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你懂中医吗?

可以看成是道,中医理论其实源于道教思想。

中医思想属于独树一帜的,与其他学科有着交叉融合的部分,但中医属于古代医家的原创思想,是中国的一大发明。所以中医思想与其他思想可以互通。
 
为什么多数中医用藏象解释病理,而不用阴阳来解释病理?

中医也用阴阳解释病理,如阴虚、阳虚等。中医认为疾病是阴阳平衡受到破坏的产物,治疗大法也是调理阴阳使之平衡。
 
中医的哪些技术是远取堵物?哪些技能是近取堵身?

比如中医诊断。我们首先只说脉诊。对于脉象的描述,浮脉形容为“如落榆荚”,沉脉形容为“如石投水”,滑脉形容为“如盘走珠”,涩脉形容为“如雨沾沙”“如病蚕食叶”……不一而足。
 
比如中医诊断。我们首先只说脉诊。对于脉象的描述,浮脉形容为“如落榆荚”,沉脉形容为“如石投水”,滑

“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与“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阴阳的相互消长与相互交替
阴阳的消长就是指阴阳双方的量和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与消减的运动变化之中。比如,一天的阴晴圆缺,一年的寒暑更迭,从这两点说明了自然界的阴阳二气的相互消长变化的现象。又比如,有的外向(属阳)的人有时也会显得很深沉(属阴),有的内向(属阴)的人有时也会因为某事变得胆大心细(属阳)。从这两点强调了人事阴阳二气相互消长变化的现象。
阴阳的相互交替就是指阴和阳双方在某种条件下能够有规律、有节律、有周期地循环往复,轮流,交接等。例如一年四季的寒来暑往,一天昼夜的日升月落等等,这就是阴阳的交替规律。
(未完待续)
 
“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与“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脉诊是中医的一部分,脉诊中照样运用着“援物比类,化之冥冥”的方法,上面已经说了。而此处继续讨论中医的核心思想——阴阳。
读懂中医,必先从阴阳开始。
 
中医不走自然科学的路子,将永远这样不死不活地活着,不会消失,也不会成为主流。
 
中医不走自然科学的路子,将永远这样不死不活地活着,不会消失,也不会成为主流。

中医既要走自然科学的路,也不能忘却跨学科的探索。
 
中医不走自然科学的路子,将永远这样不死不活地活着,不会消失,也不会成为主流。

中医是经验医学,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就象火车,在铁轨上开得飞快,你非让它在大马路上开行吗?
 
中医是经验医学,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就象火车,在铁轨上开得飞快,你非让它在大马路上开行吗?

经验医学,不就是自然科学吗
说对了,经验医学,就是要从经验医学开始,用科学的认证方法来发展。
中医的问题,永远在中医本身。
 
请问尝百草是不是自然科学?再说白了吃饭是不是自然科学?

既然中医已经是自然科学,那你前面为什么要说中医必须走自然科学的路才能有发展?不是已经在路上了吗?
 
既然中医已经是自然科学,那你前面为什么要说中医必须走自然科学的路才能有发展?不是已经在路上了吗?

醉什么?醉中医吗?我愿意! 说酒话?听不懂?算啦!
 
四、阴阳的自和平秘与平衡统一
阴阳具有自和平秘的属性。《内经》中 “内外调和,邪不能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观点就表明了阴阳二者本身具有自相和谐。《伤寒论》中说“凡病……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表明了人体内阴阳自和平秘能使疾病向愈。
阴阳具有平衡统一的属性。《素问•调经论》说:“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指出了阴阳双方维持动态常阈平衡,标志着气化正常,交替正常,生命活动则稳定、有序、协调、中和。《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指出了养生和治疗的一切方法和手段,都不外乎是为了维持或恢复机体的平衡。
 
可以这么说真正懂中医的,现在已没有了.包括你我,
所谓的大师,几个最基本的回题,就可以将其难住,要么强

中医其实并不难懂,,,,
 
难不难学的问题,你看看当今这个现状,庸医倍出,就知道了。学出来不能看病,再好学也没用。

如果现代中医的教育终始私塾制和师承制,说不定结局不一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