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其他 医生说我阴虚,开了张方子。 主诉口粘

不是体位问题,就单纯是因为晚上皮肤不工作了休息了,不散热了,体内多余的人,开始从肺走,如果胃有热的,也从口腔走
皮肤无时无刻不在工作的啊!
而且夜晚阴气用事,散热更多更快而通道不足,所以外现了。
 
为什么不考虑用升阳散火汤呢
升阳散火汤也不合适的。
脾热和胃热不同,热势不甚且持续很长时间。
看看钱乙的泻黄散就知道,石膏山栀子分量很小,防风量最大,可惜也不适合现代人的患病特点了。现在人把石膏剂量放大过度,变成了和防风一样也不合适,所以这个比例拿捏不好同样无效。
升阳散火汤也好,泻黄散也好,都是基于人体津液存量在一定限度内,津液不足效果全无。
 
郁热不散的话,其热还会继续消耗津液的
 
无论是湿去热显,还是热去湿注,都是邪势孤存,都是复杂问题简单化。用药柔和的目的,不就是在温和的条件下,让疾病朝能够被解决的方向发展嘛?
刘老师,脉不太会取。 个人觉得这脉,轻触弦细有力,重按也有力,弹手。 左手的脉细一些,也紧一些。 右手的也弦,不过温柔一点。 :014:

我不懂医,不过我同意这种治疗方法。 既然湿热互结难除,那就打破这种平衡,先除一害。

就是有一点比较疑惑,这毛病已经存在很久。 随着季节和饮食的改变按理说,这种湿热的平衡应当自然会产生倾斜。 怎么就能长期互存,热不能把湿燥掉,湿也不能胜热。
 
刘老师,脉不太会取。 个人觉得这脉,轻触弦细有力,重按也有力,弹手。 左手的脉细一些,也紧一些。 右手的也弦,不过温柔一点。 :014:

我不懂医,不过我同意这种治疗方法。 既然湿热互结难除,那就打破这种平衡,先除一害。

就是有一点比较疑惑,这毛病已经存在很久。 随着季节和饮食的改变按理说,这种湿热的平衡应当自然会产生倾斜。 怎么就能长期互存,热不能把湿燥掉,湿也不能胜热。
湿热在内生热的类型上,湿是脾胃之一弱,热是五志化火,喜怒思悲恐。
重按有力,那就是内部湿盛热重,虽然左强右弱,但是内有湿热的本质是不错的。
要么把五志去掉,要么运动(适度运动并坚持,运动过多诱发食欲过剩,不坚持等于增加消化负担)。
 
每天运动1小时坚持了好些年,也没啥改变,就是人感觉精神足些。 当时想着,脾主肌肉,那肌肉练好脾也能健。 最近一两年不是肩膀疼,左侧腰部有肌肉牵拉感,医生说是拉伤,让少运动。 现在改成每天慢跑个15分钟。

情志化火,这个就真不知道怎么应对了。 现在的方子抓了5付,吃完再说。
 
皮肤无时无刻不在工作的啊!
而且夜晚阴气用事,散热更多更快而通道不足,所以外现了。
不认为是这样,皮肤是随时在工作,夜晚对应冬季,气血自然收敛,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气血通过体表的毛细血管了,热量自然就散发的少
 
升阳散火汤也不合适的。
脾热和胃热不同,热势不甚且持续很长时间。
看看钱乙的泻黄散就知道,石膏山栀子分量很小,防风量最大,可惜也不适合现代人的患病特点了。现在人把石膏剂量放大过度,变成了和防风一样也不合适,所以这个比例拿捏不好同样无效。
升阳散火汤也好,泻黄散也好,都是基于人体津液存量在一定限度内,津液不足效果全无。
这个倒是,阴伤的情况下羌活独活有些太燥了
 
升阳散火汤也不合适的。
脾热和胃热不同,热势不甚且持续很长时间。
看看钱乙的泻黄散就知道,石膏山栀子分量很小,防风量最大,可惜也不适合现代人的患病特点了。现在人把石膏剂量放大过度,变成了和防风一样也不合适,所以这个比例拿捏不好同样无效。
升阳散火汤也好,泻黄散也好,都是基于人体津液存量在一定限度内,津液不足效果全无。
大剂量防风这个好像没见哪一派用过啊,钱乙的个人经验?
 
不认为是这样,皮肤是随时在工作,夜晚对应冬季,气血自然收敛,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气血通过体表的毛细血管了,热量自然就散发的少
冬季人体需要抗寒,体表需要的阳气更多,只不过不出汗产生的水液回流心脏进入血液循环,体液循环,就是阴液。秋冬季体表冷却过的水液回流所以是太阳寒水,越往里被加热就成了阳明燥金,到后来是少阳相火,阴液越来越少阳热越来越多,就是一个太极阴阳的转化图。
 
所以很奇怪,李东垣的年代到底是怎么回事,在血虚的情况下,依旧用这么燥的药来散热。
风药用得多的要考虑是胜湿,疾病是以水湿盛为主。
所以东垣升阳散火汤显然阳气是被水湿所阻。
把痰当水湿治现在都成通病了。
 
刘完素和李东垣都是河北人,刘完素是在那个金和南宋刚建立的时期,战乱刚定,所以民众温饱都是问题。李东垣则晚了80年,是元金战争年代,也是战争初定时期。饥饿和寒冷,反而邪正交争在卫气两分的多。等朝代中后期,人的生活状态不同,自然有病机不同。就如同三四十年前和近二十年的疾病已经呈截然不同的机理一样。朱丹溪是又晚了100年,元已经建立,又是浙江一带,所以疾病认知开始往内生病上靠了。张子和在河南,在刘李之间,看问题和他们的方向差不多。
认知脱离不了时代和实践活动。人总有一偏。
 
刘完素和李东垣都是河北人,刘完素是在那个金和南宋刚建立的时期,战乱刚定,所以民众温饱都是问题。李东垣则晚了80年,是元金战争年代,也是战争初定时期。饥饿和寒冷,反而邪正交争在卫气两分的多。等朝代中后期,人的生活状态不同,自然有病机不同。就如同三四十年前和近二十年的疾病已经呈截然不同的机理一样。朱丹溪是又晚了100年,元已经建立,又是浙江一带,所以疾病认知开始往内生病上靠了。张子和在河南,在刘李之间,看问题和他们的方向差不多。
认知脱离不了时代和实践活动。人总有一偏。
是否有可能是血虚的同时,有营养不良导致浮肿的问题
 
2022-12-10 11-20度 晴
药方不变

药后反应:昨晚23点睡,早5点多醒,醒来无法再睡,夜里有梦,睡觉暖和,四肢皮肤有微微酥麻感,昨晚泡了下脚,睡觉两小腿火辣辣的。 睡觉时鼻孔堵了一边,醒来后消失。 左上眼皮仍然跳。

总体和昨天感觉一样,没区别。
 
  
  
  古今生活条件差别导致患者的[主要病因]不同,
  所以在[预防]和[调护]上确实应该区别对待:

  一、古今都强调〈食饮有节〉,但古代主要针对暴饱暴食,而今天日常三餐都要节制。
  二、古代强调〈不妄劳作〉,因为大部分古人都要靠体力劳动谋生,而今天则相反,倡导〈避免久坐/户外运动〉。
  
  但尽管古今病因不同,如果造成的结果是相同的,
  即核心病机是相同的,就应该可以用相同的治法。

  

  治病是〈药物〉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实现的,
  药物本身的[润燥/升降]特性不等于最终功效。

  
  中医治病从来都不是单一思路,正治反治很常见:
  塞因塞用:胸痹胁下逆满抢心,虚者用[人参汤]
  通因通用:呕吐而下利者,实证仍用[大柴胡汤]
  湿因湿用:阴虚痰喘,张锡纯的[理痰汤]/张景岳的[金水六君煎]
  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可治疗老年便秘气虚证患者

  
  同理,如果〈干燥的症状〉是由{痰湿阻滞/津失输布}导致的,同样应该[燥因燥用]
  比如[五苓散]治消渴烦渴者、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的[水逆证]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