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本草发挥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今日说坤草。
坤草:祛风活血,清热除疹。
坤草,益母草也。八卦“坤”为地,“坤”又为女性的代称,坤草又称益母草,可能说明这种草药为妇人专用或多用之品。然,余临床很少将坤草用于妇科病的治疗,临床主要用于风疹、皮肤瘙痒等过敏性疾病的治疗。
余以为坤草中空质轻,偏于上行走表,性微寒,主要有活血祛风止痒的功能。咱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小时候受家乡“风气”的影响。坤草在咱家乡又叫风疹的棵(kuo),说这种草药专能祛风止痒,每每有人遇到风疹、皮肤瘙痒的病症,就会到地里薅一把回来,煎水内服或外洗,有些家庭甚至常年备有这种药。当然这些年由于医疗条件的改善,家乡很少再有人用它来煎水治病了,更别说储存备用了。呵呵,处方配药又当别论。
坤草既为妇女用药,当然家乡也有用它来治疗妇女月经病的,只是咱那时还小,妇女用它来治疗妇女病也不会有人跟咱说,即使说了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因此对益母草治疗妇科病,咱的印象相对来说就小。
坤草在处方用药时,给我的初始感觉就是要量大。这个可能一个是受家乡百姓大把用药的影响,一个可能是受我姑爷、姑姥姥的影响,姑爷、姑姥姥都是当地的名中医,也是我小时候比较敬重的人,他们处方用坤草多在30克以上,家父也常是用到30~40克。我如今用坤草多在15~30克之间,当然外洗量更大。
我临床妇科病不主张用坤草,一个是由于坤草质轻易上行,而妇女病症多是下焦病症。一个是我认为坤草偏寒,而妇女病多为寒邪引起,如今更是宫寒体质偏寒的患者较多。妇科病症,辨证为血热者我倒常采用。
血瘀生风,血热生风,治风先行血,血行风自灭,这样的中医理念在坤草这里体现的非常完备无至。妇科病不用坤草我倒觉得有些名至不归。临床是否用坤草大家自我斟酌吧。
李老师,对妇科月经病,最近有一病例,一个月两次月经且量多,用你的那个上中下理论,是否可行。
 
李老师,对妇科月经病,最近有一病例,一个月两次月经且量多,用你的那个上中下理论,是否可行。
这个,我不敢说绝对行,但我最近几乎不论什么病都是这样用药的,包括妇女经带。但要做到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且结合四时气候的变化及其他兼症等合理组方选药。
这个月经量多,首先还是需要辨证的,要找到量多的原因,针对病因好用药。且注意不要仅仅止血,还要注意活血,有时候只是活血就有止血的作用。
现在人的生活节律快,工作紧张,劳累者多,你要先看看她是不是过度劳累导致的。
 
这个,我不敢说绝对行,但我最近几乎不论什么病都是这样用药的,包括妇女经带。但要做到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且结合四时气候的变化及其他兼症等合理组方选药。
这个月经量多,首先还是需要辨证的,要找到量多的原因,针对病因好用药。且注意不要仅仅止血,还要注意活血,有时候只是活血就有止血的作用。
现在人的生活节律快,工作紧张,劳累者多,你要先看看她是不是过度劳累导致的。
好的,谢谢李老师回复。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今日说陈皮。
陈皮:芳香醒脾、化食开胃、化湿除胀。
十年前左右,咱认为凡病皆当疏肝,认为肝气疏利则百病易愈,肝气疏利则百病不生,肝气不疏则百病迭至,先人又有言脾胃为后天之本,治病皆当顾护脾胃,胃气不衰则百病易治。那时候咱认为陈皮既可疏肝理气,又可健脾养胃,治病用陈皮足可以满足上面的说法。所以咱那时候的处方,几乎方方不离陈皮。直到咱“启上、畅中、夯下”三位一体三焦并调的理念产生,才逐渐少用或不用陈皮了。
现在咱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很少或不用陈皮,用陈皮主要是用来化食消积、醒脾开胃。陈皮虽有化湿除胀的功能,咱也很少用,即用之也只用于上腹胀满,因为其性偏于上行。至于说到陈皮的用量,我认为陈皮芳香味浓,药用取其“气”,轻量即可得到很好的气味。再有脾喜湿而恶燥,陈皮以气为用,入脾为主,陈皮其性偏燥,大量应用不利于脾的运化生津。故临床陈皮用量宜小,我的常用量是9~12克。
医籍多言陈皮化痰止咳,果真如此,陈皮也只可用于湿痰咳嗽,避免用于痰热咳嗽。
陈皮还有一个奇特的作用,能够帮助身体结石的溶解与排出,对结石有气化作用。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今日说红藤。
红藤: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祛瘀止痛。
红藤色红入血,清热解毒,又可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我多用于下焦诸如慢性阑尾炎、手术后肠粘连、妇女慢性盆腔炎等的病症。其他部位的热毒、血瘀的病症很少用,也就说我把红藤的功效部位定位在下焦,且多用于血瘀生热的病症,尤其以女性患者为多。
红藤质偏轻,作用又需要下行,所以临床用红藤一般用量应该偏大,但因久病多血瘀、入络,所以用红藤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止痛者,多是一些久病患者。治疗久病患者,更当顾护脾胃,为防红藤伤脾之虞,用量也要轻重斟酌。久病多体寒,久病用红藤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之时还要注意一些温运药的配伍。
我用红藤量多在15~30克之间,且常与冬瓜子成对,适当配伍一些温通下焦、顾护脾胃之品。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今日说薄荷。
薄荷疏风散热,疏肝解郁,启窍醒脾。
余以为,薄荷,质轻偏于上行,性寒疏风清热,味辛厚能理肺金而疏肝木。薄荷的功效部位在咽喉,可除咽喉风热之邪。咽喉风热之邪被除,咽喉疏理则有利于中焦气机的输转,故薄荷可启窍醒脾。春季风热之邪偏多,常袭人肺卫咽喉,故初春乃至早夏都是薄荷当用时。
过去咱常言:治病当疏肝,疏肝当先开肺。薄荷能开肺,可疏肝,故薄荷常用于治疗肝气郁滞诸症,老父亲用之更多。虽薄荷能开肺疏肝,用于肝气郁滞诸症,但咱还是在肝气郁滞而无热邪或风热之邪袭咽的时候,多不用。也就是说,咱认为薄荷虽功效较多,但仍然只是疏风散热畅咽喉之品,其他功效的发生存在,都是建立在疏风散热的基础之上的。
薄荷质轻味厚,用量不宜过多,我常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的需要等用3~9克。
薄荷,咽喉无热邪不用,非风热袭体不用,防暑僻秽可用。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今日说薄荷。
薄荷疏风散热,疏肝解郁,启窍醒脾。
余以为,薄荷,质轻偏于上行,性寒疏风清热,味辛厚能理肺金而疏肝木。薄荷的功效部位在咽喉,可除咽喉风热之邪。咽喉风热之邪被除,咽喉疏理则有利于中焦气机的输转,故薄荷可启窍醒脾。春季风热之邪偏多,常袭人肺卫咽喉,故初春乃至早夏都是薄荷当用时。
过去咱常言:治病当疏肝,疏肝当先开肺。薄荷能开肺,可疏肝,故薄荷常用于治疗肝气郁滞诸症,老父亲用之更多。虽薄荷能开肺疏肝,用于肝气郁滞诸症,但咱还是在肝气郁滞而无热邪或风热之邪袭咽的时候,多不用。也就是说,咱认为薄荷虽功效较多,但仍然只是疏风散热畅咽喉之品,其他功效的发生存在,都是建立在疏风散热的基础之上的。
薄荷质轻味厚,用量不宜过多,我常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的需要等用3~9克。
薄荷,咽喉无热邪不用,非风热袭体不用,防暑僻秽可用。
李老师不错!!!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今日说说山豆根。
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
这几天用山豆根较多,今天也就想起了说说山豆根。余以为山豆根苦、寒,清热解毒、利咽。
咱把山豆根功效定位在咽喉,认为其所清之热非风热之热,所解之毒非炽热、湿热之毒。山豆根解热毒,解存在于咽喉半表半里的干热之毒邪。内之热毒炽盛用之不佳,风热、燥热外袭用之不佳,阴津损耗而显热象者用之不佳。咽喉干红,无内热炽盛、湿热壅盛,无热灼血热之象者用之。
前些日子,咱给一个论坛好友开方,回当地取药,药房药师告诉好友说山豆根有毒,不能取咱开的量。咱当时开方的确没有考虑那么多,只是按习惯用药,忘记了山豆根有南北之分,地方用药习惯有别。
我习用北山豆根,常用量是12~15克,并没有感觉有什么毒副作用。我总认为毒副作用的产生一个和药物的本身性质、质量有关,一个和患者服用者的体质有关,也和病症的适用与否有关,或也有和处方中的药物配伍有关,有和煎服方法有关。都说附子有毒,可有些服用几十克或上百克都不会有问题,有些仅仅服用几克则毒副作用突显。总之,对有毒的药品还是要慎用。
切记咱说的山豆根解处在咽喉部位的半表半里之热邪,并不是说山豆根解半表半里之热邪,这是与柴胡有别的。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今日说说射干。
射干:清热解毒,利咽,止咳。
说到清热解毒利咽,就不得不说说射干这味古老而传统的咽喉药。
射干苦、辛,归肺、胃经,功效部位主要在咽喉,用于咽喉诸热证,风热、燥热、干热、湿热皆可。射干能解除咽喉的热邪,同时味辛,辛能宣散,有宣肺止咳的功能,因此咽喉有炎症有热邪,兼有肺咳之象者用射干较好。
射干虽能清热解毒、利咽,四季常用,但作用不太强,一般不作为君药来用。
射干作用部位在上在咽喉,需要其气轻清上行,又有说射干有小毒,故临床射干用量不宜大。射干,我的临床常用量是9~12克。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今日说说紫菀。
紫菀:疏风解表,清热利咽止咳。
近日咳嗽患者较多,且有些患者也比较顽固难治,今儿咱就顺便说说常用止咳化痰药,紫菀。
我初接触这药时,见老父亲经常写成“子元”,所以我就一直认为这个药是紫苑,可是当我细细看书时感觉不是“紫苑”,而是“紫菀”。那么这味药到底是“紫苑”还是“紫菀”呢?于是我就处处留心,看到底是“紫苑”还是“紫菀”。结果发现无论何处,教科书也好,杂志也好,发现绝大多处写的是“紫菀”,于是我就改正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老爹是错误的,不应该写成“子元”,因为它是“紫菀”。呵呵,随着后来阅历的增多,并不断查阅相关的资料,噢,原来“紫菀”就是“紫苑”,“紫菀”“紫苑”是一物的两个不同写法。
再说紫菀治咳嗽。咱常说咳嗽的产生绝大部分与咽喉气机不利有关,正是紫菀能疏风解表,疏散外邪引起的咽喉气机的郁滞,又因紫菀能轻清热,清利咽喉而疏理咽喉气机,故而紫菀成了疏散外邪、清热止咳,甚至化痰的咳嗽常用药。请注意,咱这里用了“轻清热”,不要认为咱是用的拼音输入法,多拼了一个“轻”字,咱用的这个“轻”实是说紫菀不甚苦寒,清热作用“轻”弱,甚者可用于风寒外袭之症。
再说紫菀的化痰作用,咱认为紫菀没有直接化痰的作用,紫苑化痰也是通过疏理咽喉气机而得到了化痰的目的。临床上咳嗽、痰多的病症如果不是风寒外袭、内生郁热导致的咽喉气机不利引起的,用紫苑,我觉得不宜。
临床有报道说利用紫菀“提壶揭盖”治疗便秘的,有了这样的报道,我见有些医者或患者,见便秘就用紫菀,岂不知紫菀治便秘不是直接针对便秘治疗的,而是利用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病理病机,用紫菀“提壶揭盖”宣肺而治疗的便秘,便秘如若不是上焦肺卫气机不利引起的,用紫菀多半是无效的。
最后又该说紫菀的用量了。咱常说凡欲使其作用部位于上的,凡药用其气的,用量都不宜大,紫菀正属这样。临床用之不但要使其功效作用于“上”,且药用其“气”,故紫菀临床用量不宜大,当然还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综合斟酌而定。紫菀,我的常用量是9~12克。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今日说说紫苏。
紫苏:疏风解表,芳香醒脾,降气和胃。
小时候见卫生所的楼上有一大席圈中药,质轻、味香,禁不住问老父亲,这是什么药,老父亲说“紫苏”。这是我对紫苏的第一映像。学医后知紫苏辛温既能疏风解表治感冒,又有安胎的作用,就在孕妇感冒时时不时用些。遇见经常流鼻涕的小孩,我也喜欢用紫苏,时而发现紫苏不但能疏风治疗小孩的感冒流鼻涕,同时可能因为紫苏的芳香引起小儿的食欲增加。现如今安胎我未必用紫苏,因为需要安胎的大部分都找专科医生了。遇到感冒流鼻涕,体虚,食欲不佳的患者,我倒常用。
紫苏功效在上在表,紫苏质轻,药用其气味,故临床用量不必过大,少少与之即可,我的常用量一般是9克。紫苏也不宜久煎,取其气轻而上。
紫苏解表但性偏燥,阴虚津伤的外感患者不宜用,醒脾但脾胃阴液亏虚的患者不宜。
紫苏还有降气和胃的作用,可用于肝胃不和的气逆证的治疗。
紫苏尚可化湿,可用于湿阻中焦的病症。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今日说说王不留行。
王不留行:活血通络下乳,清热利尿通淋。
王不留行籽小色黑,下行归肾经,能活血通乳、利尿通淋,为妇科常用,泌尿科广用。
每年春季,麦苗返青之时,王不留行就会悄悄地破土而出,与麦苗争分斗艳。这时也正是我们小孩争相采挖的时候。初春的王不留行苗嫩绿青翠,我们称其为“面条菜”,是猪、马、牛、羊、鸡、兔等家畜的好饲料,采挖来不但可以为家畜添加饲料,同时又是人食的美味。采挖王不留行苗,也是为了拔去田间的杂草,为粮食增产打基础。人人高兴而为之。
王不留行夏季成熟打籽,可榨油,但多为药用。王不留行籽在中医里,药用时与多种果实类药物一样需要炒制。炒而爆花后的王不留行籽质轻,但药用多需要它下行,故王不留行的临床用量一般较大,我的常用量是15~30克,老父亲每每要用到40克。
王不留行多用于产后通乳,但我感觉产后乳汁偏少的原因很多,临床需要辨因辨证论治。王不留行不宜用于素体偏虚的乳妇。王不留行清热通淋,用于老人的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溺少涩痛,我感觉不错,但常容易遭到一些略懂医药人的怀疑。
王不留行活血通乳络,可用于乳房肿块、乳腺增生等多种乳房部疾病,同时也可用于身体其他部位的血瘀脉络瘀滞的病症,但常作与配伍应用。
王不留行利湿偏燥,阴虚津亏者不宜应用,气虚慎用。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今日说蒲公英。
蒲公英:清热解毒,疮疡宜用。
蒲公英苦寒,质轻,偏于走肌表,清热解毒,可用于肌表之疮疖病症。
春暖花开,是蒲公英破土而出的季节,蒲公英又是家畜的最爱。小时候,每到这个季节,放学后几个小伙伴儿会不约而同地㧟上箩头,带上自制的小铁铲,到田间地头铲蒲公英,回来喂猪喂兔。蒲公英地表部分多为叶,缺少根茎,如果直接用手薅,带出根还好点,如果只是叶则显得散乱碎小。所以我们要带上自己制作的小铁铲,直接从蒲公英的根部,把整棵的蒲公英从根部铲掉。这样显得好看而且容易装运。再有,蒲公英折断处会有很多的乳汁流出,汁液沾到手上会很黏,且看上去很脏。如果用铲子把蒲公英从根部铲掉,手拿整棵的蒲公英就不会有太多的粘液汁粘到手上。
蒲公英清热解毒,用于疮疡可内服,新鲜的也可捣烂外敷。新鲜的蒲公英不宜久放长时间保存,特别是沾过水更易在较短的时间内烂掉。蒲公英要想长时间保存就必须晒干,干的蒲公英才容易久放保存。但蒲公英不宜暴晒,需要阴干。把蒲公英放在阴凉通风处慢慢晾干,暴晒的蒲公英一揉就碎。
蒲公英不甚苦寒,虽清热解毒但作用不剧,用量偏小时往往很难会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故蒲公英的临床用量一般偏大。我的常规用量是15克左右。
 
说到贝壳矿物类,咱今儿就说说石膏。
石膏:苦寒,清热透气。
经方白虎汤的出现,打开了临床大量应用石膏的先河,近代中医大师张锡纯也非常推崇之。咱上卫校时课余也经常读《医学衷中参西录》,故临床早期也经常或惯用之。
临床应用以来,咱认为石膏色白入肺,质重下沉,但因味淡,不能直趋于下,常行至胃则止,故曰石膏归肺、胃经。因其苦寒,可清肺、胃之热,故上焦、中焦热毒炽盛者可用之。
咱常说“治热要在透气”,石膏虽质重,但味淡,其气易升,本草也有言其味辛,故石膏可解肌开腠透热转气,但石膏不宜煅用,煅则变为收涩,无升透之能。
石膏是贝壳矿物类药物,临床应用是否须要先煎,我的看法是不必。因为石膏临床除用它的苦寒之性外,还要用到它味淡气升的特性,久煎虽有可能煎出更多的有效成分,但也有可能使石膏气味变得浓厚而反而下沉不升。再有石膏用的是其气,久煎是否会使其气过度蒸发而失其用呢?
《药性赋》言石膏治头痛,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不是所有的头痛都可以用石膏治的,辨证必须是阳明热盛之头痛,否则不宜用之。还有,现代之人多嗜食冷饮,贪凉避热,虚寒或寒凝体质者较多,在辨证不明的情况下石膏要慎用。下焦热毒炽盛,或有湿热者,咱感觉用之不佳。
前日一好友问我:“你知道石膏煎煮后会是什么颜色吗?”这个我真不知,就实话实说了。他说这是他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上学的孩子提出的问题。他说他经常给患者煎药,知道这个。他说生石膏是透明的,煎煮后还是透明的,煅石膏灰白色,煎煮后容易沉入锅底,颜色加深,可能会是灰褐色,通过观察煎煮后的石膏的颜色和石膏是否沉入锅底,可以断定石膏是生石膏还是煅石膏。
 
说到贝壳矿物类,咱今儿就说说石膏。
石膏:苦寒,清热透气。
经方白虎汤的出现,打开了临床大量应用石膏的先河,近代中医大师张锡纯也非常推崇之。咱上卫校时课余也经常读《医学衷中参西录》,故临床早期也经常或惯用之。
临床应用以来,咱认为石膏色白入肺,质重下沉,但因味淡,不能直趋于下,常行至胃则止,故曰石膏归肺、胃经。因其苦寒,可清肺、胃之热,故上焦、中焦热毒炽盛者可用之。
咱常说“治热要在透气”,石膏虽质重,但味淡,其气易升,本草也有言其味辛,故石膏可解肌开腠透热转气,但石膏不宜煅用,煅则变为收涩,无升透之能。
石膏是贝壳矿物类药物,临床应用是否须要先煎,我的看法是不必。因为石膏临床除用它的苦寒之性外,还要用到它味淡气升的特性,久煎虽有可能煎出更多的有效成分,但也有可能使石膏气味变得浓厚而反而下沉不升。再有石膏用的是其气,久煎是否会使其气过度蒸发而失其用呢?
《药性赋》言石膏治头痛,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不是所有的头痛都可以用石膏治的,辨证必须是阳明热盛之头痛,否则不宜用之。还有,现代之人多嗜食冷饮,贪凉避热,虚寒或寒凝体质者较多,在辨证不明的情况下石膏要慎用。下焦热毒炽盛,或有湿热者,咱感觉用之不佳。
我今天想补充一句:石膏清阳明热,清胃热,清阳明胃热。阳明是疾病的一个层次部位,阳明胃是一条经络部位,胃是一个脏腑部位。
 
楼主此贴很有价值。真是厚积而薄发!等待汇总后出书。
 
最后编辑:
前日一好友问我:“你知道石膏煎煮后会是什么颜色吗?”这个我真不知,就实话实说了。他说这是他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上学的孩子提出的问题。他说他经常给患者煎药,知道这个。他说生石膏是透明的,煎煮后还是透明的,煅石膏灰白色,煎煮后容易沉入锅底,颜色加深,可能会是灰褐色,通过观察煎煮后的石膏的颜色和石膏是否沉入锅底,可以断定石膏是生石膏还是煅石膏。
我想请教李老师一个问题,如患者长时间用石膏(最少连续用1个半月),但是效果不明显,而也没有出现苦寒导致不舒服而变证的情况,是不是可以证明患者有用石膏的指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