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针推理论 治疗心脏病既要辨证更要辨因

lqs1944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0/08
帖子
970
获得点赞
847
声望
93
所在地
辽宁锦州 qq564205486
望闻问切是中医人诊断疾病的一种功夫,所以,在诊断疾病之前,总好询问患者的一些病症,为判断患病的病因提供佐证,然后,根据得来的有关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做出恰当的判断,这是医生诊病的正常思维。

人体是一个精密的仪器,由于受天时地利方方面面影响,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因此,有些病症不易做出准确的判断。比如,有些病症的出现和病因并不一致,这种情况看起来好像违背常理,如果对这些病情不注意辨证思考,不调整自己的思维,在确定病因上很容易出偏,当然影响到疗效,我曾遇到过这种不寻常理的病例。

一位女士因心脏病来我处求治,自述:左肩痛、后背痛、心有时感觉突突急速跳几下不舒服,上楼或活动量大一点上不来气,有时心里害怕,等等,这些症状都是心脏病变的表症。从脉象上观察,心、肝脉搏动的平稳,只是肝脉稍强,脉象也属于正常脉象的范畴。

从对病情的自述上看,再有自身就患有心脏病,以及这些病症,又都是心脏患病的表象,虽然心脉搏动平稳,肝脉稍强,病因应考虑到心,治疗应以治心为主。我根据经络疗法调整通往心的几条经络,治疗后病情略平稳,但入睡前的九、十点钟,病症又开始出现,这种状态连续几天没有得到抑制,说明是因不对症所致。

患病的病因在哪里呢?又重新分析病情。脉象是脏腑病变的反应,心脉平,肝脉稍强,所谓稍强是“肝主疏泄”功能失常,气机运行不畅,导致气血瘀堵,从脉象上看,病因应确定在肝;从五行属性上看,肝属木、心属子,肝与心应为母子关系,肝气不调一定影响到心,以肝论治应是解决心脏病症的正确途径。“肝心母子关系”,是中医五行学说中肝心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关系的生理描述,当“肝心母子关系”受到破坏时,即可出现母病及子或子病及母的病理现象。根据脉象和五行的属性得出结论,应以治肝为主。

医理是抽象的医学理论,对临床具有指导作用,医理是否正确,是否符合人体规律,还要通过临床的疗效,才能做出最后的验证。

病理搞清后,我为她调整了肝、胆经络,使之脏(肝)腑(胆)的阴阳平衡,因肝气稍强,强为实症,根据“实则泻之”的原则,又取心包、三焦经络相泻,以子泻母,使之肝、心的阴阳平衡,母承担起养子的责任,母键子旺。治疗后的当晚病症有所缓解,不再出现心悸了,左肩和后背不痛了,——。病症初步得到好转,以此证实治疗的思路、方法是正确的。为此,我每天坚持此法治疗,病症一天好似一天,病症几天就恢复正常了。

常言道,事不过三,中医也讲究三副药,意思是说,三为极限,不能超过三次,治疗如果几次无效,绝不能密守成规,应及时改变原有的思路,调整治疗方法。

治疗是研究医理和方法的科学,中医治疗要坚持辨证施治,辨证就是要辨因,变法,使之逐渐的符合病情,使五脏之间得到平和,保持内环境的稳定。我们的医学先人几千年前,在临床上就不断的探讨医理、病理,解疑释惑,提出科学的医理和方法,减少病人的痛苦,有些医理只是我们不知而已。

明·薛已在《薛氏医案·求脏病》中指出,“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说明肝与心之间相通,肝与心相互影响。

清·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云,“心悸,非心病也,乃肝血虚不能养心也。”临床上母病及子的表象还很多,如,当肝气不舒时,则出现胸闷、多虑、甚则心神失守、失眠、心烦等症;肝气逆乱累及于心,则垂涎头目胀痛、眩晕等症;肝气郁结,日久则胸闷、心痛等;肝血亏虚则致心悸、眩晕等。

现代医学研究观察到肝脏疾病引起心脏的损伤,都可以归属于中医母病及子的范畴,中医和西医也达成一致。

中医医学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后人不断挖掘,然后,赋予新的内容,治疗一定要在正确医理的指导下进行,闯进新领域,推出新方法,以不断适应新病情的需要,保障脏腑的健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