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风,风中哪里?

其实现在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即使中内风是不是跟外界没有关系?据我知道的往往也和受外风有关系——当然关

外风引发(引发,并非风邪入里)脑中风,现在临床中也很容易见到,这类脑中风,按仲圣人之法施治,效果依然很好,所以前面我说仲景立中风之名有其可取处


外风引发脑中风,只是脑中风的一个证型而不是全部。如果脑中风全部按外风入里治疗是有问题的,自金元起医家们也正是认识到这种错误,所以进行了反思,之后的热极生风,阴虚风动,痰浊生风,阳化内风等等内风说的出现,才使中医对脑中风的认识进一步完善.但之后的很长时间,尤其西医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对局部病理的认识更加清晰后,人们‘忘记’了‘外风’引发的这类常见证型,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极端,,,,,,,,
 
我虽然反对一般中医的保守、神秘,但认为西医科学就能解释一切那也太过分了。

中医西医到现在谁也不能完全解读生命现象,终极的生命机制研究现在还不可能,正因为这样才有我们讨论的必要。如果现在达到终极真理了,也就没有必要我们在这里研究讨论的必要了。
 
外风引发(引发,并非风邪入里)脑中风,现在临床中也很容易见到,这类脑中风,按仲圣人之法施治,效果依

这涉及对于张仲景六经学说的历史定位了,也就是它的有效范围多大?
我虽然推崇伤寒杂病论但也没到迷信的程度,不能动——一般从历史上看都认为张的学说奠定了中医治外感这一块,这诚然没错——但后世也有许多医家认为经方的应用是广泛的。比如柯琴就认为六经绝对不只是对伤寒才能用;更近一层近现代的伤寒家认为不论什么病有那个症就可以用经方……
 
反正经方或者说传统的经典学说对于治时下疑难病甚至新出现的病症都不是没用的。比如就是痰热瘀积导致的中风,有时可以用泻心汤一类的方子,当然得实症,就是用点大黄一类的都很解决问题。
 
中医西医到现在谁也不能完全解读生命现象,终极的生命机制研究现在还不可能,正因为这样才有我们讨论的必

比如茶,这是一个人们日常最常喝的东西,也绝对可以算中药。特别苦寒,下火、助消化等等。用西医理论怎么分析?当然它的有效成分有咖啡因、茶碱等,但绝对不只这点起作用!还有茶多酚!各种其他成分——所以如果你只是讲单纯用其中几种成分来给人用,那效果绝对是副作用不小的。就如同西药就是这么办的。
而且茶本身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制茶手段来进行改变属性。这和一般中药的炮制一个道理。我说这个就是讲中药起的作用往往是含糊、微妙、相互协调的。你要知道现代西方已经在往混沌理论这边走了,原本的抽象、刻板的二元对立思维已经暴露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反正经方或者说传统的经典学说对于治时下疑难病甚至新出现的病症都不是没用的。比如就是痰热瘀积导致的中风

同意,就算再过千百年,人类只要不变成新物种,形体的大致结构,气机的升降出入都是不变的。所以中医基于整体调整的这种治疗思路方法也不会落后的
 
张景岳:.凡诊诸病, 必先宜正名。 观[内经]诸篇所言风证, 各有浅深, 脏腑, 虚实, 寒热之不同。前义已详, 本皆历历可考也。 若今人之所谓中风者, 则以[内经]之厥逆, 悉指为风矣。 延误至今, 莫有辨者。..奈何后人不能详察经义, 而悉以厥证为风。既名为风, 安得不从风治? 既从风治, 安得不用散风之药? 以风药而散厥证, 所散者非元气乎? 因致真阴愈伤, 真气愈失, 是速其死矣。 若知为厥, 则原非外感, 自与风字无涉。 此名之不可不正, 证之不可不辨也, 但名得其正, 又何至有误治之患?
 
同意,就算再过千百年,人类只要不变成新物种,形体的大致结构,气机的升降出入都是不变的。所以中医基于

现在讲伤寒论这套都说张仲景伟大,但他只不过是一个继承者而已,应该看成是上古多少代形成的理论体系。这样就知道它的地位和价值了。
 
张景岳:.凡诊诸病, 必先宜正名。 观[内经]诸篇所言风证, 各有浅深, 脏腑, 虚实, 寒热之不同。前义已详,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
是以,外風、內風,二者,本有相通、相同之處。不過兩者生成、觸冒之途徑有所不同而已。是以,兩者之治療,也是有所差異的。但內風未必不可以用風藥。千金中很常見的。不過是後人從明清(官學),難以理解罷了。誰言從風治,就”得用风之药”?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

以前,從明清之學時,總是看不懂《千金》、《本草綱目》,理論、用藥,似乎與官學是兩個體系,很多地方甚至是有衝突的。也不敢用《千金》本草的方子。因為看不懂,不能理解。
那時已經對官學理論體系開始存疑了。又不懂千金、本草,只好重新囬《內經》。浸淫數年以後,再看千金本草,方才豁然。原來如此。本來如此。

質疑漢唐醫學的時候,那就宗明清吧,明清名家也夠學的了。

開始質疑明清的時候,那就囬漢唐吧,漢唐醫學更接近內經。
 
这个病例的治验对于明白中医的本质精神有标本意义!呵呵。就是扶正与驱邪并重。
 
以前,從明清之學時,總是看不懂《千金》、《本草綱目》,理論、用藥,似乎與官學是兩個體系,很多地方甚

開始質疑明清的時候,那就囬漢唐吧,漢唐醫學更接近內經

同意朋友的认识,明清之后到现在越来越远离内经,反而成为了中医的正统,因此我对现在的中医所谓“正统”高度质疑
 
孙洪彪; 说:
孙洪彪 发表于 2012-5-19 09:43
这里有个朱丹溪的验案可以供各位探讨:

一妇人.年六十余.手足左瘫.不言而健.有痰.脉伏而微.

凭这一点信息尚不够,一定要用药的话先苓桂术甘试探几天,观后效再定。
 
你是研究, H5N1的,
那有中医诊疗发言权?

我觉得世界上没有中医了,只有你这位看病哥是中医,万岁!最大号字体支持!
 
凭这一点信息尚不够,一定要用药的话先苓桂术甘试探几天,观后效再定。

从医案中体会中医的脉证合参
https://www.tcmbe.com/threads/250301


这个是朱丹溪的医案,因体健有痰,按实证论治。

前人的经验仅作学习,参考,临床变化万千,又不可囿于一方一法,先生按痰饮伏络考虑,很有道理
 
呵呵--我说你咽喉痛--是上火了---难道你身体里真的是着火了吗?????
请楼主思考
中风也一样
难道是真的有风进入了人体吗????、
 
呵呵--我说你咽喉痛--是上火了---难道你身体里真的是着火了吗?????
请楼主思考
中风也一样

是的,中医这些名词概念背后隐藏着很深的医学机制原理,风,气,火等等概念古代医学家是用一种描述法来描述的,我们现代人研究中医要思考这些古代名词概念之后的真正医学机制,否则就是偷欢概念,就犯了风进入人体,气充满了机体,火在身体中燃烧等想象思维,以此认为这就是中医理论,实际上是在曲解误解中医而已。
 
中医中的气,风,火,木,水等等概念都是一种比喻法描述法用比类归纳法确定的,但是都有不同层面的内容含义,如果分不开机制原理,就会混淆概念,越用以文解意法越糊涂越混乱,这样的医学讲解古人认可,现在人绝对不认同,因此本人主张从机制原理上分清这些概念的内涵外延,然后再进行辩证,否则一开始就是糊涂的,糊涂解糊涂,结果还是糊涂。
 
这个人,不但中医是个白痴,西医更是个白痴。还一副自以为大师的样子自居。什么淋巴细胞16%就代表免疫力下

正确


他--- 脸厚.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