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各家学说 关于气=能量的讨论 张海生

炎黄海生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20/07/09
帖子
31
获得点赞
3
声望
8
所在地
青海省西宁市

“气=能量”;万物均为能量的观点,其荒谬之处在于,缺乏内涵的区别性,不能区别人与其它非生命体〈如石头)的差别。

石头有能量丶石油有能量、铀矿有能量这个不能否认。那么人身之能量与之有什么不同?即然都是能量?为什么人能站起来,能自主跑步,能在相对不平衡不稳定的温度环境下生存(零下40度~零上40度)适应/康复/遗传等等。人能思考,交流感情,改造自然。为什么石油不能这样呢?世界上只存在信息的遗传,信息的交流,基于信息的调整等等;信息的反馈丶传递特征是生命的普遍存在,而石油及其任何能量都不具备。

其次,主宰丶控制也不是能量的特征。不否认人体普遍存在物质_能量的转换现象,它们是生命存在的必然要素。但是,无论能量多么神通广大必然是受控对象,而不能认为一切存在都是受制于能量。平衡调节才是主宰,它决定一切(包括阴阳),这正是气之内涵。能量不可能支配人的肢体活动,生物能也不可能控制生命程序。唯有调节!没有调节的物质是堆积,没有控制的能量仅仅是存放。调节即可以产生身体的阴阳互易,新陈代谢,机能的盛衰,动力的驱使,也产生形/气的聚散。没有调节的摄入就没有排泄(出入);没有调节的胃气降浊就没有脾阳升清(升降);没有调节的兴奋就没有抑制。例如,受控于下丘脑调节的中枢神经实现体温的稳定[4]12。以37度为目标值,中枢神经接收由机体温度传感器传递的温度信号,低于/高于此目标值,中枢都要发出相应的双向调节命令(信号),通过血液/体液/传出神经等方式达到效应器,以维持温度目标的恒定。调节行为具有主动,目的和有序的特征。效应器由此所激发的物质输布,血液供应,能量转换等现象是从属的物质变化过程。如果没有调节,能量物质的供应不可能具有增减温度的目的性,以及输送分配到身体目标部位的方向性(气之聚散)。电磁场、能量及其转换不足以产生恒温效果;,任何物质的“能量”都不能替代这个气的“自动”环节。基于信息的调节是运动的始作俑者,它调动一切,包括介质传递信息等。受到病原的入侵,淋巴细胞的DNA→mRNA→复制产生抗体(γ球蛋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建立免疫反应的调节过程。可见在生命体多种形质、多层次环境中,决不能无视调节的存在。综上所叙,所有的功能实现都是基于信息对形质的调节,这才是生命的本质:气。生命体,以生存为目标的自适应系统,正是由无限多个这样的闭环调节系统及其复杂的信息网络组成[5],包括中医的经络。不受控制的能量就是火山爆发,地震。

什么是天赋之气 ?怎么样具体实现? 解释这个,就需要信息概念。遗传是信息的传递,而非物质传递。正是无形的信息(气)才能表达DNA的内涵。信息是生命延续的具体实现方式,所以新生命按原生命复制。而任何石油丶物质虽为物质却无法实现遗传,任何神秘的物质都无法实现遗传。石油还是石油,物质不灭而已。否则就是悖论!

所谓能量决定一切是主观想象而已。自以为趋附于西方物质论观点,实际上与物理化学的能量概念格格不入。被神化了的能量是世界上不存在的!无异于“玉皇大帝”概念,不可被证明的,不可重复的都是玄学。

气概念无论如何抽象,但是都可以通过望闻问切,探知其存在性,把握它的阴阳属性,寒热表里,从而进行切实可行的操作治疗。但是,望闻问切永远无法知晓所谓`能量”‘量子”是怎样 一回事,以及如何实施后续的治疗。气有阴气丶阳气之区分。试问能量之正负如何划分?如何互易互根互相转化?石油这个能量有正石油负石油吗?太阳能有正太阳能/负太阳能吗?如果进一步讲,哪个能量之两者具有转化对立特征?

一个错误只能产生成百上千的新错误!这些所谓中医学者的定义,缺乏对`能量'内涵的基本认识。不但远远低于古人的知识水平,尤其缺乏必要的逻辑思辨和物理常识。这种毫无意义的中西混杂的观点,与中医思想之气相去甚远。这种解释是现代中医之悲哀!



3人点赞

日记本
 
西医和中医不是一路的,杂糅只能带来四不像,中西医结合只会生出来个怪物
 
气,在概念上的确等于能量。不同的说法而已。能量有两种,一种是正在释放出来的,称为阳气。另一种是储藏起来的,称为阴气。
 
你用手把一块石头抬到高处,你就把你释放出来的能量储藏于石头中,这个储藏起来的能量,西方物理学把它称为势能,华夏古人把它称为阴气。你的手对石头释放出来的气称为阳气。
 
气只是看不见,有作用的功能,并不是什么物质能量。
 
气只是看不见,有作用的功能,并不是什么物质能量。
对,这个理解比较合适,不能单纯的把气作为能量讲,作为功能讲是合适的,阳倒是可以作为能量讲,对应的阴是物质,物质和能量的相互转化才是气,转化过程完成的功能是气化过程,气虚作为转化的效率来理解也比较合适。
 
对,这个理解比较合适,不能单纯的把气作为能量讲,作为功能讲是合适的,阳倒是可以作为能量讲,对应的阴是物质,物质和能量的相互转化才是气,转化过程完成的功能是气化过程,气虚作为转化的效率来理解也比较合适。
说阴是物质,这说得很正确。不过这并不与储存起来的能量矛盾。这里需要搞清楚什么是物质,什么是能量。所谓物质,物体的质量简称物质。什么是物体的质量呢,其实就是物体的静止性。能量(动能)就是物体的运动性。物体把储存起来的能量释放出来时,就导致物体运动,此时物体的质量会随之减少。这是势能(阴气)转化为动能(阳气)。反过来,动能可以转化为势能,一个物体把其它物体向它释放的功能储存到自己内部形成势能,譬如化学能、核能和物理学由位置高低决定的势能。势能被储存起来是看不见的,称为阴气。
 
能量是可以测量的,能量是物质的另一种形式而已。这是初中物理内容。
古代的气是无形的内涵,撇开无形特征暂且莫谈。
 
其实简单说来,质量就是势能,就是阴气。释放着的能量就是动能,就是阳气。

古人是怎么样认识“气”的?
1.3 气是可感知、可证明的

虽然气的存在毋庸置疑,但是这个“炁”即抽象且神秘,是不是唯心主义呢?何以证明其存在性呢?显然“何以知之”正是古今共同的疑问和关切。

“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伸屈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经典回答:“此其候也”。“症状”表现可证明气的存在,这个方法历经发展形成了临床的望闻问切。(即“以象测藏”)。候是征候现“象”。即耳聋、失明、汗大泄、伸屈不利、色夭、色白、脉空虚......。这些症候现“象”(信息)可以作为探测藏(cang)于内部秘密的指纹,以了解气“少”、气“多”(状态)。比如眼球、耳朵、关节、脸面、脉管这些器官组织一如既往,何以失聪?汗大泄、伸屈不利、未老先衰、耳鸣?面无血色、血脉空虚?

目翳是肝血不能上达致视力功能失常;伸屈不利是关节组织的功能表现;憔悴是皮肤肌肉营养不良,反映了营养代谢和精神状态;脉相是心血及五脏六腑功能的综合表现等等。通过“候”而得到的是:“无形的”功能活动表现。这些功能状态及趋势变化正是生命之气的运动-阳;而器官、耳目、汗、关节、脸面、脉管可以理解为表征“信息”的“载体媒介”-阴。(它暗合于阴静阳动的属性准则)。虽然“精脱”是产生病理现象的根本原因(结论),但是这个“结论”并不是能够看见或触摸的物质。上述“彰于物”各款,意味着:气是状态、功能及表现。若未能解疑,继续拜读。

1.4“六名”同一气耳?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精、津、液、血、脉,今乃辩为六名。余意以为一气耳,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精、津、液、血、脉明明是形态物质,为什么古文刻意例举,并称“六气”呢?难道实体物质也是气吗?这不是与“气”的属性“炁”相矛盾吗?应精津液血脉之名目的论述,显然是指它们与气的相关。经文以问答方式:“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之“取”是怎么回事(何谓)?“腠理发泄,汗出溱溱”谓何?“壅遏营气”其主体谓何者?....通过枚举六种不同形态的生理现象(包括无形“之溉”),使我们自然领悟得:“气是某主体的行为活动;是有目的、有序”的结论。不同的行为动词如“合而成形、取、泄、之溉、屈伸、壅遏”,揭示着虽各有所主同谓气耳。与此同时,何谓?何谓?之辞字里行间的隐隐作问,并不能够说明领悟到了什么神秘的“物质”;或者俾营气无所避者是精微物质所为。所阐述的气之神秘“存在”才是《灵枢·决气篇》的最大关切和千古的疑问。

由此可见《灵枢·决气篇》用心良苦,从多角度证明了气的深刻内涵:“无形”者正是指生命活动的“功能”而言;而不能认为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因为该“候”而知之者是可重复的,所以其论断是科学!
 
华夏古人把物体的产生过程区分为四个阶段:太易、太初、太始和太素。太易,气还没有产生。太初,已经产生了气,还没有产生形体。太始,已经产生了形体,还没有产生质。太素,已经产生了质。气、形、质是宇宙的三种存在状态。气,就是运动。质,就是静止。形,就是运动范围。所以,气就是高度运动,于是无法看出它的范围,有气无形。质,就是高度静止,导致范围极度缩小了。形,就是运动与静止平衡着,于是运动范围就突显出来了。
 
古人是怎么样认识“气”的?
1.3 气是可感知、可证明的

虽然气的存在毋庸置疑,但是这个“炁”即抽象且神秘,是不是唯心主义呢?何以证明其存在性呢?显然“何以知之”正是古今共同的疑问和关切。

“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伸屈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经典回答:“此其候也”。“症状”表现可证明气的存在,这个方法历经发展形成了临床的望闻问切。(即“以象测藏”)。候是征候现“象”。即耳聋、失明、汗大泄、伸屈不利、色夭、色白、脉空虚......。这些症候现“象”(信息)可以作为探测藏(cang)于内部秘密的指纹,以了解气“少”、气“多”(状态)。比如眼球、耳朵、关节、脸面、脉管这些器官组织一如既往,何以失聪?汗大泄、伸屈不利、未老先衰、耳鸣?面无血色、血脉空虚?

目翳是肝血不能上达致视力功能失常;伸屈不利是关节组织的功能表现;憔悴是皮肤肌肉营养不良,反映了营养代谢和精神状态;脉相是心血及五脏六腑功能的综合表现等等。通过“候”而得到的是:“无形的”功能活动表现。这些功能状态及趋势变化正是生命之气的运动-阳;而器官、耳目、汗、关节、脸面、脉管可以理解为表征“信息”的“载体媒介”-阴。(它暗合于阴静阳动的属性准则)。虽然“精脱”是产生病理现象的根本原因(结论),但是这个“结论”并不是能够看见或触摸的物质。上述“彰于物”各款,意味着:气是状态、功能及表现。若未能解疑,继续拜读。

1.4“六名”同一气耳?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精、津、液、血、脉,今乃辩为六名。余意以为一气耳,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精、津、液、血、脉明明是形态物质,为什么古文刻意例举,并称“六气”呢?难道实体物质也是气吗?这不是与“气”的属性“炁”相矛盾吗?应精津液血脉之名目的论述,显然是指它们与气的相关。经文以问答方式:“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之“取”是怎么回事(何谓)?“腠理发泄,汗出溱溱”谓何?“壅遏营气”其主体谓何者?....通过枚举六种不同形态的生理现象(包括无形“之溉”),使我们自然领悟得:“气是某主体的行为活动;是有目的、有序”的结论。不同的行为动词如“合而成形、取、泄、之溉、屈伸、壅遏”,揭示着虽各有所主同谓气耳。与此同时,何谓?何谓?之辞字里行间的隐隐作问,并不能够说明领悟到了什么神秘的“物质”;或者俾营气无所避者是精微物质所为。所阐述的气之神秘“存在”才是《灵枢·决气篇》的最大关切和千古的疑问。

由此可见《灵枢·决气篇》用心良苦,从多角度证明了气的深刻内涵:“无形”者正是指生命活动的“功能”而言;而不能认为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因为该“候”而知之者是可重复的,所以其论断是科学!
华夏古人把物体的产生过程区分为四个阶段:太易、太初、太始和太素。太易,气还没有产生。太初,已经产生了气,还没有产生形体。太始,已经产生了形体,还没有产生质。太素,已经产生了质。气、形、质是宇宙的三种存在状态。气,就是运动。质,就是静止。形,就是运动范围。所以,气就是高度运动,于是无法看出它的范围,有气无形。质,就是高度静止,导致范围极度缩小了。形,就是运动与静止平衡着,于是运动范围就突显出来了。
你的论述涛涛,刹有介事。试举例说明一下,这四个阶段在人体的具体过程,可否?
不能证明就是玄学!如同玉皇大帝。
 
古人是怎么样认识“气”的?
1.3 气是可感知、可证明的

虽然气的存在毋庸置疑,但是这个“炁”即抽象且神秘,是不是唯心主义呢?何以证明其存在性呢?显然“何以知之”正是古今共同的疑问和关切。

“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伸屈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经典回答:“此其候也”。“症状”表现可证明气的存在,这个方法历经发展形成了临床的望闻问切。(即“以象测藏”)。候是征候现“象”。即耳聋、失明、汗大泄、伸屈不利、色夭、色白、脉空虚......。这些症候现“象”(信息)可以作为探测藏(cang)于内部秘密的指纹,以了解气“少”、气“多”(状态)。比如眼球、耳朵、关节、脸面、脉管这些器官组织一如既往,何以失聪?汗大泄、伸屈不利、未老先衰、耳鸣?面无血色、血脉空虚?

目翳是肝血不能上达致视力功能失常;伸屈不利是关节组织的功能表现;憔悴是皮肤肌肉营养不良,反映了营养代谢和精神状态;脉相是心血及五脏六腑功能的综合表现等等。通过“候”而得到的是:“无形的”功能活动表现。这些功能状态及趋势变化正是生命之气的运动-阳;而器官、耳目、汗、关节、脸面、脉管可以理解为表征“信息”的“载体媒介”-阴。(它暗合于阴静阳动的属性准则)。虽然“精脱”是产生病理现象的根本原因(结论),但是这个“结论”并不是能够看见或触摸的物质。上述“彰于物”各款,意味着:气是状态、功能及表现。若未能解疑,继续拜读。

1.4“六名”同一气耳?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精、津、液、血、脉,今乃辩为六名。余意以为一气耳,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精、津、液、血、脉明明是形态物质,为什么古文刻意例举,并称“六气”呢?难道实体物质也是气吗?这不是与“气”的属性“炁”相矛盾吗?应精津液血脉之名目的论述,显然是指它们与气的相关。经文以问答方式:“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之“取”是怎么回事(何谓)?“腠理发泄,汗出溱溱”谓何?“壅遏营气”其主体谓何者?....通过枚举六种不同形态的生理现象(包括无形“之溉”),使我们自然领悟得:“气是某主体的行为活动;是有目的、有序”的结论。不同的行为动词如“合而成形、取、泄、之溉、屈伸、壅遏”,揭示着虽各有所主同谓气耳。与此同时,何谓?何谓?之辞字里行间的隐隐作问,并不能够说明领悟到了什么神秘的“物质”;或者俾营气无所避者是精微物质所为。所阐述的气之神秘“存在”才是《灵枢·决气篇》的最大关切和千古的疑问。

由此可见《灵枢·决气篇》用心良苦,从多角度证明了气的深刻内涵:“无形”者正是指生命活动的“功能”而言;而不能认为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因为该“候”而知之者是可重复的,所以其论断是科学!

你的论述涛涛,刹有介事。试举例说明一下,这四个阶段在人体的具体过程,可否?
不能证明就是玄学!如同玉皇大帝。
人体是宇宙的一个部分,这四个阶段是宇宙产生的过程。
 
宇宙有两个极,譬如银河系,它的中心超大质量黑洞是阴极,周围高度空虚的太空是阳极。太素,素就是西方化学说的元素,太素就是氢元素,氢元素在高度空虚的太空中产生,它们凭借万有引力形成恒星,恒星中形成各种元素,各种元素凭借万有引力高度聚集形成黑洞,黑洞增大形成星系。元素在高度空虚的太空中产生,在高度密集的黑洞中被消灭。这就是宇宙的整个形成过程。它分为四个阶段。
 
在高度空虚的宇宙太空中,譬如银河系与其它星系之间的宇宙太空中,物质密度非常非常低,低到每立方米几个氢原子质量,这样低密度的虚空中氢元素无中生有,不断产生新的氢原子,完成从气到形到质的过程。氢原子聚集形成恒星,恒星中形成重元素。重元素在黑洞中被消灭。
 
古人是怎么样认识“气”的?
1.3 气是可感知、可证明的

虽然气的存在毋庸置疑,但是这个“炁”即抽象且神秘,是不是唯心主义呢?何以证明其存在性呢?显然“何以知之”正是古今共同的疑问和关切。

“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伸屈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经典回答:“此其候也”。“症状”表现可证明气的存在,这个方法历经发展形成了临床的望闻问切。(即“以象测藏”)。候是征候现“象”。即耳聋、失明、汗大泄、伸屈不利、色夭、色白、脉空虚......。这些症候现“象”(信息)可以作为探测藏(cang)于内部秘密的指纹,以了解气“少”、气“多”(状态)。比如眼球、耳朵、关节、脸面、脉管这些器官组织一如既往,何以失聪?汗大泄、伸屈不利、未老先衰、耳鸣?面无血色、血脉空虚?

目翳是肝血不能上达致视力功能失常;伸屈不利是关节组织的功能表现;憔悴是皮肤肌肉营养不良,反映了营养代谢和精神状态;脉相是心血及五脏六腑功能的综合表现等等。通过“候”而得到的是:“无形的”功能活动表现。这些功能状态及趋势变化正是生命之气的运动-阳;而器官、耳目、汗、关节、脸面、脉管可以理解为表征“信息”的“载体媒介”-阴。(它暗合于阴静阳动的属性准则)。虽然“精脱”是产生病理现象的根本原因(结论),但是这个“结论”并不是能够看见或触摸的物质。上述“彰于物”各款,意味着:气是状态、功能及表现。若未能解疑,继续拜读。

1.4“六名”同一气耳?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精、津、液、血、脉,今乃辩为六名。余意以为一气耳,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精、津、液、血、脉明明是形态物质,为什么古文刻意例举,并称“六气”呢?难道实体物质也是气吗?这不是与“气”的属性“炁”相矛盾吗?应精津液血脉之名目的论述,显然是指它们与气的相关。经文以问答方式:“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之“取”是怎么回事(何谓)?“腠理发泄,汗出溱溱”谓何?“壅遏营气”其主体谓何者?....通过枚举六种不同形态的生理现象(包括无形“之溉”),使我们自然领悟得:“气是某主体的行为活动;是有目的、有序”的结论。不同的行为动词如“合而成形、取、泄、之溉、屈伸、壅遏”,揭示着虽各有所主同谓气耳。与此同时,何谓?何谓?之辞字里行间的隐隐作问,并不能够说明领悟到了什么神秘的“物质”;或者俾营气无所避者是精微物质所为。所阐述的气之神秘“存在”才是《灵枢·决气篇》的最大关切和千古的疑问。

由此可见《灵枢·决气篇》用心良苦,从多角度证明了气的深刻内涵:“无形”者正是指生命活动的“功能”而言;而不能认为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因为该“候”而知之者是可重复的,所以其论断是科学!

你的论述涛涛,刹有介事。试举例说明一下,这四个阶段在人体的具体过程,可否?
不能证明就是玄学!如同玉皇大帝。
不是玄学,玄学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学。华夏古人把宇宙形成过程区分为四个阶段,那是很清晰的。
 
“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这是华夏古人明确地把宇宙形成过程区分为四个阶段。内个阶段区分很清晰,并不模糊。当今我们不理解古人说的名词术语,于是就把它称为玄学。不是古人不清楚,而是我们不清楚。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