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八月惊雷

闻名全坛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1/09
帖子
16498
获得点赞
234
声望
63
人体脏、腑 、气 、血 、筋 、脉 、骨 、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 的腧穴称 为 “八会穴 ”。具体言之 。脏会章门,腑会中脘 。气会膻中 ,血会膈俞 ,筋会阳陵泉 ,脉会太渊 ,骨会大杼 ,髓会绝骨。
“八会穴 ”,(内经>无记 载 ,首 见于 (难 经 ·四十五难>,原 文 日 :“‘经>言八会者 ,何也?然 :腑会太仓 ,脏会季胁 ,筋会阳陵泉 ,髓会绝骨,血会鬲俞 ,骨会大杼 ,脉会太渊 ,气会三焦外 一筋直两乳内也.” 自此 ,这一组特定穴位开始受到医家们的重视。后世扩展治疗许多疾病 。成为临床常用的选穴方法 。
1.章门穴
“脏会章门”。 章门穴是 “脏 ”之会穴 。是足厥阴肝经的第13穴 ,既是八会穴之一 ,又是脾之“募”穴 ,因能治内脏疾 病 。故名。位于第l1肋端之下际 ,腧穴下有腹内、腹外斜肌和腹横肌 ,有第10肋间动 、静脉 ,稍下方有第10肋间神经。之所以将其归为脏会 ,是因为该穴为脾之募穴 ,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化生之源,五脏所需 精微皆禀于脾 ,故以脾之募穴为脏之会穴。正如 滑寿所注 :章门“为脾之募 ,五脏取禀于脾 ,故为脏会 。”
此穴具有疏肝健脾 ,调气活血之功效 。能治疗胁痛 、腹胀、肠呜 、泄泻 、呕吐、黄疸、痞块 、小儿疳积诸疾 。临床施针时立当斜刺 ,进针 15~22mm,亦可用艾灸。
常取此穴治疗急 、慢性肝炎 、急慢性胆囊、胆道疾患所致的胁痛黄疸以及肝脾肿大、胆道包块等。
临证有选用章门穴配 大椎 、陶道 、内关 、间使、列缺 、复溜 、太 溪、后溪 ,治疗恶性疟疾28例 。每日选 3~5穴 ,各穴轮流应用。操作方法是产生针感后给予中等强度刺激 ,留针2~3分钟 ,灸法是以局部有红晕为宜 。经针刺一次 后于次日大部分病例的症状得到控制 ,仅少数病例尚有头痛、周身困倦等。5次针灸治疗症状消失 ,3次检验检查无疟原虫而获痊愈者 9例 ;另外14例虽然症状减轻 ,但第2次血检有疟原虫 ,其中8例继续针灸而痊愈 ,治愈率 84%?。针灸期间未服任何抗疟疾药物。
 
2.中脘穴
“腑会中脘 ”。 中脘是“腑”之会穴 ,又是胃的“募穴”,又名太仓 ,同时又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胆经 、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的交会穴 ,故能治胃腑诸疾。“六腑皆禀于胃”((难经本义))故 名。该穴是任脉 的第12穴 ,位于 前正中线脐上4寸 。其深部正对幽门部 ,其下有腹壁上动、静脉 ,分布有第7、8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用针时可直刺25~50mm,亦可灸 ,具有调理中焦 ,行 气活血 ,清热化滞之功效 。
临证能治疗胃脘疼痛 、腹胀、肠鸣 、呕吐 、泄泻 、痢疾 、黄疸 、胆囊炎 、脾胃虚弱证、虚劳、吐血 、脏躁 、癫狂 、痫症 、产后血晕等。有人以中脘为主穴 ,再根据寒 、热、虚 、实 的不同,分别选配命门、肾俞 、肝俞 、脾 俞、胃俞 、足三 里 、内关 、合谷 、太冲 、关元等 穴 ,针灸治疗胃脘痛358例 ,有效率达94,97% 。
 
3.膻中穴
“气会膻中”。膻中是“气”之大会处 ,又是心包的“募”穴 ,也是足太阴脾经 、足少阴脾经 、足少阴肾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因能调理气机 ,治疗“气海”诸疾 ,故名 。该穴是任脉的第17穴 ,位于 前正中线两乳头之间 ,平第 4肋间隙,正当胸骨体上 ,其下有胸廓 (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 支 ,分布有第4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用针时当平刺 7.5~15mm,亦可艾灸 。具有宽胸理气 、降逆化痰的功效 。
主治气喘、噎 膈 、胸 痛、心悸、心烦 、咳嗽 、乳汁少等病。(千金方>以膻中配华盖 ,主治短气 ,配天井主治心胸 痛。 (针灸大成>用膻中配 中脘 、气海 、足三里、乳根 、支 沟主治吐血等。证 。 目前 临床配心俞 、内关治疗心绞痛 配肺俞、天突、尺泽 、列缺 主治肺 部疾 患。有人报导以膻中穴埋针为主 ,治疗哮喘证疗效较好 。操作前先对针具及穴位消毒处理 ,然后取29号 1.5寸针一支 ,从膻中穴沿皮下向下直刺至冲庭穴 ,行针数秒 ,用泻法使针下产生针感 ,留针15分钟 ,再用胶布固定即可 ,埋针 2~5天 ,隔 7天再埋针一次。临床总有效率 84.6%。 临床也常在伏天以发泡法灸膻中 ,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而取效者 ,也有三伏天在膻中用白芥子、莱菔子、白附子、斑蝥等制成 膏药贴敷 ,治慢性支气管炎而收到远期疗效者。
 
4.膈 俞
“血会膈俞”。膈俞是“血”之会穴 ,因其靠近横膈膜 ,能调血理气 ,治血分诸疾 ,故名。该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第 17穴 ,位于第 7胸椎棘突下 ,督脉旁开 1.5寸 处 ,在斜方肌的下缘 ,其下有背阔肌、最长肌 ,有第7肋间动 、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 ,分布有第7胸神经后肢的内侧支 ,深层为胸神经后支外侧支。用针当斜刺 15~22mm,宜用灸法 。该穴具有理气宽中、和胃、降血压 、调节 血糖浓度的功效 。
临床常用以治疗血虚、吐血 、胸闷、气喘、咳嗽 、呕 吐
呃逆、食欲不振、潮热 、盗汗等疾。 有报导针刺膈俞 、膏肓具有纠正贫血的作 用。如用放血方法造成家兔贫血 状态 ,针刺此二穴 ,动物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能迅速恢复。有人取膈俞为主穴 ,治疗脑血管意外之头痛和血管性头痛46 例 ,总 有 效 率 100%。也有通过电针贫血性大鼠的双膈俞 ,发现针后贫血大 鼠血铁含量显著回升而肝 、脾内的铁含量下降 ,说明电针膈俞等穴既可调动体内铁库又可促过肠道对铁的吸收。也有以双侧膈俞为主加刺双侧心、肝 、脾 、肾俞 、治疗更年期综合症 ,5例全部获效。有人在膈俞穴注射川芎嗪注射液和 电针刺激 ,发现脑梗 塞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明显降低 (P<0.05和 P<0.01)证明膈俞对治疗气滞血瘀 ,脉络瘀阻的中风病有理想的治疗效果 。
 
5.阳陵泉
“筋会 阳陵泉 ”。阳陵泉是“筋”之会穴 ,又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 ,为 足少阳胆经的第34穴。因其位于下肢外侧(阳)的腓骨小头(陵)前的凹陷处故名。穴下有腓 骨长肌 、腓骨短肌、有膝下外侧的动 、静脉 ,正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和腓 深神经处 。该穴有清肝利胆 ,舒筋活络之功效,主治半身不隧、下肢痿痹 、膝关节肿痛 、下肢麻木、脚气 、胆囊胆道疾 患、以及胁痛 、口苦 、呕吐 、黄疸 、破伤风、小儿惊风 等 疾。施针时可以直刺或斜向下刺25-40mm,亦可用艾灸。据临床报导,针刺阳陵泉能增强胆囊的舒缩运动和排空能力,这种作用在产生针感后的10分钟最为明显。也有人根据阳陵泉为“筋”之大会 ,有 舒筋活络功效的理 论 ,对脊髓损伤后痉挛状态进行针刺治疗 ,发现针刺阳陵泉后病人的脑脊液(CsF)中 r 氨基丁酸 (GABA)产生明显变化 。提示针刺阳陵泉能较好地缓解痉挛状态,同时能提高脑脊液中GAJ3A 的浓度 ,临床上常用此穴作为胆囊手术时“针 麻”首选 穴。
 
6.太渊 穴
“脉会太渊”。太渊是“脉”之会穴 ,又是手太阴肺经的“输”穴及“原”穴 。 由于该穴位当脉气最旺处 ,故名。该穴位于腕横纹上桡动脉侧的凹陷处 ,在 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 ,拇展长肌腱的内侧。其下有桡动静脉 ,有前臂外侧肢神经和桡神经 浅支分布 。具有调肺止咳,通脉理血功效。 主治咳嗽 、气喘、咯 血、呕血 、咽喉 肿痛 、胸 痛、无脉 症、腕臂痛等。施针时当避开桡动脉 ,可直刺 5~7.5mm,亦可艾灸。临床上常配列缺、天突等穴治疗 咳嗽、气喘 ,配内关、心俞治疗无脉症。此穴也是胸部 手术时针刺麻醉的常用腧穴。
 
7.大杼穴
“骨会大杼”。大杼穴是 “骨”之会穴。 因第1胸椎骨形如织布的机杼而称为杼 骨。该穴位于第1胸椎骨棘突下 ,又能主治骨病 ,故名。 穴下有斜方肌 、菱形肌 、上后锯肌、最深层的最长肌 ,有第1肋间动、静脉背支 ,分布着第1胸神经 后支内侧皮支 ,深层为第1胸 神经后支外侧支 。施针时以斜刺15~22mm 为宜,亦可艾灸。具有疏风清热 、强筋壮骨功效。临床主治咳嗽 、发热 、鼻塞 、头痛、项强喉痛 、肩胛骨痛等疾。有人进行针刺大杼前后动物血钙浓度变化观 察时发现 ,在电针刺激动物大杼穴15分钟后 ,其血钙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报告针灸治疗73例痿证 ,总有效率达93%,其中上肢痿者以取大杼 、肩髑、曲池 、合谷为主。
 
8.悬钟穴
“髓会绝骨”。绝骨又名悬钟 ,是“髓”之会穴。因其能治疗骨髓疾病故名 。该穴在外踝上3寸 ,腓骨前缘与腓骨短肌肌腱之间凹陷处 ,此处为腓骨短肌与趾长肌分歧处 ,有胫前动 、静脉分支及腓浅神经分布。施针时可直刺15~22mm,亦可艾灸。有人据原文提到“绝骨端 ”而认为“绝骨 ”为“阳辅穴”之别名。具有通经活络 、强筋壮骨之功效 。临床可治半身不隧、颈项强直 、胸腹胀满 、足胫挛痛 、脚气等病 。<标幽赋>认为配环跳穴可治下肢痿情;(玉龙歌>记载 配足三里 、三阴交等穴治疗寒湿脚气。
 
“八会穴”是首创于 <难经>的一组特定腧穴 ,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 ,这八个特定腧穴 ,除了能治疗所在经脉的病症之外 ,还具有其特殊的治疗效果 ,因而受到今人的特别关注,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首载于《难经·四十五难》“腑会不仓(中脘)、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穴、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膻中一)也”,如下:1、腑之会,中脘穴治疗术后呃逆一例,陈某某,男,37岁,汽车驾驶员,1999年6月17日,急行胆囊摘除术后1年,因饮食不当呃逆,腹痛住院,住院号0027799。临床用新斯的明,654-2等药治疗,疗效不显,即此申请针灸,查舌淡,脉浮弦,扪之骨腕压痛,柔软适度,精神欠佳,呃逆频频,即取任脉中腕穴,斜向下建里,下腕穴透刺,提插捻转至沉重感为限度,久留针,病员入睡半小时后取针,配阳陵泉急刺,连续7天痊愈出院。
中脘穴治疗早期肝硬化腹水并发呃逆,例:某某婆婆,166团退休工人,慢肝10年,皮色暗灰黄,嗜烟、嗜酒,呃逆不寐,心慌腹胀,下肢微肿胀,查脉弦,舌红苔薄。因经济困难要求针灸治疗,即取胃之募穴中脘,进行任脉排刺,上脘、中脘、下脘、针斜下20度,用电针,选疏密波微电量,配内关穴,足三里,每日上午、下午各1次,10天后呃逆消失,下肢肿退,嘱中药汤剂自回家煎服,至今一年复查呃逆痊愈。
小结:中脘属任脉经公安部,又是胃之募穴,而任脉总督阴脉,古言:“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胃为脾之表脏,胃之募穴中脘是治疗呃逆主穴,然而,例1配阳陵泉目的是肝主筋,肝与胆相表里,阳陵泉又是足少阳胆经经穴及筋之会穴,故治疗胆囊摘除并发呃逆意在疏肝理气,和胃降逆。而例2配内关穴目的是胸乡内关谋,治疗肝硬化腹水并发症呃逆意在利水行气,宽胸止呃,而足三里是胃之下合穴,主要是降逆和胃。并且治疗下肢浮肿有独道疗效。
2、脏会穴,章门穴治疗结核性胸膜炎愈后并发症一肋间神经痛1例,曹某某,女,主管护师,结核性胸膜炎愈后8年,于1999年11月突然间门区疼痛,喜按,呼轻吸重,口服654-2疗效差,即此前来要求穴封,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地塞米松磷酸钠5mg、2%奴夫卡因注射液2毫升,局部封闭,隔日一次,三次痊愈。例2:师傅端木济康,始年76岁,男,90年10月26日终于胃癌,同年4月突发章门区肋间神经痛,令我刺其章门穴,以就急痛,尤于当时我胆怯,未刺,至今深感遗憾。
小结:章门穴脾之募穴,脏之会穴,足厥阴肝经经穴,主治本经及本经所属病,如胸膜炎愈后粘连牵引痛,取脾之募穴章门止痛,止痛效果好。
3、气之会,膻中穴治疗老慢支(哮喘性支气管感染)1例;张某,女,14岁,学生,哮喘5年,每遇冬春继发咳嗽,咳泡沫痰,哮鸣音强,呼多吸少,年年往院,经济不支即要求针灸治疗,选膻中穴埋线术,配合四缝穴,刺四缝穴挤出淡黄色液体,每周二次,半月痊愈。
小结:肺朝百脉,居胸腔最高部位,有“华盖”之称,其本性不耐寒热,易被邪侵,膻中气之会穴,肺主气,司呼吸,《难经·八难》:“气者,从之根本也”,所以膻中有“气海”之称。故哮喘首选膻中是调气清肺,止咳。
4、血之会,膈俞穴治疗逆返性食道炎,1例:王某,男,57岁,邮局退休工人,嗜酒,酒后即呕吐至胆汁出,胃脘区灼痛,查舌红,脉弦,1999年8月因为结婚喜饮酒,酒后突发呕吐,胃脘痛住院,住院号006808,要求针灸治疗,即选膈俞、肝俞等背俞穴叩刺加拨罐至少量血出,3天好转,15天痊愈出院。
例2:膈俞配血海治疗荨麻疹初期。杨司机,县粮厂驾驶员,其妻子是厂卫生员,多次用抗过敏药治疗,停药后即刻复发,因此来本院就诊,当时查前及四肢抓痕试验阳性,面红、舌降、脉浮大,选膈俞穴及背俞穴进行华佗侠脊叩刺,拨罐,配血海、丰隆封闭,疗效显著,5次痊愈,嘱病发即行上述治疗,至今未复诊。
小结:膈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经穴,属于阳经经穴,又是背俞穴之一,有利胸膈,清血热之功能,因此,逆返性食道炎并发呕吐,胃脘痛首选膈俞穴,配合背俞穴疗效满意。对于初期荨麻疹瘙痒症,取之目的是清血热毒,亦有所见效。
5、筋之会,阳陵泉穴是治疗偏瘫后遗症常用穴,亦是治疗坐骨神经痛常用穴,同样治疗胆囊炎、鹤膝风疗效显著。仅此,例举1:韩某,女,63岁,去年5月因突发脑溢血住院,后遗偏瘫表现左侧上肢、下肢功能障碍,即选取阳陵泉配其它穴治疗1个月,现下肢肌力基本正常,活动自如;
例举2:严某,男,37岁,农民,坐骨神经痛半年,来院就诊,腰椎摄片正侧位均未有异常,查舌红,苔薄,脉弦紧,针灸选环跳配合阳陵泉、飞扬和绝骨穴,10天痊愈;
例3:李某,女,农民,经常右上腹痛,且放射至右肩,B超确诊慢性胆囊炎,口服利胆片等药配合针刺阳陵泉等穴疗效一般,查舌红降,脉弦,考虑内有瘀热,用当归注射液4m1进行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封闭,10次明显症状减轻。
例4:兰某,男,17岁,学生,双膝关节肿疼两年,遇阴天加重,查舌红,苔少,脉弦沉,步履困难,即行针灸治疗,选仰卧位,足底面紧贴床面,取阳陵泉、绝骨加针灸后令其盘腿静坐15分钟,20天痊愈,后嘱其每天坚持盘腿,至今未见复发。
小结: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经穴,又是胆经之合穴,筋之会穴,所以治疗偏瘫、坐骨神经痛意在筋之会、疏通经络、温经通络。而治疗胆囊炎是取其胆合阳陵泉,即胆经的下合穴是阳陵泉;鹤膝风《玉龙歌》:“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堪攻”。
6、脉之会,太渊穴治疗慢性肺气肿并发肩周内侧痛,1例:王某,男,61岁,养路段退休工人,经住院治疗咳嗽,气喘缓解。而肩周痛甚,申请针灸治疗,查舌红,脉细弦,即行太渊埋针治疗配合针刺四缝穴,目的是脏病取其原穴,疏通肺经经脉,肩周痛自愈。嘱其腋下保暖,痊愈后一周,未复查。7、髓之会,绝骨穴治疗髓关节痛1例,刘某,男,57岁,主诉髓关节区痛两年,局部刺环跳,风市、阳陵泉癍痕灸绝骨穴有黄白色粘液出,隔日一次,一个月痊愈。例2:李某,65岁,坐骨神经痛年余,摄片腰椎1-5节增生,腰椎中央型骨关节病、针刺八寥,肾俞痛减,停针后复痛,后取绝骨穴瘢痕灸至黄水出,月余痊愈。
小结:绝骨是足少阳胆经经穴,髓之会穴、髋关节痛,腰椎中央型关节病取阳陵泉穴等均有祛湿除痹之攻,然而髋关节病及腰椎中央型骨关节病有久病及骨之说,故取绝骨穴行瘢痕灸,病愈。
八、骨之会,大杼穴治疗颈椎病l例:尚某,女,65岁,油库退休千部,主诉一颈部痛牵引上肢麻木,并有耳鸣、头晕、寐差,住院治疗所述症状减轻,仍颈部不适伴有耳鸣,要求针灸,X摄片,颈l一7增生,关节间隙变小,即行颈椎大杼区药物离子导入,在离子导入时选坐位,头低压住上臂,令其双手压住耳门穴,每次25分钟,10次治疗耳鸣消失,颈椎痛轻,出院了。
例2:李某某,女,47岁,干部,主诉颈椎痛,头晕,上肢麻木,X线颈3-5椎增生,关节间隙变小,即行中药离子导入,方法同上,10次病愈后,嘱其坚持每天按压耳门穴25分钟,半年后复查末见异常。
小结:大杼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经穴,颈椎骨质增生取针刺治疗,疗效维持时间短,考虑颈椎骨质增长并发颈椎疼痛多有瘀血,局部组织炎性渗出、水肿现象,即此首选中药离子导入疗法,使中药达到活血、消肿、止痛的目的,颈椎疼痛消失,病员自然耳鸣消失。
综上:从八会穴阴经与阳经循行方面看,八会穴中阳经多在背部及下肢外侧皮毛部位正是西医解剖脊神经分部区域最多的地方,而八会穴阴经多分布在胸前以及腹正中线上,针刺多在腹内膜与网膜之间,是迷走神经和植物神经分布的区域。
迷走神经是从大脑延髓发出,支配内脏神经,调节人体部分组织器官,且通过神经节与脊神经相结合,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神经调节,又植物神经系统可分为胆硷能纤维和肾上腺素能纤维,而胆硷能纤维又分付交感神经结前结后纤维及交感神经结前结后纤维支配内脏神经和骨骼肌,即此,八会穴具有独特的、系统的治疗效果。
 
总结的很好! 学习啦!
 
阐述得十分透彻。希望能看到更多这方面的文章。谢谢楼主!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