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C 柴胡

曾伟峻

闻名全坛
核心会员
注册
2009/07/08
帖子
12068
获得点赞
45
声望
0
年龄
43
full
mmexport1483442384385.jpg


Radix Bupleuri

[来源] 为伞形科(Umberlliferae)植物柴胡 Bupleurum chinese DC.或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和“南柴胡”。

[植物形态] 为多年生草本,根常有分歧,茎丛生或单生,实心,上部多分枝,略呈“之”字形弯曲。基生叶倒披针形或狭椭圆形,早枯;中部叶倒被针形或宽条状被针形,长3~11cm,宽0.6~1.6cm,有平行脉7~9条,下面具粉霜。复伞形花序,伞梗4~10,不等长;小总苞片5,披针形;小伞梗5~10,花鲜黄色。双悬果宽椭圆形,棱狭翅状。期8~9月,果期9~10月。狭叶柴胡与上种主要区别:主根较为发达,常不分歧;基生叶有长柄;叶片线形至线状披针形,有平行脉5~7条,伞梗较多,小伞梗10~20。

[药材性状] 北柴胡根呈圆锥形,多有分枝,根头部膨大,多具残茎基,向下渐细,长6~8cm,直径0.5~1.5cm。表面灰黑色灰棕色,有纵皱纹、支根痕及横向突起皮孔。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辛。南柴胡与北柴胡相似,惟根极细,多不分枝或下部稍有分枝,长6~15cm,直径0.3~0.8cm。表面红棕色或褐棕色,有纵皱纹及皮孔,近根头部有多数细而紧密的环纹,顶端通常簇生黑棕色纤维状叶其残留物。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不显纤维状。有显著败油气,味微苦辛。

[采集地] 成都市荷花池中药材市场。

[功能主治] 疏散退热,舒肝,升阳。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
 
由版主最后编辑:
【药用】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北柴胡或狭叶柴胡等的根或全草。
【性味与归经】苦,平。入心包络、肝、三焦、胆经。
【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临床应用】1. 用于感冒、发热等症。
柴胡功能解表,治疗感冒常与葛根、羌活等同用。
2. 用于寒热往来、疟疾等症。
柴胡有较佳的退热作用,邪在少阳、寒热往来,常与黄芩、半夏等同用(如小柴胡汤);对疟疾症,柴胡又可与草果、青皮等配伍应用。
3. 用于肝气郁结、胁肋疼痛、月经不调等症。
柴胡既具良好的疏肝解郁作用,又为疏肝诸药之向导,是治肝气郁结之要药。对?肋疼痛无论内由肝郁、外因伤仆皆可应用;凡见肝气郁结所致的月经不调或痛经等,均可与当归、白芍、香附、郁金等药同用。
4. 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症。
柴胡药性升浮,配党参、黄耆等补气药物,对气虚下陷的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症,有升举阳气作用。
【处方用名】春柴胡、软柴胡、南柴胡、细柴胡(生用,用茎叶者)
硬柴胡、北柴胡、秋柴胡(生用,用根者)
鳖血拌柴胡(用鳖血、陈酒拌匀,主要用于虚热病症。)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 柴胡一药,具有轻清升散,又能疏泄的特点。既能透表退热、疏肝解郁,又可用于升举阳气。因此,它在临床上是一味既可用于实症,又可用于虚症的药物。由于配伍不同而可发挥它各种不同的功效,如:配葛根、羌活,则发汗解表;配黄芩、青蒿,则透表泄热;配常山、草果,则截疟退热;配香附、郁金,则疏肝解郁;配党参、黄耆、白朮、升麻等,则升举阳气。但阴亏津少及肝阳上亢者不宜应用。
2. 柴胡与葛根,轻清升散的功用相近似,故在解表退热时常同用。但各有特长,柴胡能疏肝解郁,配益气药可升阳举陷,用于子宫脱垂、脱肛,然无生津解渴之功;葛根有生津止渴作用,能生发清阳,用于水泻,然无疏肝解郁功能。
【方剂举例】小柴胡汤《伤寒论》: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治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等症。
四逆散《伤寒论》: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治肝气郁结,胸胁脘腹疼痛,或兼有泄泻。
消郁散(原名逍遥散)《和剂局方》:柴胡、当归、白芍、白朮、茯苓、甘草、薄荷、煨生姜
治肝气抑郁、血虚火旺、头痛目眩、两胁作痛、月经不调。
清胰汤(天津南开医院方):柴胡、黄芩、胡黄连、白芍、木香、延胡、生大黄、芒硝
治急性胰腺炎、腹中阵痛或串痛、拒按、口渴、便秘、尿赤等症。
 
柴胡味苦,性平。有发表和里,退热升阳,和解少阳,疏肝解郁等功能。常用于以下情况:
1、和解少阳:柴胡能使外感侵入于半表半里之邪,由半表半里出表而解。对这种作用称之为“和解少阳”(少阳即属于半表半里)或“发表和里”。邪在半表半里的典型症状主要是寒热往来(病人自觉冷一阵、热一阵,交替发作)和胸胁苦满,口苦咽干,食欲不振,心烦欲呕,舌苔薄白,脉象弦等。见到此证即可用本品配黄芩、半夏、党参、甘草、生姜、大枣(即小柴胡汤)等同用。口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体壮、病日不多、正气不虚者,可去党参;咳嗽者,去党参酌加五味子、干姜;口舌干燥少津者,加生石膏等等。我对急性发热性疾病,例如流行性感冒、急性泌尿系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大叶性肺炎等,临床辩证见有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心烦喜呕,脉弦等症者,常以小柴胡汤随证加减,例如治流感可去党参加荆芥、薄荷、银花等;治急性泌尿系感染可去党参、生姜、大枣,加黄柏、猪苓、泽泻、木通等;治急性扁桃体炎可去党参、半夏、大枣,加山豆根、射干、薄荷、银花、锦灯笼、元参等;治大叶性肺炎去党参,加荆芥、薄荷、银花、连翘等。每收良效,仅供参考。
2、疏肝解郁:肝气郁结,人体阴阳、气血不得正常升降流行,则可上致头痛,胸胀,胁疼;下致腹疼,脐痛,腹中结气,经闭等症。本品能入手足少阳、厥阴(肝、胆、心包、三焦)诸经,在经主气以达阳气,在脏主血以达阴气,宣畅气血,旋转枢机,畅郁阳而化滞阴乃能疏肝解郁。此时常配合当归、白芍、白术、茯苓、薄荷、香附、川芎、枳壳等同用。例如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生姜、薄荷)、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川芎、香附)等。
3、升举阳气:本品能引清气上行而治疗清阳下陷所致的脾胃虚弱,气短腹坠,泻痢久久难愈,肛门下坠,腰腹沉重,月经过多,小便频数,脏器下垂,子宫脱垂等症。常配合炙黄芪、白术、升麻、防风、葛根、党参等同用。例如补中益气汤(炙黄芪、党参、甘草、白术、陈皮、当归、柴胡、升麻)、升阳益胃汤(炙黄芪、半夏、甘草、党参、白芍、羌活、独活、防风、陈皮、白术、茯苓、泽泻、柴胡、黄连、生姜、大枣)、升提汤(熟地、山萸、巴乾天、枸杞、白术、党参、黄芪、柴胡)等。柴胡用于升阳时,用量宜小。
4、治热入血室:妇女患外感发热期间遇到月经来潮,外邪传入血室,或适遇月经刚完,外邪乘血室空虚而侵入,致寒热发作。有时,甚至出现入夜高热谵语等症,病属热入血室。这时可在应证汤药中加柴胡以开热邪内闭,提邪气由血出气,从内而外。或用小柴胡汤随证加减。我在临床遇有此证,都是以小柴胡汤随证加减,确有良效。供参考。
5、治疟疾:疟疾多有“寒热往来”的症状,故前人治疟也主张和解少阳,多以柴胡剂随证加减。例如先寒后热,寒热定时发作者,可用小柴胡汤随证加减。发时寒多热少,或发时但寒不热者,可用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同用,随证加减。发时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者,可以小柴胡汤合白虎汤同用,随证加减。我多在上述方剂中再加入常山、草果、槟榔等同用,常获良效。据近代研究证明柴胡有抗疟作用,可以抑制及杀死疟原虫。但中医所说的疟疾,不一定都是疟原虫阳性,只要证候符合,治之即有效果。
柴胡能入肝胆,疏达气血。我常用柴胡9~15克配黄芩9~12克、炒川楝子9~12克、半夏10克、红花9克、皂刺3~5克、白蒺藜9~12克、片姜黄9克、刘寄奴9克、泽泻9~12克、焦四仙各10克、炒莱菔子10克,舌苔白厚者可再加草豆蔻10克(暂名“燮枢汤”),随证加减,用于慢性肝炎表现有右胁隐痛(或两胁均痛),脘闷迟消,腹胀,尿黄,大便欠爽,食欲不振,舌上有苔,或白或黄,脉象弦滑等症,肝功能化验比较长时间不正常者,往往有效。仅供参考。据近代研究报导,柴胡对大白鼠的实验性肝损伤,有抗肝损伤的作用。
柴胡配黄芩可清散肝胆气分结热,配黄连可清散心经血分郁热,配白芍、当归可和血调经、治腹痛。
南柴胡药力比较柔和,适用于疏肝解郁。银柴胡性较凉,适用于退虚热,治骨蒸。竹叶柴胡(北柴胡的嫩枝、叶、茎及根,一起横切入药者)药力最薄,只适用于气郁轻症。
北柴胡主用于和解少阳,退热升阳,疏肝,治疟。药方上只写柴胡时,药房即付给北柴胡。
柴胡先降而后升,宣气散结而开郁调经。前胡先升而后降,下气降火而化痰止咳。
用量一般0.9~9克。退热及治疟时可用10~15克。个别重症有时可用至30克。
阴虚内热、阳气易升动者忌用。
 
黄煌药证讲义: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北柴胡和狭叶柴胡的根或全草,饮片有北柴胡、南柴胡之分。北柴胡主产于辽宁、甘肃、河北、河南等北方地区,以根入药,常于秋季采集,又有秋柴胡之名;又因其药材根头膨大,少弯曲而质较韧,不易折断,故称硬柴胡。《本草汇言》说:“如《伤寒》方有大、小柴胡汤,仲景氏用北柴胡也。”南柴胡主产于我国南方的四川、湖北、江苏等地,其根与北柴胡相比较细,多弯曲不直,质地娇软,故称软柴胡、细柴胡。
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用单味柴胡治疗头痛的记载。《神农本草经》谓柴胡“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出新”。柴胡是张仲景方中的重要药物,《伤寒论》入7方次,《金匮要略》入7方次。我们曾对全国330位国家级名中医进行临床经验的调查,结果提示:在全国名中医擅长使用的药物序列中,柴胡位居第三。可见柴胡是一味常用的药物。
1 药证
柴胡主治往来寒热和胸胁苦满。
仲景使用柴胡量最大的方是小柴胡汤,为“半斤”。原书指征:“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原文提示,小柴胡汤在使用中需根据症状进行加减变化、根据小柴胡汤中黄芩、人参、半夏、生姜、大枣均可以减去,惟柴胡、甘草不可去的经验,可以认为小柴胡汤所主治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与柴胡的主治十分相关。另外《伤寒论》中证名“往来寒热”者有6处,1处无方,5处有方者分别为小柴胡汤3,柴胡桂枝干姜汤1,大柴胡汤1。可见,往来寒热与柴胡相关。
所谓往来寒热,主要指患者的自我感觉,即一种寒热交替感。或忽而恶风怕冷,肌肤粟起,忽而身热而烦;或心胸热而四肢寒,或上部热而下体寒,或半身寒,半身热。这种寒热交替感还包括对温度变化的自我感觉过敏,如特别畏风、怕吹空调等。再推而广之,对湿度、气压、光照、气候、居住环境、音响、气味的变化过敏乃至心理的过敏都可以认为是往来寒热的延伸。所以,临床上可见许多病毒感染性疾病、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女性月经病等出现往来寒热的症状。需要说明,往来寒热与体温高低不成正相关,其中有体温高者,如感冒发热、疟疾,但也有体温正常者,所以,不能简单地将寒热理解为发热。
往来寒热中,“往来”也有特殊意义。一指有节律性,或日节律,或周节律、或月节律。二指没有明显的节律,但表现为时发时止,不可琢磨,比如癫痫以及一些神经性官能症。临床上,凡具有“往来”“休作有时”特征的疾病也可使用柴胡类方。清代名医费伯雄曾用含有柴胡的处方治疗1例隔日彻夜不眠的奇症;岳美中先生用小柴胡汤治愈每日正午全身无力的小儿;日本有报道用柴胡桂枝汤治疗癫痫,都是以“往来”与“休作有时”为辨证依据的。
所谓胸胁苦满,有自觉的胸隔间的气塞满闷感和胁肋下的气胀填满感。也有他觉指征,如沿肋骨弓的下端向胸腔内按压,医生指端有抵抗感,患者也诉说有胀痛不适感。日本学者除此外,胸部胁肋部的疼痛、肿块,乃至头面身体两侧的疼痛、肿块,以及耳部疾患,如女性乳房的胀痛与结块,甲状腺的肿胀、耳疾等,也可归属于此。笔者有“柴胡带”的说法。由于在情绪低落时可以出现胸闷叹气、腹胀、食欲乃至性欲下降等,所谓的“默默不欲饮食”。所以一些神经症、忧郁症等精神神经性疾病也与胸胁苦满有关。
2 应用
(l)各种发热性疾病:病毒性感冒发热,结核性低热,各种感染性发热,如胆囊炎、肾孟肾炎、产后感染、支气管炎、肺炎引起的发热、不明原因的低热,代表方是小柴胡汤(柴胡 15-30g,黄芩10-15g,半夏6-15g,甘草3-10g,党参10-15g,生姜3-5片,红枣6-15粒)。本方为《伤寒论》的著名方剂,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对于病毒性感冒高热,患者面色通红,出汗而体温持续,微微恶风,或咳嗽,或咽痛者,本人常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 20g,甘草 10g,连翘 40g,黄芩12g),水煎,日分4次服药后,患者常常出通身大汗,随之体温下降或至正常。
(2)胶原性疾病: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大多对气压、温度的变化敏感,关节肿痛,晨僵,与往来寒热相符。可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20g,甘草10g,党参12g,黄芩12g,连翘20g,生地 20g,白芍 12g,生姜 10g,红枣12枚。使用本方的关键是甘草的量应适当增加。
(3)慢性肝炎:慢性肝炎,常常表现为右上腹不适、肝区隐痛、胸闷、食欲不振等症状,与胸胁苦满相似。所以可以考虑使用柴胡剂。现代以甘柴合剂(甘草、柴胡各半)每次10ml,每日3次(相当每天甘草、柴胡各 15g),小儿减半。治疗11例病毒性肝炎,疗效满意特别对降谷丙转氨酶较为突出(新医乡学杂志,1974,2:18)。试验也提示柴胡配伍甘草以后,对动物实验性肝损伤的作用更为明显。小柴胡汤也是首选方剂。但应小剂量长期服用。柴胡应取小剂量,在5-10g为宜。小柴胡汤有相当于干扰素样作用。小柴胡汤用于肝病要注意掌握适应证。日本每年有大约100万人服用小柴胡汤。1989年日本汉方制剂的产值为1,434.5亿日元,其中小柴胡汤的产值即有360亿日元,占25%。但也就在这时,日本新闻界报道医学界发现小柴胡汤可导致肝功能损害,由此引起了全国的恐慌。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使用者简单地对病用药,而不是对小柴胡汤证用药。
(4)过敏性疾病:遇到过敏原即发病,如过敏性皮炎、荨麻疹、异位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其发病具有休作有时的特点,此外,患者大多对风冷过敏,属往来寒热的范畴。可考虑使用小柴胡汤加荆芥10g,防风10g,连翘15g。
慢性荨麻疹、湿疹、皮炎见有紫斑瘀斑、色素沉着、色素减退、疼痛、局部皮肤肥厚脱屑者,可用血府逐瘀汤。
(5)支气管炎、迁延性咳嗽:《伤寒论》小柴胡汤条下,有“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的记载。《苏沈良方》:“元祐二年(1087),时行无少长皆咳,本方(即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各半两,服此皆愈”。本人用于感冒后咳嗽反复不止,服用抗生素无效者,用本方确有疗效。本人同事史欣德老帅也擅长使用本方治疗迁延型咳嗽,每年秋冬季,找其就诊者很多。
(6)甲状腺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或甲状腺瘤,出现有胸胁苦满者,可用小柴胡汤加牡蛎、知母等。本人曾治疗一位甲亢患者,因服用他巴唑等,导致药源性肝损害,并全身消瘦,两眼外突,手抖心慌。服用小柴胡汤加白芍2个月后,不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而且突眼症也明显好转。
(7)艾滋病:日本人发现艾滋病人服用小柴胡汤3个月以后,T淋巴细胞开始增加,说明小柴胡汤预防艾滋病有效。试验证明小柴胡汤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8)耳疾:如突发性耳聋、中耳炎、鼓膜炎等,用小柴胡汤加连翘、山栀等。
(9)胆囊炎、胆囊结石、胰腺炎:代表方是大柴胡汤(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0g,白芍15g,枳实10g,大黄10g,生姜3片,红枣10枚)。主治发热或往来寒热;按之心下满痛,或腹痛;便秘或下利。近年来有关大柴胡汤治疗胆胰病变的临床报道相当多,从处方来看,大多做了加减,大柴胡汤中的柴胡、大黄、黄芩、芍药、枳实为主要用药,茵陈、木香、黄连、郁金、芒硝、延胡等为常用加味药。代表方为复方大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枳实、木香、大黄、金钱草、延胡)。大柴胡汤还用于消化道溃疡急性穿孔。60年代天津南开医院在这方面的研究是国内领先的。他们对腹痛减轻,腹壁肌肉紧张消失或局限在右上腹,压痛局限在上腹或右下腹,肠鸣音恢复或有排气排便的穿孔第2期患者,以口服复方大柴胡汤作为主要治疗方法。此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痛风、肥胖、便秘、颈部疼痛等,如果有大柴胡汤证,均可使用本方。
大柴胡汤的应用范围很广,关键是:一看体型,即体格壮实肥胖者,大多颈部较短,肩宽,胸围与肋弓角较大;二触腹部,上腹部或少腹部有压痛或有抵抗感;三看舌质,舌质坚老,苔薄黄或黄厚;四为中老年;五为情绪比较紧张。
(10)精神神经系统疾病:①癫痫、周期性精神病、癔症、神经症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12g,黄芩5g,半夏10g,桂枝10g,甘草5g,龙骨15g,牡蛎15g,大黄6g,党参10g,茯苓12g,生姜3片,红枣10枚)。主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睡眠障碍、惊悸不安、便秘。所谓惊悸,为容易受惊吓,胆小,怕见生人,怕上街,晚上多梦,多恶梦等。徐灵胎说:“此方能下肝胆之惊痰,以之治癫痫必效。”本人治疗1例忧郁症,主诉无法呼吸,大便秘结,表情呆滞,全身肌肉抖动,走路如木僵状。用本方加厚朴而症状显著减轻。②忧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神经症:患者常常有胸闷、恶风、忧郁、食欲不振等,可用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本人经验方八味解郁汤:柴胡10g,白芍10g,枳壳10g,甘草3g,半夏10g,茯苓10g,厚朴10g,苏梗10g,生姜3片,红枣10g。
(11)低血压:见四肢冷、胸胁苦满或腹痛者,用四逆散(柴胡10g,白芍12g,枳实10g,甘草5g)。伴有以上症状和体征的胆囊炎、胆石症、胃炎、胃溃疡、泌尿系结石、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阳痿、肠炎、痢疾等,均可用四逆散及其加减方。
(12)顽固性疼痛:用血府逐瘀汤,组成:柴胡10g,白芍12g,枳壳10g,甘草3g,当归6g,川芎12g,桃仁10g,红花6g,生地12g,牛膝15g,桔梗6g。
主治:①胸胁苦满、腹痛;②失眠头痛、情绪不稳;③舌质暗或紫。临床用于:以头痛为主诉的血管神经性头痛、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性头痛、外伤性头痛、脑震荡后遗症头痛、偏头痛、癫痫等。胸胁痛类:冠心病心绞痛、肺心病、胸膜炎、肋软骨炎、胸部外伤、肋间神经痛等。腹痛为主诉的疾病,如呃逆、神经性呕吐、胃痛、肠痉挛、粘连性肠梗阻、慢性肝炎、肝硬化、脾肿大等。本人常用血府逐瘀汤去桔梗、牛膝、生地,名八味逐瘀汤。凡病程比较长,常规治疗效果不明显,症状怪异,主诉复杂,患者精神状态尚佳,不现憔悴萎靡之态,患者肌肉坚紧,有瘀血证的多种疾患,可以使用本方。如顽固性的失眠,顽固性的呃逆,顽固性的头痛,用血府逐瘀汤有较好效果,近代名医范文虎治疗上海某商人顽固性失眠数月,用血府逐瘀汤而愈。
(13)心脑血管及周围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动脉炎、静脉炎、眼底出血、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等,常用血府逐瘀汤。
(14)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子宫外孕、更年期综合征、乳腺小叶增生等,可使用逍遥散、四逆散、血府逐瘀汤等柴胡类方。
与月经相伴的疾病,如经前乳房胀痛、经前浮肿、经前头痛、经前发热等,可用逍遥散。组成:柴胡10g,当归6g,白芍12g,白术12g,茯苓12g,甘草3g,薄荷5g,生姜3片,红枣10枚。主治:①胸胁苦满、往来寒热;②腹痛、便溏、浮肿者。
3 参考
(l)使用柴胡应注意患者的体质状态:患者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青黄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泽。肌肉比较坚紧,舌质不淡胖,舌苔正常或偏干。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变化反应敏感,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的影响;女性月经周期不准,经前多见胸闷、乳房胀痛、结块等。这种体质类型,本人称为“柴胡体质”。
(2)柴胡配伍:柴胡是临床常用的药物,但传统极少单味使用。与之相配最多的是甘草。《伤寒论》中小柴胡汤条下有诸多加减条文,其中不能减去的药物,除柴胡以外,就是甘草。可以说,小柴胡汤的核心是柴胡和甘草。柴胡、甘草有协同作用。宋代《普济本事方》以柴胡、甘草同用,治疗伤寒之后体瘦肌热,名柴胡散。
(3)柴胡用量有讲究:柴胡大量(15g以上)治疗往来寒热,小量(10g以下)用于胸胁苦满。小柴胡汤中柴胡用半斤,如以一两3g计算,则为24g。现代许多报道用于退热,柴胡常使用30g,甚至45g。如江苏名中医严冰先生用柴胡30-40g,配黄芩10g,青蒿30g,生石膏30-60g,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急性扁桃体炎、尿路感染引起的高热39℃以上者。从未发现不良反应。本人经验用于治疗病毒性感冒发热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柴胡在20g以上方有效。
(4)柴胡使用的剂型,以汤剂为好。宋代名医朱肱曾治疗当时太守盛次仲疾,诊断为小柴胡汤证,但仆人给以小柴胡散,不仅病不愈,反而有胸满,后朱肱亲自煎煮,进2服,是夕遂安。
(5)柴胡的不良反应:有人报道过量服用柴胡可以导致血压升高、恶心、呕吐、水肿、少尿或无尿。本人在使用柴胡及其类方多年,尚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偶见有些患者服用柴胡后出现轻度腹泻。中医界有“柴胡竭肝阴”的传言,这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
 
摘自《绍奇谈医》:

“柴胡劫肝阴”之说,出周扬俊《温热暑疫全书》。说是他的老师 林北海说的。至叶天士援引此说,王孟英大肆渲染,影响乃巨。柴 胡性味苦平,何以能劫肝阴?大概是因为柴胡的升提,但今人实验 研究:单用柴胡、升麻,并无“升提”作用,单用参、耆,有一定的“升 提”作用,参、耆、升、柴同用,始具明显的升提作用。章次公先生曾 根据《本经》柴胡“推陈致新”、“去肠胃中结气”等记载,并考证《千金》用柴胡65方,《翼方》35方,《外台》54方,《本事方》11方,结合 自己的用药经验,认为柴胡功用有三,除解热外,还有袪瘀和泄下 作用。《章次公医案》曾用大剂量(30~60克)柴胡治热病,谓其“退 热通便,稳当无比”。且常与葛根同用,颇不以“柴胡劫肝阴,葛根耗 胃汁”为然。姜春华老师说他常用柴胡治外感高热、肝病、胆道疾病 及妇女月经不调,即使大量长期使用,也未发现柴胡劫伤肝阴的副 作用。相反,柴胡有保护肝脏的作用,且能降低转氨脢,已为药物实验及临床实践证明。应该说柴胡劫肝阴之说,是前人对于柴胡的一种误会。

附:南北柴胡俱用根,浙江、江苏、上海则用带叶的茎,吾蜀亦 用柴胡茎叶,唐容川《本草问答》谓四川梓潼所产柴胡最佳。这种柴胡我采集过,茎深绿色,高一二尺,叶狭如竹叶,故又名竹叶柴胡,春天开小黄花,根极细小,不入药。
 
摘《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柴胡主升,前人书中屡言之,如张洁古《医学启源》云:“柴胡,少阳、厥阴引经药也……引胃气上升,以发散表热”,自其高足李东垣有补中益气汤之制,藉柴胡生发之气,与参、芪、术同用,振清阳而举下陷,故后世强调柴胡为升药者多,对于柴胡又为降药则论者甚鲜。
《神农本草经》谓柴胡“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知其有疏通肠胃的功能,虽未明指其可以通便,亦可于言外得其旨矣。柴胡的通便作用,可从小柴胡汤的适应证中受到启发,《伤寒论》谓:“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溅然汗出而解。”成无己为本条作了下列的注解:“阳明病,腹满不大便,舌上苔黄者,为邪热人啼,可下;若胁下鞭满,虽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为邪未人腑,在表里之间,与小柴胡汤以和解之。”方有执释本方之机制谓:“上焦通,鞭满开也;津液下,大便行也;……胃和则身和汗出而病解。”要之,小柴胡汤所主之便秘,绝非燥屎内结,乃三焦气机不行,津液无以下输所致之“不大便”,小柴胡汤能枢转少阳,疏通三焦,俾气机调畅,津液得下,而大便自通矣。若用柴胡剂以通热结津干之燥屎,殊非所宜。
柴胡能升能降,李东垣早已有说:“欲上升则用根,酒浸;欲中及下降,则生用梢。”根升梢降,这是药物效用的一般规律。朱老认为,柴胡的能升能降作用,并不在东垣所说的生用、制用、用根、用梢上(何况现时药房已无根梢之分),唯在其用量之大小上。用于升提,一般用量为3~10克;用于下降,一般用量为20~30克,以上均指汤剂用量。
据朱老经验,大量柴胡的应用,一是外感热病(感冒、疟疾、肺炎、肠伤寒等)过程中,既非表证之可汗而发之,又非里证之可清可下,而见寒热往来,或发热持续不退,胸胁苦满,大便不通,用之清热通便;二是杂病中常见之肝气郁滞,胁肋胀满,便下不爽,或有便意而不能排出者,用之助其疏泄,即前人所谓“于顽土中疏理滞气”之意,以上证候,虽有外感、内伤之别,但其舌上必有白苔,且多较垢腻,方可任柴胡之疏达,此为辨证之眼目,不可忽之。
[病案举例]
孙×,男,38岁,工人。五日前饮食不节,复感外邪,头痛肢楚,恶寒发热,得汗寒解,而发热不挫,39.2℃,朝轻暮重,胸胁苦满,大使不解者已3日。苔白黄而垢腻,脉弦数。可子和解导滞法。
柴胡、青蒿子、晚蚕砂、一枝黄花各15克,全瓜蒌20克,炒黄芩、鸡苏散、莱菔子各10克。2剂。
药后得畅便,热即挫解,休息2日而复。
[何绍奇整理]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或全草。前者习称“北柴胡”,后者习称“南柴胡”。原植物野生或栽培,主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河南、湖南、江苏、四川等地。原植物柴胡生长于向阳旱荒山坡、路边、林缘灌丛或草丛中;狭叶柴胡生长于干燥草原、狭叶山坡及灌木林缘等地。味苦、辛,性微寒。归肝、胆经。功效解表退热、截疟、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临床用名有柴胡、醋柴胡、酒柴胡、鳖血柴胡。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名医别录》:微寒,无毒。主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
《药性论》:能治热劳,骨节烦疼,热气肩背疼痛,宣畅血气,劳乏羸瘦,主下气消食,主时疾内外热不解,单煮服良。
《日华子本草》:味甘,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消痰,止嗽,润心肺,添精,补髓,天行温疾,狂热乏绝,胃胁气满,健忘。
112
《开宝本草》:味苦,平、微寒,无毒。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温痹拘挛,亦可作浴汤。
《开宝本草》:仲景治伤寒,有大、小柴胡汤,及柴胡加龙牡、柴胡加芒硝汤等,故后人治寒热,此为最要之药。
 
《本草衍义》:《本经》并无一字治劳,今人治劳方中鲜有不用者。呜呼!凡此误世甚多。尝原病劳,有一种真脏虚损,复受邪热,邪因虚而致劳,故曰劳者牢也。当须斟酌用之,如《经验方》中,治劳热青蒿煎丸,用柴胡正合宜耳,服之无不效,热去即须急已。若或无热,得此愈甚,虽至死,人亦不怨,目击甚多。《日华子》又谓补五劳七伤。《药性论》亦谓治劳乏羸瘦。若此等病,苟无实热,医者执而用之,不死何待!注释本草,一字亦不可忽,盖万世之后,所误无穷耳。苟有明哲之士,自可处治。中下之学,不肯考究,枉致沦没,可不谨哉?可不戒哉!如张仲景治寒热往来如虐状,用柴胡汤,正合其宜。
《药类法象》:除虚劳寒热,解肌热,去早晨潮热。此少阳、厥阴行经本经药也。妇人产前、产后必用之药。善除本经头痛。若本经病,非他药能止也。治心不痞,胸膈痛神药也。
 
《药性赋》:味苦,平,气微寒,无毒。升也,阴中之阳也。其用有四:左右两傍胁下痛,日晡潮热往来生。在脏调经内主血,在肌主气上行经。手足少阳表里四经之药也。
《汤液本草》:气平,味微苦,微寒。气味俱轻,阳也,升也,纯阳,无毒。
少阳经、厥阴经行经之药。
《象》云:除虚劳寒热,解肌热,去早晨潮热,妇人产前后必用之药。善除本经头痛,非他药能止。治心下痞,胸膈痛。
《心》云:少阳经分之药,引胃气上升,苦寒以发表热。
《珍》云:去往来寒热,胆瘅非此不能除。
 
《本草》云: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结气,五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久服轻身,明目益精。半夏为之使,恶皂荚,畏女菀、藜芦。入足少阳,主东方分也,在经主气,在脏主血。证前行则恶热,却退则恶寒,虽气之微寒,味之薄者,故能行经。若佐以三棱、广、巴豆之类,故能消坚积,是主血也。妇人经水适来适断,伤寒杂病,易老俱用小柴胡汤主之,加以四物之类,并秦艽、牡丹皮辈,同为调经之剂。
《衍义》云:柴胡,《本经》并无一字治劳,今人治劳方中鲜有不用者,凡此误世甚多。当原病劳有一种真脏虚损,复受邪热,因虚而致劳,故曰:劳者,牢也,须当斟酌用之。如《经验方》治劳热,青蒿煎丸,用柴胡正合宜耳,服之无不效。
 
《日华子》云:味甘,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药性论》亦谓治劳乏嬴瘦。若此等病,苟无实热,医者取而用之,不亡何待?注释本草,一字亦不可忽,盖后世所误无穷也。苟有明哲之士,自可处制;中下之士,不肯考究,枉致沦没。可不谨哉!可不戒哉!如张仲景治寒热往来如疟,用柴胡正合其宜。
《图经》云:治伤寒有大、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柴胡加芒硝等汤,故后人治伤寒热,此为最要之药。
东垣云:能引清气而行阳道。伤寒外诸药所加,有热则加之,无热则不加。又能引胃气上行,升腾而行春令是也。欲其如此,又何加之。
海藏云:能去脏腑内外俱乏,既能引清气上行而顺阳道。盖以少阳之气,初出地之皮为嫩阳,故以少阳当之。
 
《本草衍义补遗》:气平,味微苦,阴中之阳,乃少阳厥阴行经药也。去往来寒热非柴胡梢子不能除。《本草》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推陈致新,除伤寒心下烦热、痰实。生银州者为胜。《衍义》曰:柴胡《本经》并无一字治劳,今人治劳方中鲜有不用者。鸣呼!凡此误世甚多。尝原病劳有一种真脏虚损复受邪热,邪因虚而致劳。故曰:劳者,牢也,当须斟酌用之。如经验方中治劳热,青蒿丸用柴胡正合宜尔,服之无不效。《日华子》又谓补五劳七伤。《药性论》亦谓治劳之羸瘦。若有此等病,苟无实热,医者概而用之,不死何待?注释《本草》,一字亦不可忽,盖万世之后所误无穷耳。苟有明哲之士自可处治,中下之学不肯考究,枉致沦没,可不谨哉?可不戒哉?如张仲景治伤寒寒热往来如疟状,用柴胡正合其宜。
 
《本草发挥》:成无已云:柴胡之苦,以发表热。又云:柴胡、黄芩之苦,入心而折热。洁古云:柴胡除虚劳烦热,解散肌热,去早晨潮热。此手足少阳、厥阴四经行经药也。善除本经头痛,非他药所能止。治心下痞,胸膈中痛。能引胃气上升,以发散表热,去寒热往来。胆痹非柴胡不能除之。又去胁下痛,往来寒热,及日晡发热,用柴胡。《主治秘诀》云:柴胡味微苦,性平,微寒,气味俱轻,阳也,升也。少阳经分药。偏头痛乃少阳也,非柴胡不能除。
 
《本草纲目》: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运,目赤昏痛障翳,耳鸣聋;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面疳羸热。
劳有五劳,病在五脏。若劳在肝、胆、心及包络胃有热,或阳气下陷,则柴胡乃引清气,退热必用之药。惟劳在肺肾者,不用可尔。然东垣言诸有热者,宜加之,无热则不加。又言诸经之疟,皆以柴胡为君。十二经疮疽,须用柴胡以散结聚。则是肺疟,肾疟,十二经之疮,有热者则可用之矣。但要用者精思病原,加减佐使可也。寇氏不分脏腑经络,有热无热,乃谓柴胡不治劳乏,一概摈斥,殊非通论。庞元英《谈薮》:张氏久病疟,热时如火,年余骨立。医用茸附诸药,热益甚。召医宫孙琳诊之,投小柴胡汤一帖,热减十之八九,三服脱然。淋曰:此名劳疟,热从髓出,加以刚剂,气血愈亏,安得不瘦?盖热有在皮肤、脏、骨髓,非柴胡不可。若得银胡,只须一服。南方者加减,故三服乃效。观此,则得用药之妙也。
行手、足少阳,黄芩为佐;行手、足厥阴,黄连为佐。
 
《本草经疏》:柴胡禀仲春之气以生,兼得地之辛味。春气生而升,故味苦平,微寒而五毒,为少阳经表药。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除伤寒心下烦热者,足少阳胆也,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不可汗,不可吐,不可下,其经在半表半里,故法从和解,小柴胡汤之属是也。其性升而散,属阳,故能达表散邪也。邪结则心下烦热,邪散则烦热自解。阳气下陷则为饮食积聚,阳升则清气上行。脾胃之气行阳道,则饮食积聚自消散矣。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脏间游气者,少阳实热之邪所生病也,柴胡苦平而微寒,能除热散结而解表故能愈以上诸病。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者,柴胡为风药,风能胜湿故也。
简误:柴胡性升而发散,病人虚而气升者忌之。呕吐及阴虚火炽炎上者,法所同忌。疟非少阳经者,勿入。治疟必用柴胡,其说误甚!不可久服,亦无益精明目之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此之谓也。按今柴胡俗用有二种,色白黄而大者,为银柴胡,用以治劳热骨蒸,色微黑而细者,用以解表发散。《本经》并无二种之说,功用亦无分别,但云银州者为最,则知其于升散,而非除虚热之药明矣。
 
《本草蒙筌》:味苦,气平、微寒。气味俱轻,升也,阳也,阴中之阳。无毒。乃手足少阳、厥阴四经行经药也,泻肝火,去心下痰结热烦,用黄连猪胆汁炒。为佐;治疮疡,散诸经血凝气聚,与连翘同功。止偏头疼,胸胁刺疼及胆瘅疼痛;解肌表热,早晨潮热并寒热往来。伤寒门实为要剂,温疟证诚作主方。且退湿痹拘挛,可作浓汤浴洗。在脏主血,在经主气。亦妇人胎前产后,血热必用之药也。经脉不调,加四物秦艽牡丹皮治之最效;产后积血,佐巴豆三棱蓬莪茂攻之即安。又引清气顺阳道而上行,更引胃气司春令以首达。
谟按:《衍义》云:《本经》并无一字治劳,今人治劳方中,鲜有不用。误世甚多。尝原劳怯,虽有一种,真脏虚损,复受邪热,热因虚致,故曰劳者牢也。亦须斟酌微加,热去即当急已也。设若无热,得此愈增。《经验方》治劳热青蒿煎丸,少佐柴胡正合宜尔,故服之无不效者。《日华子》竟信为实,就注《本经》条下,谓补五劳七伤,除烦而益气力。《药性论》又谓:治劳乏羸瘦,是皆不智,妄自作俑者也。若此等病,苟无实热,医者执而用之,不死何待!本草注释,岂可半字卤莽耶?万世之后,所误无穷,谁之咎也。明达之医,固知去取;中下之士,宁不蹈其辙哉!非比仲景治伤寒,寒热往来如疟之证,制大小柴胡及柴胡加龙骨、柴胡加芒硝等汤,此诚要切之药,万世之所宗仰,柴胡加芒硝等汤,此诚要切之药,万世之所宗仰,而无罅议者也。
 
《本草乘雅》:茈胡禀少阳之气,动于子而发于寅,故得从坚凝闭密之地,正中直达,万化为之一新。凝极阳复之时,而香孕柔茁,体用之元始具矣。根即柴胡。盖生值一阳元始,及气用功力,当入少阳,宣甲胆气用,自下而上,以奉春升之发陈。发陈即所以致新也。是以能升则具出,能出则具平矣。故味禀夏火之苦,气兼长夏之平。虽曰一阳,实含全体,不独自下而上,且可自内而外。如不能自下而上,则不得从内而外者宜矣。如已能自下而上,不能从内而外者,非所宜也。如寒热邪气,及饮食结积心腹肠胃中者,此陈也。若胡之囊物,而非所以成酝酿宣布转输决渎之府器也。茈谐此,此为彼对,亦即对待法也。会此枢机,种种功力,可类推矣。
《药性解》:柴胡,味苦,性微寒,无毒,入肝、胆、心包络、三焦、大肠六经。主伤寒心中烦热痰实,肠胃中结气积聚,寒热邪气,两胁下痛。疏通肝木,推陈致新。半夏为使,恶皂荚,犯火无功。
按:柴胡气味升阳,能提下元清气上行,以泻三焦火,补中益气汤用之,亦以其能提肝气之陷者,由左而升也。凡胸腹肠胃之病,因热所致者,得柴胡引清去浊而病谢谢矣,故入肝胆等。《衍义》曰:《本经》并无一字
115
言及治劳,今治劳多用之,误人不小。劳有一种真脏虚损,复受邪热,邪因虚而致劳者,宜用。后世得此数言,凡遇劳证,概不敢用,此所谓侏儒观场,随众喧喝矣。惟劳症不犯实热者,用之亦能杀人,诚所当慎。咳嗽气急痰喘呕逆者禁用,以其上升也。伤寒初起忌之,恐引邪入少阳经也。
注云:柴胡乃少阳经药也,久服令人肝胆平。
 
《药鉴》:气平,味微苦,气味俱薄,无毒,升也,阴中之阳也。主左右胁下刺痛,日晡潮热往来。在脏主调经生血,在经主气上行经,此手足少阳表里之剂也。能提下陷阳气,以泻三焦之火,此其能除手足少阳寒热也。大都中病即已,不可过用,为其气味俱薄,多散故耳。治劳方中用之者,以其能提清气从左而旋,以却邪热耳。又止偏头疼、胸胁痛,疗肌解表,疏邪清热。君黄芩,伤寒门实为要剂。主常山,温疟症诚作主方。与白芍同用,能抑肝而散火。与黄连同用,能凉心而解热。经脉不调,入四物、秦艽、续断、牡丹,治之最效。产后血积,用四物、三棱、莪术、马鞭草,破之极验。消遥散用之,散郁气而内畅。补中汤用之,提元气而左旋。
 
《景岳全书》:味苦微辛,气平微寒。气味俱轻,升也,阳中之阴。用此者,用其凉散,平肝之热,入肝、胆、三焦、心胞四经。其性凉,故解寒热往来,肌表潮热,肝胆火炎,胸胁痛结,兼治疮疡,血室受热;其性散,故主伤寒邪热未解,温疟热盛,少阳头痛,肝经郁证。总之,邪实者可用,真虚者当酌其宜。虽引清气上升,然升中有散,中虚者不可散,虚热者不可寒,岂容误哉!兼之性滑,善通大便,凡溏泄脾薄者,当慎用之;热结不能者,用佐当归、黄芩,正所宜也。愚谓柴胡之性,善泄善散,所以大能走汗,大能泄气,断非滋补之药。凡病阴虚水亏而孤阳劳热者,不可再损营气,盖未有用散而不泄营气者,未有动汗而不伤营血者。营即阴也,阴既虚矣,尚堪再损其阴否?然则用柴胡以治虚劳之热者,果亦何所取义耶?观寇宗《衍义》曰:柴胡,《本经》并无一字治劳,今人治劳方中,鲜有不用者,呜呼!凡此误世甚多。尝原病劳之人,有一种脏本虚损,复受邪热者,当须斟酌用之,如《经验方》中治劳青蒿煎之用柴胡,正合宜耳。若或无邪,得此愈甚,虽至死人亦不怨,目击甚多。《日华子》又谓补五劳七伤,《药性论》亦谓治劳乏羸瘦,若此等病,苟无实热,医者执而用之,不死何待?注释本草,一字不可忽,盖万世之后,所误无穷,可不谨哉?观此寇氏之说,其意专在邪热二字,谓但察有邪无邪,以决可用不可用,此诚得理之见,而复有非之者,抑又何也?即在王海藏亦曰:苟无实热而用柴胡,不死何待?凡此所见略同,用者不可不察。
 
《本经逢原》:苦平,无毒。入解表药生用,清肝炒熟用。
柴胡能引清阳之气,从左上升,足少阳胆经之药。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禁汗、吐、下,惟宜和解,以其经居半表半里。《本经》治心腹肠胃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使清阳之气上升,而胃中留结宿滞,亦得解散矣。仲景治伤寒寒热往来,胁痛耳聋,妇人热入血室,皆为必用。小儿五疳羸热,诸疟寒热,咸宜用之。痘疹见点后有寒热,或胁下疼热,于透表药内用之,不使热留少阳经中,则将来咬牙之患。虚劳寒热,多有可用者。劳有五劳,病在五脏。若劳在肝胆、心包络有热,或少阳经寒热,则柴胡为必用药。劳在脾胃者不可用。东垣补中益气用之者,乃引肝胆清阳之气上行,兼升达参、芪之力耳。疮疽用之者,散诸经血结气聚也。今人以细者名小柴胡,不知小柴胡乃汤名也。若大柴胡汤,而用银州者可乎?按柴胡为少阳经药,病在太阳,服之太早,则引寇入门。病在阴经用之,则重伤其表,误人不可胜数。其性升发,病人虚而气升,者忌之,呕吐及阴火炎上者勿服。若阴虚骨蒸服之,助其虚阳上逆,势必耗尽真阴而后已。奈何操司命之权者,多所未悟也。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