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2024年起 文科(历史类)考生 将不能再报考 中医学临床专业

请问您对清代朴学怎么看?如果用朴学的思路去学习中医,算是可取之道吗?
  
  我觉得朴学在形式上与西方近代科学有相似性:重视证据和逻辑。
  但在证据的取舍上又恰恰相反:厚古而薄今,即越古老的证据权重越大。
  
  学习和应用中医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
  中医经典之所以有长久的生命力,是因为每个时代的医家都从当时的现实问题出发,与时俱进,承创相济,不断为经典注入新鲜的血液。

  他们从经典中汲取营养、寻获启示,并结合自已的生活体悟和临床经验,阐发和丰富经典的内涵,创建更加适应当时医疗需求的新的医理和治法,从而更好的指导那个时代的临床实践,满足当时人们的诊疗需求。
  比如金元时代在脾胃病诊治上对经典的发微、明清时代应对温热病流行对经典的发微,以及如今在应对慢性代谢病方面对经典的发微(脾胃浊毒论、癌症瘀毒论、糖络杂病论……)

  所以完全遵从朴学去学用中医是不可取的。
  还是一个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兼容并蓄。
  
 
  
  怀疑经验和信仰而相信逻辑和实验的价值观,

  还导致了东方文化重视“内求、修行”而西方文化重视“外求、干预”的分野。

  

  比如在诊疗中:

  中医重视:望闻问切、导引按跷、天然药食。

  西医重视:检测指标、手术器械、萃取合成。

 
 
  
  除了在高校招生明文规定上对理科做出倾斜外,文科科目考试中也在加大科技内容的渗透:英语阅读理解不再局限于日常生活类的文章和词汇,而是大量选用展现科技发展新趋势的报刊和网站上的时文,涉及空间开发、新能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诸多方面。

  今年高考英语卷上就有一篇选自NPR网站(美国国家公共电台)上的科学研究文章,据说不光是一大堆生词,问题也没有一道是能够从原文中摘录关键词或者关键句来概括作答的。
  
 
  
  古代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有较高的同一性。
  比如西医鼻祖希波克拉底说{人要以食物为药,不要以药物为食},提出{四体液论}认为人体由四种主要的液体组成,分别是:黄胆汁、黑胆汁、血液和粘液。四体液论也是西方最早的气质与体质理论。与同时代形成的《黄帝内经》的思考角度和理论构架颇为相似。
  
  正是由于文艺复兴后期,近代西方哲学{怀疑论价值观}对{经验论价值观}的否定,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诞生和发展。
  因为怀疑前人的一切经验,就要将重新构建一套无限接近于真理的新认知体系,这就要进行大量的{逻辑推导证明}和{实验还原验证},这正是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的两大基本方法。

  中国人的选择无疑是更智慧的:既不否定经验论的实用性,又吸收怀疑论的精确性。两条腿走路,两套医学体系互补。
  虽然百年前的屈辱也引发了废除中医、废除汉字、全盘西化的思潮,但伟人是有深厚传统哲学文化底蕴的人,终于一句“西医要学习中医”定乾坤!
  
西方出现这种思想的转变源于长达近千年的宗教桎梏,并将经历了黑死病的横扫,大量人死亡,人们才逐渐觉醒,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也意识到西方宗教成为特权阶层用来欺骗人民的工具。因此诞生了以人为本,并且相信客观逻辑和实验结果的这种价值观。西方重新继续已经中断了数百年前的研究,于是文艺复兴自然出现了。这也为现代西方医学奠定了大的基调和基础。

在东方,古代由于战争和天灾造成的死亡人数并不比西方少,然而人们并未产生上面这种思想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自儒教的思维钳制。孔子的思想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周朝贵族之间的礼仪和行为规范,这比法律能更好地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然而被封建君主加以改造,用作思想钳制和保障自身统治(家天下)的工具,塑造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牢笼。那些掌握技术的工匠即便有更大的进步或创新,也不会重视,甚至被歧视,并斥之为”雕虫小技“或”奇技淫巧“之类末流。因此,天灾人祸导致大量平民伤亡,不会诞生类似文艺复兴追求以人为本,追求客观真理事实的价值观,只会产生要读书,做人上人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的余毒似乎如今还受到影响,造成家长对子女教育焦虑和追求名牌高校或热门专业的问题。大部分高分考生可能不会优先选择中医院校专业,而更偏向选择西医。并且中学六年的西方数理逻辑基础,已经为西医学习打造了良好的基础,而这种数理基础的人选择中医相关专业,反倒只会培养更多的反中医者——因为他们的数理基础反倒是障碍,很难理解和学懂中医,个别具有天赋或极其热爱中医人除外。

中国古代的基础教育以人文为本,反倒为中医思维奠定了很好的哲学基础,所以才有”秀才学医,如同笼中捉鸡“的说法。如今想要加强中医人才建设和传承,大方向上需要从上面提到的教育焦虑问题入手,然后解决学习基础的问题(或许可以借鉴大学预科班形式,因为中医学习对数学和物理要求不是很高,有初中基础即可,化学则跟具体中医专业有关,可以先学基础的化学反应常识)。

如今的中医专业培养方式属于西医下的附庸,产生的人才也很难出现创新的原生中医理论(类似性味归经等古代新学说理论)。科研也是执着于从化学分子机制上面解释为什么中药有这种效果的问题,目的还是为了产生提纯的药品,但这仍然是西医思维。屠呦呦提出的青蒿素已经证明了这是一条不归路,青蒿用了上千年,没有耐药性问题,青蒿素用了才多久,就出现了耐药性。

像是中药提纯注射液之类,更是危险,且不谈其不经过人体吸收分解过滤而直接注射导致的药效降低问题(本质上是四气五味发挥作用的生理过程),这样直接注射到人体中,会导致很多副作用。事实也证明,中医医疗事故中,绝大多数是中药注射剂造成(更讽刺的是,其中大部分还是西医生作出的诊治行为)。网上不少中医黑以此为依据,大谈中药危害如何巨大,等等。
 
最后编辑:
西方出现这种思想的转变源于长达近千年的宗教桎梏,并将经历了黑死病的横扫,大量人死亡,人们才逐渐觉醒,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也意识到西方宗教成为特权阶层用来欺骗人民的工具。因此诞生了以人为本,并且相信客观逻辑和实验结果的这种价值观。西方重新继续已经中断了数百年前的研究,于是文艺复兴自然出现了。这也为现代西方医学奠定了大的基调和基础。

在东方,古代由于战争和天灾造成的死亡人数并不比西方少,然而人们并未产生上面这种思想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自儒教的思维钳制。孔子的思想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周朝贵族之间的礼仪和行为规范,这比法律能更好地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然而被封建君主加以改造,用作思想钳制和保障自身统治(家天下)的工具,塑造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牢笼。那些掌握技术的工匠即便有更大的进步或创新,也不会重视,甚至被歧视,并斥之为”雕虫小技“或”奇技淫巧“之类末流。因此,天灾人祸导致大量平民伤亡,不会诞生类似文艺复兴追求以人为本,追求客观真理事实的价值观,只会产生要读书,做人上人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的余毒似乎如今还受到影响,造成家长对子女教育焦虑和追求名牌高校或热门专业的问题。大部分高分考生可能不会优先选择中医院校专业,而更偏向选择西医。并且中学六年的西方数理逻辑基础,已经为西医学习打造了良好的基础,而这种数理基础的人选择中医相关专业,反倒只会培养更多的反中医者——因为他们的数理基础反倒是障碍,很难理解和学懂中医,个别具有天赋或极其热爱中医人除外。

中国古代的基础教育以人文为本,反倒为中医思维奠定了很好的哲学基础,所以才有”秀才学医,如同笼中捉鸡“的说法。如今想要加强中医人才建设和传承,大方向上需要从上面提到的教育焦虑问题入手,然后解决学习基础的问题(或许可以借鉴大学预科班形式,因为中医学习对数学和物理要求不是很高,有初中基础即可,化学则跟具体中医专业有关,可以先学基础的化学反应常识)。

如今的中医专业培养方式属于西医下的附庸,产生的人才也很难出现创新的原生中医理论(类似性味归经等古代新学说理论)。科研也是执着于从化学分子机制上面解释为什么中药有这种效果的问题,目的还是为了产生提纯的药品,但这仍然是西医思维。屠呦呦提出的青蒿素已经证明了这是一条不归路,青蒿用了上千年,没有耐药性问题,青蒿素用了才多久,就出现了耐药性。

像是中药提纯注射液之类,更是危险,且不谈其不经过人体吸收分解过滤而直接注射导致的药效降低问题(本质上是四气五味发挥作用的生理过程),这样直接注射到人体中,会导致很多副作用。事实也证明,中医医疗事故中,绝大多数是中药注射剂造成(更讽刺的是,其中大部分还是西医生作出的诊治行为)。网上不少中医黑以此为依据,大谈中药危害如何巨大,等等。
  
  大搞提纯不完全是受西方医学思想和学术思维的影响,更主要的恐怕是受现代社会工业化、商业化、资本化的驱动。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搞提纯哪来专利、哪来高附加值、哪来技术壁垒、哪来市场版图……?
  
 
  
  临床医学专业的分数线,通常比同级别学校的其它专业高四五十分。
  中医学本科线一般也在550分以上,本硕连读/本博连读那更是600分起步。
  
  所以不用担心中医院校招收的理科生没有中医思维,原因是:
  这些敢报考/能考进中医临床专业的理科生,其数理化成绩都已经是理科学霸的水平了。
  当大家的理科成绩都达到一百三四,已经拉不开差距的时候,那最终拼的就是文科(语文/英语):文思非凡者胜唯精数理者败自然的完成了中医人才的筛选
  
  在老师、律师、医生这三种最受尊敬的精英职业中:医生的门槛是最高的,因为关乎生命健康。
  
 
  
  临床医学专业的分数线,通常比同级别学校的其它专业高四五十分。
  中医学本科线一般也在550分以上,本硕连读/本博连读那更是600分起步。
  
  所以不用担心中医院校招收的理科生没有中医思维,原因是:
  这些敢报考/能考进中医临床专业的理科生,其数理化成绩都已经是理科学霸的水平了。
  当大家的理科成绩都达到一百三四,已经拉不开差距的时候,那最终拼的就是文科(语文/英语):文思非凡者胜唯精数理者败自然的完成了中医人才的筛选
  
  在老师、律师、医生这三种最受尊敬的精英职业中:医生的门槛是最高的,因为关乎生命健康。
  
数理化成绩越好,对传统中医思维的构建的局限作用越大。数理化基础是为现代医学研究打基础的,目的是培养专门搞科研的医生,而不是培养出服务群众能看好病的的口碑医生。医学科研方面,只有研究基因修饰、调控和表达方面有巨大价值,其他分子层面作用机制等研究,只不过是资本主导下的利益游戏而已。
 
数理化成绩越好,对传统中医思维的构建的局限作用越大。数理化基础是为现代医学研究打基础的,目的是培养专门搞科研的医生,而不是培养出服务群众能看好病的的口碑医生。医学科研方面,只有研究基因修饰、调控和表达方面有巨大价值,其他分子层面作用机制等研究,只不过是资本主导下的利益游戏而已。

  中医思维偏于道、西医思维偏于术,各有所长,皆有所用。
  学贯中西、中西结合更好,但要本于道而用术,哲学指导科学、整体掌控局部、宏观统摄微观。
  
  西医那套研究规范和诊治标准,是基于西方思维模式、基于科学至上、崇尚科学精神的信仰而建立的。
  然而科学不等于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类的现实需求是维护健康和缓解疾病,能安全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的理论、方法、经验才更接近于真理。

  中西医结合的基础是谁为体、谁为用的问题,正如国医大师陆广莘指出指出的:是(用西医标准来)研究中医,还是(基于中医的思想理论原则方法,结合驾驭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来进行)中医研究的问题?
  如果体用搞反了,搞成了废医验药,就相当于用科学来评判哲学,不仅荒谬,而且解决不好现实的健康医疗需求。

  几百年前,牛顿试图用科学来解构哲学,出版了著名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然而以还原论构建起来的西医,如今也开始朝着系统论方向靠近、朝着多学科联合会诊(MDT)发展。所以基于中医哲学思想指导,兼容西医科技手段的,新的系统医学将成为医学发展的方向。

  西医科技如同绝世武功,但掌握它的人如果像情迷心乱的李寻欢一样,那也只能是“乱挥刀剑没结果”,甚至还会走火入魔。
  而仁心智士驾驭它,则可以像乔峰、扫地僧那样,力挽狂澜、回天有术、匡健除疾。
  
  有西学中的国医大师王烈、经络专家祝总骧,甚至西医界泰斗汤钊猷在前。
  焉知文理双全的后辈考生中没有这样的人才呢?
  
 
  中医思维偏于道、西医思维偏于术,各有所长,皆有所用。
  学贯中西、中西结合更好,但要本于道而用术,哲学指导科学、整体掌控局部、宏观统摄微观。
  
  西医那套研究规范和诊治标准,是基于西方思维模式、基于科学至上、崇尚科学精神的信仰而建立的。
  然而科学不等于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类的现实需求是维护健康和缓解疾病,能安全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的理论、方法、经验才更接近于真理。

  中西医结合的基础是谁为体、谁为用的问题,正如国医大师陆广莘指出指出的:是(用西医标准来)研究中医,还是(基于中医的思想理论原则方法,结合驾驭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来进行)中医研究的问题?
  如果体用搞反了,搞成了废医验药,就相当于用科学来评判哲学,不仅荒谬,而且解决不好现实的健康医疗需求。

  几百年前,牛顿试图用科学来解构哲学,出版了著名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然而以还原论构建起来的西医,如今也开始朝着系统论方向靠近、朝着多学科联合会诊(MDT)发展。所以基于中医哲学思想指导,兼容西医科技手段的,新的系统医学将成为医学发展的方向。

  西医科技如同绝世武功,但掌握它的人如果像情迷心乱的李寻欢一样,那也只能是“乱挥刀剑没结果”,甚至还会走火入魔。
  而仁心智士驾驭它,则可以像乔峰、扫地僧那样,力挽狂澜、回天有术、匡健除疾。
  
  有西学中的国医大师王烈、经络专家祝总骧,甚至西医界泰斗汤钊猷在前。
  焉知文理双全的后辈考生中没有这样的人才呢?
  
中西医结合是很多明智人士提出来的,希望能结合二者长处。但很明显,二者很难做到水乳交融,你中有我的地步。中医的核心在于哲学思想,是道;西医则在于技术,是术。所以当然应该基于中医的思想理论原则方法,结合驾驭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来进行研究。也就是以中医思想为指导原则来研究,而不是反过来。联合会诊方向是比较不错的,问题是成本较大,因为病人多而医生少,不可能每个病人都这么干。只有大病、重病,在经费充足情况下,也许可以试试。

不管是西学中,还是文理全才改行,这中间他们肯定是承认走了弯路的。明知道会让人走弯路而不改变,会降低社会发展速度(当然,可能要很多代人之后才会变得明显)。牛顿以及前人大多数支持机械唯物主义的,他们把宇宙,包括人,看成是一架精密的机器,只要了解机器的运作原理或机制,那么就能了解整个宇宙。同样,以这种还原论来看,人体无非是机器,生病无非是机器故障,所以认为修理机器的方法可移植到人身上。

然而,后来相对论和量子领域证明了机械论是错的,科学方面是认识到了这个错误,但是在医学领域,这种错误的机械论观点似乎还存在。举个例子,气象变化与很多因素有关,正如蝴蝶效应所说的那样,也许蝴蝶扇动的气流变化,会对很远地方的暴风产生影响。那么,气象学家是否需要研究这里面的机制原理,从而做到气象预测,甚至气象调控?同理,人体医学是否也需要研究道这么精细的程度?

既然基因决定了整个生物体,那么就具有某种全息性,比如干细胞可以分化任何细胞,所以孕妇生孩子后会发现,之前的某些疾病消失了。这说明,生物的核心秘密在基因上,其他过程精细而复杂,完全只是基因命令下的自动化反应运作。生物医学研究,就应该研究基因,这是解决任何疾病的钥匙。
 
  然而,后来相对论和量子领域证明了机械论是错的,科学方面是认识到了这个错误,但是在医学领域,这种错误的机械论观点似乎还存在。举个例子,气象变化与很多因素有关,正如蝴蝶效应所说的那样,也许蝴蝶扇动的气流变化,会对很远地方的暴风产生影响。那么,气象学家是否需要研究这里面的机制原理,从而做到气象预测,甚至气象调控?同理,人体医学是否也需要研究道这么精细的程度?

  既然基因决定了整个生物体,那么就具有某种全息性,比如干细胞可以分化任何细胞,所以孕妇生孩子后会发现,之前的某些疾病消失了。这说明,生物的核心秘密在基因上,其他过程精细而复杂,完全只是基因命令下的自动化反应运作。生物医学研究,就应该研究基因,这是解决任何疾病的钥匙。

  基因决定论是错误的。

  中医的生命健康观是:天与人互动(宇维度,空间制衡)、后天与先天互动(宙维度,时间因果)。
  人的生老病死,都是他继承的基因及其载体:躯体和意识,与后天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受精卵形成那一刻所产生的新个体的固定的遗传基因,只相当于牛顿所说的:“上帝的第一推动力”。
  而人生后面的故事如何演绎,还要看他生长于何家、何地、何时、遇见何人,及他个人的主观能动。
  
======

  遗传,分为基因遗传、表观遗传两种。
  基因遗传由父母携带的基因及卵子受精的情况决定,表观遗传为父母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所产生的有遗传性的影响。
  (我认为文化遗传也属于表观遗传的一个部分,文化遗传又可分为社会文化民族特质遗传和家庭文化生活方式遗传)

  中医说的先天禀赋,是指出生之前的胎传,胎传包括了基因遗传和怀孕期间父母尤其是母亲的生活方式(饮食、运动、心理、嗜好)所产生的表观遗传。

  表观遗传在不改变基因序列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开启、关闭、调节)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一个人的生老病死。

  表观遗传与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默默的记录着一个人的生活行为,并把这些行为的良性积累和恶性积累,在不写入(修改)遗传基因序列的情况下,遗传给他的下一代,改变其后代基因的表观类型,也因此被称之为“表观遗传”。

  
 
最后编辑:
  
[生活方式对后代基因表达的影响]

--
纪录片〈子宫日记〉解说词

说明:以下括号中的蓝字是我加的,如果不加则可能有违表观遗传的定义


  在研究瑞典北部某偏远地区的出生和死亡登记册时,研究人员注意到一个特殊的现象:
  有一代曾经历过饥荒的男孩,他们的孙子都比较长寿;另一方面,孩童时期衣食无忧的男孩的后代,罹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几率较高,死亡率也较高。  

  饥荒的影响力在男孩开始产生生殖细胞,也就就是产生精子的年纪时尤为突出。看来饥饱会直接改变这些生殖细胞的基因(的空间)结构,他们通过精子将与营养有关的基因(的表达的变化)遗传给后代。  

  对表观基因组隐密世界的探索越深入,我们就越明白:
我们不仅仅是基因的产物,我们甚至可能有能力操控我们和我们后代基因的命运,方法就是通过生活方式选择,如抽烟、饮食、和运动。




 
表观基因组对基因组而言,不仅仅是序列包含遗传信息,而且其修饰也可以记载遗传信息.jpg



不同于其底层的基因,表观基因对于个体而言并不是基本静态不变的,而是可以被环境因素动态更改的.jpg
 
你可能没有理解我的意思。基因表达当然不是唯一的,环境和生活习惯自然会产生一定影响。但从医学研究来看,或者从治疗角度来说,自然就是基因方面的干预最为全面。所以上面我提到,生物医学研究,就应该研究基因。

即便环境和习惯会影响基因表达,这也不能全部否定基因的功能,毕竟环境和习惯的影响还不至于超过基因本身,所以医生也都只是简单嘱咐“好好休息,注意饮食禁忌和保持心情健康”这种宽泛的建议,这不就是针对你说的环境因素而给出的简单策略吗?难不成因为环境和习惯有影响,基因就不用研究了,治病也不用研究了?
 
你可能没有理解我的意思。基因表达当然不是唯一的,环境和生活习惯自然会产生一定影响。但从医学研究来看,或者从治疗角度来说,自然就是基因方面的干预最为全面。所以上面我提到,生物医学研究,就应该研究基因。

即便环境和习惯会影响基因表达,这也不能全部否定基因的功能,毕竟环境和习惯的影响还不至于超过基因本身,所以医生也都只是简单嘱咐“好好休息,注意饮食禁忌和保持心情健康”这种宽泛的建议,这不就是针对你说的环境因素而给出的简单策略吗?难不成因为环境和习惯有影响,基因就不用研究了,治病也不用研究了?
  
  我认为着重研究基因,可能事倍功半:

  一、基因与表型(疾病和症状)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而且通常是不能在理论上预判的,
    需要动物实验、临床实验、流行病学调查来印证才能搞清晰,单纯深入研究基因本身,对提高疗效的作用可能有限。

  二、基因可以清晰的测序,现在成本也已经做得很低了,
    但除了携带(或缺失)即发病的显性遗传病之外,绝大多数的疾病(尤其是慢性生活方式病)都是多基因相关的疾病。
    仅仅在基因序列这一层面就是极其复杂的,何况个人生活方式在这类非显性遗传病的发生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世卫的观点是60%权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单纯深入研究基因所能够带来的效果也是很有限的。
  
 
  
  从现实看,不知现在是否有一种非显性遗传病(如地中海贫血)或慢性生活方式病(如癌症),通过基因药物获得了很好的疗效。
  
  癌症的靶向药物对疗效的提升也没有突破性的飞跃,一是有适用类型限制,二是同样有很大的副作用,三是很快就会产生耐药性。
  
 
慢性生活方式病是多基因多靶点的疾病,
对于这类疾病,较窄的适用面、较高的副作用、和快速产生耐药性,是单靶点药物无法逾越的局限性。

从哲学上看这条研发道路就不会具有革命性的突破。
 
  
  物竟天择是条不变的哲学规律,健康长寿的最有效的途径只能是自慎、自律、自强不息。

  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在生命健康面前众生平等,完美的阐释了《道德经》中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会对任何人施以仁爱之心,不管他的社会地位如何,统统都看作狗尾草一样,让其自生自灭)。
  
 
  
  我认为着重研究基因,可能事倍功半:

  一、基因与表型(疾病和症状)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而且通常是不能在理论上预判的,
    需要动物实验、临床实验、流行病学调查来印证才能搞清晰,单纯深入研究基因本身,对提高疗效的作用可能有限。

  二、基因可以清晰的测序,现在成本也已经做得很低了,
    但除了携带(或缺失)即发病的显性遗传病之外,绝大多数的疾病(尤其是慢性生活方式病)都是多基因相关的疾病。
    仅仅在基因序列这一层面就是极其复杂的,何况个人生活方式在这类非显性遗传病的发生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世卫的观点是60%权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单纯深入研究基因所能够带来的效果也是很有限的。
  
单纯深入研究基因本身,对提高疗效的作用可能有限——对于特定类型遗传病还是有积极意义的。虽然环境影响基因表达,但不意味着其研究没有意义,比如抗病虫害的农作物不就是研究基因的结果吗?类似人类抗衰老,改善亚健康,提高免疫力(而非单独针对普通疾病),对于健康来说,是一种更加高层的效果。这么说吧,中医本身也是通过药物、调息、针灸等调节阴阳平衡,说明人体的自主恢复平衡的能力有时较为脆弱,如果通过基因层次,提高这个阈值,那么自然就能做到平时没小病,再注意环境和作息饮食等,大病就不会有了。

另外我想说的是,认识到环境、习惯影响基因表达,其实是一种进步,当然这还可以进一步(还有更深层次的),恐怕就是老祖宗们探索的东西了。
 
单纯深入研究基因本身,对提高疗效的作用可能有限——对于特定类型遗传病还是有积极意义的。虽然环境影响基因表达,但不意味着其研究没有意义,比如抗病虫害的农作物不就是研究基因的结果吗?类似人类抗衰老,改善亚健康,提高免疫力(而非单独针对普通疾病),对于健康来说,是一种更加高层的效果。这么说吧,中医本身也是通过药物、调息、针灸等调节阴阳平衡,说明人体的自主恢复平衡的能力有时较为脆弱,如果通过基因层次,提高这个阈值,那么自然就能做到平时没小病,再注意环境和作息饮食等,大病就不会有了。

另外我想说的是,认识到环境、习惯影响基因表达,其实是一种进步,当然这还可以进一步(还有更深层次的),恐怕就是老祖宗们探索的东西了。
  
  对于单基因遗传病,研究其基因以及实现其基因改造的技术途径,当然是切实有效的。
  但整个人类面临的主要的、严重的疾病,大部分都不是单基因疾病,比如癌症、代谢病、心脑血管病、抑郁症……。
  
  至于转基因抗病虫害之类直接干预生态系统中多物种博弈制衡的做法,是有风险的,利弊两分:
  利在能即时达成人类的特定目的,弊在远期对生态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在达成目的之外对人类生命健康产生的尚未知晓的副作用。
  
  在基因上动手脚,跟在身体上动手术,是不是如出一辙?
  应对显性遗传病那是迫不得已,维护自身生存和健康的底线
  而抗病虫害则是物欲上的扩张,拓展生活品质的上限,且以压榨其它物种、透支生态资源为代价的。
  因为生物链上只有共生共荣和相互制衡的关系,没有所谓的害虫,如果说有,那人类才是最大的害虫。


  至于抗衰老,找到一些基因点来发力,稍事取得一些效果是可能的。
  但要取得革命性的突破是不可能的,因为局部(少量的基因)无法撼动整体(生命活动的复杂过程)


  当的今世界,物质生产已经比较充裕了,发达地区和富裕阶层的人奢享锦衣玉食的生活,用7倍于口粮的剩余粮食去生产肉、蛋、奶、鱼,然而落后地区和社会底层还有8亿多的穷人食不裹腹、衣不敝体。
  试想有一天,基因技术能够全面克制癌症、代谢病、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实现了“向天再借五百年”,当养生和修行皆成为下品,只有基因技术最高效的时候,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彼时中医还有什么用?针灸导引还有什么用?大自然亿万年才创造出来的天然药材还有什么用?

  人总有自私的一面,从来不乏想做人上人的人。当权力、金钱、技术这些以前只是身外加持的东西,有一天可以直接的、轻松的、高效的转化为生命健康的内在超越的时候,道德秩序会不会崩塌?
  我想老天是不允许人类走到这一步的,而会将{生老病死人人平等}的“金钟罩”牢牢的扣在每个人的头上,无论他是达官权贵、巨贾富豪,还是精神圣贤、科技泰斗。

  
 
最后编辑:
  
  发表SCI论文超过800篇的工程院院士西医专家樊代明在{2003网易未来大会}上的讲话(1分钟片段),看看他对临床医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如何评价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