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任之堂 谈我的医学故事

诚信中药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7/13
帖子
3150
获得点赞
20
声望
38
前言:

我的太爷是一名乡村医生,他并没有经过正规的医学理论学习,他的医学知识来
源于祖辈的口授,但他却从我幼年开始,用他的方式,为我走上医学之路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为了将我培养成一名合格的中医,他付出了晚年的全部心血,在临终前仍不忘告
诫我行医的准则。我便是太爷一生的希望。在医学的路上走到今天,我最感谢的是他老
人家。今天我抽出时间来完成这篇小说,既是我多年的心愿,也是为了对他老人家的告
慰,愿老人家九泉安息,含笑着看我走着每一步行医之路!!
 
第一章:童年的回忆

我的太爷是家乡有名的草医,给人和猪牛看病,在当地人缘很好,也很有威望,他
很想将自己的一生医术流传下来,可惜自己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一个是我奶奶,
一个是我姑奶奶。我奶奶是大女儿,最终留在家里招了上门女婿---我的爷爷,而爷爷
年轻时好赌成性,偌大的家业输的所剩无几,几百上千亩的板栗山最后输的只有两块了
。庆幸的是给我太爷添了四个孙子和一个孙女,我父亲老大,继承了太爷手艺的一部分
,即给牲口看病,一本《牛马经》加上太爷的实践经验,将父亲造就成了一方的有名兽
医,太爷的其他孙子一个学了木匠,两个当个教师,成了国家干部,眼看一生苦心研究
的医术将要带进黄土,年迈的太爷常常叹息。。

1975年的秋天,随着我的出生,太爷看到了希望!

从我满月开始,太爷便天天抱着我在村前村后转,唱着我还听不明白的中医
歌曲,将他毕生的心血慢慢地灌输在我稚嫩的脑海中,随着慢慢的蹒跚学步到能够四处
跑着玩,跟在我后面的总是我的太爷,气吁吁的跟着我,口中喊着:“东娃子,慢点跑
,小心有蜈蚣?”欢笑声在太爷的担心中四处散开。

我依稀记得 三岁那年的仿佛很重要的日子,村头李家的儿子不听话,李叔打了
几下,结果儿子突然面色苍白,手脚发凉,出气困难,慌忙中来找我的太爷,太爷一手
拽着我,向李家跑去,到他家时,李叔的老婆站在门口说怕是不行了,娃子脸色白的像
张纸,出气困难!!太爷说,别急,让我看看!

李家儿子涛涛躺在堂屋的凉床上,看上去出气很困难,太爷切完脉,让李叔拿
两口缝衣服针来,然后倒上半碗酒,将针在酒中洗了洗,在涛涛的两个手腕内侧上一点
各扎了一针,然后用大拇指在胸口反复推,几分钟后,涛涛的面色有了血色,出气也顺
畅。太爷回头对李叔说,娃子气性大,以后教育要注意方式,刚才差点就气昏死了。李
叔点头称是,在一连串的道谢谢中太爷带着我回家了,回家的路上,我问太爷,为什么缝
衣服的针能救人,太爷笑着说,不是针救人,是针扎了穴位救人了,刚才扎的是内关穴
,这个穴位能调理胸部的气机,我手推的是儃中穴,此穴为气海,涛涛是生气后,气郁
在胸中,气顺了,病就好了。太爷用手摸着我的头,问我想不想学救人的本事,我说想
学想学,然后问好玩吗?太爷笑着说,那可不是玩的事,得好好学才能救人,不然会把
活人治成死人。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只觉得死人可怕,看来学救人的本事是一件不好玩
,而且会遇到死人的事情。太爷摸着我的头,笑着说只要按照他说的学,一定能学好,
而且学好后也很好玩。一听很好玩,我便闹着要学救人的本事。太爷爽朗的笑声响彻山
谷!!

太爷的医学知识也是其上辈传给他的,记得太爷说上辈人中有深悉阴阳五行八卦
的先生,不仅给人看病,还顺便帮人看风水。但长时间以来流传下来,也遗失了不少。
现在想来也许是几次革命将他们革怕了吧。而最终留给太爷的只有几本医书加上一些常
用的效方(也就是农村说的秘方),而太爷经过努力的继续学习和求教,终于形成了一
套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切脉诊病、药性整理、特效方剂、疾病预后、愈后调理
但是如何将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向一个只有不到四岁的小孩灌输,还要不让小家伙感到
枯燥,太爷有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在思索着。

1980年秋,记得我刚满五岁不久,太爷带我到山上放牛,一边走一边指着山上的
花花草草说,这都是药材,多好的药材啊,我好奇地问,什么时候开始叫我学习救人的
本事,太爷笑着说,别急慢慢来,你看前面那片刺藤上面一个个红红的,咱们叫“蜂笼
罐”,就好像装满了蜂蜜的小罐子,可甜了!不过表面有刺,采摘时要小心,我闹着要
吃。太爷摘了一个颜色深红的,擦掉了上面的刺,掰开后扣掉里面的籽,然后将果肉放
到我的嘴里,甜丝丝的,虽然水分不是很多,但真的很甜。太爷说,医书上将这称为金
樱子,没有熟时呈青色,味道酸涩,熟透了就很甜。

“这也是药吗?"我笑着问。

太爷看着我说,去年你每晚尿床,后来我给你喝了几回”甜水“不就好了?

可那时你说是糖水?

太爷笑着说,就是这金樱子煎的药水!以后可要记住了,金樱子煎的甜药水可
以治疗尿床!!

知道啦!以后你不能再骗我,将药水说成糖水,来!拉钩!!

太爷笑着和我拉钩,然后我们继续跟着家里的老黄牛朝山里走去。大山里的秋
天随处可以看到成熟的野果,没走几步就看见前面有棵柿子树,树上的柿子已被采摘,
剩下不到几个橘黄色的柿子挂在树上,非常诱人,太爷用树枝给我勾下来两个,我急不
可耐地吃了起来,甜甜的爽滑的感觉很是舒服,太爷自己却等在地上拾满地的柿蒂把,
我说老爷爷,你吃个柿子吧,柿蒂把不能吃的。太爷看着我,笑着说,这可是救人的好
药。一听说救人的好药,我便帮忙拾起来,满地的柿子蒂一会功夫就拾干净了,太爷足
足用随身带的布袋装了小半袋。

这东西看起来很丑,皱皱巴巴的,能治疗什么病?

打嗝!!

打嗝也是病?我每天吃饱饭后都要打几个嗝,很舒服的事情,怎么会是病?

老爷爷笑着看着我,打嗝多了也是病!而且很难受!!

我将信将疑,拉着太爷的手追随我们家的老黄牛去了。当天边的最后一抹阳光消
失后,祖孙俩才慢慢下山回家,玩了一下午我也睡着了,等我醒来时家里来了几位不认
识的客人,其中一个女的不停地打嗝,就像老公鸡吃了蜈蚣,不停地嗝噜嗝噜,满脸痛
苦的样子,太爷摇了摇半醒中的我,让我看看打嗝打多了也难受,随后太爷从腰包里抓
了一把下午我们拾的柿子蒂给病人,让病人回家煎水喝,病人在半信半疑离开了。迷迷
糊糊中我晚饭还没吃完就睡觉了。

清晨醒来,一阵香气将我弄醒了,只见太爷担着一碗鸡蛋面条让我起来吃,诱人的
家伙!这可是每年过生日才能吃上的东西,一骨碌爬起来,洗把脸就吃了起来。

为什么有好吃的?

昨天下午拾得柿子蒂换来的!!

柿子蒂能换鸡蛋?今天我们再出拾!以后每天都吃鸡蛋!!

太爷笑了笑,是昨天晚上那个打嗝的病人今天早上送过来的,他的病好了。

太爷平淡谈话让我的心灵受到冲击,为什么别人不知道柿子蒂可以治病?为什么打
嗝治好了病人却硬要感谢?看来我正按照太爷的培养计划一步一步向前走。吃完鸡蛋面
条,又该上山放老黄牛了,这是老太爷晚年的一项工作,同时顺便采药。

到了半山腰,太爷累了,便停下来休息,一边装旱烟,一边给我经故事。

今天讲的是太爷父亲年轻时的一段佳话,曾经讲过几遍了,但每次他都爱讲这个故
事,里面有虎有龙的。

有一年冬天,镇上的粮油商陈老爷从外地贩油回镇上卖,回来时受了寒,一到家就
开始发烧,周身疼痛,因为做生意挣钱很辛苦,所以陈老爷就舍不得看病抓药,只喝了
些葱姜水发汗,病情没有好转,躺了三天,眼看病情日渐加重,于是请来镇上的王大夫
就诊,王大夫是镇里最有名的中医,看后说是伤寒入阳明,开了一副白虎汤治疗。

白虎吃人吗?我插言道。

那是方名,不是白虎。古人用这个名是因为此方退烧效果很好,如同白虎。

病人服药后烧是退了,但周身骨节疼痛加重,家人急忙请镇上的陈大夫看看,陈大
夫也是8代祖传中医,切完脉,叹了口气说,老爷子身子骨本身就不好,加上劳累后感
受重寒,现在寒邪已深入骨髓,部分已化为热毒,两种病邪交织在一起,不好治!方子
也没开,摇摇头走了。家属一听就哭了起来。当时你老太爷正好到集上卖柴火,看到好
多人围在镇上最大的粮油店前,里面传来阵阵哭声,好奇中走了进去,问问了病情,切
了切脉说,别哭了,病人还有救。于是让病人家属拿来笔和纸,开了两付大青龙汤。三
天后病人找到你老太爷,硬是要感谢他,还说他的两付药就将病人治好了,带来一大桶
芝麻油,要送给你老太爷。那年月,一桶芝麻油可是很好的东西,你老太爷却没有收下
。粮油商陈老爷就教你老太爷如何榨油,现在咱们家的榨油房还是陈老爷帮忙盖得,这
些年来咱们家就一直没缺有油吃

看来青龙还是比白虎厉害!我悠悠地说。

太爷笑了笑,它们都厉害,但要用的恰当,时候不到,用了就没效。就好比你昨天
吃的柿子,如果一月前吃,就没那么好吃!!

嗯!!上月老爸摘柿子,我偷偷尝个一个,很不好吃!!

休息好了,我们该上路了。太爷拉起我追前面吃草的老黄牛去。

这时发现前面小树叶上有只小蜜蜂,跟隔壁邻居家养的一样,我忙用手去捏。

“别抓!”太爷的话刚说完,我的大拇指已被蜜蜂蜇了,一阵痒痛立即传过来,太爷
忙用手轻轻拔去毒针。顺便去怀中找药,看着大拇指上慢慢出现的小红包,我当时还以
为会死呢,吓得直哭。
太爷一边安慰我,一边打开从怀里摸出的小药瓶,里面装着淡黄色的药液,太爷摇了
摇,药液立即变成红黄色,他打开瓶盖,用小树棍沾上药液涂在我的大拇指上,还真快
,一种凉爽的感觉让人很舒服,过了几分钟,小红包没见了,不痛也不痒了。

"太爷!这是什么药"?我好奇地问.

太爷神秘的说,这可是咱们家的祖传秘方。你知道后可别告诉别人。见我点头,太
爷继续说,这是清明节后抓到的活蜈蚣,加上雄黄,用烧酒泡一周后配制的雄黄蜈蚣酒
,别看这东西,效果好着呢,咱们山里毒蚊子多,经常会被毒蚊子叮上,只要用这点上
一点,很快就好了,蜜蜂蛰了也有效。去年上山采药,被毒蛇咬伤后,要不是及时抹上
这药,现在你太爷就在土里了。我接过小药瓶,摇了摇,看不出里面的神奇来,但我相
信太爷的话,上过月弟弟被红蚂蚁咬伤后,太爷就用过这个药。

“蜈蚣一定要活的才有效吗?”

晒干的蜈蚣也有效,但起效稍慢些,蜈蚣要大的,越大越好,一斤烧酒5条蜈蚣就
好了,雄黄细粉一小包就

可以了,如果加上点薄荷叶进去,效果更好。不过咱们这里不产薄荷。药房买的薄荷没
啥力道,还不如不放。

记住没有?

记住了。我在前面一边跑一边念道:蜈蚣5条、烧酒一斤、雄黄少许、泡泡就行.

“还有薄荷.”太爷怕我忘记,其实我老爸给我买过薄荷糖吃过,凉凉的、甜甜
的不太好吃。难道薄荷就不是凉的?反正咱们家山上没有,记了也白记,记住薄荷糖就
行了。

前面拐弯处有一颗桑树,记得去年太爷带我上山时还吃过桑葚,当时太爷说桑树一
身都是宝,桑叶清肝火、肺火,桑葚可以补血补肾,桑枝可以治疗臂膀疼痛,就连土里
的桑树根的皮还可以止咳。我一边念着太爷说过的话,一边看树上还有没有桑葚,太爷
走过来放下背篓,开始拾地上的桑叶。
山里风大,才入秋,桑叶都吹落了,要是下霜后从树上摘的桑叶才好!!太爷念叨
着。
为什么?
那称“霜桑叶”,药劲足!!
既然桑树一身都是药,为啥不在屋前屋后载上桑树呢?
太爷看了看我,没想到我还有这种想法。随即解释道,老太爷懂得风水,曾经给他
讲过,屋前屋后载桑树不吉利,桑与丧同音,怕我听不明白,继续说,农村死了人,称
为办丧事,因为桑树和丧事音相同,所以一般屋前屋后不栽桑树,虽然那时我还没上学
,但太爷从我三岁就开始教我识字,所以还是明白他说的话。
这桑叶又叫“神仙叶”,除了清肝火、肺火,还能止咳,但得用蜂蜜炒后效果才好
。身体肥胖的人,长期煎水喝还可以使人变瘦呢!太爷怕我记不住,就没再继续说下去
,但我知道,他经常用桑叶给人治病。拾完地上的桑叶,我指着树上的问为什么不摘了
,太爷说留着,等下了霜咱们来摘“霜桑叶”。
随着老黄牛在山里不紧不慢的转,太爷给我讲解好多药材的功效、味道、采集时间
,可惜年幼的我一时也不能全记下来,最后还有些烦了,眼看近中午了,肚子也饿了,
便催太爷准备回家。于是我们便邀上老黄牛往回走,此时太爷还不忘用柴刀砍了几支柏
树枝带上。
“太爷!上次你不带了一捆吗?家里引火柴够了!”我们农村就喜欢用柏树枝作引
火柴。
太爷笑了笑,这不是作引火柴用的,你爷爷患有风湿,每年这个时候都要发作,上
次那捆他已经煎水熏洗完了!这两天就没见他喊膝盖痛了。
爷爷患有“老寒腿”的事爸爸跟我说过,用着带刺的柏树枝熏洗有效吗?
你想想看,这几天你爷爷腿脚是不是利索了不少?
想想也是,很少抱我的爷爷,今天早上还抱我转个圈呢!玩了一上午的我有些困意
的回到家中,吃完午饭就睡午觉了,一觉醒来已是下午四点,太爷一个人进山了,看看
屋后的大山,想着太爷一个人在山上采药,真想进山找太爷,可妈妈说山里很危险,一
个小孩子就别进山了,到外面找弟弟玩去。
夜色慢慢降临,村头又响起太爷的叫唤声。我们四五个小家伙才分头回家,刚进门
就看见家里堂屋的神桌上放着一个大的玻璃瓶,里面放了一条很大的乌梢蛇,这蛇虽然
无毒,但也怪吓人的,我和村里的几个小伙伴曾经就看到过偷吃鸡的事。太爷指着瓶里
的蛇对我说:“这是乌梢蛇,今天下午捉的,用它泡上药酒治疗风湿,效果很好。咱们
农村风湿病人多,泡上药酒,平时喝点,不仅可以治疗风湿,还可以预防风湿”!
一边听太爷说,一边摆弄着瓶子,这么丑的蛇,想不到还是很好的药材,真奇怪啊
!!
准备开晚饭了,这是忙绿一天后,全家人在一起团聚的时间,家里人多,我们次总
坐在太爷身边,这样太爷每次就可以给我多夹一些菜,因为人多,桌子大,没有靠山可
不行!!
菜上齐了,年轻的各自去盛米饭,男的准备喝点小酒,还没开始吃,村尾的曹爷爷
抱着他的孙女曹琳琳过来,曹琳琳圆圆的脸很可爱,可今天怎么满脸通红,我还以为她
怕呢!忙走过去说:“别怕,我太爷不会用针扎你的”。
曹爷爷说:“琳琳前天吃了两个糯米团子,昨天一天没吃东西,今天就开始发烧,
她奶奶给他煮了五谷茶,喝了也不管用,实在没办法就过来麻烦余叔你了!!”
老家的五谷茶使用稻谷、小麦炒黑,加上鸡内金、艾叶、茶叶煮水喝,用于小孩子
停食的治疗,效果不错,但那玩意又苦还有糊味,很难喝。
太爷听完后,从药柜里抓了一小把牵牛子研成粉后给曹爷爷,吩咐他回家后拌上红
糖给曹琳琳吃。这个我以前也吃过,拌上糖后香甜味,好吃!就是吃完后会拉肚子。
看到太爷给曹琳琳吃牵牛子粉,便笑着说:“曹琳琳!今晚你会拉肚子的,别拉在
床上”!琳琳要打我,曹爷爷拦住说:“拉就好!拉就好,不拉停在里面会坏事的!!
”看我们正准备吃放,曹爷爷道了谢谢后就走了。后来听曹爷爷说,曹琳琳晚上拉了两边
大便,烧就退了,第二天就开始吃饭了。
太爷看病从来不收钱,他说都是乡里乡亲的,药材是自己在山上采的,也不花什么
本钱,碰上病人家里条件好的,看好病后,病人就给他也提上两斤酒,两斤好的烟叶,
太爷不抽纸烟,说纸烟没劲,还是旱烟好,自己也种过旱烟,而且长得很好,太爷喜欢
把好东西送给朋友尝尝,所以每年都种烟,每年都送烟,每年也收到不少病人送给他的
烟叶。抽烟多了,痰就多些,每天早上起来,太爷总要咳上几口痰,我爷爷很不喜欢太
爷的抽烟习惯,更不喜欢他吐痰,最后太爷从大山阴沟里采了很多鱼腥草,阴干后每天
泡茶喝,后来他也就很少咳痰了,但抽烟还是多。这也是他九十五岁那年几次发病的原
因。

山里人上山干活,经常会碰伤,岔气的事情经常发上,而每次出现岔气,他们
总是找到我太爷,然后说,老爷子,把你的止痛烟给我抽口,我又岔气了。太爷总是笑
笑,从烟丝袋中取出一包早已配好的药粉惨上烟丝,放在旱烟锅里点着,病人深吸几口
后,就会打嗝或放屁,只要气一通,岔气就好了,第二天就能上山干活,这种办法起效
很快,也只有太爷知道配方,在我几次的询问下,太爷才神秘的告诉我,家里每年都会
重些小茴香,在秋天收获后,用茴香籽研成细粉,用塑料袋装好,遇到岔气的病人,配
上烟丝,吸几口就好了。

茴香我家里每年都种,但治疗岔气还是第一次听太也说。记得去年我肚子受凉
,连续两天小肚子痛,老爸煮姜水给我喝,喝了还是隐隐作痛,后来太爷听说后,用小
茴香的苗切碎后拌上鸡蛋炒了一小碗让我吃,那可真香,不过也太香了,吃到最后有些
腻,不过吃完后就不痛了,太爷给我讲,小茴香苗和茴香籽都能散小肚子的寒,我就一
直记住了,没想到他还能治疗岔气。然后我继续问太爷,小茴香还可以治疗什么疾病,
太爷看我对小茴香很感兴趣,就接着说,小茴香主要是温暖小腹部,凡是小腹部发胀、
发凉、疼痛都可以使用,还记得前几天你二婶不是叫唤小肚子胀吗,一会想上厕所,可
又没小便,后来用小茴香煮水喝就好了!!三十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遇到这类病人,
B超检查提示盆腔少量积液,采用太爷当年的办法有很好的疗效,病人往往是先有气郁
在小腹,后有少量积液形成,30克小茴香煎水后一次喝下,连续放上几个响屁,当天就
缓解了病情。

随着天气的变冷,上山采药少了,但太爷却利用冬天的时间一边看病人,一边给
我熟悉药材,讲解药物的用途。记得有天上午进到白果,这种药材村头就有,我们农村
成为银杏树,结的果实沉甸甸的,称作“银杏果”。太爷说,白果仁能止咳,治疗妇科
病,还能补肾。还说补肾是通过金水相生来达到的,可惜当时我不明白金水相生的意义
。还谈到白果有小毒,一般大人一天不要超过30粒,如果中毒了,就用白果壳煎水喝就
可以解毒了。这些话当时听起来很琐碎,但没过三天就得到了验证。

村里张叔家有棵白果树,产了很多白果,张叔的老婆正好长年咳嗽,听我他也说
可以用白果止咳,就煮了不少给他老婆吃,结果他儿子园涛乘张叔不在家,偷吃了不少
白果,中毒了。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来找我太爷治疗,可太爷正好出
远门看病人去了,我问清情况后让张叔用白果壳煎水解毒,效果还真不错,很快就解毒
了,太爷回来后,听完我的汇报,高兴地说看来咱们家中医有传人了!!!

邻居奶奶经常头疼,在太爷手中看了几年也是时好时坏,问题的关键是奶奶每天要
吃辣椒,没辣椒就吃不下饭,她头疼,搞得太爷也头疼,看不好病人的冰医生很是头疼
,这也是这些年时有的感觉。在太爷没有良方时,我的一句话改变了现状。我说,要是
奶奶每天能问问药味,那吃点辣椒也不怕!!太爷看着我,突然笑了起来,不停唠叨,
有办法了,有办法了。后来才知道太爷用秋天采的野菊花给邻居奶奶做了个菊花枕,从
那以后,邻居奶奶就没再上火了,而且每年她自己都做几个菊花枕,一个自己用,其余
的都送人。自从这件事以后,太爷就真实的认定我是学中医的一块料,对祖传秘方也就
爽快的教我了。

在太爷的思维中选择中医的传人宁缺勿滥,这也是太爷不传授给爷爷和几个孙子的原因
,如果一个人的品德不行,是不适合学医的,只能最后救人不成,反而害人,造成许多
后患,爷爷好赌成性,让太爷失去培养他的信心,几个孙子对学医基本没兴趣,所以只
得从我这辈人中寻找接班人。另外学医还要有较强的悟性,没有悟性的人学习中医不能
将中医的发展向前推进,只能使其退步。太爷最后看中我,主要是看到了我心地善良和
领悟力强。现在想想读大学时,很多成绩很好的同学,毕业后却失去了对中医的兴趣,
改行从事西医或者其他行业,读书时的成绩靠的是死记硬背,装在脑海中没能灵活运用
,最终成了一锅烂粥,放弃中医是迟早的事。想想太爷当初的顾虑,再看看现在中医学
院的招生和中医的现状,我才感到中医的传授选对人是何等的重要!!

中医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按照太爷的计划,首先是传授常见药物的识别
及单用的特殊功效,培养我对中医的浓厚兴趣,此期间我会很多问题,然后太爷再从中
医理论开始传授,同时传授脉法,逐步解开我的疑问,再传授一些经典方剂,通过经方
来的运用,提高自己对疾病对人体的认识度,过程中我会因为有些疗效不好而产生新的
疑问,借此机会太爷在传授家传秘方,弥补传统经方的不足。而大学里的课程就不一样
,现让你背中医基础理论,然后再是中药学、方剂学,然后生理、病理,最后是上临床
实习。往往大学第一年就因阴阳五行搞得一头雾水,失去了对中医的兴趣,接下来只能
按部就班向脑子里塞东西,到大学毕业时才慢慢理清头绪,可惜已经晚了。

我在接受了太爷对白果的讲解后,一直有一个疑惑,为什么一个白果,外面的壳能解
里面的毒性?当我向太爷询问这个问题时,他说这是阴阳的对立统一!!太爷的回答更
让我摸不着头脑。阴阳是什么?为什么要阴阳统一呢?(第一章完)
 
第二章:太爷教我学阴阳

由于我还小,太爷只能由浅入深的谈论阴阳。
“世间的万事万物有很多,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性,如何来认识这些事物,古代人
发明了一种很简单的办法,就是分阴阳。
正如我们看电影,可以将电影里的人分为两种,即好人和坏人!
根据人的性别可以分为男人和女人!
根据人的身高,可以分为高和矮!
根据天气,可以分为晴天和阴天!
我们对气温的感觉,可以分为热和冷!
这些都是按照阴阳来划分的,男人、高个子、晴天、热属于阳,女人、矮个子、阴
天、冷属于阴!!”
“这好懂,但是矮个子男人有属于什么?高个子女人有属于啥?”我疑惑的问道:“男
人属阳,矮个子属阴,那矮个子男人难道就是阴阳人了…….”
太爷听到我问这个问题,非常高兴,认为我对阴阳的理解还是很有悟性的。接着就
立即给我解释:“男人属阳,男人中再按照高矮来份,矮个子就属于阴,综合来讲矮个
子就属于阳中之阴!!”
“哦!我还以为算阴阳人呢!”
“阴阳本身是对立的,但没有阴就无法谈阳,没有阳也无法谈阴,正因为阴阳的存
在,才是世界有了变化,有了相互制约,在制约中发展、成熟。”
“哦!我明白了夏天很热,属阳,冬天很冷属阴。”我迎合道。
“是的没有夏天的炎热,就没有植物的生长旺盛,没有冬天的寒冷,植物第二年春
天就不能成长。”
“对了,前年冬天很暖和,结果去年春天庄稼都生病了,人也生病了。”我随着太
爷的话说着。
“白果壳属阳,白果仁属阴,两者的统一,就是一个完美的果实。”太爷笑咪咪地
看着我说。
“还有其他药物有这样的统一吗?”我追问道。
“有!还很多!比如:
" 生姜的姜皮是凉性,姜肉是温性;
麻黄发汗,麻黄根止汗;
柑能令肺冷生痰,柑皮令人肺燥;
瓜蒌化痰,瓜蒌的根天花粉能生津;
杏仁中毒,用杏树根皮可解;
发芽马铃薯中毒,用土豆秧煎服可解….”
太爷说的我一愣一愣的,事物真的这么奇妙吗?太爷接着说:“在人体心属火、肾
属水,两者本身相克,但因为有了水,所以火就不会太旺,有了火,水就不会太寒。”
“太复杂了!”我听太爷娓娓道来,心里暗暗地想。但随着太爷的讲述,阴阳的理
论在我心里慢慢明朗化,逐渐清晰起来,虽然这个体系对于年幼的我来说实在有些复杂。
太爷继续讲:"在特定的情况下阴阳是可以转化的,阴可以转阳,阳也可以转阴。"
“是不是冬天到夏天是阴转阳,夏天到冬天是阳转阴?”我好奇的问道。
“对!对!对!”太爷兴奋的回答到:“阴阳在相互转化的同时,也是可以相互制
约的,我们往往利用阴阳的相互制约来达到调整机体平衡的目的,这也是我们治病的基
础。如果是阳病就得用阴药,而阴病就得用阳药!比如身上长脓包,如果发红、发热…
…”
“我知道了,发热、发红属阳,就用阴药,而寒性属阴,用寒性药就可以治疗阳
性长包了??”我抢着说。
“太对了!太爷兴奋地看着我,仿佛看到了医学承继的希望,他继续问道:“那
如果长包不发热,也不发红呢?
“那就用阳药嘛!太简单了!”我觉得这真是一个好玩的游戏。
慢慢的,我认识到治疗疾病不是单单记住什么药治疗什么病那么简单,应该很复
杂,但似乎又很简单。一时间我也不知如何表述,只是知道太爷已经把我领入了一片神
秘的宝地,好多好多好东西,我得用心来领悟!!

我也明白了为什么我去年春天长包,太爷用的是蒲公英煮水给我喝,而弟弟秋天长包,
太爷用的是菊花煎水给他喝,一样是包块,都有红肿,虽然药物不一样,但都是采用凉
性的药物,用的是属阴的药。所以都治疗好了。
太好了!看来学习救人的本事也有窍门,不是很死板的,通过对太爷所说阴阳的
理解,也明白了为什么太爷遇到一些小病,在屋前屋后随手采上几味药就能将病人的小
病治好,我想这里面就运用了“阴”和“阳”。
太爷对阴阳的认识很深刻,他认为治疗疾病首先分阴阳,这是第一步,按照土话
说,这步搞不清楚,就容易将药下反了,会加重病情,甚至会死人,所以在阴阳的分辨
上,太爷总是时刻训练我,经常是太爷说阳,我说阴,好比对对联。
“天为阳!”;“地为阴!”
“头为阳!”;“脚为阴!”
“火为阳!”;“水为阴!”
“外为阳!”;“内为阴!”
“气为阳!”;“血为阴!”
“六腑为阳!”;“五脏为阴!”
“右手为阳!”;“左手为阴!”
“上眼皮为阳!”;“下眼皮为阴!”
“上嘴唇为阳!”;“下嘴唇为阴!”……..
就这样反复的练习,反复的对对联,太爷将阴阳的观点深深种植在我的脑海中
。三十年后的今天,每次在切病人的脉时,在提笔开处方时,阴阳辩证总是清晰地指引
着我,可以说,若果不明白是阴虚还是阳虚,是阴盛还是阳盛,我真还不知道如何下处
方,只有脑海中分清了各脏腑阴阳虚实情况,下药才能立竿见影。
分清了阴阳但如何确定各脏腑的阴阳虚实,成了我的最大疑问。当时我已经满
七岁,太爷也发现这个问题,下一步是教我望诊还是切诊,太爷犹豫了很长时间,最终
决定叫我切诊,因为切诊非常重要,需要长时间的练习,这也是太爷医学知识中总结最
多的一部分,现在的太爷已是九十来岁的人了,如果有生之年不能将重要东西传给我,
也是一件很大的遗憾事。于是太爷开始培养我的切诊功夫。
 
第三章:太爷教我学诊脉

现在想来,当年为了教我习诊脉,太爷花了很多的心思。毕竟教一个只有7岁的孩子了
解什么是脉象以及背后的含义已经很难了,同时还要把相对比较微细的脉象变化体会出
来,我实在想不出比太爷更高明的教法了。

有天早上起床后,太爷把我带到了院子,角落里有一个大木盆,里面居然有许多泥鳅,
大约几百条吧。太爷拿出一个木桶,让我把那些泥鳅从盆里抓到桶里。真是一件好玩的
游戏,当时我是这样想的,很容易啊。我伸手便抓。泥鳅滑溜无比,忙乎了半天,除了
溅了一身水外,我一无所获。

我困窘的看着太爷,太爷微笑着捋了捋胡子,缓缓道来:“东娃子,抓泥鳅可不是你想
的那么简单哦,抓泥鳅下手要轻,不要让泥鳅感觉到你在抓它,泥鳅可是很滑的,当你
的手轻轻地碰到泥鳅时,双手慢慢合拢,快快地抓起来,你要注意轻、慢、快三个字。”

太爷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可就有些难了,但是在太爷的细心指导下,我终于找到了
感觉。接下来的一整天,我将所有的泥鳅全部抓到了桶里。看着我的成绩和沾满泥水却
高高昂起的骄傲的小脸,太爷也开心地笑了。但让我郁闷的是,太爷在表扬我之后,随
后顺手将桶里的泥鳅又倒回了盆里。

我忍不住抗议了:“干嘛又倒回盆里,抓得很辛苦!”

没有想到太爷却板着脸,严厉地说“这可不是游戏,明天放学后再抓一遍,记住明天不
能再抓这么慢了!”

“抓就抓,谁怕谁呀?”我有些委屈地赌气说。

“东娃子,你要知道学医是很辛苦的,你是太爷一生的希望,你一定要更努力才行,
太爷老了,怕等不了那么久了”记得当年太爷摸着我的头,喃喃地说,目光看着
很远的地方,不知道是在安慰我,还是在自言自语,我只知道那语气里带着几分我所不
理解的苍凉,而我的委屈也很快就消散了,谁让我和太爷关系最铁。

第二天老师有事,只上了半天课就放学了,回家一放下书包,我就到后院去抓泥鳅,
成绩有所上升,从放学到天黑,我终于抓完了所有的泥鳅。照例是一身泥水,被妈妈骂
了一通,但也得到了太爷的表扬。

毕竟是孩子,连续抓了3天,再好玩的游戏也玩腻了。太没有意思了,每天手都在水里
泡着,泡得手都肿了,我罢工不干了。太爷用尽办法劝我也没有用。太爷摇着头对我说
:“东娃子,抓泥鳅是为了练习你的感觉,给病人切脉也需要感觉,只有感觉到位后,
才能体会到脉象的变化,这样切脉才能得心应手,你如果想学医,就一定要有耐心。”
我却一口咬定自己已经抓得很好了,不会有人比我抓得更好,我可以学其他的了。太爷
好笑地看着我说“东娃子,我们打个赌好吧,我们来比比谁抓得快,如果你比太爷抓得
快,太爷就教你其他的东西,但太爷比你抓得快,你就得乖乖地抓一个月的泥鳅,不许
赖!”我说:“好,比就比,但太爷你输了,不光要教我其他的东西,还要给我买糖吃
!”小时候我是个很馋嘴的小孩子,但是那个时代的孩子有谁不馋呢?

比赛的结果不言而喻,我惨败。我沮丧极了,也有些不服气。太爷说:“来来来,太爷
抓给你看看,你就知道你比太爷差的原因了。”只见太爷慢慢在把手伸进水时,缓缓地
接近泥鳅,但很快便把泥鳅捧在手里,而那些泥鳅躺在他的大手里,一动不动,很舒服
的样子,就这样一盆泥鳅很快就抓完了。我这才真正掌握了抓泥鳅的要诀:轻、慢、快
。而这一切的把握都要依靠手的感觉。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虽然时有怨言,但总是被太爷揪住在课余时间练习着捉泥鳅。快入
冬的水有些凉意了,每次捉完泥鳅,手都被冻得通红。每次太爷看着我冻红的小手,都
很心疼地帮我暖热,但从来不准我放弃。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太爷心里好象有很多
话要对我说,他却很少说。他常常看着我,但目光却在很远的地方。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个月的努力,我抓泥鳅的速度终于能够和太爷一比了。在一个
天气晴朗的下午,在太爷的要求下,我在全家人面前表演了抓泥鳅,赢得了大家的表扬
。大家笑着说:“看来咱家以后不缺泥鳅吃了。”我却苦着脸说:“天气太冷了,我再
也不抓泥鳅了”。



大人盼种田,娃娃盼过年。每年最快乐的时光总是来得迟,而去得快!盼啊盼,终于盼
到快过年了,鞭炮、龙船、糖果、年糕、新衣服……太多的诱惑,一想到心就痒痒的。
过年喽!不,只是快过年喽!

和往年一样,每当快过年的时候,心情激动地象要飞上天,恨不得盯着日历过日子。但
唯一的例外是今年我要随着太爷一起替人看病。临近过年,通常是病人最多的时候。忙
了一年,闲下来,身体的不舒服就显出来了,同时在外乡揽工的也回来过春节了,人多
了,病也多了。春节前后的一个多月,每天都要看病人,看到其他的小伙伴在稻场上疯
闹、嘻戏、放鞭炮,而我却每天都得陪太爷给人看病,心痒无比。恨不得心分两边。太
爷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许诺说,等看完病人,就给我买最棒的冲天炮,这才让我的心收
回来。

整个春节期间,我和太爷看了好多病人,其中有几个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曹叔
在吃鱼时,不小心被鱼刺卡在喉咙里,在家吞了饭团,喝了醋都没有效果,只好来找太
爷。爷从药柜里抓了一把威灵仙,倒了半瓶醋,加了半碗水,放在炉子上煮了十来分钟
,过滤凉温后,让曹叔喝下去,不一会曹叔感觉好多了。我在旁边看着,觉得很神奇,
太爷对我说:“鱼刺卡喉一碗醋,灵仙一把立能疏。”到今天,我治疗鱼刺卡喉仍用这
个单方,效果真的很好。

第二个病人是在外乡揽活的小伙子,是个外村人,我并不认识。一找到太爷,就忙
着脱裤子。我觉得这人真不知羞,外面还有好多村里的大婶呢。太爷说:“别急,小伙
子,来屋里吧!”小伙子跟我们一起到了里屋。只见他在大腿内侧抓得血淋淋的。小伙
子说在外面揽活不容易,染上病了又没有钱治,结果就成这样了。太爷仔细地看了看,
然后问:“这病晚上睡暖和了,痒得更厉害,是吧?“小伙子连连点头。太爷说这是疥
疮。随后包了一包硫磺,写了一个方子:苦参一两,黄柏一两,蛇床子一两,共三剂。
并交代小伙子,将每付药煎成半盆水,放入硫磺粉洗澡,并叮嘱他要把换下来的衣服用
开水烫过后曝晒。过了几天,小伙子又来了,提了两瓶酒,说是要感谢太爷治好了他的
病。太爷谢谢绝了他的酒,对他说:“在外揽活,日子过得艰难,过年了还是早点回家去
。平时换下的衣裤要曝晒,免得再传染疥虫。 “

我二叔非常喜欢喝酒,酒量却不行,每年过年都要闹酒,每次都醉得不省人事。最后要
靠太爷善后,把他弄醒。大家都想知道要用什么药解酒,但是太爷从来秘而不宣。今年
我可要抓紧时机,看看太爷是咋用的药。喝年酒时二叔闹得最凶,也醉得最快。还没等
大家吃完,他已经躺在桌子底下了。我就叫太爷来看,太爷看着这个让他头痛的孙子,
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让我去柜子里的拿了个小盒了过来,抓了一把里面的东西,外加
一把葛花,煮水给二叔灌下去,不到晚上,二叔就醒了,又开始闹着喝酒。我悄悄地问
太爷,小盒子里是什么药。太爷神秘地对我说:“东娃子,千万不要告诉你二叔,免得
他以后喝酒更没有节制。其实这也不是什么稀奇药。”原来家里后院种了一颗拐枣树,
每年太爷就把拐枣树的种子收起来,放在小盒子里,以备不时之需。太爷告诉我:“拐
枣籽又名枳棋子,是解酒的好药。”

拉肚子是春节最常见的病,一般的都是在家里吃点止泻药就行了。但张叔的小儿子拉肚
子却不一样,自己吃了止泻药可以止住,但不拉肚子了就肚子痛。折腾了几天,实在受
不了,就来找太爷了。太爷摸了摸他的手心,我也跟着摸了摸,烫的很。太爷又问他是
不是拉肚子的时候屁眼热辣辣的。他点了点头。太爷说:“你这是过春节,好的吃多了
,辣的吃多了,拉肚子是正常现象,不拉才会出现大问题。”太爷给他包了两块大黄,
让他泡水喝。

病人走了,我很奇怪地问太爷,为什么拉肚子还要吃大黄,不是越拉越厉害吗?太爷说
:“这就叫做 ‘通因通用’,病人因为肠道热毒过盛引起拉肚子,用大黄通下,帮他
将热毒清干净,病自然就好。”我还是似懂非懂,太爷接着说:“阳病用阴药,热病用
凉药,这中间的关键是搞清楚病人是不是热病,阳病。只要确定,就可以用了,治病要
从根本入手。”这番话直到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仍然在思索。而每一个医生一生所做的
都是为了找出疾病的本质原因并治疗它。

春节很快过去了,我记住的除了鞭炮、热闹以外的东西,那就是病例,还有太爷手书的
一付对联:青山采药锄岁月;河水熬汤炼春秋。横批:医药世家。我看到了太爷的骄傲
和希望。



练习了一个冬天的抓泥鳅,虽然小有所成,手指的灵活性和敏感度大大增加了。但
是要找到脉行的感觉,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太爷日思夜想,居然想到一个从没有想
过的办法——放风筝。山里风大,不容易找到风势平稳的地方,每次放风筝都要跑到后
山去,山顶上风虽然很大,但是风势比较平稳,所以很适合放风筝。每当风筝放到二十
米以上后,太爷便将一个园形的硬纸片穿在线上。纸片沿着线在风中向风筝追去,而太
爷让我将三指切在绷紧的风筝线上,体会从指上传来的那种时有时无,时快时慢,时滑
时涩的感觉。太爷在风筝线上打了一些小结,距离有一定的规律,纸片每通过一个小结
就会有轻微的振动,这种感觉会随着风筝飞的高度而减弱,当风筝升得很高时,纸片通
过小结时的振动就完全感觉不到了。太爷就让我细心感觉,时放线,时收线,在不同的
距离体会这种振动的感觉。纸片的数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是一张,有时是两张,
这样感觉又不一样。如同小鸟在半空歌唱,通过细线将它们的歌声传到我的指尖。风小
时振动会慢。风大时好象它们在吵架一样,互不相让,你还未罢,它又起,它方起时,
你又来。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只有当你的心很静时,才能体会到几张纸片的不同
振动,从一张纸片开始练起,一直到同时放上五张不同大小的纸片,它们停在风筝线上
的不同位置,当五种振动同时传来,要要细分开来,很不容易。一个春天的练习,我已
经能够有一定的感觉。太爷在放完这些纸片后,让我背着风筝用手指切线,询问我有几
张纸片,第几张最大,我都能够一一做答了。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特别的练习,使我现在
对切脉有一种特别的情愫,一种包含着感情的脉搏敲动,让你能从中感觉到患者的喜、
怒、哀、乐……

练习完了放风筝,太爷才拿出他珍藏的《诊脉心法》,这是一本关于切脉的练习及一些
脉学理论方面手抄本,书皮已发黄发暗,还得从右向左竖着看,而且大多是繁体字,对
于一个不满8岁的我来说,的确难度很大。但我认得第一页上的几行字:
凡心浮气躁者,不可与之言脉巧!
凡资质愚钝者,不可与之言脉深!
凡眼见为实者,不可与之言脉理!
凡不求甚解者,不可与之言脉奥!
“我学得好吗?”我有些心虚了。
太爷说:“我年纪大了,说不准那天就走了,这本书你好好看,不认识的字我会教你的
!”
看着太爷很郑重的样子,我知道这本书的分量有多重了,太爷接着说,这本书是祖辈留
下来的,保存下来不容易,他按照书上的练习过,可惜资质有限,加上还要务农,手上
经常起老茧,所以脉法的修炼与老太爷差很多,看看我能否超过老太爷了。
为了让我尽快开始学习,他也将书中内容逐步翻译成简体字,我也就有机会学习了。
脉法修炼最关键是练习手指的敏感度,书中记载的脉法练习分五步,达三步者,再研究
脉经则非常容易。五步概括为:“金”、“革”、“羽”、“水”、“气”。
第一步“金”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金属表面,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
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一步,很容易体会到,此步重点是凝神静气的修炼。达到纯熟后
,切脉容易入静,纵有百人在身边吵闹,都能入静切脉。
第二步“革”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柔软的皮革或海棉上,做切脉状,细心
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二步,有些难度,但如果修炼到位后,基本没有摸不
到的脉象。
第三步“羽”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羽毛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
动的感觉。此为第三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则习脉可入高手境地。
第四步“水”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水面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
动的感觉。此为第四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的人很少,关键是手指要保养好才有成
功的可能。
第五步“气”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自然做切脉状,感受空气的波动,细心体会
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五步,难度很大,能修炼到此则可以以脉查遍一切疾病,
甚者可以练成悬丝诊脉,此法又分三个境界:1、感受到脉搏的跳动与心跳齐为初级。2
、感受到跳动是心跳的2倍左右为高级。3、感受到跳动是心跳的4 倍左右算是通神了。
我在太爷的捉泥鳅和放风筝训练后,手指对一些振动敏感了很多,但与书上记载
的相差有多大,一时还不知道,太爷担来一碗水,让我将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水面
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然后迫不及待的问感觉到了没有,我一
时很茫然,没有任何感觉啊,水又不动,里面又没东西,怎么会有感觉呢?
太爷先让我用手指切在桌面上,看看有没有感觉,我说也没有,桌子又没有动怎
么会有感觉,太爷一下想明白了,说你体会手指皮肤下的血管波动感,不是桌子的振动
感。
明白后我再切桌面,很清晰的波动感,我点了点头。太爷再让我切水面,也有明
显的波动感,太爷听完我的描叙后,非常兴奋,他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这种感觉了,想不
到放风筝对我的脉法练习有如此大的帮助。随后太爷让我切空气,在空气中寻找手指尖
的波动,非常微弱的感觉,但的确存在,我稍不留神感觉就消失了,只有静下来慢慢慢
慢体会,才能感受到微弱的搏动,太爷说别急,能有现在的成绩已经非常不错了,以后
手指要保养好,不可伤了手指,割猪草的活以后别干了,你今后要靠手指来救人的……
..
在随后的日子里,只要有病人看病,太爷总让我学着给病人切脉,切完后他再切
,然后给我分析脉象及病人的病情。
“脉也分阴阳,就好比去年我们谈论的阴阳,从脉象确定人体脏腑的阴阳盛衰,
就确定病情的本质问题,才能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法。”
“切脉如同看书,看书有目录,脉象也有总纲,八纲脉必须要掌握!”
“那什么是八纲脉呢?”
“浮、沉;迟、数;虚、实;滑、涩!”
“浮、数、实、滑为阳;沉、迟、数、虚、涩为阴对吗?”

“是的!”太爷接着说,“浮沉是从脉位而论,是居于皮肤表层,还是居于里层,即临
床诊断上说的轻取还是沉取,切脉时轻轻搭上即可得为浮;重按始得为沉。浮有两层意
思,其一:为风邪伤人,浮为风的特性使然;其二:为脏腑精气外现的标志。浮而有力
多为实证,浮而虚、浮而空多为虚证,有时甚至是脱证。沉也有两层意思,其一:主里
,指外邪进入人体的部位较深,较里;其二:为脏腑精气被束缚,不得外展的标志。沉
而有力多为实证,沉而虚为虚证,反应脏腑的精气处于匮乏状态。”
“迟数是从脉率来讨论,脉率快为数,按呼吸来算,一息四至为正常,一息五至
及以上为数脉;一息三至则为迟脉。数脉主热,脏腑功能处于亢进状态;迟脉主寒,脏
腑功能处于抑制或衰退状态。”
“虚实是从脉象有无力道而论,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滑涩是从脉象的流畅度来论的,流畅太过为滑;流畅不及为涩。滑脉反应体内
阴份太过,脉道充盈,经经气外束,出现滑利,可见痰饮、水湿、妊娠。涩为阴份不足
,脉道充盈不足,经气束缚后,血脉流行不畅,见于血虚、血瘀等”
这些东西当时听起来非常枯燥,太爷怕我灰心,在遇到病人时,结合患者的脉象
来解释,很快我就明白了八纲脉,毕竟这是纲领性的东西,很容易掌握的。



八岁的我开始给病人号脉了,但许多病人都是心存疑虑的。有此遇到个高个子的
病人,寸关尺相距太远,我手指太短。无奈之下,只能干脆用中指先切寸脉,再切关脉
,最后再切尺脉。看起来颇有几分滑稽。当着病人的面,太爷没有指责我。等病人走后
,太爷告诫我说,做什么事情,首先要摆好姿势。中医上有“总按”的说法。一个手指
只能取其脉,却不能取其势。而脉势对疾病的诊断是很重要的。听得我一头雾水。太爷
接着说:“‘脉势’是指整体脉象的走势,是向上跃,还是向下沉,或者向内潜,对诊
断疾病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提示。比如许多中风的病人,发病前其脉都有上跃之势。左右
手出现上跃之势,则应考虑气血并走于上,当出现这种情况就要采用潜阳的办法,培补
下焦……”

太爷说了许多,有些我已经不记得。只记得太爷的中心意思是如果不是三指同时切脉,
就难以把握“脉势”,就不能正确诊病。但我的手指太短,而且也不够灵活,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当时可愁坏了我和太爷。

太爷思考了很久,最后决定让我学习吹笛子,将手指间距拉开,并锻炼手指头的灵活性。

听说学习吹笛子,我可高兴坏了。听别人吹笛子很好听,可我却怎么也吹不响,即使吹
响了,也是曲不成曲调不成调。每天放学后,没有病人的时候,太爷就开始手把手教我
吹笛子。刚开始学吹的时候,手指分好了,笛孔也按上了,可一吹曲,手指又没法放回
到笛孔上了。真是让人头痛。练习了很久,我才学会了一首《社会主义好》。但是接下
来,就顺利很多。慢慢地我的手指变得更灵活了。直到今天,我给一些高个子的病人切
脉时,常常会想起当年太爷教我吹笛的情形。“做事先做势,把势不对,永远难成正果
”,太爷的教诲总在我耳边回响,也时刻警醒着我。为医者,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有
标准,只有姿势摆正了,才有可能取得病人的信任,而一副吊尔郎当的样子,是没法让
病人相信的。

“切脉当知部位之所主”---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而太爷也对这句话做了最
详细的诠释。

古人取寸口而测全身。在太爷所教授的脉法中,将寸口分为五部,左右共十部。也就是
说切脉就是了解这十个点所反映的信息,经过分析归纳后,得到一个整体信息,即人体
的健康状况。

现在回忆太爷所传授的五个点比教课书所讲多两个点,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是寸部
向上与大鱼际相交处,另一个则是尺部向下半寸左右,一上一下两点用于辅助寸关尺来
帮助确定脉势。

“切脉当明切之何物” ---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三十年后的今天,我才明
白书中讲的血脉、经络与脉象的关系。
许多人认为切脉切的是桡动脉。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只是认为所切之脉为动脉
,则终身被脉象困扰,也会受西方医学理论左右,对自己切脉之结果毫无信心(仅一根
血管的一段,如何能判定全身疾病?)。心主血脉,众所知也,血液的运行依靠心之鼓
动,心乃血行之源动力,心之无力,血行自然缓慢;心力亢盛,血行自然顺畅,此理浅
显而自然。肺主气,也是众所知也,气的运行依靠肺之开阖,肺乃气行之源动力,肺虚
开阖无力,气行自然缓慢,肺之开阖强盛,气行自然顺通,此理虽浅,而识之人不多也
。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之所(《灵枢?经脉》.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
);桡动脉也正好从此走行,两者相并而行,切脉取寸口,其实切的是肺经与桡动脉合
并之处。《内经》:“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此以呼吸定心之动率。“一呼气行三寸
,一吸气行三寸,呼吸既定,脉气行去六寸。以一万三千五百息算之,共得八百一十丈
。以脉数之十六丈二尺折算,应周行身五十度,此昼夜脉行之度数准则也;其始从中焦
注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寸口肺经脉何以决脏腑?这好比西医听
虚里而辨心脏之疾病。肺即为气之源动力,自然对周身脏腑之疾患有其感应(好比尔家
之用电器短路或功率过大,而输电站有感应一般),取寸口原因有二:其一,肺经循此
处而表浅便于可以感应;其二,与脉之相依,影响脉之形态。两者相和,则切脉者方可
依据脉形态之变化而推求脏腑经气之变化。这些道理太爷当时并没有给我讲清楚,毕竟
他没有系统学习过中医理论,但他却一直认为脉象是血脉和经络相结合而产生的,时至
今日,我临床多年,才明白太爷的理解是非常正确的。

“脉象之首脉郁脉” ---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这也是我多年切脉的深切感
受,没有找到郁脉,就不知道何脏受病。

“郁脉乃粗意,与细正好匹;其意定部位,何经何脏立;总按为第一,求的粗与细;分
取为第二,细辨属何疾” ---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

郁脉:从意而论,乃不畅之意; 从形而论,乃脉形稍粗。 此脉单从一粗细而确定,故
而临证容易取得,此粗细,属对而言,即左右寸关尺,六部相对偏粗的部位。

人之所以得病,不外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金虫所伤。不能伤在何经,伤
在何脏,最终都会影响的经气的运行,经气均会受到波动,此波动在寸口反应即有郁象。

有浮郁、沉郁;有郁滑、郁涩;有郁数、郁迟之分。有六脉皆见郁象;也有单部位出现
郁象。主病:郁脉主要是确定病变的部位。

左寸出现郁脉---心脏出现问题 或 左侧头部出现问题;

右寸出现郁脉---肺脏出现问题 或 右侧头部出现问题

左关出现郁脉---肝胆出现问题

右关出现郁脉---脾胃出现问题

左尺出现郁脉---左侧腰腿部出现问题

右尺出现郁脉---右侧腰腿部、子宫 或膀胱出现问题

临证中左手切病人右手脉;右手切病人左手脉。求的郁与细,再辨属何疾。

先总按,即同时切寸关尺三部脉象,找出郁脉,没有郁脉,则找出细脉(细脉脉形与郁
脉相反,反应脏腑亏需),很多时郁、细同见(各脏腑情况不一,有亏损的,也有邪气
所客的)再分取,即对于总按发现有问题的部位,分别单独切诊,确定所患何疾病。

“切脉如抚琴” ---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这里面的意思只有切脉娴熟时才
能体会到。我临床运用多年会理解为:切脉如抚琴,张弛两相宜;过度紧张,切至毫发
,信息干扰,难求其本;过于松弛,难以聚神,指下茫然,切脉如抚琴,如言诗,悠悠
然其意可捕,恍惚间病机已明。有时将自己脉率调与病人同步,脉率虽未同,其气已同
,于是病之所苦,自可感受。好比抚琴时已心已与音乐相通。

“宁失其脉,勿失其势” ---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

取穴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切脉有宁失其脉,勿失其势。切脉时,对脉相整体把握很
重要,脉有上越之势,有下沉之势;有外脱之势,有内陷之势;由气郁中焦之势,也有
气分两头之势等。

每当太爷结合病人谈论《诊脉心法》中的话语时如痴如醉,让我感觉到在脉学的研究上
他虽然没有超过前辈,但他对脉学的领悟可能已超过前辈,时至今日,我仍然没法体会
到那种境界,也许是城市的喧闹让心无法平静下来,但每次梦中梦到太爷给我讲脉法,
我总是深感惭愧,而太爷总是激励着我,给我不断前进的动力和勇气……



中医看病讲究四诊合参,切诊虽然重要,但并不能完全代替其他三诊,病人找太爷看病
往往一句话都不说,就伸手让太爷切脉,其实在切诊的同时,望诊也随之进行,有些病
一望就可以分辨,太爷用了近一年的时间训练我的切诊,在切诊中发现有些问题需要望
诊进行补充,才能进一步确定阴阳寒热虚实,于是太爷开始叫我望诊,
 
第四章 太爷教我学望诊

“望而知之谓之神,切而知之谓之巧,问而知之谓之工,这句话是说高明的中医,只要
看上病人一眼,就知道病人的大体病情,就能说出病人的宿疾所在,而通过切脉来诊病
,只能是一种技巧。而很一般的医生,只能通过反复的询问来了解病人的病情。“太爷
悠然的抽着旱烟,一边吐着烟圈,一边对着我讲述。

“比如今天下午来看的张老爷子,你看他面色发黑,走路用手扶着腰,一脸的病容,就
知道他有腰痛病了,而且得病不止三年了。”

“太爷,从他走路的样子看出他腰痛,很容易,可怎么知道他得了三年以上的病呢?”

“在咱们农村,腰痛的病人很多。多见于劳伤,也就是劳累中腰部损伤,瘀血停在腰部
,久而久之,面色黎黑,没有光泽。当然还有其他的情况引起的腰痛,张老爷子以烧碳
为生,腰部容易出现劳损。加上风里来,雨里去,所以腰部既有瘀血又有寒湿,病程长
啊!”

“这病不太好治吧!”

“下午太爷给他拔火罐,拔出许多黑色的瘀血,现在他应该好很多,这病不拔不行啊!
拔完后吃上几天肉桂粉、三七粉散散寒、活活血就好得差不多了。”

“你要记住,望诊首先望神,就是看病人是得神还是失神。得神的患者双目明亮灵活,
神智清楚,反应灵敏,而失神的患者双目晦暗无光,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得神好治,
失神难治啊!”

“那李太爷去年去世时还满面红光,反应也灵活,为啥当天下午就死了呢?”我有些疑
惑的问道。

“那是假神,也就是回光返照。患者原本无神,突然出现有神的表现,是脏腑精气极度
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所致。这是危重病人将死的征兆。”

太爷接着说:“望诊除了望神外,要望面色,望形体,望五官,望皮肤,望舌等,这些
东西在平时看病时都临证给你讲过,你要铭记在心上才行。临症时要结合脉象,多运用
,多练习,这样才能将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而且当你将望诊运用习惯后,你自己会
不断总结和完善,形成自己的望诊思路和体系。有的医生偏于望面色,而有的则偏于望
眼,有的直接望掌纹,不论哪一种,只要你深入进去,系统化,都可以做到望而知之,
不必过于贪多而泛,否则……”太爷的话被一阵剧烈的咳嗽打断了.

自打开年来,太爷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了,常常说几句话就咳得喘不过来。看病人的时间
少了许多。他总是自嘲说自己老了, 要被阎王爷请去喝酒了。但不管精神再怎么不济,
太爷仍然每天抽空给我讲些医学道理。看着太爷日渐消瘦的脸,我真希望自己快快长大,
尽早掌握太爷所教给自己的东西,能让太爷恢复健康。

有很多的医学道理,太爷总是不厌其烦的反复强调,当初的我并不明白为什么太爷有时
候那么罗嗦。但时至今日,再想起太爷所强调的东西才知道太爷是有道理的。比如望诊
,虽然在大学课程中关于望诊的内容并不多,但在图书馆看到许多关于望诊的书,往往
厚厚的一本,极尽详细。想想太爷所说过的,医家各有偏重,不论哪一种,只要你深入
进去,系统化,都可以做到望而知之。而做为医者,我们更重要的是习人之所长,丰富
自己,成就自己的体系,治病救人才是目的。不可偏离本意。

太爷喝了一口凉茶,缓了一缓接着说:“东娃子,在望诊中,前辈总结过一些特殊的情
况,我慢慢讲给你听,你可要记住,在以后看病的时候对照着使用。第一:小儿鼻根处
出现青筋显露,表现肠道有病,而青筋颜色随病情程度加重而加深。第二:成人面颊部
出现暗红色,发紫,多有心脏疾患。第三、指甲出现如瓦楞状条纹,反应肝脏供血不足
。第四……”太爷一口气讲了二三十个,我一边听,一边记在自己的小本子上, 虽然有许
多字不会写,但我都用拼音标注了。太爷又是一阵剧烈的咳嗽,我抬起头来看着太爷清
瘦的脸,两颊暗红色,发紫,我心中一惊,难道太爷心脏有病?这该怎么办?

正当我走神时,太爷突然咳声顿止,双目紧闭,脸色青紫,随后太爷身体一倾,倒在我
身上,我非常害怕,我马上抓着太爷的手腕切脉,脉细弱,夹有滑数之象,我一边大声
喊我母亲,一边飞快的思考。

滑数为痰为热,脉细弱为气虚。太爷常年抽烟,是不是一口热痰卡在喉间,咽不下,又
无力吐出,如何是好?

黄痰属阳,当以阴药治疗。可那来得及弄药。这时我母亲正好赶过来。她在井边洗衣服
,听到我的叫声后过来的。看到母亲手上的水,我立即想到,借井水之寒凉来治疗热痰
之粘稠,也符合以阴治阳,于是让母亲去取碗井水来。

水放在太爷嘴边,吸了一小口,接着是一大口,再接着是太爷长舒一口气!一会后太爷
吐了将近半碗粘痰。

太爷醒来后看着我说:“我老了。身体已经很虚弱了,连一口粘痰都吐不出来了!”神
情极度沮丧。

我说太爷,你不老,你才95岁,你说过要活一百岁的!母亲看了看太爷,对我说,这些
年太爷教你学医,身体累坏了!在此后的几个月里,太爷给了我一本他写的《望诊技巧
》,我自己边看边背,没有再缠着太爷讲解了。

有一天,二婶突然来找我,说吃了几天辣椒,眼睛出血了,我抬头一看,见二婶左眼白
睛部分红红的,成血眼了。二婶问我有没有办法。我想起《望诊技巧》上说:“双目肝
开窍,白睛肺为先”,二婶的病当从清肝肺热毒来治疗,此病属阳,当用属阴之寒凉药
,我一边思索,一边回头看药柜。黄芩、黄柏、苦参……桑叶!对,就用桑叶,记得很
早前太爷就给我讲过桑叶清肝肺之火,还有止血作用。于是我给二婶抓了两把桑叶让她
泡茶喝,二婶却伸手让我切脉,我笑道:“望而知之谓之神!放心喝吧”!第二天,看
到二婶时,出血基本上全消了,二婶高兴地说我还有两下子,早些年也出现过,当时喝
了一个星期的中药才好,想不到两把桑叶就这么好了!

太爷听到这件事情后,一直夸我,说我学医有悟性,可只有我自己知道,《望诊技巧》
上的东西我连一半都没想通,医学太深奥了,我只知道太爷传给我的是多么好的东西,
而我却不会利用它!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翻开《望诊技巧》时,心中感慨万千,太爷没有通过系统
学习,却能通过大自然的规律领悟出那么多医学道理真是不易,而现在的我,手里捧着
《黄帝内经》,却有太多的不明白的地方,太爷啊,要是时光能倒流,我们祖孙两再在
一起谈论望诊该多好。

时至今日,每当我运用桑叶治疗急性巩膜充血时,就会想起我的太爷,和他教我望诊时
的情形。


第五章:太爷激励我上大学

十二岁那年,我小学毕业了。

当我拿着薄薄的毕业证给太爷看时,太爷笑着说“东娃子不错!等上完初中就考卫校,
要好好深造!”这番话说完还没有十天,太爷就改变了主意,让我不要考卫校,要立志
考省里最有名的中医学院。

事情是这样的,村里刘家孙子刘斌才十岁,出现右下腹疼痛三天了,家里大人看孩子疼
得不厉害就未理会,后来病情加重,找到太爷,太爷切完脉,摸摸孩子的头,用手轻轻
按刘斌的右下腹,叹了口气说:“娃子的肠子烂了一小结,开了服中药——大黄牡丹汤
加红藤,刘斌服药后拉了拉肚子,烧退了,可没过几个小时又开始发烧,太爷让尽快送
到镇医院,镇医院大多是县卫校毕业的,看完后说怕是阑尾炎化脓穿孔了,让送到县医
院做手术。一周后,刘斌回到了村里,县医院给做了个小手术,把阑尾给切除了,病也
就好了。

这件事情给太爷很大的打击,中医治疗疾病还是有很多局限性的,卫校的学生学的是西
医,而且学得比较浅,要想将家传中医有所发展,就必须要到更好的学校深造。太爷于
是很郑重的告诉我,必虚要考上大学,考上中医学院。在那个年代,考大学是很不容易
的事情,村里就没有出现过一个大学生。我担心怕考不上,太爷说事在人为,初中三年
,高中三年,六年后必须要上大学。虽然我传给你一些医学知识,但毕竟是非常有限的
,中医博大精深,只有不但深入学习,才能有所作为。为了不让太爷失望,于是我开始
立志考大学,不仅为我自己,更为太爷,为我们从没出现过大学生的小山村。

进入初中后必须要住宿,每周只有周六周日两天在家,每次回家,太爷总希望我能和他
在一起多呆会,而他依然将他对中医的理解传授给我。

“世界上事物成千上万,事物之间除了阴阳属性划分外,还有一种划分方式,就是五行
。”太爷讲道。

“五行不就是木火土金水吗!我不学看风水的!”我不太相信风水,老师说过那是迷信。

“狗怕老虎,老鼠怕猫是迷信吗?”太爷问。

“那当然不是迷信!”

“老鼠为什么怕猫?”

我摇摇头。

“世间的事物都存在相生和相克,猫克老鼠,所以老鼠就怕猫。”

“这和看病有什么关系呢?”

“人的五脏也存在相生和相克的关系!”太爷悠悠的说道。

“要搞清楚人体五脏的相生相克就得了解学习五行!”太爷肯定的说道。“木火土金水
是将世界上的事物按照五种不同的类型进行划分,就好比用阴阳来划分事物一样,只是
划分的方法不一样,掌握了五行的划分方式,就了解了五种类型物质的各自属性,对事
物就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比如:白色属金,肺也属金,很多白色的药物就能治疗肺病,
如百合、白果、川贝母等;红色属火,心脏也属火,一些红色的药物就能治疗心脏疾病
,如丹参、红花、山楂、大枣等….”

我第一次听太爷这样分析药性和疾病的治疗,太有意思了,我以为只有背会了《药性赋
》才能知道药物的功效,没想到只要看看药物的颜色就知道能够治疗什么疾病了,这种
分类方法真有意思。

太爷接着说:“除了将颜色分五行,味道也可以分无五行,酸味属木,苦味属火,甜味
属土,辛味属金,咸味属水….”

“五行相生相克,相互制约,才构成了完美的大千世界。古人通过观察大自然的规律发
现给树浇水,它会长高,于是归纳为水能生木;木头燃烧可以产生火焰,于是归纳为木
生火;火焰产生完后,化为灰烬,变成土,于是归纳为火能生土;土壤通过冶炼,能够
变成金属,于是归纳为土生金;金属在高温下能变成液体,如同水一样,于是归纳为金
生水….”

“这种看似普通的物质变化,古人通过天人相应,将其运用到人体的五脏生克变化中。”

“比如人体如果肺气不足,肺属金,土能生金,脾胃属土,通过健脾胃就可以达到补肺
气的作用,这就是通常说的‘培土生金法’。”

“再比如长期肾亏的病人,治疗时通过调补肺脏,就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这就是金
生水在人体的运用。”

“那么肝病治肾,心病治肝,胃病治心都是利用五行相生道理了?”我接着太爷的话说。

“是的,除了相生还有相克。分别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太
爷继续说。

“临床上肝病的患者,经常会出现脾胃功能不好,就是肝木克脾土所致,所以遇见肝病
的患者,首先别忘了照顾好脾胃。”

“腰部水湿过重的患者,利尿不能解决问题,土能克水,通过健脾胃就可以治疗腰部寒
湿过重。”

“哦,我终于明白了你为什么用白术、茯苓、干姜治疗腰痛了,当时我还纳闷,没有用
一味止痛药,却能达到止痛的作用,原来是针对腰部水湿采用了土克水的办法,土的功
能恢复了,水湿自然就除掉了!”

“那我在学校脚经常流汗,回家后光着脚丫子踩在地上,脚就不出汗了,这也是土克水
?”

太爷被我问的哭笑不得,不过他想了想,还是认为我说的对,也许光脚丫子踩在土地上
还真能治疗汗脚!

太爷的身体很虚弱,看到我对五行有些领悟,就给了本书让我自己看,他没有在继续讲
五行了。只是对我说让我平时多想想天、想想地、想想身边的万事万物,再想想五行、
五脏,取象于天地,类比于五脏,这样很多疑难问题都可以解决。

这些话当时听起来有些玄乎,我甚至还以为太爷病了在说胡话,现在想起来,这些话便
是太爷思想的浓缩,他是多么希望能给我详细的阐述啊,而力不从心的暮年,只能用最
简短的话将胸中的千言万语描述出来。
 
第六章:太爷的逝世

初一快放寒假了,有天父亲突然到学校找我,说太爷不行了,让我赶快回家。路上父亲
说,太爷一直念叨着我。等我赶回家,看见家里很多人,太爷的床前也站满了人。太爷
躺在床上一动不动,脸色灰暗,我的心里止不住的难受。急步向前握住太爷的手,开始
切脉,细若游丝,仍有滑数之象。我招呼父亲一起扶起太爷,給太爷喂了勺香油,然后
使劲给太爷拍背。不一会儿,太爷悠悠地醒来。

随后,我开了一付二陈汤加上葶苈子、人参。太爷看过之后,微微地点了点头。我把药
方给父亲去抓药。太爷喝药后气色看起来好了许多,可以下床了。全家人都放心了,但
我的心情依然很沉重。太爷长期吸烟,肺里粘痰太多,累及心脏,再加上年龄的缘故,
脏腑功能衰竭得厉害,情况很不好。而太爷却仿佛心情很好,喊我陪着他晒太阳。祖孙
俩坐在场院里,太爷断断续续地给我讲中医。

太爷说他很遗憾不能将药物的炮制和针炙教给我了,许多的疑难杂症也没有机会带我看
。最遗憾的是对生命的预测,这是祖传医术中的一部分,在农村一般对于晚期危重病人
,医生都要告诉家人估计病人什么时候死亡,让家属做好准备,有些病人是外乡的,该
提前回去,人死在家中比死在外乡好。由于我一直不相信这些东西,太爷也没有勉强让
我学。所以为此深感遗憾。太爷告诉我,他将在正月初八去世,最近一个月不会有事的。

在以后的几天里,太爷吃饭食欲好了些,家里人都说是我用中药调理的结果,而我心中
对“正月初八”一直放心不下,我不知道是该相信太爷,还是该不相信太爷。

春节后的初五初六两天,太爷精神依然很好,我就怀疑太爷对风水对四柱的研究,可太
爷说他已经给我爸交代了他选好的安葬他的风水宝地,让我不要为他担心,人生一世,
草木一秋。然后给我讲行医的注意事项:

“第一点:学医不可半途而废,要迎难而上!”

“医生救人,十个治好八九个就很不错了,治不好的情况有很多原因,不能因此而灰心
丧气,更不要因治好几例而骄傲自满。医生永远有解不开的难题,如果没有,那首先医
生自己就可以永远不死。医生总会不断面临新的疾病,新的困扰,这是自然规律,同时
也说明人身奥秘之无穷无尽,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参透,不要放弃困难,要不断总结已取
得的经验,为新的问题做准备,当问题错综复杂时,不要钻牛角尖,退一步从大处着眼
,从阴阳入手,又会有一条新路……”

“第二点:治病一定要‘顺其性,养其真’!”

“‘顺其性’就是顺应各脏腑的特性,当升则升,当降则降,当藏则藏,余则泻之,虚
则补之,将脏腑调理到最佳功能状态。比如:肝病用柴胡、薄荷,都是顺应肝气升发条
达的特性。纵然肝阳亢盛,镇肝泻肝的同时也要反作疏肝之药;肺病用麻黄和苦杏仁,
也是顺应肺脏的宣发和肃降功能….”

“‘养其真’就是培养脏腑不足的精气,让脏腑能量充足,使其物质基础得到补给,脏
腑功能自然也得到了修复。如肝病用当归,补肝之藏血;肾病用菟丝子,补肾之藏精;
心病用枣仁,养心安神….”

“脏腑之真得养,脏腑之性得顺,其病不治自愈!!”

“第三点: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疾病,慢性病没有绝对的寒、热、虚、实,治病要‘寒
热平调、攻补兼施,各不为过!’”

“人体所生疾病,有外感有内伤,俗医诊病,皆称‘上火’,且具体到肺火、肝火、胃
火等,却不知人体之火乃精微物质所化,如果人体五脏均无火,则冰寒地冻,生命早已
衰竭。治火之法,当观人之整体,有上热下寒,也有下热上寒,有外热里寒,也有里热
外寒,有一脏寒而它脏热,并非一味泻火,若能用自身之热散自身之寒,用药寒热搭配
,四两拨千斤,引导人体气机进行寒热对流,至稳至妥,邪去而正安。如若一味苦寒,
中病仍进,邪气虽退,正气已伤。使原本有寒的脏腑雪上添霜,最终酿成顽疾。许多经
典的名方如‘半夏泻心汤’、‘乌梅丸’等,无不体现寒热共调之精髓。”

“医者用药存乎一心,即辩寒热虚实之轻重比例!如胃病,有三分热七分寒,也有六分
热四分寒,衡量各自比例,用药方能立竿见影;又如肾虚,有八分虚两分实,一味进补
,可以导致经络郁塞,补而不通,反而上火,补中有通、有泻,则补而不滞,填而不松
……”

“人道如医道!做人做事不可偏激!阳中喻阴,阴中含阳,此万物之本源,无纯阳亦无
纯阴。明白这些道理后,行事就不会太过而又不及,用药不会过偏而又不足!!”

“这些道理深中有浅,浅而又深,各人理解均不相同。希望你能静心参悟人身之阴阳虚
实、病机之阴阳虚实、医道之阴阳虚实、人道之阴阳虚实……”

“第四点:自行揣度细思量,不因他人忘阴阳!”

“医者论病治病,不要受病人和钱财困扰。病人如果能治病就不会请医生,既然请了医
生,那医生就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病有新有旧,有轻有重,治疗
重病慢性病如同抽丝剥茧,治疗外感如同驱贼荡寇。不同阶段,如何实施要仔细揣度,
不可因病家心情急切而忘阴阳虚实之根本。外邪未尽,立用俊补,关门留寇,永留后患
;淤血未尽而强行止血,留淤而化为徵积;肠毒未清而强用涩药,痢虽暂愈而后患无穷
;不要因病家富贵而妄用补药,更病家贫穷而吝啬贵药。唯有自身心静泰然,方可明白
做医生的意义和责任……”

“不可好大喜功,不可急功近利!”

太爷一边说我一边记,从字里行间,我深切感受到太爷对我的希望是何等之大。我只能
一步一步的向前进,不能退缩!!

正月初八上午,太爷仍然很好,但下午太爷有些困了,想睡午觉,我便守在太爷身边看
他入睡,太爷入睡得很安详。大约过了一小时,发现太爷呼吸慢慢微弱下来,切脉时脉
细若绝,我立即叫来家里人,大家默默地看着太爷安详的离去,而太爷给我讲的行医准
则便成了他的临终遗言。

清理太爷的遗物时,在太爷的枕头下面发现一个小木盒子,里面是一套太爷自制的放血
治病用的针具,另外还有一本书,书名为《杂病临证效方》,是太爷的手抄本,书中记
载了祖辈及太爷行医过程中疗效很好的处方及一些特殊治疗方法,我随手翻了翻,看到
最后一页太爷用毛笔记载了桑叶治疗眼充血,通过多次验证特效,并注明此方为振字辈
——振东所创(振东是我的小名),拿着这本沉甸甸的书,看着安详而去的太爷,我知
道我的学医之路才刚刚开始……
 
第七章:孤独的少年

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

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太爷的去世给了我很大的打击,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不愿意与家人说话,太爷从小将
我带大,给我灌输了很多中医的哲学思想,我的行为习惯无不异于同期少年,当他们在
为玩电玩而逃学时,我却在静坐想着我的阴阳。化学老师讲水分子是由带正电的氢离子
和带负电的氢氧根离子构成,而我想的是氢离子属阳,氢氧根离子属阴,水也是含阴阳
的产物;讲到水电解成氢气和氧气时,我想的是阴阳离决水分子的死亡。同学之间的交
流我没有兴趣,父母的关心让我总想起太爷,好在农村活路重,父母没有十分注意到我
的精神变化,我成了孤独的少年。

没有太爷的继续教导,又要面对各种考试的压力,许多时候都想放弃,放弃学医,放弃
读书。想到镇上轻工机械厂上班(该厂是家上市公司,工厂最初由一个铁匠铺发展起来
,我姑爷爷是创始人,要想上班随时可以去)可我又不甘心,不甘心让太爷失望,想想
太爷临终前的话——“学医不可半途而废,要迎难而上”。于是我成了学校最酷的学生
,而我自己却认为是最孤独的学生。

物理老师讲到地球磁场,讲到南极和北极的磁极,讲到电磁感应,我的脑海中浮现的是
太爷说过的话,万物都可以分阴阳,我想,地球的南北两极应该为对立的阴阳,而地磁
场成了阴阳能量转化的途径,人生活在这个大的磁场中,人身是否被磁化?人身内是否
也有小磁场?按照太爷说的天人相应,头为阳脚为阴,头脚之间是否有如地球南北两极
般存在一种看不见的场存在?没有人能够告诉我这些问题的答案,但我的直觉告诉我,
借用太爷说的天人相应,答案应该是肯定的!看到小磁针悬在线上永远指向南北方向,
我就想到,人卧在床上,床的位置是否应该南北朝向才好!这样人休息时才能得到地磁
场的能量补给?我的少年时期是大脑产生疑问最多的时期,我想我一定要考上大学,一
定要解开我心中的所有疑团……

地理课上,老师讲到大海,讲海水是咸的。我想到了肾脏,肾脏主水,按照五行划分,
咸味也属水。在野外春游看到崇山峻岭,我想到人体的骨骼,看到书上描述的长江、黄
河,我便想到了人体的血脉,看到肥沃的大地,我想到人身体的肌肉……

太爷教的五行,让我在大自然中时时刻刻看到与人体五脏属性相同的万物。

春天躺在草地上,看着红红的太阳,想着人体跳动着的心脏;呼吸着清香的空气,便想
到肺主气

多么奇妙的世界,多么奇妙的人类

我看到了天地的五脏……

一切正如太爷所说的——“平时多想想天、想想地、想想身边的万事万物,再想想五行
、五脏,取象于天地,类比于五脏……”

太爷的话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指引着我从大的视角看世界,看人类,看自己…

有次上化学课,老师出了道比较复杂的化学题,大致内容是一种溶液中有几种阴阳离子
,相互发生化学反应,告诉了其中几种离子的浓度,要计算某个阳离子的浓度。看到大
家都在写化学方程式,苦苦思考,我却认为如此简单的问题,他们为何要搞复杂,阴阳
是相对的,无论怎么反应,最终肯定溶液不带电,正负之和绝对为零,通过已知的数据
加加减减就是结果了。我随口说出了结果,老师非常惊讶,她也正在列化学方程式。看
我得出结果,问我如何算出来的,我没有讲阴阳五行,只是说溶液最终正负电荷相加绝
对为零,用已知的数据加减就可以得到结果了。化学老师非常惊奇的看着我,也许我的
一句话将她多年总结而自以为豪的解题方式给颠覆了,随即便非常激动向同学们介绍我
的解题方法,而且有趣的是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许多老师认为是很难的题目都轻松解
决了。

太爷说过“当问题错综复杂时,不要钻牛角尖,退一步从大处着眼,从阴阳入手,又会
有一条新路!”朴实的话却让我的世界观时时发生改变,看问题的角度也时时发生调整。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要有远虑,得从大处着手,从阴阳五行入手,才能看到事物
的整体发展趋势,太爷给我播种一种思想,而我收获到一种行为,一种思维的行为方式
,当这种方式日久之后,便养成了一种思维习惯,习惯于用阴阳五行看世界。这种习惯
与同年少年有些格格不入,他们猜不透我在想什么,但他们却又看到我想问题太简单,
有时简单到只分好与坏……

我不知道这种性格会导致什么样的命运,但我却坚定地相信,太爷的这种思想的播种一
定能让我早日成为真正的中医,这种思想的播种也让我能轻轻松松的面对学习,结果便
是我实现了对太爷的承诺。考取了全省最好的中医学校——湖北中医学院。

我拿着录取通知书同父亲一道来到太爷的坟前,给太爷烧了烧纸,放了挂鞭,告诉太爷
他的重孙考上了大学,可以进行系统的学习中医了。

世间也应该分阴阳,我相信阴间的太爷一定能看到我交给他的第一份满意答卷。
 
第八章:我的大学之求索篇

怀着期待,我走进了中医学院的大门。古朴的建筑和我想象中的一模一样。但林间小道
上三三两两走过的同学,迎新处老师年轻的笑脸,让我感到中医并不是一门年迈的科学
。在今天,随着科学的发展,学习它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老中医”正在向“现代化中
医”转变……

入学后第一件事是老师带我们参观。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图书馆。在那里,我看到数以万
计的各类医学书籍。真是大开眼界。我仿佛一条浅溪里的小鱼跃进了大海,在知识的海
洋里我几乎迷失了方向。我一有空就泡在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翻阅各类书籍,以至于
常常错过吃饭的时间。中医的整体观、辩证观、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五脏
六腑、奇恒之腑、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各种理论,各种学派,无不让我欣喜若
狂。而在广泛的阅读中,我慢慢地回忆起太爷当年所教授予我的,往往茅塞顿开。我感
慨于太爷为了领我走上医学之路所做的所有事情,我亦感慨于古人先贤们博大精深的智
慧。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看到这句话,我突然想起一则病案。年轻女性,两颊生斑,
太爷记录的治法是调理心脏,补充气血。当年太爷已经去世,我看着病案,百思不得其
解。这句话终于让我豁然开朗。面色是心脏功能的外在表现,只有心脏气血充足,血脉
流畅,面色自然红润无斑。

“膝为筋之府,肝主筋”。记得太爷治疗膝关节的病变往往从肝入手,当我问及原因时
,太爷总是说通过切脉就可以知道,膝关节疼痛的病人肝脉是郁涩的,但我总觉得不太
清楚。“膝为筋之府,肝主筋”——原来古人早就为我们总结出来了。

在课程中同时学习的还有西医的课程。如果说中医让我有太多熟悉的感觉,而对西医我
则充满了好奇。学习中医理论对我而言驾轻就熟,学习西医理论对我也并不困难。所有
的东西在我的思维里,自然而然地被分为阴阳两部分。神经系统为阳,循环系统为阴;
动脉为阴中之阳,静脉为阴中之阴;白细胞为阳,红细胞为阴;我认为补气温阳能升高
白细胞,而补血养阴能增加红细胞……这样的思路让我对西医理论的理解带来了很大的
便利。

但是从小接触中医理论的我面对尸体,却产生了很大的疑惑。

当我第一次走进人体解剖教室,看着解剖台上的几具尸体。我没有一丝恐惧和害怕,倒
是满脑子的疑问。我要看看主疏泄的肝,主血脉的心,还有主气的肺,主吸收的小肠,
主运化的脾,到底是什么样子。还有那藏精属水的肾与大海有什么关联。真的有几分失
望,一切的脏器和家里杀年猪时看到的内脏没有什么区别。还有那些经络,中医书上记
载得清清楚楚的十二经脉为什么看不到?中医难道真如社会上有些人说的是伪科学,只
是风水先生在家里摆八卦摆出来的吗?这些眼前所见的和我心中所想的,真的有太多不
同!

太多的疑问和困惑让我很压抑。我多年来追求和探索的治病救人的方法,真的只是些看
不见,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吗?那么中医的科学性何在?

我有些失望,甚至有些绝望。虽然课程不受影响,还在学习,但我的心中总是存在很大
的疑问:中医是否是伪科学?

在大一快结束时,我终于忍不住抓着解剖老师问:“老师,心藏神,究竟藏在什么地主
?”

老师有几分尴尬:“同学,我是搞西医的,西医中没有神这种说法,对于心藏神,我本
身不是太清楚,你还是问问你的中基老师吧!”

中基老师的一番话基本打消了我对中医的怀疑。

他说:“中医的起源于古代的哲学思想,是古人认识世界万事万物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朴
素的概念性的哲学思想,后来发展到运用它治疗人体疾病。心藏神是指心脏具有藏神的
功能,这里的神包括人的精神、气质、神采,并非是一种基本物质。中医的心、肝、脾
、肺、肾远远超过西医的解剖学范畴,除了包含西医所说的脏器,还包含其所有相关属
性的功能。比如,磁铁周围存在磁场,但我们看不见并不代表磁场不存在;打手机时,
手机会发出信号,我们看不到,但我们不能否认信号的存在!”

“学中医要从哲学的角度来认识和领会,学西医的目的是为了辅助学中医,不能陷入西
医的模式,使自己对中医的理解进入误区。你才上大一,能有这些疑问已经不错了,希
望你能站在中医的角度看西医,不能站在西医的角度看中医,只有这样你才能学好中医
……”

我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诊脉心法》第一页上的几行字:

凡心浮气躁者,不可与之言脉巧!

凡资质愚钝者,不可与之言脉深!

凡眼见为实者,不可与之言脉理!

凡不求甚解者,不可与之言脉奥!

太爷的话言犹在耳,“凡眼见为实者,不可与之言脉理”,是啊!太爷8年前已经提醒
了我,而我还是钻进了这个牛角尖。

学好中医要用中医的观念来看世界、看西医!

在后来的解剖课上,我更加坚定了中医理论的正确性。

看到人的大脑时,我立即想到核桃仁,两者何等的相似。太爷说过取象类比,核桃仁能
键脑这不就是“取象类比”的例子吗!看到红红的血管,我想到了丹参、鸡血藤,丹参
、鸡血藤能够通血脉;看到人的脊髓时,我想到了蜈蚣,蜈蚣的外形与脊髓多么相似,
于是我便记起太爷曾经重用蜈蚣治疗腰椎严重损伤的病人。

取象于天地,类比于五脏,通过学习解剖学,使我知道只有明白了人体的内外结构,才
能知晓如何去“取象于天地”,学中医的同时学习西医是多么有帮助啊!

《中医诊断学》的内容非常详实,我最关注的是四诊,而其中的切诊只有简单的三页纸
,我比较疑惑,太爷如此看重的切脉,在教科书上怎么如此简单?二十多种脉象的描述
非常准确,但也有些繁琐,而太爷教的关键脉象——“郁脉”,书上根本没有,是太爷
错了!还是教科书错了!还是我当时年幼听错了!我非常急迫的等待老师讲解切脉,看
看他讲的与太爷讲的有何不同。

等着等,终于等到了讲切脉。

上课了,我提前抢到最前面的位置,怕漏掉老师说的每一句话。

老师首先讲了一个故事。十几年前,为了确定中医教材如何编写切脉这节内容,中医药
管理局曾经组织全国十大名中医汇集北京,给同一个病人切脉开方。等十大名医结果出
来后再比较,发现十个切脉结果各不一样,但处方思路大体相同。这说明每个人对脉象
的领悟和理解是不相同,教材为了防止将学生带入误区,只讲了一些基本的脉法和主病
,具体对脉象的学习和研究可以多看看《脉经》和《濒湖脉学》,前提是首先要熟练掌
握教材上的内容。

从老师的话中,我明白了为什么切脉部分编写得如此简单。下课后我从读书馆借来《脉
经》,发现王叔和对脉象的研究非常深入,与太爷的《诊脉心法》相比,《脉经》讲得
过于详细,临床运用不易掌握,太爷的《诊脉心法》虽过于粗犷,临床上却易于运用,
但如果用《脉经》来对太爷的《诊脉心法》进行适当的补充,就会非常完美。于是一种
以头为阳脚为阴,寸为阳尺为阴的框架式脉象模型慢慢在我脑海中清晰起来,太爷说切
脉必须切到一万人的脉象才能有完整的认识,而此时的我,除了几年前同太爷一道看过
病人,切过一些病人的脉象,离一万人还相差太远,我只好边看《脉经》,边想《诊脉
心法》,边练习手的敏感度,然后记下自己对脉象立体框架式模型的构思,我相信总有
一天,我会切到一万个人的脉,我会使太爷的《诊脉心法》更加完美……
 
第九章 大学生活之社会调查篇

大一很快过去了,暑假的作业是一篇社会调查。调查什么?如何调查?老师没说,只说随意进行,但开学要交一篇社会调查报告。我坐在回家的汽车上,一边望着车窗外的远山,一边沉思着。

“要是能将这次调查与农村目前最热点的问题相结合就好了。”晚上吃饭的时候,我对父亲说。

“现在农村的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去了,农村老人的赡养问题很严峻。我搞兽医常常到周边村里,经常碰到这些情况,有些老人非常可怜。既然你们要搞社会调查,不妨把农村老人的赡养问题作为调查项目,将问题搜集起来,带到城里去,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个问题,这样才有机会解决!”父亲边喝酒边说。

这个方向不错!我就以《农村老人的赡养情况》为题开始设计我的社会调查。为此我设计了问卷调查表,采用我提问对方回答的形式,而回答的内容由我代填,总共设计了大约三十个我认为有意义的问题。

我首先从村里最远的十队开始。当我走进十队时,眼前所见到的并不是一副热闹的情形。二十多户人家有一半都大门紧锁,门前禾场上的草都有半米高了,看上去根本不象住人的家。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下,有几位老人家正在乘凉。我进近前问一位老奶奶。她说年轻人都出门打工了,要到九十月份割谷时才会回来一趟。队上就只剩下二十余个老骨头了。而当知道我是医学院的大学生又是老太爷的重孙后,老人们都围了过来,他们搬来凳子和桌子,我便开始看病了。

看的第一个病人是一位老大爷,我切过他的脉后,告诉他“您寒湿过重,双下肢无力,夜间睡觉双腿发凉。”

“小伙子不愧为老太爷的重孙,你说得真对。可得咋治?我可没什么钱啊!”

我有些犯难了,左右看看,突然看到禾场边的香樟树。好了,有办法了。“老大爷,您把香樟树的枝子和柳树条子各找一大把,煎水后薰洗,应该会轻松很多的,连续薰上十几天,病就好得差不多了。”

听完我的话,老大爷半信半疑回家了。

第二位依然是位大爷。脉象示左关郁涩如豆。我按了按他的肝区,问道:“您平时这儿疼吗?”

“真神了,小伙子,你咋晓得的啊,我这儿疼了好几年了。”

原来老人有胆结石病史,又没有钱做手术,就一直拖着。看着大爷暗黄色满布皱纹的老脸,我心里一阵难受。

“大爷,您看,咱村不是有很多酸筒杆吗?你就挖些根切片后晒干,配上几个鸡肫皮,煎水喝,喝上一段时间会好些的。平时不要吃大油的东西。”(酸筒杆根学名虎杖,鸡肫皮就是鸡内金。)

我的话刚说完,第三个老人就抢着说:“伢儿,我昨天砍柴把脚崴了,这走路都不行,你可要帮我想个法,要不我饭都吃不上了。”

我蹲下来看了看老人的脚,左脚踝部红肿,试着左右活动了一下,虽然疼,但没有明显骨折迹象。

“老奶奶,你家种土豆没?把土豆切成薄片贴在脚崴了的地方,干了就换,多贴几次就能走路了。”

第四个、第五个……

我的问卷没有填出一份,但意外地替在场所有的老人诊了脉。这些老人或多或少的都有慢性病。我尽我所能为他们提供了简单方便的单方或验方。看着这些苍老的脸,看着这些布满老茧的手,看着那些紧锁的门,我觉得我的问卷实在是太肤浅。而他们眼中的期待已经给了我一份很好的答卷。

中医发源于民间,而民间也是最需要中医的地方……!

暑假快结束的时候,我又专门到十队去看望这些老人,受到了极其热情的接待。这些老人都抢着拉我到家里喝茶。那位胆结石的老人非常高兴地说:“娃儿,按你说的喝了一个星期后,都不痛了,现在我每天还在喝。”我听了也很高兴。

这时候一个老爷子走过来,我记得上次我给他做了颈部按摩,还教他草药外托。不知道他现在好些没有?老爷子拉我走到旁边说:“小伙子,我的脖子好很多了,没有以前那么痛,头脑也清醒了很多啊。你是好样的。咱们农村就缺少你这样的小神医。没啥报答你的。我想给你个方儿。这是我家祖传的治疗毒疮的外用方,效果可好了,你以后遇到长恶疮的病人就可以用上了。”他边说边悄悄地递给我一张纸。

我正准备伸手去接,旁边一位老奶奶伸手拦下了。老爷子挥了挥说:“老婆子,你干啥?儿子对这个又没兴趣,难道我们把这方儿带进棺材里啊。小伙子人好,用得着,我们把方儿给他也算是对得起祖宗了!”

我犹豫着接还是不接?

老太太若有所思地看了我一会。接着她一把从老爷子手上拿过那张纸,塞到我的包里。

“收好,小伙子,有时间多来坐坐,我们老了,儿孙都不在身边,你来了帮我们瞧瞧病,我们也高兴啊!”

“我一定会常来看你们的!”我答应着。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我只是做了我份内应该做的,而他们却用心在回报我。这份礼物太沉重了,我几乎承受不起了。我只能更用心在学习,以期将来用更好的医术来为他们治愈沉疴。

而直到今天,当我用阴阳拔毒膏来治疗疔疮时,我总会想起当年的那一幕。我也会时常问那些远离家乡的年轻人:“你们的父母身体可还好吗?”我希望能够提醒他们,多多地关注他们远在农村的父母。也许当他们在城里打拼的时候,他们的父母正在疾病中苦苦地挣扎、呻吟……

假期过得很快,也很充实。我不仅以详细的数据和事例做为依据完成了我的调查报告,也亲自治疗了不少老年人的慢性病。但我的心情是沉重的。整个中国农村人口占了一大部分,而这一大部分的人口却没有得到最基本的医疗保障。作为留守人群的老人更是弱势群体,他们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无法获得足够的医疗资源。面对疾病,他们除了忍耐,别无他途。传统的中医因其简、便、廉、验而在广大的农村有着较强的生命力,但需要人去传播……

开学了,我郑重地上交了我的调查报告。报告以一首诗作为开头:

凄凄苦雨浇愁林

幽幽残风藉孤魂

漠漠落日归故土

声声哀叹寄黄昏

在结尾我呼吁大家共同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和赡养问题。

时至今日,国家的医疗制度改革日益完善,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广大的农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农民看病贵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而正在试点的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补贴制度也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了生活保障,从而可以解决农村看病难的问题。我相信农村老人的晚年将会越过越好!
 
第十章:大学生活之静悟篇
进入大二后,开始学习《中药学》,书中的大部分内容太爷都曾传授给我,而且很多药材我都亲自采摘过,认识比较深刻,学习起来非常轻松,但《中药学》中的用药剂量让我十分困惑,大部分药材用量是八九不离十,即八克、九克、十克左右,毒性药物剂量更小,矿物类药物剂量稍大。

想起太爷治疗嗝逆用柿蒂是一大把,估计至少有五十克;治疗咳嗽用枇杷叶也是一把,至少也是30克;治疗风湿,外用药熏洗,一次就是一小捆,那可是几斤。再看看教材上的用量,是太爷用量过大?还是教材上用量保守?

我带着疑问在图书馆翻阅书籍,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册,作者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人,中西汇通派代表人物之一,出身于书香之家,自幼读经书,习举子业,两次乡试未中,遵父命改学医学,上自《黄帝内经》、《伤寒论》,下至历代各家之说,无不披览,反对崇古泥古,固步自封,并崇尚实验。他对药性的认识可谓入木三分,既没有象古人那样将药性说的玄乎,也没有象现代教材那样过于保守,结合临床案例论药性,让我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掌握。

生石膏、大黄、肉桂一些普普通通的药材,在作者的手中显示出各自神奇的疗效。黄芪配知母,类比如“云升雨降”之天地造化。这是除太爷外我接触的第一位将药性与天地平齐的医家,我一口气将药性部分读完,一种感慨油然而生,这才是“中医临床实战家”,没有一丝矫揉造作,也没有故弄玄术,有的是对天地、对五脏、对药物的精辟论著……

中册提到“吸升呼降”之调气法,我试了几次后,感觉大脑清醒了很多,由于初中时学校宿舍潮湿厉害,我也患了风湿。按照张锡纯的调气法进行调气,不到五分钟,双侧膝关节发凉发麻,疼痛减轻,走起路来轻松了不少。想起太爷临终时说过的话,“若能用自身之热散自身之寒……引导人体气机进行寒热对流,至稳至妥,邪去而正安….”。我不禁对张锡纯敬意更加。

医者要静心静坐,参悟医学道理。这是张锡纯的学术思想之一。为了深入了解静心静坐参悟医学道理,我开始练习太极拳,在刚柔相济、阴阳转换中,让自己浮躁的心安静下来,感受空气从指间慢慢流淌,感受气机在体内慢慢运行。也许古人生活在相对宁静的环境中,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能感受到气在人体经络中的运行,而对于一个学医的我,为什么就不能静心体会到古人对人体经络的感受呢?在打太极拳的过程中,我的气感明显增强,手指的敏感度也在增加,清晨练完功,可以体会到手上皮肤在呼吸。人体内一定存在类似如地磁场的东西!他们是什么?我高中时的疑问又回到我的脑海中!

在图书馆,我在《自然医学》杂志上看到生物场的研究,除了人,植物也存在生物场,它是通过一定生物电和生物磁,形成的场。书上还描述到在人体周围存在一种淡淡的光晕,随着生物场的增强而增强,当人体生病时光晕的颜色也会发生变化。

取象于天地,类比于人身。看到描写人体周围的光晕,我想到了地球,地球表面被一层大气包裹,从太空看地球,不也是有一层光晕吗?我不由得感叹古人的“天人相应”是多么的神奇。

有一次无意中,我将薄荷叶放在口中,一种清凉的感觉立即顺着足厥阴肝经传向脚部,我大吃一惊!这种感觉以前从未有过,于是我尝黄连,能明显感到一部分顺着手少阴心经运行,虽然当时还未学《针灸学》,但我在图书馆早就将十二经脉的走行记住了。我想,也许我通过练习太极拳,练习调气法,体内的经络敏感度增加了。但我疑惑的是,药物还没有入胃,没有消化吸收,而其成份怎么能很快传到脚部,药物的成分是通过消化道吸收,然后通过血液运行到全身?还是药物有一部分能量能在口中通过经络迅速运行到相应的地方?我所感受到的又是什么?

怀着许多疑问,我继续对药物进行品尝,发现凡是气重而味淡者走经络快,凡是气淡而味厚者走经络慢。也许药物的生物场与人体的某些脏腑的生物场相似,于是当药物进入人体后,药物的生物场便借助经络系统迅速输送到人体。

“不同的人,生物场能量不相同,如果两个人有许多相似的生物场,那两人碰面可能会感觉很熟悉。”

“生物场也应当存在相生相克,如果一个人的生物场正好克制另外一个人的生物场,那他们碰面,被克的一方就会有一种无名的紧张和恐惧感。”

“一卵同胞的双胞胎,他们的生物场很多相似地方,所以他们有很多无意识的相同行为,类似如物理学上的共振现象。”

“母亲怀小孩时,小孩生物场会被其同化,所以母亲对自己所生的小孩,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纵然相隔千里,小孩发生意外,母亲的生物场都会受到波动,感受到小孩发生的事情。”……

一下子我联想了很多很多!也许生物场正是我们中医很多疑团的开锁钥匙。一个很大胆的想法立即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既然西医能够提取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静脉直接输送到人体治疗疾病。那么中药为什么不能提取药材中的生物场或者复制出这种生物场,通过经络系统直接给人治疗疾病呢?如果能,那么再珍惜的药物都可以进行复制,只要有一个地道药材的样品(如虎骨),只要能提取其生物场的能量信息,就可以无限制的复制,稀有药材老百姓也用得起了。中医看病,仍然要辨证施治,仍然要开处方,只是最终进入人体的不是苦口汤药,而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通过特定的穴位,直接进入人体,其起效速度不一定亚于西药静脉给药!!!!

于是课余时间我广泛阅读有关生物场的书籍,而且同这些文章的作者联系,了解他们对生物场的认识深度,再看看当时流行的哈慈五行针、周林频谱仪,这些没有辩证、能量固定的理疗设备都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如果换成有特定信息的生物场能量,通过辨证施治,采用经络输送效果一定会更好。这种将药物与针灸完美结合的治疗方法也许是中医现代化的一种方式。年轻气盛的我在给高中同学写信时谈到我的想法,而且还夸下海口,此生要“将中医发展加快一百年!”静悟使我产生新奇的想法,对医学领域产生大量的质疑和挑战。可惜读书时的我,一无病人,二无资金,无法进行科学实验,只能将所有的构思写下来,今后慢慢实践……
 
第十一章:我的大学之见习篇
中医学院本科学制五年,其中见习三月,实习一年。见习是在大三的下半年。学院安排我们到下面的中医院去见习,看看中医是如何治病,同时去药房了解些相关的中药知识,熟悉各种药材。我被分到一个小县城的中医院。带着对临床旧梦重温的期待,带着对小镇的好奇,我和同学们出发了。
小城的建设比和想象的漂亮。美丽的欧式一条街,让我们仿佛感受到北欧的风情。教堂式的堡顶,圆形的拱门,一一从我们的眼前闪过,让年轻的我们兴奋无比,我们一路欢呼歌唱,而路过的行人无不驻足观看。经过县人民医院时,我特地多看了几眼。气派的门诊大楼和高耸的住院部大楼,和省城大医院真有一比。车在大街小巷里转了十几分钟,最后停在了一排破旧的房前。残破的外墙,灰暗的楼房,看上去完全是几十年前的建筑。“这是什么地方啊?”我在心里犯嘀咕。再仔细瞅瞅,在门边一个不起眼的牌子上看到了“门诊部”几个小字。我的心里不由一凉。司机的话恰恰响起:“你们到了,这就是县中医院了。”原来这就是中医院?想想刚才的人民医院,再看看眼前破败的楼房。当时是星期天下午四点多钟,整个门诊部静悄悄地,走廊里没有一个病人。难道中医的市场真的如此萧条吗?如此古老而优秀的科学为什么并没有发出它应有的光彩?我心中忍不住有些不平。而周围的同学们也发出了一片抱怨声。
“同学们,这就是你们要见习的医院。别看它很不起眼,这个医院的儿科和内科在这个县城,甚至本省都是有一定名气,不然学校也不会安排你们过来见习。希望你们在见习期间能够对中医有更深刻的了解,也能够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熟悉。”辅导员的一番话让还在嘘吁报怨的同学安静了下来。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来到这里学习,那我就应该尽我的努力提高自己。晚上躺在床上,我给自己鼓劲。定好闹钟,我安静入睡,一夜无梦。
第二天正式到见习科室报到。我见习的是中医儿科。七点半我就收拾停当,早早地到儿科门诊外等着,咱先给老师留个好印象。陆陆续续地一些家长抱着或牵着小孩来看病了。看来辅导员说得没有错,儿科在这个医院真的很强呢。但为什么老师还没有来呢?等到八点过十分,才看见一个中年医生走过来,他一边打着呵欠,一边忙着扣白大褂的扣子,嘴里还在跟旁边诊室的医生找招呼:“嘿,老陈啊,今晚不要再拖我打牌了,连打了两个晚上,身体吃不消了。”
“不会是他吧!”我心里一寒,想起太爷说的:“医者须自律,如果一个医生不能自律,很难成为一个好医生。”
“咦,你是干什么的?”他走到诊室门口,看到呆立在那儿穿着白大褂的我。
“老师,我是中医学院的见习生,分在您这里见习。”虽然有些腹诽,我依然毕恭毕敬地说。
“见习啊,那你就见见吧!”他漫不经心地说。
病人一涌而进,围作一团。“干嘛,干嘛,闪开,排好队一个一个来。对了,同学,去帮我买份早餐,随便什么都行。”
我无奈领命而去。等我的早餐买回来,老师已经看好了将近十个患儿。
效率真高,我有些好奇。坐在一旁,我仔细观摩起这位“专家”看病。
5岁小女孩,面黄肌瘦,“专家”看了看眼睛,拔了根头发,看了看毛囊,摸了摸腹部,然后诊断:脾疳,治疗费30元。
4岁男孩晚上哭闹,睡觉不安,小便黄,体瘦厌食。“专家”看了看眼睛,拔了根头发,看了看毛囊,摸了摸手心,然后诊断:心疳,治疗费30元。
7岁男孩,头发焦黄,皮肤粗糙,大便干结,不吃饭,消瘦,诊断:肺疳,治疗费30元。
我看得目瞪口呆,再看看专家。趁着家长们去交费的间歇,施施然地起身,在身后药架上用小勺从不同的药罐子里弄出些药粉,包成几包,放在一边。
“好了,这个给你,拿回家分成6包,连用6天,吃完后就会好很多的,歇一天,下周再来复诊。”只见“专家”把不同的药包给不同的家长,几分钟搞定一批患儿。
接下来的几个患儿,都是来复诊的,连治疗费都已经交好了,还省了“专家”老师的事。还是那些药粉,分分钟搞定。更让人佩服的是,在看病的间歇,“专家”老师还抽时间吃完了早餐。
患儿还真不少,一直看到近中午。好不容易闲下来,我当然要抓紧时间提问了。
“老师,为什么所有的患儿都是疳积呢?”
“当然,五脏六腑皆有积,只有不同脏腑表现略有差异,而小孩子吃中药很困难,所以直接用药粉冲服,效果会好很多。但是药材的配方是秘密,不能外传。”“专家”老师似乎很耐心地对我解说。
“咦,看不出来啊”我在心里暗忖着。抬起头来仔细打量起那些不起眼的小药罐子。药柜共四层,每层十六个药罐子。居然每个药罐子都有标签。这就难不倒我了,我拿出纸和笔,准备把药名抄下来。
王“专家”一眼看出了我的想法,他笑着摇了摇头,“小伙子,抄也没有用的,这些标签是糊弄人的,山药罐子里放的是当归粉,不信你打开来闻闻,想偷我祖传密方的人至少有一百批了,你就别花心思了。”
看着他可恶的笑脸,我气不打一处来,而且心里还有几分尴尬。我是来见习的,又不是小偷,这样的老师真是差劲。快下班的时候,又来了几位患儿,说是从很远的地方专程找“专家”看病。我本来以为王“专家”会很不耐烦地赶走这批患者。要知道五分钟前,他已经换好了白大褂,洗好手,准备下班了。没想到王“专家”转身穿上白大褂,又开始给患儿看病了,并没有我想象中的不耐烦。老师没走,我自然也不能走,但这么一耽误,下班的时候已经十二点半了。王“专家”转身锁门时看见我,他似乎有点惊讶。
“你怎么还没有下班,回去晚了当心没有饭吃。”
“老师,我是来见习的,病人没有看完,我怎么能下班呢?”我理所当然的回答。
王“专家”愣了一下:“你小子,看不出来啊,下午我休息,你不用来了。你从我这儿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明天你也不用来了。”说完,他很轻松地走了。留下我在那儿发愣,“怎么会遇到这样的老师!不管他,明天我该来还得来。我就不信从你这儿学不到东西。”
回到寝室,同学们已经吃过了,正在兴奋地讨论上午看到的病号。而我的心情却很低落,不想说话。只是捧着凉了的饭菜坐在一边,没滋没味地吃着,听着他们的讨论。
队长正在大谈内科的李主任。“好家伙,李主任真是我的偶像,今天上午有个病号刚走进诊室,还没有开口说话,他就吩咐我开胃镜申请单,问过病号的姓名后,就让他去做胃镜了。真神啊,胃镜报告就是胃溃疡。我到现在都想不通为啥他就知道这个患者是胃病呢?”
“望而知之谓之神,看起来这个李主任的确有两把刷子,有机会一定要见识一下。”我想。
第二天,依然是七点半,我就等在了儿科诊室的门口。没有迟到的王“专家”看到我时,面无表情。只是打开门,让我进去。一天的工作开始了。一切的诊治过程和昨天相似。但是今天的治疗费单子是我开的。又是忙到十二点半,没有交流,我们各自回家。下午“专家”照常休息,我闲不住,跟着在药房见习的同学,一起到药房复习一下药材。
时间过得真快,开了一个月的治疗费单子,观摩了一个月王“专家”看病的过程。虽然他什么都没有讲,但是我深厚的中医理论底子帮助了我。我对于五脏六腑之“疳积”不同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理解,也能够对患儿的疳积做出正确的判断。而王“专家”仍然是那副表情了。平时没有病人时,我也会去看看那些药罐子,有时候会把药粉子弄出来看看,闻闻,甚至尝尝。王“专家”没有什么反应,他只是一言不发地看着我做这些事情。通过看、闻、尝,一个月来大约一半的药粉,我知道了它们的具体成分,山药粉、伏苓粉、白术粉、连翘粉、当归粉、莲子粉、石膏粉……
慢慢地我习惯了这样的上班模式,心情也平静了很多,并且拒绝了队长让我到住院部见习的建议。我决定把这个三个月的时间都用在儿科门诊,反正每天下午我可以到药房和其他的科室去学习。
某天下午,在内科见习的同学回来后高兴地说:“李主任今天下午要带我到山上去认药材,你们有没有兴趣一起去啊?”
每次在门诊看到和善的李主任都只是匆匆而过,没有机会同他交流。现在有这个机会,当然不能错过。
近距离的接触李主任,他那慈祥的脸和温和的微笑让我不由地想起太爷来。李主任也是中医学院毕业的,只不过是函授班。对于没有能在学院正规地学习,他心存遗憾。所以对我们这些中医学院的后学,他有着殷切的期望,他希望我们的见习能够有所收获,也希望我们经过见习,能够对中医真正地产生兴趣,所以他专门抽时间带我们上山采药,一方面可以和我们多些交流,另一方面也让我们认识一些原生药材。
一路上,李主任把他从医多年的心得一一告诉我们,而通过他的讲述,我更加坚信他是一个和太爷一样的真正的中医。走到半山腰,李主任指着一株紫色叶子的植物问道:“同学们,谁认识这是什么药?”
植株外形似薄荷,茎呈四棱形,有长柔毛,叶片为全紫色,闻起来没有薄荷的清凉味道,但有种奇怪的辛香味。我捻了一片叶子边闻边想。
“薄荷!”一个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喊出了心中的答案。
“不对。”李主任摇头否定。他鼓励地看着我们。
“紫苏”我接着说:“这是发汗解表,行气宽中的紫苏,苏叶、苏梗分开入药。”这药在小时候太爷带我上山采过,但许多年没有去采药了,居然不太熟悉了。
接下来的时间更象一堂中药学的临床实践课,车前草、小蓟、大蓟、白茅根、土大黄、何首乌、忍冬藤、路路通、麻黄……一味味草药的药性、功效、归经、最佳采集时间、泡制再加上临床应用,李主任信手拈来,言语生动,让我不由想起了当年太爷带我满山采药的情形。连平时一直抱怨中医枯燥的几个同学也听得兴趣盎然。
“这是什么药?”李主任指着一棵一人多高灌木问道。
大家都不说话,看着我,因为一路上看到的几乎都是我所认识的药材,大家便把目光集中在我身上,而李主任看向我的目光也多了几分期待。
草质藤本植物,叶茎略带白色,密生有节的长柔毛。我反复在脑海中搜索,在老家肯定是没有见过的,那么书本上呢?似乎教科书上也没有。我没有一丝印象,只能摇摇头。
“这就是白英,性寒,味甘,有小毒。功效: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抗癌。这可是抗癌的良药。配伍蛇莓、龙葵、白花蛇舌草等药,用于肺癌以及胃肠道癌肿的治疗。可惜啊,这么好的药没有人采集,现在药房里用的大部分都是人工种植的药材。原生药材的采集慢,所以价格偏贵,医院和药房不愿意用,而人工种植的药材常常为求速生而忽略了质量。有时候为了给病人治病,我会亲自上山来采药,但限于精力,只能帮那些大病和重病人采药……”
李主任的一番话,让我沉思良久。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急功近利者日多。野生药材品相不好,不够壮实,且采集不易,有时候连采药连工钱都挣不回来。所以人工养植越来越多,收益是高了,但药效却下降。国家应该制订相应的制度来规范化中药质量的管理。
现在,我治疗癌症病人仍然常常会用到白英,而每每此时,我都会想起慈祥的李主任。再看看国家现在实行了GAP(中药材生产质量规范),我不由感叹国家正在为中药种植标准化努力,而我们中医对医学的研究岂能放松、懈怠?
在返回的路上,我想起了队长在见习第一天遇到的胃病患者。忍不住问起李主任,为什么在患者一进门就知道应该让他做胃镜呢?
李主任笑着说:“这个并不难。这就是诊断学四诊中的望诊。患者一进门,右手捂住上腹,鼻头色青带黑,自然要考虑胃病!”
我点头不已,望诊的重要太爷早就教过我,但是我还是不能熟练运用。看起来以后要多加练习了。
回到寝室,我把下午李主任所讲的,我所不知道的都记在了笔记本上,太爷说过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现在翻看当年的笔记本,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每天早上,我都会在七点半准时出现在儿科门诊诊室前,慢慢地王“专家”不再面无表情,他会在忙碌时让我帮忙配药,按着他的指示,我在不同的罐子勺出不同份量的药粉,虽然依然有十几种药粉,我不知道是什么,但比起最开始的毫无头绪,现在我已经有所领悟了。
有一天上午意外地不是很忙。我和王“专家”相对默然,我翻着书,王“专家”看着我,他突然间开口问道:“你真的那么喜欢中医?这么久还能坚持下去?”
“是的,我太爷在我四岁的时候就开始教我学中医。我的理想就是当一个好医生。”
“我跟你不一样。我并不想当个医生。只不过我家世代行医,到我这一辈,就我一个传人,所以老爷子逼着我记下了祖传的密方,不过也幸好靠它,我能混碗饭吃。我没有上过几天学,现在在医院上班,也是因为在当地小有名气,医院聘我每天来坐半天诊。看到你,我觉得很有意思。我没有想到有人会这么喜欢当医生。对了,你将来不会留在我们这里上班吧?”
“应该不会,我的理想是回老家当医生,能够为老家的病人治病。”
“那就好,说实话,我挺欣赏你的。我的方子,你也偷得七七八八了,小子,你还挺厉害的。”
我不好意思地笑笑,说实话,在这儿呆了快三个月。除了几味药粉还不太清楚外,其他的药粉及治疗配方,我已经记下来了。假以时日,我想我应该可以灵活地应用了。
“告诉你吧,你所尝不出来的那几味药粉,都是复方的,所以你的舌头还是不够灵啊,不过好人做到底,我今天把那几种复方成份告诉你,不过,你可不要来抢我的饭碗啊!”
我有些诧异了,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王老师一直知道我在“偷师”,但一直什么也没有说,现在还要把密方告诉我。我觉得我一直误会他了。
“小子,我老爷子知道我不是学医的料,临死都闭不了眼,他遗憾我不能把祖传的方子发扬光大。说实话,我也就是个照方抓药的江湖郎中,也只能靠祖传的方子混碗饭吃。把祖宗的东西发扬光大还要靠你们这些读过书的大学生。所以我把方子给你,不光希望你运用于临床,也希望你能深入地研究它啊。”
最后在儿科门诊的一段时间,王老师开始系统地指点我,而将我偷师所得的零零碎碎的东西,完整地串在了一起。
在见习返校的路上,回头望着我呆了三个月的中医院,心里真是思绪万千,除了感慨,更多的是不舍。舍不得慈祥的李主任,也舍不得被迫学医的王老师,还有这里的山水,这里的病人……
 
第十二章:我的大学之制药篇

第四年下学期,大部分课程都已结束,同学们都在为大五的实习做准备,为能分配到好的实习医院在做努力,而我心里总觉得少些什么,虽然四年来,中医、西医课程各学了几十门,但中药的炮制太爷没有教我,学校也没有教,还有中药制剂学、中药鉴定学这些中药专业主修的课程,我们却未沾边,难道作为一个中医大夫,就没有必要学习这些课程?可我却是想学!

在朋友的引见下,我见到了中药教研室的陈教授,陈教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智慧型的人物。我谈到了我的想法,陈教授肯定地说:“目前中医的培养方式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中医懂医不懂药的情况十分普遍,药学虽然没有医学复杂,但这里面又是一番天地。”

我说:“那我可要拜您为师了!”

“这拜师酒你可得先请!”朋友说道。

“如果你想学,我借几本书你回家看看,不懂的可以问我,酒就不用请了!”陈教授一边说,一边给了我两本书,一本《中药制剂学》,一本《中药鉴定学》。

“得请!得请!”我一边接过书,一边说道,同时给朋友使了个眼色,希望他帮忙说话……

中午,我们一行三人来到食堂,在二楼学生餐厅包厢里叫了几个小菜和几瓶啤酒。陈教授喝了口啤酒,开始讲起中药现代化。

“由于汤药入口很苦,病人难以下咽,改变中药的入口问题,一直是药学研究人员关注的问题。在口感良好、疗效增加、副作用减少的总的指导下,中药现代化取得了很多成绩。古人将药材粉碎后加上蜂蜜,做成蜜丸,就是一种办法。现如今就粉碎技术而言,就有了质的飞跃,超微粉碎机能使药材粉碎达到细胞级,使药物的有效成分能够得到彻底释放;微粉后制成蜜丸,疗效也有很大的提高。”

陈教授看我们学医的对药学有这么好的兴趣,继续说道。“由蜜丸改进成浓缩丸,不仅改变了传统蜜丸’粗’、’大’、’黑’的特点,服用量也减少了,达到了服用方便、口感良好、疗效增加的特点,糖尿病人也可以安心服用;还有颗粒剂,不用煎煮,开水直接冲服,给患者服药带来很大便利;β-环糊精的包合计术,将有异味或易挥发的成分包合起来,既改善了口感又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水溶性、增加药物稳定性、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中药透皮吸收增强剂的研究和运行,增强了外用药物的利用度,临床疗效也得到了提高!”陈教授如数家珍的谈论着中药现代化,让我的视野大大开阔。

“可是据我所知,中成药的质量控制一直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我插言说道。

“你说的没错,现在为了使中成药的质量可控,质量标准更具有科学性,目前的指纹图谱技术,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陈教授描绘出一副中药现代化的美丽画卷。

我心里一直有困惑,中药的粉碎技术、除味技术、增强吸收技术都在取得成绩,那有没有想到整体提取中药中的生物场,而不是分离提取中药中的单体成分,中药材中也应当有整体观,也应当有阴有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药物提取到单体成分后,作用肯定发生了变化,那中医的辩证用药又如何体现呢?我得好好看看这些书籍,我暗下决心。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很快看完了陈教授给我的两本书,对膏剂、糖浆剂、胶囊剂、丸剂等等都有了大体的认识,但要制出成药来,还是没把握,况且很多问题还不明白,这里面的学问还很深。于是周五下午找到陈教授,想向他请教一些问题。来到他的实验室,陈教授正在教学生使用高效液相,看我过来,非常高兴。

“书看的怎么样?”

“看完了,不过疑问很多?”

“说说看!”

“一个拟定好的处方,如果要制成浓缩丸,生产工艺中一部分药材需要提取其浸膏,一部分药材需要粉碎,这其中什么药材提取什么药材粉碎,如何确定呢?”

“嗯!书你还是看进去了!一般情况下,提取时成份容易破坏的和容易会发的药材就粉碎,粉性足的药材也可以选择粉碎!这些都不是绝对的,还要看什么处方,最终制成多少成品!比如:六味地黄丸中山茱萸一部分煎煮提取浸膏;一部分与山药粉碎成细粉;而三黄片处方中取大黄一半粉碎成细粉;剩余一半大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陈教授边讲边用手比划,看来我是学中医的,把一个有些复杂的问题三言两语给我讲清楚,的确有些困难。

“这样吧,我有实验就叫你过来帮忙!你也可以理论结合实际学习。如果今后到大医院上班,制剂学基本上可以不用学,但如果你到社区医院上班或者自己单干,学习中药制剂学和中药鉴定学是非常有用的。”

“书上得来终觉浅!今天正好我在搞一个膏剂的小试,你过来看看……”陈教授给我讲解真空浓缩提取浸膏的过程,从来没有接触过浸膏是什么东西的我,看到黏黏糊糊的浸膏,我还以为是糖浆,陈教授一边纠正我的错误,一边讲浸膏和糖浆的区别,在他看来中药系不会出现的问题,在中医系身上出现了。

再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只要有实验,陈教授总打电话给我,让我过去观摩,有时也帮些小忙,动手操作操作,从艾条的制作到蜜丸、浓缩丸的加工,胶囊填充板的使用等都手把手教我,同时只要有机会,他就给我讲中药材的鉴别。

“中药材可以从形状、颜色、气味、表面、质地、断面来鉴别,传统的鉴别方法有一看、二闻、三尝,还有水试、火试,通过这些办法基本上都可以鉴别出真伪来!”

“不同的药材,往往有其独特的外形,而且这些外形特征一般较为固定。如野山参形如‘芦长碗密枣核芦,锦皮细纹珍珠须’;党参形如‘狮子盘头芦’;黄连形如‘鸡爪’;天麻头如‘鹦哥嘴’;防风根头如‘蚯蚓头’;海马形如‘马头蛇尾瓦楞身’;粉防己形似‘猪大肠’等,皆取其形也。观察药材性状时,如系干燥、皱缩的全草、叶、花类等药材,应先用温水浸泡,待其展开后再观察。”

“各种药材多有不同的颜色。如黄连、丹参、紫草、乌梅、青黛、白芷、红花、金银花、牵牛子,皆取其色也。药材不同、加工方法不同、贮藏时间不同,都会影响药材的颜色。”

“气味包括气和味两方面,含挥发性物质的药材,多有特殊的香气,如阿魏、丁香、鱼腥草、败酱草鸡矢藤,皆有嗅之难忘之气;对‘气’不强烈的药材,可将其切碎或用热水浸泡后再闻。而辨别药味则需口尝,如乌梅酸、龙胆苦、肉桂甘、干姜辛辣、细辛麻等,口尝药材时,至少要嚼1分钟,才能准确尝出味道;对具刺激性及有毒的药品口尝时不能太多,尝后立即吐出,并嗽口、洗手或嚼食甘草等,以免中毒。”

“检查药材表面是否光滑或粗糙,有无皱纹、皮孔或毛茸等。如白头翁根头部的白毛(叶柄残基);羌活环节紧密似蚕;金毛狗脊表面密生金黄色毛茸;白芷有唇形皮孔等,都是重要的鉴别特征。”

“质地指药材的坚硬、松软、致密、粘性、粉性等特征。如南沙参因质地泡松而称为‘泡沙参’;粉性强的有粉葛根、天花粉、山药等;质坚硬者如穿山龙、郁金等。”

“药材有易折者,有不易折者。自然折断之断面,有粉性者,如山药;有纤维性者,如黄芪;有胶丝相连者,如杜仲;有平坦而粉性者,如牡丹皮。不易折断,或断面不平坦者,可用刀横切之后观察,特别是切制之药材饮片,切面的特征更显重要。如广防己之‘车轮纹’.乌药、黄芪之‘菊花心’,川牛膝之‘筋脉点’,山柰之‘缩皮突肉’,茅苍术之‘朱砂点’等,都是形象的鉴别特征。”

“火试、水试是中药传统的经验鉴别方法,具有简单易行、迅速可靠的特点,利用某些药材用火灼烧后产生的特殊现象,如气味、颜色、烟雾、响声等或是在水中的变化,如颜色、形状等进行鉴别。对一些外观形状、颜色相似的中药或是掺伪品,利用火试、水试的鉴别特征就非常容易识别其真伪优劣。如:沉香燃烧时发出浓黑烟,香气浓烈,并有较多油状物渗出。若香气弱,有松脂样气则为伪品。水试法入水后沉入水或半沉入水,伪品则不沉入水;将苏木投入热水中,水呈鲜艳的桃红色,加醋于水中变成黄色,再加碱又变成红色;海金沙易点燃发出爆鸣声,并有闪光,无灰渣残留。若有残渣则为掺伪品。水试质轻,漂浮于水面上,稍静置并晃动也不下沉。若有沉淀或水变色混浊则为伪品或掺伪品……”

“蒲黄火烧易燃,若掺伪则易熄灭。放于水中漂浮于水面,水不染色。若水显混浊有变色,水面部分沉入水底或在漂浮物中可见纤维状物则为掺伪品;青黛用微火灼烧,有紫红色烟雾产生,若无烟雾则为伪品或掺伪品。放入水中,漂浮于水面不下沉,水溶液无沉淀,若有下沉或有沉淀则为伪品或掺伪品。红花浸入水中,水染成金黄色。若有沉淀或有油状物,或水液有甜味则为掺伪品;菟丝子用热水浸泡,表面有粘性。掺有杂质的可用肉眼直接看到。加热煮沸5-10分钟,则可见白色卷曲状丝状物,形如吐丝。若质坚,煮沸无变化则为伪品……”

“秦皮加热水浸泡10分钟,浸出液在日光下可见碧蓝色荧光。若无荧光则为伪品;黄芩放入冷水中稍振摇,水色无明显变化,若水色立即变黄,则为掺伪品或伪品;血竭少许置白纸上,用火烘烤熔化,则有黑色痕迹残留;取颗粒直接燃烧则发出黑烟,并有呛鼻气味(苯甲酸气味)。若在白纸上为红黄色、有扩散的油迹或燃烧具松节油气则为伪品。冰片燃烧时产生黑烟或浓黑烟。若不易燃烧或不燃烧则为掺伪品或伪品……”

陈教授就这样将自己丰富的知识慢慢教给了我,我唯一能报答的就是做一个懂医而又懂药的好学生!!!!现如今,每当我建议病人冬天服用膏方治疗慢性虚损病时,我都会想起陈教授来,他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终身受益,他教给我的中药鉴定学现在每天都在运行,真的很感谢陈教授!!
 
第十三章:我的大学之草医朋友
一切如计划般进行,没有任何波动,大学第五年,我们正式进入了临床实习。我并没有象其他同学那样努力争取留在省城实习,而是选择了离学校最远的一个实习点。那是省城西部的一个山区城市。我一直认为中医的根在基层,我潜意识总想寻找“中医的根”!
第一次到离家那么远的地方,第一次坐火车,这次实习包括了我人生中的许多第一次。带着父母和老师的反复叮嘱,我们这个人数最少的实习队出发了。夜行的火车穿过了一个又一个山洞,很快我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细雨蒙蒙的早晨我们到达目的站,出站后,租辆小货车把行李拉上,我站在小货车的后车厢,一路的凉风将睡意和疲劳全都吹散,被雨打湿后的空气显得格外的透亮、格外的清新。
这座城市呈狭长的带状,两侧的高山围绕着中间的城市,城市有两条主干道。实习医院所在的干道中央有一条河,水泥的河道显然经过修整,河水很浅但极清。河岸的两侧都修建了花坛,每隔50米左右就有一个历史人物的雕像或者童话寓言故事雕像。美丽的城市、细雨朦朦的早晨再加上一个寻根的我,感觉非常惬意,我一下子就喜欢上这个城市!
实习医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甲医院,无论规模还是基础设施,见习医院都不能与之同日而语。但是对于学中医的我们,能够选择的中医实习科室只有中医科和中西医结合科,委实少了些。于是我们大部分的实习科室都是西医科室。这种实习方式与想象中的有很大的差异。
综合性医院的中医科我从来没有呆过。但现在每天在中医科的住院部跟着主任们查房,总觉得缺些什么……
查房时主任所讲的基本上都是西医内容,只是针对每个病人在结尾时补充一句“这个病人可以打打丹参,改善改善血液循环!”、“这个病人可以打打黄芪,补补气,提高一下免疫力!”丹参、黄芪成了万金油,几乎所有病人都在用。切脉的场景少见,中医的辩证分析过程几乎不讲。传统的中医在这里被浓缩成大病历里一段格式化的辩证分析。中医已经被西医化,我有些无奈却无力改变。我后悔当初实习地的选择了,但很快我就开始庆幸!
医院门前的河道是个小市场。各种各样的商贩集中在此。周末是最热闹的。而我周末最喜爱的休闲就是逛逛卖草药的摊位。药农们将药材摆出来出售。由于附近就有大山,这里药材几乎都是自己在山上采来的野生的原药,生长时间长,非常有特色。
一个五十多斤重的天花粉足足有半人高,当时我还以为是树桩。药农说是天花粉,我心里大吃一惊。凑近了仔细看,果然是天花粉。好家伙,这家伙够大的!小时候在太爷的带领下,挖的天花粉也只有红薯大小!
还有七、八斤的何首乌、盘子粗的鸡血藤、筛子大的灵芝……这大山可真是宝地啊!
有一家药摊与众不同,也吸引了我的目光。别家的药都是整个卖,而他的除了整个的样本大部分都是切成小片状的药材。我好奇地走过去与他攀谈。
“药材是用来治病的,你看,那么好的天花粉整个出售,一个就要卖几百块钱,真用它治病的老百姓不会买,一则贵,再则也不能用单药治病,多余的就浪费了。药材是救人的,不是古玩家们的收藏!”
“所以您就切开了卖?”
“是啊,切开了,病人想买多少买多少,虽然挣钱少些,但是能让生病的人吃上好药!”
“药房、医院、诊所这些地方可以买整的回去加工切片卖啊!”
“太贵了,你想整个天花粉卖几百块,再切片晒干什么价了。这整个的只是卖给那些收藏的人回家观赏!”
药农朴实的话语让我倍感亲切。我不由仔细打量起来。衣着朴实的中年人,面色黝黑,面容象他的衣饰一样并不起眼,布满老茧的双手应该是常年采药的印迹。
一番交谈之后,药农老张知道我是中医学院的学生,他马上兴奋起来。
“乳腺增生书本上有没有讲咋治啊!”
“乳腺增生这是个西医诊断啊!”
“是啊,我老婆前阵子到医院检查说是乳腺增生,花了不少钱也没有搞好,我想弄点中药给她吃,但又不知道中医咋治。”
“乳腺增生,中医诊断乳癖,治法当从肝胃入手,乳头属肝,乳房属胃,调理肝胃气血,应该可治。”
老张似乎有些失望:“那用什么药好呢?”
“你就用逍遥散作为主方,加上全虫、三棱、莪术、生牡蛎、海藻、昆布应该有效。”
老张一边听,一边在一本破旧的厚本子上作记录。老张的行为让我吃惊和好奇。
一边聊着,一边看着老张卖药,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近中午了。小小的药摊前还有好几个买药的人,看起来老张是没有时间去吃饭了。我就到附近买了几个烧饼, 拿过来和老张分食。老张也没有推辞,看来也是真饿了。我们两个就坐在小摊前边吃边聊。中午时分没有什么买药的人了,老张就讲起他的故事。
老张是附近县里的人,自小就患一种怪病。每隔两三天就浑身胀痛,疼起来在床上打滚都来不及。中医、西医看了个遍,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药吃了几年不见好。十岁那年,村里来了个道士,看了老张一眼,就说这娃先天不足,经络狭窄不畅,跟家人只有十五年的缘分,想要保命,只能修道。老张的父母舍不得独子远行,又不忍看着儿子日复一日的痛。就哀求道士寻个万全之策。道士沉思良久,说了个敲打经络的法子。当晚正好老张病发,道士用个木棍用力打老张周身,从上到下打个遍。说来也怪,打一打,老张反而不疼了,只是身上起了很多包。第二天包消了也没有什么痕迹。道士临走前叮嘱不论刮风下雨,每天都要打上一遍,方能保老张性命。老张的父母千恩万谢谢,道士却叹了口气说:“你们不舍得儿子,最终你们要离儿子先去!”
“十五岁那年,我父母亲均无疾而终。”老张接着说,“三十年过去了,我每天仍然在敲打周身经络,再也没有发过病,身体一直都很好。这些年,我也收集了很多单方、验方,给人治了很多病。但是总想着能找到当年的道士,拜他为师。前几年听说道长就在这附近的山里,我就搬过来了,一边采药,一边继续寻找。”
老张的话里既有几分叹惜,又有几分成就感。
“最近几年,我走遍这周围的沟沟凹凹,尝过数百种药材。有次摔在山沟里,以为自己死了,可躺了三天醒来还活着,也许道士传授的敲打经络法救了我。你看,这些药都是我在神龙架的深山里采的。”
“这些都是些什么药,治什么的?”我看着眼前不认得的药材,忍不住发问了。
“这叫开口箭,药用部分为根茎。秋季采挖后切片晒干,可是治疗慢性咽炎的好药啊!你看,这个是九连环,当地人称地苦胆,味道非常苦,听他们说书本上叫金果揽。是治肠胃炎症的好药。”
老张如数家珍,一个个讲了起来。
“这是上山龟,是治肝腹水的;这是血三七,治跌打损伤……”
老张停顿了一下,“来,看看神农架的四宝:文王一枝笔、七叶一枝花、江边一碗水、头顶一颗珠。”
“咦,名字好奇怪啊!”我感叹到。
“这可是有故事的。相传,当年周文王过神农架时,对神农架的景色赞不绝口,于是一边饮酒赏景,一边吟诗作画,批阅公文,醉后不慎将笔失落山崖之下,从此山下就长出了这种奇药。”
“关于江边一碗水,也是有故事的。不过这个故事可是与我们中医的老祖宗神农有关了。相传有一次,神农在崖边采药时,脚底下的石头松了,哗啦一声,滚下深沟,摔了个半死。等他清醒过来,觉得浑身疼痛难忍,口渴得要命,想喝点水,却又动弹不得。后来他勉强挣扎起来,爬到沟边,只见沟中流水浑浊不堪,腐草烂叶在其中散发出一阵阵臭味,令人作呕。神农叹了一口气,转眼一瞧,但见沟边生长着几棵象荷叶一样的药草。他爬过去一看,里面盛着清亮亮的露水。神农赶忙捧着叶儿一气喝个干净,顿时觉得身上的伤痛轻了许多,恢复了元气。神农大喜,仔细把那荷叶形、开小白花的药草尝了一遍,伤势立刻痊愈。于是,神农就采下这棵救了性命的药草,给他取了个形象的名字叫‘江边一碗水’。同时,也记下了它散瘀活血、止血止痛、可治跌打损伤的功能。”
“没有想到还有这么美丽的传说啊!”
“是啊,神农架的许多草药都有传说,这四宝更是具有传奇色彩……”老张侃侃而谈,那些中药故事把我这个地地道道的中医学院本科生听得心旷神怡,看来有机会我一定要到神农架去看看。
下午临别时,老张告诉我他还有一个固定摊位,平时不进山就在那边摆摊,让我有空找他聊聊。
第二天中午,我把我的《中医基础理论》拿给老张看。老张兴奋地两眼发亮,十分激动地说:“这本书我一直想看,但又买不到,太谢谢了!”那时候不象现在,教材在普通书店一般买不到。看到老张这么开心,我说:“那把这本书送给你好了,回去后我再到学校教材科去买。”
“我学中医是半路出家,没有中医的基础理论,所以很多东西想不通,有这本书,太好了!……”
在回来路上,我想起见习时的王老师,再想想老张,心里沉甸甸地。一个不想学医,但被逼着学医;而另一个想学医,却没有机会正规学习,只能自己摸索和尝试。
我们身边还有多少个这样的王老师和老张啊!
在以后的半年里,只要有空,我就到老张那儿坐坐,看看他刚从山上采来的新鲜药材,听听他讲讲山里的见闻,一同交流一些病的治法,老张也会给我讲讲他收集的那些确有疗效的单方、验方。

对老张的单方和验方我仍存有几分怀疑。很快事实便让我心服口服了。有次我牙痛的厉害,不方便煎中药喝。牙周灵、牙周康都吃了也不管用,去找老张聊天时无意中说起。他站起来就倒了些药酒在药棉上,让我含在痛处,保证一分钟就好。我半信半疑,含着药看着表,真的不到一分钟,牙就不痛了。
老张嘿嘿笑着问:“咋样?”
我故意逗他:“不咋样,牙不痛了,牙床麻得不行!”
“不可能,我试过的。”老张一脸认真地准备把药棉含到自己嘴里。
“好了,真的不痛了,也不麻,我骗你的。这是啥药呀,赛过度冷丁啊!”
老张压低声音说:“这可是个好方儿,用新鲜七叶一枝花配松香泡酒。”
“就这?”
“就这!”老张肯定地说。
从那以后,我都会把老张告诉我的单方、验方认真地记在笔记本上,如同老张把我告诉他的一些用药心得记下来一样。
老张的药摊上总摆了一只搪瓷碗,里面是些黑色的干干的东西,也不知道做啥用的。有一次看见老张挖了些碗里的黑东西,放在火上烤化后,粘在牛皮纸上给病人拔疮,我才知道那是膏药。老张说这是万应膏,几年前配的,专门用来治疗毒疮,效果不错。
“这东西好配吗?”我问道。
老张说:“不好配,关键是药材不好配齐,这还是几年前配的,就只剩这些了,过几天我还要再配一批。你熬过黑膏药吗?”
“没熬过!”
“我熬的时候喊你过来看看。”
“那好!”
在回医院的路上,我想起了几年前社会调查时,十队的陈老爷子给过我一张外用膏方——阴阳拔毒膏。因为不会配黑膏药,所以方子一直都保存在笔记本上。这次正好跟老张好好学学熬黑膏药,顺便也把方子拿出来跟老张讨论讨论。
周日的早上如约到老张的摊子。老张交代旁边的人帮他看着摊子,然后带我到了他的家。那是几间临时租住的小平房,有个大院子,院子里支了一口大锅。老张从屋里提了一大壶香油,倒在大锅里,开始点火烧油。油烧开了,老张把早已打成粗粉的药材分批倒进去炸。
“先将油烧开,然后下药粉,边下边用槐树枝子搅拌,待药粉炸枯后,用滤勺将药渣捞起……”老张一边操作,一边给我讲解。不到半小时,药材就全处理好了。
“制黑膏药最关键的就是油和丹的比例……”老张一边称着油的重量,一边对我说。
“啊,什么丹啊?”我惊讶的问道。
“广丹粉,你们书上没讲吗?”
“没有,没有。”我一边帮着架油锅,一边回答。
“一斤香油四两丹,五百张膏药正好摊。现在有九斤药油,得下三斤六两广丹粉。”
老张从屋里提出一袋红红的药粉,称好了放进油锅里,用槐树枝用力搅拌起来。
“搅的时候一定要顺着一个方向搅,这样膏配好后才有粘性。”
看着锅里红红的如稀泥巴一样的东西,实在没有办法与黑膏药联系起来。
老张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说:“别看现在不象个样子,等会就成了。油与丹粉在高温下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反应完后就成膏了。”
“温度多高才反应呢?”
“这个没测过,大约再熬二十来分钟就会开始反应了。”
老张一边和我聊着,一边搅着药,过了十来分钟,锅里开始出现大量气泡,老张赶紧把火退了些。锅内的泡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突然间浓浓的黑烟夹着药味冲天而起,很快锅里的油就已不复存在,只看见满满的一锅黑色泡沫。眼看要溢出来了。老张立即把锅端下来放在地上,然后用槐树枝不停地搅拌,反应慢慢地停了下来,药沫中仍不但冒出白烟。老张挑了一小团放入冷水里,用手捏了捏,说:“好了,这就行了,配好的膏药要能成团,并且不粘手,这样才行。黑膏药分老和嫩,太嫩的膏药贴在身上,取下时身上会粘上很多;但是太老了,又帖不住,很容易掉。”
趁药膏还未冷,老张加入冰片和穿山甲细粉,边搅拌边说:“加上这两味药,膏药才能吸收快,效果好。”
“这就行了吧?”我问道。
“告诉你个秘密,膏药制到这步就能用了,但是如果你贴在病人身上,皮肤会起疱,有些还会破。人家会找你扯皮。”
老张接着说:“这膏药现在火毒太重,要去火毒。去火毒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把膏药放在凉水中浸泡一周。”老张说完顺手向膏药锅内加了半锅凉水。
看完了老张制黑膏药的全过程,我心里很感激。接下来的时间,我就和老张讨论起我的“阴阳拔毒膏”。老张看后觉得方子非常好,我抄了个副本留给他慢慢研究。
中午我们边吃饭边聊天,酒至酣时,老张豪情大发,要与我一醉方休。我因有事极力推脱。老张大声说:“怕啥,喝醉了大不了喝点葛花茶,那玩意解酒好得很,保你下午没事。老婆子,把我的葛花拿出来泡上两杯。”
老张老婆端出两杯葛花茶。我一看感到很纳闷,这葛花和我记忆中很不相同。小时候,太爷采的葛花都是淡紫色的小花。而这葛花大如牛眼,形似风信子,颜色是深紫色。老张得意地说:“这葛花你没见过吧,只有多年的老葛藤才能开出这样的花。这一带只有我能采到这样的葛花,你尝尝看!”
我尝了几口,头脑立即清醒了很多,“好东西!”我赞道。
“有兴趣的话,等到明年春上,我带你去看看那片葛藤,那花开得…..”
“一言为定!”我举起茶碗。
“一言为定!”老张爽快地说。
 
第十四章:我的大学之实习篇(深山采药)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我忙于实习和联系工作,找老张的机会少了很多,但仍时有联系。
不知不觉中春天悄悄地来了!
有一天上午老张打电话给我,问我有没有兴趣跟他进大山里去看看那片葛藤林。我突然想起去年之约,兴奋地答应了。
周六一大早,我一身运动装兴冲冲地赶到老张家。老张老婆看着我一身打扮直发笑,笑得我摸不着头脑。老张看到我的第一眼,也笑了。
“小余,你这是去干啥的啊?”
“跟你一起进山啊!”
“你这打扮倒象是去度假,你没有进过大山吧,大山里你这衣服可经不起啊,来,我拿套衣服你先换上吧!”
看着老张满是补丁却厚厚实实的衣服,我有些不好意思地换上了。
“山里气温变化大,刺也很多,路不好走,衣服既要保暖,还要经得起刺挂,你这运动服在山里不到一天就会被扯烂,还是咱这‘防弹衣’合适!”老张开着玩笑。
带上干粮和采药的工具,我们出发了。进了山,我就意识到老张这衣服的好处,一般的刺根本扎不进衣服,所以就伤不了人。即使有小刺挂在衣服上,扯下来就行,也不用担心衣服被挂破。
“这可真是‘铁布衫’啊!”我边抖身上的小刺边和老张打趣。
走了四个多小时,慢慢看不到人家了。春天的山里气温稍低,但一路走着,再加上保暖的‘铁布衫’,并不觉得冷。随着我们的行进,山谷中的溪水一路陪着我们,水声幽幽仿佛一支交响曲。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的,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仿佛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成就一曲美丽动听的音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路旁随处可见的草药大都还是那么熟悉,让我又回想起当年太爷带我采药的情形,只不过山不是那山,水不是那水,太爷不再陪在我身边,而我也不是当初的懵懂孩童,不变的是那些熟悉的草药,它们好象在无声的记录着一代代中医、一代代药农的人生历程。
溪流的两旁长了许多菖蒲,我和老张随便采了些。老张一边采药一边指着对面的山崖上野葡萄对我说:“看到没?那可也是好药!”
野葡萄藤在我的老家也有很多,太爷告诉我这个药是祛风祛湿的,用于风湿热症效果很好。
“不仅仅这些,野葡萄藤、八月札藤、弥猴桃藤,这三样配在一起可以治疗脉管炎、痛风,效果非常好。”
“你试过吗?”
“试过四五例,效果挺好的,我也是听一个采药人讲的。我救过他的命,他不会骗我的。”
我一边往随身带着的笔记本上记一边说“如果是我来治疗脉管炎,我会四妙勇安汤;痛风我会选择三妙散。”
“你说的这方子,几年前我也用过,但效果没有这方儿来得快。”老张十分自信地说。
“看,这是寻骨风,全身长着白黄色的细毛”老张指着路边不起眼的一株草药对我说。
这药我老家没有,我也没有见过。
“可别小看了它,这药很有特点。大多治疗风湿的药都伤胃,而这药不仅能治风湿还能治疗胃病。有次我上山采药,胃痛发作,痛得全身冷汗,嚼了几片这药的叶子,胃就不疼了,这也是山下采药的告诉我的,效果没得话说。”
“寻骨风!”我一边重复着药名,一边掐了片叶子尝了尝。淡淡的苦味。
“这药能治睾丸肿痛,效果也还行!”老张补充道。
“睾丸肿痛?前不久中医病房就有个这样的病人。主任当时开了天台乌药散治疗,没效。后来采用补肾通络止痛治疗,也没有搞定。难道这药可以治?”我一边沉思,一边习惯性地拿笔记下来。
“这是小伸筋草,我们这里产量不大,你能碰到也算运气好了。此药温肾止痛、疏通经络,用于风湿、寒性胃痛,也可以治疗毛囊炎,年纪大的人阳虚腰痛、腿抽筋,用小伸筋草、川花椒、川牛膝放入猪尿泡中炖后喝汤,效果很好。”
“这是翻白草……”
我们一路上交流着沿途所见的草药。我感觉中医的确需要交流,这样才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不知不觉时近晌午,我们随便吃了些干粮,继续前进。下午一点多钟,看着我有些累了,老张指着第二个山头对我说:“站到那个山头上,我们就能看见葛花了。”
看着不远的距离,我们又折腾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站在山顶上,放眼望去,一片绿色的海洋,白云从远处的山头飘过,真有点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顺着老张指的方向看去,果然在绿海中点缀着大片的紫色。“我们顺着这个山梁往东走,走到那边的崖边,沿着绳子下到山谷里就可以采到葛花了。”老张一边说,一边前行带路。很快我们就到崖边。利用绳子,我们慢慢地下到了十几米深的山谷里。谷里很潮湿,有一层淡淡的雾气。“这种地方会有毒蛇出没。”老张说着,拿出准备好的雄黄粉,撒在我们俩的衣服上,然后猫下腰摸索着向前走。只见四周都是粗大的葛藤,最粗的有碗口粗,细的也有茶杯大小。与其说是葛藤,还不如说是葛树,彼此四下交缠着,我们站在下面,根本看不见上面的东西。
老张带着我在葛丛里穿行了几分钟,来到一处岩石旁边。他率先爬上去,然后把我拉上去。我惊呆了,太美了,四周全部是深紫色的葛花,一朵比一朵大,我们仿佛站在花海中,成了花的一部分。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葛花气味,闻着有点头晕。我和老张麻利地采着葛花,不一会就采了一袋子。
老张说:“差不多了,我们再去挖个大葛根。”
下了岩石,老张看准一个中等的葛藤在根部挖了起来。
“咋不挖那个,那个更粗些。”我在旁边兴奋地说。
“这个不小了,挖出来的葛根至少有六七十斤,再大了我们俩搞不回去,浪费了可惜。”老张淡淡地说。
看着这么粗的“葛树”和地下那些不知有多粗壮的葛根,我想如果太爷能看上一眼,那他该有多高兴啊。老家的葛藤最粗的也比不过这儿最细的。
老张不愧是行家,一个人不到半小时就搞定了,挖了个一米多高,腰粗的葛根来。 我兴奋不已:“真够大!野生的!好药材呀!”
老张嘿嘿一笑,说:“走,我们得快点,山里晚上冷,也不安全,我们要赶到有人家的地方过夜。”
费了老大劲,我们俩合力才把那葛根拉上山崖,看来老张没有说错,要是挖个百十斤重的葛根,我们可就真没有办法了。
下山速度比上山快多了,老张一个人扛着葛根,我提着葛花和路上采的药材,跟在后面。下午四点多钟,我们赶到离人家最近的山头,应该可以赶在天黑之前找到地方住了。两人都累了,躺在山头上小事休息,看着天上飘过的朵朵白云,想起自己从小走过的学医之路,再回头望望已经看不见的葛花林,心中感慨万千,掏出笔记本写下了一首小诗:
飘蓬本无根,随风四飘零;
回首蓬来路,心中喜又惊。
人生几时有,感时应尽兴;
仰面观太虚,太虚我为云。
……
几年后,我到杭州灵隐寺,看到飞来峰满山的紫葛花,仍会想起老张带我到大山深处采葛花的情景。那是我第一次被自然界的伟大所震惊,那次我找到的不单单是葛根,而是我心目中的中医的根,那也是我第一次体会到神农尝百草的艰幸……
 
第十五章 我的大学之彷徨篇

“毕业就等于失业!”这是中医学院学生临毕业前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毕业前的一个月,我告别了老张,离开了实习医院返校了。大伙都在准备自己的求职报告。每个人都设计了厚厚的一大本,将五年来所有的成绩汇集起来,最后还不忘请实习单位或学校老师写个比较好的评语。我也做了好几本,希望在招聘会上派上用场。

其实潜意识里,我非常想回老家,想再看看十队的那些老人,想将自己多年所学回馈给父老乡亲。

省城招聘会上,人山人海,每场招聘会都吸引上万名求职的大学生。挤在人流中,看看每个招聘的岗位,心凉了半截。几百个展位,上千个职位,,却鲜见招中医临床医生的。针灸、骨伤、中医护理、中药研发的还有一些需求。唯一招中医临床的展位,还要求有执业医师证和研究生学历。难道中医临床的毕业生成臭咸鱼,没人要了!

参加了三场招聘会,寝室里部分同学放弃了专业,改行从事其他工作;还有人决心考研,我也想放弃了继续找工作了。每天晚上,失意的毕业生在学校附近的小饭店喝酒,往往喝得大醉而归。寝室楼上不时有人向下摔瓶子发泄。是啊!从小学开始努力读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考上大学成为天之骄子,家里人是多么高兴,然而五年的阴阳五行让他们云里雾里,摸索到最后有些眉目了,也能治疗一些常见病了,却没有用武之地,真是让人失望透顶。是社会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根本没有按着社会的需求来学习……

而又有谁懂我?我不会为没有工作而伤心,因为我知道,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不会放弃中医,我肯定会给病人治病,况且农村那么多病人正等着我呢?我痛心的是中医为什么没有振兴起来?为什么学中医就比别人矮三分?为什么中医学院的毕业生就没有医院要?甚至有些同学迫于生计,毕业后开始送牛奶,五年的学习啊,送牛奶?

“我不服!”我就不信学中医就没有光明大道!!!!

我收拾好行李回老家,父母看到回来很高兴,母亲一直说我瘦了、长高了,而父亲只是笑了笑,晚上吃晚饭时,父亲问起我毕业后的打算。

我说:“目前在招聘会上,招中医专业的很少,大部分的岗位都是医药代表,帮药厂在医院推销药品……”

我看看父母没有反应,就继续说:“我打算回老家开诊所,一来农村病人多,看不起病,用中药治疗效果好又便宜,可以帮乡亲们解决难处,二来也好就近照顾你们……”

“好,好!”母亲高兴地说。

“好个屁!”父亲瞪了母亲一眼。“你有行医证吗?你以为现在还是你太爷那个年代吗?卫生局每隔一段时间就下来检查,我这个搞兽医的没有证都不行。你个屁娃子,才从学校毕业,不知道没有证行医不合法吗?只要卫生局来查个三五回,就没人敢找你看病了!再说了,就算不查你,你没有临床实践,又没人在一旁看着,单独给人看病我还真不放心。你要学的东西还多呢!三十岁之前别想着要单干。明天就给我返校,跟同学商量商量,不行的话,先去卖药,找机会多接触接触医生,看看他们是咋看病人,多学些,想办法把医师证考到。等条件齐备了,合法了,有真本事了,再想单干的事儿!”

父亲的一番话把我骂醒了,是啊!刚毕业的我虽然跟太爷看过病,也见习、实习过,但还真没有单独给人治过病。用的最多的也只是些单方、验方,剩下的是书本知识。要是在这山沟里,真来个心衰、肺炎什么的,以我现在的水平,真怕误事呢。

我要出去看看,再学几年,长长见识,学学本事!

第二天一大早,我便起身上路,母亲执意留我再住几天,父亲拦着说:“男儿有志在四方,让他去吧!”送我到了村口,父亲塞给我一千块钱,我不要,父亲说:“你现在工作没有找好,正是需要钱的时候,钱放在手中备急用,工作慢慢找,不急!”

这些年为了我读大学,两位老人已经付出太多,看着父亲五十岁刚过已花白的头发,我实在不忍心再从家里拿钱了。但我拗不过父亲的坚持,拿着钱,我赶忙转身离开,我不想让父亲看见我眼里的泪水。

等我回到学校,不少同学已经离校了。辅导员说为了方便我们找工作,暑假期间,学生宿舍可以继续住。言下之意是,开学后学校就要收回房子了。

我给上次招聘会上对我有意向的一个药厂打了电话,对方很高兴地约我签协议书,面试也免了,也许是招聘会上的面谈我给他们留下了好印象吧!

我成了卖药人!

人生总有许多十字路口,年轻时常因不知道人生的方向,而在路口徘徊,抑或步入歧途。在多年后的今天,当我回忆起当年大学毕业时找工作的情景,我就会非常感激我的父亲,他用他的理智和智慧,指引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了正确的方向!

上班的第一个月是培训,包括军训、企业文化培训、产品知识培训、团队合作培训……药厂请的是国内知名的培训公司,培训课上既有理论指导,也有现场游戏,气氛很好。我们这批新员工,有学计算机的,有学财会的,也有学法律的,我们戏称是来自各个领域的“特种精英部队”!

一个药厂的产品要进入医院销售,首先要经过当地医药公司。因为药厂是生产单位,没有经营权,只有通过医药公司销售才合法。医药公司将药品配送到医院进行销售,然后由医院支付货款给医药公司,医药公司再将货款付给药厂,这样才算完成销售过程。

在这个销售过程中,有很多的环节。那么针对每个环节就有不同的工作。有专门负责在医药公司开户、送货和回款的,也有专门负责将新药打进医院开发医院市场的,也有专门负责在医院进行促销的,而我的工作就是在医院进行促销。

从前在医院上下班,习惯了医院消毒水的味道,觉得极自然,心情也很轻松,但现在作为一名医药代表走进一家陌生的医院,心情既失落又紧张。在脑海一遍遍回想培训课时老师所讲的技巧。因为是个新医院,所以没有同事陪我过来,此前经理给我讲过很多注意要点,我该如何开口才能让谈话气氛不紧张并且能够达到目的呢?我心里忐忑不安。一路上脑子里仿佛装了一盆浆糊。只记得今天晚上要拜访的是呼吸科的陈主任、普外科的张主任……

来到呼吸科病房,我在护理站打听陈主任,护士说他刚出去会诊了。我立即退出病房,不是去追陈主任,而是离开,心里想“主任不在,改天再拜访,今天回办事处有交代就行了。”

接着我又上四楼去找张主任,问清了张主任的所在,但我却在张主任的办公室前徘徊不前,我真不知道第一句话说什么?

张主任刚巧开门出来,看见在门口踌躇不前的我。

“你找谁?有啥事?”

张主任的一句问话把我从尴尬中拉了出来。

“我,我,我就找您!”我紧张地手心都出汗了。

张主任笑着把我请进了主任办公室,问明我的来历,接我的资料,张主任看出我的窘迫,他一边翻着手中的资料,一边和我攀谈,得知我是中医学院的应届毕业生,他很感兴趣。

“中医学院好啊,我年轻的时候对中医很感兴趣,但是阴差阳错的学了西医。第一次上手术台比你现在还紧张,差点把手术刀掉在地上了。”张主任看着我满头大汗,开着玩笑安慰我。

“说起来,中医在许多外科病的治疗上也有独到之处啊,比如说丹毒……”张主任感慨到。

“是啊,丹毒用中药治疗三五天就好了,而且复方几率也不大,而西药治疗虽然有效,但花钱多,还容易复发……”谈起我的专业,我轻松了不少。

“小伙子,学得不错嘛,咋不来医院上班呢?”

“很少有医院要中医专业的毕业生……”我有些黯然。

“是啊,国家批量的培养中医,而中医却在临床找不到位置,是有点问题啊!”张主任沉思着。

我看着张主任两颧的暗红,心里一动。“张主任,我给您把把脉吧!”

“好啊!”张主任伸出了他的手。

左寸沉细而微,关尺弦滑,“阳微阴弦,这是胸痹的脉象啊!”我心里暗暗一惊,再看看他的手掌,掌中一条青筋穿过劳宫穴,照太爷的说法,张主任的心脏问题非常严重。

“怎么样?”张主任微笑着看着我。

“张主任,您的心脏有严重的问题……”我小心翼翼的说。

“咦,不错啊,你怎么看出来的?”张主任似有些不信。

我把切诊所得的脉象和掌心的望诊情况解释给他听。

“中医真了不起!可惜在治疗方面有些落后。我最近胸口总有些闷,做了冠造,是严重的冠心病,准备下个月做心脏搭桥术。”

我站起来,用手揉了揉张主任左手少阴心经所循行的部位,有很多小的包块,我边用手揉边按压劳宫穴,过了十来分钟,张主任面色明显好了很多。

“咦,舒服多了,没那么闷了。”张主任的话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我随即谈到推手少阴心经和按劳宫穴的好处,张主任听得连连点头。可惜张主任的病程太长,病情也重,这些手法只能缓解他的症状,手术是没有办法避免了,我有些遗憾。

“小伙子,你一定要当医生,就你目前的水平,已经很不错了,努力找个医院上班,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医院,也不要放弃对中医的继续学习…….”张主任语重心长的鼓励我。

我点点头。当晚原计划拜访四个主任的,结果和张主任聊了一晚上。回办事处的路上,我的心情非常好。今晚的拜访虽然谈产品的时间不多,但却遇到了一个慈祥的长者,自己的医术也得到他的认可,让我有几分成就感!!

回到办事处,大伙都已经睡了,经理还在看电视,看我回来,只抬头看了我一眼,什么都懒得问。“是啊,刚毕业的小毛头第一次拜访客记,能有什么大的收获!”我在心里自嘲。

半个月后,我才发现这次拜访的收获比我想象中的大。因为医院通知医药公司尽快送货,医院快断货了。经理简直不相信,新开发的医院,我仅拜访了一次,能有销量就不错了,卖断货,怎么可能?反复电话确认后,经理不得不相信,原来这个药经张主任用过后,确认疗效很好,在周会上推荐做为外科普药使用,张主任还是业务副院长呢。

再次拜访张主任,我不再紧张,仿佛去看一个老朋友。张主任看到我也很高兴,立即请我给他按摩。我建议他吃几付血府逐瘀汤和当归补血汤。临走时,感谢他帮了我的忙,张主任正色说:“不是我帮你,是你的药效果好,帮了你。它刚好填补了目前临床的空缺,也算帮了医生的忙。我也向其他医院的同行推荐了这个药,效果不错,价格也不贵。其实药厂和医院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药厂生产的好药,医生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张主任的一番话让我想了很久,后来当我从事新药研究开发时,我耳边仍会响起他的话。

是啊!医药原本就是一家!

在跑药的过程中,我总爱到医院中医科门诊去看看,看看他们如何处理一些疑难杂症,看看不同医生的处事方式和为人态度,我借用了药品营销这堂课来为我的中医之路上课。

虽然我的业绩一直不错,但总觉得少些什么。每当看到医院走廊上呻吟的病人,而我却不能伸手帮上忙时,心里就非常难受。仿佛总感觉太爷在责备着我,什么时候我才能真正为病人服务,而不是现在这样为医生服务。选择做药这条路是被迫的,但我的行医之路又在何方?

医院门前有个湖,平时风和日丽的时候,就有不少人在湖边放风筝。而这也成了我难得的一种娱乐方式。一边放风筝,一边切着放风筝的线,一边彷徨地看着远方,寻找人生的下一个路口。
 
第十六章 游历篇
又到了新一年开招聘会的日子!
现在的我有了一份不十分热爱但干得不错的工作,收入也相对稳定,加上半年的磨练,不论从衣着、谈吐还是待人接物都和才毕业时完全不同了,父亲说得对,必须要走上社会这个大课堂,逃避是没用的。
三月份的一个下午,我看到报纸上说当天有一个医药行业的招聘会,已经下午四点多了,我还是打的前往,会场上大部会单位的展位都已经人去楼空了。剩下的几十个展位上也只有三三两两的求职者在流连。我一边逛,一边看看有需求的岗位。
“招新药研发人员!”我停下来详细咨询新研发人员的工作性质。
负责招聘的老师耐心的给我讲解了一番,也顺带询问了我的基本情况。在听完我简要的工作经历后,没有想到那个老师很热切地对我说:“你的经历很符合我们这个职位的要求,简单地说我们要求要有学医背景,对药学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善于与人沟通的人才,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到我们公司来面试一下。”
我有些犹豫。
“我们可以报销来回的火车票,去试试吧,也许你见过我们领导后你会有个新看法的!”老师亲切地说。
我留下我的联系电话,顺便也拿走了一份公司简介。
这是一家正在建设中的大型制药企业,企业地址正好在我实习的城市,想着该城市有我心爱的女友,再想想我的草医朋友老张。没过几天,我便坐火车前往,该企业位于城市的郊区,从火车站坐车二十多分钟才到达。
几百亩的工地正在施工,看着外墙上的工程图,可以想象这里不久将是一个占地几百亩的美丽药厂,我正在欣赏的时候,在省城负责招聘的老师走过来,我注意到他的胸牌上写着办公室主任的头衔。张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药厂一期工程正在施工,计划八个月内完工。明年上半年就可以正式投产了。”
在办公室看见了几个和我一样来应聘的,张主任电话联系了老总和总工程师,让我们稍候片刻。
面试过程很简单,考官共有五名,做过半年销售的我对此并不紧张。递上我的简历,我开始冷静地自我介绍,并尽可能完整而有条理地回答他们关于医药知识的提问,面试的气氛很轻松,我看着老总脸上越来越明显的笑容,我知道自己搞定了!
面试结束了,老总笑着跟我握手说:“不知道余经理是否愿意加入我们公司呢?”
看着老总和总工盈切希望的目光,想着做新药开发可以借此认识不少中医界名家,再想想自己的女友,我答应了。得到了一个月的时间来办理辞职和当时市场的交接工作。
但辞职的事情却很难开口,当时原公司准备调我到其它市场去当负责人,而我却提出离职,经理很是诧异。
我说“每个人都有自己人生的追求,而我的追求是当一名医生,一名真正的中医!”
“你还年轻,以后还要买房子,娶媳妇,这些都要花钱,年轻人想走上中医之路很难的。你不妨再干两年,做药虽然收入并不是业界最高的,但也还不错,挣些钱后再去干中医也不错嘛!”
“谢谢您的好意,我换个工作,一方面想离女朋友近些,另一方面也希望可以在工作中可以有更多机会接触那些中医名家,了解一下他们是怎么看病的!”
看到我的去意已定,经理要求我交接完市场再离开,离开办事处,经理含泪把我送上的士。在那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离开了省城,离开了我学习五年、工作大半年的城市。虽然下一步的路还很艰辛,我却充满希望……
来到新药厂报道后,安置好食宿,我的顶头上司——总工程师就和我进行了一番长谈。
“你的岗位将是新药研发中心主任,但是药厂还在建设中,办公室只能因陋就简,就是这个小平房。目前你们部门只有你一个人,你既是领导又是下属,但慢慢地公司会补充人员到你的部门。目前研发中心的工作是接手一个国家级新药的II期临床试验。这个新药是公司花巨资买回来的,这也是公司未来的拳头产品,参与临床II期临床的单位有中国中医药研究院北京西苑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河南省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下月将组织这些大医院的专家在省城开会,进行II期临床方案的讨论,这会议就由你来组织安排,我看好你的能力,也希望你不要让我失望!!”总工的一番话既让我兴奋,也让我有些担心。我并没有组织这种大型会议的经验,心里有些没有谱。但既然我选择了这家企业,老总和总工又这么信任我,我没有理由让他们失望,更何况我也想给那些中医界的前辈们留下个好印象!!
没有吃过猪肉,咱见过猪走路!
我花了半天时间详细研读了《******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II期临床试验方案》,对方案中一些存在矛盾和明显错误的地方做了标记。然后同试验牵头单位GCP中心研究员联系,进一步完善试验方案。接下来我向各临床单位发邀请函,确定参会人员名单(包括职务、性别和电话号码),等确定下来,再预订酒店房间和会议室。最后确定会议议程,研究会议室的布置、来宾接送等等一切细节……我忙得昏头转向!
开会前一天,我和总工带了两个司机前往省城,总工检查了会场布置和迎宾的安排后,感觉很满意。接下来就由我安排人员对去迎接来宾了!
一切进行得很顺利,虽然忙碌了大半个月的时间,但想着能够和目前国内中医界消化专业知名权威见面,我的心情真的很激动。专家们的下机时间不是统一的,我就站在酒店门口当起了迎宾,每个专家我在第一时间能够见到,并亲自将他们送到房间,这些专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牛气冲天,相反都十分平易近人。
会议开得非常顺利,专家们提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修改方案,我一边听一边在电子稿上进行修改,会议结束时,我将修改好的方案打印出来,专家们看过后予以认可,一份完美的临床试验方案敲定了。
会议结束后,总工及其他人员返回公司,我则踏上北上的列车到北京去签订临床研究协议,同时和牵头单位GCP中心研究院协商制订临床病例报告表(CRF)。
协议的签订比我想象中要顺利很多,CRF表的制订也很快,原计划三天的活两天就完成了,车票是提前订好的,我就空出一天的时间来,刚好可以在首都北京逛逛!!
想着有一天的时间可以在北京逛逛,我兴奋不已,西苑医院附近有北大、清华还有颐和园,但那都不是我最想逛的地方。我脑海中想的是同仁堂。学习中医这么多年,也看过电视剧《大宅门》,我对同仁堂有种特殊的情愫。
我安置好行李,就从北京站坐地铁来到前门。前门大街并不象我想象中那样繁华,但还是很热闹的,有浓郁的商业气息,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同仁堂就在前门大街的一条小巷子里,走进这条古老的巷子,感受着两旁的建筑所沉淀的文化,我仿佛走进一条历史的长廊。
终于看到了同仁堂,它也不象我想象中那样的宏伟壮观,却宛如一块剔透的古玉,小巧、古朴而精致。门口的对联深深地吸引了我:“修合无人见,心存有天知”“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一种敬意由然而生。从这简单的两句话里,我看到了同仁堂做药、做人的准则,也看到了中医文化的传承。入口处的大屏风上绘有巨副李时珍像,两边写着金字对联“同气同声济世济民,仁心仁术医国医民”。同仁堂一楼出售中成药和中药饮片,二楼是参茸专卖,两旁的墙壁上挂着历代中医圣手的画像。店里随处可见药材标本图片。几个白胡子的老中医就坐在诊桌后为患者把脉问诊。古风古韵的同仁堂满载着百年老店的气息就这样扑面而来,让我感到熟悉和新奇。我仿佛一个迷路的小孩找到了回家的路,心中有无数的冲动被激起。
终于找到了!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去年回老家同父亲谈起开诊所时,我的脑海里是一片空白。而如今看到同仁堂,我的脑海里慢慢浮现出我的未来——我要创办国医馆,创办属于我自己的“同仁堂”!
我流连于同仁堂每一处的设计和构思。从楼下看到楼上,再从楼上看到楼下,仔细研读这本沉淀了几百年的古书。虽然到了不得不离开的时候,我仍沉浸于自己的梦想之中。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我辗转于不同的城市签订临床协议,但脑海中还时时勾画着自己的国医馆。
因为人手不够,我一个人身兼数职。既要忙于负责临床试验药品的生产,又要试制与药品外形一模一样的模拟药品,为双盲双模拟试验做准备。在繁忙的工作中,我仍抽时间打听了开药房的手续,得知开药房需要执业药师证。于是工作之余我开始为执业药师考试作准备。那是一段忙碌而充实的日子,我几乎抽不出时间去市区看女友。
当前期准备工作做完后,我又成了临床监查员,这名字听起来气派,但实际却是一份不那么容易的工作。说白了,就是夹心饼干的那个心。面对公司要保证临床试验的进度,还要尽量节省费用;面对临床那些教授们,他们希望时间不要太紧,CRF表格不要太复杂,观察费用不要太低;针对受试者,要让他们知情同意,但又不能把他们吓跑,同时还要他们按时复诊复查,以免成为脱落病例;面对药监局,所有数据必须真实,不得伪造,方案要尽可能详尽完备,否则产品可能被枪毙,最终拿不到生产批件,全部工作白作。监查员的工作就是在这种夹缝寻找平衡。公司、教授、患者、SFDA都要兼顾。有人称这工作是“带着镣铐的舞者”,而我却觉得要有“疱丁”的本事才能在夹缝中游刃有余,在对立中寻找统一,在阴阳里寻求转换。也正因为有许多困难, 我才有更多的机会接触那些知名的中医专家和教授。这些困难是工作的深沟险坡,却也是我更深地理解中医的上山阶梯。
从II期临床开始到III期临床结束,我结识了许多中医消化专业的高手。在此期间,为了帮公司寻找新项目,我也拜访过许多大专院校从事中药新药研发的专家。从陌生到朋友,我学到了很多。除了学习临床试验方案设计、临床监查、数据统计处理等知识外,我更多的是从这些专家教授身上学到为人处事的方式、做人的态度,也见识了他们学术上的严谨。这些都成了我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
在众多的专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的李教授、辽宁的张主任、江苏的王主任……
每次到西苑医院,只要有李教授门诊我都要去看看。他坐诊时,博士生、研究生一二十人围着。“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芋汤主之……”李教授就这样一边切着脉,一边背着伤寒论的条文,然后是口述药名和剂量,最后反复叮嘱病人用药注意事项,周围的学生们拿着本子飞快地记录。李老看病是一种艺术,看他看病也是一种享受……
辽宁的张主任也是博士生导师,以治疗脾胃病和肝胆病见长。学贯中西的他看病则是另一种风格。有一次看他给病人号脉,号完脉指着墙上消化系统的挂图说:“你患的是胃溃疡,这个地方烂了一小块,诺,就是这儿…..”他指着胃小弯处说:“不信,你去做胃镜看!”别说,病人真的做了胃镜还真就是这个地方,不光病人连旁观的我都佩服的五体投地。听他的博士生说,周主任号脉号出的病变部位基本可以与胃镜吻合。他将外科治疗疮伤溃烂的消、脱、补法用于治疗消化道溃疡,采用黄芪、黄连、三七等治疗消化道溃疡收到很好疗效。
而江苏的王教授更象是一位慈祥的长者,他的目光总是充满了睿智,他对小儿腹泻的治疗有独到之处。
一次门诊来了个长期腹泻的小孩子,中西医治疗半年均无显效,找到王教授。王教授仔细为患儿诊查过之后,再看了看病历和以前的处方。“这个方子很对啊,小孩子腹泻也是脾胃虚弱引起的啊!”
“那为什么服药后仍然不见好呢?连吃的药都拉出来了。”家长不解地问。
“小孩子胃肠道很娇嫩,加上长期腹泻,对药物的吸收很差。中药内服,增加了胃肠的负担,难以起效……”
“那咋办呢?”家长急切的问。
“你就用这个原方,每天煎两付药的量,然后用来给小朋友泡泡脚。小孩子皮肤薄,通过皮肤可以吸收一部分药物,直接进入血液,不增加胃肠负担,又能起到治病的作用。”
家长半信半疑。王教授说“放心吧,这个办法我用了很多年了,效果很好,不用担心。”
而目睹这一切的我更是长了见识。几年后,我用王教授的办法治疗小儿腹泻,无不显效,更加深了我对王教授的佩服。
我在天南地北的跑着的同时,从不忘带着执业药师考试的复习资料。无论多么忙,我每天都抽时间温习教材,甚至在火车上我捧着书在看。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我成功地为公司拿到新药的生产批件时,我也通过了中药执业药师考试,获得了执业药师证。下一步该考执业医师证,而我在药厂上班,无法取得报名资格,我该怎么办…….
 
第十七章:下海
由枯燥积累而成的乐趣才是真正的乐趣!由埋头为基础的抬头才是真正的抬头!
获得了执业中药师证书后,凭借我的社会关系和目前合理合法的条件,申办药房是很容易的事情。我打电话回家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还是那句话“三十岁之前别想着自己干,你要学的还很多!目前医师资格证还没考到,纵然你的药房开业顶个屁用,谁来坐诊?可以考虑下海,借用药师身份到医院上班,然后找机会考取医师证……”
关键时候,父亲总能将我浮躁的心静下来,是啊!父亲说的没错,我开办国医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我当中医,为患者解除病痛的理想,光开个药店,再请人坐诊,与我的理想大相径庭。我还是得先考医师证!
我决定辞职,从药师做起。公司领导非常不理解,他们正准备将我升职而我却要离开。但我心意已决。好在新婚的妻子理解并支持我的决定。于是我离开了工作三年的城市,离开了心爱的妻子,独自一人闯荡上海,这个现代化的大都市……
在上海的高中同学崔浩热情为我接风,酒桌上听了我的打算,高兴地告诉我,第二天虹桥人才交流市场正好有医药行业的招聘会。
“看来我的运气还不错!”我笑着说。
“也不看看你是谁的同学!来来!祝你旗开得胜”他笑道。
我的运气还真不错,正如网上报道的一样,上海正好缺大量的执业药师,尤其是急缺执业中药师,招聘会上,有三家医院、十几个药房都在招执业中药师,我选择了一家小型的私立医院,我的医学背景加上几年的新药研发经验和参与药厂GMP认证的经历让我轻轻松松的争取到了中药房主管的职位。工作也非常轻松,主要是负责药材的验收入库、养护和一些日常的管理工作。
医院中医门诊就在中药房隔壁,有两个专家轮流坐诊,每天也就十来个病人,大多是老病号,也许是医院知名度不高,医院经营处在一种不稳定状况,熟悉了药房的所有工作后,没事时我总爱到隔壁的中医诊断室看看,看看上海中医的用药思路和特点。
上海的中医处方相对其他城市而言,用量有些偏小,比如砂仁用量3—5克、黄芪8—10克、当归5—8克、甘草3—5克……慢性病每次开药,每次一般是十剂,有些患者效果很好,有些则效果一般,也许是专家年纪大了,用药小心了些。而药房抓药的则说这都是太平剂量,反正即使治不好也吃不死人。专家总认为我们只是些略懂中药的毛头小伙,根本不把我们放在眼里,时常以专家自居,也许上海人排外思想太重吧!我私下认为。
一次机会,改变了专家对我的看法:
患者,女性,50来岁,头胀痛跳痛2月,伴目赤,心烦,血压160/95mmhg,专家切完脉,诊断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处以如下处方:
天麻10克 钩藤10克 石决明25克珍珠母25克
白芍15克川芎10克制首乌15克龙胆草5克甘草3克 十剂
患者服用前三剂后,症状明显缓解,服用第四剂开始出现周身不适,服用到第6剂,出现周身疼痛,借用患者的话说,“感觉体内有个东西在串,一会在上,一会在下,有时几个地方同时疼痛。”专家反复切脉,反复看处方,一脸茫然,也不知如何给病人答复。患者平时性情急躁,眼看病没好,反而增加一个新病,拉着专家的衣服说这是医疗事故,眼看事情就要闹大,我急忙站出来说:“别急!来!让我切切脉看看!”
病人很不情愿的坐下来。六脉平和却无神气,似有三分散漫。再看看处方!我一下子明白了……
专家因病人肝肾亏虚、肝阳上亢采取了养肝、镇肝、泻肝、柔肝诸法于一方,药证相符,但由于患者平素性情刚烈,肝气较旺,现在诸法合施,患者肝气欲升被镇之,欲激被泻之,欲躁被柔之。肝为将军之官,对全身气机有统帅作用,现今患者之肝,好比一个统帅三军的将军被镇之压之,导致三军无人统帅,各自为阵,故出现周身不适。想明白这些,我对患者说,医生的处方没有问题,如果有问题,你服用第一剂就会不舒服了,而事实是你自己说服用前三副效果很好,这中间可能是你这几天生了些闷气,气郁在体内,所以感到不适,方中加上一味疏肝的药就可以了!!
“不会这么简单吧?我怀疑是慢性中毒了!”
“这样吧,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先包10克薄荷回家,泡泡茶喝,如果下午不痛了,说明我的看法是正确的。如果还痛,你再来找我们!也就这几个小时,不会延误你的病情!”我诚恳的说。
“那好吧!”病人领着10克薄荷走了!
“薄荷能解决问题吗?”专家疑惑的问我。
“患者性情刚烈,养肝、镇肝、泻肝、柔肝同时运用时反佐一味疏肝之药,则病情好转更快…..”我分析道。
专家一下子明白过来。“看不出啊!小伙子,你对中医的理解还有如此的深度!”
“我自小开始学习中医,大学毕业后因就业困难,自学药学,考取药师,现在正准备考取医师!”
“考医师得报名啊,再过几个月就要报名了,要不要我给院长说说?”
“那好啊!”很高兴专家这时能帮忙。
当天下午,上午的患者来到医院,刚进门就喊“那位小医生呢?”
“哪位小医生?”导医问。
“就是上午让我喝薄荷茶的?”
“那是我们药房的余主管”导医一边回答,一边叫我。
“情况咋样了?”我笑着问道。
“你给我的不会是止痛药吧?”
上海人疑心真重,我心里想,“不是的,难道你喝不出薄荷味道来?”
“是有股子薄荷味!也真是怪,喝了半杯薄荷茶,就不疼了,全身也立即轻松了,大脑也清醒了不少,看来还是你说得对,老头子这两天气了我,所以才发这怪病,上午真是错怪你们了…….”
“那剩下的几副还加薄荷吗?”
“加!加上就不怕生气了!”我开玩笑。病人高兴的走了。
自那以后,专家刘主任经常主动和我打招呼,还帮我办好了医师考试报名的事,我也经常到他的诊断室坐坐,上海话我听不懂,什么阿拉阿拉的,一句也搞不明白,主任就用普通话和我慢慢交谈,有时来了病人,太爷给我学习的机会,切切脉,一同分析病情,也有时候让我开处方,他签字。
一次有个急性巩膜充血的患者前来就诊,刘主任看说这个病不重,但治疗好至少5天时间,而病人说明天下午要主持节目,明天必须要好。刘主任摇摇头,问问我有什么高招。
“桑叶80克,生麻黄5克,煎水1500ml,当茶慢慢服用,明天中午就好了!”我淡淡的说。
“真的?”病人惊奇地问道。
“应该没问题!”小时候我二婶得此病,单用桑叶就治疗好过,只是得两到三天,学了《内经》,明白了“火郁发之”后,在桑叶基础上增加了小剂量麻黄,用了几个病号,效果比原先更好。
刘主任按我说的给病人开了处方,我给病人抓了药。
三天后,病人写来了感谢信,感谢医院中医科门诊及时为患者解除了病苦,而且花的钱又很少!以前还对我有些怀疑的刘主任,主动向医院请示,建议让我每天陪专家坐半天门诊,我的临床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刘主任用药以轻灵见长,并非所谓的太平方。他给我举了个例子,医生看病下药,如同用柴刀劈柴,力量要适当,用小了劈不开,用大了,柴火是劈开了,但地上也被劈了个大坑,用药不能一味追求大剂量,医生靠的是技术吃饭,不是卖药吃饭,只要辩证准确了,一味药三五克也能解决问题,四两拨千斤,用药的目的是激发人体潜在的能量,而不是代替脏腑的功能。比如补肾,40岁以下的患者,用药不可竣补,否则脏腑功能会因为竣补太过反而受到抑制,停药后反而病情加重,用药引导,恢复脏腑功能,让他们相互之间能够协调、相生,正气自然会慢慢恢复……
刘主任的话改变了我对南方中医用药的看法,也改变了我读大学时《中药学》上用量不大的看法,是啊!中医的精髓是辨证施治,只要辩证准确,小剂量也能起到很好效果,如果辩证不准确,盲目大剂量处方,反而损伤人体!几年后的今天,当我用一包小柴胡颗粒治好病人的感冒时,我才深切的体会到,刘主任当年这番语重心长的话意义何等深远。现在对于一些慢性虚劳的患者,我也会采用小剂量调理,慢慢恢复患者脏腑的功能,而不是大剂量用药,暂时替代脏腑功能……
就这样我在这家医院一边当着药房主管,一边陪着专家们坐诊,一边准备我的执业医师考试。一年后,当我在网上查询到我的执业医师考试成绩,我松了一口气,从四岁开始学习中医,到现在29岁,奋斗了二十五年的我,终于得到了国家的认可,成为了一名合法的执业中医师……
我站在上海的外滩上,拿着薄薄的执业医师资格证书,暗下决心,一定要将我的国医馆办起来,我要拥有自己的“同仁堂”……
 
第十八章:创业篇
如果将人生一分为二,前半段人生哲学是不犹豫,后半段人生哲学是不后悔,面对人生,既要有当机立断的决心,更要有不后悔的气魄……
获取执业医师证后,医院领导也看出了我对中医的挚爱和学习中医的天份,决定将安排我到另外一所分院单独坐诊,而且工资也长了很多,面对这些诱惑,我谢谢绝了,为了创办自己的“同仁堂”, 我再一次选择了从头做起,从上海回到了大山深处,我坚信中医的根在基层,而不是在霓虹灯下的都市……
按照早已想好的字号“任之堂”。我顺利在工商局进行备案,然后按照药监局的要求提供申报材料,同时进行门面装修,一切按照计划进行,非常顺利,一个月后便开业了!回想二十多年来所走的中医之路,想想太爷对我的期望,再想想中医的现状,开业前几天,我为我的任之堂写了传:

任之堂传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今吾中华传统之医学,受西方医学之影响,已渐失其本色,迷失其方向,为继承、弘扬传统之医学,使之发出璀璨光芒,于乙酉年之仲夏,创办任之堂大药房,取“任之”乃为弘扬祖国医学之重任尽绵力之意也!
愿吾华夏之医学同胞,勤思黄帝之古训,缅怀神农之艰辛,借“西”以扬“东”,习“古”而博“今”,共为中华传统医学之复兴而奋进……

读着这篇简短的任之堂传,回想这二十多年的求索之路,再看看刚刚成立的任之堂,我感慨万千!7月28日,这个永生难忘的日子,我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同仁堂”——任之堂!!
开业后的一段时间,生意正如我预计的那样,非常不稳定,也十分清淡,每天也就十几个人过来买药,基本没有专门过来看病抓药的。我给自己定下要求,凡是进店买药的,都得让病人服药后有效,形成回头客!于是就出现了病人过来买盒银翘片,我也给病人切切脉,很多时候,病人买药是盲目的,他们也不知道服用什么药合适,通过切脉,不仅告诉他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告诉他们身体还有什么慢性病,应该如何调理,切脉的准确性很多时候让病人吃惊,通过切脉后,再建议给病人服药,往往几块钱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慢慢的,药房成为周围低收入人群的看病中心。
一次有个老爷子过来买止泻药,我切了切脉,脉象洪实有力,我说:“您是不是拉肚子时肛门发热、发烫?”
“是啊!前几天吃了牛肉火锅,太辣了,拉了两天,还不舒服!”
“您不能吃止泻药,得吃三黄片,将体内的热毒清理干净后,就不会拉肚子了!”
“三黄片不是泻药吗?吃后会不会拉得更厉害?”
“不会的!吃了两天就好!”
病人将信将疑地买了盒三黄片走了,第二天逢人就夸我用三黄片治好了他的拉肚子。就这样,老百姓的口碑远远比广告效果好,药房的知名度慢慢传开了,附近的居民都知道药房有个会切脉的年轻中医。开业三个月后的一件事,一下子改变了药房的状况:
那天上午,一对中年夫妇过来就诊。
“听说你切脉有两下子!你看看我老婆是啥病?”男的带着一种不屑的口气说道。
病人坐了下来,通过望诊,患者双手纹路很乱,满脸写着一个大大的“困”字。切脉,左寸沉迟而细,左关郁涩,右尺沉紧,但左手寸脉上鱼际!
“病人应当平素性情急躁,肝胆之气郁涩化火,形成胆火扰心的病机,中焦火重,热扰胸膈,喜食冷饮,冷饮过度,有形成肠道寒湿过重,心与小肠相表里……”我一边切脉一边想。
我说:“长期失眠,伴心烦口苦,喜食冷饮,大便不规律,时干时稀,经期小腹冷痛,月经延迟,色黑成块,双下肢冬天怕冷!”
两口子听我说完直发愣,男的说“你咋知道的?”
“脉象上写着的啊,很清楚!”
“看不出,还真有两下子。实不相瞒,我就是这附近厂里的职工,大家都听说你切脉很准,想过来找你看看,今天我们是打头阵,你将我老婆失眠治疗好了,我帮你宣传!”
“我现在每天晚上服用十片安定片,才能睡上三小时。这几年,中西药吃了不少,有的说是心血不足,有的说是肾阳虚衰,有的说是心虚胆怯,服药几年,也未见好,还从北京买了几千块钱的药,也不管用!你有把握治疗好?”从女的话中可以看出的确吃了不少中药,连中医术语都是一套一套的。
想想病人虽然上热下寒、虚实夹杂,但毕竟年纪尚轻,服药见效也快,我便说“应该没问题!”
“我们上当上怕了,就为这个失眠,花了几万块钱了!这样吧,如果你有把握,你就下药,但我们先不付钱,等见效了再付钱!”男的说,“我就是这厂里的职工,只要有效,我们是不会赖账的,不会跑路的!”
“有意思!看来我得用医术赌上了!”我心里想。看着长期被失眠折磨的患者,想想太爷教给我的行医准则,给不给钱也就算了,治好了也算积德行善,我爽快的答应了。
“三天见效!这三天你不用服任何西药,而且不能喝任何冷饮!”
“酸奶也不能喝吗?”女的问道,“每晚我都喝杯酸奶的!”
“不要喝!”我一边开处方一边回答。
“药放在你这里煎,每天三顿我们过来喝!这样你我都放心!”男的补充道。
“我相信你们,我也相信我的医术,那儿喝都一样!”我以栀子淡豆豉汤、黄连温胆汤合理中汤加减开了三剂。
患者服用第一剂后,反应不明显,但早晨起床时感觉不累了;服完第二剂,晚上能够深睡两小时,服完三剂后,能够入睡四小时,患者感觉是三年来休息最好的一晚上,第四天过来付药费,同时带来了厂里四五个患者,该患者服用十二剂后完全治愈,一年后仍然睡觉很好。
打赌治病的故事在厂里几天就传开了,此后的一个月,厂里每天都有二十多人过来切脉就诊,有患“风湿的、有患肩周炎的、也有腰肌劳损的……
“任之堂”也随着人们的口碑慢慢传遍开来!!
 
第十九章:成长篇
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
太爷说过,切脉要切到一万个人的脉,才会对脉象有整体的感觉,任之堂开办一年后,我统计了一下,开了七千多张处方,加上平时切脉后直接出售成药,应该足足切到了一万个人的脉象了,太爷说的没错,当切到一定人数的脉象后,对脉象的理解自然而然会有深刻的感受。
斜飞脉、反关脉这些临床上不常见的脉象,一年内我遇到了二十几例,脉率一呼一吸,四至为平,而临床上经常干体力劳动的和当兵的患者,脉率常不足四至,一分钟五十多次,也属正常,并非寒证。心动过数的患者,一呼一吸息,五、六至也并非是热证,有时还是寒证。脉长的有的长至肘关节……见多了,就会明白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正常的脉象也有很大的不同,就好像人的肤色也有黑、白、黄,人种不同,肤色自然不同,有的人脉偏浮、有的偏沉、有的稍短、有的稍长,但太爷教的“郁脉”诊病,确是永远不会改变,无论在什么人身上。
有一次来了个四十岁左右的病人,身体魁梧,开着轿车而来,切脉后脉率大约55次左右,六脉平稳,唯左尺沉紧,右寸稍滑。
“沉紧主背痛,亦主腰膝。”膝为筋之府,肝主筋,如果膝关节疼痛,左关当有郁象;如果腰痛,右尺也应当有反应;结合右寸出现滑脉,可以推测为患者背痛,看病人精神状况及指甲颜色,并非寒湿体质,脉率为尺乃正常脉象……想到这些,我便说:“你当兵时背部曾经受过寒,而且当时病情重,这些年调理后,虽然很少复发,但背部总觉沉重……”
我还没讲完,病人大吃一惊,问我怎么知道他当过兵,而且背部曾经受过寒?
我笑了笑。作为中医,当想通一些道理后之后,病人就会认为中医很神奇,连以前干过什么工作?出生时是不是早产都知道,好像神算子似的!这就是中医的魅力!太爷苦心教导我学习脉学,当我切了一万多人的脉象后,再看看《诊脉心法》,我会发现其中的不足,我也尽力去完善它,我会将颈椎病、乳腺增生、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胆结石、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等这些西医诊断的疾病,将这些疾病的脉象总结后记载下来,中医的发展不能排斥西医的诊断技术和诊断结果。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每当我完善一种疾病的脉象,我就会想起当初太爷激励我上大学而不是激励我上卫校的原因,只有深入的学习了西医,才能将中医的发展推向一种高度,一种让西医甚至世人都能接受的高度,我知道这条路还很长,切脉时我会同病人讲,您患的是胆囊炎,按照中医来说是胆火过重,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疾病,了解疾病,解决疾病……
“医生救人,十个治好八九个就很不错了,治不好的情况有很多原因,不能因此而灰心丧气,更不要因治好几例而骄傲自满。医生永远有解不开的难题,如果没有,那首先医生自己就可以永远不死。医生总会不断面临新的疾病,新的困扰,这是自然规律,同时也说明人身奥秘之无穷无尽,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参透,不要放弃困难,要不断总结已取得的经验,为新的问题做准备……”想着太爷的话,结合临床的工作,我深深理解了太爷当年的用心。
有一次,一个老病号介绍一个扁平疣患者过来就诊,我曾经在书上看到过这样的病例,记得案例上用木贼草加香附子煎水洗治愈患者,但我没有试过,看到这个病人的情况,我将木贼草和香附子各称了30克,共五副,让病人回家煎水外洗试试。病人走后我查阅大量资料,发现治疗此病方法很多,但疗效都不肯定。一周后病人过来复诊,还是老样子,我又建议病人服用薏米仁粉,每次15克,每日三次,连用十天。十天后病人过来复诊,病情还是没有好转。难道是没有想通这里面的道理?我安慰病人,是病都有办法治疗,给你使用的方法,有些人是有效的,先回家再观察三天,三天内我给你想个好办法。病人非常信任我,高兴地走了,而我却陷入沉思,西医认为扁平疣是一种病毒性皮肤病,其主要侵犯青少年,中医称"扁瘊",各家说法均不一致,如何是好?下午我正在翻看医书时,一位老汉进来,问我有没有开水,想讨杯水喝,看到外面天气炎热,我给他泡了杯绿茶,见我如此礼遇,老汉不停地道谢谢,一边喝茶,一边问我找啥资料,我说查查治疗扁平疣的资料。
老汉笑了笑,“扁平疣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不是一般的药能搞好的!”我不禁有些诧异,看着老汉满是老茧的手,没想到说的还很在行。
“我学过医,不过是自学的,四十岁以前也是靠给别人看病养家,后来因为没法取得行医证,不让干了,不像你们年轻人,能考上医学院,毕业可以考取行医证,干自己想干的事情……”老汉一边叹息,一边说道。
看到他很渴的样子,茶喝了半杯,我立即给他增上。
“你小伙子心地不错,我教你个方吧,就治疗这扁平疣!”
“你说说看!”
“雄黄是杀病毒很厉害的药物,你将艾叶研成艾绒,加上雄黄细粉混匀后,用火纸卷成艾条状,遇到扁平疣的病号,点燃后用烟熏母疣,熏得发黄发黑就行了,每天熏一次,连用四天,十天左右都会消失掉!”
“这么简单!”
“不相信你试试看?你的茶我也喝完了,该去干活了!”
“你现在没当医生,在干啥呢?”
“扛包,在火车站扛包挣钱糊口啊!”老汉说完就走了,走出门后又返回来对我说,“《医学纲目》这本书很好,你可以看看!”
“学了几十年中医,最后靠扛包糊口……”我叹了口气。
我按照老汉的办法治愈了扁平疣患者,效果的确如老汉所说的,非常神奇,从那次事件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中医的根的确在基层。
随着药房开的时间变长,周围的百姓也都成了朋友,他们也给我讲了很多当地确有疗效的单方、验方,我也在临床中将这些办法应用到病人身上。
“香油滴鼻子治疗各种鼻炎!”这是卖油的告诉我的。
“小红干辣椒30个,白酒半斤,泡一周后,外摩治疗风湿关节痛!”这是卖菜的阿姨说的。
“蝉蜕煎水外洗,治疗小儿因坐湿地出现阴茎肿如气球。”这是一位老爷子告诉我的。
“感冒后出现鼻塞不通,睡觉时戴上帽子出出头汗,鼻塞就好!”这是一位练气功的师傅告诉我的。
“APC泡脚治疗脚气”
“蒲公英和白蒺藜共研粉治疗各种眼疾!”
“伤湿止痛膏贴天突穴治疗各种咽喉部不适!”
“桑白皮煎水洗头,治疗脱发!”
“鸡油外涂治疗油漆过敏!”……
我一边运行中医的辩证论治,一边结合一些单方、验方诊治病人,随着看病人的增多,也有许多从周边县城过来看病的患者,任之堂就这样慢慢的成长起来……
 
第二十章:永远的伤痛
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资产是希望!
在2006年这一年里,我遇到了三个“破产”的家庭……
随着我看病人的增多,有不少老病友就给我介绍新的病人,2006年9月,一个在网络上寻求治疗白血病的当地人被介绍到我这里来,那天上午,天气有些阴冷!
患儿刘娜,女,7岁,因患周身疼痛在当地三甲医院住院检查,确诊为急性白血病,AML-M5a型,做了两次化疗后,病情没有明显缓解,头发开始脱落,周身疼痛,面色恍白……
患儿父亲通过网友介绍找到我,我一边看着化验报告,一边切着脉,血象:白细胞15.2,红细胞3.00;骨髓象显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脉象双侧尺部沉细而软,关部郁涩。患儿双手手心发热,几颗门牙上面呈现细小锯齿状……
看到医院的诊断和西医治疗过程,我想退缩,毕竟活泼可爱的小姑娘是一条生命,而我以前没有治疗过这类疾病,万一……
小孩父亲看出了我的犹豫,“我们以前也不敢到小医院、诊所治疗,但最近有五六个人向我提到过您这儿,医院化疗了几次也不见好转,就帮帮我们吧,这个病是不好治疗,但总不能放弃啊!我们最近也找过不少中医,一听说是白血病,就不给开药了!小孩子很可爱,我们做父母的也不忍心……”还没有说完已经泣不成声。
听着他说的话,我一边想:“西医没有效果,中医难道就该主动退缩?主动放弃?太爷一生看病从来没有退缩过!即使病人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了,家属找到太爷,太爷也会帮忙出出注意!我不能让太爷失望,更不能让我手中让病人绝望!”于是我点点头,再次切脉,白血病既然是骨髓的问题,那我就从肾、从骨来分析下药。
青蒿12克 胡黄连10克 鳖甲15克 秦艽10 地骨皮15 银柴胡10 知母10生地榆10 人参8克 白术10克 黄芪15克 防风10克 当归8克 生甘草8克
我以清骨散为基础方开了十五天的药,患儿服药七天后,身体疼痛大为缓解,服完十五副,复查血常规,白细胞、红细胞均转为正常!我有些惊喜,看来思路没错,患儿食欲较差,复诊时我加上健脾开胃的药物,就这样以清骨散加减,根据脉象调整处方,十五天一个疗程,十五天复查一次结果,三个月后,所有化验室结果均正常。
家长非常满意目前的疗效,以为患儿已经康复。于是将医院与该患儿同时确诊的另外两名白血病患儿介绍过来,这两位患儿因化疗副作用太大,效果不理想,听说刘娜效果不错,也要求服用清骨散加减的汤药,看着三个可爱的小孩一天天恢复,我梦中也会向上帝祈祷,希望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起来!
白血病患儿的抵抗力很差,从脉象来看,肺气严重不足,我一直希望处方中加上玉屏风散能提高抵抗力,但还是不理想,三个月后,体质最差的那个女孩,因感冒继而并发肺炎,中药停止服用,抗生素治疗,十天后病情立即加重,医院建议患者做化疗,从感冒开始不到两月就走了……
每当我想起这个小女孩,我都非常内疚,中医为什不能很快恢复她的抵抗力,如果抵抗力强点,那感冒就不会发展到肺炎……
剩下的两个患儿,一个到北京治疗去了,而刘娜继续在我这里治疗,治疗肾和骨髓的同时,我开始着手从脾胃来调理,土能生金,我相信通过调理脾胃功能,肺气会充足起来,半年后患儿体质明显增加,饮食也很好,开始正常上学了,但每天喝上三碗中药,患儿很难接受,家长问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我也是第一次治疗白血病,建议家长将目前的检查结果拿给医院专家分析分析,也许中西药结合会有更好的结果。专家看后说如果这个结果能保持三年,应该就没事了!
“吃三年的中药也没啥事,关键是小家伙喝不下去了,咋办?”家长着急的问我。
“可以考虑做成丸药,这样服用方便些,但效果不好保证了!”我沉思后提出我的建议。
“现在结果已经是正常了,就吃吃丸药看看再说吧,每天喝药实在是很艰难!”患儿父亲的话我也不好反驳,毕竟已经喝了半年的汤药了。我只好按照脉象,结合半年来的治疗心得开了配制丸药的处方,患儿开始服用丸药。
2007年8月,通过近一年的跟踪治疗,患儿的情况让我深感欣慰,这一年来,除了两次感冒时血常规结果异常外,其他十几次结果均正常,患儿父母也很高兴,毕竟这一年来的治疗,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就在大家都放松警惕的时候,患儿右臂上长了个包块,到医院治疗,医院穿刺后确诊为炎性包块,但打了一周的抗生素没能起效,接着颈部出现多个淋巴结肿大,随即进行骨髓穿刺,结果考虑为:白血病复发象。想想这一年来的努力,听到去北京治疗患儿几月前去世的消息,刘娜的父母一下子承受不了。最终放弃了,放弃了化疗,也放弃中药治疗,也许一年的努力让他们看到了绝望!
想想这一年去世的三个患儿,“白血病!”这三个字成了我永远的心结!
我保存着所有的治疗记录,一边总结,一边分析,治疗的全过程究竟除了什么错?为什么中药就无法彻底治愈白血病!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每当我对学习松懈的时候,我常常提醒自己,中医还有太多太多的责任和挑战,还有不少象白血病这样的顶峰需要去征服。
时间又过了半年,刘娜父亲打电话告诉我,她妻子给他又生了个双胞胎,同时感谢我陪他们走过了最困难的一年,听着他如释重负的声音,我道去真诚的祝福,愿他们一家永远—平安!
雄黄是杀病毒很厉害的药物,你将艾叶研成艾绒,加上雄黄细粉混匀后,用火纸卷成艾条状,遇到扁平疣的病号,点燃后用烟熏母疣,熏得发黄发黑就行了,每天熏一次,连用四天,十天左右都会消失掉!”
“香油滴鼻子治疗各种鼻炎!”这是卖油的告诉我的。
“小红干辣椒30个,白酒半斤,泡一周后,外摩治疗风湿关节痛!”这是卖菜的阿姨说的。
“蝉蜕煎水外洗,治疗小儿因坐湿地出现阴茎肿如气球。”这是一位老爷子告诉我的。
“感冒后出现鼻塞不通,睡觉时戴上帽子出出头汗,鼻塞就好!”这是一位练气功的师傅告诉我的。
“APC泡脚治疗脚气”
“蒲公英和白蒺藜共研粉治疗各种眼疾!”
“伤湿止痛膏贴天突穴治疗各种咽喉部不适!”
“桑白皮煎水洗头,治疗脱发!”
“鸡油外涂治疗油漆过敏!”

这些偏方,我都收藏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