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B 薄荷

【出处】《雷公炮炙论》

【拼音名】Bò He

【别名】蕃荷菜(《千金·食治》),菝蔺、吴菝蔺(《食性本草》),南薄荷(《本草衍义》),猫儿薄苛(《履巉岩本草》),升阳菜(《滇南本草》),薄苛(《品汇精要》),蔢荷(《本草蒙筌》),夜息花(《植物名汇》)。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全草或叶。大部分产区每年收割2次,第1次(头刀)在小暑至大暑间。第2次(二刀)于寒露至霜降间,割取全草,晒干。广东,广西温暖地区1年可收割3次。

【原形态】
①薄荷
多年生草本,高10~80厘米。茎方形,被逆生的长柔毛及腺点。单叶对生;叶柄长2~15毫米,密被白色短柔毛;叶片长卵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3~7厘米,先端锐尖,基部阔楔形,边缘具细尖锯齿,密生缘毛,上面被白色短柔毛,下面被柔毛及腺点。轮伞花序腋生;苞片1,线状披针形,边缘具细锯齿及微柔毛;花萼钟状,5裂,裂片近三角形,具明显的5条纵脉,外面密生白色柔毛及腺点;花冠二唇形,紫色或淡红色,有时为白色,长3~5毫米,上唇1片,长圆形,先端微凹,下唇3裂片,较小,全缘,花冠外面光滑或上面裂片被毛,内侧喉部被一圈细柔毛;雄蕊4,花药黄色,花丝丝状,着生于花冠筒中部,伸出花冠筒外;子房4深裂,花柱伸出花冠筒外,柱头2歧。小坚果长1毫米,藏于宿萼内。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生于小溪沟边、路旁及山野湿地,或为栽培。分布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及西南各地。
②家薄荷
与上种相似。叶卵形至长圆形,长2~5厘米,两面均有腺点。萼裂片窄三角形,有缘毛。花冠淡紫色或白色。小坚果长0.7毫米。
全国各地多有栽培。
此外,兴安薄荷(东北),以及江苏(苏州、太仓)栽培的龙脑薄荷(《本草衍义》)等,亦同供药用。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江苏、浙江、江西。

【性状】干燥全草,茎方柱形,长15~35厘米,直径2~4毫米,黄褐色带紫,或绿色,有节,节间长3~7厘米,上部有对生分枝,表面被白色绒毛,角棱处较密,质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中空。叶对生,叶片卷曲面皱缩,多破碎。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具有白色绒毛;质脆。枝顶常有轮伞花序,黄棕色,花冠多数存在。气香,味辛凉。以身干、无根、叶多、色绿、气味浓者为佳。

【化学成份】新鲜叶含挥发油0.8~1%,干茎叶含1.3~2%。油中主成分为薄荷醇,含量约77~78%,其次为薄荷酮,含量为8~12%,,还含乙酸薄荷酯、莰烯、柠檬烯、异薄荷酮、蒎烯、薄荷烯酮、树脂及少量鞣质、迷迭香酸。

【药理作用】
薄荷醇局部应用可治头痛、神经痛、瘙痒等。应用于皮肤,首先有凉感,以后有轻微刺灼感。此种凉感并非皮肤温度降低,而系刺激神经末梢之冷觉感受器所引起。
薄荷醇、薄荷酮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后者的作用较强。用小鼠作试验,对离体小肠,薄荷精油有解痉(抗乙酰胆碱)作用;但对整体小鼠的小肠内容物之推进速度并无显著影响,甚至有抑制倾向,故推测其健胃作用可能是由于其嗅、味感觉续发性引起的。薄荷醇的酒精溶液有防腐作用。它对呼吸道炎症有某些治疗作用,可能是由于其促进了分泌而去除了附着于粘膜上的粘液所致。薄荷酮之刺激性强于薄荷醇。
同属植物欧薄荷中的总黄酮类具有利胆作用。

【炮制】拣净杂质,除去残根,先将叶抖下另放,然后将茎喷洒清水,润透后切段,晒干,再与叶和匀。

【性味】
辛,凉。
①《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性凉,辛。
②《医林纂要》:辛,寒。

【归经】
入肺、肝经。
①《汤液本草》:手大阴、厥阴经药。
②《纲目》:入手少、太阴,足厥阴。
③《本草新编》:入肺与包络二经,亦能入肝、胆。

【功能主治】
疏风,散热,辟秽,解毒。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
①《药性论》:去愤气,发毒汗,破血止痢,通利关节。
②《千金·食治》:却肾气,令人口气香洁。主辟邪毒,除劳弊。
③孙思邀:煎汤洗漆疮。
④《唐本草》:主贼风,发汗。(治)恶气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
⑤《食疗本草》:杵汁服,去心脏风热。
⑥《食性本草》:能引诸药入营卫。疗阴阳毒、伤寒头痛。
⑦《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失音,吐痰。除贼风。疗心腹胀。下气、消宿食及头风等。
⑧《本草图经》:治伤风、头脑风,通关格,小儿风涎。
⑨《本草衍义》:小儿惊风,壮热,须此引药;治骨蒸劳热,用其汁与众药为膏。
⑩李杲:主清利头目。
⑾王好古:能搜肝气。又主肺盛有余,肩背痛及风寒汗出。
⑿《滇南本草》:治一切伤寒头疼,霍乱吐泻,痈、疽、疥、癫诸疮。又:野薄荷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眩晕、发热,去风痰,治伤风咳嗽、脑漏鼻流臭涕,退虚痨发热。
⒀《纲目》:利咽喉、口齿诸病。治瘰疬,疮疥,风瘙瘾疹。
⒁《本草述》:治中风,癫痫,伤燥热郁。
⒂《医林纂要》:愈牙痛,已热嗽,解郁暑,止烦渴,止血痢,通小便。
⒃《本草再新》:消目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不宜久煎),0.8~2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汁或煎汁涂。

【注意】
阴虚血燥,肝阳偏亢,表虚汗多者忌服。
①《药性论》:新病瘥人勿食,令人虚汗不止。
②《千金·食治》:动消渴病。
③《本经逢原》:多服久服,令人虚冷;阴虚发热,咳嗽自汗者勿施。
④《本草从新》:辛香伐气,多服损肺伤心,虚者远之。

【附方】
①清上化痰,利咽膈,治风热:薄荷末炼蜜丸,如芡子大,每噙一丸。白沙糖和之亦可。(《简便单方》)
②治眼弦赤烂:薄荷,以生姜汁浸一宿,晒干为末,每用一钱,沸汤泡洗。(《明目经验方》)
③治瘰疬结成颗块,疼痛,穿溃,脓水不绝,不计远近:薄荷一束如碗大(阴干),皂荚十挺(长一尺二寸不蛀者,去黑皮,涂醋,炙令焦黄)。捣碎,以酒一斛,浸经三宿,取出曝干,更浸三宿,如此取酒尽为度,焙干,捣罗为散,以烧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黄芪汤下二十丸,小儿减半服之。(《圣惠方》薄荷丸)
④治风气瘙痒:大薄荷、蝉蜕等分为末,每温酒调服一钱。(《永类钤方》)
⑤治血痢:薄荷叶煎汤单服。(《普济方》)
⑥治衄血不止:薄荷汁滴之。或以干者水煮,绵裹塞鼻。(《本事方》)
⑦治蜂虿螫伤:薄荷按贴之。(孟诜《必效方》)
⑧治火寄生疮如灸,火毒气入内,两股生疮,汁水淋漓者:薄荷煎汁频涂。(《医说》)
⑨治耳痛:鲜薄荷绞汁滴入。(《闽东本草》)

【各家论述】
①《纲目》: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故头痛,头风,眼目、咽喉、口齿诸病,小儿惊热,及瘰疬、疮疥为要药。
⑦《本草经疏》:薄荷,辛多于苦而无毒。辛合肺,肺合皮毛,苦合心而从火化,主血脉,主热,皆阳脏也。贼风伤寒,其邪在表,故发汗则解。风药性升,又兼辛温,故能散邪辟恶。辛香通窍,故治腹胀满、霍乱。《食疗》引为能去心家热,故为小儿惊风、风热家引经要药。辛香走散,以通关节,故逐贼风、发汗者,风从汗解也。本非脾胃家药,安能主宿食不消?上升之性,亦难主下气;劳乏属虚,非散可解,三疗俱非,明者当子别之。又:病人新瘥勿服,以其发汗虚表气也。咳嗽若因肺虚寒客之而无热症者勿服,以其当补而愈。阴虚人发热勿服,以出汗则愈竭其津液也。脚气类伤寒勿服,以其病主下而属脾故也。血虚头痛,非同诸补血药不可用。小儿身热由于伤食者不可用,小儿身热因于疳积者不可用。小儿痘疮诊得气虚者,虽身热初起,亦不可用。
③《药品化义》:薄荷,味辛能散,性凉而清,通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热之风邪。取其性锐而轻清,善行头面,用治失音,疗口齿,清咽喉。同川芎达巅顶,以导壅滞之热。取其气香而利窍,善走肌表,用消浮肿,散肌热,除背痛,引表药入营卫以疏结滞之气。
④《本草新编》:薄荷,不特善解风邪?尤善解忧郁,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之更神。薄荷入肝胆之经,善解半表半里之邪,较柴胡更为轻清。
⑤《本草求真》:薄荷,气味辛凉,功专入肝与肺。故书载辛能发散,而于头痛、头风、发热恶寒则宜,辛能通气,而于心腹恶气、痰结则治:凉能清热,而于咽喉、口齿、眼、耳、瘾疹、疮疥、惊热,骨蒸、衄血则妙。是以古方逍遥,用此以为开郁散气之具;小儿惊痫,用此以为宣风向导之能;肠风血痢,用此以为疏气清利之法,然亦不敢多用,所用不过二、三分为止,恐其有泄真元耳。
⑥《本经续疏》:吐下则胀满应减,下气则宿食应行,即不减不行,亦宜以宽中理气消导顺降为治,何取于薄荷?不知薄荷之凉,大有似乎豆蔻辈,原能宽中理气,消导顾降者也。特其芳烈外发,不似豆蔻辈内藏,所以重在散发,而治内不专耳。设使恶气宿食既已内扰,仍复托根于表,则非薄荷之内解其结,外剧其根,何以使表里尽除耶。
⑦《医学衷中参西录》:薄荷味辛,气清郁香窜,性平。其力能内透筋骨,外达肌表,宣通脏腑,贯串经络,服之能透发凉汗,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若少用之,亦善调和内伤,治肝气胆火郁结作痛,或肝风内动,忽然痫痉瘈疭,头疼、目疼,鼻渊、鼻塞,出疼、咽喉肿疼,肢体拘挛作疼,一切风火郁热之疾,皆能治之。痢疾初起挟有外感者,亦宜用之,散外感之邪即以清肠中之热,则其痢易愈。又善消毒菌,逐除恶气,一切霍乱痧证,亦为要药。为其味辛而凉,又善表瘾疹,愈皮肤瘙痒,为儿科常用之品。温病发汗用薄荷,犹伤寒发汗用麻黄也,按薄荷古原名苛,以之作蔬,不以之作药。《本经》、《别录》皆未载之,至唐时始列于药品,是以《伤寒论》诸方未有用薄荷者。然细审《伤寒论》之方,确有方中当用薄荷,因当时犹未列入药品,即当用薄荷之方,不得不转用他药者。试取《伤寒》之方论之,如麻杏甘石汤中之麻黄,宜用薄荷代之。盖麻杏甘石汤,原治汗出而喘无大热,既云无大热,其仍有热可知,有热而犹用麻黄者,取其泻肺定喘也;然麻黄能泻肺定喘,薄荷亦能泻肺定喘(薄荷之辛能抑肺气之盛,又善搜肺风),用麻黄以热治热,何如用薄荷以凉治热乎?又如凡有葛根诸汤中之葛根,亦可以薄荷代之;盖葛根原所以发表阳明在经之热,葛根之凉不如薄荷,而其发表之力又远不如薄荷,则用葛根又何如薄荷乎?斯非背古训也,古人当药物未备之时,所制之方原有不能尽善尽美之处,无他,时势限之也。
⑧《本草正义》:孙星衍辑刻《本草经》,径谓薄荷苏类,确乎可信。《唐本草》谓为辛温,亦以苏类例之。然冷冽之气能散风热,决非温药,故洁古直谓之辛凉。其主治则《唐本》谓贼风伤寒、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又皆与紫苏大略相近,惟辛而凉降,微与温散者不同耳。按外治风热生疮:煮汁和入消肿末药敷之,凉入肌肤,立能止痛。

【摘录】《*辞典》
 
【拼音名】Bò He

【英文名】HERBA MENTHAE

【来源】本品为唇形科薄荷属植物薄荷 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晒干或阴干。

【性状】本品茎呈方柱形,有对生分枝,长15~40cm,直径0.2~0.4cm;表面紫棕色或淡绿色,棱角处具茸毛,节间长2~5cm;质脆,断面白色,髓部中空。叶对生,有短柄;叶片皱缩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宽披针形、长椭圆形或卵形,长2~7cm,宽1~3cm;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灰绿色,稀被茸毛,有凹点状腺鳞。轮伞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先端5齿裂,花冠淡紫色。揉搓后有特殊清凉香气,味辛凉。

【鉴别】
(1) 本品叶的表面观:腺鳞头部8 细胞,直径约至90μm,柄单细胞;小腺毛头部及柄部均为单细胞。非腺毛1~8细胞,常弯曲,壁厚,微具疣状突起。下表皮气孔多见,直轴式。
(2) 取本品叶的粉末少量,经微量升华得油状物,加硫酸2 滴及香草醛结晶少量,初显黄色至橙黄色,再加水1 滴,即变紫红色。
(3) 取本品粉末0.5g,加石油醚(60~90℃)5ml,密塞,振摇数分钟,放置3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薄荷脑对照品,加石油醚制成每1ml 含2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供试品溶液10~20μl、对照品溶液10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1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香草醛硫酸试液-乙醇(2:8) 的混合溶液,在100℃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除去老茎及杂质,略喷清水,稍润,切短段,及时低温干燥。本品多为5~8mm的短段,墨绿色、紫棕色或灰褐色。照上述[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40%(ml/g) 。

【性味】辛,凉。

【归经】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宣散风热。清头目,透疹。用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胁胀闷。

【用法用量】3~6g,入煎剂宜后下。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备注】(1)用于风热表症、身不出汗、头痛目赤等症,常与荆芥、桑叶、菊花、牛蒡子等配合应用;如果风寒感冒、身不出汗,也可配合紫苏、羌活等同用。薄荷清利咽喉作用显著,主要用于风热咽痛,兼有疏散风热作用,常配合牛蒡子、马勃、甘草等应用。也可研末吹喉,治咽喉红肿热痛病症。薄荷有透发作用,能助麻疹透发,可配合荆芥、牛蒡子、蝉衣等同用。

【摘录】《中国药典》
 
【拼音名】Là Bò He

【别名】椒样薄荷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欧薄荷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entha piperita L.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芳香性草本。茎直立,高30-100cm,质较脆,易折断,分枝或否,基部略匍匐;茎和枝条四棱形,节间长0.5-7cm,淡绿色至紫色,无毛或疏生短柔毛。叶对生生;叶柄长0.5-1cm;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2-3.5cm,宽1-1.8cm,先端急尖,基部近圆形或楔形,叶缘具细锯齿,叶两面均被腺鳞及疏被毛茸,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轮伞花序聚合成穗状,长3-7cm,直径达1.4cm,顶生于茎或分枝顶端,先端锐尖,花轮连续,仅在基部间断;苞叶与叶相人心 ;总梗长2mm,上有小苞片数枚,线状披针形,长在6mm以下;花梗长1-2mm;花萼筒状针形,长约3mm,具脉11-13,具腺鳞,萼筒长约2mm,萼齿5,披针形,长约1mm,具缘毛;花冠白色或淡紫色,长约3.5mm,近无毛,冠筒长约2.5mm,花冠4裂,舷片淡紫色,上唇先端2裂,较大,下唇3,近等大,长约1mm;雄蕊4,通常不伸出花冠筒外,花丝长约1mm,花药紫色,2室;花柱伸出花冠外,长约4.5mm,柱头2浅裂,相等。不孕。花期7月,果期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引种自前苏联及保加利亚。
资源分布:上海、江苏南京和东台等地有栽培。

【化学成份】叶含氨基酸,精油及一些其他成分:1.氨基酸:天冬酰胺(asparagin),甘氨酸(glyc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谷氨酸(glutamic acid)和丙氨酸(alanine)。2.精油:精油(ethereal oil)含量达0.7%,另含薄荷醇(menthol)。3.其他成分:熊果酸(ursolic acid),薄荷异黄酮甙(menthoside)和异野漆树甙(isorhoifolin)。

【药理作用】辣薄荷挥发油制成喷雾剂用于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八叠球菌污染的空气2小时,可使细菌数目减少7倍;24小时,数目减少20倍。精油对石膏状小孢子菌、黄福柰尼兹皮直菌、石膏样奈尼兹皮直菌等敏感。

【性味】味辛;性凉

【归经】肺;肝经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解毒散结。主风热感冒;头痛;目赤;咽痛;痄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出处】《吉林中草药》

【拼音名】Shān Bò He

【别名】摩眼子(《中国经济植物志》)。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香青兰的全草。8~9月采收全草,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全株密被短毛,香气较浓。茎四棱形。叶对生;有短柄;叶片长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4厘米,宽7~13毫米,先端钝或稍尖,基部近截形或阔楔形,边缘具钝圆牙齿,两面被细短毛,下面有腺点。花生于茎上部叶腋内,轮伞花序,每6朵成一轮,茎顶部轮较密,呈穗状;苞叶长圃状楔形,在边缘下方有细长芒状的刺毛,小苞长圆状楔形,边缘具长芒状刺毛;萼唇形,上唇3裂,下唇2裂;花冠淡蓝紫色,唇形,长1.8~2.5厘米,上唇稍向下弯,顶端有缺刻,下唇3裂,中间裂片较大,2分裂;雄蕊4,2强;柱头2裂。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常生于干燥地,多见于田地、路旁、固定砂丘、草原等处。分布辽宁、吉林、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

【功能主治】《吉林中草药》:解表,清热,止痛。治外感头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品1两)。

【摘录】《*辞典》
 
【出处】《新疆中草药手册》

【拼音名】Xiǎo Yè Bò He

【别名】续则(维名)。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小叶薄荷的全草。夏季采割,切段,阴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全株有强烈的薄荷气味。根木质。茎基部丛生。叶对生,长圆形或宽披针形,全缘。头状花序顶生,花蓝紫色。

【生境分布】生于低山潮湿处。

【功能主治】《新疆中草药手册》:治失眠,心慌,软骨病,阳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6钱。

【摘录】《*辞典》
 
【别名】野薄荷

【来源】唇形科兴安薄荷Mentha sachalinensis Kudo,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东北。

【性味】辛,凉。

【功能主治】驱风解热。主治外感风热,头痛,咽喉肿痛,牙痛。

【用法用量】1~3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薄荷Mentha ha- plocalyx Briq. 和家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 var. piperascens (Malinvaud)C. Y. Wu et H. W.Li 的全草或茎叶。味辛,性凉。入肺、肝经。功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辟秽、解毒。主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内服:煎汤(不宜久煎),2~10g;或入丸、散。外用:捣汁或煎汁涂。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
1. 挥发性成分新鲜薄荷叶中含挥发油0.8%~1%,干茎叶含1.3%~2%。油中主要成分为薄荷醇或薄荷脑(Menthol),含量约77%~78%。其次为薄荷酮(Menthone),含量为8%~12%。还含有乙酸薄荷酯(Menthyl acetate)、莰烯(Camphene)、柠檬烯(Limonene)、异薄荷酮(Isomenthone)、蒎烯(Pinene)、薄荷烯酮(Menthenone)。
2. 酚类成分薄荷中有异端叶灵(Isoraifol- in)、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 glucoside)、薄荷糖甙(Menthoside)等黄酮类化合物及鞣质、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和咖啡酸。
药理作用:
1.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a. 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薄荷油对小鼠离体肠肌有解痉(抗乙酰胆碱)作用。但在整体条件下不能促进肠的推进性蠕动,有时甚至表现抑制。薄荷油有健胃作用,可能是由于它刺激嗅觉及味觉引起的继发作用。薄荷醇、薄荷酮对离体兔肠肌有抑制作用,且后者作用比前者强一倍。
b. 保肝作用给四氯化碳造成的大鼠肝损害实验模型,皮下注射薄荷注射液,能使其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降低,但未恢复正常。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性均较对照组轻,但坏死病变却较对照组重。
c. 利胆作用薄荷醇与薄荷油给大鼠口服,表现强大的利胆作用。给予薄荷醇3~4小时后,胆汁排出量约增加4倍,随后作用减弱。薄荷酮具有相似作用且较持久,服药5小时后胆汁排出量增加50%~100%。实验表明:含有挥发油多丙酮干浸膏组比 50%甲醇干浸膏组的利胆效果强。此乃因为挥发油的主要成分薄荷醇有很强的利胆作用。薄荷醇的醇羟基乙酰化后,其利胆作用减弱,说明醇羟基在利胆作用的产生上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对大鼠以 butadione 引起的实验性胃溃疡,给予从薄荷油蒸馏所得的兰香油烃有治疗效果。
2.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内服小量薄荷有发汗解热作用,此作用主要是通过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以增加散热。
同属植物圆叶薄荷精油和欧薄荷精油能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诱导的睡眠时间(50mg/kg)。两者对中枢神经系统都有抑制作用,且后者比前者更能延长小鼠中枢抑制时间。在自发活性测量中,后者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比前者更有效,但两者对大鼠的条件反射均没有影响。两者不同剂量给药都能降低小鼠和大鼠的体温。
3. 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体外实验表明薄荷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卡他球菌、肠炎球菌、弗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白色念珠菌等均有抗菌作用。薄荷煎剂对孤儿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4. 对皮肤及黏膜血管的作用薄荷醇与薄荷酮对皮肤均有刺激作用。薄荷醇应用于皮肤,能刺激神经末梢感受器,可使局部皮肤或黏膜的冷觉感受器产生冷的感觉,反射地引起皮肤或黏膜的血管收缩。因其对皮肤的刺激作用,并可缓慢渗透入皮肤内,引起长时间的充血,并反射性地引起深部组织血管的变化,调整血管的功能,以达治疗作用。薄荷醇的复方局部应用有消炎、止痛作用。
5. 抗早孕及对子宫的作用薄荷对小鼠有抗早孕作用。薄荷油不同剂量皆有一定抗着床与抗早孕作用,作用强度随剂量增加,每只0.035ml,抗着床率达 100%。终止妊娠的原因可能是子宫收缩加强,也不能排除蜕膜组织等的直接损伤。薄荷水溶部分也对大白鼠有抗早孕作用和兴奋子宫作用。家兔孕后第6 天或第 9 天宫腔内分别给予不同量的薄荷油,于第 12 天处死观察胚珠变化,结果表明:薄荷油具有终止早孕及抗着床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加强子宫收缩无关,对α及β受体皆无影响,但能轻度加强缩宫素的作用,与对滋养叶的损害有关。
薄荷热水提取物体外实验对人子宫颈癌 JTC-26 株有抑制作用。
6.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乌拉坦麻醉兔吸入薄荷醇蒸气81mg/kg,能增加呼吸道黏液的分泌,降低分泌物重量,吸入243mg/kg 则降低黏液排出量,这可能是对呼吸道黏液细胞的直接作用。薄荷醇能减少血液与皂甙等的泡沫,用于支气管炎时,能减少呼吸道的泡沫痰,而使有效通气腔道增大。用于鼻炎、喉炎时可能由于薄荷醇能促进分泌,使黏稠的黏液稀释,而表现明显的缓解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外感高热薄荷、芥穗、银花、杏仁、生石膏、前胡、黄芩、竹叶、柴胡、生甘草、板蓝根各10g,连翘15g。水煎,一日服4次、6次或8次。治疗外感高热73例,24小时恢复正常者13例,占17.8%;无效2例,占2.47%。有效率为97.26%。〔中医杂志1991;32(3):52〕
2. 治疗急性乳腺炎薄荷、橘叶各60g,水煎,过滤,用毛巾浸汤热敷患处,每日1剂,早晚各敷1次。共治疗40余例(未溃脓者),疗效良好。〔广西赤脚医生1977;(1):43〕
3. 治疗慢性荨麻疹薄荷15g,桂圆干6粒,煎服。每日1次,连服2~4周。治疗40例,显效32例,好转4例,无效4例。〔福建医药杂志1980;2(5):6〕
4. 治疗黄褐斑薄荷、柴胡、黄芩、栀子、当归、赤芍、红花、莪术、陈皮、甘草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黄褐斑45例,痊愈6例,基本痊愈23例,显效12例,无效4例。〔山东中医杂志1982;(3):153〕
5. 治疗小儿外感发热薄荷、蝉蜕各 3~9g,生石膏10~40g,甘草3~6g。每日1剂,水煎分3 次服。婴幼儿可不拘次数,当水频服。咳嗽加桑叶、款冬花;咽痛加连翘、桔梗;食滞加炒麦芽、鸡内金;大便干燥加大黄,治疗240例,总有效率为95.4%。〔河北中医1991;13(2):5〕
6. 治疗咽炎a. 薄荷、甘草、桔梗各3g,麦门冬、板蓝根、玄参、生地各6g,菊花、金银花、白茅根、莲藕节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 剂为1疗程。治疗急性咽炎200例,显效178例,有效18例,无效4例。一般治疗1个疗程可控制症状, 治疗2个疗程即愈。〔广西中医药1986;9(1):15〕
b. 薄荷、甘草、玄参、麦冬各15g。将各药粉碎成粗末,混合均匀,分装小袋。治疗慢性咽炎80 例,结果痊愈40例,显效21例,有效17例,无效 2例。〔中药材1992;15(4):45〕
7. 治疗急性结膜炎车前草(子)50g,薄荷10g,水煎2次成500~600ml,待药液凉后用消毒纱布蘸药液洗患眼,洗时拨开上下眼睑,使药液进入眼球结膜,每日1剂,洗3~5次,至痊愈。共治疗12例红眼病,连洗3~5天痊愈者7例,洗6~7 天痊愈者4例,洗7天以上者1例。〔新中医1985;17(6):
47〕
方剂选用:1. 治疗风气瘙痒:大薄荷、蝉蜕等份,为末。每温酒调服一钱。(《永类钤方》)
2. 治疗瘰疬结成颗块,疼痛,穿溃,脓水不绝:薄荷一束如碗大(阴干),皂荚十挺(长一尺二寸不蛀者,去黑皮,涂醋,炙令焦黄)。捣碎,以酒一斛,浸经三宿,取出曝干,更浸三宿,如此取酒尽为度,焙干,捣罗为散,以烧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黄芪汤下二十丸,小儿减半服之。
(《太平圣惠方》薄荷丸)
3. 治疗血痢:薄荷叶煎汤单服。(《普济方》)
4. 治疗衄血不止:薄荷汁滴之。或以干者水煮,绵裹塞鼻。(《本事方》)
配伍效用:
薄荷配伍柴胡、白芍、茯苓 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养血柔肝;茯苓健脾补中;薄荷助柴胡疏散肝经郁滞,四药合用,有疏肝养血,健脾和中之功效,用于治疗肝郁血虚、脾胃受损之两胁作痛、寒热往来、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脉弦而虚诸症。
薄荷配伍蝉蜕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透疹止痒;蝉蜕疏风清热、透发瘾疹,轻清升散、善走皮腠,同时能引薄荷入血祛风止痒。二者伍用,有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透斑疹、祛风止痒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之头痛、发热、咽喉疼痛;麻疹初起或疹透不畅者以及荨麻疹、皮肤瘙痒等症。
薄荷配伍钩藤 薄荷味辛性凉,入肺、肝经,功擅疏风清热、透疹利咽、疏肝解郁;钩藤味甘性凉,入肝、心经,长于清热平肝、熄风定惊。二者伍用,共奏祛风清热解表、清利咽喉止咳之功效,用于治疗风热感冒之发热、无汗、微恶风寒、头痛、身痛者;咳嗽因内伤或外感所致之,且日久不愈者以及肝阳上亢之头胀头痛、头晕目眩者。
薄荷配伍桔梗 薄荷疏散风热,清头目而利咽喉;桔梗开宣肺气而利胸膈咽喉,二者相使伍用,可散风热,利咽喉,对于风热之邪所致之咽喉肿痛疗效佳。
薄荷配伍金银花、连翘 薄荷散风清热;金银花、连翘疏散透邪,清热解毒。三药合用,共成辛凉解表,宣散风热之效,主要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之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等症。
薄荷配伍牛蒡子 二者均有疏散风热及透疹作用,相须应用,可加强疏散风热、透疹之功,用于治疗外感风热表证及麻疹初起、疹出不畅之症。
【注意事项】
宜忌:阴虚血燥、肝阳亢、表虚汗多者忌服。
毒副作用:薄荷醇(天然品)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小鼠皮下注射5 000~6 000mg/kg;大鼠皮下注射1 000mg/kg;猫口服或腹腔注射混悬液均为800~1000mg/kg。薄荷醇(合成品)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小鼠皮下注射1 400~1600mg/kg;猫口服或腹腔注射均为1 500~1600mg/kg。
临床应用薄荷,毒副作用很少见。曾报道一例因腹胀误服薄荷油20ml,15分钟后发生头昏、眼花、恶心、呕吐、手足麻木、逐渐昏迷、血压略降(9.31/7.98kPa)。经静脉输液,并给予中枢兴奋剂,于第二天恢复。
【医家论药】
“薄荷,其性辛凉而轻浮,故能散在上之风热,除气逆之胀满,清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经之领头。与地骨皮同用,能退骨蒸之热。与桑白皮同用,能泻肺经之邪。佐甘菊,并能清心明目。臣四物,更兼调经顺气。”(《药鉴》)
“薄荷,味辛能散,性凉而清,通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热之风邪。取其性锐而轻清,善行头面,用治失音,疗口齿,清咽喉。同川芎达巅顶,以导壅滞之热。取其气香而利窍,善走肌表,用消浮肿,散肌热,除背痛,引表药入营卫以疏结滞之气。”(《药品化义》)
“薄荷,气味辛凉,功专入肝与肺。故书载辛能发散,而于头痛、头风、发热恶寒则宜,辛能通气,而于心腹恶气、痰结则治;凉能清热,而于咽喉、口齿、眼、耳、瘾疹、疮疥、惊热,骨蒸、衄血则妙。是以古方逍遥,用此以为开郁散气之具;小儿惊痫,用此以为宣风向导之能;肠风血痢,用此以为疏气清利之法,然亦不敢多用,所用不过二、三分为止,恐其有泄真元耳。”(《本草求真》)
“薄荷味辛,气清郁香窜,性平。其力能内透筋骨,外达肌表,宣通脏腑,贯穿经络,服之能透发凉汗,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若少用之,亦善调和内伤,治肝气胆火郁结作痛,或肝风内动,忽然痫痉瘛瘲,头疼、目疼,鼻渊、鼻塞,齿疼、咽喉肿疼,肢体拘挛作疼,一切风火郁热之疾,皆能治之。痢疾初起挟有外感者,亦宜用之,散外感之邪即以清肠中之热,则其痢易愈。又善消毒菌,逐除恶气,一切霍乱痧证,亦为要药。为其味辛而凉,又善表瘾疹,愈皮肤瘙痒,为儿科常用之品。温病发汗用薄荷,犹伤寒发汗用麻黄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病人新瘥勿服,以其发汗虚表气也。咳嗽若因肺虚寒客之而无热症者勿服,以其当补而愈。阴虚人发热勿服,以出汗则愈竭其津液也。脚气类伤寒勿服,以其病在下而属脾故也。血虚头痛,非同诸补血药不可用。小儿身热由于伤食者不可用。小儿身热由于疳积者不可用。小儿痘疮诊得气虚者,虽身热初起,亦不可用。”(《本草经疏》)
附注:薄荷,主产于我国南方一带,故有南薄荷之称。以江苏苏州地区所产者最佳,称苏薄荷,历来被奉为道地药材。《本草纲目》曰:“入药以苏产者为胜。”薄荷习以生品入药,适用于既有表证又见有脘痞呕恶者。
薄荷如经文火微炒入药者,称为炒薄荷;若炒至微焦存性入药者,则称为薄荷炭。薄荷炒后辛散之力已缓,发汗力较生品弱,宜用于外感风热有汗之证,可防汗出过多而耗正气;炒炭则擅入血分,可散血分之热。但临床上炒制品的应用较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