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B 白豆蔻(附:豆蔻壳、豆蔻花)

linang99

闻名全坛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46319
获得点赞
45
声望
36
[来源] 来源为(Zingiberaceae)姜科植物白豆蔻Amomum kravanh Pirre ex Gagnep.或爪哇白豆蔻Amomum compactum Soland ex. Maton的干燥承受果实

[植物形态] 为多年生草本,高2~3m;根茎匍匐;茎直立。叶2列,叶片披针形,长达23cm,宽7.5~10cm;先端尾尖,基部窄,边缘近波状,两面光滑无毛;叶舌长达7mm,先端2裂,叶鞘口及叶舌密长硬毛。穗状花序近茎基部处的根茎上抽出,总总花梗不分枝,长8~11cm,苞片覆瓦状排列;花长2.5~3cm;花萼管状,3裂,白色带红,被长柔毛;花冠白色,唇瓣椭圆形,黄色,先端内凹,基部具瓣柄;雄蕊1,红隔附属物3裂,白色带红,被长柔毛。蒴果扁球形,3瓣裂。


[药材性状] 果实呈球形,具不显著的钝三棱,直径1.2~1.8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三条较深的纵向槽纹及众多纵向筋脉纹理,顶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下的果梗痕,两端均有浅棕色绒毛。果皮质脆体轻,易纵向裂开,内含种子20~30粒,集结成团,习称“蔻球”,蔻球为三瓣,中有白色隔膜,每瓣有种子7~10粒,习称“蔻米”或“蔻仁”。种子为不规则多面体,背面略隆起,直径3~4mm,表面暗棕色,有皱纹,具浅种沟,并被有残留的假种皮。质坚硬,破开后呈白色粉质,含油性。气芳香,味辛凉,略似樟脑。

[采集地] 成都市荷花池中药材市场。

[功能主治] 化湿消痞,行气温中,开胃消食。用于湿浊中阻,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寒湿呕逆,胸腹胀痛,食积不消。
 
【药用】姜科草本植物白豆蔻 Amonum Kravanh Pirre ex Gagnep. 或爪哇白豆蔻
A. compactum Soland ex Maton 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临床应用】1. 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胸闷气滞,以及湿温初起等症。
白豆蔻气味芳香,辛温通散,功能化湿醒脾,兼能行气对湿阻气滞作用较好,可与苍朮、半夏、陈皮等同用。本品气清上浮,能入肺经,又可用于气滞胸闷之症,可配厚朴、枳壳等同用。此外,还可用于湿温初起,如属热盛者可配黄芩、连翘、竹叶等同用;湿重者可合淡渗利湿之品如滑石、苡仁、通草等同用。
2. 用于恶心呕吐。
白豆蔻能温中散寒,具有止呕作用,用治胃寒呕恶,常合半夏、藿香、生姜等同用。治小儿胃寒吐乳,可配砂仁、甘草共研细末,常渗口中。
【处方用名】白豆蔻、豆蔻、紫豆蔻(带壳,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二钱,入汤剂宜后下。
【附药】1. 豆蔻壳:即白豆蔻的果壳。工用与豆蔻相同,但温性略减,力亦较弱。
适用于寒湿气滞、脘腹胀闷、胃呆、呕吐等症。一般用量一钱至二钱,煎服。
2. 豆蔻花:即白豆蔻的干燥花。功用与用量同豆蔻壳。
【按语】1. 白豆蔻辛温而不热,芳香而气清,入肺经宣滞宽胸,入脾胃化湿行气,温中而能止呕,为中上二焦寒湿气滞之要药。
2. 砂仁与白豆蔻,性味相同,皆入脾胃,均有化湿醒脾、行气宽中作用,惟砂仁芳香而气浊,能温中止泻,且入肾经,适用于中下二寒湿气滞,尚有安胎作用;白豆蔻芳香而气清,能温中止呕,且入肺经,适用于中上二焦寒湿气滞之症。
【方剂举例】白豆蔻汤(《沈氏遵生》):白豆蔻、藿香、陈皮、生姜
治反胃呕吐。
【文献摘录】《开宝本草》:「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肺金本药,散胸中滞气,感寒腹痛,温暖脾胃,赤眼暴发,白睛红者。」
《本草经疏》:「主积冷气及伤积吐逆,因寒反胃。暖能消物,故有主消谷;温能通行,故主下气。东垣用以散肺中滞气,宽膈进食,去白睛翳膜,散滞之功也。」
《玉揪药解》:「最驱膈上郁浊,极疗恶心呕秽,嚼之辛凉,清肃肺腑,郁烦应时开爽。」
《本草求真》:「本与缩砂密一类,气味既同,功亦莫别,然此另有一清爽妙气,上入肺经气分,而为肺家散气要药;其辛温香窜,流行三焦,温暖脾胃,不似缩砂密辛温香窜兼苦,功专和胃、醒脾、调中,而于肺、肾其它部则止兼而及之也。」
 
白豆蔻味辛,性温。是常用的行气、化湿、健胃、止呕药。能宣散肺中滞气,温行胃中寒气,燥化脾经湿气。
适用于脾胃虚寒、湿郁或气滞而导致的消化不良,呕吐反胃,胸脘满闷,腹部胀痛等症。常配合藿香、半夏、陈皮、生姜、丁香等同用。
本品有芳香行气温燥化湿的特长,可用于治疗夏秋之交发生的湿温病(身热不扬、有汗而热不退、头痛身重胸脘堵闷、食欲不振、口不渴或口甜、小便不利、舌苔白厚滑腻、脉象濡滑缓)。常配合杏仁、苡仁、厚朴、半夏、滑石、通草、竹叶(三仁汤)等同用,而收到辛开、苦降、淡渗的功效,是治疗湿温最常用的方药。
白豆蔻配陈皮、生麦芽、香稻芽等,可用于食欲不振;配高良姜、香附、干姜、吴萸等,可用于胃寒疼痛。
白蔻衣(即白蔻皮)长于理气宽胸消胀,温性较白蔻小,可应证选用。
用量一般1.5~6克。若去皮使用,名白蔻仁。入汤药“后下”药效较好。
肺胃火盛正气虚者忌用。
处方上如果只写“蔻仁”药房即给紫蔻仁(白豆蔻的上等品,个儿大、味浓、药力足)。紫蔻仁生用为芳香行气,温中调胃药。功效介于砂仁与白蔻之间,芳香温燥之性,比砂仁较小,但比白蔻稍强。故在调胃药中,有时可以紫蔻仁代替砂仁。
 
【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Bái Dòu Kòu

【别名】多骨(《本草拾遗》),壳蔻(《本经逢原》),白蔻(《本草经解》)。

【来源】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果实。10~12月果实呈黄绿色尚未开裂时采收,除去残留的果柄,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匍匐,粗大有节,近木质。茎直立,圆柱状,高2~3米。叶2列,无叶柄,叶片线状披针形、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达23厘米,宽7.5厘米,罕达10厘米,先端狭渐尖,基部狭,边缘近波状,两面光滑,叶舌长达7毫米,先端2裂,被长硬毛。穗状花序生于根茎上,花茎连花梗长达8厘米;有卵圆形的鳞片,鳞片先端急尖,基部被短密绢毛;苞片卵圆形,先端急尖,被纤毛,灰色,长达3厘米;小苞片管状,3齿裂,稍被绢毛,长15毫米;花萼管状,3裂,被长柔毛,裂片刷状;花冠透明黄色,管部狭,长2厘米,喉部被小柔毛。裂片钝,长约1厘米,唇瓣倒卵形,长1.6厘米,先端微呈3裂状,中间厚,被微柔毛,黄色或带赤色条纹;侧生退化雄蕊钻状,长3毫米;花丝宽而有沟,长5毫米,花药长3毫米,药隔附属物3裂,3裂片等长,长方形反折;蜜腺2枚,半圆柱状,长2毫米;子房下位,被绢毛,3室,胚珠多数。蒴果扁球形,直径约1.5厘米,灰白色,3爿裂。

【生境分布】栽培于热带地区。分布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斯里兰卡、危地马拉以及南美洲等地。我国广东、广西、云南亦有栽培。

【性状】干燥果实,商品即称豆蔻。略呈圆球形,具不显著的钝三棱,直径约1.2~1.7厘米。外皮黄白色,光滑,具隆起的纵纹25~32条,一端有小突起,一端有果柄痕;两端的棱沟中常有黄色毛茸。果皮轻脆,易纵向裂开,内含种子20~30粒,集结成团,习称蔻球。蔻球分为3瓣,有白色隔膜,每瓣种子7~10粒,习称白蔻仁或蔻米。为不规则的多面体,直径3~4毫米,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有微细的波纹,一端有圆形小凹点。质坚硬,断面白色,有油性。气芳香,味辛凉。以个人饱满,果皮薄而完整、气味浓厚者为佳。主产越南、泰国等地。

【化学成份】果实含挥发油,其中有d-龙脑、d-樟脑、葎草烯及其环氧化物、1,8-桉叶素、α-及δ-拍帕烯、α-及β-蒎烯、石竹烯、月桂烯、桃金娘醛、葛缕酮、松油烯-4-醇、香桧烯等。

【炮制】
拣净杂质,筛去皮屑,打碎,或剥去果壳,取仁打碎用。

【性味】
辛,温。
①《开宝本草》:味辛,大温,无毒。
②《医学启源》:气热,味大辛。

【归经】
入肺、脾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三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肝、脾三经。

【功能主治】
行气,暖胃,消食,宽中。治气滞,食滞,胸闷,腹胀,噫气,噎膈,吐逆,反胃,疟疾。
①《开宝本草》: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②《本草图经》:主胃冷。
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肺金本药,散胸中滞气,感寒腹痛,温暖脾胃,赤眼暴发,白睛红者。
④杨士瀛:治脾虚疟疾,呕吐,寒热,能消能磨,流行三焦。
⑤王好古:补肺气,益脾胃,理元气,收脱气。
⑥《纲目》:治噎膈,除疟疾,寒热,解酒毒。
⑦《本草备要》:除寒燥湿,化食宽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不宜久煎),0.5~2钱;或入丸、散。

【注意】
阴虚血燥而无寒湿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凡火升作呕,因热腹痛,法咸忌之。
②《本草汇言》:凡喘嗽呕吐,不因于寒而因于火者;疟疾不由于瘴邪,而因于阴阳两虚者;目中赤脉白翳,不因于暴病寒风,而因于久眼血虚血热者,皆不可犯。
③《本草备要》:肺胃火盛及气虚者禁用。
④《本经逢原》:忌见火。

【附方】
①治胃口寒作吐及作痛者:白豆蔻仁三钱。为末,酒送下。(《赤水玄珠》白豆蔻散)
②治胃气冷,吃饭即欲得吐:白豆蔻子三枚,捣,筛,更研细,好酒一盏,微温调之,并饮三、两盏。(《随身备急方》)
③治脾胃气不和,止脾泄泻痢:白豆蔻二两(用仁,一半生一半熟),枳壳半斤(去瓤,以浆水煮软,麸炒令香止),肉桂二两(去皮),橘皮二两(去瓤,炒,切细),诃子二两(去核,半生半熟),当归二两(洗)。上六味,杵为末,每服-钱,水一中盏。姜、枣同煎至七分,稍温服。如要丸,用好枣,浆水煮,去皮核,细研,为丸如桐子大。以姜擘破,炒令黑色,入水煎汤,下十五丸。(《博济方》白豆蔻散)
④治气膈脾胃,全不进食:白豆蔻仁、缩砂各二两,陈米一升(淘洗,略燕过,铫内炒),丁香半两(不见火)。上为细末,枣肉为丸,如小赤豆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米饮下。(《魏氏家藏方》太仓丸)
⑤治妊娠呕吐:白豆蔻一钱,竹茹三钱,大枣三枚,鲜姜一钱。将生姜捣碎取汁,前三药煎取一茶杯(约50~60毫升)过滤,冲姜汁服。(《武汉医药卫生》(3):288,1959)
⑥治小儿吐乳胃寒者:白豆蔻仁十四个,缩砂仁十四个,生甘草二钱,炙甘草二钱,为末,常掺入儿口中。(《世医得效方》)
⑦治呕吐哕:白蔻、藿香、半夏、陈皮、生姜。水煎服。(《沈氏尊生书》白豆蔻汤)
⑧治产后呃逆:白豆蔻、丁香各半两。研细,桃仁汤服一钱,少顷再服。(《乾坤生意》)

【备注】另有一种小豆蔻,系姜科植物小豆蔻的干燥果实,呈长卵形,两端尖,具3钝棱,长1~1.5厘米,径约1厘米,表面乳白色至淡黄棕色。种子团3瓣,每瓣5~9粒,每粒种子长卵形或3~4面形,表面淡橙色至暗红棕色。断面白色。气芳香,味辣、微苦。产越南、斯里兰卡、印度等地。这种豆蔻,市场上亦有作白豆蔻使用者,但品质较差。

【摘录】《*辞典》
 
白豆蔻

为姜科植物白豆蔻Amomum cardamomum L. 的果实。味辛,性温。入肺、脾经。功能:化湿、行气、温中、止呕。主治:气滞、食滞、胸闷、腹胀、噫气、噎膈、吐逆、反胃、疟疾。内服:煎汤(不宜久煎),3~6g;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果实含挥发油,其中有d-龙脑、d-樟脑、草烯及其环氧化物、1,8-桉叶素、α-及δ-松油烯、α-及β-蒎烯、石竹烯、月桂烯、桃金娘醛、葛缕酮、松油烯-4-醇、香桧烯等。
药理作用:豆蔻油极不稳定,易丧失其特有之香味,一般可作成芳香酊或醑剂。种子应在临用前方可磨碎,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其挥发油对豚鼠实验性结核,能增强小剂量链霉素的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发热白蔻仁、射干、藿香、菖蒲、川贝母各10g,黄芩、连翘各12g,木通、薄荷各9g,滑石15g,茵陈20g,水煎服。若热重于湿,加重滑石、连翘剂量,再加大青叶15g;若湿重于热,加重滑石、藿香剂量,再加羌活10g 或苍术10g;头身困痛加羌活10g;口苦加黄连9g;口渴加花粉10g。治疗34例,全部有效。其中服药1剂体温降至正常者1例,且未复发;服药3剂者22 例,服药6剂者10例,服药9剂者1例。〔陕西中医1991;12(2):63〕
2. 治疗急性卡他性中耳炎白蔻仁、厚朴、通草各6g,杏仁、竹叶、半夏各10g,滑石、薏苡仁各20g,水煎服。治疗110 例,痊愈66例,显效17例,有效19例,无效8例。服药最少4剂,最多21剂。〔浙江中医杂志1991;26(6):255〕
方剂选用:
1. 治疗胃口寒作吐及作痛者:白豆蔻仁三钱,为末,酒送下。(《赤水玄珠》白豆蔻散)
2. 治疗脾胃气不和,止脾泄泻痢:白豆蔻二两(用仁,一半生一半熟),枳壳半斤(去瓤,以浆水煮软,麸炒令香止),肉桂二两(去皮),橘皮二两(去瓤,炒,切细),诃子二两(去核,半生半熟),当归二两(洗)。上六味,杵为末,每服一钱,水一中盏,姜、枣同煎至七分,稍温服。如要丸,用好枣,浆水煮,去皮核,细研,为丸如桐子大。以姜擘破,炒令黑色,入水煎汤,下十五丸。(《博济方》白豆蔻散)
3. 治疗小儿吐乳属胃寒者:白豆蔻仁十四个,缩砂仁十四个,生甘草二钱,炙甘草二钱。为末,常掺入儿口中。(《世医得效方》)
配伍效用:
白豆蔻配伍陈皮、半夏 白豆蔻温中化湿;陈皮理气健脾;半夏燥湿化痰止呕。三药合用有理气健脾、化湿和胃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湿浊中阻之胸腹满闷、泛恶纳呆、呕吐泄泻等。
白豆蔻配伍厚朴 白豆蔻辛散,温中化湿;厚朴苦降,行气除胀满。二者合用,有理气除胀、开胃化湿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寒湿气滞之脘腹胀满、呕吐不欲食之症。
白豆蔻配伍藿香 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藿香芳香化浊止呕。二者合用,可加强温中化湿止呕之力,用于治疗寒湿内阻之呕吐、纳差、胃脘痞满等症。
【注意事项】
宜忌:阴虚血燥而无寒湿者忌服。
“白蔻仁,辛热燥烈,流行三焦,凡呕吐不因于寒及阳虚者,皆不得入。如火升作呕,因热腹痛气虚诸症,法咸忌用。”(《本草害利》)
【医家论药】
“白豆蔻,主积冷气及伤冷吐逆,因寒反胃。暖能消物,故又主消谷;温能通行,故主下气。东垣用以散肺中滞气,宽膈进食,去白睛翳膜,散滞之功也。”(《本草经疏》)
“白豆蔻,与缩砂蜜一类,气味既同,功亦莫别,然此另有一种清爽妙气,上入肺经气分,而为肺家散气要药;其辛温香窜,流行三焦,温暖脾胃,而使寒湿膨胀。虚疟、吐逆、反胃、腹痛、并翳膜、目眦红筋等症悉除,不似缩砂密辛温香窜兼苦,功专和胃、醒脾、调中,而于肺、肾他部则止兼而及之也。”(《本草求真》)
“白蔻……其用有五:肺经本药,一也;散胸中滞气,二也;除感寒腹痛,三也;温暖脾胃,四也;赤眼暴发,白睛红,用少许即愈,五也。”(《药鉴》)
 
t01838702a9a21071c1.jpg
t01fd23586ceceb860f.jpg
t011da1c4b42b80ee7e.jpg


【药材名称】白豆蔻

【拼音】Bái Dòu Kòu

【别名】多骨(《本草拾遗》),壳蔻(《本经逢原》),白蔻(《本草经解》)。

【出处】《本草拾遗》

【来源】为姜科植物白豆蔻果实。10~12月果实呈黄绿色尚未开裂时采收,除去残留的果柄,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匍匐,粗大有节,近木质。茎直立,圆柱状,高2~3米。叶2列,无叶柄,叶片线状披针形、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达23厘米,宽7.5厘米,罕达10厘米,先端狭渐尖,基部狭,边缘近波状,两面光滑,叶舌长达7毫米,先端2裂,被长硬毛。穗状花序生于根茎上,花茎连花梗长达8厘米;有卵圆形的鳞片,鳞片先端急尖,基部被短密绢毛;苞片卵圆形,先端急尖,被纤毛,灰色,长达3厘米;小苞片管状,3齿裂,稍被绢毛,长15毫米;花萼管状,3裂,被长柔毛,裂片刷状;花冠透明黄色,管部狭,长2厘米,喉部被小柔毛。裂片钝,长约1厘米,唇瓣倒卵形,长1.6厘米,先端微呈3裂状,中间厚,被微柔毛,黄色或带赤色条纹;侧生退化雄蕊钻状,长3毫米;花丝宽而有沟,长5毫米,花药长3毫米,药隔附属物3裂,3裂片等长,长方形反折;蜜腺2枚,半圆柱状,长2毫米;子房下位,被绢毛,3室,胚珠多数。蒴果扁球形,直径约1.5厘米,灰白色,3爿裂。

【生境分部】栽培于热带地区。分布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斯里兰卡、危地马拉以及南美洲等地。我国广东、广西、云南亦有栽培。

【性状】干燥果实,商品即称"豆蔻"。略呈圆球形,具不显着的钝三棱,直径约1.2~1.7厘米。外皮黄白色,光滑,具隆起的纵纹25~32条,一端有小突起,一端有果柄痕;两端的棱沟中常有黄色毛茸。果皮轻脆,易纵向裂开,内含种子20~30粒,集结成团,习称"蔻球"。蔻球分为3瓣,有白色隔膜,每瓣种子7~10粒,习称"白蔻仁"或"蔻米"。为不规则的多面体,直径3~4毫米,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有微细的波纹,一端有圆形小凹点。质坚硬,断面白色,有油性。气芳香,味辛凉。以个人饱满,果皮薄而完整、气味浓厚者为佳。主产越南、泰国等地。

【化学成分】果实含挥发油,其中有d-龙脑、d-樟脑、葎草烯及其环氧化物、1,8-桉叶素、α-及δ-拍帕烯、α-及β-蒎烯、石竹烯、月桂烯、桃金娘醛、葛缕酮、松油烯-4-醇、香桧烯等。

【炮制】拣净杂质,筛去皮屑,打碎,或剥去果壳,取仁打碎用。

《纲目》:"白豆蔻入药去皮炒用。"

【性味】辛,温。

①《开宝本草》:"味辛,大温,无毒。"

②《医学启源》:"气热,味大辛。"

【归经】入肺、脾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三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肝、脾三经。"

【功能主治】行气,暖胃,消食,宽中。治气滞,食滞,胸闷,腹胀,噫气,噎膈,吐逆,反胃,疟疾。

①《开宝本草》:"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②《本草图经》:"主胃冷。"

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肺金本药,散胸中滞气,感寒腹痛,温暖脾胃,赤眼暴发,白睛红者。"

④杨士瀛:"治脾虚疟疾,呕吐,寒热,能消能磨,流行三焦。"

⑤王好古:"补肺气,益脾胃,理元气,收脱气。"

⑥《纲目》:"治噎膈,除疟疾,寒热,解酒毒。"

⑦《本草备要》:"除寒燥湿,化食宽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不宜久煎),0.5~2钱;或入丸、散。

【注意】阴虚血燥而无寒湿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凡火升作呕,因热腹痛,法咸忌之。"

②《本草汇言》:"凡喘嗽呕吐,不因于寒而因于火者;疟疾不由于瘴邪,而因于阴阳两虚者;目中赤脉白翳,不因于暴病寒风,而因于久眼血虚血热者,皆不可犯。"

③《本草备要》:"肺胃火盛及气虚者禁用。"

④《本经逢原》:"忌见火。"

【复方】①治胃口寒作吐及作痛者:白豆蔻仁三钱。为末,酒送下。(《赤水玄珠》白豆蔻散)

②治胃气冷,吃饭即欲得吐:白豆蔻子三枚,捣,筛,更研细,好酒一盏,微温调之,并饮三、两盏。(《随身备急方》)

③治脾胃气不和,止脾泄泻痢:白豆蔻二两(用仁,一半生一半熟),枳壳半斤(去瓤,以浆水煮软,麸炒令香止),肉桂二两(去皮),橘皮二两(去瓤,炒,切细),诃子二两(去核,半生半熟),当归二两(洗)。上六味,杵为末,每服-钱,水一中盏。姜、枣同煎至七分,稍温服。如要丸,用好枣,浆水煮,去皮核,细研,为丸如桐子大。以姜擘破,炒令黑色,入水煎汤,下十五丸。(《博济方》白豆蔻散)

④治气膈脾胃,全不进食:白豆蔻仁、缩砂各二两,陈米一升(淘洗,略燕过,铫内炒),丁香半两(不见火)。上为细末,枣肉为丸,如小赤豆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米饮下。(《魏氏家藏方》太仓丸)

⑤治妊娠呕吐:白豆蔻一钱,竹茹三钱,大枣三枚,鲜姜一钱。将生姜捣碎取汁,前三药煎取一茶杯(约50~60毫升)过滤,冲姜汁服。(《武汉医药卫生》(3):288,1959)

⑥治小儿吐乳胃寒者:白豆蔻仁十四个,缩砂仁十四个,生甘草二钱,炙甘草二钱,为末,常掺入儿口中。(《世医得效方》)

⑦治呕吐哕:白蔻、藿香、半夏、陈皮、生姜。水煎服。(《沈氏尊生书》白豆蔻汤)

⑧治产后呃逆:白豆蔻、丁香各半两。研细,桃仁汤服一钱,少顷再服。(《乾坤生意》)

【备注】另有一种小豆蔻,系姜科植物小豆蔻的干燥果实,呈长卵形,两端尖,具3钝棱,长1~1.5厘米,径约1厘米,表面乳白色至淡黄棕色。种子团3瓣,每瓣5~9粒,每粒种子长卵形或3~4面形,表面淡橙色至暗红棕色。断面白色。气芳香,味辣、微苦。产越南、斯里兰卡、印度等地。这种豆蔻,市场上亦有作白豆蔻使用者,但品质较差。

【摘录】《中药大辞典》
 
来源
本品为姜科植物白豆蔻Amomum kravanh Pierre ex Gagn
豆蔻花
ep。或爪哇白豆蔻Amomum compactum Soland ex Maton 的干燥花。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脾、胃经。
豆蔻花

用法用量
3~6g,入煎剂宜后下。

药材
干燥花朵,呈扁压的长形块片,外表淡黄色,外面包被膜质状的花被,有明显纵脉,下端残留花柄。商品中多数是花被的碎片,间有少数花梗。微有芳香。

来源
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花。植物形态详"白豆蔻"条。

采集
夏季采。拣去花梗,晒干。

备注
(1)功用与豆蔻相同,但温性略减,力亦较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