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话杂谈 汤头歌诀——汪昂

3、防风解毒汤 (缪仲淳) 风温痧疹。

防风解毒荆薄荷 大力石膏竹叶和

甘桔连翘知木枳 风温痧疹肺经多​

本方由防风、荆芥、薄荷、大力子、生石膏、竹叶、甘草、桔梗、连翘、知母、木香、枳实等十二味药组成,治疗大人小儿一切风温痧疹初起表证重者。

防风(恶寒轻者,可改用蝉衣、豆豉)、荆芥、薄荷疏表解毒,石膏、知母(内热未盛者不用或少用)清解胃热,风温初起,首先犯肺,大力子(即牛蒡子)、桔梗、甘草、竹叶、连翘、枳壳、木通清热解毒,宣肺透疹,并可防其逆传心包。风温初起病在肺经,所以本方是用治疗上焦肺经的药,并配伍清心、胃的药所组成。
 
4、竹叶柳蒡汤 (缪仲淳)小儿痧瘄[cù]。

竹叶柳蒡干葛知 蝉衣荆芥薄荷司

石膏粳米参甘麦 初起风痧此可施​

本方用淡竹叶、西河柳、葛根、牛蒡子、知母、蝉衣、荆芥、薄荷、石膏、粳来、玄参、甘草、麦冬组成,水煎服。治疗小儿麻疹(又名痧子或瘄子)初起,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睑赤浮,泪水汪汪,恶寒发热,疹点尚未外透的证候。

麻疹由外感时行不正之气,而脾胃又有蕴热所致,所以治法当以解表药疏泄腠理,使疹点外透。本方用竹叶、西河柳、荆芥、牛蒡子、蝉衣、薄荷等清泄风热,透达肌腠,而以葛根清解阳明肌表,使疹点易于外出。再用石膏、知母、麦冬、玄参等清脾胃蕴热,兼以生津。甘草、粳米,解毒和中而养胃气。是一个肺胃并治、正邪兼顾的方剂。若初起热不盛,可去石膏,以免过于寒凉而遏伏疹点不使外透。若口不渴而舌上苔白者,知母、麦冬亦当减去,以免滋腻留邪。临证时,宜酌量病情加减,不可拘泥成方。
 
5、华盖散 (严用和) 风寒致哮。

华盖麻黄杏橘红 桑皮苓草紫苏供

三拗只用麻甘杏 表散风寒力最雄​

本方用麻黄(去根节)、杏仁(去皮尖)、橘红、桑白皮(炙)、茯苓、紫苏子(微炒)各一两,甘草(炙)半两,共研细末,每服二钱,水煎服。治疗风寒伤肺,发为哮喘,上气喘促,喘咳痰多,不得睡卧的证侯。

麻黄宣肺解表,平喘逆,驱肺经风寒。杏仁、橘红、紫苏子,宣肺化痰,降气平喘。桑白皮泻肺止哮,茯苓渗湿化痰,甘草和中,兼缓麻黄、桑皮峻烈之性,是治疗风寒哮喘的效方。因为肺为诸脏的华盖,所以叫“华盖散”。

“三拗汤”用麻黄、杏仁,甘草共研粗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五片同煎。治感冒风寒,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满气短等症。实际上本方是麻黄汤去桂枝而成,有表散风寒、宣肺平喘的作用,但不能说“力最雄”。
 
三、攻里之剂

“攻”就是攻逐(也叫攻下),“里”就是胃腑。利用具有攻逐通利的药物,使停留在胃腑(包括肠)里的有形的实邪能从肛门排出体外的方,叫做“攻里剂”。但是在里的实邪程度上有轻重,性质上有寒热,所以攻里之剂也就有峻有缓,有寒有温。一般是在没有表证的情况下使用。
 
大承气汤 (张仲景) 胃腑三焦大热大实。

大承气汤用芒硝 枳实厚朴大黄饶

救阴泻热功偏擅 急下阳明有数条​

本方是由大黄(酒冼)三钱,芒硝五钱(冲服),厚朴三钱,枳实二钱,共四味药组成,水煎分二次温服。若服一次就有了大便,第二次的药就停止服用。

本方主治热邪传人阳明胃腑,见到身热汗出,不恶寒,谵语(由于胃中热盛所致),痞(心下痞塞不通)、满(胸腹膨胀)、燥(大便干燥)、实(腹部痛而拒按,不大便)、坚(腹部坚硬)俱全的证候。以上种种症状,都是由于胃腑实邪积热,上中下三焦俱盛,阴液受伤,大便秘结不通所致。因此用咸寒的芒硝以润燥软坚,配合苦寒的大黄,泻实滞、清结热。再加枳实、厚朴,下气破结而除痞满,于是就能泻胃腑三焦的实热,救护已伤的阴液。关于急下救阴,是大承气的主要作用,《伤寒论》里有好几处都是专讲大承气汤急下救阴的用法的。
 
小承气汤 (张仲景) 胃腑实满。

小承气汤朴实黄 谵狂痞硬上焦强

益以羌活名三化 中风闭实可消详​

本方也是攻里泻实的方剂,但力量不如大承气汤猛烈,所以叫做小承气汤。由大黄(酒洗)三钱,厚朴、枳实各二钱,共三味药组成,水煎分两次服。假如服一次后大便已通就停服第二次药。

本方治疗的证候除身热汗出,不恶寒和谵语外,仅有胸腹痞满而硬,大便不通,但无燥坚现象,这说明实热盛于上中二焦,不如大承气汤证痞满燥实坚俱全,所以不用润燥软坚的芒硝,恐怕咸寒之性伤损下焦肝肾的阴血。

本方加羌活叫“三化汤”,是张元素《活法机要》里治疗类中风外无表证、内有二便不通的一个方剂。由大黄、厚朴、枳实、羌活,共四味药等分组成,研为粗末,每次用五钱,水煎服,以大便微利为度。但是必须身体壮实的病人才可使用。
 
调胃承气汤 (张仲景) 胃实缓攻。

谓胃承气硝黄草 甘缓微和将胃保

不用朴实伤上焦 中焦燥实服之好​

本方是缓攻的方剂。由大黄三钱,芒硝五钱(冲服),炙甘草二钱,共三味药组成,水煎一次服。

本方治疗身热汗出、不恶寒、谵语等症和大、小承气汤相同,但是不见痞满现象,仅见燥实不大便,所以去掉枳实、厚朴,恐伤上焦阳气。又因证势较轻,不需猛攻,所以加入炙甘草以缓和药性,而且用甘草的甘温来保护胃气不使受伤,所以名为调胃承气汤。一切燥实在中焦的证候,服用此方,效果都很好。
 
木香槟榔丸 (张子和) 一切实积。

木香槟榔青陈皮 枳壳柏连棱朮随

大黄黑丑兼香附 芒硝水丸量服之

一切实积能推荡 泻痢食疟用咸宜​

本方是由木香、槟榔、青皮、陈皮、炒枳壳、黄连(吴茱萸汤炒)、三棱、莪朮各一两,酒炒黄柏、酒浸大黄各三两,香附、黑丑(即黑牵牛子)各四两,共十二味药,研成细末,用芒硝水制成丸药。根据病人体质和证候轻重决定用量。一般用梧桐子大的丸药五十粒为一次量,约相当于二钱,开水送下。

本方有行积滞、通大便、推荡实积的作用,所以能治疗积滞在里,胸部痞满,腹中胀痛,二便不通,或者是泄泻、痢疾而有腹痛,肛门重坠,便时不畅,以及疟疾而有食滞等证候。

木香、香附,能通利三焦,行气解郁。陈皮理上焦肺气,青皮舒下焦肝气,枳壳下气宽肠,槟榔、黑丑,是下气通利的猛药,所以互相配合,就能解除因积滞阻塞,气结不行而致的胸痞腹满和肛门重坠。再加上黄连、黄柏的燥湿清热,三棱、莪朮能行气破血,大黄、芒硝能清血分之热,除肠胃积滞,因此本方是一张行气化滞的效方。对一切实积都能推荡,例如泻痢、食疟等,用此方治疗,都很相宜。
 
枳实导滞丸 (李东垣) 湿热积滞。

枳实导滞首大黄 芩连曲朮茯苓襄

泽泻蒸饼糊丸服 湿热积滞力能攘

若还后重兼气滞 木香导滞加槟榔​

本方是由大黄一两,炒枳实、炒神曲各五钱,茯苓、黄芩、黄连、白朮各三钱,泽泻二钱,共八味药组成,研为细末,用蒸饼泡成糊,和药末做成梧桐子大的丸药,每次服五十到七十丸(二、三钱),开水送下。治疗脾胃被湿热所伤,饮食不得消化,停积在里,以致出现胸脘痞闷,腹中胀痛,不思饮食,大便不畅,或泄泻等症状。所以首先用大黄、枳实,攻逐积滞。黄芩、黄连,清热燥湿。神曲消食滞。白朮健脾胃。茯苓、泽泻,利湿健脾。因此,本方有清泄湿热,排除积滞的作用。

“木香导滞丸”是枳实导滞丸再加木香、槟榔,可治兼有后重、气滞的湿热积滞等病证。
 
温脾汤 (孙思邈) 温药攻下。

温脾参附与干姜 甘草当归硝大黄

寒热并行治寒积 脐腹绞结痛非常​

本方是由当归三钱,干姜二钱,附子三钱,人参一钱(或党参三钱),芒硝三钱,甘草二钱,大黄三钱,共七味药组成,水煎分三次温服。治疗里寒与实积相并,而见腹痛,大便不通。症状的特点是在脐腹部绞结疼痛不止,难以忍受,用热敷痛就稍减。

方中一方面用大黄、芒硝攻逐积滞,一方面用干姜、附子驱除里寒,还配合人参、甘草补气健脾,当归补血润肠。这是因为里寒非温不散,实积非攻不除,所以必须寒热并用,才能清除寒实,去积止痛。
 
蜜煎导法 (张仲景) 胃腑实满。

蜜煎导法通大便 或将猪胆灌肛中

不欲苦寒伤胃腑 阳明无热勿轻攻​

蜜煎导法和猪胆汁导法,都是治疗因为汗多津液不足,以致大便燥结不通,而不见身热澹语、痞满等症的。因内无热邪,不必用苦寒泻下的药物攻里,以免损伤胃气。

蜜煎导法就是将蜂蜜放在铜器内,用微火煎,时时搅和,不使发焦。等煎到可以用手捻作时取下,稍等一会,就乘热做成粗如手指、两头尖、长二寸左右的锭状物。用时寒入肛门中,可以通大便。

“猪胆汁导法”是将大猪胆一枚,和醋少许。另用一细竹管修削干净,并将一端磨滑,插入肛门,然后将已混和了醋的猪胆汁灌入,因醋能刺激肠壁,促进肠的蠕动,胆汁能润燥滑肠,所以也能通大便。
 
芍药汤 (张洁古) 痢下赤白。

芍药芩连与锦纹 桂甘槟木及归身

别名导气除甘桂 枳壳加之效若神​

本方由芍药三钱,黄连、黄芩、当归各八分,槟榔、木香、甘草各五分,肉桂三分,共八味药组成,水煎服。治疗痢疾初起,红白兼有,里急后重,服后痢下不减可酌加大黄(又名锦纹)。

痢疾主要由湿热不解,腐血成脓所致。所以用当归、芍药调血行血,槟榔、木香调气理气,芩、连性寒长于清热,味苦兼能燥湿,甘草专能调胃和中,湿解热除,中气得和。同时,行血则下痢脓血自愈,调气则里急后重可除。方中肉桂是热药,在寒凉剂中反佐少许热药,能起到诱导的作用。服后泻痢不减,因积重故再加大黄以攻下。所以本方是一般治疗痢疾最常用的方子,效果很好。

“导气汤”即是芍药汤减去肉桂、甘草,加上破气除胀的枳壳而成,改调气行气为导气下行,对于痢疾初起,里急较重的,效果更为良好。若一般痢疾,仍以芍药汤为好。临证时可根据具体病情选用。
 
香连丸 (杨士瀛) 赤白痢。

香连治痢习为常 初起宜通勿遽尝

别有白头翁可恃 秦皮连柏苦寒方​

本方用黄连二十两和淡吴萸十两同炒,去吴萸,再用木香四两八钱,共研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钱,空腹时用米汤送下。治疗湿热成痢,下利赤白,腹痛后重的证候。

方中黄连苦寒,燥湿清肠而止利。木香行气止痛,温调脾胃。恐黄连苦寒伤胃,所以用吴萸同炒。更用醋的酸敛,使止利的功效益强。但热痢初起之时,宜用下剂通利去邪不可急于服本丸,可用白头翁汤治疗。

“白头翁汤”也是治热痢的方剂,由白头翁四钱,黄柏、黄连各二钱,秦皮三钱组成,水煎分二次服。白头翁能清血分湿热,秦皮苦寒而涩,能清湿热而止后重。黄连清上焦之火,而除心烦口渴,黄柏泻下焦湿热,则赤白自清。所以对热痢初起,下利脓血,心烦口渴,里急后重的证候最为适宜。
 
更衣丸 津枯便秘。

更衣利便治津干 芦荟朱砂滴酒丸

脾约别行麻杏芍 大黄枳朴蜜和团​

本方用芦荟七钱(研细),朱砂五钱(水飞),再滴好酒少许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二钱,用好酒或开水送下。治津液不足,肠干便秘。

芦荟苦寒润下通便,朱砂甘寒生津下达,所以通利大便的功效可靠。但芦荟气极秽恶,所以用好酒少许来辟秽和胃。

“脾约丸”用麻仁二斤,白芍药、枳实(炒)各半斤,大黄一斤,厚朴一斤,杏仁(去皮尖)一斤,共研细末,和蜜做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三钱),米渴送下。治肠胃燥热,大便秘结,小便多,或习惯性便秘。

麻仁、杏仁,多脂润肠。白芍养阴和里,大黄通便泄热。更加枳实、厚朴顺气除结,白蜜润燥利肠,是治疗脾的津液约减而致的大便秘结的效方,所以名叫脾约丸(又名“麻子仁丸”、“麻仁滋脾丸”)。
 
四、涌吐之剂

“涌”就是向上涌,“吐”就是有物从口中出。利用有催吐作用的药物,促使郁结在咽喉之间或胸膈以上的有形实邪(如痰、食等)从口中吐出的方剂,就叫“涌吐剂”。但是,体质虚弱的病人应注意使用。
 
瓜蒂散 (张仲景) 痰食实热。

瓜蒂散中赤小豆 或入藜芦郁金凑

此吐实热与风痰 虚者参芦一味勾

若吐虚烦栀豉汤 剧痰乌附尖方透

古人尚有烧盐方 一切积滞功能奏​

本方是将甜瓜蒂(炒黄)和同样重的赤小豆研成细末,每次一钱匕(钱匕就是用五株钱作匙抄药。一钱匕就是抄满与五株钱大小相等的匙勺,约相当现代的二分五厘)和香豆豉一合同煎,可以吐出壅塞在膈上的痰涎和食滞。

张子和用瓜蒂(炒黄)、防风各三两,藜芦一两,研成细末,每次用熟水煎服五钱左右取吐。还有方是瓜蒂(炒黄)、郁金共研细末,用韭菜汁调服后,再用鹅翎探喉间催吐。这二张方剂都叫“三圣散”,适用于实热风痰壅塞在喉间的证候。

假如是老年人或者体质虚弱的人,必须要用涌吐剂时,可用人参芦一、二钱研末,开水调服催吐。这是元代吴绶的一张方剂,叫“参芦散”,朱丹溪加入竹沥和服,叫做“参芦饮”。

“栀子豉汤”是《伤寒论》里的方剂。由栀子三钱,香豉三钱,水煎分二服。一服得吐就不要再服。治疗外感风寒,发汗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恼,水药入口即吐。主要是通过催吐,宣发胸中阳气,自然邪去安。

“乌附尖方”是治疗寒痰枳实,壅塞在上焦,虽用瓜蒂、藜芦、苦参、栀子等药,吐而不尽,最后用乌附尖(即乌头)和地浆水(在地上掘一坑,将水倒入,搅拌后澄清,取上层清水,即得,有解毒作用)煎服吐出大量胶粘的稠痰而愈。但乌附尖有大毒,不可轻易使用,以免发生中毒。

“烧盐方”是《千金方》里的一种催吐法。用食盐在锅内炒赤后,和热汤调服,可以治疗宿食积滞,和霍乱要吐吐不出,腹中痛等证。但力量较弱,服后往往还要用手指探吐以帮助药力。

假使服瓜蒂吐不止的,可用少许麝香冲服。服藜芦吐不止的,可用葱白煎汤服之。
 
稀涎散 (严用和) 吐中风痰。

稀涎皂角白矾班 或益藜芦微吐间

风中痰升人眩仆 当先服此通其关

通关散用细辛皂 吹鼻得嚏保生还​

本方是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里治疗风痰壅塞、突然昏倒、不知人事、喉中有痰声的一个方剂。用皂角四梃,去皮弦,炙黄,和白矾一两,共研细末。每次用五分,开水调服。因为皂角能驱痰开窍,白矾能吐风痰,所以服后可使痰涎吐出,病人苏醒,然后再用他药调治,是救急方(也可加入藜芦,增强吐风痰的力量)。

“通关散”是用皂角、细辛共研细末,吹入鼻中,救冶突然晕倒、气闭不通的实证。
 
五、和解之剂

病邪在半表半里,既不可发表,也不可攻里、涌吐,就应该用清透并行、祛邪扶正的方法治疗;或脏腑之间偏盛偏衰、上热下寒,或阳气被遏而致的病证,应该用平其偏盛、补其偏衰,或者寒热并用的方法治疗。这些都是和解之剂。

和解之剂虽然用药比较平和,但其针对性还是很强的。因此,在临床使用时,同样要辨清病证,有的放矢。若误认“和解”是一种平妥的方法,不需要详细辨证便可使用,必然会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这一点需要注意。
 
小柴胡汤 (张仲景) 半表半里和解。

小柴胡汤和解供 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用黄芩加姜枣 少阳百病此为宗​

本方由柴胡三钱,半夏三钱,人参一钱(或党参三钱), 甘草二钱,黄芩三钱,大枣三枚,生姜三钱,共七味,水煎,去渣再煎,分三次温服。凡病邪在半表半里,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舌苔白,脉弦等少阳证时,都可用本方治疗。

本方用柴胡散邪透表,黄芩除热清里,半夏降逆和胃,人参、甘草补正和中以助祛邪,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行津液,共同合成清透并用、祛邪扶正、和解少阳的方剂。

本方在临床的应用范围较广,除上述少阳证外,对妇女月经期和产

后感冒,以及疟疾、黄疸等见有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心烦喜呕,默默

不欲饮食的,也能治疗。

由于本方有透邪清里、调和营卫的作用,所以服后一般有微汗出,是病邪已解的好现象。若原是少阳证,误用攻里之剂损伤了正气,或病人本来就正气不足,服本方后,可以见到先恶寒,后又发热,再后才汗出的,也是正常现象。这些情况应预先告诉患者,以免惊慌。

本方原有随证加减的用法,现附录在下面,供参考:“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全瓜蒌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瓜篓根(即天花粉)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四两。”
 
四逆散 (张仲景) 阳症热厥。

四逆散里用柴胡 芍药枳实甘草须

此是阳邪成厥逆 敛阴泄热平剂扶​

本方由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各十分,捣筛,白饮(即米汤)和服方寸匕(二钱),日三服。治疗阳证热厥。

热厥是由热邪入里、阳气被郁而致手足厥逆,同时还可能出现脘腹疼痛,或泄泻不畅、里急后重等症状。因此,当用和解表里、疏肝理脾的方法治疗。

本方用柴胡透热解郁,枳实泄热下气,互相配合以和解表里、升清阳、降浊阴。芍药敛阴,甘草益气,互相配合以缓急舒挛、和肝脾、止疼痛。四药配合,就能达到解除热厥、止痛除痢的目的,是疏肝理脾的平剂。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