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妇儿医案 儿科洞垣《幼科金针》

泥沱夜色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20/12/08
帖子
6
获得点赞
5
声望
3
所在地
临沂

儿科洞垣《幼科金针》​

明秦昌遇 泥沱月色 4天前




明秦昌遇 泥沱月色 今天

目录

第一编 全胎
第二编 胎寒
第三编 脏寒
第四编 胎热
第五编 脐撮风
第六编 胎惊
第七编 盘肠内钓
第八编 夜啼
第九编 天钓
第十编 鹅口疳
第十一编 编乳麻
第十二编 急惊
第十三编 慢惊
第十四编 慢脾
第十五编 解颅
第十六编 耳沁
第十七编 齿语行迟
第十八编 弄舌舒舌
第十九编 项软
第二十编 五软五硬
第二一编 伤风
第二二编 咳嗽
第二三编 肺风痰喘
第二四编 喘急
第二五编 天哮
第二六编 鼻风
第二七编 胎怯
第二八编 滞颐
第二九编 潮热
第三十编 痰症
第三一编 吐泻
第三二编 疝气
第三三编 盗汗自汗
第三四编 五淋
第三五编 溺血
第三六编 伤寒
第三七编 夹食夹惊
第三八编 汗栗
第三九编 伤食
第四十编 伤积
第四一编 食厥
第四二编 腹痛
第四三编 囟陷囟填
第四四编 风痫
第四五编 惊悸
第四六编 五痫
第四七编 丹疹
第四八编 水肿
第四九编 呕吐
第五十编 脾胃
第五一编 心疳
第五二编 肝疳
第五三编 脾疳
第五四编 肺疳
第五五编 肾疳
第五六编 丁奚哺露专
第五七编 鸡胸龟背
第五八编 痧痨
第五九编 霍乱
第六十编 中暑
第六一编 中寒
第六二编 中恶
第六三编 虐疾
第六四编 痢疾
第六五编 脱肛
第六六编 疟癖
第六七编 痢后风
第六八编 休息痢
第六九编 黄疸
第七十编 积气
第七一编 停积
第七二编 鼻衂
第七三编 便血
第七四编 闭结
第七五编 泻泄
第七六编 蛔厥
第七七编 溺癃
第七八编 胎内伤
第七九编 奶癣
第八十编 赤游丹毒
第八一编 赤游癣
第八二编 重舌木舌
第八三编 风毒
第八四编 走马疳
第八五编 乳蛾
第八六编 蚂蚁丹
第八七编 喉痹
第八八编 盐哮醋哮
第八九编 痄腮
第九十编 葡萄疫
第九一编 耳溃
第九二编 火烫
第九三编 湿痹
第九四编 脓窠疮
第九五编 疮痼
第九六编 反关痘
第九七编 痘丁
第九八编 痘风疮
第九九编 遗毒
第一百编 遗尿


秦景明先生遗事二则

松江府志艺术传,明·秦昌遇字景明,上海人,善
医。尝行村落见妇人淅米,谓其家人曰:妇痘且发当不治,须激其怒,使毒发于肝部。乃使仆骤抱之,妇大怒,昌遇曰可矣。痘发投药而愈。
有林某年方壮,昌遇视之曰:“明年必病,三岁
死。”已而果然,年六十,预告终期而卒。生平志趣高雅,董文敏尝绘六逸图皆耆宿,景明年最少与焉,著有大方,幼科,痘疹折衷行世。
云间许仲三异笔谈载惊痘事,与府志同。又载秦技绝人而性好博,一入局戏,则天子呼来不上船也。南翔有富室昆仲均卒。弟有一子,妯娌共育之,值患痘危,其母遗仆飞舟迎秦,限以晷刻,至则秦已入局托以潮逆,兴尽登舟,至翔入视,反关不可为矣,拂衣欲去。延宾者留入客室,则儿母已出,一手握刀,一手拉秦须曰:“我飞棹来迎,其时痘点尚显,汝若即来,尚可为也。汝言潮逆,迟迟我行,复隐之,故汝实致之。今儿不能生,我亦不欲活,若亦不得活也。我刺若,即自刺,不忍见儿之绝,差可剖心于长姒,持面于故夫耳”。秦大窘不敢致辨,但曰孽矣。妇复激之曰:“君有仙名,不能疗一儿,半身名誉,皆盗耳”。秦曰:“有一法姑试之,愈则不任功也”。乃令掘坑卧儿,以黄土偏拥儿身,惟露面目,煎药水洒之,以蓆复其上,妇钥其门,偕坐共守之,至夜半,忽闻奇臭,秦跃然起曰:生矣,出儿视之,痘已复显,皮败肉腐,悉成通浆,不半月而痊愈。



《幼科金针》卷上
云间秦昌遇景明辑
金山吴中俊果超校

第一编 全胎

灵根一缕固元阳,天授神丹非世方。
若侠真精能返复,终身无疾少疮疡。

夫人为三才之首,具有小天地。本厥元始,非是空桑,实由父母精血而成形也。是以先天之气具足而生者,其子易于成长。如果不足,必至尪赢,或中道夭亡。故受孕之始,必须谨慎胎胞,又为先天之宝,何则以其元气贯足于其中,精血橐籥于其外,婴儿在腹,咀吮其精神,取资其血乳,实为结胎成器,婴儿堕地失其所宝,元气已离,出头啼哭,必得使之返复先天,使其元不失,易于生长,无有诸疾,血气充满痘疹必稀,疮疫亦鲜。须延生第一丹。
小儿初生,脐带落后,取置新瓦,上烧烟将尽,放地上以盏履之,存性研未,若剂带有五分重,配水飞过辰砂研细末二分五釐,生地黄当归身煎浓汁,调抹儿上腭及母乳头上,使药下尽,次日大便遗下胎毒秽物,是其验也,可为不传之秘。

第二编 胎寒

初生婴儿甲上青,握拳曲足哭啼惊。
面青肢冷如寒战,速与温脾必得生。

胎寒者,小儿在胎时,母娠母素有火症,过服寒饵,或喜生冷等物,又不能戒口味,但取一时快意,殊不知遗患内胎者乎,所禀乃感受先天之前,而非后天之召也,故其症面青皓白吐沫转乳啼哭惊悸,急用七香散,或以理中汤治之即愈。

七香散
香附 缩砂仁 陈皮 蓬术 丁香 甘松
右药各等份为未姜汤调服

理中汤
人参 白术 乾薑 炙草
右药水煎热服。

第三编 脏寒

脏寒者,儿之降生,或遇严寒冰雪,或放于冷湿之地良久,或浸于胞水之中,致令入腹,或浴迟而受冻,乃成脏寒也,然虽曰脏寒,实中于腑也,是以肠鸣水泻,足冷气逆,大哭不已,须进理中温胃汤,诃子散治之。

理中温胃汤:
干姜五分 白芍药八分 木香五分 元胡索八分 丁香四分
右药净水浓煎热服。

诃子散:
诃子二两煨 丁香一钱五分 木香四钱煨 干姜一两 肉桂少许
右药共为细末砂仁汤调服。

第四编 胎热

胎热唇焦目闭红,疳黄鹅口及游风。
小便赤兮大便结,三黄清热是良工。
儿胎中受母流热之毒,生下三朝旬日之间,目闭面赤眼泡浮肿,啼叫不已,时复惊烦,遍体壮热,小便黄赤,若不早治,则成鹅口重舌,赤紫丹毒,急以三黄散进一服,再以大连翘饮,母子同服为当。

三黄散:
川黄连 大黄 黄芩
右药等分共为细末灯心汤下。

大连翘饮:
瞿麦 滑石 连翘 牛蒡子 木通 蝉蜕 防风 车前子 当归 荆芥 黑山栀 黄芩 赤芍药 柴胡 甘草 石膏
加淡竹叶数片水煎热服。

第五编 脐风撮口

生下婴儿脐受风,啼声短小面通红。
痰涎不受唇收撮,急治匹须总付空。

脐风撮口之症,由其初生剪缚脐带不得法,被客风侵入脐中,或以冷刀断脐,冷气所侵者亦有之,或因浴后冒风,传之于心,心若蕴邪,传之脾络,以致唇舌青色,手足徵搐,口禁不乳,啼声短小,喉中痰诞潮响,若见于一月之内者,多为不救。或于牙根舌上,如有粟米大小泡,以帛缠指,蘸温水擦破稍开便安,次以蜈蚣散进一服,牙关稍舒,即以一字金三四服,可保无虞,若使脐突肚紧,徵有青色,口撮不开,此肝风盛,脾土受制,不可治也,又有脐突一症,此非脐风,盖因初生洗浴,击扎不紧,秽水侵入于内,旬日以后,外脐忽然浮肿如吹,捻动微响,或夜卧惊啼,急用大黄牡蛎各半两,焙为末,更以朴硝和匀,用田螺浸水调一二钱,涂肿处即消,进一白芍药汤去其寒,…而自愈矣。

蜈蚣散:
赤足蜈蚣条去头足炙焦,麝香少许
右药共为末猪乳调服。

一字金:
僵蚕五钱 威灵仙四钱 细辛一钱 明矾二钱 麝香少许 明天麻二钱 甘草五分 全蝎三个炒 辰砂一字
右药共为细末,每用一字至五分薑汁沸汤调和以指抹入牙关内,再以盐梅擦牙根上下次进以药。

白芍药汤:
白芍药 泽泻 薄荷 甘草 苡仁
右药净水浓煎热服。

第六编 胎惊

壮热痰鸣唇脸青,四肢抽掣号胎惊。
反目上视腰强直,摇头喘促药无灵。

胎惊者,小儿在胎中受惊也,因娠母不慎调摄,或跌扑忿怒,有触于胎,以致见惊入心,产下而发之也,其症在百日之内,卒然壮热,搐擎禁口腰强口札痰呜者是也,见之急以辰砂抱龙丸、保命丹治之,如唇青气促,痰鸣爪黑者不治。

辰砂抱龙丸:
天竺黄二钱 牛胆星一两 防风三钱 天花粉四钱 辰砂四钱一半为衣 甘草去皮三钱 雄黄二钱五分 天麻五钱 麝香五分
右药炼蜜雪水糊为丸如芡实大薄荷汤化服。

保命丹:
全蝎十四个去足炙 防风二钱 天麻二钱 白附子二钱炒 南星二钱泡 辰砂一钱 僵蚕二钱炒去丝嘴 麝香五分 蝉蜕一钱去头足 牛黄二分
右药炼蜜粳米糊丸金萡为衣钩藤汤送下。

第七编 盘肠内痀

盘肠内痀身先曲,无泪啼痕干眼哭。
口张足冷上唇乌,额畔汗珠如出浴。

小儿盘肠气痛者,腰曲乾啼,额上有汗,是小肠为冷气所搏耳,或生下洗迟,外被风冷致之,先以葱白煎汤,熨其脐腹良久,俟尿解于汤内,复以蒽揉软,熨其脐旁,痛即止矣,当用木香散主治,若上唇中肉里微有青色惊症,见此不治。

木香散:
使君子肉一钱 元胡索一钱 茴香一钱 木香一钱 川栋子七枚将巴豆肉三十粒同炒黄色去巴豆
右药共为细未清米饮调服。


第八编 夜啼

啼哭遗尿惊热侵,见灯愈泣总传心。
面青额汗从寒疝,怒叫高声客忤因。

夜啼有四,有惊热夜啼,有寒疝夜啼,有客忤夜啼,有触邪夜啼。惊热者,衣衾厚盖,邪热攻心,心神惊乱,啼哭遗尿者是也,以镇心丸治之。寒疝者,遇更尽刚啼,腰屈额汗,眼中无泪,面白带青,伏卧多啼者是也,以白芍药汤加茱蓃生姜煎服,及钩藤膏治之。客忤邪触者,面青紫黑,鬱怒叫喊,若有恐惧,睡中惊惕,两手抱母,大哭不休者是也,用琥珀抱龙丸、镇心丸安神定志可也,又有心热夜啼,见灯愈泣,面红多泪,无灯即止者是也,先用五苓散加黄芩甘草治之,次进琥珀抱龙丸为当。

白芍药汤:(又见惊风门第五)
白芍药 泽泻 薄荷 甘草 苡仁
右药净水浓煎热服。

金箔镇心丸:
雄黄三钱五分 全蝎十四枚炙 胆星一两 茯神五钱 麝香三分 牛黄三分 蝉衣十四枚 天竺黄五钱 明天麻四钱 白附子泡去皮三钱 僵蚕十一条 防风三钱

上药共为细未,饭为丸,辰沙,金箔为衣,薄荷汤磨服。

钩藤膏
乳香三钱 木香四钱 土鳖子十二枚 姜黄四钱没药三钱。
上药先将木香等三味研为细未,然后将乳香没药研极细拌匀,炼蜜为膏收磁器内,量儿大小加减,煎钩藤汤送下。

琥珀抱龙丸
天竺黄一两,琥珀五分,檀香两忌火, 人参五分去芦,甘草五钱,山药一两,胆星一两,白茯苓一两,枳实一两,枳壳一两。
上药各为细未,新汲水和为丸,薄荷汤磨服。

五苓散
猪苓一钱五分,茯苓一钱五分,白术一钱五分,泽泻二钱,肉桂五分。
上药用河水煎服。

第九编 天钓

天钓痰涎壅塞心,不时交作目翻腾。
依然吮乳能啼哭, 哈欠来时瘈瘲临。

天钓与惊风无二也,见之可怕,钓时必哈欠先至, 即手足抽掣,两目上窜,颧面唇红,肌肉皆跳,杯茶即止,仍哭无恙,哭笑乳卧犹昔。但甚者一夜四五十次,此由过乳伤脾,脾土即亏,难任肝木,故无风而自动也,先服钩藤散祛其积热,复以代赭扶脾汤扶其土,镇其木而钓自定矣!

钩藤散:
钩藤五钱,人参五钱,犀角五镑末,全蝎二钱五分,去头足炙,天麻二钱五分,炙甘草一钱五分。
上药水煎服。

代赭扶脾汤:
人参一钱,白术一钱,茯神一钱,代赭石一钱五分,醋淬七次,炙甘草三分,钩藤五钱,天麻一钱,远志一钱甘草煮,胆星一钱。
上药加金银物各一件,水煎服。

第十编 鹅口疳

胎中受热积心脾,生下芽儿受此亏。
满口只如鹅口白,冰硼一扫即时除。

初生小儿白屑满口,延于舌上,啼哭少乳,大便燥结,小便赤涩,身热烦燥。盖因胎中热毒蕴蓄于心脾,发之于口舌,故名曰鹅口。
先用三黄散泻心脾两经之热,即用冰硼散吹于口中舌上可愈,倘迟延日久,延于喉中者难治。
又有重腭一症,或在上腭或在颊边浮肿而起,速以绵缠长针,微露针锋,刺肿外出血即安。
又如舌上生如瘤子样,当针刺出血,以蒲黄末掺之而愈。

三黄散:
见第四编胎热。

冰硼散:
冰片五分,硼砂五钱,元明粉五钱,辰砂六分。
上药共研细末,磁器收贮听用。

第十一编 乳麻(急疹风疹)

身热惊啼大便青,冒风停乳是根由。
遍体乳麻打一照,透肌发散霍然轻。

乳麻乃天行时气感而发之也,其症忽而身热,啼哭咳嗽,唾多惊啼,大便泻泄,腹必疼痛,可知其乳麻无疑,但一热便发者也。其症与传染殊异,而治法各有不同,以抱龙丸去辰砂与服。再以疏风透肌汤治之,不两日而霍然矣。

辰砂抱龙丸:
见第六编胎惊

疏风透肌汤:
防风一钱,荆芥一钱,羌活八分,前胡一钱,蝉衣五分,楂肉二线,桔梗五分,甘草三分。
上药加生姜二片,葱白三茎,水煎服,外加芜荽酒拭,头,面,背发透为妙。

第十二编 急惊

急惊睛定气来粗,眼合唇张吐沫多。
手足牵引身壮热,行痰搐嚏渐能甦。

急惊症,因风热久而不散,以致热极生风,风火相搏,或因物触,惊怖入心,传于肝脾,二阳相鼓,邪正交攻故发搐也。初则夜卧不安,睡中惊惕,忽尔壮热生痰,痰盛不已,两目上视,面赤唇红,喉中齁蛤,或眼合不开,握拳脉数者急惊也。速与取嚏为至要,嚏行,遂进沃雪滚痰丸,先行其痰,次以截风散定其搐,始为至当,若无嚏,啼不作声,发直额汗,鼻冷遗尿者,鱼口气促者多为不治。

沃雪滚痰丸:
即抱龙丸,见第六编胎惊。

搐鼻散:
细辛一分,半夏一钱,猪牙皂三钱,荆芥七分,麝香一字。

上药共研细末入瓶中,以纸撚蘸药探鼻中取嚏。

备急丸:
能行食行痰,看虚实酌用,夏月去干姜,如着暑禁用。
巴豆霜 大黄 干姜
上药各等分为末,蜜水糊丸如绿豆大,毎岁约三丸,薄荷汤化服。

截风散:
天麻一钱,白附子炮去皮八分,制半夏一钱五分,钩藤三钱,茯神二钱,石菖蒲一钱,胆星一钱,僵蚕炒一钱五分,炙全蝎三分,黄芩一钱。
上药加竹沥、姜汁各一匙,沉香一分、牛黄一分,两药共研细末与上药分次冲服。

第十三编 慢惊

慢惊久热病之遗,项软鸦声委四肢。
睡则露睛时搐搦,卤门肿陷百难医。

慢惊者,多成于大病之余。又有夹食症误投补剂,宿食不化,以致久热不止,此慢惊之大原也。其症初起啼哭无声,如醉如痴,似睡非睡,眼幔露睛,久则虚风内动而抽掣。其抽掣之状缓慢无力,不若急惊之急暴有力,故慢惊纯系虚证者也。如大病之余可服六君子汤,补牌平肝。如胃中停食,服补剂而见此症者,诚为攻补两难,必不可治。

六君子汤:
人参一钱,白术二钱,获苓二钱,炙甘草五分,法半夏一钱五分,陈皮一线。
上药加生姜二片,大枣三枚煎服。

华士按:《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慢惊门有云:如虚肝旺搐频的,可服缓肝理脾汤。如见脾虚腹泻,食欲不思,喉间痰响的,是虚而夹痰,可用醒脾汤补虚化痰,以上可作临床参考。

缓肝理牌汤:
桂枝八分,人参一钱,获苓二钱,炒白芍二钱,土炒白术二钱,陈皮一钱,炒山药二钱,炒扁豆二钱,炙甘草五分。
上药加煨姜二片,大枣三枚水煎服。

醒脾汤:
人参一钱,土炒白术二钱,茯苓二钱,天麻八分,橘红一钱,姜半夏一钱五分,炙全蝎三分,炒僵蚕一钱五分,炙甘草五分,广木香五分,胆南星一钱,陈仓米五钱。
上药加生姜二片,水煎服。

第十四编 慢脾

久因吐泻慢脾成,脱神目陷睡扬睛。
四肢厥冷无哭声,急投参术可回生。

慢脾极易染成,其端不过吐泻,殊不知吐泻之患,莫可枚举。男以泻为急,女以吐为急。其症每由过食生冷,感寒伤食而致。是以有物无声谓之吐,吐即脱神。有声无物谓之呕,呕不脱神,治非一体。有虫在胃,有麻、痘、暑气、食积,风痰而呕者,另有治法,不可一概而论也。唯久吐久泻,虽胃中停食必须先醒脾胃而后消导,此真诀也。如四肢厥冷,囟门肿陷,目直上视,神昏气怯,赤脉贯瞳者必无生理。


醒脾饮:
人参一钱,白术二钱,茯苓二钱,广藿香二钱,炙甘草五分,橘红一钱,天麻八分,法半夏一钱五分,干姜二分,厚朴八分,广木香五分,建莲肉二钱。
上药水煎徐服。

香棱散:
川栋子一两,大茴香一两,炒蓬术一两,青皮五钱,广木香五钱,三棱五钱,丁香一两,枳壳一两麸炒。
上药共为细末,砂仁汤化服。

华士按:导致慢脾风的病因,多因久吐久泻,脾气大伤,或过服克伐的药物,中气虚衰所致。从病机来说,由于牌气先伤,损及肾阳,或素体不足,脾肾本亏,再因泻利,重伤其阳,牌之阳气根于肾中命火,命火为肾之真阳,亦称元阳,乃生身之宝。阳衰则阴霾四布,纯阴而无阳,故脾肾阳衰,是导致慢脾风的根本原因,而脾肾阳衰势必导致土虚木旺,虚风内生,证见面色(左白右光)灰滯,囟门低陷,四肢厥冷,额汗涔涔,肌肤不温,神形萎顿,沉睡昏迷,口鼻气凉,手足蠕动震颤,或痰涎上潮,舌苔白滑无华,舌质淡白,脉细无神,大便澄沏而清。治法宜温阳救逆,固本逐寒。本编所列“醒脾饮”和“香散”两方,病重药轻,恐难见效,应予固真汤及逐寒荡惊汤加人参、白术补骨脂为好。

固真汤:
人参一钱,白术二钱,茯苓二钱,山药二钱,黄芪二钱,炮附子一钱,肉桂五分,炙甘草五分。
上药煨姜二片,大枣三枚,水煎服。

逐寒荡惊汤:
胡椒一钱,炮姜一钱,肉桂一钱,公丁香十粒,灶心土三两。
先将灶心土煎水,去渣,然后同各药再煎,分数次灌服。


第十五编 解颅

颅解婴儿肾气衰,颅门不合瘦形骸。
急须助肾扶元本,免使三年父母哀。

解颅者,生下颅门不合,乃肾气不足故也。人有脑髓犹树有根,凡得此症,不过千日,乃成废人。须用天南星微泡焙为末,米醋调敷于帛上,烘热贴之,亦是良法,服调元地黄汤治之,再以三辛散封卤门为妙。

调元地黄汤
大熟地二钱,当归头一钱,人参一钱,黄芪二钱,白芍一钱五分,怀山药二钱,茯苓二钱,石菖蒲二钱,川芎一钱,白术二钱,甘草五分。
上药加生姜二片,大枣三枚煎服。

三辛散
细辛五钱,桂心五钱,干姜一钱。
上药共为末,乳调涂囟上,如良久干者,再涂亦妙。


第十六编 耳沁


小儿耳沁人难测,三焦湿热风相击。
哭之不已睡多惊,寄语良医须要识。

耳内痛,三焦湿热搏击使然,乃小儿胎风胎热也。初起身热大哭不已,睡多惊悸,盖惊多啼,痛多哭,如大便泻青,腹中肠鸣,乃腹痛也。如无此症即察其耳窍,稍有微肿,乃耳痛也。其辨难明,一看不到,误认惊症者甚多,因内有风热,外有水灌入耳内,不宜早用吹药,当以栀子清肝汤治之。如停耳者竟出脓水,不身热,不肿痛。若耳沁者,寒热交作掀肿疼痛非常,两症各异,治法亦宜各施。

栀子清肝汤
柴胡 黄芩 牛蒡子 焦山栀 川芎 白芍 生石膏 丹皮
归身 黄连 甘草
上药各等分,加灯心草二分煎服。

华士按:上方说各等分加灯心煎服,唯石膏一味,临床上习惯用法以五钱至一两以上,若此方石膏与诸药各等分,是失制方之义,也不符合临床实际用法,故个人认为此方诸药可用二钱之量,而石膏则可用五钱,以符合临床实践。


第十七编 齿语行迟

齿迟属肾语迟心,行若迟时不足嗔。
药助真元扶正气,各依次第遍求寻。

齿迟者肾气不足也,以芎䓖散主治。语迟者,心气不足也,以菖蒲丸主治。行迟者禀受不足也,以虎骨丸主治。

芎䓖散:
芎䓖二钱,山蓃肉二钱,生地二钱,当归二钱,白芍二钱,甘草五分。
上药共为末,白汤调服。

菖蒲丸:
石菖蒲二钱,人参五钱,麦冬去心三钱,丹参三钱,远志三钱甘草汁浸,天门冬去心三钱,川芎三钱,归身三钱,辰砂一钱。
上药共为末,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白汤送下。

虎骨丸:
虎骨醋炙,生地 枣仁 获苓 牛膝 防风 川芎 桂枝
上药各等分共为末,炼蜜为丸,量儿大小,热酒送下。

华士按:行迟为小儿弱证,是因先天不足,肝肾亏损,因肝主筋,肾主骨也,在治法上当以滋补肝肾为主,而此方虽有虎骨之强筋健骨,祛风定痛之功,但其余各药,均系通络祛风之品。个人认为若用此方治小儿行迟,恐无济于事。虎是国家珍稀动物,受国家保护且目前临床已禁用,虽方剂中尚有虎潜丸,虎骨木瓜丸等,据老药工介绍,早已用豹骨代替了。


第十八编 弄舌舒舌

弄舌微微露即收,得乎病后最难瘳。
出长舒缓名舒舌,泻却心脾热便休。

弄舌者谓露而即收。舒舌者谓出长收缓也。由大病之后外感风热入于心脾,盖脾之脉络系于舌也。或渴或不渴,以泻黄散泻去心脾之热,随进钱氏白术散治之,不然变病立至。

泻黃散:
川连三分,木通五分,山栀二钱,大黄一钱,石膏四钱,连翘二钱。
上药加灯心二分煎汤服。

钱氏白术散:
人参一钱,白术二钱,茯苓二钱,甘草五分,藿香二钱,干葛一钱五分,木香八分。
上药共为细末,每服三至五分,白汤调服。


第十九编 项软

项软即名天柱倒,因以风热病之余。
内服妙方兼贴项,迁延旦久总难医。

项软者乃天柱骨倒也。此症由于吐泻之后,亦有伤寒无汗失表而然。以致头如石坠,面红唇赤,只因肝胆有热,速与驱风退热,复以强筋之剂,佐以贴项,立见安和。初生下有是症者,胎气不足也。惊风后得者,宽缓不收也。凡胎风并病后软,均服钱氏地黄丸补肾。若卒暴而得此,是肝经有热,泻肝丸治之。用附子南星末、生姜自然汁调贴于项上可也。

地黄丸:
熟地 山萸肉 淮山药各四钱,丹皮二钱,茯苓三钱,泽泻二钱。
上药共为末,炼蜜为丸,丸重一钱,白汤下。鹤膝行迟者加鹿茸一钱、牛膝二钱、五加皮三钱。量儿大小每服1~2丸,白汤调服。

泻肝丸:
当归 川芎 龙胆草 川羌活 防风 制川军
栀子仁
上药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朱砂、竹叶汤化服,量儿大小,每服3至5丸。

华土按:金针泻肝丸一名泻青丸,其实是不当的,泻青丸为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方,方中无龙胆草而是龙脑。龙脑是龙脑香料乔木龙脑香的树脂,或菊科植物艾纳香叶片的加工品(龙脑冰片)古称脑子,龙脑为开窍药,功能开窍醒神,而龙胆草能泻肝经实火,故可名泻肝丸,但不应称泻青丸,以免两方混淆。


第二十编 五软五硬

头项手足肌肉口,禀受元阳素有亏。
或被客风侵正气,致令五硬莫医迟。

五软者,头项手足肌软是也。无故头不举,肾疳之病。项软难收,治虽暂搓,他年必再发。手软则手垂四肢无力,亦懒抬肩,若得声圆,还进饮食,此慢脾风侯,尚堪疗治。肌肉软则肉少皮宽,虽能食而不为肌肤,服钱氏橘连丸。若使泻利频併,却难医治。足软者,五岁儿不能行,虚羸足软细小,宜调补脾肾为主,服参芪等药,并服地黄丸,长大自然充满。又有口软,口齿无力,不能咬嚼,如见虚舌出口,则名吐舌,是心经热盛之故。治以泻心导赤为主。若吐舌而见唇青气喘者难治。
五硬者,症见头项强硬,仰头取气,不能转动。胸膈气壅疼痛,四肢手足心冰凉发硬,主要由于风寒之邪凝结,阳气不得宣通,此为风症难治。如见肚大青筋,急而不宽,用去积之剂,积气消即安。若面青心腹硬者难治。如风症依中风治之,再加减小续命汤,羌活散亦可。

橘连丸:
陈皮一两,黄连一两五钱。
上药共为细末,用猪胆七个,分药装入胆内,浆水煮熟后,用针刺破将药取出,再加入麝香五分与前药共研匀,以粟米粥和丸,绿豆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米饮下,量儿大小与之。

地黄丸:
见第十九编项软。

小续命汤:
麻黄一两五钱,人参一两一五钱,川芎一两五钱,黄芩一两五钱,防己 白芍 炙甘草
杏仁 官桂各一两五钱,防风八钱,附子七钱五分。
上药除附子、杏仁外,并捣为粗末,次入二味研和,每服一钱,姜枣煎服。有热去附子,官桂减半。

羌活散
羌活一钱,独活一钱,前胡一钱五分,柴胡八分,川芎一钱,茯苓二钱,枳壳一钱,桔梗八分,地骨皮一钱五分,人参一钱五分,
天麻八分,炙甘草五分。
上药加生姜二片煎服。

华士按:五软者,由于父母精血不足,以致脏气虚弱,筋骨肌肉失濡而成,是属先天不足之症。但也有生下后乳食不足,护理不当,后天失调而成的。但无论先天或后天所致,都属儿科弱症。故治法当以补养气血为主,方用补中益气汤和补肾地黄丸。除药物调补外,更应注意饮食营养,宜多进鱼、肉、乳、蛋等厚味之品,盖脾胃为后天之本,而五脏六腑之充养,皆赖脾胃生化之源,若脾胃之气旺盛,则脏有濡养而五软之症亦可改善。
五硬者,为手硬、足硬、腰硬、肉硬、颈项硬也。此为风寒之邪凝结,阳气不得宣通,气血不营所致。治法宜祛风散寒兼调气血,然五硬之证,临床较难治也。

补中益气汤:
人参一钱,黄芪五钱,当归二钱,陈皮一钱五分,白术三钱,甘草一钱五分,柴胡一钱,升麻一钱五分。
上药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补肾地黄丸:
熟地 淮山药 山蓃肉各四钱,泽泻 丹皮各二钱,茯苓三钱,人参二钱,黄芪四钱,鹿茸一钱。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一钱,每服1~2丸,日服二次。


第二十一编 伤风


身热惊啼鼻吸迟,常兼呵欠睡无时。
涕流清水频加嗽,表散疏风却正宜。

伤风者感冒之症也,或更衣洗浴受凉,或感染而得。忽生身热,睡多惊叫,哈欠咳嗽,鼻流清涕,有汗为伤风。身热头疼,无汗无嚏为伤寒。夫伤风夜多啼哭,因吮乳鼻塞不通故也。先宜抱龙丸开其肺窍,化痰清热,复以豁痰疏风散治之。

辰砂抱龙丸:
见第六编胎惊。

疏风散:
前胡一钱五分,桑白皮一钱,陈皮一钱,法半夏一钱五分,枯芩一钱五分,桔梗八分,甘草五分,款冬花一钱五分,枳壳一钱,苏子一钱五分。
上药加生姜二片煎服。


第二十二编 咳嗽


咳嗽生痰风入肺,甚多见血久成痨。
要分寒热并虚实,清肺疏风痰即消。

咳嗽者以风邪入于肺也。久而不愈则成痨瘵。治者先审其寒、热、虚、实,用药无不效矣。寒者嗽而多痰,麻黄汤发散寒邪为主。热者声音壅滞,以清肺饮治之。虚者久嗽而无痰,补肺饮治之。实者喘急壮盛,泻白散治之。

麻黄汤:
麻黄五分,柴胡八分,苏叶一钱,甘草五分,桔梗五分,枳壳一钱,橘红一钱,防风八分,半夏一钱五分。
上药加生姜三片,水熊服。

清肺饮:
前胡一钱五分,桑白皮一钱五分,枯芩二钱,橘红一钱,百部二钱,川贝母一线五分,款冬花一钱,桔梗五分,生甘草五分,苏子一钱五分,积壳一钱。
加灯心三分,水煎服。

补肺饮
阿胶三钱,茯苓二钱,五味子八分,麦冬二钱,甘草五分,杏仁一钱,马兜铃二钱,糯米五钱。
上药加姜一片,水煎服。

泻白散:
桑白皮二钱,地骨皮二钱,炙甘草一钱,
加糯米五钱(糯米有误,应是粳米—校订者)同煎服。


第二十三编 肺风痰喘

肺受风寒拽锯声,小儿感冒食相因。
滚痰定喘随时愈,切勿狐疑变急惊。

小儿感冒风寒入于肺经,遂发痰喘,喉间齁鼾咳嗽不得舒畅,喘急不止,面青潮热,啼哭惊乱,若不早治则惊风立至矣。唯月内芽儿犯此,即肺风痰喘,搐鼻不嚏者不治,不
哭不乳者不治。治当先以礞石滚痰丸下之,痰从大便而出,次服定喘汤,无不奏效。此症先感而复感成之,所以行痰推积之法,悉获奇功。若误作伤风嗽治,拖延日期,必变惊风,屈指甚多,可不慎欤。

先贤治法用麻黄汤表散取汗,以沃雪导痰行积治之甚良,莫若巴霜有行痰立效之功,但芽儿用之,恐有惊搐之状,唯周岁以外者宜用。

礞石痰丸(一名“沃雪滚痰丸”)
明天麻一两,天竺黄五钱,雄黄三钱,礞石煨五钱,胆星一两,巴豆霜四钱,白附子泡六钱,生甘草三钱,全蝎五钱去毒,防风三钱,麝香二分。
上药共为细末,用竹沥油一盅拌和,再研极细,入磁瓶内陈年许,量情而用。

定喘汤:
麻黄五分,款冬花二钱,熟半夏二钱,枯芩一钱五分,苏子二钱,桑白皮二钱,杏仁二钱。
加炒白果肉去皮心五个,河水煎服,此方忌生姜引。

羌活汤:
麻黄五分,羌活一钱,半夏二钱,前胡一钱五分,枳实一钱,橘红八分,桔梗八分,桑白皮二钱,苏叶一钱,甘草五分。
上药加生姜二片,葱白三茎煎服。


第二十四编 喘急

风寒暑湿邪干肺,作热生痰喘急频。
治法还应分冷热,清金化喘自然平。

人之五脏皆有脏气,而肺为之总,经曰:诸气皆属于肺。或为风寒暑湿邪气相干,则肺气胀满,发为肺喘,呼吸坐卧不安。如热者以清肺饮主治,因寒而得者,以定喘汤治之,或用抱龙丸磨服亦可。

清肺饮:
见二十二编咳嗽。

定喘汤:
见二十三编肺风痰喘

抱龙丸:
见第六编胎惊。

华士按:家传抄本附有以下二方

一、定喘汤又方:
蜜炙麻黄二分,生石膏三钱先煎,杏仁三钱,法半夏二钱,瓜萎仁三钱,陈皮一钱五分,炒枳实三钱,甘草五分,生姜一片,
上药水煎服。

二、坠痰丸
黑丑末一两,炙皂角四钱,生白明矾三钱,
上药共研细末,米糊为丸。姜汤送下,痰从大便下。


第二十五编 天哮

久嗽天哮无症名,嗽起连连数百声。
凭它总有神仙手,不会元机焉得轻。

肺者属西方庚辛金也,上为诸脏之华,下为膀胱之导引,所以朝百脉,主人一身之毫毛,司气之管钥也。故伤风有传肺之端,而咳嗽独难见愈。夫天哮者,上古方书从无定见,方今治法,亦属混淆,其故何也?盖因时行传染,极难奏效。其症嗽起连连不已,呕吐涏沫,涕泪交流,眼胞浮肿,吐乳鼻衂,呕血睛红。治法以降火清金,消痰驱风,以启云抱龙丸主之。若延久便当保肺清金,以款冬花膏敛不足之金,
此大略也。但已成天哮者,先服发散表邪之剂,次进启云抱龙丸。若嗽而见血者,熟灵脂、柏子仁、胡桃肉(核桃肉)共为未,茅根汤调服。若见血面青,饮水无度,吐脓腥臭,喉痹失声,惊痫皆至者俱为不治。

启云抱龙丸:
胆星一两,防风一两,花粉一两,薄荷一两,白附子五钱。
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露水竹沥磨化服。

款冬花丸:
款冬花 桑白皮 乌梅肉 茯苓 杏仁 紫苑 百部 川贝母 五味子 百合 阿胶
上药各等分为末,蜜丸如芡实大,竹沥磨化服。

华士按:在京工作时曾有家长传我治百日咳单方,即用松塔十个水煎服,一日二次(即头煎二煎),连服三天,效果颇佳。


第二十六编 鼻风

鼻风吹入孩儿囟,闭塞难舒气不匀。
血热妄行成鼻衂,地黄汤服素称良。

小儿生下三朝五日,忽然鼻塞不乳,不能开口呼吸。此乃乳母鼻风吹入孩儿囟门,宜清风散治之。如血热妄行鼻衂者,以加味地黄汤服之。

消风丸:
防风一钱,荆芥一钱,羌活八分,蝉衣五分,川芎八分,藿香二钱,陈皮一钱,甘草五分,桔梗八分,僵蚕钱五分。
上药共为末,炼蜜为丸,如龙眼核大,茶调服。

加味地黄汤:
熟地三钱,山药三钱,蓃肉三钱,丹皮一钱五分,泽泻一钱五分,茯苓三钱,归身三钱,淡黄芩一钱五分,黑山栀二钱。
上药加藕节三钱,灯心三分煎服。

华士按:幼科金针有鼻风编,为其他幼科诸书所不载,征之临床,确有是病。每遇月内婴儿鼻塞不通,清涕常流,因鼻塞不通而致呼吸困难,影响吮乳,余用内服疏风散邪之剂,外用贴囟药饼而获愈。

贴囟药饼方:
淡豆豉四钱,麻黄一钱,葱白三个,生姜三片。
上药研细捣烂,加趣白适量,白酒调匀,做成薄饼,烘热后贴患儿囟门,外用布固定。


第二十七编 胎怯

人生不足在先天,作热时常须苦煎。
短命夭伤胎怯致,参苓填补莫迟延。

人禀天地阴阳之气而得生,均赖父母精血以成形,如先天气足,则生下肌肉肥坚,遍身红活,黑睛多而白睛少,谓之胎实。若生下面无精彩,身无血色,目无神气,肌瘦而白睛多,谓之胎怯。若不急于调补,久后终成废人,宜投十全
大补汤固其本原,白睛渐黑,则培后天而充先天之不足而易长也。

十全大补汤:
人参一钱,白术三钱,茯苓三钱,甘草五分,川芎一钱五分,当归三钱,白芍三线,大生地三钱,炙黄芪三钱,肉桂五分。
上药加桂元肉十枚,水煎服。

第二十八编 滞颐

滞颐之症口流涎,脾寒胃冷出如泉。
错将疳症持疑惑,试看口中穿不穿。

小儿滞颐,流涎出于颐间也。此由脾冷,脾之液为涎,脾胃虚冷不能收制其津,然此症与口疳流涎相似,当明辨之,其治法各有不同,疳宜清凉,滞颐宜温,如牙根上腭有穿破白泡,当从疳治,否即滞颐也。须投温脾丹,温胃散服之。

温脾丹:
半夏一两,丁香一两,干姜五钱,白术五钱,青皮五钱,陈皮五钱。
上药共为细末,米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数丸,米汤送下。

温胃散:
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 肉果 半夏各五线,丁香三钱。
上药共为末,生姜汤调服。


第二十九编 潮热

日哺微热四更除,上午身凉倦怠余。
细看虚实如何症,莫作寻常一例拘。

潮热者,将成之症。骨蒸者,已成之症。如潮汐依时而来也,或疟而两日一热,或三日一热,或每日至期而热者,乃实邪不散之故。并用加味小柴胡汤以除其往来寒热。凡小儿有余之症多,不足之症少,何也?儿乃纯阳之体,非风邪未散,即乳食不消。风则散之,食则消之,而热自除矣。若大病之后,日哺作热,一交子分即凉者乃虚热也,须加减地黄汤,久而不治,变症百出矣。

加味小柴胡汤:
柴胡一钱,黄芩一钱五分,甘草五分,青蒿二钱,丹皮一线五分,法半夏一五分。
上药加生姜二片,大枣三枚煎服。

加减地黄汤:
人参一钱,白术三钱,熟地三钱,白芍三钱,肉桂五分,杜仲三钱,牛膝一钱五分,炙鳖甲三钱。
上药加龙眼肉五枚煎服。

第三十编 痰症

风邪入肺痰为孽,气粗切忌身发热。
若非吐利便成惊,化喘行痰功最捷。

痰症者,乃感冒邪不散,传于肺,蕴蒸化热,热则生痰。小儿年壮者,嗽则痰出,而婴孩肺窃狭窄,力弱气微,咽之不下,吐之不出,喉中声如拽锯,迷闷顿久,则成惊症。喘者为肺气闭郁不宣,不喘者为痰症。然治痰非吐利不能己也。婴孩幼小,不堪使吐,宜下之为当,须抢龙丸姜汁竹沥磨服,或沉香牛黄之类皆可,甚用礞石滚痰丸下之。

抱龙丸:
见第六编胎惊。

礞石滚痰丸:
见二十三编肺风。


第三十一编 吐泻

吐利相兼邪有余,延绵日久致脾虚。
须分冷热邪虚实。旁流勿作泻来医。

小儿吐泻,有伤风食而得之,有干寒暑而得之。风者身发寒热,胃中无食而呕吐痰沫,或泻青而起沫者,疏风兼分利之剂治之。伤食者面色萎黄,吐酸泻臭,腹中响硬,此虽为泻,实旁流也,急以香棱散消之,不宜妄用止剂。更有感寒食而吐泻者,面色(左白右光)白,睡则露睛,虽胃中停食,宜先以醒脾饮固其真元,俟吐泻止而积渐消,必当忌乳为要。频乳频吐,恐久则成慢脾耳。男以泻为急,女以吐为急,亦有中暑吐少出多,泻则洞泄,心烦作渴,唇干、小便赤涩者,以黄连香薷饮并五苓散治之。

疏风分理饮:
防风一钱,荆芥一钱,柴胡一钱,苏叶一钱,陈皮一钱,苍术二钱,木通五分,木香八分,车前子三钱(包),生姜二片。
上药水煎服。

黄连香薷饮:
香薷八分,藿香三钱,厚朴一钱五分,扁豆三钱,黄连三分,白术三钱,茯苓三钱,猪苓三钱,木通五分,甘草五分。
上药加灯心草三分,河水煎服。

矾石丸:
枯矾五钱,滑石一两。
上药共为细末,神曲为衣,每丸重五分,每服1~2丸,开水下。

香棱散:
见十四编慢脾。
自天三十三

醒脾饮:
同上(即醒脾丸)。

五苓散:
见第八编夜啼。


第三十二编 疝气

疝气从何得病成,邪气客肾少阴经。
或时囊肿兼偏坠,治法温经逐冷行。

疝气之病为少阴经感风邪寒湿而成也。治以小茴香汤主之,有阴囊偏坠者,以五苓散加防风、牡丹皮治之,外用茱萸汤薰洗出汗便安矣。

小茴香汤
川栋子二钱,小茴香八分,黑豆二钱,木通五分,桃仁二钱,青皮一钱,丹皮一钱。
上药加葱白三茎,生姜二片煎服。

茱萸汤:
吴茱萸三钱,川椒三钱,甘草二钱,苍术五钱,橘核五钱,大茴香五钱。
上药水煎数沸,入盆内熏洗出汗为佳,连薰四五次即愈。


第三十三编 盗汗自汗

小儿盗汗属阴虚,自汗还从气不舒。
一剂六黄汤可治,倍芪自汗亦无余。

小儿盗汗自汗,古云不须治,若久而不治,汗出不休,则成他病,治法以当归六黄汤主之,自汗者以麦煎汤止之。

当归六黄汤:
当归三钱,黄芪四钱,生地二钱,熟地二钱,黄柏一钱,黄芩一钱,黄连三分。
上药水煎服。

麦煎汤:
黄芪五钱,白术三钱,牡蛎五钱,麻黄根八分。
上药加浮小麦五钱煎服。


第三十四编 五淋

淋症原来有五般,寒热气血食相兼。
膀胱受热因成病,小便须通治法全。

淋病有五,热淋、冷淋、血淋、气淋、食淋是也。淋名虽不同,小儿得之不过肾热流于膀胱,故令水道不利,小便赤少而数,小腹急痛引脐,当以八正散治之。又有热甚出血,导赤散治之。

八正散:
滑石四钱,大黄一钱,木通五分,扁蓄一钱五分,车前子三钱(包),黑山栀二钱,瞿麦二钱,甘草五分。
上药加灯心草三分煎服。

导赤散:
生地三钱,木通八分,甘草五分,竹叶一钱,麦冬三钱,黄芩一钱五分,赤茯苓三钱。
上药水煎热服。

华士按:导赤散是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方,原方是生地黄、生甘草、木通各等分,同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今金针导赤散用汤剂,故其量按临床习用量标之,此方有麦冬,黄苓、赤苓,当是导赤散加味方。


第三十五编 溺血

鲜血惟从小便来,人人见了卓然呆。
升麻前汁调六一,三服全除可壮怀。

溺血者,小便中鲜血来之不绝也。此乃心火郁热下流,心与小肠相为表里,为受盛之官。如心移热于小肠,则小便短赤,灼热疼痛或血尿等出现。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溺血。治
法不可用大凉之剂,如用升提酒炒辛温者奏效。痛者加味四物汤主之。不痛者,以升麻、甘草煎汤调益元散服之即止。

加味四物汤:
生地三钱,当归三钱,川芎一钱五分,白芍三钱,黑山栀三钱,牛膝一钱五分。
上药水煎热服。

益元散:
生滑石水飞六两,生甘草一两,辰砂三钱。
上药共为细末,升麻汤调下。


第三十六编 伤寒

伤寒头痛身无汗,壮热浑身气粗多。
口燥鼻干烦渴甚,攻寒发表自调和。

小儿伤寒者感冒所致,发于春、夏、秋者为外感,而严寒冬末春初者为伤寒。经云:冬令严寒,万物潜藏,君子固密,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为伤寒耳。凡小几肌体柔弱,感之即发,初起壮热头疼,恶寒无汗,鼻干气粗,眼眶肢节皆痛,此为小儿伤寒表实之症,病起三天内,表其汗即愈。如大便闭者下之。发表用麻黄发表汤,便闭用大承气汤。汗下之后,热仍不退者,以小柴胡汤和解之。如神气昏愦,寻衣撮空,取嚏无声者不治。

麻黄发表汤:
麻黄六分,柴胡一钱,干葛一钱,防风一钱,羌活一钱,苏叶一钱,甘草五分,淡豆豉二钱。
上药加葱白七枚煎服。

大承气汤:
大黄五钱,芒硝五分,制厚朴一钱,积实一钱。
上药加生姜煎服。

小柴胡汤:
柴胡一钱,黄芩一钱五分,法半夏二钱,人参一钱。
上药加生姜二片,大枣三枚煎服。


第三十七编 夹食夹惊

身热头疼口鼻干,心前鼓响食伤看。
睡多搐多心神乱,夹惊明辨是其端。

夹食者,或先伤于寒,而后伤食。或先伤于食而后伤寒,以致憎寒壮热,头痛恶寒,鼻干口燥,上热下冷,心腹满闷,以指按之则痛,弹之则响。或大便酸臭,或秘结不行,或吐气逆,先宜表散消导之剂。甚者用备急丸下其宿食可安。如不审虚实,辄以和解消食,久热不退,变为慢惊不治。夹惊
者,因惊而又感风邪,热极生风,故发搐也。宜服抱龙丸镇心豁痰,发散通窍,然此二端乃变疟之由也。

备急丸:
见十二编急惊

抱龙丸:
见第六编胎惊

金针治夹食夹惊方:
柴胡一钱,苏叶一钱,厚朴一钱,山楂三钱,姜夏一钱五分,麦芽三钱,羌活八分,草果一钱五分,积实一钱,陈皮一钱。
上药加生姜二片,砂仁八分为引,水煎服。


第三十八编 汗粟

寒邪无汗热如汤,须防斑伏最难当。
浑身若发芝麻泡,汗粟逢之切莫慌。

汗粟者,乃寒邪表散,无汗而发也。但伤寒无汗,壮热脉大,便闭(左讠右占)语,烦躁呕吐,腹痛胸膈不利,防其斑伏,不宜遽投寒饵。如高热不退,无前诸症,必发汗粟,形如芝麻,
细细白泡,似乎(上疒下咅)状,痒痛全无,唯胸腹胫内居多,此逢凶化吉之兆,服加减柴胡汤,清其热而自愈。

加减柴胡汤:
柴胡一钱,黄芩一钱五分,连翘三钱,大力子三钱,桔梗八分,黑山栀三钱,干葛一钱五分,荆芥一钱五分,木通八分,甘草五分。
上药加灯心草三分为引,煎服。


第三十九编 伤食

小儿之病多因食,肚内难消寒热逼。
面黄神倦腹膨高,牛黄急进真神术。

大人之病,其名不一。小儿之症,非感风寒,即伤乳食。所赖父母调护,慎避风寒,节制饮食,不伤于胃。若胃气一伤而谷食不能运化,是即为患耳。犯之者面色萎黄,日哺潮热,嗳气吞酸,腹中作痛,或膨或胀,按之则硬,弹之则响,
其症是矣,急以牛黄散一服,使大便行而痛胀止矣。如胃中停食,兼有泄泻,此旁流也,切不可用止药,但当消导顺气,外以紫苏汤净熨其腹,此良法也。甚则以备急丸下之。

牛黄散:
黑丑二钱,锦纹大黄二钱。
共为细末,蜜汤调下,量儿大小服(二分至五分)。如儿畏药者,以蜜拌之。

华士按:此方名牛黄散,实为黑丑与大黄二味,非清解毒的名贵中药牛黄,所以名牛黄散者,因十二地支的丑字生肖属牛,大黄简称黄,故名牛黄散。

备急丸:
见十二编急惊

华士按:《幼幼集成》卷三,食积证治有“消积丸”方,此方我曾配制过,临床用于食积及气滞腹胀等症,效果甚佳,兹介绍于下:
制香附一两,五灵脂一两,黑丑炒二两。
上药共为细末,每服五分至一钱。


第四十编 伤积

伤积多因乳不调,过餐饮食热来潮。
足冷肚热馊酸泻,化积消脾匀气高。

小儿积症多因乳哺失调,过餐生冷油腻硬物,脾土受伤停于中脘。或为风寒所感,或夜卧蹬被受凉,以致积气停留,面黄腹胀,往来潮热,口渴神倦,多睡少食,肚热脚冷,大便酸臭,小便短涩者便是伤积也。然有乳积,食积,气积,惊积须分别之。吐乳泄泻酸臭,此由啼哭不已,气息未定,即与喂乳而停滞不化,致成乳积。肚硬腹热,按之则痛,渴泻或呕,此由多餐过饱,饱后即睡,故成食积。腹痛啼叫,利如蟹渤,此由触忤其气,营卫不和,日久而成气积。泻多清水,色如草汁,亦非冷泻,乃受惊而得,故成惊泻。然虚者昏昧神卷,抱起如睡。实者壮热便闭,烦渴滋煎,当究其源,
先宜消导,均以香棱散,五疳消积散,甚则用白饼子去其积滞,再以助脾和胃之剂调理之,参苓白术散主之。

香棱散:
见十四编慢脾

五疳消积散:
三棱一斤,俄术一斤,神曲四两,川楝子二两,麦芽四两,焦楂肉四两,青皮四两,莱菔子四两,槟榔二两,黑丑二两,陈
上药共为末,量儿大小,每服五分至一钱,砂仁汤调服。

白饼子:
滑石一钱,南星一钱,半夏一钱,轻粉五分,巴豆二十四粒去皮膜用水一升煮干研细。
上药先将滑石、南星、半夏三味研为末,入巴豆粉,次入轻粉,共研匀,糯米粉为丸如绿豆大,量儿虚实用药,忌食热物。

参苓白术散:
人参一钱五分,白术三钱,茯苓三钱,炙甘草五分,山药三钱,扁豆三钱,薏仁三钱,木香八分,砂仁八分(后下),桔梗五分,莲子肉三钱。
上药加大枣五枚煎服。


第四十一编 食厥

忽然目反似乎惊,搐之不已面唇青。
腹中胀满为食厥,速下尤防变疟形。

小儿身无寒热,顷刻两目上视,手足抽掣,牙关紧急,不省人事,如惊之状,见之可怕,不知者将惊症混治,殊不知惊从何得。凡见斯侯,不必着慌,当先诊其脉,察其根由,观其动静,辨其吉凶,细细弹其腹,如胸腹胀满,响如鼓声者食厥也。先用搐鼻散取嚏,嚏后自然神清气爽。再其所食何物,必于二、三日前伤者是矣。方可进备急丸,每岁用三丸,先行其痰食,去其宿垢。次服清脾饮消导之,愈后常防
变疟。若腹中无食,搐鼻不嚏,舌黑面青脉沉者不治。如竟厥无食,少顷自愈者,此痫症也,当从痫治,毋得一例推治。

备急丸:
见十二编急惊

清脾饮:
苍术二钱,厚朴一钱,陈皮一钱,法半夏一晚五分,甘草五分,茯苓三钱,柴胡一钱,黄芩一钱五分,苏叶一钱,枳壳一钱,青皮一钱。
上药加生姜二片,大枣三枚煎服,食重者加草果一钱,如疟疾有疟母者加香附三钱。


第四十二编 腹痛

孩儿腹痛有三种,冷热交攻或有虫。
清热温中兼化积,安虫各属不雷同。

腹痛之症,邪正交攻,与脏气相击而作也。有挟热痛者,面赤壮热、四肢烦(华士按:四肢烦是指手足乱动也)。手心热,以木香正气散治之。有挟冷痛者,面色黯黑,唇爪微青,以理中汤治之,务宜斟酌调用。有虫痛者,面色青白,人中点点黑色,口吐清水青沫而呕,以使君子汤治之。

木香正气散:
广木香一钱,山楂肉三钱,白芍三钱,积实一钱五分,白术三钱,黄连三分,苏叶一钱五分。
上药水煎热服。

理中汤:
见第二编胎寒

使君子汤:
使君子三钱,芜荑一钱,槟榔一钱五分,川连三分,木香八分,积壳一钱,苦楝根皮二钱。
上药加姜二片水煎服。


第四十三编 囟陷囟填

囟门肿陷真恶侯,用药无非侥幸图。
总有丹丸堪疗治,世间能有几扁佗。

小儿囟门肿陷,因病而得之者绝症,无羌而先肿先陷为陷填也。陷者因脏腑有热,渴饮水浆,致成泄泻,久则血虚气弱,不能上充脑髓,致成坑陷,不能平满。宜扶元气,内服固真汤,外用狗头骨炙黄为末,鸡子清调敷。囟肿者,脾主肌肉,如乳哺不调,饥饱无度,或寒或热,乘于脾家,故脏腑不调,其气上冲者为之填胀,囟突而高,因寒气上冲而肿者,则牢实坚硬。因热气上冲而肿者,则柔软色红,毛发短黄而自汗。又因冬令严寒,盖覆过厚,阳气不得外越上攻而肿,可用封囟法。热肿用大连翘饮,寒肿用参苏饮,有表热者柴胡散主之,三辛散封之。胎禀不足,肾气虚弱不充脑髓者服地黄丸。大抵犯此二症者咸属不治。

大连翘饮:见第四编胎热。

柴胡散:
柴胡一钱,黄苓一钱五分,炙甘草五分,赤芍一钱五分,生石膏五钱(先煎),麻黄去节五分,葛根一钱五分。
上药加葱白三茎、生姜二片煎服。

固真汤:
附子一钱五分,黄芪三钱,肉桂五分,人参一钱,山药三钱,白术三钱,茯苓三钱,炙甘草五分。
上药加生姜二片,大枣三枚煎服。

参苏饮:
人参一钱五分,苏叶一钱,杏仁二钱,葛根一钱,香附二钱,陈皮一钱,茯苓三钱,桔梗八分,前胡一钱五分,半夏二钱,甘草五分。
上药加葱白三茎,生姜二片煎服。

封囟法:
天南星不拘多少,以姜炒枯,研细末,醋调涂于绢帛上,烘热贴囟门,以合为度。

三辛散:
见十五编解颅

地黄丸:
见十九编项软。
华士按:肾气虚弱不充脑髓者地黄丸应加鹿茸粉,人参为宜。


第四十四编 风痫

大病之余忽变惊,涎潮抽掣露真形。
轮指计数风痫见,急进牛黄死可生。

风痫者,发则与惊风相似,因大病之后,汗出解脱,风邪乘虚而入,以致惊搐涎潮,目直上视,神识迷昏,唯手指如计数者是也。以牛黄散治之。

牛黄散:
陈胆星 全蝎(去毒) 蝉蜕各二钱五分,防风 牛黄 生白附子 炒僵蚕 天麻各一钱五分,麝香五分。
上药共为细末,每用三~五分,姜汁调服。


第四十五编 惊悸

俄然惕跳为惊悸,治法难从惊症医。
禀受先天心血少,清心温胆定神宜。

惊者恐怖之谓,悸者惕跳之谓,或睡与不睡之间,偶而闪跳谓之悸也。乃先天心血不足之故。俗医不辨其源,或称惊症,妄用镇心丸,焉能取效。须用温胆汤、养血清心汤,安
神定志,心血既充而悸自除矣。

温胆汤:
橘红一钱,法半夏二钱,茯苓三钱,甘草五分,积实一钱,
竹茹一钱五分。
上药加生姜二片、大枣三枚煎服。

养血清心汤:
人参一钱五分,白术三钱,茯苓三钱,甘草五分,麦冬三钱,枣仁二钱,熟地三钱,归身三钱,柏子仁三钱,远志肉一五分,
龙眼肉三钱。
上药水煎服,如大病后睡中闪跳甚者加石菖蒲一钱,猪心血十滴。


第四十六编 五痫
痫分五种一根因,痰潮心窍各声臻。
瘥后应知还复作,莫教病久患终身。

痫者因惊而得,惊则神出舍,舍空而痰聚矣。痰气入舍,神不能归,发则头旋颠倒,手足搐搦,口眼相引,胸背强真,叫吼吐沫,食顷乃苏,谓之痫也。马痫声如马鸣,张口摇头。牛痫目直视而腹胀。鸡痫摇头反折,手纵鸡叫。羊痫扬目吐舌。猪痫厥卧如尸,喜吐沫。初起时未发声者轻,速进祛风追痰丸治之。若已发声者重,须服八宝丹,久当自愈,如病三年之久者难治,患此者虽不丧命,然终身之病也。

祛风追痰丸:
防风五钱,白附子五钱,枯矾五钱,天麻五钱,炒猪牙皂五钱,炒僵蚕五钱,炙全蝎二钱五分,广木香二钱五分,南星一两五钱,(矾水,皂角水各浸一半,经一宿),半夏三两(牙皂水、姜汁各一半,经一宿)。
上药共为细末,姜汁糊丸,辰砂为衣,量儿大小,每服五至十丸,临睡薄荷汤化服。

八宝丹:
狗宝三钱(如无以九节菖蒲代),牛黄一钱五分,珍珠五钱,虎睛一对,炙全蝎一钱五分,沉香一两,琥珀五钱,鲤鱼胆九枚(犀角可代用)。
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辰砂为衣,量儿大小,每服五~十丸,薄荷汤化服。

华士按:方中有虎睛一味,今临床中已不用。


第四十七编 丹疹

腹痛呕吐非伤食,肌肤赤似浮云突。
发之多痒生麻木,七日身凉齐伏没。

丹疹多属于脾,虽非饮食所伤,而皆由内伤乳食,外感六淫。
六淫者,
风为四时肃杀之气。
寒为节候不调,或食生冷之物。
暑为烁火流金,湿热薰蒸所致。
湿为坐卧卑湿之地,潮气所侵。
燥为胎生内热,消灼津液,枯槁皮肤。
火为先天禀受或重衣叠褥之故。
然此症独中于风湿两端,须透肌发散之,又发痒而麻,七日始安。

金针治丹疹方:
防风一钱,荆芥一钱,山楂三钱,苏叶一钱,木通八分,苍术二钱,羌活一钱,牛蒡子二钱,焦山栀二钱,甘草五分。
上药加灯心草三分煎服。


第四十八编 水肿

水肿原分阴与阳,阴寒阳热气风兼。
皮间赤缕因名血,利水清金总要先。

水肿之症,其名虽众,不过中州之土虚不胜水,于是肾水泛溢,四肢因而浮肿,以分气饮主之。随以五皮饮加实脾土之剂必安。若卒然头面肿者,当以风治。如先四肢肿而后归于腹,大便滑泄,阴囊无缝,男从脚上肿起,女从身上肿来,缺盆平、脐实、肉硬、唇黑及口渴不休者,均属不治之症也。


分气饮:
枯梗八分,云苓三钱,陈皮一钱五分,桑白皮二钱,枳壳一钱五分,草果一钱五分,苏子二钱,木瓜一五分,木通八分,木香八分,大腹皮二钱,法半夏二钱。
上药加生姜二片,大枣三枚,灯心草三分煎服。小便不利加猪苓三钱、泽泻一钱五分。腹泻加肉果一钱五分。胸隔不宽加砂仁一钱。

五皮饮:
陈皮二钱,桑白皮二钱,大腹皮二钱,茯苓皮三钱,白术三钱,槟榔二钱,生姜皮一钱。
上药加椒目一钱,水煎服。

华士按:局方五皮饮无白术、槟榔、椒目三味,故金针五皮饮是五皮饮的加味方。

附:水肿自腰、脐至足外治方:
巴霜四钱,轻粉二钱,硫黄二钱。
上药共研细末,酌加面粉,用酒调匀成饼贴脐上,外用新棉敷药饼上,再用洁净布条扎脐上,不使脱落。敷贴药饼后如腹泻1~2次后,去掉药饼以大米稀粥补之。


第四十九编 呕吐

呕吐或因太过饱,风寒顿嗽痘麻虫。
有物有声名为呕,有声无物虑慢惊。

有声无物谓之呕,
有物无声谓之吐,
声物俱有谓之呕吐。
①然饮食过饱,必眼浮面黄,足冷肚热,恶食吞酸,併出宿食,理当消导,服香橘饼、消积散主之。
②伤乳食者,自口角流出名(左口右见)乳,是乳多不能消化,满而外溢,非病也。
③伤风嗽吐者,痰气滞于胸中,肺气不顺,连嗽不止而吐也,宜服香苏散、二陈汤。
④如伤于冷者,面色惨白,吐清涎而夹乳片,以理中汤、香棱散止之。
⑤如面色惨白无神,睡则目睛露白,急以醒脾饮扶脾为主,否则慢脾立至矣。
⑥如身热鼻流清涕,饮食少思,咳嗽而吐者,是发痧疹之候也。
⑦然亦有痘疹时行而非虫非食,无故卒吐者,发痘也。
⑧若时常恶心,呕吐清水及蛔虫,胃中作痛,得食即止,虫也,服追虫散。
故呕吐不可不察,呕者难成慢脾,吐者易致中气虚衰,久则脾土衰败而成慢脾之症。
书曰女以吐为急,男以泻为急,此至言也。

消积散:
见四十编伤积。

香橘饼:
木香五钱,青皮二两,厚朴二两,三棱二两,广陈皮三两,麦芽一两,砂仁一两,炒神曲三两。
上药共为末,蜜水糊作饼子,砂仁汤磨服。

香苏散:
香附二钱,苏叶二钱,陈皮一钱五分,甘草五分,柴胡一钱,桂枝八分,防风一钱,羌活一钱。
上药加生姜三片,水煎热服。

华士按:《和剂局方》香苏散只有香附、苏叶、陈皮、甘草四味,无柴胡、桔梗,防风、羌活四味,故此方也是加味方。

二陈汤:
陈皮二钱,半夏二钱,茯苓二钱,甘草五分。
上药水煎服。

理中汤:
见第二编胎寒。

香棱散:
见十四编慢脾。

醒脾饮:
同上。

追虫散:
苦栋根皮四两,川楝子一两,槟榔一两,黑丑二两,使君子四钱,蓬俄术六钱,牙皂三钱,秦艽六钱,炙三棱六钱,芜荑三钱。
上药共为细末,量儿大小,每服五分至一钱,
砂仁汤调服。


第五十编 脾胃

脾胃中州贵得和,一身元气藉匤扶。
虚虚实实皆因损,助胃参苓是正途。

脾乃中州之土,一身之主也。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之源也。人生气血脏腑,俱由胃气而生。故东垣一以胃气为主,而养生之法,必先固其脾元,所谓补肾不若补脾是也。然小儿虽得乳食,水谷之气未全,所恃者胃气耳。胃气一虚,则四脏咸失其养,安有不病者乎。但得脾胃和畅,自然温蒸水谷,则诸病何由而染也。水儿忌食生冷,平调脏腑是良法矣。如胃气虚弱者,宜常服助胃膏、八仙糕扶之。

助胃膏:
土炒白术四两,广陈皮一两,茯苓二两,甘草五钱,山楂肉三两,苡米仁二两,莲肉去心一两,炒山药一两,扁豆一两炒一杵碎,砂仁一两,木香五钱,大枣五十枚。
上药用通潮水三十碗,煎三次成膏、炼蜜同收贮磁器内,每服人参汤化下。

八仙糕:
人参 山药 茯苓 芡实 莲肉各三两。
上药共研为细末,将上白糯米一升五合、粳米三升五合磨成细粉,将前药末和匀,用白蜜半斤,白糖霜一斤四两,隔汤燉开,以药粉拏扭成块,铺笼内蒸熟候冷切片,炭火烘脆,密藏瓶内,不时服之,有培补脾胃之功,老少男妇元气不足者服之,不特疗饥,而且轻身耐老。

第五十一编 心疳

咬牙舒舌口生疮,渴饮身躯瘦莫当。
骨蒸爱眠阴冷地,心经疳火疗无方。

疳有五种,世俗浑称为疳积,殊不知发于五脏而各异也。手心足底热如火炽,面赤唇红,鼻干口渴,骨蒸肌削发直毛焦者心疳也。此因惊不散,往来潮热,积而成疳,宜先服茯苓丸,镇惊清热。即进芦荟肥儿丸,除其骨蒸,自然平愈。若使延绵日久,致成疳火而难疗矣。

茯苓丸:
白茯苓三钱,赤茯苓三钱,芦荟三钱,石菖蒲一钱,琥珀三钱,川连三钱,钩藤二钱,远志姜汁炒一钱,虾蟆炭二钱,麝香五分。
上药共为细末,栗米煮糊丸,量儿大小,每服三至五丸。

芦荟肥儿丸:
芦荟三钱,土炒白术一两,茯苓一两,使君子五钱,炒神曲五钱,槟榔五钱,肉果麵煨去油五钱,胡黄连三钱,木香五钱,川连三钱,炒麦芽三钱,芜荑三钱,秦艽一两,银柴胡一两,地骨皮一两。
上药共为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用一丸,灯心汤磨服,胃弱者加人参三钱。


第五十二编 肝疳

肝疳之症面色青,体瘦如同鹤膝形。
日间两目似无恙,晚来有翳忽遮睛。

小儿肝疳,因冒风未散,久而为患。初起时憎寒作热,热久覆卧滋煎,肢体瘦羸,发穗毛焦,睛有白膜红丝,晚来两目视物不见,俗呼鸡宿眼是也。若不早治则成瞽目,急以五疳散服之,再以复明散间服,甚者以天麻丸投之亦妙。

五疳消积散:
见四十编伤积。

复明散:
天麻一两,芦荟三钱,青黛一两,胡黄连六钱,银柴胡一两,蝉衣一两,夜明砂炒一两,木贼草一两,草决明炒一两,五灵脂酒炒一两,龙胆草一两,蔓荆子四钱,谷精花三钱。
上药共为末,用不入水鸡肝连胆一并捣烂,入酒酿少许包于蔴布内滤去渣滓,将前药调和,每服一钱。

天麻丸:
青黛一钱,黄连炒一钱,天麻一钱,五灵脂酒炒一钱,夜明砂一钱,川芎一钱,芦荟一钱,龙胆草一钱五分,防风一钱五分,蝉衣一钱五分,麝香五分,干蟾头炙焦二个,炙全蝎二枚。
上药共为未,猪胆汁丸麻子大,每服三十丸,薄荷汤送下。


第五十三编 脾疳
脾疳俗语称河白,生冷肥甘伤乳食。
吃泥贪睡不生肌,腹膨顿泄非宜涩。

脾疳乃过食生冷肥甘,湿热所伤,积久成疳,而患此者必饮食无度,不生肌肉,头大肚胀而脚细,顿泻腥臭,色如腐酱。腹中胀满,泻出即安,少顷复旧。因脾气虚弱,故见神形困顿,昏昏欲睡。湿热交蒸而生虫,因而爱吃泥土等异物。虽系疲瘠,不宜以补剂骤止之。古云:有积当与渐消也。俗呼为河白(华士按:河白两字,是上海民间俗语,是指小儿面黄肌瘦,肚大脚细的疳证,在北方称“积”),须服五疳消积散香棱散,消去其积,复以健脾丸调养其本,方为正治之法。

五疳消积散:
见四十编伤积。

香棱散:
见十四编慢脾。

健脾丸:
白术土炒一两,人参三钱,茯苓一两,广木香三钱,神曲五钱,淮山药五钱,苡仁五钱,扁豆五钱,山楂肉一两,广陈皮五钱。
上药共研为末,量儿大小,每服五分至一钱,黄米汤冲服。


第五十四编 肺疳

肺经疳积时多嗽,胸高腹大痰涎臭。
口鼻生疮气逆粗,延及疳痨终不救。

肺疳先伤于风,次伤于食,未经表散,二邪为患。积热停于胃上,熏灼肺金,则咳嗽潮热,饮食不减而形体瘦弱,胸高腹大,口鼻生疮。急进清肺饮、芦荟肥儿丸,方能取效。若久延成痨则难治矣。

清肺饮:
见三十二编咳嗽

芦荟肥儿丸:
见五十一编心疳。


第五十五编 肾疳
肾疳身瘦多疮疥,腐烂牙根见血流。
气奔上焦因齿脱,得名走马肾经由。

肾疳乃骨蒸潮热所致,小儿腹热如火,四肢如冰,形体瘦削,遍身疮疥,时常泄泻,或吐逆烦渴。若积热奔湧上焦,则牙龈腐烂,流涎臭秽,甚致齿落,是名走马疳,属在肾经。此症最为险重,必当内服芦荟消疳饮,外以人中白散搽之,如穿腮破唇者不治。

芦荟消疳饮:
柴胡一钱,芦荟一钱二分,牛蒡子二钱,胡黄连一钱,川黄连三分,桔梗八分,连翘二钱,山栀二钱,生甘草五分,羚羊角磨粉三分(分二次兑服),薄荷叶八分,元参二钱。
上药加淡竹叶十片,水煎服。

人中白散:
人中白煅一两,儿茶五钱,黄柏三钱,川连二钱,青黛五钱,薄荷五钱,月石五钱,枯矾五分,冰片四分。
上药共为细末,密贮磁瓶,盐梅汤或金汁先漱口,次入药取涎流出其毒自解,如涎流入腹中,大便必泻,其毒愈炽矣。
如病重者加牛黄、珍珠、辰砂、龙骨、五倍子等。


第五十六编 丁奚哺露

疳蒸日久曰丁奚,手足如柴发渐稀。
目闭羞明纯下痢,古今断定不须医。

疳至经久不愈为丁奚,其症起于疳蒸,朝凉暮热,骨瘦伶仃。脾气虚弱,饮食不能运化,以致腹膨脐突,面色痿黄,吐虫泻臭,头骨开解,手足如柴,背脊如锯,肚高脚细,项软头垂,是丁奚哺露也。此症实为儿科疳症中难治之病,可
用鳖甲散、肥儿丸一试。如两目失明,泻痢频作,休得下药。

鳖甲散:
鳖甲一两,黄芪一两,白芍一两,生地五钱,归身五钱,熟地五钱,地骨皮五钱,人参五钱。
上药为未,每服二钱,开水送下。

肥儿丸:
见五十一编心疳。

华士按:本编将丁奚疳、哺露疳二症,合并为一,似有经纬不分之感。今据《幼幼集成》诸疳证治中所论丁奚证状为:“手足极细,项小骨高,尻削体瘦,腹大脐突,号叫胸陷者是也”。哺露疳证状为:“虚热往来,头骨分开,翻食吐虫,烦躁呕哕者是也”。以上文字,对二者证状有所区别,而于临床辩证,亦有所依据也。若论治法,丁奚疳宜化滞健啤,方用五疳消积丸、人参启脾丸。哺露疳宜消积杀虫,攻补兼施,先进集圣丸,后用人参丸以调补脾胃。

五疳消积丸:
使君子肉炒五钱,炒麦芽 陈皮 炒神曲 山楂肉各一两,白芜荑 黄连 龙胆草各三钱。
上为末,陈米饭为丸,每服一钱,米饮下。

人参启脾丸:
人参五钱,土炒白术五钱,白茯苓五钱,炒扁豆五钱,陈皮四钱,炒山药五钱,煨木香二钱,炒谷芽三钱,炒神曲三钱,炙甘草二钱。
上药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一钱,用建莲汤化下。

集圣丸:
芦荟微炒 五灵脂炒 夜明砂淘洗焙干 使君子肉 砂仁 木香 陈皮 俄术 黄连 川芎酒洗炒 炙干蟾各二钱,当归一钱五分,青皮制二钱。
上药共为细末,用雄猪胆二个,取汁和面糊为丸,每服一钱,米饮送下。

人参丸:
人参五钱,麦冬去心 姜半夏各三钱,大黄微炒二钱,炙黄芪 茯苓各三钱,柴胡 黄芩 炙甘草 川芎各二钱,诃黎勒煨三钱,炙鳖甲五钱。
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以粥饮下,量儿大小与之。


第五十七编 鸡胸龟背
鸡胸肺胀痰溢膈,龟背还从风气吹。
寻源逐本明斯侯,虽系沉疴可挽回。

鸡胸者乃感冒风邪,入于肺经,未得发散,以致风痰积聚心胸,不得流畅,肺热胀满,攻于膈上矣。夫肺朝百脉,人之呼吸,随气出入,呼则气出,叶垂而胸低,吸则气人,叶举而胸高,所以久嗽气逆,入多而出少,致胸高如鸡胸之状。
又有乳母多食五辛而成者,均服鸡胸丸、枳壳防风丸,随佐清肺饮敛之。如目直上视,痰涎上壅而发搐则难治。
龟背者,初生小儿,未及半周,强令早坐,遂使客风吹背,传入骨髓、挟乎肺热,则坐卧伛偻,背犹龟也。古方虽有龟尿点治之法,亦终成痼疾而不治矣。

鸡胸丸:
大黄煨一钱,天门冬去心五钱,百合五钱,木通五钱,炒枳壳五钱,杏仁去尖炒五钱,朴硝五钱,桑白皮五钱,炒葶苈子五钱。
上药共为末,蜜丸如芡实大,每用一丸,温汤化服。

枳壳防风丸:
枳壳麸炒一钱,防风一钱,独活一钱,大黄一钱,前胡一钱,麻黄一钱,归身一钱,
上药共为末,麵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饮下。

清肺饮:
见二十二编咳嗽。

取龟尿法:
将龟放在荷叶上,候龟眼四顾,用镜照之其尿自出。


第五十八编 痧痨

痧为麻子乃时行,医理精明治不妨。
久嗽成痨当介意,清疳丸子急须尝。

古言曰麻,俗呼曰痧。乃时气传染之症。发则沿村遍市,初见点时须透表,发出将足时以清凉解毒,苓、连、犀、柏之类治之。勿使邪火拂郁,薰灼肺金,则能免此疾患矣。如
邪热不清,久嗽不止,肌肉削瘦,便成痧痨。必速进清疳丸、当归养血汤,龙胆安神丸间服之,方可奏效。

清疳丸:
胡黄连二钱,川连二钱,龙胆草一钱五分,青皮醋炙一钱五分,芦荟一钱五分,使君子肉一钱五分。
上药共为末,神曲和丸,每服十丸,糯米饮送下。

当归养血汤:
生地三钱,当归三钱,川芎一钱五分,麦冬三钱,木通八分,山栀三钱,甘草五分。
上药加灯心三分、竹叶一钱煎服。如便秘加大黄二钱(后下)。

龙胆安神丸:
全当归二钱,龙胆草二钱,黄连二钱,全蝎七只,石菖蒲一钱五分,茯苓一钱五分。
上药共为末,加猪心血,米糊为丸,如麻子大,朱砂为衣,量儿大小,每服五~十丸,灯心汤送下。

华士按:上海地区把麻疹俗称为痧子,痧痨是麻疹后遗症之一。由于患儿体质娇弱,调治失当,使疹后余邪不清,邪毒伤阴,耗伤肺气,延久而成此症。临床每见潮热日久不解,
并见咳嗽烦渴,大便不调,形体羸瘦,皮肤枯槁,治宜养阴清热,方用地骨皮饮加减。
地骨皮饮:
地骨皮三钱,银柴胡一钱五分,知母二钱,鳖甲四钱,黄芩二钱,太子参三钱,北沙参三钱,赤茯苓三钱,生甘草一钱。
上药水煎服。


第五十九编 霍乱
吐泻无因心腹痛,过食生冷受凉风。
渴时饮水伤肠胃,邪正交攻快理中。

霍乱者,吐泻也,有心痛而吐者,有腹痛而泻者,故有冷热之分。冷者先泻后吐,不喜饮水,治以理中汤。热者先吐后泻,易渴喜饮,治以五苓散、藿香正气散。又若盛夏初秋,乘凉露卧,或月下久坐,渴饮冷水,过于生冷,攻击肠
胃,故暴吐暴泻,手足俱痹,筋挛而痛,口气温,面色惨白,脉缓,再以手按两膝下,筋缩而引于皮肤之间,此其症也,治以理中汤。

理中汤:见第二编胎寒。

五苓散:见第八编夜啼。

藿香正气散:
藿香三钱,焦白术三钱,茯苓三钱,广陈皮一钱五分,法半夏二钱,厚朴一钱五分,紫苏二钱,大腹皮二钱,白芷一钱五分,炙甘草五分,桔梗八分。
上药加生姜二片,大枣三枚水煎服。


第六十编中暑

发热唇干呕吐极,啼哭焦烦小便涩。
大便如筒由中暑,益元清热当为急。

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暑者六淫所中也。小儿得之,而赤唇红,脉数烦躁口渴,啼哭呕吐,小便赤涩,大便洞泄,好睡冷处,多饮水浆,手心火热,此中暑也。以益元散、黄连香薷饮治之。

益元散:
见三十五编溺血。

黄连香薷饮:
见三十一编吐泻。


第六十一编 中寒

面青唇白惟思吐,肢节酸疼似水浇。
内热外寒身体痛,表散其邪始即消。

中寒者,感冒天地之寒,肃杀之气,或多食生冷,以致直中脏腑,面青(左白右光)白,呵欠倦怠,甚则吐泻相兼,手足如冰,肢体沉重,牵引百节酸疼,急进理中汤、香苏散祛其寒邪,免生他患。

理中汤:
见第二编胎寒。

香苏散:
见四十九编呕吐。


第六十二编 中恶

无端叫吼神昏室,言语颠狂口吐沫。
舌黑脉沉真死候,纵逢佗景难祛辟。

小儿卒然叫吼,两目上视,手足战慄,舌根短缩,言语错乱,口出白沫,非虫非食,亦非痰厥,乃中恶也。是感受秽恶不正之气及异声异物惊触所致。治法宜苏合香丸,镇心定志,芳香开窍。若六脉沉伏,舌上青黑者,虽华佗、仲景,
亦不能挽回也。

苏合香丸:
白术 青木香 犀角 制香附 飞朱砂 煨诃子 檀香 沉香 丁香 荜菝各二两,麝香一两五钱,冰片 乳香各一两。
上药研细末,用安息香二两研末同黄酒一斤熬膏,加入苏合香一两,再加炼蜜作丸,每丸潮重一钱,腊封,用时剖取,薄荷汤化服,小儿每丸分二次服。

华士按:方中犀角一味,为稀有动物犀牛之角,今临床已不用,可用水牛角加倍量代之。


第六十三编 疟疾

疟之形状有多般,外感风寒暑湿成。
内伤乳食皆为病,故令寒热往来生。

小儿疟疾俱因风食为患。此症夏秋之间为多,因其表里邪热,不能发越,阴欲入而阳拒之,阳欲出而阴遏之,阴阳相搏而疟作矣。然夏伤于暑,秋必发疟之言非也。冬春染患,亦间有之,病之浅者在三阳,一日一作。深者在三阴,故间三、四日而一作,作愈迟,病愈深也。唯疟不可截,小儿疟疾多因食,一语昭然,此要言也。小儿无七情六欲,不识不知,皆由风食使然耳。故不必察其虚实,有余之症多,不足之症少,但当消其食,去其邪,使其由阴而阳,有晏而早,或至参差,可不药而愈矣。

华士按:由晏而早,是指疟发时间,由晚逐渐提早,是去阴就阳之意,病渐向愈之象。

截疟不二饮:
槟榔二钱,草果一钱,知母一钱五分,陈皮一錢五分,枳壳一钱五分,半夏一钱五分,川贝一钱五分,苍术二钱,柴胡一钱,乌梅五分,炒常山一钱。
上药水酒各半,加姜二片煎半盏,露一宿,明日五更温服。
此方直待五、六发后方可用之,如截疟过早反致留邪为患。


第六十四编 痢疾

痢名滞下古来传,赤白肠中痛莫言。
补益厚肠且缓用,治之当以利为先。

痢者起于夏秋,湿热郁蒸,过食生冷积久而成。所谓物积气滞,故古名滞下。
热胜则腹痛,湿胜则腹不通。
①赤属小肠伤于血分,白属大肠伤于气分,赤白相兼,气血俱病。
②非赤白而纯黄,乃食积伤脾。
③身热而得者为疫痢,白者以温胃消积治之。红而里急后重者,先宜推荡,去其宿垢,七日之后便不宜也。赤白兼下,当调和气血。
③又有身热而闻腥则呕,不能饮食,名曰噤口。此湿热薰蒸清道,胃口闭塞之故。更当察其病之新久,质之强弱,脉之感衰,以分虚实。

经不云乎,身表热者内疏之,小便涩者分利之,热者平之,寒者温之,盛者和之,过者止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此治痢之大要也。
又须明脾肾两脏,先泻后痢者重,脾传肾为贼邪,难疗。
先痢后泻者轻,肾传脾为微邪,易愈。
唯痢不可止,恐邪得补而愈甚,更增他症矣。初宜导气汤、槟榔丸,次以香连丸、加减养脏汤,平调脏腑,去积和中取效。

导气汤:

槟榔二钱,积壳一钱,厚朴一钱,白木香八分,山楂三钱,建曲三钱,紫苏一钱,甘草五分,砂仁一钱(后下)。
上药水煎服,如病在三日前加大黄钱五分、芒硝一钱。
红痢加川连三分、当归二钱,白痢加干姜二分。

槟榔丸:
槟榔二两,大黄二两,枳实一两,木香一两。
上药共研细末,神曲糊为丸,如绿豆大,量儿大小,每服三~五丸,开水化服。

香连丸:

川连二两(用吴茱萸同炒去蓃用连),广木香五钱。
上药共为末,神曲糊为丸,如芡实大,量儿大小,每服五至十丸。

加减养脏汤:
白术(米泔水浸土炒)三钱,茯苓三钱,广橘皮一钱五分,炙甘草五分,木香八分,楂肉三钱,白芍酒炒三钱,神曲米炒三钱,山
药三钱,枳壳一钱五分,川连酒炒五分,扁豆三钱。
上药加莲肉三钱,如虚者加人参一钱,或用党参三钱。

痢疾不治诀:

舌上生苔白似绒,绕脐腹痛定然凶。
痢症见之俱不治,卢扁妙手也无功。
痢疾更加清水泻,食物呕吐是难医。
补泻两难无妙法,为医发愁力不从。
溺来沙屑慢惊期
舌胎带黑形如墨,脉沉细小不能痊。
实大紧弦蒸取汗,轻推宿垢效称全。
下痢最怕脉浮出,浑身冷汗似珠流。
渴饮药物随时出,老幼逢之命必休。


第六十五编 脱肛

脱肛病久大虚极,元气下陷多伤力。
或因泻痢滑难收,积止升提方有益。

肺与大肠为表里,而肛门为大肠之魄门也。故肺脏蕴热,则肛门秘结。肺脏虚寒,则肛门脱出。小儿患此,大都因痢而得。痢乃里急后重,用力努责,肛门坠下。久则元气虚极,
岂能收敛耶。亦有大病之余,叫号耗气,不在此论。然痢症提肛更难,提其肛,恐阻塞积滞,如行其积,恐肛门愈滑,必须审其积滞已清,当用升提大补元气,无不奏效。

提肛散:
人参一钱,黄芪四钱,升麻一钱,甘草五分,川芎一钱五分,当归三钱。
上药水煎服。

壁土汤:
陈壁土四两(河水煎),候肛脱薰洗,以五倍子末掺之。

鳖头散:
活鳖头黄泥裹煅,烟尽为度,去泥研末掺上肛门即收。


第六十六编 疟癖

癖生左胁斯为患,日久过脐终不散。
阿魏膏敷艾炷薰,膨胀形消何足惮。

癖者痞也,生于左胁皮里膜外。捏之有形,小者如覆杯,大者如手掌。或因食积惊气结成。疟之临发也,邪正交攻时,父母切弗紧抱,若寒邪不得舒(左氵右申),生痞之原,实始于此。凡看法必令小儿对面,医以右手中指抵儿腰项,以大指在肋下捏之即可见矣。俗谓男左女右者,真庸愚之说。然痞者病也,
殊不知左属血,右属气,使拘其左右,竟以血为气乎。治法须用阿魏膏以狗皮摊贴,但犬性属阳,大热之物,不若用真蕲艾当痞块之中灸三壮,使痞气消而疟顿止。如灸其偏,恐难取效,若日久沿过其脐,灸亦无益,痞散成膨,多致不救。

灸法:
用真蕲艾柱以隔蒜,至第三壮去蒜。灸毕俟发泡,以葫芦花捏烂及草上露水涂之,再用清凉膏护盖,良肉长满,永不为患。艾取蕲州者良,蕲艾火头向下,火息痛止。土艾火头向上,火息痛不止。何以别之,将米一升,上置鸡子一枚,灸一壮,蛋熟者蕲,不熟者土,故知其有拨山之力也。


第六十七编 痢后风

痢后风来双膝疼,血虛筋缩步难成。
膏梁厚味多宜啖,不日犹堪复旧行。

久痢将瘥,忽然双膝酸疼,肿大无力,足曲筋缩,立则掣痛,类平鹤膝而非也。因痢后营卫大虚,气不能充胃,血不能养筋,须十全大补汤主之,加餐醇酒厚味半月可安,如投攻风活血之剂,治亦徒然。

十全大补汤:
见二十七编胎怯。


第六十八编 休息痢

痢久不止名休息,推补两难无定识。
槐术健脾和血稳,若延时日终须厄。

父母慎于调护,庶使儿无疾病,虽有微疴,亦易见效。痢者初则推之,久则和之,治之大略也。休息痢乃痢久不止之名,因其不戒口味,不服推荡之药,荏苒迁延,以成痼疾。此症忽而腹痛,下红下白,面黄神倦,谷食不化,申哺潮热,脾虚发肿,攻补两难,束手待弊矣。庶几以槐术散,健脾和血而得愈也。

槐术散:
白於术一两(米泔水浸一宿,陈壁土炒焦),
槐米四两炒焦。
上药共为细末,白痢淡姜汤化服,赤痢红砂糖冲服。

金针治休息痢方:
扁豆花干三钱(红痢用红白痢用白),
陈茶叶三钱,石榴皮三钱,藕节三钱。
上药水煎,露一宿,红砂糖调服。


第六十九编 黄疸

黄疸虽分五种因,孩提只为食而成。
脾间湿热相蒸盦,利水消脾化热平。

疸之为病,湿热而成。经云:疸之湿热,盦粙相似。小儿因饮食不节,脾胃受湿,面目黄色,小便涩而不利,利而色如屋漏水相似,着物皆黄,乃疸也。用茵陈五苓散治之,如渴而不休者难治。

茵陈五苓散:
粉猪苓三钱,泽泻二钱,焦白术三钱,茯苓三钱,川连三分,茵陈五钱,黑山栀三钱,大黄二钱。
上药水煎热服。

金针治黄疸方:
小儿畏药,以芹菜汁热酒冲服,或饮生豆腐浆亦可,力弱气薄者忌药,可用葫芦酒、高梁汁等单方验方。


第七十编 积气

积气生于脾脏旁,现形发作痛难当。
状似覆杯真确论,下气温经定得康。

腹痛有寒热虚实之分,相类相反之别。夫积气痛者,在脐之左右,或起于脐下丹田穴,痛则有形有声圆如覆杯,长似臂状,以热手熨之,痛缓而有声,便无迹也。内科称为伏梁、奔豚。故经云:“其形如瓜,其声如蛙。”小儿得之,因食积未尽,寒气侵袭,流于小腹而成。法当以遇仙丹下其积,次以橘核散温经逐冷,其功甚伟。如痛骤面色(左白右光)白,脉来沉细者,大茴香汤治之。大凡腹痛一症,不可不详究其源,倘概治其为积气,以热攻热,以寒逐寒,能无误乎。

遇仙丹:
白丑头四两(生熟各半),尖槟榔一两,茵陈五钱,三棱五钱,蓬莪术五钱,牙皂五钱(炙去皮弦)。
上药共为末,醋糊为丸如绿豆大,量儿大小,每服五分~一钱,白汤送下。

橘核散:
青木香一两,小茴香一两,大茴香八钱,橘核二两,蓬术一两,姜黄八钱,吴茱萸一两(醋酒浸一宿焙)。
上药共为末,砂仁汤下。

大茴香汤:
白术三钱,枳实一钱,元胡索三钱,青木香八分,肉桂五分,橘核三钱,香附三钱,吴茱萸六分,大茴香一钱。
上药加生姜二片,水煎服。


第七十一编 停积

心前胀满食伤脾,硬肉顽鸡运化艰。
儿若患此终须医,鸡金散服不游移。

停积者,硬物停滞于胃脘也。人生一小天地,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以气血脏腑营养百骸,脾者中央之土,土生万物之义也,脾与胃相为表里,故脾土健旺,则五谷入胃,自能运化而无疾病矣。凡为生冷硬物,如羊、鸡、猪肉等所伤,必胃脘高耸,按之辄痛,面黄烦热,似疟非疟,此症与伤食大不相同,轻则成疸,重则殒命,急以牛黄散消之,如未效以鸡里金散磨其宿积可安。若心前坚硬,热久不止,大肉削瘦,生痰气促,胸高胀满者必死。

牛黄散:
见三十九编伤食。

鸡里金散:

鸡内金瓦上炙脆研末,量儿大小,每服五分~一钱,黄酒调服。

华士按:停积亦可用外治法,即用芒硝一两或二两,装入布袋内,将药袋放在患儿腹部(脐上中脘穴处),外用柔软布带束紧,一宿后去掉,消食积效果颇佳,临床已实验过多次。


第七十二编 鼻衄
心火热甚灼金中,衂血妄行似吐同。
头疼身热防疹候,治参表里究无穷。

鼻乃肺之窍,齿乃骨之余。衂血为心火热盛,上薰肺金,以致血热妄行。故鼻与吐血同,久衂则虚怯不足,治衂与吐血同,以河间地黄散治之,甚者用犀角地黄汤。如身热而兼有表症者乃疹也,疹乃衄血为吉,邪从衂解也。务宜详察表里,不可一例施治。

河间地黄散:
生地 天冬 熟地 地骨皮 枸杞子 黄芩 川连
白芍 甘草 黄芪 柴胡
上药各等分,水煎服,下血加地榆。

犀角地黄汤:
犀角三分(磨粉冲服),生地三钱,白芍三钱,丹皮三钱。
上药水煎服。

华士按:金针此方,称“各等分水煎服,”然犀角系珍贵之药,临床用量与诸药不同,故不能同它药等分。现代多用水牛角一两代,入煎剂,但须先煎半小时后入余药。


第七十三编 便血

大人便血是肠风,小儿患此不相同。
野鸡痢症求原本,各依方药奏奇功。

大人便血名为肠风,脏毒或痔疮等。因小儿得名野鸡痢,其候粪前粪后,点滴而下,无腹痛后重者是也。因内有蕴热,积于大肠,外被客风吹入肛门。风动火生,则血热妄行,久而不已,面黄体倦,四肢无力,身发浮肿,饮食不化,反成他患。治以地黄汤。大人肠风及痔疮出血不止者,服补中益气汤,不宜妄投苦寒伐胃之剂,使气血凝滞,难以奏功。惟小儿患此,一交春季而自愈矣。

地黄汤:
即地黄丸见十九编项软。

补中益气汤:
人参一钱,白术一钱,当归一钱,陈皮一钱,甘草五分,黄芪一钱五分,升麻五分,柴胡五分。
上药加地榆一钱同煎,用芝麻油蘸纸丁火烧荆芥灰研末,调和前药温服。


第七十四编 闭结

气闭血枯大便结,内火有余唇破裂。
轻与大肠通利重,神功立见汤浇雪。

闭者大便不通之谓,结者大肠燥结之谓。大肠与肺相为表里,为传送之官,故气血流行,则大便无阻滞。若内热火旺,上则唇舌口疮破裂,下为大便燥结难行。又有病后及老人难便者,乃血虚气弱,不能传送于大肠也,当用润肠丸主之。如火旺而体壮者可大承气汤下之。如小腹疼痛,按之有形而坚于大便者,可用蜜导法施之。

大承气汤:
见三十六编伤寒

润肠丸:
麻仁一两,归尾五钱,桃仁一两去尖,生枳壳一两,郁李仁一两,生地一两。
上药共为末、蜜丸,每丸重一钱,每服一丸,白汤送下。

蜜导法:
白蜜半斤,熬老黄色,加牙皂末少许,再煎三、四转,即将杓放水面勿令进水,候冻再置火上,稍有烊意,即挑起以手捻如枣核,长约四、五分,两头光园,蘸菜油纳入谷道,须曳燥屎自下,若不能通利,须再进一枚为妙。


第七十五编 泄泻

泻分多种积风惊,冷热虚疳暑泻成。
伤食脏寒并水利,各分调理治方平。

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纷绪。泻者如水之泻也,势惟直下,为病不一,总名泄泻。若泄泻久延不止,往往导致脾虚肝旺而成慢惊之候。①若症见面黄夜热,头颈细小,腹痛而泻,泻后痛减,或泻或止,此为积泻,以五疳消积散治之。
②身热泻青多沫,为伤风泻,以疏风分理散治之。
③大便青黄,睡中惊叫,因惊风脾弱得之为惊泻,以健脾温胃散治之。
④腹痛肠鸣,大便或黄白糟粕,水液澄清,面色青白,不思饮食为冷泻,以木香豆蔻散治之。
⑤大便黄,不杀谷,小便赤涩,口干而烦躁,有声如钓桶泼水,水泻过即止,半日复然为热泻,以五苓散分理之。
⑥脾胃气虚下陷,滑泄不止为虚泻,以参苓白
术散温补之。
⑦肚高脚细,腹膨顿泻,色如腐浆而腥臭,出则
安然,顷之复旧为疳泻,以五疳消积散消导之。
⑧口渴唇干,烦躁啼哭,小便涩少,大便洞泄为暑泻,以益元散平之。
⑨面色萎黄,腹中作痛,大便臭如败卵为伤食泻,香橘饼主之。
⑩初生小儿,粪如竹青色,为脏寒泻,以理中汤温之。
泻多清水,夏则五苓散,冬则胃苓汤。然暴泻非阴,久泻非阳,故治法
务宜区别寒热虚实及临床特点,以免用药不当而延误。
凡诸泄泻,勿使迁延日久而成慢脾。若面赤唇红,变痢发搐,肉削身冷,不食滑泄,粪门如筒者俱属不治。


五疳消积散:
见四十编伤积。

疏风分理散:
见三十一编吐泻。

温胃散:
见二十八编滞颐。

木香豆蔻散:
木香一两猥,肉豆蔻四两(煨去油),诃子肉四两煨,干姜二两。
上药为末,砂仁汤调眼,每服四、五钱。

五苓散见第八编夜啼。

参苓白术散:
见四十编伤积。

益元散:
见三十五编溺血。

香橘饼:
见四十九编呕吐。

理中汤:
见第二编胎寒。

胃苓汤:
苍术米泔水浸炒三钱,厚朴姜汁炒一钱五分,陈皮一钱五分,甘草五分,白术土炒三钱,白茯苓三钱,猪苓三钱,泽泻二钱,肉桂五分。
上药水煎,入盐少许,温服。


第七十六编 蛔厥

蛔虫痫症痰食厥,四病休将一例同。
辨得分明如拾芥,定然奏效有奇功。

蛔厥者,小儿卒然不省人事,握拳曲足,如惊之状。
唯厥之名甚多,风痰壅盛不已者为痰厥。
腹中鼓响者为食厥。
时发时止,口吐白沫者为痫也。
古云:面上多黄色,腹内多虫积,两颧带白小点者乃有蛔虫之验也。因好食肥甘湿滞之物,
致停积于胃,日久生虫,如腐草为萤也。蛔厥攻心,诚为可畏,须以遇仙丹杀虫取积,甚者用备急丸攻之,或用追虫散使虫从大便中出。虫去用参苓白术散调理。须知上半月虫头
向上易治,下半月虫头向下难治,必须用肉羹糖蜜食下之,引虫头向上,用药攻之立应矣。

遇仙丹:
见七十编积气。

追虫散:
见四十九编呕吐。

备急丸:
见十二编急惊。

参苓白术散:
见四十编伤积。

华士按:蛔厥为蛔动不安,痛甚而四肢厥冷也。故尤在泾曰:“蛔厥蛔动而厥,心痛吐涎,手足冷也。”金匮治蛔厥,乌梅丸主之。故本病亦可用乌梅丸为治。关于编中提到的致
病原因,由于小儿好食肥甘湿滞之物,致停积不化,郁蒸化热,日久生虫,如腐草为萤也。因古代限于条件,不能检查病原之成因,因此只能以物理之常,“如物必自腐而后虫生”“腐草为萤”等来比喻解释。因时代不同,实不能责难于古人也。然能于望色中审知虫患,确属临床宝贵经验。又曰:“上半月虫头向上易治,下半月虫头向下难治”之论,则纯系古人臆说,不足为据。关于先用肉羹糖蜜诱虫,而后投以杀虫之药,此法犹似仲景之甘草粉蜜汤意,可资参考。


第七十七编 溺癃

辛然溺闭是名癃,小便难舒急痛攻。
气滞膀胱须导引,清金利尿自能通。

心火热甚下移于小肠,故溲短而涩,盖小便之行,皆赖肺气下降而输化,所以心火剋金,则失降下之令,故卒然闭塞。或大病之后,肺气虚而不能下降,则壅塞膀胱、膀胱有下口而无上口,由气化则能出小便也。治当清金降气,略佐升提之品,使其气一松则自出矣。如小肠移热短涩者,益元散主之。如痢后溺癃及小便中带砂屑者不治。

益元散:
见三十五编溺血。

华士按:本编金针仅附益元散一方,对肺热气壅之溺癃,则尚少治疗方药,今特补录清肺饮一方,以求证治相符云。
清肺饮:
黄芩二钱,桑白皮二钱,麦冬二钱,山栀二钱,木通八分,茯苓三钱,车前子(包)三钱。
上药加升麻八分,水煎服。

又附外治法
一、生姜三钱,豆豉三钱,葱白五个,川山甲一钱研细末,盐少许,以白麺加酒少许,捣烂后做成饼贴小腹。
二、独头蒜一个,栀子三枚,盐少许捣烂,摊贴脐上,良久可通,未通可再涂阴囊上。
三、葱白一斤搞碎,入麝香少许拌匀分二包,先置脐上一包,热熨约十五分钟,再换一包,以冰水熨亦十五分钟,交替使用,以通为度。



第七十八编 胎内伤

儿在娠时形未成,须防跌扑子胎惊。
若还一致怀中损,产母婴孩两命倾。

胎内伤者极其难辨,产下头皮血肿,渐至穿破,父母但知稳婆所伤,殊不知跌扑胎损,未产而此症已成。但见是候,当问其由,如无内症,容易收功。用赤石脂、文蛤、湘粉、珍
珠、象皮、冰片等研细末干掺,不宜用油调,盖因头皮最宽,经油即大,此真诀也,故用收敛药效。如损要害之处,卒难图功耳。


第七十九编 奶癣

叠叠肌肤似癣形,小儿此患为何生。
须教娠母知撙节,免使周身疮疥成。

小儿奶癣,发于百日之内,忽然头面周身形如癣状,有边园广,大小不一。因父母素辛热炙煿之物,以致热毒浸润胎中,生下孩儿成此患矣。不发寒热,全无痛痒,治以文蛤四两打成块,先炒黄色,次下川椒二两同炒黑色,烟起为度,入缶内密封,再下轻粉五钱研细,香油调敷,母戒口味立愈。

华士按:本编所论奶癣,即婴儿湿疹也。据《系统儿科学》一书所载,是属于渗出性素质,与中医所说的胎毒、头面疮或胎癣相近,此症多见于哺乳小儿,有的患处流脂成片,
搔痒不绝,睡眠不安,颇难治愈。往往在断乳后才逐渐消退。
由于素质关系,故对能引起过敏及刺激的因素,应尽量避免。中药可服散风苦参丸(苦参、大黄、独活、防风、枳壳、元参、黄连、黄芩、生山栀、菊花),外治可用青黛散(青黛、生石膏、滑石、黄柏共研细粉)干擦或用麻油调敷患处,亦有良效。


第八十编 赤游丹毒

紫赤丹毒属火由,遍身游肿似云头。
急须药石清凉妙,入腹难医莫强求。

丹毒者,感于未生之前,发于已生之后。儿在胎中,赖父母精血以养生,父母不能节欲,于是欲火昌炽,胎必受侵。复因娠母不戒口味,或于襁褓火烘熏灼,重褥连裀,往往受热发作。临发时身热啼哭惊搐,次生红肿,光亮游走,发无定处,按之极痛。先从头起者,名天罩丹,治以升麻葛根汤,母子同服。丹毒起于腹背,流于四肢者轻,四肢流入胸腹者重。先宜针砭,去其恶血,以如意金黄散敷之,内服大连翘饮、三黄散。砭血之处,肉便和软,声清腹软,可以回生,丹毒入腹者必死无疑也。

大连翘饮:见第四编胎热。

三黄散:
同上。

升麻葛根汤:
升麻八分,干葛一钱五分,柴胡一钱,黄芩一钱五分,黑山栀二钱,连翘二钱,木通八分,甘草五分,白芍二钱。
上药河水煎服。

华士按:上方原是《阎氏小儿方论》透发麻疹方,原方只有升麻、葛根、芍药、甘草四味,今金针此方又增加了柴胡、黄芩、黑山栀、连翘、木通诸药,治小儿赤游丹毒初起,
以透发清热解毒为主,虽名日升麻葛根汤,实际上已是该方的变方。

金针治赤游丹毒方:
大黄生二两,甘草生一两为末,加韭地上蚯泥适量同研细,搥新鲜,柏树枝汁敷,可免刀砭。


第八十一编 赤游癣
秽毒胎中游癣逢,奚堪误认赤游风。
若将刀砭图侥幸,一似咽喉遇剑锋。

游癣者,感受胎中秽毒也。初则发于唇口眉眼之间或肛门小便之处,其色淡红,其形似癣,有边沿晕迹,故名赤游癣。游癣易愈易凶,游癣难以取效而无丧命之虞。忽发红斑,遍身脂水沿流皮肤,成片脱落,令人可畏。不日宛然无迹,医者从不能治痊,必俟其血脉充足不药而愈。如误作游风治,以刀针砭割,则害人多矣。
游癣有二,干者易治,湿者粘烂甚痛,因而殒命者不少,为治者须知之。


第八十二编 重舌木舌

婴儿患此重木舌,啼哭无声声亦咽。
面色频更白与青,却遇惊啼命必绝。

重舌者,附于舌根如舌而短小,或在舌下故名重舌。近颊腭曰重腭,皆当刺泄其血,用冰硼散搽之,木舌者,皆由心脾两经积热,舌为心苗,脾络舌本,故令舌尖肿大,塞满口中,若不早治,为害甚速,用朴硝散调敷,内服泻心散,自当可退。(重腭俗名螳螂子)

冰硼散:
见第十编鹅口

朴硝散:
朴硝二分,紫雪丹三分,白盐少许,冰片一分
上药共研细末,井水调敷。

泻心散:
犀角五分,川连一分,大黄二钱,山栀一钱,黄芩一钱,连翘一钱,薄荷五分,甘草五分。
上药加灯心草,水煎频服。

华士按:犀角现已不用,可以用水牛角代之。


第八十三编 风毒

头面肌肤似橘皮,莫将错认大头医。
形如汤泡由风毒,表散风邪得治之。

风毒者,因感不正之气而发也。其始身发寒热,头眼卒肿与伤寒大头相似,而治法不同。大头者,头项俱肿,身痛头疼,脉来洪数,澹语烦躁者是,幼科无此症也。风毒必内症平和,饮食如常,但宜戒口避风,服荆防败毒散易于奏绩矣。

荆防败毒散:
荆芥一钱,防风一钱,干葛一钱,连翘二钱,牛蒡子二钱,薄荷八分(后下),木通八分,桔梗一钱,甘草五分。
上药加灯心三分煎服。


第八十四编 走马疳

臭息崩砂及溃槽,腐根宣露热之饶。
牙根脱落常流血,只为疳蒸奔上焦。

走马疳其名有五,初起因热奔上焦,口臭出血名臭息。次第齿黑名曰崩砂。致于断龈,名溃槽。热血进出名宣露。甚者牙皆脱落,名腐根。其患迅速,久则穿腮破唇,必不可治。
外用人中白散,冰硼散搽之,取去黑臭腐肉,内见红肉血流者吉。如取顽肉不脱,秽臭不减,身热不退者不治,须服芦荟消疳散。
牙疳有五不治,牙落无血者不治。口臭涎秽者不治。穿腮破唇者不治。见腐不脱者不治。用药不应者不治。

人中白散:
见五十五编肾疳。

芦荟消疳散:
同上。

冰硼散:
见第十编鹅口。

华士按:走马牙疳,因其腐烂迅速,势如走马故名。此由小儿热蕴阳明,郁蒸化火,毒热上攻所致,故本证除编中所载方药外,内服可用清胃汤,外用赤霜散(一名金枣散,外科全生集方,俗称枣散)颇有效验。前贤张山雷在钱乙小儿药证直笺正》一书中说:“寿颐近得一简便单方,用藤黄(即国画家所用之物,以空心如笔管者为佳,名笔管黄)研细,掺腐上极效,已实验过。”可作我们参考。

清胃汤:
生石膏五钱,生地二钱,丹皮二钱,黄连一钱半,黄芩二线,升麻一钱。
上药水煎服。

赤霜散:
用红枣一枚去核,入黄豆大红砒一粒,丝线扎好,放瓦上炙,烟尽为度,闷息冷透研极细末,加冰片一分,再研匀敷患处。


第八十五编 乳蛾

小儿咽症看犹难,乳蛾发出有双单。
利膈清咽真妙法,须防气促及生痰。

咽喉为一身之要道,为心、肺、肝、肾呼吸之门。若咽喉有病,则害人迅速。小儿患此,非蛾即痹,两症或因风热实邪不散,热则生痰,痰火并举而得也。小儿喉痛,何以知之,但吮乳必哭,其病必在喉也。取筷压其舌,察其喉,蛾发于关外,或左或右,或左右皆有,突如蛾腹,故得其名。治乳蛾儿大者,以针刺出血吹冰硼散,内服清咽利膈汤,慎勿误犯蒂丁,致使发生意外。如儿幼不必刺血。又大人患此,甚
者水谷难入,将土牛膝根打汁饮之。

冰硼散:
见第十编鹅口。

清咽利膈汤:
前胡一钱五分,防风一钱,荆芥一钱,连翘二钱,牛蒡子二钱,元参二钱,山栀二钱,桔梗八分,山豆根一钱五分,甘草五分。
上药加灯心三十根,水煎服。


第八十六编 蚂蚁丹

火丹传说外科医,属在孩儿何可辞。
端是三焦风与热,清凉解毒不须疑。

小儿三焦风热乘于肌表,风动火生,风火相搏,身发寒热,遍体如丹,似痧非痧,斑如云片,上有风栗,发之多痒,烦渴焦躁者蚂蚁丹也。以化斑解毒汤主之,散其邪热,七日后即安。如不戒口,反将热水洗澡,变为顽风癞癣矣。

化斑解毒汤:
川连五分,生石膏五钱先煎,连翘三钱,荆芥一钱五分,元参三钱,大力子三钱,升麻八分,淡竹叶一钱,知母一钱五分,人中黄(包)一钱,甘草五分。
上药水煎服。

制人中黄法:
大甘草去皮作粉,用大竹筒一段,钻一孔,将甘享粉放入筒内,以木钉塞没,浸粪池百日或七七日,将竹筒捞出,取清水浸去臭气,阴干劈开,放纸上拨晒,研细贮磁瓶听用,此药能清热解毒,治诸般恶疮。


第八十七编 喉痹

风热逗留传肺胃,无时作咳少痰涎。
高声开口伤风嗽,闭口低声喉痹传。

幼科乃哑科也,凡儿身热无不有因,如不见病之根由,未便妄图侥幸。此证乃三焦风热郁于肺胃,久热不退,喉为火邪薰灼,则发为痹。初起似乎伤风,而伤风嗽者,声高开口,嗽而有痰,或顿嗽者是也。喉痹则嗽声低小,闭口无痰,音不响亮者是也。此症一见应先察其喉,如未腐烂,急吹冰硼散,内服加味清咽利膈汤,十中可保七、八,如少有腐状,能进饮食,尚可保其三、四,如水谷不入,腐烂臭秽,啼哭无
声,鼻扇气促者无可生之理也。

冰硼散:
见第十编鹅口。

加味清咽利膈汤:
连翘一钱,川连一钱,元参一钱,银花一钱,黄芩一钱,防风一钱,桔梗一钱,甘草一钱,荆芥一钱,薄荷一钱,牛蒡子一钱,黑山栀一钱,大黄一钱,元明粉二钱。
上药水煎热服。

第八十八编 盐哮醋哮

哮拨总是咸酸得,经久膺胸高露骨。
发时气喘不得眠,艾火一炙拨山力。

身热在表为肺风,气促不息为痰喘,无此两端,时发时止为哮拨。肺乃轻清之脏,恶咸酸热毒,食之太过,触之暴哭,必入于肺而成哮拨。方书治法颇多,从无效验,家传灸法,术秘青囊,男左女右,灸其小指尖头少冲穴一壮,艾火将息,内有盐块半米许跃出为验,戒咸酸四十九日永不复发。
如延岁月希其自愈,终成肺痿龟胸等症而不治

第八十九编 痄腮

发颐传染痄腮名,不论双单一例形。
俗说鳗鲤瘟便是,散邪清热莫留停。

此症乃四时不正之气感而发之也,如春时应暖反寒,夏时应热反凉,秋时应凉反热,冬时应寒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感之者寒热交作,以致项前结肿,状如鳗腮,故俗名鳗鲤瘟。极易传染,须进柴胡葛根汤,表散其邪,肿自消矣,当避风,如误作毒治,则有内溃变迁祸矣。

柴胡葛根汤:
柴胡一钱,葛根一钱五分,黄芩一钱五分,连翘三钱,大力子三钱,天花粉三钱,升麻八分,桔梗一钱。
上药水煎热服。

普济消毒饮:
板兰根 连翘各四钱,黄芩 牛蒡子 元参 桔梗各三钱,川连 僵蚕 柴胡各二钱,马勃一钱五分,薄荷 甘草 升麻 陈皮各一钱。
上药水煎服。

紫金锭(又名玉枢丹):
红芽大戟一两,山慈姑二两,麝香三钱,千金子霜 五倍子各一两,朱砂四钱,雄黄二钱。
上药各研细末,混合均匀,另取糯米粉三两二钱煮糊,和药做成锭,每锭重五分或一钱,阴干(不晒)。外用米醋或酒磨研。内服每次服三分至五分,每日1~2次,磨粉开水调服,孕妇忌内服。

金黄散(又名如意金黄散):
生川军 黄柏 姜黄 白芷各五两,生南星 陈皮 苍术 厚朴 甘草各二两,天花粉十两。
上药共研细末,可用麻油或蜂蜜,或醋调外敷。

华士按:痄腮为儿科常见传染病之一,俗称蝦蟆瘟,上海地区民间又叫鳗鲤瘟,因痄腮位于耳垂前后方漫肿疼痛,状似鳗鱼腮,故本编有“俗说鳗鲤瘟便是”之句,本病即流行性腮腺炎,能相互传染,症见耳垂下腮腺漫肿,疼痛不适,有的身有寒热,腮肿先由一侧而后延及另侧,甚则有高热惊厥呕吐者,慎防并发睾丸炎,临床应注意之。治疗除用柴胡葛根汤外,普济消毒饮最为常用,外用成药紫金锭或如意金散,醋调外敷亦佳。本人在京工作时曾自拟外用涂腮方,效
果颇佳,今介绍于下:
生大黄一两,元明粉一两,青黛三钱,冰片五分。
上药共研细末,醋或茶水调外敷,一日二次,第二次敷药时将前一次所敷之药,用温水洗净后再敷上。


第九十编 葡萄疫

不正之气郁肌肤,色似葡萄渐渐多。
庸愚未谙将斑治,直待牙宣谁执误。

葡萄疫出于外科方书,乃不正之气使然。小儿稍有寒热,忽生青紫斑点,大小不一,但有点而无头,粒形色紫若葡萄,发于头面者点小,身上者点大。此表症相干,直中胃腑,邪毒传攻,十有八九必致牙宣。久能虚人,急以羚羊角散清热凉血。又有牙根先腐者,人中白散搽之,不可混作斑治。

羚羊角散:
羚羊角八分,麦冬八分,元参八分,牛蒡子八分,知母八分,防风八分,黄芩八分,生甘草二分。
上药加淡竹叶十片煎服。

人中白散:
见五十编肾疳。


第九十一编 耳溃

耳脓名曰为停耳,水湿停留客肾经。
妙药必求龙骨散,化脓清热自然宁。

耳者肾之外候,小儿肾经气热,其气上冲耳中,水湿停留,搏于气血而成。发无寒热,不哭不知者为耳溃。久而不治恐成耳聋。先以棉球取出其脓,宜外用红棉龙骨散吹入,自然愈矣。

红棉龙骨散:
枯矾五分,龙骨五分,麝香五厘,红棉灰三分(如无红棉可用干胭脂烧灰)。
上药共研细末,先用棉球拭去脓秽,将药吹之。


第九十二编 火烫

火烧汤泼最彷徨,好好身躯顷刻伤。
襁褓未离全赖慎,无情水火切须防。

火烫乃出其不意症,非内因由外染者也。猝然良肉被伤,异常疼痛,发泡腐烂,见之可骇。急以紫草润肌膏涂之,次以龟蛇散掺敷。如外被凉物所汲,火毒内攻,致生烦躁,内热口干,大便秘实者,复以四顺清凉饮服之。

紫草润肌膏:
紫草一钱,当归五钱,麻油四两。
上三味同熬,药枯滤去渣,将油再熬,加黄腊五钱溶化倾入碗内,候冷听用

龟蛇散:
败龟版五钱头足在甲内者佳,果自坏者也,大麦灰五钱,雄蛇壳一钱,在墙屋及树上者为雄老榆树皮五钱。

上药共为细末干掺,如无润肌膏,用麻油调敷。

四顺清凉饮:
连翘一钱,赤芍一钱,羌活一钱,防风一钱,甘草五分,山栀一钱,当归一钱,大黄一钱。
上药加灯心三十根水煎服。


第九十三编 湿痹

双膝酸疼筋不支,步行平地若高低。
湿痹良由肝受病,当归拈痛不虚题。

痹者,内因肝血不充,外被寒湿所中,盖肝主筋,通
身之血脉也。患者两膝酸疼,步履不堪,过槛如登峻岭,久则卧床瘫痪,若不治疗,终成鹤膝风矣。初用舒筋活血之品服之,仍用药渣煎汤薰洗,令其汗出,俟少减即进当归拈痛汤,燥脾行血必愈,凡痹独发于足者,盖寒从足上而起也。

舒筋活血饮:
陈皮一钱五分,苍术三钱,羌活一钱,独活一钱,川续断二钱,当归二钱,牛膝一钱五分,木瓜一钱五分,桂枝一钱,防风一钱,苡仁三钱。
上药加生姜二片水煎服。

当归拈痛汤:
炒归身 羌活 炙甘草 酒炒黄芩 茵陈 白茯苓 人参 白术 米泔水炒苍术 泽泻 防风 升麻 苦参 知母 葛根 猪苓
上药各等分,水煎服。


第九十四编 脓窠疮

脓窠痒痛苦煎熬,皆从湿热互相遭。
内服消风凉血饮,外搽仙散一齐燋。

经曰:诸疮痛疡皆属心火。惟脓窠疮症不同,盖因肺经有热,脾经有湿,二气相交而发出。初起作痒,搔破变作脓窠而疼,宜进消风凉血之品,又可用针挑破去脓,搽蛇床子散,戒口自愈。愈后复发,搽至三次,永绝其患矣。

消风散:
当归三钱,生地三钱,何首乌三钱,防风一钱五分,僵蚕一钱五分,银花三钱,荆芥一钱五分,苦参一钱,胡麻一钱五分,白蒺藜二钱,知母一钱五分,甘草五分。
上药水煎热服。

蛇床子散:
蛇床子一两,松香一两,枯矾一两,大枫子肉一两,生大黄五钱,黄丹五钱,轻粉三钱。
上药共为末,芝麻油调敷。


第九十五编 疮痼

古语生疮不死人,肌肤血脉渐来侵。
过餐粉麺当风睡,立见虚浮鼓胀临。

疮疹乃微芒之疾也,湿热所变,易于蔓延,治则难痊,愈而又发多致皮肤枯槁,浸淫血脉,搔痒无度者一扫光搽之,止痒杀虫取效。忌食粉麺等物,必无疮痼之虑。若内停饮食,外感风邪,疮势顿减,便是入腹之机,卒然胸腹胀满,眼泡浮而四肢肿矣。急用表散之剂,先取其汗,次以消导退肿,使疮毒达表,则肿自消,里自清矣。

一扫光:
苦参一斤,黄柏一斤,胭脂一斤,土鳖肉二两,明矾二两,枯矾二两,水银二两,樟冰二两,制硫黄二两,川椒二两,轻粉二两,白砒五钱。
上药共为末,贮磁瓶听用,以熟猪油调匀搽擦(此方不可轻用)。

内服方,金针治疮痼方:
陈皮一钱五分,青皮一钱五分,大腹皮二钱,广木香八分,木瓜一钱五分,莱菔子二钱,木通八分,苏子二钱,枳壳一钱五分,槟榔二钱,滑石四钱,草果肉一钱。
上药加酒半盅,生姜三片,砂仁一钱煎服。

又方:
露蜂房一枚,顶大者最佳,河水三四碗,煎至碗许,候适口徐徐服之。

又方:
凡小儿癣疥名狗疥也。肌体娇嫩,重剂何堪,将灯榔煨油加枯矾少许抹之。


第九十六编 反关痘

说到反关人人怕,肌肤闭塞风邪霸。
若然不遇青囊手,命在须史顷刻罢。

反关者,闻之畏怕,见之骇然,人身同天地之气周流督脉,传注皆然。气分毒邪,相夹交争,肌肤闭塞、津关难度,毒不能胜,以致内攻,命在反掌。其症狂言谵语,烦躁不宁,手足抽搐,目劄腹胀,隐隐不振,昏睡不省。或现斑点即没,或大小便并口鼻失血者不治。如无此端,以麻黄透肌汤服之,
外以荽苏汤洗浴,出汗而发,十中救其二三,若见气急腹胀者,勿得下药。

麻黄透肌汤〉
麻黄八分,升麻八分,羌活一钱,白芷一钱,大腹皮二钱,焦山楂三钱,蝉衣八分,防风一钱五分,桔梗一钱,葛根一钱五分,
紫苏叶一钱五分,枳壳一钱。
上药加葱白七枚,笋尖三个,地龙五条,水煎服。

荽苏汤:
芫荽一斤(如无芫荽用芫荽子亦可),大胡葱一把,紫苏叶二两,水杨柳四斤,河水一大锅入四味同煎数沸,先将半锅药水放入浴桶内,候适手时,将患儿在药汤中浴透出汗为度,浴后
将厚被盖之。另半锅药水,置患儿卧床侧,令药汤热气蒸发,使患儿口鼻吸入药气,以助透发,俟患儿能发出稀稠痘点后,再决生死耳。


第九十七编 痘疔

痘留余毒结成疗,初起针挑泄气轻。
因循若致根深陷,慎勿拘泥刀砭形。

痘疔发于气虚毒重之候,症属心肝两经,凡在五、六朝便见其形,大而平塌,灰白无神,顶上黑陷者,即以针挑穿,泄其气血,待行浆自愈。又有余毒未清,逗留不化,疔势成矣。急须挑去其痂疤,虽鲜血并流,不致内陷根深,以胭脂
油拌四圣散,填入疔口内便软活。若不察其本而治其标,使毒气内陷,四围裂开,形如干莲蓬内莲实,黑陷而硬,毒必攻心,比皆庸俗之辈使然。一法以刀砭疔根,法虽甚妙,恐气血俱虚,而复痛伤元气,反遭它剧,必须内进十全大补汤,托毒固本,外用绿豆粉、陈菜油调搽,不可用刀,以清凉膏贴之至六、七日揭去,疔根随膏脱出。若发于体背之上,气壮能食,声音清亮者吉,发于头上腰腹,气弱神倦音哑者危。

四圣散:
珍珠(粉)五分,冰片五分,碗豆灰一两,血竭三钱。
上药各研末,以胭脂油(如无胭脂油可用香油)调成膏、用银针挑开口填之。


第九十八编 痘风疮

见风太早发疮痍,痒甚顽麻搔破皮。
遍流脂水成爿片,麦饯功高亘古稀。

痘风疮者,小儿痘在六、七朝,火毒未尽,将引痂靥,见风太早,故有复发疮痍之患。先从皮肤间发出细(上疒下咅),作痒异常,渐沿成片,搔破则脂水淋漓,甚则顽麻疼痒不知,以麦饯散搽之,必须避风忌口,便可自愈。

麦饯散:
小麦一斤炒枯、乘热入钵内,入硫磺四两,白砒一两研末拌匀,加烟胶八两、川椒三两、枯矾二两,研和麻油调敷,先以葱汤洗净,然后拌药,油帛盖扎,二三日一换,三次可愈。

华士按:方中硫黄有毒,白砒有大毒,且两药用量已超过一般,虽为外用之剂,殊不知有毒之品,皮肤亦能吸收,此方决不可用。
建国以来,由于以“预防为主”的人民卫生事业的普及开展,天花等传染病,在我国早已绝迹,故金针所载的反关痘、痘疔、痘风疮均已成为历史遗迹,故以上数编,仅供参考而已。


第九十九编 遗毒

胎中遗毒染儿生,父母花柳此病因。
原由得在先天气,儿童患此必难存。

外科之症颇多,惟四者为大,痈疽、对口、疔疮、发背也。人或犯之,有丧身殒命之危。然无遗毒祸及妻子儿孙之惨烈,唯杨梅疮乃淫秽之火,毒中于骨髓,由男女交媾而遗
下胎毒,产下婴儿发者最难见愈,其症发于口角肛门、眼眶、鼻孔等处,先出红点,渐成烂斑,鼻中如腊油塞满,皮肉俱坏,多妨乳哺,啼哭不安,治之宜内服土茯苓汤调人中白,日进数次,外以紫金锭磨敷,十中可保一二。如迟延毒甚烂斑,延发遍身,入腹者不治。

土茯苓汤:
土茯苓浓煎服。

又奚氏方(治遗传性梅毒有效):
珍珠粉 真西牛黄各五厘研和,用连翘、西赤芍各一钱,土茯苓三钱煎汤,调珠黄粉服,连服十天,大便下恶物神妙。

紫金锭:
见八十九编痄腮。

华士按:本病在治法上,宜内服土茯苓汤调人中白数次,今据南京中医学院馆藏本《幼科金针》互校,南京本则用人中黄,考人中白虽有清热降火之功,但属于外用药类。而人
中黄为清热解毒药,功能清热解毒凉血,属内服药类,(《中药临床手册》上海中医学院中药教研室编著)因此应根据南京本改用人中黄为佳。


第一百编 遗尿

下元不足夜遗尿,脬气乘虚不可期。
须用桂肝及早治,莫教年长惯淋漓。

遗尿者睡中不觉而小便也。小便短数,乃下元不足,膀胱气弱,盖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水泉不止者,膀胱不藏也。睡而遗尿,皆责之虚。婴儿脬气未固,老人下元不足,但婴儿多挟热,老人多挟寒耳。有父母贪逸,听其懈惯者,或初生脐带剪之过短,小便亦短也。须桂肝丸治之可安。

桂肝丸:
上安桂研末,雄鸡肝等分,捣烂和丸如绿豆大,温汤送服。或用覆盆子、益智仁两味各三钱,煎汤送服。
 

附件

  • 1607365183916.jpg
    1607365183916.jpg
    3.1 MB · 查看: 140

求助鲜红斑痣(大面积红色胎记)治疗办法​


老师,您好,请问我孩子是不是就是“奶癣”?

第七十九编 奶癣

叠叠肌肤似癣形,小儿此患为何生。
须教娠母知撙节,免使周身疮疥成。

小儿奶癣,发于百日之内,忽然头面周身形如癣状,有边园广,大小不一。因父母素辛热炙煿之物,以致热毒浸润胎中,生下孩儿成此患矣。不发寒热,全无痛痒,治以文蛤四两打成块,先炒黄色,次下川椒二两同炒黑色,烟起为度,入缶内密封,再下轻粉五钱研细,香油调敷,母戒口味立愈。

华士按:本编所论奶癣,即婴儿湿疹也。据《系统儿科学》一书所载,是属于渗出性素质,与中医所说的胎毒、头面疮或胎癣相近,此症多见于哺乳小儿,有的患处流脂成片,
搔痒不绝,睡眠不安,颇难治愈。往往在断乳后才逐渐消退。
由于素质关系,故对能引起过敏及刺激的因素,应尽量避免。中药可服散风苦参丸(苦参、大黄、独活、防风、枳壳、元参、黄连、黄芩、生山栀、菊花),外治可用青黛散(青黛、生石膏、滑石、黄柏共研细粉)干擦或用麻油调敷患处,亦有良效。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