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阳明病太阴病与肾上腺素能α受体系统高度一致!

wangkeban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20/06/29
帖子
252
获得点赞
38
声望
28
所在地
shanghai
中医已经完全解密,中西医合并的新时代来临!
3、热能体系(丘脑~肾上腺素能α控制区,血管占主体地位)

1)这个体系的总体规律是:


a对应的经络是阳明与太阴经;阳明病是α受体亢奋,太阴病是α受体衰弱。

肾上腺素能激动时会产生脂肪、糖分分解,产生热量,肾上腺素β受体主表,分布于骨骼肌,主生表热。肾上腺素α受体主里,分布于平滑肌,主生里热。

假设β受体是抗寒机制的话,那么α受体就是散热机制。热能是热能量,肾上腺素是冷能量。虽然同属肾上腺素能体系,二者分属下丘脑的不同部位,神经支也不同,控制部位也不同。例如前内侧区是散热中枢,后外侧区就是产热中枢。所以阳明病与太阳病并不会产生混乱。

b对应循行部位为主动静脉血管; 阳明偏动脉,太阴偏静脉、淋巴循环(暂定),也有肉厚的特征。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

c对应的神经是肾上腺素能;属于肾上腺素能α受体激动区,它的实现目的是控制人体热能调节,并提供着耐热能力!以血管、心脏调节为手段。

d对应器官是皮肤、肾、胃肠及血管平滑肌。胃与大肠是热能分布高区。肺经在热能降低时,展现扩张,见α属性。脾与淋巴循环依赖于热能效应,其中甘味有利于淋巴循环。这个逻辑关系中西医也是一致的。阳不固表就是α受体抑制,β兴奋或者是肾上腺素能衰弱,α受体功能下降。

e对应受体以α受体激动区为主。与上部器官分布一致。

f对应大脑调配器官是下丘脑热能调节部分;对应消耗的神经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属于肾上腺素神经调节范畴,所属神经经过下丘脑。

E同属肾上腺素能系统,α和β分属不同神经系统,二者存在竞争关系,你多我少,也不会产生混乱。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肾上腺素能不足,他们同时衰弱。阳明病典型表现是大热大渴。这是α受体兴奋,β受体抑制引起的,血管平滑肌与胃壁同步热能升高,生物电能降低。

这里需要区分α受体与m受体区别。胆碱能M受体在肠胃、汗腺均有分布,在中医里,M参与热能现象叫做风,一般在正常抗寒耐热体制下出现反常行为,M受体激动时随运动而变化,因此,排除在正常体系之内,“一动就发汗”基本是胆碱能过强。这说明中医是非常精确的学科。

2)现代研究对比

营行脉内,卫行脉外,营出中焦,就是出自胃,卫出下焦就是出自肾上腺。营气就是热气,消耗的是水分。那么调节热能的途径就是调节血管、血压等,阳明经就与这些相关。因为血管包含营养及热能,所以他属于中性能量,以供血为主。平滑肌与骨骼肌、心肌的区别就是没有定向的结构,所以会导致热能增加。定向输送会产生运动能量(详见逻辑能量学)。

①阳明病是多汗高热症。α受体兴奋导致的。α1分布在突触前膜和血管平滑肌上,兴奋时主要引起血管收缩,阻断剂:哌唑嗪;α2主要分布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突触前膜上,兴奋时对NE的分泌产生负反馈调节抑制作用。

②阳明病是胃家实也,口大渴,身汗出恶热,大便燥结,日晡潮热,神昏谵语。太阴病是腹满而吐、下利、食不下、腹痛。

A阳明病主要是燥症,前期出现,身热、汗出、口渴引饮、脉洪大等,后期出现以致消烁津液,出现外分泌减少。而α受体的腺体作用就是分泌减少,与胃热是同步作用的。干燥综合症会累及胃酸分泌减少,萎缩性胃炎,消化不良,口眼干燥,肺部干咳气短等,腺体分泌少有肾上腺素能对抗胆碱能的成分,控制腺体分泌,从而导致燥症和大便秘结。

B阳明病胃家实,腹满惧按,气喘,与西医所说肠梗阻类似。而α作用在肺部也是血管收缩,血液流动也是影响的,会导致摄氧量降低。而在这点上,肺部与胃部基本属于反向作用。中医讲“肺为钟,撞则鸣,肺为重,胃非轻”,这两点来看是由关联性的。

C日晡潮热,阳明病典型特点就是日晡潮热的发汗现象。本身就热能亢奋,在消化时产热就会产生叠加,发汗。中医与现代医学有高度一致性。α受体分布于胃肠和汗腺,二者有直接关联,这种里外联动机制,α受体亢奋引起下丘脑热能调节器官的热反应。而太阳病则是冷反应。

d人体痛觉温觉传导路径一致的。肾上腺素能α受体分布与血平滑肌上,同样是传导热感,也是进入下丘脑。但阳明经与太阳经循行的神经部位起到相反作用,是以α受体为主,交感干障碍会导致无汗,血管效应强会导致出汗。所以身热汗出是α受体作用。

E阳明病有脉洪大,α受体在心脏、血管平滑肌、胃肠壁均有分布,三者联动就会产生脉洪大的行为。

F太阴病与阳明病是一个相反的病症,淋巴循环主要受热能影响,糖分起促进作用,因为糖分提高热能的。是α受体抑制所导致的热能降低,淋巴循环出现问题。分泌增加,消化不良,导致食物未经消化直接流出。α在静脉也有分布参见相关资料。

G阳明病有神昏谵语,阳明病体现是热能强,肾上腺素生物电能弱。太阳病正好相反,温病学派所讲的湿热症正好如此,人精神萎靡,这些是同一种症状,

而热能体系的抗寒能力的物质基础来自于脂肪。对应部位是脾胃肠。属于能量强度的、包括物质输出归为阳明经,属于能量弱化、并具有物质调节的归于太阴经。血管匹配的有大迎、缺盆、足三里、乳中等有关动脉点~“阳明经的多血多气”应该是指敏感神经加血管。阳明病是肾上腺素能与热能二者失衡。

阳明太阴区是β受体作用弱,α受体强为主(β2参见少阴热化),刺激该支神经,能够使α受体激动。他们虽然同属肾上腺素神经,他们与交感神经系属于不同的神经系,支配的血管流量也是不同的,属于具有独立特色的区域,相对于交感神经系具有不同属性。在丘脑分属和缓的机制,太阳经属于紧张机制。总体循行路线是,手臂循行桡动脉血管及桡神经区域、颈横动脉、颈升动脉等。足部循行是股动脉支配区,胫动脉区。头部循行是颈升动脉区。

一旦α受体抑制,主动脉血管被抑制,其余两经的血管流量均会抑制。所以热能是以α受体为主体的。

3)以下是穴位对比

①足阳明胃经,在内经描述是多气多血,主要产热部位。受α受体和M1受体的双重控制,所以热能与胆碱能与肾上腺素α受体双重控制。

人迎是主动脉的节点。萁门穴与冲阳穴都是大动脉搏动处。缺盆下有颈横动脉。乳中是一个营养输出强点。大迎是面动脉搏动处。气舍下有颈总动脉。膺窗下有胸外侧动静脉。下关位于面横动静脉,颌动静脉。颊车有咬肌动静脉。气户有有胸肩峰动、静脉分支,外上方为锁骨下静脉。

胸部穴位重要与肋间血管、腹壁下动静脉血管等血管组织相关。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等穴均与肋间血管、胸壁下血管。大巨、归来、水道等与腹壁下动静脉联系。气冲位于动脉搏动处。

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等神经支配均与支配股动脉的股神经或神经分支。犊鼻位于膝部血管网。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等有胫前动、静脉相关点。冲阳位于足背动脉搏动处。内庭位于足背静脉网处。历兑位于足背动脉网处。

他们的循行就是血管无疑,但有些穴位是穿插作用。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与股动脉基本相同。在四肢远端,血管与阳明经循行比较明显,在肩部循行有所弱化,与厥阴经开始交叉,有些穴位是交叉作用。例如巨骨穴与天泉穴有明显的交叉作用,

例如阳明经曲池穴,能提高血氧饱和度6.41%,降低收缩压23.6(血管扩张作用)。还有《上海针灸杂志》的针刺合谷穴导致迎香穴发热,明显的阳明经有提高热能,降低生物电能的作用,详见解密伤寒论,阳明经还有供应营养作用,例如乳中、寸口等典型主动脉的血管,成了营养吸收的功能。

特例穴位:阴市穴偏向厥阴经,治疗也是其余的病症。

②手阳明大肠经,大肠也是一个产热器官,迎香穴是三叉神经分支,三叉神经是一个敏感神经,应该是肾上腺素能神经,它的刺激有利于与肾上腺素能的分泌。扶突、天鼎等有深层有颈升动脉。合谷穴是挠动脉节点。巨骨有肩胛上动脉。肩髃旋肱后动、静脉。臂臑有肱深动静脉。手三里下有桡返动脉。这些均沿主要动静脉循行。偏历有头静脉。阳溪穴有头静脉,桡动脉本干及其腕背支。

③足太阴经,三阴交穴是一个特殊穴位,三者兼具,有胫动脉,也有胫神经(肾上腺素神经),也有隐神经分支(胆碱能神经),基本处于三者交汇的一个地方。阴陵泉、地机等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血海穴有股动、静脉肌支。腹结穴处有肋间血管。大都穴是胫神经分支,坐骨神经同时控制主动脉血管循行,淋巴系统情况不明。

④手太阴肺经,医宗金鉴中直接描述中府穴是动脉应手,而寸口历来诊脉关键,这是一个最典型的动脉部位。经渠位于桡动脉侧处,尺泽桡侧返动、静脉分支及头静脉,太渊布有桡动、静脉。侠白布有头静脉及肢动、静脉分支。天府下有头静脉,注射用主要静脉之一。中府穴下有腋动、静脉,胸肩峰动、静脉,这些都是主要动静脉循行区及神经支配区,淋巴情况待整理。

4)中西药比对

大承气汤里有芒硝,太阳寒水,芒硝有重质离子,对与热能起主要控制作用,对腺体排放起积极作用,对肾上腺素能起积极作用。大黄有提高肾上腺素分泌的作用。与太阳经症用药是反向作用。

太阴病与太阳伤寒用药有相似之处,而理中汤里都是提高热能的药物,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是提高热能总体水平的。附子、肉桂、干姜等也是太阳伤寒的常用药物。太阴在泉,甘化,糖分能够替代一部分热能作用。

典型例子就是阿司匹林,可以用于太阴病,阿司匹林有抗血栓,也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属于热能效应的药物,副作用就是神昏谵语,对大脑及下丘脑调节起负面作用,这点是值得注意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