井穴对应于头;荥穴对应于面;俞穴对应于颈或腰 ( 一或二级对应 ) ;经穴属火金对应于肺心;合穴属土水对应于脾肾,又凡属木的穴位皆对应于肝胆,本脏或本腑疾病与肝胆相关时即可针刺,又凡属火的穴位皆对应于心小肠,本脏或本腑有疾病与心小肠相关时即可针刺,其他各行依此类推。 其对应性也可包括皮脉肉筋骨等五体;属木的穴位可治筋 : 属火的穴位可治血脉等,这个在前几回有关五输穴的空间应用中已谈过,这里就不再多谈。

五输穴的时间性孕育着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穴位的时间应用有急性 ( 如井穴 ) 慢性 ( 如经穴及合穴 ) 时间时甚 ( 如俞穴 ) 四季分刺、四时分刺、子午流注、灵归八法等。
此外还有五行的象数观,包括同气相求、交济 … 等用法,前述之木穴治疗肝胆病及筋病;火穴治疗心小肠病及血脉病,可以说就是象数观的应用,例如震颤的病;抽痛的病;如风般一阵突来的病;都可列入风病的范围,就都可用五行属木的穴位来治。 这方面的应用空间更大,应用时间更多,才是五输穴应用的最大内容。 在这方面下功夫,治病便能更灵活,效用也就更高。 董氏奇穴有很多应用就是根据象数观而发挥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