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解惑论之伤寒中风论

菟丝子

闻名全坛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11/01
帖子
18268
获得点赞
92
声望
0
《伤寒论》的条文,虽然在形式上是逐条分列,节段分明,但实际是互相联系、互相对照、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大整体。因此读《伤寒论》时,不能条条孤立,必须有机地互相联系在一起,才会领会得更为全面、更为深透。伤寒注家陈修园就强调:会通全书读伤寒。
首先举三阴中风为例:

《伤寒论》三阴篇的中风证,只有太阴中风指出是“四肢烦痛,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有脉象,也有症状。至于少阴中风,是“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厥阴中风,是“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都只有脉象,并无症状。因此,注家们或顺文敷衍,只解脉象,干脆不提应当是什么症状(如钱璜):或则抱怀疑态度,认为这可能是另一派古医家的传说,张仲景有意无意记录下来;也可能是王叔和强掺在里面(陆渊雷);也有人根据太阳中风的症状来推测,认为也应当是发热汗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究竟应当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认为首先应从“中风”这一名词的涵义入手。
中风是三阴三阳病分类中与伤寒相对待的一种类型。其命名的根据有二:一、是风邪疏泄与寒邪凝敛相对待。如太阳病称有汗为中风,无汗为伤寒。二、指阳邪,与寒为阴邪相对待。如大青龙汤证,无汗而烦躁为阳邪,为中风;身不疼但重,不烦躁的,相对之下就为阴邪,为伤寒。阳明病,能食者为中风,不能食为中寒。少阳病,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为中风,仅头痛发热,目不赤,不烦满的,相对为阴邪,为伤寒。太阳病,手足自温,不太热,不烦痛者,为伤寒;四肢烦疼的,相对是阳邪,为中风。由于那时候还没有“寒化证”和“热化证”之称,所以少阴病和厥阴病,同样也是寒化证为伤寒,热化证为中风。再如阳明中寒,因其是里证,故称中不称伤。

以少阴病和厥阴病的热化证为中风,这是把三阳病和太朋病的中风、伤寒各条条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又加以对比、综合、推理而得出来的结论,《伤寒论》原著中并没有这样的明文。因此,对于这一结论是否正确,还需要来一次检验。检验的方法,仍然是把二经热化证的病理、症状,和其同经的中风所标明的脉象,各自有机地联系起来,看看脉症是否一致,才有说服力。下面先探讨少阴中风。
少阴中风,是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我们试从欲愈的脉象,推寻其未愈的脉象,就应当是阳脉不微,阴脉不浮。少阴是象、治则、方剂、禁忌和预后,都成了一个完整的描述。这就说明,把有关条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是非常重要的。
再探讨一下厥阴中风。厥阴是风火之脏,其为病是风火郁闭于里,所以出现“消渴、心中痛热”等尸系列风扇火炽、火盛灼津心肾水火之脏,阳脉不微,就表示心火不降,阴脉不浮,就表示肾水不升.水不升,火不降,就必然水亏火炽,心肾不交,而导致“心中烦,不得卧”,这正好是少阴热化证。少阴热化证的病理、脉象、治则及表现,是怎样的呢?如果把热化证有关的条文都联系在一起,就可以看出一非常清楚的轮廓是:“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舌赤少苔,“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黄连阿胶汤主之”.若“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而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而上竭,为难治。”如果未治,而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亦有“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这就是把与热化证有关的条文组织在一起,这不但可以确凿看出少阴中风就是少阴热化证,而且把少阴中风证的具体症状和脉的症状。这属于阳邪,自然也就是中风。其助象和预后怎样呢?在下一条紧接着就说:“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就是说,脉微浮是风火有出表之意,消渴、心中痛热等症即将消失。如果不浮,是风火仍郁于里,即为未愈。三阴病最怕亡阳,所以多死于寒化证。至于热化证,基本无死证,所以“脉不浮”,亦只不过是“未愈”而已。
这两条紧密相连,一述症,一述脉,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不但补充了厥阴提纲那条的脉象是“不浮”,而且启示了三阴热化证无死证,这又一次说明读{伤寒论}要把有关条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重要性。
不能把(伤寒论)的条文有机地联系起来看,却孤伶伶地却钻研某一节段,就容易走入死角,既不能正确地理解原文,也不会筛选旧注。沈明宗在所著《伤寒六经辨症治法》中就已经提到:“且如阴亏者,风邪传里,以挟肾中相火而发,阳邪炽盛,治当养阴抑阳。”这明明指出少阴中风就是少阴热化证。但至今没有被人所重视,其原因就在这里。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