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医文化 才子王勃精通内难,撰《医话序》成医话鼻祖

大概齐是——寻余所集之作——论坛中学伤寒的高师出来教点一二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①,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憃②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③,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④,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 [1-2] (一说是匈奴后裔) [3] 。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孔子云,何陋之有出自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云这句首见此;此文又有荀子之风;唐代;河南;

王冰
,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约生于唐景云元年(710年),卒于贞元二十年(805年),里居籍贯不详,唐宝应中(762~763年)为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王冰年轻时笃好养生之术,留心医学,潜心研究《素问》达12年之久。他著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为整理保存古医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后人的《素问》研究多是在王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第一次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进行整理,是西晋的太医令王叔和。

《千金翼方》是对《伤寒杂病论》流传,在唐朝最有贡献的一本书,而(唐朝)对这一个《伤寒杂病论》流传下来,最有贡献的人是孙思邈。
宋版的《伤寒论》和治平本的《伤寒论》,是由北宋的林亿等校正,由政府颁行的这一个《伤寒论》,也就说是国家参与了这一次的整理。
赵开美,明朝万历年间的人。他刻了宋版的《伤寒论》,在《伤寒论》的流传过程当中起到了这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明朝的这个这个赵开美他刻《仲景全书》,他又把《伤寒论》全搞进去了
王叔和,古代医家名。晋代医学家。名熙,以字行,高平人(今山东省邹城)。生于东汉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他学识渊博,为人诚实,做了当时的太医令。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王叔和性格沉静,博好经方,且熟悉修身养性之术,尤擅长于脉学之理。著有《脉经》,总结汉以前有关脉学之成就,系现存我国最早脉学专书,书中总结脉象24种,又论述三部九候,寸口脉等,对古代的脉学影响甚大。另对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进行整理,该书因战乱而散佚零乱,几至失传。王氏重新加以编次,将《伤寒杂病论》析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始于王氏,使之不可湮没。后世虽有人对他的整理加以非议,但多数人认为其功不可没,张仲景之学借王氏之编修整理才得以保存下来。另著有《论病》六卷,未见传世。




也不知是否有人探讨过自序为唐代之作?或修改过?刘禹锡与王冰或有过交集?高才生研究过吗刘禹锡的文风承袭?
  
  单凭一个“孔子云”怕是不能断定文风年代。

  比如:北宋柳永的成名词作《望海潮·东南形胜》,
  跟初唐王勃的骈文《滕王阁序》中的句式何其相似,
  四字句、六字句、三字句;单句对、复句对、隔句对:
  
  难道《滕王阁序》是柳永托名王勃之作 :014: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盛》全词详注赏析_jpg80.jpg
 
老兄谁在前?有不有彷作之嫌?孔子云第一次面世,这个题与此不是一回事,这记录不清,和有史记载是一回事吗,伤寒论自序或唐人所作,或修改也未可知。
我第一次听老师讲伤寒论自序时心中就有疑问。
我在文革时读批林批孔,法家选集时,古文荀子韩非子的文风对我印像很深。我怀疑是春秋战国时的文风。昨天搜刘文发现孔子云,感觉应从上面众人的学术渊源查起,(都是法家代表人物)
加之王冰编内经,说不定手中就有伤寒秘而不宣,(孙思邈说江南诸师秘而不宣,仅得伤寒半部)作为纵横皇宫的行医王牌也未可知。也可能未大量临床检验不敢公开(民间得书)后来请刘作序也有可能。说不定不为良相,便为良医,长沙太守均出自王的捉笔?
这课题要是让文革前的老文人定会挖出来
 
最后编辑:
  
  单凭一个“孔子云”怕是不能断定文风年代。

  比如:北宋柳永的成名词作《望海潮·东南形胜》,
  跟初唐王勃的骈文《滕王阁序》中的句式何其相似,
  四字句、六字句、三字句;单句对、复句对、隔句对:
  
  难道《滕王阁序》是柳永托名王勃之作 :014:
  

  浏览附件137759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话刘之前有人说过吗?太久了,都忘了(都快50年了)
 
最后编辑:
  
  单凭一个“孔子云”怕是不能断定文风年代。

  比如:北宋柳永的成名词作《望海潮·东南形胜》,
  跟初唐王勃的骈文《滕王阁序》中的句式何其相似,
  四字句、六字句、三字句;单句对、复句对、隔句对:
  
  难道《滕王阁序》是柳永托名王勃之作 :014:
  

  浏览附件137759
我看泥是甲歪脑壳,哈哈哈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