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奇谈怪论”之二十:根据《内经》:脾不可为后天之本

花香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7779
获得点赞
76
声望
38
年龄
43
刘养元

今之中医学界一致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根据《内经》,肾不是先天之本,而是后天之本。人身不可能有两个后天之本,既然肾为后天之本,那么脾就不可为后天之本了。

“脾为后天之本”之说,见于李中梓《医宗必读》。《医宗必读》说:“脾何以为后天之本?盖婴儿既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经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犹兵家之饷道也。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说明李中梓之以脾为后天之本,在于“安谷则昌,绝谷则亡。”与《内经》“人以水谷为本”是一致的。所谓“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与李东垣“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之说也是一致的。

从李氏之说,可知“脾为后天之本”者,在于水谷,与“民以食为天”同义。这一点《内经》早已明确指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素问·平人气象论》)。至于“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中的“胃气”,非单指脾胃之气。自从李东垣创脾胃学说以来,将“胃气”提到了决人生死的至关重要的位置,他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此说一出,所谓“胃气”的盛衰就成了关系着人体的健康与否和生命的存亡。如喻嘉言说:“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医门法律·先哲格言》)。张景岳说:“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景岳全书·论脾胃》)。因此,后世医家皆以脾胃为后天之本。其实,李东垣所创建的“胃气”一词,远非脾胃之气,已扩大为人体之正气。故张景岳说:“胃气者,正气也。”李氏在《内外伤辨惑论》中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点,他说:“夫元气、谷气、荣气、卫气、生发诸阳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上行胃气异名,其实一也。”在《脾胃论》中又说:“悉言人以胃气为本。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营气、运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可见,李氏所说的“胃气”与《内经》在《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所论的“胃气”相同。《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因肝脉太弦、肾脉太石,说明脉毫无从容和缓之象,故谓之无胃气之真脏脉。可见《内经》中所论之“胃气”,亦非脾胃之气。所以,所谓“有胃则生,无胃则死”,并不能说明脾为后天之本的依据。

从脾胃的生理功能来看,脾可不可以为后天之本呢?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水谷。脾主运化水谷不论在“化”的过程或“运”的过程,都不可能单凭脾胃二脏所能完成的,必须有五脏的配合才能完成化生水谷精微的任务:

在“化”的过程:

1、胃主受纳水谷。当饮食物入胃之后,经过胃的腐熟,初步进行消化,下行入小肠,再经过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浊者下移大肠,然后变为大便排出体外。这是由胃气的下降作用来完成的。

我们认为,胃的“受纳”功能正常,是肺和肝胆配合的结果。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使大便通畅。大便通畅就有利于胃的降浊,而使“受纳”正常。肝主疏泄,肝的正常疏泄有助于胆汁的排泄,及时进入小肠,助饮食物的消化,并使之下降。是肝升胆降可促进脾升胃降,保证胃的“受纳”功能正常进行。

2、胃主腐熟水谷。容纳于胃中的食物,经过胃的腐熟后,其精微物质需经脾的运化而营养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传于小肠进一步消化。我们认为,胃腐熟水谷,除脾的配合外,还有赖于肾中水火。《医门法律·先哲格言》说:“脾胃能化物与否,实由水火二气,非脾胃所能也。”若肾阴不足,水不制火,则所生之血气不能随肺气凉降,反随心火上炎,而脾胃干燥,不能化物;若肾阳不足,火不能制水,水泛土湿亦不能熟物也。因胃喜润恶燥,有赖阴液滋润,只有胃阴充足,才能受纳腐熟,维持其通降下行之性。而脾却喜燥恶湿,因脾主运化水湿,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谢的平衡。若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而湿邪过多又最易困脾。所以脾与胃,只有燥湿相当,方可化物。燥湿相当即肾之水火二气相当也。说明脾胃化物实不离肾。

胃腐熟水谷还须肝胆的配合,张锡纯说:“盖肝之系下连气海,并有相火寄生其中,为其连气海也,可代元气布化,脾胃之健运实资其辅助。为其寄生相火也,可借火以生土,脾胃之饮食更赖之熟腐”(《医学衷中参西录》)。唐容川《血证论》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

在“运”的过程:

饮食入胃,经胃的受纳和腐熟作用,并下达于小肠,使之进一步消化,分解成水谷精微和糟粕两部分。此时必须在脾的升清作用下,将被消化的水谷精微吸收,并向上输送至心肺,“散精”至全身,“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脾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肺朝百脉,助心行血,并通过肺的肃降作用,将水谷精微向体内各脏腑组织布散,以营养和滋润脏腑组织,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可见没有肺朝百脉、心肺的配合,其“散精”至五脏六腑的功能,也是无法完成的。

食物经过胃的腐熟后,下送小肠以“分清泌浊”。浊的部分再传入大肠转变为废物排出体外,清的部分由脾吸收而上输于肺。此脾升胃降有赖于肝升胆降,叶天士说:“肝和脾升,胆和胃降”(《临证指南医案》)。若肝不升,则脾为湿困;胆不降,则中满之证在所不免,所以肝升胆降正常,则脾升胃降无不正常也。

总之,由水谷入胃,经腐熟进入小肠“分清泌浊”,到脾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这一过程,不仅有脾的参与,而且有肾、心、肺、肝的配合,才能完成“脾主运化水谷”的功能。特别是所谓“散精”,脾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之后就没有参与了,为何说成是“脾气散精”呢?其实,脾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之后。肺将其与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相互结合而化为宗气,宗气形成后,分布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然后: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一是贯心脉而行气血。“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显然,五脏六腑所受之气,非脾胃所化生之水谷精微之气,而是在肺中形成的宗气。这宗气才是营养五脏六腑之精。显而易见 :

①、脾主运化,其运化过程,不是脾胃自身单独能够完成的,还得其他四脏的参与;
②、脾不能贮存水谷之精,若无水谷入胃,当脏腑需要供给水谷之精时,就只有中断而无法供给;
③、李中梓之所谓“脾为后天之本”者,在于“安谷则昌,绝谷则亡”。若无水谷入胃,就是“绝谷”,可见李氏谓“脾为后天之本”的实质,在于“水谷”,而不在于“脾”。只有“水谷”才可谓“后天之本”。

所以,脾既不能生化出直接营养五脏六腑之宗气,又不能不断地贮存水谷之精,与肾能不断地贮藏与供给五脏六腑之精完全不同,所以,肾可谓后天之本,而脾就不可谓后天之本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