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沈小芳儿科经验简介

drsuofcm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7
帖子
210
获得点赞
3
声望
0
沈小芳儿科经验简介

沈小芳(1907年~),男,江苏常州人。出生中医世家,祖父沈步青为清代儒医,伯父沈仲芳系沪上儿科名家。沈老16岁随伯父沈仲芳学习儿科专业,尽得其传,后又受业于常州内科名医屠士初。在儿科及内科方面造诣深邃。建国后历任上海市红光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上海分会理事,黄浦区卫生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黄浦区医药卫生学会理事等职。1981年被聘为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撰有“沈仲芳儿科学术经验”、“名医温病会诊案析”等论文。

临床经验

沈老对小儿辨证首重望诊,先望神色、形态、苗窍、舌苔,以及其他外候如囟门、指纹等。认为脏腑主病蕴于内,就有气色形于面部苗窍。气质怯弱者,色必娇嫩,属虚可知;气质壮实者色必浑厚,属实可知。五脏之气色形于面部,一般熟知的五位五色,右腮属肺,左腮属肝,额属心,鼻属脾,颏属肾;青色为风、发惊,红赤色为风热、痰热,黄色为食积、疳候,白色为虚寒、肺气不利,黑色为饮、为痛、主病凶危。但不必拘泥于部位,应结合其他症状判断表里寒热、虚实。又认为小儿有脉可凭,察色观形需与脉象合参。由于病儿见医生诊脉,多不配合,只有趁其不备,善为按脉切诊。例如面腮红是色实,脉疾是脉实,大便秘、小便黄、渴不止、上气急、足胫热,此症状实。有此色脉证,其病因属实属热,施以寒凉药。若面色白光白是色虚,脉沉微是脉虚,粪色青、腹胀、呕乳、眼白青、足胫冷,此症状虚。有此色脉证,乃病因属虚属寒,治以温热药。在学术上,沈老法宗张仲景,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作为临床圭臬,广泛运用仲景方以治小儿、成人疾病,如射干麻黄汤治百日咳,防己黄芪汤治肾病水肿,小建中汤治虚寒腹痛,甘草附子汤治痹症等等,并善于化裁,疗效卓著。沈老对李东垣的脾胃论推崇备至,认为儿科虽以外感六淫、内伤乳食、实热痰火的病症居多,然而小儿气血未充,脏腑娇弱,处方用药当勿忘扶正,而以顾护脾胃为主。外感六淫,略予疏散;伤乳停食,暂为消导;实热痰火,酌投清化;终需养正固本,着重脾胃。峻厉药品,勿率尔沾口,必须用时也要中病即止,以免伤正。

沈老对小儿腹泻等病深有研究,他认为,小儿腹泻一般有外感、内伤、脾虚三种成因,但皆可归咎于胃肠消化功能失职。幼儿腹泻初期着重治标,后期务必顾本,本立而标治。本者生气之源。虽云下利是胃肠疾患,延久累及它脏,脏腑间有内在联系,无论外感风寒热温,内伤乳食失调,关键是邪正消长。如外感型:风寒热温四气,皆能为害腹泻。风木之邪客袭脾土,清阳不升,乃为调泄,此又有挟寒挟热之分。风挟寒者,大便稀薄,腹鸣痛,舌淡苔白,脉浮弦或紧,且有热度,治宜解表和里,方用平胃散加荆芥、防风;挟热者,暴注下迫,泻出物恶臭,尿色深,舌苔黄腻,脉偏数,治宜清热利湿,方用葛根芩连汤合四苓散。内伤型:喂哺不节,恣食荤腥油腻,损害胃肠运化、分解、吸收功能,粪便挟有食物残渣和恶臭气味,舌苔浊腻,脉滑,治宜疏化消滞,方用保和丸、枳实导滞丸,改丸为汤剂,并减少食物,禁吃鱼、肉、冷饮。脾虚型:脾阳不升,阴霾笼罩,并涉及肾命火衰。中焦阳气源于胃,下焦阳气源于肾,相互关联。腹泻持久不止,精神萎靡,形瘦色白光,四末不温,舌质淡少苔,脉细软,为疳疾先兆。轻者宜养正健脾,方用参苓白朮散或七味白朮散;重者宜温培肾元,方用理中合四逆汤,四神丸等,脐部敷贴暖脐膏。幼儿腹泻,阳易回,阴难复,临床常见病儿唇舌干红少津,应及时顾及阴液,可用生脉散或四君子汤加石斛、芍药、天花粉以益气生津。另有一种新生儿喂哺人乳或牛奶引起的腹泻,日夜多则一二十次,但精神食欲如常,姑名之“乳泻”。这种病例,首先改换哺养品种,暂禁含脂食品,给以炒米汤或米糊、奶糕等,初宜量少,配服煎药,顽固病例,外用暖脐膏敷贴脐部,煎剂以焦三仙(焦山楂、焦麦芽、焦六曲)20克,伍以香连丸6克(勿包另煎,煎后沉淀),分次给服,疗效明显,俟大便成形后恢复哺乳。总之,幼儿腹泻,注重正气,审察病因,随证施治,并辅以足够的营养。

验方选介

在长期的临床中,沈老创制了不少经验效方,选录如下。

一、加减射干麻黄汤

组成:射干3~4.5,麻黄4.5~6g,细辛3g,紫苑6g,款冬花9g,姜半夏9g,生姜4.5g,大枣15g,天竺子9g,天浆壳9g。

主治:百日咳。

按:射干麻黄汤主咳逆上气而痰多,今减去五味子,加入治百日咳之辅药天竺子、天浆壳,共奏宣肺豁痰,降逆止咳之功。眼结膜出血或鼻衄者,选加丹皮、桑白皮、茅根、地骨皮;面浮、目窝肿者,加苏子、方通草。

二、止遗汤。

组成:熟地9g,萸肉9g,桑螵蛸9g,菟丝子9g,覆盆子9g,益智仁9g,麻黄3~4.5g,甘草3g。

主治:小儿遗尿。

按:方中多为补肾固涩之药,至于麻黄一药,据其药理,能兴奋大脑中枢神经,能使沉睡中的患儿易惊醒,自觉控制排尿意识。

三、133驱蛔剂。

组成:槟榔、甘草、使君子肉。

主治:小儿蛔虫病。

按:本方方名,因三药的药量比例为1:3:3,故名。方中槟榔功能杀虫消积通便;使君子肉功能杀虫,其有效成分能麻痹蛔虫;甘草和中。三味合用可驱杀蛔虫,还可使大便通畅,加速蛔虫随大便排出体外。

四、海龙参散。

组成:海螵蛸、龙骨、参三七。研末为散吞服。

主治:消化系统的溃疡、出血症。成人或小儿均可用。

按:方中海螵蛸收敛止血,制酸,敛疮;龙骨收敛固涩,生肌敛疮;参三七祛瘀止血。合止血祛瘀,生肌敛疮于一方。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