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本草发挥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

在中医的医理.药理上.今人的确不如古人.这点应当承认.东周和汉代的理论已经是一个相当成熟的体系.由于战乱和年代的永远.后人所能继承的在逐步减少.
在中医的医理.药理上.今人的确不如古人.为什么?
 
或许会更好。
说风凉话吧..不如从今做起.学院教材不教伤寒有关的方.培养出来的下一代.会将超越当今这代中医.呵呵.中医的经典书就那么几本.其他的都围绕着这几本在作文章.我们所学的那些难道不都是从古书中得来.看来你是已经超越古人了
 
说风凉话吧..不如从今做起.学院教材不教伤寒有关的方.培养出来的下一代.会将超越当今这代中医.呵呵.中医的经典书就那么几本.其他的都围绕着这几本在作文章.我们所学的那些难道不都是从古书中得来.看来你是已经超越古人了
只因为我们所学的那些都是从古书中得来,所以中医至今没有大的发展。如从今做起.学院教材不教伤寒有关的方.培养出来的下一代会不会超越当今这代中医,若干年后你看吧,呵呵,希望您能活到那一天,我是不能了。我没能超越古人,至少古人已经说服了你,而我不能。想想现在为什么现代医学发展的那么快。
 
只因为我们所学的那些都是从古书中得来,所以中医至今没有大的发展。如从今做起.学院教材不教伤寒有关的方.培养出来的下一代会不会超越当今这代中医,若干年后你看吧,呵呵,希望您能活到那一天,我是不能了。我没能超越古人,至少古人已经说服了你,而我不能。想想现在为什么现代医学发展的那么快。
要谈超越.就至少应该先看懂.理解古人的经典之作.若连这些书到底讲的是什么都不知.说超越没有意义.我只是在做这一步.先理解
 
只因为我们所学的那些都是从古书中得来,所以中医至今没有大的发展。如从今做起.学院教材不教伤寒有关的方.培养出来的下一代会不会超越当今这代中医,若干年后你看吧,呵呵,希望您能活到那一天,我是不能了。我没能超越古人,至少古人已经说服了你,而我不能。想想现在为什么现代医学发展的那么快。
这话说得好,没有什么是不可代替的,不可代替是因为活在了过去,人更应该放眼未来。古人不用,不能,不会不代表现在的人不会,不能,不用。古中医不能说他不好,但不能说他都是对的,要找错很容易,要找茬也简单,直接将药物进到分子论就好了。伤寒也好,金匮也吧那都是基础,是引人入门,打铁还要自身硬,以后能有什么成就就看你自己的了。这里说的超越是点的超越,而不是整个面的超越,没有点那来的面。不能超越的话那古中医那来的,外星人给的吗。美国经济,技术封锁中国这么多年,中国倒下了吗,用不了手机,组建不了航母,发射不了火箭,造不出空间站了吗?说实话还真得感谢美国的封锁!
 
要谈超越.就至少应该先看懂.理解古人的经典之作.若连这些书到底讲的是什么都不知.说超越没有意义.我只是在做这一步.先理解
或许只有什么都不知才可能超越。懂的越多对自己的束缚就会越多。什么叫置之死地而后生,呵呵。
医学就是在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而又需要生存、健康的情况下产生的。
 
这话说得好,没有什么是不可代替的,不可代替是因为活在了过去,人更应该放眼未来。古人不用,不能,不会不代表现在的人不会,不能,不用。古中医不能说他不好,但不能说他都是对的,要找错很容易,要找茬也简单,直接将药物进到分子论就好了。伤寒也好,金匮也吧那都是基础,是引人入门,打铁还要自身硬,以后能有什么成就就看你自己的了。这里说的超越是点的超越,而不是整个面的超越,没有点那来的面。不能超越的话那古中医那来的,外星人给的吗。美国经济,技术封锁中国这么多年,中国倒下了吗,用不了手机,组建不了航母,发射不了火箭,造不出空间站了吗?说实话还真得感谢美国的封锁!
呵呵,这话儿咱爱听。
不怕错,就怕你不做。
抛弃过去的所有,或许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一句话儿的事。今日说桂枝。
桂枝:温阳,通络,透水气,走肌肉之表而解肌。
各位看官记住了,我说的是“走肌肉之表”,而不是走肌表。
咱临床用桂枝最多的时候是桂枝汤了,估计大多数医者也都是这样的。起初咱也和大多数医者一样,认为麻黄用于表实证,桂枝用于表虚证,表实证与表虚证的区别就是有汗与无汗。后来咱逐渐体会到,表实证表实就是肌肤密实,外邪不易透过而深入于里,本已表面肌肤密实,再加外邪的束缚,故内阳不易外出而见汗,故表实证常无汗。表虚证的表虚是肌肤腠理不甚致密,外邪易于入里,侵袭肌肤之里肌肉之表。由于肌肤腠理不甚致密,内阳容易外透外泄,故常见汗出。桂枝色红似肌肉之色,温阳而易透于表,故,桂枝汤宜用于表虚证。桂枝通络通透的是肌肉之表之络,多用于肌肉痠痛之症,而关节痠痛,内脏内部疼痛须通络者,用之常效果不佳。
桂枝透水气,可能各位看官在别处没有听到过,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如果你真知道,听说过,那我就太孤陋寡闻了。桂枝透水气我是看过河北郭志辰的《空间医学用药》后发挥想象想到的。
人体是由无数个细胞组成的,人体70%是水液。细胞有内液、外液,当细胞内液大量渗出细胞外,机体就会表现为湿邪、湿气、湿阻等症状,此时医者治疗多是化湿祛湿,而忽略了细胞内液的亏少。细胞外液大量渗入细胞内,人体就会有阴虚津亏的表现,此时医者多会大量补充水液或滋阴等,岂不知,此时正是独处藏奸,水湿之邪,深深藏入了机体内部。此时需要把深藏内部的水气湿邪透发出来,而不仅仅是滋阴养液。这时候就用到了桂枝,但用量要小。用量小的目的,一是防止它继续伤阴,一是量小气淡容易透过细胞壁而发挥作用。桂枝透水气就是这个意思,桂枝可以透过细胞壁,使细胞内液容易渗出,也使外液容易渗入。不过我最近几日改用猪苓来发挥这样的作用了,认为猪苓不温不燥更易护阴也可利湿。
有事要做,暂说这些,待会儿附说一些肉桂。明日说白芍。
一直想在养阴清肺汤中加点桂枝,不知道可不可以
 
一大早看二位老师交流,大有盘古之遗风,这是打算在中医界来个开天辟地吧?

以我不多的中医知识来看,所谓的超越,只是在某一方面的应用完善而已。中医理论的建立,可能并不是经验的总结,而是源自内证,与目前西医的动物试验类似,区别在于一个是通过内视自己来了解人,一个是通过观察 研究动物来类推到人。

地球气候的改变,浮躁的心态,让内证成了传说,所以,中医理论的突破是不可能的,在应用方面的完善才是发展的方向。

信受奉行。这应该是学习中医的最好方法吧?
 
一大早看二位老师交流,大有盘古之遗风,这是打算在中医界来个开天辟地吧?

以我不多的中医知识来看,所谓的超越,只是在某一方面的应用完善而已。中医理论的建立,可能并不是经验的总结,而是源自内证,与目前西医的动物试验类似,区别在于一个是通过内视自己来了解人,一个是通过观察 研究动物来类推到人。

地球气候的改变,浮躁的心态,让内证成了传说,所以,中医理论的突破是不可能的,在应用方面的完善才是发展的方向。

信受奉行。这应该是学习中医的最好方法吧?
中医理论的突破是不可能的,没有去实践又怎知不可能?浮躁的心态导致了勇气的阙如。“完善”是在缝缝补补,重新裁剪难道就都不好?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一句话儿的事。今日咱说说酸枣仁。
酸枣仁:益心气,养心血,宁心神,心悸、不寐宜用。
心藏神,神宁则寐安。神的物质基础是气血,心之气血足则身轻神旺。肝藏魂,魂不守舍亦不寐。酸枣仁入心归肝,益心气,养心血,宁心神,亦养肝血而守魂。因此酸枣仁用于心气(阳)亏虚,心血(阴)不足,等导致的心神不宁之虚烦、失眠不寐,也可用于肝血虚,魂不守舍的燥烦,睡眠不安,但主要还是用于心神不宁证,以宁心安神为主。
在卫校上学时,我们的班长在来校上学之前就是乡医,在老师讲到酸枣仁时,我们的班长私下里就跟我们说了,说酸枣仁治疗失眠用量要大,至少40克。班长的这句话,我一直没忘,至今咱能想起班长说这句话时的表情。经过多年的临床,我认为酸枣仁用于治疗心气心阴亏虚之失眠时用量要大,但如果只是为了宁心安神,治疗虚烦心悸,少量即可。
再有,咱认为酸枣仁偏寒,可用于心火偏盛之烦渴,用于治疗心悸、失眠多梦,心气(阳)虚,体质偏寒者,须配伍温阳之品。
中医就传统而言,凡用籽、核入药者,多要炒、碎,酸枣仁也当如此。文献报道常有人说酸枣仁炒后用效果好,然也有人说不炒效果好,咱在临床的运用过程中没有发现炒与不炒有多大的区别,因此临床用的时候有炒的就用炒的,没炒的就用生的,但一般都要打碎。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一句话儿的事。今日咱说说酸枣仁。
酸枣仁:益心气,养心血,宁心神,心悸、不寐宜用。
心藏神,神宁则寐安。神的物质基础是气血,心之气血足则身轻神旺。肝藏魂,魂不守舍亦不寐。酸枣仁入心归肝,益心气,养心血,宁心神,亦养肝血而守魂。因此酸枣仁用于心气(阳)亏虚,心血(阴)不足,等导致的心神不宁之虚烦、失眠不寐,也可用于肝血虚,魂不守舍的燥烦,睡眠不安,但主要还是用于心神不宁证,以宁心安神为主。
在卫校上学时,我们的班长在来校上学之前就是乡医,在老师讲到酸枣仁时,我们的班长私下里就跟我们说了,说酸枣仁治疗失眠用量要大,至少40克。班长的这句话,我一直没忘,至今咱能想起班长说这句话时的表情。经过多年的临床,我认为酸枣仁用于治疗心气心阴亏虚之失眠时用量要大,但如果只是为了宁心安神,治疗虚烦心悸,少量即可。
再有,咱认为酸枣仁偏寒,可用于心火偏盛之烦渴,用于治疗心悸、失眠多梦,心气(阳)虚,体质偏寒者,须配伍温阳之品。
中医就传统而言,凡用籽、核入药者,多要炒、碎,酸枣仁也当如此。文献报道常有人说酸枣仁炒后用效果好,然也有人说不炒效果好,咱在临床的运用过程中没有发现炒与不炒有多大的区别,因此临床用的时候有炒的就用炒的,没炒的就用生的,但一般都要打碎。
中医个人经验有时候就是医学发展的个点!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一句话儿的事。今日说对药龙骨、牡蛎。
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平肝降逆,收敛止汗、止泄、止遗。
纵观历代方书,龙骨、牡蛎常作为对药出现,因此咱今天也就龙骨、牡蛎一并论说。龙骨、牡蛎质重趋下,多用于下焦病症,如泄泻、带浊、遗精等。
龙骨、牡蛎虽质重,但色常偏白,可入肺,肺主皮毛,因此龙骨、牡蛎的收涩之性可用于止汗,特别是脾肺气虚之汗出。由于其质重重镇平肝可用于肝阳偏亢,肝气上逆等引起的魂飞不眠、躁狂等症。龙骨、牡蛎的收敛之性可安心神,也可用于心神不安的心烦失眠,或心火偏旺之燥扰汗出等病症。
龙骨、牡蛎属贝壳、矿物类药物,历代多数医者认为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临床使用需要久煎,这样就增加了煎煮的麻烦程度。当今社会,人多或娇贵懒惰,平时连饭都懒得做,就别说煎药,还要久煎了。再加上中药那种多数人不愿接受的气味,因此咱在临床起初的多年里,或许是受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影响,临床多使用或常用龙骨、牡蛎,且多是生用,这几年却用的较少了,或者根本就不用了。少用或不用的原因除了说煎煮的问题外,还有就是感觉在咱的“启上、畅中、夯下”的治疗理念策略中,一般用不上,当然不是绝对的。
贝壳、矿物类质重药物用量须大,我也遵之,但我一般不要求久煎,但要求打碎。不要求久煎的原因主要还是怕患者嫌麻烦不接受中医中药的治疗,打碎就是为了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希望在有效的煎煮时间内,煎出更多的有效成分。
龙骨、牡蛎生用煅用有什么区别,或许历来都是有争议的问题,咱由于都是生用,很少或者说没有煅用过,所以这个问题咱不能有自己的说法。
再有,我想说的是,我以前在论坛也说过的,就是治疗小儿尿床遗尿者,处方多有用龙骨、牡蛎者,我不提倡用。原因就是龙骨、牡蛎重镇安神,有镇静作用,而我认为小儿尿床遗尿的治疗需要醒神开窍。
就说这些吧?过节的,大家都需要休息。
节日快乐,旅途安畅。
 
说到贝壳矿物类,咱今儿就说说石膏。
石膏:苦寒,清热透气。
经方白虎汤的出现,打开了临床大量应用石膏的先河,近代中医大师张锡纯也非常推崇之。咱上卫校时课余也经常读《医学衷中参西录》,故临床早期也经常或惯用之。
临床应用以来,咱认为石膏色白入肺,质重下沉,但因味淡,不能直趋于下,常行至胃则止,故曰石膏归肺、胃经。因其苦寒,可清肺、胃之热,故上焦、中焦热毒炽盛者可用之。
咱常说“治热要在透气”,石膏虽质重,但味淡,其气易升,本草也有言其味辛,故石膏可解肌开腠透热转气,但石膏不宜煅用,煅则变为收涩,无升透之能。
石膏是贝壳矿物类药物,临床应用是否须要先煎,我的看法是不必。因为石膏临床除用它的苦寒之性外,还要用到它味淡气升的特性,久煎虽有可能煎出更多的有效成分,但也有可能使石膏气味变得浓厚而反而下沉不升。再有石膏用的是其气,久煎是否会使其气过度蒸发而失其用呢?
《药性赋》言石膏治头痛,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不是所有的头痛都可以用石膏治的,辨证必须是阳明热盛之头痛,否则不宜用之。还有,现代之人多嗜食冷饮,贪凉避热,虚寒或寒凝体质者较多,在辨证不明的情况下石膏要慎用。下焦热毒炽盛,或有湿热者,咱感觉用之不佳。
 
石膏苦寒,我尝了一下,没有苦味哎:004:
 
石膏苦寒,我尝了一下,没有苦味哎:004:
呵呵,老师没见咱后面又说了“但因味淡,不能直趋于下”吗?“味淡”就是说石膏的苦是轻淡不明显的。况且中医上说的苦味性寒,并不是直接都说每味寒性药都是苦味的,而是因为某些药性寒而归为苦味。也有一些药吃起来苦,但因其性温,而并不把它归为苦味,有时甚至说它是甘味,因为甘而补。哦,补充说明一下,这些话我记得是上学时,老师讲课这样说的,我不记得在那个文献上看到过,或许在五版《中药学》上有这样的说法。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