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内科医案 晕车证自治案例兼试论晕车成因

师法仲圣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6/07/13
帖子
1086
获得点赞
427
声望
83
所在地
内蒙古呼伦贝尔
本人宿有晕车疾患,只要坐汽车三刻钟左右,必发。每发则恶心欲呕而目眩,十分不快。而坐短途、坐火车全无此证,诚足怪也。故每次坐汽车出行,必服西药茶苯海明片(俗称:乘晕宁)一片,方可镇住恶心欲呕。然此药服后,上车不久即昏昏睡去,此后一整日昏眩力乏之感毫不减却,致使食欲亦减退,一日浑身无舒适之感,亦足恼也。虽属小症,也对生活造成了不便。
此间余亦曾尝试网上流传之多种抗晕车治法,如含话梅糖、闻清凉油、不往窗外看之类,皆不效。
后余研究网上各家经验和中医方剂,总结出这样的用药方法:
1、藿香正气水(我用的是同仁堂生产的,一次1支)
2、加味左金丸(水丸,中成药,处方:姜黄连、木香、制吴茱萸、柴胡、白芍、炒枳壳、黄芩、当归、郁金、青皮、陈皮、醋香附、延胡索、甘草。一次1袋(6克))
同服。

今天早晨我于上车半小时许依此法服用一次,坐车一小时许也无丝毫恶心欲呕之感,真神验也。且此药服后,毫无嗜睡之不良反应,亦不影响饮食。期间倒车三四次,丝毫无不适感。后到达目的地后忘记带药,呆了好几个小时后,想再服一次,而去药店,店员曰,藿香正气水有酒精,不宜,即售太极药业“藿香正气口服液”与余,余且服一支,半小时许上车,微觉欲呕,效果不及含酒精剂,但仍有良效。下车后不久即毫无不适矣。

细思晕车一证,当属中医学“眩晕”、“呕吐”等范畴,西医认为是前庭功能问题,采用中枢神经控制法(也就是令人睡觉)治疗此病。此证颇似少阳病: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呕而发热、目眩......,而眩晕欲呕明显,常于猛然停车、启动时明显,可能是胃中水饮被扰动,胃气上逆,故有欲呕之感。藿香正气水方用苍术、厚朴、陈皮、大腹皮、生半夏、茯苓降气和胃,白芷、苏叶油、藿香油芳香化湿,甘草浸膏和中。尤其是用了干姜汁、酒精两味大热药,更加强了和胃化湿之力。
加味左金丸本治肝火犯胃之胃痛吐酸,以此药治晕车来自于网友分享,细思之不无道理:此方实由小柴胡汤的灵魂药对(柴胡、黄芩)合四逆散、黄连三方(香连丸、左金丸、戊己丸)加减化裁而成,与左金丸原方相比加强了针对少阳的力度,同时保留了左金丸降肝降胃的力度。两种药同用,一热一寒,相须相宜,起到降胃清肝的作用。

17.7.16与各位分享供参考。

@梦回杏林 @唐融儿 @杏林一翁 @zhongyi684055
 
本人宿有晕车疾患,只要坐汽车三刻钟左右,必发。每发则恶心欲呕而目眩,十分不快。而坐短途、坐火车全无此证,诚足怪也。故每次坐汽车出行,必服西药茶苯海明片(俗称:乘晕宁)一片,方可镇住恶心欲呕。然此药服后,上车不久即昏昏睡去,此后一整日昏眩力乏之感毫不减却,致使食欲亦减退,一日浑身无舒适之感,亦足恼也。虽属小症,也对生活造成了不便。
此间余亦曾尝试网上流传之多种抗晕车治法,如含话梅糖、闻清凉油、不往窗外看之类,皆不效。
后余研究网上各家经验和中医方剂,总结出这样的用药方法:
1、藿香正气水(我用的是同仁堂生产的,一次1支)
2、加味左金丸(水丸,中成药,处方:姜黄连、木香、制吴茱萸、柴胡、白芍、炒枳壳、黄芩、当归、郁金、青皮、陈皮、醋香附、延胡索、甘草。一次1袋(6克))
同服。

今天早晨我于上车半小时许依此法服用一次,坐车一小时许也无丝毫恶心欲呕之感,真神验也。且此药服后,毫无嗜睡之不良反应,亦不影响饮食。期间倒车三四次,丝毫无不适感。后到达目的地后忘记带药,呆了好几个小时后,想再服一次,而去药店,店员曰,藿香正气水有酒精,不宜,即售太极药业“藿香正气口服液”与余,余且服一支,半小时许上车,微觉欲呕,效果不及含酒精剂,但仍有良效。下车后不久即毫无不适矣。

细思晕车一证,当属中医学“眩晕”、“呕吐”等范畴,西医认为是前庭功能问题,采用中枢神经控制法(也就是令人睡觉)治疗此病。此证颇似少阳病: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呕而发热、目眩......,而眩晕欲呕明显,常于猛然停车、启动时明显,可能是胃中水饮被扰动,胃气上逆,故有欲呕之感。藿香正气水方用苍术、厚朴、陈皮、大腹皮、生半夏、茯苓降气和胃,白芷、苏叶油、藿香油芳香化湿,甘草浸膏和中。尤其是用了干姜汁、酒精两味大热药,更加强了和胃化湿之力。
加味左金丸本治肝火犯胃之胃痛吐酸,以此药治晕车来自于网友分享,细思之不无道理:此方实由小柴胡汤的灵魂药对(柴胡、黄芩)合四逆散、黄连三方(香连丸、左金丸、戊己丸)加减化裁而成,与左金丸原方相比加强了针对少阳的力度,同时保留了左金丸降肝降胃的力度。两种药同用,一热一寒,相须相宜,起到降胃清肝的作用。

17.7.16与各位分享供参考。

@梦回杏林 @唐融儿 @杏林一翁 @zhongyi684055

谢谢老师分享亲身治验,收藏学习。
我想,晕车可能是对汽油过于敏感,抵制脾胃的蠕动和运化能力,造成气滞湿困而引起恶心呕吐吧。
芳香化湿,理气和中,健胃醒脾之法应当有效,藿香正气液正好有此功效,如用酒剂,药效借酒之辛散,行气之力更强。
 
很好的经验!我觉得晕车要分两型:
不呕、干呕的为燥晕;呕吐厉害的,多属痰湿。
外因应当是低频振动的干扰,另外汽油可能是加剧呕吐的一个因素。
 
本人宿有晕车疾患,只要坐汽车三刻钟左右,必发。每发则恶心欲呕而目眩,十分不快。而坐短途、坐火车全无此证,诚足怪也。故每次坐汽车出行,必服西药茶苯海明片(俗称:乘晕宁)一片,方可镇住恶心欲呕。然此药服后,上车不久即昏昏睡去,此后一整日昏眩力乏之感毫不减却,致使食欲亦减退,一日浑身无舒适之感,亦足恼也。虽属小症,也对生活造成了不便。
此间余亦曾尝试网上流传之多种抗晕车治法,如含话梅糖、闻清凉油、不往窗外看之类,皆不效。
后余研究网上各家经验和中医方剂,总结出这样的用药方法:
1、藿香正气水(我用的是同仁堂生产的,一次1支)
2、加味左金丸(水丸,中成药,处方:姜黄连、木香、制吴茱萸、柴胡、白芍、炒枳壳、黄芩、当归、郁金、青皮、陈皮、醋香附、延胡索、甘草。一次1袋(6克))
同服。

今天早晨我于上车半小时许依此法服用一次,坐车一小时许也无丝毫恶心欲呕之感,真神验也。且此药服后,毫无嗜睡之不良反应,亦不影响饮食。期间倒车三四次,丝毫无不适感。后到达目的地后忘记带药,呆了好几个小时后,想再服一次,而去药店,店员曰,藿香正气水有酒精,不宜,即售太极药业“藿香正气口服液”与余,余且服一支,半小时许上车,微觉欲呕,效果不及含酒精剂,但仍有良效。下车后不久即毫无不适矣。

细思晕车一证,当属中医学“眩晕”、“呕吐”等范畴,西医认为是前庭功能问题,采用中枢神经控制法(也就是令人睡觉)治疗此病。此证颇似少阳病: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呕而发热、目眩......,而眩晕欲呕明显,常于猛然停车、启动时明显,可能是胃中水饮被扰动,胃气上逆,故有欲呕之感。藿香正气水方用苍术、厚朴、陈皮、大腹皮、生半夏、茯苓降气和胃,白芷、苏叶油、藿香油芳香化湿,甘草浸膏和中。尤其是用了干姜汁、酒精两味大热药,更加强了和胃化湿之力。
加味左金丸本治肝火犯胃之胃痛吐酸,以此药治晕车来自于网友分享,细思之不无道理:此方实由小柴胡汤的灵魂药对(柴胡、黄芩)合四逆散、黄连三方(香连丸、左金丸、戊己丸)加减化裁而成,与左金丸原方相比加强了针对少阳的力度,同时保留了左金丸降肝降胃的力度。两种药同用,一热一寒,相须相宜,起到降胃清肝的作用。

17.7.16与各位分享供参考。

@梦回杏林 @唐融儿 @杏林一翁 @zhongyi684055
在下觉得是心下有水饮而起
 
很好的经验!我觉得晕车要分两型:
不呕、干呕的为燥晕;呕吐厉害的,多属痰湿。
外因应当是低频振动的干扰,另外汽油可能是加剧呕吐的一个因素。
很对!
据我所知,有的晕车患者以头晕目眩为主要症状,而不是呕吐或呕逆。这样的患者,肝肾阴虚、虚火挟风上扰这样的病机也不能说是没有的。所以有的患者运用一些理气化湿的偏方(闻橘子皮、内关贴生姜、含生姜)都不管用。辨证论治始终是中医的核心啊!
 
请教老师,是藿香正气水与加味左金丸一起服用吗?还是只服一样即可?
 
请教老师,是藿香正气水与加味左金丸一起服用吗?还是只服一样即可?
我头一次服药是两药都服了,效好。
第二次因药房不备,只购服了藿香正气口服液,效亦可,但不及头一次服用。
故如果都能买到,建议同服。

同服的话,为了给固体丸剂消化时间,可在上车前三刻钟或多一点服药。

如果先生是痰湿或肝郁气滞体质,晕车主证以呕吐恶心为主,此法应当奏效。若非,则不好说了。

我的体会,不论用什么方法治疗晕动病,即使是喝西药乘晕宁,如果上车前饮食过饱、太过油腻,都会全部失效。我以前就曾有这样的经历,上车前吃了不少油条、蛋、奶等食品,结果服了乘晕宁,寸效全无,暴吐一场,下车后胃痛久久不解,苦不堪言。先生一定记好。
 
在下觉得是心下有水饮而起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支饮,口不渴,作呕……
先生说的正确。

不过我在主帖中谈到了“胃中停饮”的问题,有一种说法:仲圣伟著中的“心下”,都是指胃!不知先生怎样认为!
 
很好的经验!我觉得晕车要分两型:
不呕、干呕的为燥晕;呕吐厉害的,多属痰湿。
外因应当是低频振动的干扰,另外汽油可能是加剧呕吐的一个因素。

很对!
据我所知,有的晕车患者以头晕目眩为主要症状,而不是呕吐或呕逆。这样的患者,肝肾阴虚、虚火挟风上扰这样的病机也不能说是没有的。所以有的患者运用一些理气化湿的偏方(闻橘子皮、内关贴生姜、含生姜)都不管用。辨证论治始终是中医的核心啊!

  两位老师分析得全面,学习了。

  俺觉得晕车的主要证型可能是“气郁湿滞”。
  根本内因是:“气郁体质(肝郁导致脾湿)” 或 “痰湿体质(脾虚运化不力)” + “饮食不节、油腻过饱”。
  外部诱因是:嗅觉受到汽油中所含的多种芳香烃的刺激(鼻属阳明,胃经大肠经都绕鼻,内迎香穴正在鼻内)。

  另一种“头晕目眩”的“燥晕”证型,内在病机可能是“精血亏虚”,受汽车行进时不停颠簸的外部刺激而发生晕车。
  有个案例中说患者骑摩托车半小时就全身发麻,病机与此类似,血管受振动紧张收缩,大脑供血不足而致眩晕。
  这种情况,泡壶“芍药、甘草、党参、葛根”茶上车也许管用,可再加点枳壳或者两片柠檬以行气。
 
最后编辑:
我头一次服药是两药都服了,效好。
第二次因药房不备,只购服了藿香正气口服液,效亦可,但不及头一次服用。
故如果都能买到,建议同服。

同服的话,为了给固体丸剂消化时间,可在上车前三刻钟或多一点服药。

如果先生是痰湿或肝郁气滞体质,晕车主证以呕吐恶心为主,此法应当奏效。若非,则不好说了。

我的体会,不论用什么方法治疗晕动病,即使是喝西药乘晕宁,如果上车前饮食过饱、太过油腻,都会全部失效。我以前就曾有这样的经历,上车前吃了不少油条、蛋、奶等食品,结果服了乘晕宁,寸效全无,暴吐一场,下车后胃痛久久不解,苦不堪言。先生一定记好。
多谢老师!我正是痰湿体质,晕车主证以恶心呕吐为主的。
 
  两位老师分析得全面,学习了。

  俺觉得晕车的主要证型可能是“气郁湿滞”。
  根本内因是:“气郁体质(肝郁导致脾湿)” 或 “痰湿体质(脾虚运化不力)” + “饮食不节、油腻过饱”。
  外部诱因是:嗅觉受到汽油中所含的多种芳香烃的刺激(鼻属阳明,胃经大肠经都绕鼻,内迎香穴正在鼻内)。

  另一种“头晕目眩”的“燥晕”证型,内在病机可能是“精血亏虚”,受汽车行进时不停颠簸的外部刺激而发生晕车。
  有个案例中说患者骑摩托车半小时就全身发麻,病机与此类似,血管受振动紧张收缩,大脑供血不足而致眩晕。
  这种情况,泡壶“芍药、甘草、党参、葛根”茶上车也许管用,可再加点枳壳或者两片柠檬以行气。
多属空调污浊及车舟震动不适而水湿反射到心志,引起恶心
 
本人宿有晕车疾患,只要坐汽车三刻钟左右,必发。每发则恶心欲呕而目眩,十分不快。而坐短途、坐火车全无此证,诚足怪也。故每次坐汽车出行,必服西药茶苯海明片(俗称:乘晕宁)一片,方可镇住恶心欲呕。然此药服后,上车不久即昏昏睡去,此后一整日昏眩力乏之感毫不减却,致使食欲亦减退,一日浑身无舒适之感,亦足恼也。虽属小症,也对生活造成了不便。
此间余亦曾尝试网上流传之多种抗晕车治法,如含话梅糖、闻清凉油、不往窗外看之类,皆不效。
后余研究网上各家经验和中医方剂,总结出这样的用药方法:
1、藿香正气水(我用的是同仁堂生产的,一次1支)
2、加味左金丸(水丸,中成药,处方:姜黄连、木香、制吴茱萸、柴胡、白芍、炒枳壳、黄芩、当归、郁金、青皮、陈皮、醋香附、延胡索、甘草。一次1袋(6克))
同服。

今天早晨我于上车半小时许依此法服用一次,坐车一小时许也无丝毫恶心欲呕之感,真神验也。且此药服后,毫无嗜睡之不良反应,亦不影响饮食。期间倒车三四次,丝毫无不适感。后到达目的地后忘记带药,呆了好几个小时后,想再服一次,而去药店,店员曰,藿香正气水有酒精,不宜,即售太极药业“藿香正气口服液”与余,余且服一支,半小时许上车,微觉欲呕,效果不及含酒精剂,但仍有良效。下车后不久即毫无不适矣。

细思晕车一证,当属中医学“眩晕”、“呕吐”等范畴,西医认为是前庭功能问题,采用中枢神经控制法(也就是令人睡觉)治疗此病。此证颇似少阳病: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呕而发热、目眩......,而眩晕欲呕明显,常于猛然停车、启动时明显,可能是胃中水饮被扰动,胃气上逆,故有欲呕之感。藿香正气水方用苍术、厚朴、陈皮、大腹皮、生半夏、茯苓降气和胃,白芷、苏叶油、藿香油芳香化湿,甘草浸膏和中。尤其是用了干姜汁、酒精两味大热药,更加强了和胃化湿之力。
加味左金丸本治肝火犯胃之胃痛吐酸,以此药治晕车来自于网友分享,细思之不无道理:此方实由小柴胡汤的灵魂药对(柴胡、黄芩)合四逆散、黄连三方(香连丸、左金丸、戊己丸)加减化裁而成,与左金丸原方相比加强了针对少阳的力度,同时保留了左金丸降肝降胃的力度。两种药同用,一热一寒,相须相宜,起到降胃清肝的作用。

17.7.16与各位分享供参考。

@梦回杏林 @唐融儿 @杏林一翁 @zhongyi684055
曾治一呕吐四十余年患者,亦晕车呕吐,以麻黄升麻汤五剂即取效复诊时已不再晕车,后因离开诊所,未能继续治疗。方无定方,贵在医者识证。
 
曾治一呕吐四十余年患者,亦晕车呕吐,以麻黄升麻汤五剂即取效复诊时已不再晕车,后因离开诊所,未能继续治疗。方无定方,贵在医者识证。
谢谢先生指点!
麻黄升麻汤,本是治伤寒误治大下,重伤气血阴阳,导致的表邪未尽内陷,里证脾虚液竭之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脓血证。此方驳杂,不好理解,我试谈谈个人的一点理解,还望先生指教:

麻黄 升麻 当归 知母 黄芩 玉竹 芍药
天冬 桂枝 茯苓 甘草 石膏 白术 干姜

本方用麻黄、升麻清在表之余邪,托内陷之邪外出;
当归、芍药补血;
茯苓、白术、甘草健脾补气,桂枝通阳,针对寸脉沉而迟;
天冬、玉竹滋阴,知母、石膏、黄芩清里热,针对咽喉不利、唾脓血;
干姜温下阳,针对下部脉不至、手足厥逆。

乍看驳杂,细析药药精准,除仲圣谁人能为?

先生用此方治疗晕车、呕吐,
应该是取麻黄、升麻升清阳、止眩晕,
当归、芍药、桂枝、茯苓、白术、干姜、甘草补气养血祛湿化饮,和胃止呕,资中焦生化之源;
黄芩清肝;
知母、玉竹、石膏、天冬,益胃生津养阴清热,可能是患者有阴虚象,属于兼夹证吧。

个人臆测,还请先生指教。
 
病人是厥阴病,六脉极弱,寸尺尤甚,忆及此文,遂投此方。我用《伤寒》方均先断何病,次者脉,最后是症。病脉症均符合投以该方,均有一定效果。麻黄升麻汤我看就是一个虚劳病,。仅用过一次,个人浅见仅供参考哈。
 
谢谢先生指点!
麻黄升麻汤,本是治伤寒误治大下,重伤气血阴阳,导致的表邪未尽内陷,里证脾虚液竭之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脓血证。此方驳杂,不好理解,我试谈谈个人的一点理解,还望先生指教:

麻黄 升麻 当归 知母 黄芩 玉竹 芍药
天冬 桂枝 茯苓 甘草 石膏 白术 干姜

本方用麻黄、升麻清在表之余邪,托内陷之邪外出;
当归、芍药补血;
茯苓、白术、甘草健脾补气,桂枝通阳,针对寸脉沉而迟;
天冬、玉竹滋阴,知母、石膏、黄芩清里热,针对咽喉不利、唾脓血;
干姜温下阳,针对下部脉不至、手足厥逆。

乍看驳杂,细析药药精准,除仲圣谁人能为?

先生用此方治疗晕车、呕吐,
应该是取麻黄、升麻升清阳、止眩晕,
当归、芍药、桂枝、茯苓、白术、干姜、甘草补气养血祛湿化饮,和胃止呕,资中焦生化之源;
黄芩清肝;
知母、玉竹、石膏、天冬,益胃生津养阴清热,可能是患者有阴虚象,属于兼夹证吧。

个人臆测,还请先生指教。

  我越看胡希恕先生的《伤寒论》讲义(讲课录音文字整理)越觉得他偏激的观点真是不少,对经典的否定过多、轻率了(个人看法)。
  刚才查阅[麻黄升麻汤]这一条(357),呜呼,此方又被胡老“一棒子打死”了:
第357条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六七日,是传里的时间,大下后,后面是大泻下之后发生的问题,寸脉沉而迟,沉为在里,迟为有寒,六足厥逆,即是虚其胃,大下嘛,津液也虚,所以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就是尺没有脉了,即下虚的更厉害了,咽喉不利是呃逆上气的情形,唾脓血,在金匮要略,说无论发汗或者利小便,或者以快药下之,亡津液,如果热光在里头而不亡津液也不至于吐脓血,如果丧失津液,热再陷于肺,那非伤津液而吐脓血不可。这里说大下之后,就脉象上看,他是津液虚的不得了,甚至于下部脉不至,下又虚,可是热陷于肺了,而为吐脓血之肺痈之病,同时又治泻利不止,下部脉不至就是应泻利不止,肠胃也虚的不得了,又大下之,为难治。
  这个寒热虚实错杂,又有热,又有虚,这个病很不好治,但底下说用麻黄升麻汤主之,这不象仲景的话,既是难治,可以“予”还说得过去,要是“主之”是很成问题的,要是主之,就不能说是难治,另外以药来观察,此方以麻黄为主,发汗,我们看看这个病可不可以发汗,绝不可发汗,无论是就肺痈,肺中有热,或者就这个下利不止,这个在这个书上,尤其在金匮上有明文,渴而下利都不可发汗,下利要有表证可以发汗,用葛根汤,此段没有表证,脉沉而迟以至寸口,同时手足又厥冷,虚的够可以了,尤其泻利不止怎么吃麻黄,麻黄重而石膏轻,配伍也成问题,这么一种厥阴病,即便有阴阳错杂,寒热并见,也没有再发汗之理,我认为这个是错误的,各家都这么随便的说。我认为到为难治就完,不应该有麻黄升麻汤主之。(24:41)

  胡老这段解析有两个问题:
  一、吐脓血是一定是热在肺吗?
    1、原文说“咽喉不利,唾脓血”,咽喉是足少阴肾经的末端,又有“下部脉不至”,即下焦阴血虚,“唾脓血”更可能是下焦血虚而出现“痰热客于少阴经络”引起的。少阴咽痛不是有“热客少阴”的“甘草汤证”和“桔梗汤证”,还有“少阴痰热咽痛”的“苦酒汤证”吗?
    2、引用胡老自己的解析:“寸脉沉而迟,沉为在里,迟为有寒”,肺热寸脉一般是“浮数”,怎会出现“寸脉沉而迟”呢?
  二、胡老一见葱白就认为是要发汗(详见他解析“白通汤”条文)而忽略通阳,此处见麻黄也认为是要发汗而忽略升阳。
    1、“寸脉沉而迟”、“下部脉不至”(尺脉摸不到),相对来说是关脉偏强,说明气血郁在中焦的肝胆和胃,所以热也郁在中焦(主要是在肝),因为哪部脉强说明哪部气血多,哪里气血多热就在哪里。
    2、既然大下之后津血亏虚、肝有郁热,那么就需要滋养肝之阴血并清热生津(用当归、芍药、知母、黄芩、玉竹、石膏、天冬),同时发越肝之郁阳并透出瘀热(麻黄、升麻、桂枝),还要温脾寒、升脾阳以止泄利(升麻、桂枝、茯苓、白术、干姜、甘草)。
    3、升麻既升脾阳又升肝阳(肝随脾升,胆随胃降);麻黄(配伍升麻和桂枝)用在这里也是发越肝阳的,相当于西医的收缩血管、维持血压,保障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的作用。


  [麻黄升麻汤]与[乌梅丸]同为厥阴病方,大致病机同为“肝热脾寒”,但“乌梅丸证”肝热重(疼热撞心),故治以清肝热、敛肝阴为主,而“麻黄升麻汤证”肝阳郁和肝阴虚为主,故治以发越肝阳、滋肝阴为主。

======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35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玉竹十八铢(一作石菖蒲)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麻黄8克,升麻4克,当归4克,知母3克,黄芩3克,玉竹3克,芍药1克,天门冬1克,桂枝1克,茯苓1克,炙甘草1克,生石膏1克,白朮1克,干姜1克)

以上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我越看胡希恕先生的《伤寒论》讲义(讲课录音文字整理)越觉得他偏激的观点真是不少,对经典的否定过多、轻率了(个人看法)。
  刚才查阅[麻黄升麻汤]这一条(357),呜呼,此方又被胡老“一棒子打死”了:


  胡老这段解析有两个问题:
  一、吐脓血是一定是热在肺吗?
    1、原文说“咽喉不利,唾脓血”,咽喉是足少阴肾经的末端,又有“下部脉不至”,即下焦阴血虚,“唾脓血”更可能是下焦血虚而出现“痰热客于少阴经络”引起的。少阴咽痛不是有“热客少阴”的“甘草汤证”和“桔梗汤证”,还有“少阴痰热咽痛”的“苦酒汤证”吗?
    2、引用胡老自己的解析:“寸脉沉而迟,沉为在里,迟为有寒”,肺热寸脉一般是“浮数”,怎会出现“寸脉沉而迟”呢?
  二、胡老一见葱白就认为是要发汗(详见他解析“白通汤”条文)而忽略通阳,此处见麻黄也认为是要发汗而忽略升阳。
    1、“寸脉沉而迟”、“下部脉不至”(尺脉摸不到),相对来说是关脉偏强,说明气血郁在中焦的肝胆和胃,所以热也郁在中焦(主要是在肝),因为哪部脉强说明哪部气血多,哪里气血多热就在哪里。
    2、既然大下之后津血亏虚、肝有郁热,那么就需要滋养肝之阴血并清热生津(用当归、芍药、知母、黄芩、玉竹、石膏、天冬),同时发越肝之郁阳并透出瘀热(麻黄、升麻、桂枝),还要温脾寒、升脾阳以止泄利(升麻、桂枝、茯苓、白术、干姜、甘草)。
    3、升麻既升脾阳又升肝阳(肝随脾升,胆随胃降);麻黄(配伍升麻和桂枝)用在这里也是发越肝阳的,相当于西医的收缩血管、维持血压,保障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的作用。


  [麻黄升麻汤]与[乌梅丸]同为厥阴病方,大致病机同为“肝热脾寒”,但“乌梅丸证”肝热重(疼热撞心),故治以清肝热、敛肝阴为主,而“麻黄升麻汤证”肝阳郁和肝阴虚为主,故治以发越肝阳、滋肝阴为主。

======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35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玉竹十八铢(一作石菖蒲)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麻黄8克,升麻4克,当归4克,知母3克,黄芩3克,玉竹3克,芍药1克,天门冬1克,桂枝1克,茯苓1克,炙甘草1克,生石膏1克,白朮1克,干姜1克)

以上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我越看胡希恕先生的《伤寒论》讲义(讲课录音文字整理)越觉得他偏激的观点真是不少,对经典的否定过多、轻率了(个人看法)。
  刚才查阅[麻黄升麻汤]这一条(357),呜呼,此方又被胡老“一棒子打死”了:


  胡老这段解析有两个问题:
  一、吐脓血是一定是热在肺吗?
    1、原文说“咽喉不利,唾脓血”,咽喉是足少阴肾经的末端,又有“下部脉不至”,即下焦阴血虚,“唾脓血”更可能是下焦血虚而出现“痰热客于少阴经络”引起的。少阴咽痛不是有“热客少阴”的“甘草汤证”和“桔梗汤证”,还有“少阴痰热咽痛”的“苦酒汤证”吗?
    2、引用胡老自己的解析:“寸脉沉而迟,沉为在里,迟为有寒”,肺热寸脉一般是“浮数”,怎会出现“寸脉沉而迟”呢?
  二、胡老一见葱白就认为是要发汗(详见他解析“白通汤”条文)而忽略通阳,此处见麻黄也认为是要发汗而忽略升阳。
    1、“寸脉沉而迟”、“下部脉不至”(尺脉摸不到),相对来说是关脉偏强,说明气血郁在中焦的肝胆和胃,所以热也郁在中焦(主要是在肝),因为哪部脉强说明哪部气血多,哪里气血多热就在哪里。
    2、既然大下之后津血亏虚、肝有郁热,那么就需要滋养肝之阴血并清热生津(用当归、芍药、知母、黄芩、玉竹、石膏、天冬),同时发越肝之郁阳并透出瘀热(麻黄、升麻、桂枝),还要温脾寒、升脾阳以止泄利(升麻、桂枝、茯苓、白术、干姜、甘草)。
    3、升麻既升脾阳又升肝阳(肝随脾升,胆随胃降);麻黄(配伍升麻和桂枝)用在这里也是发越肝阳的,相当于西医的收缩血管、维持血压,保障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的作用。


  [麻黄升麻汤]与[乌梅丸]同为厥阴病方,大致病机同为“肝热脾寒”,但“乌梅丸证”肝热重(疼热撞心),故治以清肝热、敛肝阴为主,而“麻黄升麻汤证”肝阳郁和肝阴虚为主,故治以发越肝阳、滋肝阴为主。

======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35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玉竹十八铢(一作石菖蒲)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麻黄8克,升麻4克,当归4克,知母3克,黄芩3克,玉竹3克,芍药1克,天门冬1克,桂枝1克,茯苓1克,炙甘草1克,生石膏1克,白朮1克,干姜1克)

以上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我越看胡希恕先生的《伤寒论》讲义(讲课录音文字整理)越觉得他偏激的观点真是不少,对经典的否定过多、轻率了(个人看法)。
  刚才查阅[麻黄升麻汤]这一条(357),呜呼,此方又被胡老“一棒子打死”了:


  胡老这段解析有两个问题:
  一、吐脓血是一定是热在肺吗?
    1、原文说“咽喉不利,唾脓血”,咽喉是足少阴肾经的末端,又有“下部脉不至”,即下焦阴血虚,“唾脓血”更可能是下焦血虚而出现“痰热客于少阴经络”引起的。少阴咽痛不是有“热客少阴”的“甘草汤证”和“桔梗汤证”,还有“少阴痰热咽痛”的“苦酒汤证”吗?
    2、引用胡老自己的解析:“寸脉沉而迟,沉为在里,迟为有寒”,肺热寸脉一般是“浮数”,怎会出现“寸脉沉而迟”呢?
  二、胡老一见葱白就认为是要发汗(详见他解析“白通汤”条文)而忽略通阳,此处见麻黄也认为是要发汗而忽略升阳。
    1、“寸脉沉而迟”、“下部脉不至”(尺脉摸不到),相对来说是关脉偏强,说明气血郁在中焦的肝胆和胃,所以热也郁在中焦(主要是在肝),因为哪部脉强说明哪部气血多,哪里气血多热就在哪里。
    2、既然大下之后津血亏虚、肝有郁热,那么就需要滋养肝之阴血并清热生津(用当归、芍药、知母、黄芩、玉竹、石膏、天冬),同时发越肝之郁阳并透出瘀热(麻黄、升麻、桂枝),还要温脾寒、升脾阳以止泄利(升麻、桂枝、茯苓、白术、干姜、甘草)。
    3、升麻既升脾阳又升肝阳(肝随脾升,胆随胃降);麻黄(配伍升麻和桂枝)用在这里也是发越肝阳的,相当于西医的收缩血管、维持血压,保障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的作用。


  [麻黄升麻汤]与[乌梅丸]同为厥阴病方,大致病机同为“肝热脾寒”,但“乌梅丸证”肝热重(疼热撞心),故治以清肝热、敛肝阴为主,而“麻黄升麻汤证”肝阳郁和肝阴虚为主,故治以发越肝阳、滋肝阴为主。

======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35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玉竹十八铢(一作石菖蒲)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麻黄8克,升麻4克,当归4克,知母3克,黄芩3克,玉竹3克,芍药1克,天门冬1克,桂枝1克,茯苓1克,炙甘草1克,生石膏1克,白朮1克,干姜1克)

以上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学习了,儿子有晕车以后试试。感谢
 
清凉油可能性偏寒吧,闻桔子皮可以一试。

橘子皮,效果真的可以,我亲身体验过。一路上都没事,但是得间歇性闻一下。

我感觉是芳香类药物比较适合晕车症。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