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素问指正

肝苦急

急,分为两种情况:
1、心里焦急恐慌;
2、手足筋经拘急。

详见下面的经文:
《本神》:肝气虚则恐。
《四时气》: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

《癫狂》:筋癫疾者,身倦,挛急。
请继续。谢谢!
 
有所指,以前农村里吃了点凉的肚子痛,让喝点红糖水。老农民就知道甘缓急。小建中汤中的胶饴,缓急的良药。并不能解决上述症状,心恶缓的。所以是有所指的。中医应该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治病中学习治病。如果老师空谈理论,毫无意义。
 
夫[苦]者[欲]也。
求之而不得也者,苦也。
是故[肝苦收,心苦堅,肺苦散,腎苦耎]。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寫之。
心欲[耎],急,食[鹹以耎之]。㊙️用鹹補之,苦寫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寫之。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鹹寫之。
夫[脏]之堅耎收散,食之(=飼之)以苦咸酸辛,皆为補之。
那麽之前的[急],就必然是[褊]、即不足的意思,那麽:
心褊欲耎、食咸补之,腎褊欲堅、食苦补之。皆可。
然则肺褊欲收、食酸䃼之,肝褊欲散、食辛补之,是[辛酸被易位]乎?
到底是[从之]为补,还是[逆之]为补?
经文之前後,为何会出现矛盾?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寫之,甘補之。
眾皆先补後泻,何以脾先泻後补?斧凿之痕乎?
脾,不足何以欲缓,有餘何以欲急?

脾孤脏也,又是如何可以应缓急的呢?
 
最后编辑:
夫[苦]者[欲]也。
正如治与乱,授与受,指与旨,奉与承,皆一体之两面而已矣!

脾苦急,等同於[脾欲缓],食甘以缓之。
用甘補之,苦寫之。
但是苦已经被[心与腎]使用过了,还能再负载其它吗?
缓急就是或慢戓快,但快慢不过是主观的感受,沒有參考标准之时,说什麼快慢有意思吗?
到底脾欲缓,是暂缓内急吗?
而内急是小解,还是大解呢?

将脾欲缓,理解成[甘缓急],合理吗?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心苦[緩],急食酸以[急](收)之。……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順](瀉)之。……
腎苦[燥],急食辛以[溼](潤)之。……
脾苦[溼],急食苦以[燥]之。
甘酸苦辛苦,那个[咸]呢?
欲加入[燥与溼],这似乎是另一套东西嘛,再硏究硏究!
 
最后编辑:
补泻

《素问》第26篇《八正神明论》
泻必用方,……
补必用员,……


《灵枢》第73篇《官能》
泻必用员,……
补必用方,……

《素问》和《灵枢》
关于补泻,
居然互掐起来,
难道是传说中的神仙打架?
我赶紧去搬凳子,
拿起西瓜,
火速围观……
 
诊脉


《素问》第55篇《长刺节论》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


《灵枢》第1篇《九针十二原》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


问题来了:

到底要不要诊脉?
 
1-.jpg
 
诊脉


《素问》第55篇《长刺节论》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


《灵枢》第1篇《九针十二原》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


问题来了:

到底要不要诊脉?
夫《内经》非一人一地一时之作,已早有定论。
一派要诊脉,一派不要诊脉,这又有何不可?

反而䃼寫之用方用员,似乎值得研究研究。
 
现代的南方人与北方人,对同一种[食用植物]有不同的叫法,这也是和稀泥吗?

況且我否定一个,肯定一个,您对两者若有何说法,不是也一样可以说一说嘛。
 
最后编辑:
鄭人謂玉未理者為璞,周人謂鼠未腊者為璞。
周人懷璞、謂鄭賈曰:「欲買璞乎?」
鄭賈曰:「欲之。」
出其璞,視之乃鼠也,因謝不取。
《尹文子》
先生总是藏着掖着,迟迟不肯出視其璞,安知是玉是鼠呢?
 
最后编辑: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在下有一些小钱,
钱,就像内裤,

没必要逢人就证明有。
易曰:括囊,无咎,无誉。
 
素问第24篇
血气形志篇
50页开头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也。

灵枢第65篇
五音五味
129页结尾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多气少血,阳明常多气多血,厥阴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血少气,此天之常数也。

三阴所言血气,令人不知所措。
 
《素问》第55篇《长刺节论》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
《类经》二十一卷第四十四注:
“善刺者不必待诊,但听病者之言,则发无不中,此以得针之神者为言,非谓刺家概不必诊也……故九针十二原篇又曰: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易剧,乃可以治。其义为可知矣。”

按张介宾以上所讲,通顺且合理,
故刺家不诊,听病者言,
其不字应当作未字:

刺家未诊,听病者言。
 
45、外揣
黄帝曰:余闻《九针》九篇,余亲受其调,……

48、禁服
雷公问于黄帝曰:细子得受业,通于《九针》六十篇……

问题来了:
《九针》到底是多少篇?
 
黃帝学时《九针》只有九篇。
到雷公学时则有六十篇。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