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本草发挥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一句话儿的事,今日说地龙。
地龙:活血通络,平肝利湿,功在血脉。
昨日,儿子见咱处方中用了益智仁、地龙,就询问:益智仁是缩尿的,地龙是利尿的,你到底是要缩尿呢还是要利尿?我解释说:这里益智仁不是用来缩尿的,用的是它温阳的作用,温脾阳,地龙不是用来利尿的,而是用来活血,修通药物体内运行的道路的。儿子好像有点儿不理解,反说“可是益智仁有缩尿的作用,地龙有利尿的作用呀”?
随后儿子又翻了翻《中药学》,说“地龙没有活血的作用呀,它怎么能活血”?是呀,书中所言地龙是通络,没有说地龙有活血的作用。地龙通络,没有活血的作用,好像这个问题在论坛中“白术”老师也这样反问过(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当时我记得跟“白术”老师说:通络不是要活血吗?昨日我也这样回复了儿子,并且说:学习要读书,不读书不行,但不能死抠书。停一会儿我又跟儿子说:交警不会筑路,不能修路,但交警可以疏通交通,疏通交通不也是使得道路变得畅通吗?
现代药理研究地龙有溶栓和抗凝作用,近段时间,如果见有患者舌质瘀紫,有瘀血现象,我一般都用地龙来活血,特别是血瘀兼有水湿者,瘀血甚者又常合土元同用。
地龙偏寒,临床用量不宜过大,我常用在6~12克之间。
有说地龙清热定惊、平喘、利尿,我在临床无论清热定惊、平喘、利尿,如果患者没有血瘀的征象,我一般是不用地龙的,根据热惊、气喘、尿闭的不同病因,我觉得会有更好的药物选择。
地龙功效甚多,咱独取其活血。活血药甚多,咱却独取地龙,何也?这除了和咱个人的用药习惯有关外,也是地龙的功效决定的。咱认为地龙活血不伤正,通行周身而化瘀通络,能用中医中药治病者,多为久病的患者,天士言“久病入络”,地龙正合此意。再有地龙利水湿,血瘀,瘀血不行多易产生水湿,地龙化瘀利尿,一物双功,何乐而不为之?呵呵,血瘀而干,无水湿之象者,或者说干血者,咱又不用地龙,改用土元了。
再有,地龙偏寒,攻邪为主,见有虚寒体质而用地龙者,要注意益气温阳药的配伍。
有虚寒体质而用地龙者,要注意益气温阳药的配伍:080::043: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一句话儿的事,今日说土元。
土元:破瘀血,通血脉,唯血瘀宜用。
前些日子,咱说了地龙,近段时间咱常地龙、土元相须为用,今日咱就再说说土元。
小时候咱经常抓土元玩,但行医后,临床对土元并没有多少的兴趣。一是咱感觉咱接触的患者中瘀血需要破血的并不多,再有就是有些患者反应在见到方中的土元后,有点儿疑心,不敢或不愿意服药。直到那年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参加刘渡舟老师举办的经方学习班,听了刘老治疗肝病用土元后,才对土元上了眼。最近半年或一年里,咱用土元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要多。当然不是什么病症都要用土元,而是见兼有瘀血病症,需要破血逐血通脉时才用。之所以近年用的较多,是因为近年咱接触的患者中兼有瘀血病症的多。为什么瘀血兼症的患者多,咱在今年春节的一篇帖子中说过了。呵呵,现在一时找不到链接,就是感觉瘀血兼症多和今年春季的气候特点有关。
前日,咱又在论坛帖子中说了最近几日的患者中虚证较多,用四君子较多,咱也是认为和现阶段的气候特点有关。气候偏热,肌腠不闭,气不内敛而外泄。
呵呵,扯远了,还是说土元。土元偏寒,攻邪为主,患者病症不以瘀血为主,或无瘀血兼症者,不宜用。刘渡舟老师用其治疗肝病,当时老师怎么讲的,我一时想不开了。我认为土元治肝病,就是用了它破血逐瘀的作用。
肝为血脏,肝能藏血,能重新分配机体血量血流。肝病则其疏泄功能减弱,血液在肝内不能得到很好的疏泄,排出减少,即易发生瘀滞。活血化瘀,初期或有少量瘀滞还可以,时间久了,瘀滞多了,仅用活血化瘀之品很难奏效,这时就需要破瘀了。土元破瘀,破血逐瘀归肝经,自然当仁不让了。
土元不唯归肝经,可通行周身,内外见有瘀症者,皆可用之,特别是妇女因瘀血导致的崩漏病证,用他药止血无效,而用土元破血逐瘀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土元毕竟是逐邪之品,无益气扶正之作用,虚证患者要慎用,也就是说体实而血瘀者,土元用量可适当增大,但我一般也不超过15克,体虚而血行瘀滞者,土元不用,或仅用少量,我一般是3~6克。
医籍多言土元续筋接骨,咱临床以内科杂病为多,外伤或需要续筋接骨的患者较少或没有,因此土元这方面的经验咱没有,也不便多说。
土元破血逐瘀通脉,功在血脉,非瘀不用。今之所言,仅和大家交流学习,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求斧正,晚安。
 
多日没有更新了,今日趁没有酒场,坐下来说说茯苓。
茯苓:甘淡,健脾利湿,平补平泄,少有奇功。
茯苓色白,味甘淡性平,虽有益气健脾利湿渗湿之功,但属平补平泄之品,多为辅助用药,很少见有独用而建奇功者。
茯苓色白入肺,味淡易上升,益气健脾可补脾肺之气,利湿渗湿可解中、上焦之水湿。而下焦之水湿,例如白带过多、尿浊、泄泻等病症亦用之,何解?这就要用到咱的“质重下沉”之说了。湿性趋下,水湿之邪多存在于机体的下焦,机体脾虚不能渗湿、肺虚不能通调百脉分泄水液,则水湿趋下存留,茯苓益脾肺之气,可健脾渗湿利湿,此时正是茯苓勇武之时,但为了使茯苓能作用于下,一般要根据患者的病症体质,适当加重茯苓的用量,也不能过重,过重则直接下趋,少了益肺健脾之功。治上、中焦之症,我用茯苓一般是12~15克,多则20克,治下焦水湿,一般用到25~30克。
茯苓在临床应用时,还有一个时候是须要用较大的量的,就是用在定心安神促眠的时候。茯苓用于安神促眠,临床报道较多,大多说效佳,但我不这么认为。不眠不寐导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临床需要辨证治疗自不必说,茯苓用于脾虚气虚水湿淤滞之不眠病症,然单用或以茯苓为主治疗者,我感觉不如以他药,比如益气健脾生津化湿的党参等为主辅以茯苓者。或者有说了,治不寐不眠不是用茯苓,而是用茯神,我在此要说了,我没有用过茯神,真的不知道效果如何。
我不但没有用过茯神,就连医籍常说的利湿要用茯苓皮,我也没用过。赤茯苓咱在临床也没有用到过,对它们的功效咱不敢评论。
临床早初,咱用茯苓常写作云苓,后来才知道有了天子片,现在更多的是在用天子片。茯苓虽然在临床常不作为主药君药来应用,甘淡性平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大的不良反应出现,但我们还是要注意临床茯苓饮片的品质,保证质量、辨证应用。
另外我觉得茯苓健脾益肺利水湿,用于脾肺气虚水湿蕴阻导致的乳汁偏少、乳房蕴结等有较好的疗效,通乳散结我常用。
 
今天中午和一朋友办点事,其说他们那有一草医治癌症不错,已经治好五六个晚期患者,都是其村周围的人,幸见其人,我朋友其父肺癌晚期用其药治得不错。哎。。。。。。。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一句话儿的事,今日说党参。
党参:益气生津、健脾化湿,功在脾肺。
党参色白略黄,味甘略苦,甘可补,苦可泄,补泄兼施而性平,可健脾气益肺气,生津化湿而增食,为补脾胃、肺卫之佳品,用于脾肺气虚诸症无人参上火之弊,无黄芪蕴滞之虞。
是年,登太行大峡谷,朋友喜得硕大一枚野生潞党参,泡酒酌饮,今忆尤新。
党参甘平补脾肺,为临床常用之品,近日或许因气候的影响,用之更多,这也是咱前面说过的。就是说,入冬以来,气候不太寒凉,本当内敛之气,由于气候的温燥,机体腠理不甚致密,而常常外泄,导致机体内部相对虚弱而病症百出,此时疾病的治疗往往需要补中益气,填实内虚,尤其是素体脾胃肺卫虚弱的患者,更当如是。此时内虚而燥,党参健脾益气生津正适合病体病机的需要。
再有,一些热病患者,常因热灼而津伤气亏,党参甘平,益气不增热,生津不敛邪,在热病的早期可用党参益气生津扶正祛邪,在热病的中、后期可用党参益气生津增速机体正气的恢复,防止疾病的反复发生,尤其素体气血虚损的患者更当如此。
党参益气生津、健脾化湿,可用于脾虚诸症,但用量不宜过大。党参益气功在脾肺,重用可致质重下沉,而失补中之原意。再有党参意在补脾胃,常用于脾胃虚弱的患者,而脾胃虚弱者,其吸收转化能力较弱,重用或有碍胃伤脾之虞。临床益气健脾养胃,或热病益气热生津除烦,用党参我常在9~15克之间。补中益气用党参也常是15~20克,很少有超过30克者。
气虚脾虚恒致失眠,我常用党参益气生津除烦而助眠,多获良效。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一句话儿的事。今日说白术。
白术:健脾益气、化湿,助肠胃蠕动。
白术气重,易于下行,能增加胃肠的蠕动能力,堪称“胃动力”药,是胃肠疾病的常用药。
白术能益气或许就是因为增强的胃肠的蠕动,促进了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所致。白术常用于气虚型便秘的治疗,也正是因为白术能增加肠胃的蠕动功能。
白术通过健脾益气可以化湿,然白术油润,化湿而多不伤阴耗津。
白术用于健脾益气,用量不必过大,我常用在15~20克之间,然用于便秘的治疗时,由于需要的力量大,再者只有量大才能质重下沉直达大肠,我常用40~60克。化湿止泻时,由于需要升提,用量也不宜大,12~15克即可。
白术由于气重下行,化湿多用于治疗中、下焦的湿邪,如泄泻、带下等。最近治疗一个臀部感觉冰冷、尿浊的患者,起初治疗以益肾温阳为大法,感觉效果不明显,后辨证为湿邪淤阻,用药以白术为主化湿,才逐渐有了明显的效果。
白术健脾,可用于一切脾虚证的治疗,近一、二十年,咱用白术健脾益气通乳,用于脾虚湿郁所致的乳汁偏少的患者,感觉效果不错。
白术虽补气益气,属补益药,但补气是白术的间接作用,非直接作用,故不宜单独用于补气的治疗。
 
若为化湿,不若苍术
谢谢老师的关注,正有意说说苍术呢。
咱认为苍术芳香,偏行于表,苍术化湿是芳香醒脾的结果,白术化湿是健脾促进运化的结果,结果虽一,但经过和形式不一。苍术气味也较浊厚,可下行,但主要还是行于表,就是说苍术治下焦的之湿,也是治下焦之表湿,治里湿则不及白术。
呵呵,有时间专门说苍术,望老师多指教。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今日说苍术。
苍术:芳香醒脾化浊,化湿透表。
苍术气味芳香浓烈,入内可醒脾,辟秽浊之气,治疗湿困脾土诸症。向外可化湿解表,治疗风湿感冒之身体困重酸懒。
苍术由于气味浓烈,易外易下,故临床用量不宜大,即使用于下焦病症也不宜用大量,大则易伤阴耗气,不比白术的润泽益气。苍术我的常用量是6~12克,老弱久病体虚,脾胃虚弱者,要用小量,体壮痰盛者可适当加大用量。
医籍常言苍术用于夜盲证的治疗,但我觉得夜盲证属营养不良性疾病,现代社会的繁荣,虽不能说没有营养不良性疾病的发生,但夜盲证很少了,即使有,大多也是找眼科专科医生,或者服用现代医药AD胶丸,所以苍术治夜盲几乎也失去了意义。
苍术性温,不宜用于热证患者,就是说湿热证患者要用苍术时,必须要有必要的配伍。
苍术耗气伤血,主要用于脾胃湿气病症,不宜用于妇科带下等湿性病症。
 
苍术白虎汤

苍附导痰汤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一句话儿的事。今日说熟地。
熟地:添精益肾,补阴精而生大阳。
熟地厚重,可直趋于下,是咱“启上、畅中、夯下”之多用或必用之品,以前咱在论坛也多次说到,今儿咱不厌其烦再说道说道。
熟地经久蒸久晒,气味变得厚重,色又黑,黑归肾,故熟地是益肾添精之佳品。咱用熟地“夯下”,也是看重了熟地的厚重特性。
医籍文献常言熟地粘腻,脾胃虚弱,气滞痰多,腹满便溏者等禁服,咱不这样认为。余以为熟地厚重直趋于下,入口过胃,虽在胃可做短暂停留,但经胃初步消化吸收,其功性可迅速下移,直达下焦相府而坐实,其在胃在中焦停留时间很短,几乎不会在中焦为脾胃的功能造成影响。反而,熟地入住下焦之后,犹如为下焦相火添油加煤,使相火旺盛,进而上蒸腐熟水谷,促进脾胃的消化转输功能,熟地实健养脾胃也。
熟地厚重,下趋为下焦相火添油加煤,使相火旺盛,火旺则阳生,这就是咱说的熟地补阴精而生大阳。虽言熟地补阴血,实为补阳之品,或许这就是仲景桂附地黄丸、景岳右归丸等补阳方药君用熟地的原因所在吧?
记得上学时老师就说熟地滋腻,为防其碍脾胃,可用砂仁等佐治,医籍文献也不乏这样的记载,初习医咱用熟地较少,即用也如法炮制加用砂仁。其不然,咱现在觉得熟地加砂仁等佐治,反而阻碍了熟地下行的速度,使熟地滞留脾胃,影响了脾胃的功能,对脾胃不利。所以咱现在用熟地不加砂仁、陈皮等佐治之品,即使患者舌苔厚腻、腹胀也不忌用熟地,只要辨证患者下焦虚弱、空虚,须填补夯实,就用。
再有,质重方可下行,熟地虽厚重趋下,但还是要重用的,即使脾胃虚弱者也要重用,或者说脾胃虚弱湿阻者,更需要重用,重用才可使熟地直下而不碍胃。当然重用也不是无限制地,也须要在临床中不断摸索总结的。熟地我一般在临床的用量是20~30克,再大者也有用40克的时候。这几日咱认为天气寒凉,机体气机蛰藏,下焦多无须滋补,所以很少用熟地,今日有几例只用了9克。
熟地益肾添精、养阴生阳,咱今儿说的未必完善,有喜阅读者,可参看咱以前的论述。错误之处虚心接受各位老师的斧正,谢谢各位老师。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一句话儿的事。今日说生地。
生地:养液生津清热,凉血退癍。
生地性寒肉肥,内含津汁较多,故可滋阴、清热、凉血,为温热类疾病常用之品。又生地性味淡薄,气轻可上行,质重能趋下,生地之气味可随血液的运行,周行全身,解周身上下、肌腠脏腑之热毒,心火热毒炽盛更宜。
生地性寒,脾胃虚寒者不宜,脾胃阴虚津乏而生热者宜。
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这是热病治疗的总则,生地性寒而不伤正,养液而不生痰,故在热病的早、中、晚全程,卫、气、营、血各阶段,皆可应用,当然前提是辨证要准确,用量要适当。
生地毕竟是寒凉之品,临床应用其量还是不宜过大,要斟酌三思。生地用于一般的热性病症,只须一般清热生津养液时,我一般用10~15克,热毒炽盛,高热液亏者,我有时也用到30克,且多与其他清热养液、凉血生津之品同用。
机体是一个整体,而有时热毒炽盛、津液亏乏发生在机体的局部,这时用生地需要配伍一些对相应局部有治疗作用的清热凉血生液之品,也可称作是用些引经药吧。
生地性寒而“走”,熟地性温而“守”,二者不可替用。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一句话儿的事。今日说鸡屎藤。
鸡屎藤:活血通络止痛,消食化积清热,胃病良药。
起初,我并不知道有鸡屎藤这样的药,是购进了广西“天天乐”的四味脾胃舒颗粒后,才知道的。
说鸡屎藤活血通络止痛、消食化积清热,其实鸡屎藤不只是这些功能,而是说我临床常用了它的这些功能。
鸡屎藤清热,能解毒,今日下午我用它于咽喉焮红的病症。
鸡屎藤消食化积,我常用于小儿厌食、消化不良等病症的治疗。
要想多说的是鸡屎藤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鸡屎藤活血通络止痛可用于关节痹痛等痹痛病的治疗。特别是一些关节痹痛患者,长期服药,损伤脾胃,用鸡屎藤活血通络止痛,又可消食化积保护脾胃。再说一些慢性脾胃病的患者,叶天士有言久病入络,医籍常言久病多瘀,慢性病脾胃病患者,常常是瘀血阻滞胃壁之脉络,胃壁脉络瘀阻不单会引起患者疼痛的感觉,同时胃壁由于瘀血的阻滞,又会减少减缓蠕动,影响胃内容物的消化吸收,鸡屎藤活血通络、消食化积、止痛,能同时解决这些的问题,何乐而不为?
食积常生热,鸡屎藤消食化积清热,犹如一剂保和汤(丸),胃壁有疾可用之,胃壁无疾,单纯的食积胀满也可用之。
说到鸡屎藤的用量,我一般都是15克,当然小儿酌减,病重、体壮酌增。鸡屎藤或许专入脾胃,量小不因气轻而上浮上行,量大不因质重而下趋。
近日咳嗽患者较多,突然想到了鸡屎藤的止咳作用。我认为单用鸡屎藤止咳,效果不会是很好的,但在一些慢性咳嗽的患者中,或一些小儿的咳嗽中,加入鸡屎藤不但可能增强止咳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在小儿可以消积化食增强小儿的食欲,因为很多小儿的咳嗽可能与食积相关,慢性患者长期用药有损脾胃之虞,用鸡屎藤止咳又护脾胃。
鸡屎藤消食化积,进而健脾益胃,可用于一些慢性脾胃病的治疗,但鸡屎藤消食化积、活血通络,无益气之功,临床用于慢性病的治疗或宜配伍益气扶正之品。
鸡屎藤慢性胃病良药,食积胀满佳品。欢迎大家斧正。
 
最后编辑: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一句话儿的事。今日说通草。
通草:通利水湿、汁液。
通草色白、质轻、味淡、气薄,无论从哪方面说,其性味都应该是上行的,那么通草临床应用又为什么能通利水湿,治下焦热淋呢?这就要说到肺的生理功能了。
肺者,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是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器官,具有气的生成(特别是宗气的生成),调节气的升降出入,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以及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运行等的生理作用。通草色白入肺,功能清利肺络,泻肺热。肺络通利,功能正常,气血、水液输布有节,下焦水道通畅不淤滞,湿热不淤滞,则热淋可解。
我临床用通草最多的是通乳。通草利水湿有通乳络的作用,我觉得通草通乳的作用也和肺的功能有关。解剖上有言,乳房属皮肤组织,而中医言肺主皮毛,通草色白入肺,通草可通过肺的作用实现其通乳络的功能。通草通乳不只用于产后乳汁偏少的通乳汁,也可用于乳络不通的乳痈、乳腺小叶增生的乳癖等乳房胀痛方面的病症。
通草还可通鼻窍,我常用于急慢性鼻炎、鼻息肉、鼻甲肥大等鼻腔病症的治疗。当然通草通鼻窍还是和肺的生理功能有关。鼻属肺经,肺开窍于鼻,就中医而言,很多鼻腔的病症都和肺经有关。通草色白质轻归肺经,又能通利水湿,通草可经肺经上行,清肺泻热,疏通鼻腔之脉络,减轻鼻粘膜水肿的发生而开通鼻窍。
老父亲常用通草祛湿活血通络,用于风湿痹痛病的治疗,我也有用,当然只是配伍,不能为主作君。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一句话儿的事。今日说半夏。
半夏:半夏辛开苦降,气走中轴。
半夏,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们那里叫半卡子蛋,记得小时候咱捣蛋不用说,也非常好奇,对什么都想尝尝,说真的,屎、尿、粪坑水什么的咱都尝过。听说半夏有毒,能卡住人的喉咙,在地里挖到一个,就想自己尝尝,取了一点点,刚放到嘴里用舌头舔一舔,就感觉喉咙卡的慌,就赶紧吐掉。地里没有水呀,没法用水漱口,就薅自己知道无毒而酸甜多汁的草,放在嘴里咀嚼,意在沾口解毒。
半夏作为化痰、止咳,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药,临床运用较多,属人们常说的“大路货”。以前咱用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半夏厚朴汤等较多,所以用半夏也多。近年由于咱临床改变了治病的方法策略,半夏也就用的相对较少了。
经过这二、三十年的临床应用,咱认为半夏的主要作用是降气,所谓的化痰、止咳、降逆止呕、消痞散结都是建立在半夏降气的基础上的。
咱认为半夏汁浓色白味辛可入肺,可开郁散结,味浓质重且苦,可下降下沉上逆之气。半夏降气是先辛开再下沉,降气是从上而下,自身就有提壶揭盖之能。咱一向认为痰之所生乃气机郁结所致,机体常因痰而咳,半夏开上窍,降气逆,可畅气机,气机畅而不郁则痰不生,痰不生则不咳,故中医认为半夏有化痰止咳的功能,当然不是化一切痰止一切咳。半夏性燥,阴虚燥热之症不宜,燥咳不用。半夏辛开苦降畅气机,当然就能开郁散结了。半夏降气逆畅气机有个特点就是不旁开,走中轴,故可以降逆止呕,治胃脘痞闷,但用于胸闷胁痛则效果不佳。
半夏有毒,医者皆知,故无论生半夏、制半夏,临床用量都不宜太大,我的一半用量是9克左右,且几乎不用生半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吧。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