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伤寒论》太阳病

涂医生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21/09/02
帖子
1617
获得点赞
252
声望
83
所在地
江西省南昌市莲塘镇
《伤寒论》原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整段原文有三句,第一句阐述症状和自然转归是自愈,不需要用药治疗。第二句是论述为什么不治疗,等待其自愈。第三句论述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的情况。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病人恶寒发热已经八九天,现在就像疟疾那样,一阵恶寒又一阵发热,交替出现而且交替频率比疟疾更高,一天可以发生二三次交替。发热重而恶寒轻。脉搏微而缓。这是可以自然痊愈的表现,不需要用药治疗,等待自愈就可以了。在一天之内二三次恶寒发热交替,这提示病人的阴气还是充足的,为什么呢,因为很短时间的休养生息就可以恢复阴气。发热重,恶寒轻,提示病人阳气强而阴气不弱,只是由于邪气太强盛,尚不足以一鼓作气发热到清除邪气,故而频繁恶寒发热交替,几个回合战斗才能清除邪气。假如发热轻而恶寒重,那么必为浮紧脉,这是麻黄汤证,需要使用麻黄汤助阳气,给卫气加一把力才能出汗退热而痊愈。病人发热重而恶寒轻,脉微而缓(不紧),不需要用药治疗,可以自然痊愈。脉微而不紧,病人不呕吐,小便清长,提示病人已经邪气不重,强弩之末了。为什么呢?假如脉微是因为邪盛正虚导致的,病人必有里虚症状,譬如频繁呕吐,小便短少,气促,神志不清等。这些都没有,只是脉微,这是邪去而正气有疲态,不需要用药,也不好用药。“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这句话是进一步论述为什么不用药。脉微,提示病人正气虚。恶寒,提示病人阳气虚。综合起来是阴阳俱虚弱,不好用药。由于病人的重要器官功能都是正常的,里气不虚,提示邪气实际上已经清除了,只是正气没有回复而已,等待正气恢复就可以了。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假如病人“面色反有热色”,这是不能自愈的情况,需要使用桂枝麻黄各半汤继续发汗。“面色反有热色”是什么意思呢,病人脉微而缓,不呕吐,小便清长,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前面说的邪气已除,而面色必无热色。另一种是面色有热色,证明邪气还没有除,而阴阳俱虚弱,不足以自然清除邪气,需要使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助一把力。面无热色,指的是面色偏白,因为阳虚的缘故。面有热色,指面色偏红,证明还有邪气。

总结一下,这段原文其实是告诉大家,如何根据症状判断正气与邪气的对比关系,阴气与阳气的对比关系,从而判断疾病的转归。发热重而恶寒轻,提示病人阳气强而阴气也不弱。假如阴气弱,就不会有恶寒。假如阳气弱,就不会发热重。假如邪气重,就会脉数急,而不是脉缓。假如正气强,就不会脉微。所以,病人的情况是,正与邪频繁交锋,“一日二三度发”,邪气已经清除了,正气也疲惫了,但是重要器官功能都是正常的,里气没有受损,只是疲惫于表而已。
 
《伤寒论》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这种情况是病人平常阳气不足,阴气没有问题,缺乏锻炼的人吧,他遭受邪气侵袭,医生给他使用麻黄汤发汗,于是出汗不止的情况。

由于阴气没有问题,因此邪在表而为伤寒。麻黄汤发汗,阳虚者不任发汗,导致“遂漏不止”,阳气大虚,全身肌肉僵硬,四肢不能灵活运动。怕冷,小便少,这都是里阳虚弱的症状。其实只要使用附子之类温里阳药即可,不必使用桂枝加附子汤,因为其白芍并不合适。等待阳气恢复再看情况。
 
《伤寒论》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本为两条,合并为一条更便于理解。

说太阳病,提示病人没有里热证,重要器官功能都是正常的。只是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症状。头痛是太阳病的症状,但是并非必有症状。恶风表示为轻度恶寒,属于太阳病的症状。发热与汗出相并存,但是由于有恶寒症状,提示发热与出汗不是同时发生,而是先恶寒,再发热,再出汗退热。可以反复交替出现。这是表虚证,桂枝汤证。

病人是恶风,即轻度恶寒,不是重度恶寒,这可以有头项痛腰脊强,但是不至于“强几几”。病人只是轻度恶寒,却强背强几几。既然强背强几,恶寒很重的样子,却又有出汗,病人只是诉说轻度恶寒。于是就使用“反”字。重度恶寒可以项背强几几的,而病人显然不是这种情况。重度恶寒不该有出汗,应该是麻黄汤证。轻度恶寒不该有项背强几几,应该是桂枝汤证。病人是桂枝加葛根汤证。仍用桂枝汤解肌,加葛根专门针对项背强几。
 
《伤寒论》原文: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古人把人体的免疫系统区分为四道防线,从表到里依次为:卫分、气分、营分和血分。卫分又区分为两道防线:不妨称之为皮分和肌分。麻黄汤证邪在皮分,桂枝汤证邪在肌分。所以,桂枝汤本来是“解肌”的。原文告诉我们,千万不要把皮分与肌分搞反了。

什么是皮分呢?病人脉浮紧,恶寒发热而不能出汗。这种情况千万不要使用桂枝汤,而应该使用麻黄汤。为什么不能使用桂枝汤呢,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它有白芍。白芍酸寒,会雪上加霜。桂枝汤去白芍呢,当然可以使用,就是未必能够胜任。

什么是肌分呢?恶寒发热而有汗出,脉不紧。这是桂枝汤证,不可以使用麻黄汤。

应该掌握一个原则:无汗者用麻黄汤,有汗者用桂枝汤。常需识此,勿令误也。
 
《伤寒论》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这里的关键是搞清楚“脉促胸满”提示什么情况。脉促和胸满都是里阳虚弱的表现。太阳病本来是不牵涉到里气的,由于不当使用苦寒泻下法,导致里阳虚弱,而表邪未除。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很好理解了,白芍酸寒,雪上加霜。桂枝汤是针对表虚的,前提是没有里寒。这里有里寒,必须去除白芍。

另外,这种情况,如果病人还有恶寒,则不仅需要去白芍,还需要另加温里药,譬如附子。

微恶寒者需加附子,明显恶寒者当然更加需要加附子啦。
 
《伤寒论》原文:
1)(太阳病),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2)(太阳病),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这两条对照理解。
太阳病,恶寒、发热、汗出、脉浮缓,使用桂枝汤解肌,而大汗出,脉洪大。脉洪大提示邪气未除,需要继续用药。脉洪大提示阳气强,并不表示邪入气分。邪仍在肌分,所以还需要使用桂枝汤。如果大汗出,脉洪大,而且出现烦躁不安,口渴而饮水不能解除口渴,这才提示邪气入于气分。为什么呢,因为口渴而饮水不能解除,提示阴气大亏,唾液腺不能分泌唾液。超过了桂枝汤证的营弱范围。烦躁不安更加提示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阴气大虚无疑问。邪入气分且口渴严重,阴虚津亏显著,邪气强盛。邪气强盛需要白虎汤,阴虚津亏显著则需要加人参。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汤的主要作用在于清除气分的邪气。桂枝汤的主要作用是清除肌分的邪气。麻黄汤的主要作用是清除皮分的邪气。

需要强调一下,脉洪大不表示邪入气分,只表示邪气强盛,而且人体的阳气强盛。烦躁不安,口渴不解才表示邪入气分。邪之所以入气分,是因为阴气大虚,免疫系统第一道防线失守。如果再用桂枝生姜之类的辛温助阳药,势必导致阴气更虚弱。此时必须彻底转变战略方针。卫分的战略方针是增强卫气,气分的战略方针是清火而保护阴气。前者是炮弹够用,可以加强火力。后者是炮弹不够用了,必须停火修整。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