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针推的基础问题===答不上来少在坛子里胡吹

有一个佛光山的讲师来我们这里讲《心经》。有人不服气,问星云大师:“她有什么资格给我们讲《心经》,她只怕背都背不下来呢!。星云大师说:”你们只是在读《心经》的阶段,她却是在做《心经》的阶段“。众人无语。现代人读《内经》都是以现代人的观念去理解三千年以前的文章。充其量也就是以《说文》或先秦文学的底子来理解《内经》。然而《内经》的编撰者对当时一千年以前的文献也不能完全理解,更不用说去依照古人的方法去重复古人的医学实验。因此:我们现代人依然是在读《内经》还读不懂的阶段。换一个思路去做《内经》如何?重复一下《内经》中的医学实验内容,我们就会得到一个新的《内经》解读内容。很多争议就会迎刃而解。
 
我是菜鸟,不知道楼主在哪高就呀,是在读研究正还是在开业呀,在当地绝对是“名医”,有机会一定拜访您,我就只想学一样,扎脑血栓偏瘫,不用中药和西药(那样太没本事),我们这里就有人只用针灸把人扎好了,我去,他居然是个农民老头,所以我不想拜他(人家不教)为师,想拜你为师可以不,您又有理论又有实践。还望回复,切盼。
 
理论懂的多未必临床的效果就好,,
 
理论懂的多未必临床的效果就好,,

呵呵,熟读王叔和。不如临床多。
不熟读王叔和。临床疑难就更多。
知道的。起码比不清楚的好。
你觉得这样理解可以吗?
 
有一个佛光山的讲师来我们这里讲《心经》。有人不服气,问星云大师:“她有什么资格给我们讲《心经》,她只

你没有被《内经》《史记》拐坏,只是你研究的是怎么能上去七楼,希望借用现代电梯,一按电钮就上去了。
不过上七楼,还得一层一层爬梯。这梯子在哪找不到,你就研究经络传导,经+络 传导只是楼梯扶手,不是楼梯。

解药“什么是窍?”“石震骨筋帩(壳)”--耳闻音---实为骨传导---


至于《内经》,呵呵,你类比《心经》的故事,换个角度讲,研究的都是《经》。


神秀和惠能有两个偈子。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惠能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

既然知道“本来无一物,”又何必“承继衣钵来”?字面顿悟,所以是“六祖”,而不能成佛 (顿悟成佛)
 
有一个佛光山的讲师来我们这里讲《心经》。有人不服气,问星云大师:“她有什么资格给我们讲《心经》,她只

关于传感实验,你用牙签刺激点在皮部 (髓 骨 筋 肉 皮 毛),皮部“层次”太低,测试“穴”位传感还可以。 测试“络”“经”恐怕有点问题,看一栋楼(人体)的内部结构,仅靠在各个窗口(穴位-不是穴,是位)向楼内照射“手电筒”来观察恐怕是不够的。
皮部的传感和骨部 筋部是不一样的,可以用针试试 如果指力好,三关拨筋也会有模糊的感觉。
 
有一个佛光山的讲师来我们这里讲《心经》。有人不服气,问星云大师:“她有什么资格给我们讲《心经》,她只

俗话说:书读千遍,其义自现。内经还是得“熟”,其义也就“自现”了。
自古以来中医所用的每个概念都是清清楚楚,阴阳、五行、燧经络穴、藏象脏腑、气氺精、神形器、疾病伤等俱然。后人不识,胡乱解释和变造各名(概念)的所指,尤以阴阳为最。导致的结果就是“名不正言不顺!”
 
看了多日。一开始认为是考试题?看看不像,好像是华山论剑!也不像。希望大家多发些临床经验交流的帖子,这

我怎么都觉的这问题是在下套,中医是一门侧重于抽象的学科,想用物来形容还真不容易。
 
趁周末有空专门查阅内经,“衡”字出现较少就先专门查这个字,用电脑的查找功能很快找到。
灵枢中没有查到“衡”字。
素问有10处出现了“衡”,详列如下,但并无满意答案(没有找到一处对“衡”有直接解释的原文):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刺一之在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衡居,为二痏出血。”(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看来看去,内经“衡”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平衡的意思,似乎和经络无直接关联,只有最后一条讲到“衡络为病”的病因、症状和刺法,但没有讲“衡络”的基本概念,且刺法也极为含糊,让人不知道到底如何具体操作。
什么是“衡”,什么是方员冲衡?求楼主详解
 
八正神明论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

天光,日月星辰也。

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人之血气,随日浮沉,与月消长,故因天时而调血气。

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盛虚之时,因天之序,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是谓得时而调之。

移光定位,俟日月之光移,以定岁时之位。天气环周,正立而待之,顺天序以施补泻,是谓得时而调之也。

故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是谓乱经。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月生始生。而泻,血气未盛而遽加伐削,是谓藏虚,脏虚者,虚其脏气也。月满而补,值血气扬溢而益以充盈,络有留血,命曰重实,重实者,以实益实也。月郭空而治,泻也。气血正虚而加之疏泄,阴阳相错,真邪不别,邪气沉留,是谓乱经。外因正泻而虚,内以邪留致乱,邪气淫溢,于是大病起矣。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阴阳消长,观乎日月,日月盈亏,察之星辰,知星辰之宿度,则知日月之盈亏矣。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太乙随八节,居八方,自正面来者为正风,自对面来者为虚邪,知八风之正对,则知八风之虚实矣。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春气在经,夏气在络,秋气在皮,冬气在骨,顺乎气候,以时调之,知四时之正气,则能避八方之虚邪矣。若不知避,以人身之虚而逢天气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于腹里,则伤五脏。上工候而救之,去其虚邪,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灵枢·官针》:必知天忌,乃言针意。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岐伯曰:法乎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营卫之不形于外,见之,故曰观于冥冥焉。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



是故工之所以异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若神仿佛,故谓冥冥。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官针:粗工所不见,良工之所贵,莫知其形,若神仿佛。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上工之所以异于粗工者,能于正邪初伤,有形无形之际,先见于三部九候之气,救之于早,不事病成而事败。以能知其气之所在,是以守其门户而无失也。此即观于冥冥之义。

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岐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易行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营,复以吸排针也。员与方,非针也。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营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官针:泻必用员,补必用方,此曰泻必用方,补必用员,文异而义通也。泻者,以吸内针,以呼出针,针出而气泻矣。员与方,乃针法耳,非针也。在脏腑曰血气,在经络曰营卫。肝藏血,血舍魂,肺藏气,气舍魄,魂升而神化,神降而魄生。神居血气之中,形包血气之外,养其血气,即所以养其神,而养其神,即所以养其形也。故养神者,必知形体之肥瘦,养形者,必知气血之盛衰。血气者,即人之神所攸赖而弗离者,不可不谨养也。

帝曰:妙乎哉论也!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了!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原卒闻之。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帝曰: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索之于经,索之于经络也。慧,明也,慧然在前,似有形矣,乃按之,不得,实不知其情,终无形之可索也。目明心开而志先,心目了然,志先觉之,慧然独悟矣,而口弗能言,实俱视而独见,适若昏蒙,又复昭然独明,若风吹云,聚散无定,言神之所在,可以意悟,而不可以言传也。
 
官针第七
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失针之宜。大者泻,小者不移。已言其过,请言其所施。
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于病所,肤白勿取。病在分肉间,取以圆针于病所。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以鍉针于井荥分俞。病为大脓者,取以铍针。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圆利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病在中者,取以长针。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取以大针。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泻于井荥分俞,取以四时。
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一曰俞刺,俞刺者,刺诸经荥俞脏俞也;二曰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俞也;三曰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六曰大泻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二曰报刺,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四曰齐刺,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五曰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搏大者也。六曰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七曰输针,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十曰阴刺,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十一曰傍针刺,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十二曰赞刺,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
脉之所居,深不见者,刺之微内针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脉气也。脉浅者,勿刺,按绝其脉乃刺之,无令精出,独出其邪气耳。
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刺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此之谓也。
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
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
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
三曰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
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
五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楼主看样子是读书读得很有体会了,那就一定要请教一下,比如拿到一个病人,怎样进行诊断,分析,最后得到一套处治的方法呢?
达到什么地步呢,就是可以确定这个病人肯定可以这么治,或者肯定我不会治,或者肯定不知道。反正要肯定,当然试药或试针是技术手段,算能治类。
为什么这么向呢?因为现在的大夫蒙的多。我想学一门不蒙的中医。
我想大多数人都有这个疑惑。
 
呵呵,熟读王叔和。不如临床多。
不熟读王叔和。临床疑难就更多。
知道的。起码比不清楚的好。

在我身边 就又很多的大夫理论呱呱叫,临证的时候就是不好使 !!包括现在的研究生什么专家的人物,有的时候都不如乡下的民间医生。。
 
俗话说:书读千遍,其义自现。内经还是得“熟”,其义也就“自现”了。
自古以来中医所用的每个概念都是

老师呀,你说的这个观点我不同意。我认为读书多的人不一定会看病,会看病的人不一定读书多。你信不信?
 
俗话说:书读千遍,其义自现。内经还是得“熟”,其义也就“自现”了。
自古以来中医所用的每个概念都是

我认为,读书能抓住重点才是一位好医生的先决条件,如果这个医生能举一反三,那么这个医生才有自己的东西,是个优秀医生。所以一个医生书读的不必太多,即使你读了很多,你也不一定能记住,所以没有用。苦读十年,不如名师一点。你信不信这个道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