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关于滋阴

夜视仪

声名远扬
金标会员🌹
注册
2020/10/15
帖子
4762
获得点赞
819
声望
113
所在地
昆明
以前陷入了一个误区,一直在关注水液问题,虽然也知道营养物质是阴,水谷精微是滋阴的关键,不过更多的是关注到水分上了。

那么深入一点看,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固然水分占比很大,但是细胞的组成不能离了脂肪、蛋白质和糖,其中糖和水在日常的饮食中不可能会缺,除非脾吸收不好,人体是不会缺少这个的。

剩下的是蛋白质和脂肪,我觉得这两个才是滋阴的关键,中国古代富含蛋白质的东西并不多,豆类是一种,其他都是肉类了,不容易获取,现代来讲蛋白质缺乏的可能性也变低了,不过尿蛋白多的人存在蛋白流失,然后又控制蛋白摄入,就会出现这种现象:肌肉迅速萎缩。

那么阴虚的关键可能是脂肪问题,现在提倡少油少盐,人们不怎么吃动物脂肪了,有部分人是直接吃素的,油也用的少,这部分人出现阴虚无可厚非。经方里的猪肤汤和朱鸟汤是两个滋阴的重要方剂,一个直接就是猪油,另一个是胆固醇,而胆固醇的工作是运载脂肪的,那么极有可能的是,有些人食物中虽然不缺脂肪,但是缺胆固醇,导致脂肪根本就没有摄入进去,或者说,脂肪到不了需要的地方。以五色五味入五脏来讲,心肝脾肺肾对应的人体不同组织,需要的组成部分是不同的,就像肌肉细胞的组成肯定是蛋白质成分更多一点,骨细胞肯定是盐类更多一点,血红细胞,脑细胞之类的需求肯定都不会一样,那么相对的五脏滋阴该怎么用就不会相同。

比如滋心阴的炙甘草汤,用的是大剂的地黄和大枣以及阿胶,经方的滋肾阴用的是阿胶和鸡子黄,当然有些人不一定认为这是个滋肾阴的方,把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理解为交通心肾的用药,这个无关紧要。
那么阿胶的主要成分是动物的皮,也就是胶蛋白,鸡子黄是胆固醇,或许这两种物质才是心肾这个系统最容易缺乏的阴,也就是构成自己或者说完成自己工作的必备物质。
 
如果从电解质平衡来看,盐和糖控制着人体的水液多寡,地黄是一种含糖量很高的药,从这方面来看,会让身体细胞组织含水量增多,用以对抗阴虚火旺的状态
 
每天都有心得,想的真不少。 听说思虑多伤脾
 
治病有正治,隔治。不论何况,总以最盛之邪,最盛之脏腑为第一目标。热盛以热为主,所以白虎加参即可养阴,燥盛可以润。风盛生燥,不去风,只滋阴,风邪内陷,弱阴何以抗争?药次要,治病首难于辩证。
 
治病有正治,隔治。不论何况,总以最盛之邪,最盛之脏腑为第一目标。热盛以热为主,所以白虎加参即可养阴,燥盛可以润。风盛生燥,不去风,只滋阴,风邪内陷,弱阴何以抗争?药次要,治病首难于辩证。
热和燥两邪伤阴,那么有没有就是正虚,单纯性的阴虚情况?
 
你可以找找看,极少,而在疾病里,没有只阴虚的情况。
在慢性病,虚损多是合邪。
极少数的情况就不考虑了,我是有感于我自己的下焦湿热和肾阴虚,的确也是有热伤阴,湿又是阴邪,用地黄剂滋阴的时候,同时也是湿的来源,这样就导致了热因为湿散不掉,继续伤阴,和滋阴的效果抵消掉一部分,虽然滋阴还是有效,但是下焦越来越湿,按下葫芦浮起了瓢,治好一个,又出来一个新问题。
 
只要定准方向,辨得准,那就很难出现问题。辨不准是最大的问题。辩证难,就算是最高明的明医,只要有执念,就有偏差,又不能没有执念,执着于去执就有可能茫然。
从表入里的病,风寒外袭,久而化热,正气日损,化为湿热。内生之病,多是伏邪,病本既为热,邪热一生,正气即弱,湿热虽见,以热在营血,直接清营凉血即可去湿热。如是食伤,减食保胃即愈。
邪在哪里,药既用在哪里。
 
只要定准方向,辨得准,那就很难出现问题。辨不准是最大的问题。辩证难,就算是最高明的明医,只要有执念,就有偏差,又不能没有执念,执着于去执就有可能茫然。
从表入里的病,风寒外袭,久而化热,正气日损,化为湿热。内生之病,多是伏邪,病本既为热,邪热一生,正气即弱,湿热虽见,以热在营血,直接清营凉血即可去湿热。如是食伤,减食保胃即愈。
邪在哪里,药既用在哪里。
真的很难判断的准,实际上我都是测试出来的,很多看着很像的证,但是似是而非,用药无效,或者反了,只能一点一点的逼近真像,有时候全都试过了,发现是个死胡同,前面又有地方搞错了,只能推倒重来。

教科书的下焦湿热通常都是讲淋症,而实际上大肠系统的问题可能也非常多,过食辛辣,其中辣味非常厚重,都会堆积到大肠去,火克金的话,肺金被克,大肠应该也会被克,肺的水是要向下,大肠的水要上升,现在升不上去了,所以大便溏泄。

我原先以为去了这个热就会好,后来发现还是不行,湿热的勾连恐怕要同时处理,而这个系统的水湿用渗利法恐怕不对,不在一个系统。还在纠结于该用薏仁从大肠走,还是用芳香醒脾的方法来散。
 
脾土是命门火生的。
这个我知道啊 ,但是我没有慧根,没法完全理解这句的隐含意义

如果从肾主水,肾火生脾土,脾土克水来讲,肾火旺了,下焦应该无水湿之气。
那么肾火旺,肾水不足,水不能包火的阴虚情况,这个火又会生热,用地黄剂滋肾水,又会导致脾湿,湿和热又会相结。
那么这样的话,我想到的就应该是用桂龙牡之类收束肾火,使之不外越,然后用其他滋阴之品来包裹它。

这种想法有没有漏洞?
 
虽然我不懂医。 不过这个肾火旺,肾水不足,这个怎么能算阴虚,这分明火旺才是主因。 因为火旺才显得阴不足,阴本来就足补它干嘛。 :014:
 
脾土的功能一部分是实体小肠和肝来完成的,而这一部分需要血液在微循环的通畅。而血淤是肾虚的前兆,肾虚是血淤的虚相。明白了肝肾即为血之深层节后即可。
 
脾土的功能一部分是实体小肠和肝来完成的,而这一部分需要血液在微循环的通畅。而血淤是肾虚的前兆,肾虚是血淤的虚相。明白了肝肾即为血之深层节后即可。
这个我能理解,小肠的静脉毛细血管把通过肠膜的物质吸收进来,肝是各种运载体的合成工厂。
如果说小肠过寒或者过热形成瘀血的话,倒是会出现,水进的来,其他物质进不来。

不过血瘀是肾虚的前兆,还是不太明白,肝血这部分是懂的,肾和血的关系我只能思考到,骨髓造血系统那方面去了
 
肾主封藏,所谓的肾虚,就是肾的封藏之力减弱。而深层的循环不通,自然是不可能把浅层的能量和物质输送到深层。所以肾气丸,补精重用地黄。
补肾重用地黄服之败伤脾阳,其实是个误解,是因为气分本来就有邪,一用收降,邪气内陷成痰湿。表邪内陷,仲景言有陷而成痞,有陷而成结胸的。所以,伤寒还是得熟,否则不成体系。
 
肾主封藏,所谓的肾虚,就是肾的封藏之力减弱。而深层的循环不通,自然是不可能把浅层的能量和物质输送到深层。所以肾气丸,补精重用地黄。
补肾重用地黄服之败伤脾阳,其实是个误解,是因为气分本来就有邪,一用收降,邪气内陷成痰湿。表邪内陷,仲景言有陷而成痞,有陷而成结胸的。所以,伤寒还是得熟,否则不成体系。
好的 ,我仔细琢磨一下,以前一直关注的是肾主水的功能,关注的是水循环的问题,封藏的问题还没深入了解
 
肾主封藏,所谓的肾虚,就是肾的封藏之力减弱。而深层的循环不通,自然是不可能把浅层的能量和物质输送到深层。所以肾气丸,补精重用地黄。
补肾重用地黄服之败伤脾阳,其实是个误解,是因为气分本来就有邪,一用收降,邪气内陷成痰湿。表邪内陷,仲景言有陷而成痞,有陷而成结胸的。所以,伤寒还是得熟,否则不成体系。
我一直觉得人体脂肪的存储也属于肾封藏的效果,作为备用能源,脂肪是最合适的,其他糖和蛋白质都不好保存
 
热和燥两邪伤阴,那么有没有就是正虚,单纯性的阴虚情况?
有的。单纯的阴虚是好治的,如在上焦中焦的阴虚,只要麦冬 北沙参 石斛之类,如果到下焦了,往往得元参,生熟地了。
刘渡舟老师的津液链一文,你看下就明白了。
脾胃弱的,阿胶、熟地之类基本用不了,要么不吸收,要么腹泻掉。
平时看到的多是阴虚夹湿的病证,挺难治的,赵绍琴老师有篇文章专门讲治阴虚夹湿,可以参考。
 
有的。单纯的阴虚是好治的,如在上焦中焦的阴虚,只要麦冬 北沙参 石斛之类,如果到下焦了,往往得元参,生熟地了。
刘渡舟老师的津液链一文,你看下就明白了。
脾胃弱的,阿胶、熟地之类基本用不了,要么不吸收,要么腹泻掉。
平时看到的多是阴虚夹湿的病证,挺难治的,赵绍琴老师有篇文章专门讲治阴虚夹湿,可以参考。
好的多谢,我找来看看
 
真的很难判断的准,实际上我都是测试出来的,很多看着很像的证,但是似是而非,用药无效,或者反了,只能一点一点的逼近真像,有时候全都试过了,发现是个死胡同,前面又有地方搞错了,只能推倒重来。

教科书的下焦湿热通常都是讲淋症,而实际上大肠系统的问题可能也非常多,过食辛辣,其中辣味非常厚重,都会堆积到大肠去,火克金的话,肺金被克,大肠应该也会被克,肺的水是要向下,大肠的水要上升,现在升不上去了,所以大便溏泄。

我原先以为去了这个热就会好,后来发现还是不行,湿热的勾连恐怕要同时处理,而这个系统的水湿用渗利法恐怕不对,不在一个系统。还在纠结于该用薏仁从大肠走,还是用芳香醒脾的方法来散。
便溏看似易治,其实非常难。
慢性的往往是多因素夹杂,有正虚,同时也有邪实。
一是看拉的是什么,
1.脾虚寒的往往完谷不化,水样。测试方法是用暖气烘两条腿,如果是虚寒,第二天大便就会好些,或者成型。
2.肾阳虚导致的腹泻和脾阳虚的类似,但是一般会伴尿频、起夜等。测试方法是用暖气烘两条腿,如果是虚寒,第二天大便就会好些,或者成型。
3.湿胜的往往粘马桶,冲一次冲不干净。
4.湿热的,拉出来都是黄色的烂泥。要湿热分离来治。
5.拉的速度特快的,都是热迫。测试肺热用生石膏,脾热用大黄,肠热用炒银花,小剂量煮水喝看变化。
6.拉完了暧气的,木克土,气滞。逍遥散、痛泻要方之类。这种往往右关有弦脉。
7.里急后重的,湿热。按温病中的中焦湿热来治,要分湿重还是热重,还有看有无阴虚。
8.肺热移于大肠的腹泻,参考湿热,表现为一进暖气房就容易腹泻。
9.运动后,出汗后立即腹泻,考虑肺热和脾胃有风,同气相求。
10.单纯脾气虚的便溏,有个检测法,让病人走路是平时的两三倍,如果第二天成型了,那么就是肠蠕动不行,要健脾运脾,用这个方法可以确认。
二是最终往往还是凭脉来判断的。看右关的沉取是个什么状态。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