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五痹证治篡要

杏林一脉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6
帖子
2827
获得点赞
24
声望
38
五痹证治篡要
现代风湿病学包括病种较广,临床表现亦十分复杂,常给中医的辨证施治带来较大的困难。然能根据《内经》五痹进行临床辨证施治,则能篡其要也。现将五痹证治简介如下。

五痹之病名起源《内经》,即皮痹、肌痹、筋痹、脉别、骨痹。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完善,其在病因病机、理、法、方、药其全,能掌握其证治,在临床治疗常见风湿病将十分有宜。

五痹概论

一、五痹病因:
1、内因是五痹发病的先决条件:“厥阴有余病阴痹……少阴有余痹皮痹隐轸……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阳明有余病骨痹身重……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

2、外因风、寒、湿、热内侵是发病的必要因素:《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所以痹者,各以其时重感其邪风寒湿气也……五痹为何?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3、禀赋不同决定其临床表现类型:《素问·痹论》云: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病多汗而濡者此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其相感,其多汗而濡也”。其临床表现为寒痹、热痹多与体质因素有关,大凡阳虚者感邪后多演变为寒痹,阳气胜者感邪后多从热化表现为热痹。

二、五痹病机:
《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或痛、或不痛、或痛久者,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何故也,……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不仁”。“痹在于骨者则重,在脉者则血美国而不流,在于筋者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

“营气盛者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

总之五痹的发病多因风寒湿三气侵袭,导致血脉痹阻,经脉不畅是其病机关键,久痹不愈则多导至气血亏虚,肌肤、筋骨、经脉失养为其基本的病理变化。

三、五痹转归:
1感邪部位的不同决定病程的长短:
“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痹,其时有死者,或通久者,或易已者,其何故也”……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痛久,其留于皮肤间者易已”(《素问·痹论》)。
外邪感邪性质与部位的不同,常决定其病的发展病程。

2、五痹不已,常发展为脏痹:
“五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脏”,形成心痹、肝痹、肺痹、肾痹、脾痹。其入脏者,预后差,“痹有死者……其入脏者死”。
“内舍于五脏六府,何气使然也……五脏皆有合,病久不去者,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素问·痹论》)。
五痹不已,可内传脏腑,引起脏腑病变。

四、五痹的临床基本表现:
1、皮痹:历代医家对皮痹描述的症状有:“在于皮则寒”、“血凝于肤者为痹”、“皮肤顽厚”、“皮肤无所知”、“遍身黑色,肌肤麻木,皮肤粗涩”、“搔之如皮肤隔衣”。其基本表现为:皮肤寒冷、肿胀、发黑、皮肤感觉迟顿、麻木。与现代医学之硬皮病、皮肌炎等临床表现相似。

皮痹不已,可内舍于肺,“肺痹者,烦满喘而呕”。系统性硬皮病累及于肺者,可发生肺广泛性纤维化及囊性病变,以致肺功能不全,出现功能不全,出现呼吸困难、胸膈胀满、喘促不已。与之相似。

2、肌痹:历代医家对肌痹描述的症状有:“肌肤尽痛”、“在于肉则不仁”、“四肢缓而不收持”、“体淫淫如鼠走其身上”、“汗出,四肢痿弱,皮肤麻木不仁,精神昏塞”。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肌肉疼痛、顽麻不仁、四肢痿软或手足不遂。与现代医学的多发性肌炎、、风湿性肌痛、皮肌炎相似。肌痹不已,内舍于脾,“脾痹者,四肢懈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伴有咽喉或食管的肌肉病变相类似。

3、脉痹:历代医家对脉痹描述的症状有:“血凝而不流”、“令人痿黄”、“其脉左寸口结而不流行,或如断绝者是也”。与现代医学之动脉炎无脉症临床表现相似。
脉痹不已,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是气而喘, 干善噫,厥气上则恐”。与无脉症引起的急性心功能衰竭表现相似。

4、筋痹:历代医家对筋痹描述的症状有:“在于筋则屈不伸”、“筋挛节痛,不可以行”、“肝脉……微涩为 挛筋痹”、“筋挛缩,腰背不可伸、强直苦痛”、“脚手拘挛、伸动缩急”。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筋急挛痛,腰背强直,步履坚难。多与现代医学中的神经炎、肌炎、筋膜炎、腱鞘炎等病症相似。
筋痹不已,内舍于肝,“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怀”。

5、骨痹:历代医家对骨痹描述的症状有“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挛节”、举节不用而疼、汗注烦心”,“卷肉缩筋,肘胁不得伸”、“在口脉沉而弱……历节黄汗出”、“疼痛如掣”、“诸肢节肿痛、脚肿如脱”、“四肢挛急、关节肿痛”。与现代医学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的临床表现相似。
骨痹不已,内舍于肾,“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与关节病后期,关节强直的临床表现相类似。
 
1、皮痹:
病位在皮,内应于肺,患者多为阳虚体质,复感风寒邪而发病,其基本表现为:皮肤寒冷、肿胀、发黑、皮肤感觉迟顿、麻木,治疗要点初发多表现为阳虚寒凝,治宜温肺散寒、活血通络;中期多表现为痰瘀痹阻,治宜化瘀祛痰(尤其要祛皮里膜外之痰);后期多表现为气血亏虚或脾肾两虚,治宜扶正为主,佐以化瘀涤痰、祛瘀生新。

(1)卫阳不足风寒阻络
主证-皮肤肿胀,颜色苍白,四肢不温,畏寒不适(临床多表现为雷诺氏现象),项背不舒,常伴肌肉、关节疼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则-温阳散寒,化瘀通络
方药-阳和汤加减
麻黄10克 桂枝10克 细辛3克 熟地10克 当归15克 白芥子10克 仙茅10克 仙灵脾10克 五加皮10克 丝瓜络10克

(2)痰湿阻络
主证-皮肤肿胀,紧胀变厚,按之较硬,皱纹消失,伴头身沉重,转侧不利,纳差,或大便不调,舌质淡,脉弦滑或沉缓。
治则-化痰除湿,活血通络
方药-外台茯苓饮加减
陈皮10克 半夏10克 茯苓10克 当归15克 地龙10克山甲10克川芎10克 白吉利10克 仙茅10克 仙灵脾10克

(3)气虚血瘀
主证-皮肤板硬,肌肉痿缩,肌肤甲错,皮色黑竭,伴目干、口干、形体消瘦,舌质瘦薄,或有瘀斑,苔少,脉沉细。
治则-益气养血,化瘀生新
方药-当归补血汤加减送服大黄蔗虫丸
黄芪15克 当归10克 丹参15克 田三七3克(冲) 阿胶10克(烊化) 鹿角胶10(烊化)刺胃皮10克 枸15克
大黄蔗虫丸3克,3次/日。

(4)脾肾阳虚
主证-皮肤发硬紧张,形如腊样,皮色黑褐,四肢不温,伴腰膝冷痛,足跟酸痛,肌肉痿缩,头晕耳鸣,纳谷不香,阳痿,月经不调,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沉缓。
治则-温补脾肾,活血化瘀
方药-脾肾双补丸加减
黄芪15克 党参15克 当归15克 白术10克 陈皮6克 仙茅10克 仙灵脾10克 熟地15克 菟丝子15克 白芥子10克 山甲10克 刺胃皮10克
 
2、肌痹:
其病位在肌、皮,内应于肝,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肌肉疼痛、顽麻不仁、四肢痿软或手足不遂。其早期多实;为风、寒、湿、热侵犯经络,或为寒湿,或为湿热;中期多为虚实相兼,实者为瘀,虚者或为脾胃亏虚,或为肝肾不足;晚期多表现 为脾胃气血亏虚或肝肾精血不足。早期治疗以祛邪为者,宜祛风、散寒、祛湿、清热佐以通络止通;中期宜攻补兼施,活血通脉配合补益气血或补益肝肾;晚期多以扶这为主,重在补益气血或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1)、寒湿痹阻
主证-肌肉酸痛、肢体困重、肌肤麻木不仁、皮损暗红、四肢不温、肢体乏力、伴关节冷痛、形寒畏冷,阴雨天病情加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或濡缓。
治则-祛湿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桂枝附子汤加减
桂枝10克 附子10克 生姜9克 甘草10克 大枣10枚 片姜黄10克 木瓜10克 蚕砂10克 薏米20克

(2)、湿热痹阻
主证--肌肉酸痛、肿胀、肢体困重、肌肤麻木不仁,身热不扬、汗出粘滞、脘痞不饥、食欲不振、大便不调,或伴关节红肿疼痛,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则-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方药-宣痹汤加减
防己10克 杏仁10克 连翘10克 滑石10克薏米30克 半夏10 克 蚕砂10克 赤小豆15克 片姜黄10克 木瓜10克

(3)热毒壅盛
主证--肌肉疼痛、扪之不得、可见全身皮肤散在性红斑、眼睑和面部尤甚,伴高热口渴,心烦不安,大便秘、小便黄,舌质红,苔黄干,脉洪数。
治则-清热凉血,化瘀止痛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加减
生石膏60克(先煎) 知母15克 粳米15克 生甘草10克 桂枝10克 地龙15克 生地20克 丹皮10克 赤芍15克 水牛角120克(先煎) 银花滕20克

(4)正虚邪实
主证-肌肉酸软无力、四肢不温,伴腰膝冷痛,足跟酸痛,肌肉痿缩,头晕耳鸣,纳谷不香,阳痿,月经不调,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沉缓。
方药-脾肾双补丸加减
黄芪15克 党参15克 当归15克 白术10克 陈皮6克 仙茅10克 仙灵脾10克 熟地15克 菟丝子15克 白芥子10克 山甲10克 鹿角胶10(烊化冲)
 
3、脉痹:
病位在血脉,内应于心,其临床主要表现是脉搏减弱或消失,及相应不位出现供血不良的临床表现。活血化瘀通脉为不移之治法,结合辨证或参以散寒,或佐以剔痰,或辅以凉血解毒,新病以祛邪为要,久则气血亏虚,又当攻补并用,补益气血与化瘀通脉双管齐下。

(1) 寒凝血瘀
主证-脉搏消失或减弱,患肢肢端不温,形寒畏冷,肢体麻木冷痛,遇寒加重,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治则--温经散寒,活血通脉
方药--阳和汤加减
麻黄10克 熟地20克 鹿角胶10克 桂枝10克 田三七3克冲炮姜6克 活血藤15克 鸡血藤15克 细辛3克 白芥子10克 仙茅10克 仙灵脾10克

(2) 痰凝血瘀
主证-脉搏减弱或消失,肢端疼痛,抬臂无力或行走不稳,伴肢 体困重,脘痞少食,舌质淡胖,苔白腻。
治则-化痰剔瘀,活血通脉
方药-指迷茯苓丸加减
云茯苓10克 风化硝10克冲 白芥子10克 枳壳10克 半夏10克 竹沥10克 当归10克 丹参10克 鸡血藤15克 活血藤15克

(3) 热毒血瘀
主证-脉搏减弱或消失,患肢皮色紫暗潮红相兼,扪之灼热,不得 行走,伴全身发热,关节肿痛或有结节性红斑,口干,便秘, 小便黄,舌红,苔黄或紫降,脉数。
治则-清热解毒,化瘀通脉
方药-四妙勇安加减
金银花30克 银花藤15克 玄参60克 生地黄15克 丹皮10克 赤芍15克 木通10克 鸡血藤15克 活血藤15克 丹参20克 郁金10克

(4)气血两虚
主证-脉博减弱或消失,患肢麻木不仁,肌体消瘦,倦怠乏力,纳差,头晕心悸,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补气益血,化瘀通脉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黄芪60克 桂枝10克 炒白芍15克 生姜9克 大枣10克 小红参6克 当归20克 丹参15克 鸡血藤15克 活血藤15克
 
4筋痹:
病位在筋膜、肌筋,内应于肝,筋急挛痛,腰背强直,步履坚难。初期多为寒湿或湿热外感, 渐发展为痰瘀互结、血脉痹阻,终至肝肾亏虚,筋骨不健。早期治宜祛湿散寒或清热利湿,通络舒筋;中期治当化痰祛 瘀,活血通脉;后期宜补益肝肾,强筋健骨。

(1)寒湿痹阻
主证-关节拘挛,伸屈不利,肌肉酸痛,阴雨天加重,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或沉细。
治则-散寒祛湿,舒筋通络
方药-独活散加减
羌独活各10克 川乌10克 薏米30克 木瓜10克 蚕砂10克 伸筋草10克 桂枝10克 片姜黄10克 防风10克 防己10克

(2)湿热阻络
主证-关节拘挛,活动不利或沿经脉走向出现肌肉酸痛,活动加重,或关节红肿,伴头身困重,脘痞不饥,汗出粘滞,口苦,面色灰垢,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方药-四妙散加减
苍术10克 黄柏10克 牛膝15克 蚕砂10克 木瓜10克 薏米30克 土茯苓10克 赤芍药30克 甘草6克

(3)痰凝血瘀
主证-肌筋痛疼痛多沿肌筋走向分布,活动则加重,常沿肌筋分布区域出现肌筋肿胀,压之可有碾发音。舌质暗或有瘀斑,脉沉涩。
治则-化痰剔瘀,舒筋通络
方药-方药-龙虎丹加减
五灵脂10克 白僵蚕10克 乌梢蛇10克 地龙10克 白芥子10克桃仁10克 黄芪10克 云苓10克 白术10克 当归15克 伸筋 草15克

(4) 肝肾亏虚
主证-筋痹日久,反复发作,疼痛隐隐,筋屈不利,肌肉消痿,行走无力,伴腰酸膝软,头晕耳鸣,舌淡苔少,脉沉细无力。
治则-补益肝肾,强筋健骨
方药-大补元煎加减
人参6克 熟地20克 山药15克 山萸肉15克 枸己10克 桑寄生15克 杜仲10克 怀牛膝30克 当归10克 丹参20克炙甘草 10克
 
5骨痹:
病位在骨与关节,内应于肾。主要临床表现有: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挛节”、举节不用而疼、汗注烦心”,“卷肉缩筋,肘胁不得伸”、“寸口脉沉而弱……历节黄汗出”、“疼痛如掣”、“诸肢节肿痛、脚肿如脱”、“四肢挛急、关节肿痛”,初期多为风寒湿热之邪外侵,中期主要表现为痰瘀互结,后期主要为肝肾亏虚,脉络痹阻。治疗初发以祛风除湿或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中期以活血化瘀,剔痰通络;后期 宜攻补兼施。

1.寒湿痹阻
主证-关节疼痛重着,遇寒尤甚,屈伸不利,或伴恶风汗出,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则-散寒祛湿,通络止痛
方药---乌头汤加减
炙川草各乌6克 炙麻黄10克 川桂枝10克 北细辛3克 羌独活各10克 当归10克 防风10克 片姜黄10克 川牛膝10克 蚕砂10克

2.湿热痹阻
主证-关节红肿热痛,夜间尤甚,扪之灼热,口苦,脘痞纳呆,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则-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方药-宣痹汤加减
防己10克 杏仁10克 连翘10克 滑石10克薏米30克 半夏10 克 蚕砂10克 赤小豆15克 片姜黄10克 木瓜10克

3.痰瘀阻络
主证-关节肿胀变形,屈伸不利,或痛难忍受,皮下可见小结节,舌质紫暗或舌下脉络瘀阻,苔白腻,脉弦滑。
治则-活血化瘀 ,剔痰通络
方药-龙虎丹加减
五灵脂10克 白僵蚕10克 乌梢蛇10克 地龙10克 白芥子10克桃仁10克 黄芪10克 云苓10克 白术10克 当归15克

4.肾虚瘀阻
主证-骨节肿大,僵直,难以屈伸,身体羸瘦,肌肉萎缩,步行艰难,腰酸膝软,甚则卧床不起,舌质淡,萄白,脉沉细弱。
治则-补肾壮骨,搜痰剔瘀
方药-朱氏益肾蠲痹丸加减
生熟地各10克 炙蜂房10克 炙别虫10克 炙蜣螂10克 炙全蝎6克 炙僵蚕10克 当归10克 骨碎补10克 仙灵脾10克鹿角胶10克冲 鹿衔草10克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