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伤寒金匮 《伤寒论》学习:伤寒、役病、温病和暑病

涂医生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21/09/02
帖子
1449
获得点赞
233
声望
63
所在地
江西省南昌市莲塘镇
《伤寒论》学习:伤寒、役病、温病与暑病

【原文】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学习理解】
这段原文指出了如下几个疾病的名称:伤寒、时行、温病和暑病。时行,可以改称为役病。还有“温热病”。这里说的温热病,泛指温病和暑病。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指出伤寒乃是人体遭受严厉的寒气袭击而发生的疾病。它不同于中风、温病、暑病和时行役病。其它这几类疾病都未必发生于严寒袭击,唯有伤寒必为严寒袭击所致。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春季和夏季都不会或者不容易发生伤寒,因为正常的时候并不严寒。如果发生异常气候变化,气候寒冷,那也是导致很多人发病,这不是伤寒,而是时行役病。只有引起伤寒的严厉寒气对人体的杀伤力最大。伤寒不是时行役病,不会爆发流行,只会散发。因为一般来说不会许多人同时暴露于严寒。
“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冬季暴露于严厉的寒气,当即引起发病的称为伤寒。不当即发病的,“寒毒“就会潜藏于“肌肤之间”。寒毒,指严厉寒气袭击人体而导致人体发病的邪气。该邪气不管是细菌还是病毒还是什么东西,反正它侵袭人体需要依靠严厉的寒气,所以称为寒毒。寒毒邪气潜藏于肌肤之间,肌肤之间指疏松结缔组织。到春季引起发病的称为温病,到夏季发病的称为暑病。温病与暑病的区别在于,暑病的热比温病的热更严重。什么是热?热指病人发热并恶热,口渴、自汗出,烦躁不安的热证。温病也有热证,但是暑病的热证更严重。热证的特点是消耗阴精,从而摧毁人体的体质,使疾病恶化。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 温病和暑病也是散发的,并不是时行役病。
“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时行役病是异常气候变化引起的,很多人同时发病的,大家的病证都差不多的疾病。
 
引起伤寒的邪气称为寒毒。需要搞清楚的是,寒毒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某种致病微生物,致病微生物可能只是寒毒的一个方面而已,病人的体质是另一个方面。伤寒是散发的,不是时行的,这就提示寒毒不是致病微生物一个方面,而与人体的体质有密切关系。致病微生物感染人体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人体遭受严厉的寒气袭击,另一个是平常人体的体质被削弱了。致病微生物之所以在非严寒时不能侵袭人体,是因为人体在通常情况下下对该微生物有足够强大的免疫力。所以它不是新产生的,而是长时间存在并与人体密切接触的。当人体遭受严厉的寒气袭击,免疫力被严厉地抑制了,致病微生物才可以乘机侵入而得到复制繁殖。如果病人在不长的时间内脱离严寒,免疫力会恢复,也可以及时把已经复制增殖的致病微生物清除,于是要么不发病,要么疾病很快自然痊愈。只有那些平常体质被破坏了,免疫力本来就降低了的人,才会患伤寒。什么人会体质被破坏而容易患伤寒呢,这里指出了,即“辛苦之人”,平常承受辛苦劳役,肾精亏虚的人。
 
辛苦之人,一年四季得不到保养,夏季肾精被消耗,冬季不能补回来,于是就容易患伤寒。如果冬季患伤寒不严重,病人不知道自己患过伤寒,那么寒毒也会潜藏于肌肤之间,到春季和夏季发生温病和暑病。譬如结核病,结核杆菌就会潜藏于巨噬细胞之内,巨噬细胞不是藏于肌肤之间的么。
 
伤寒是一类传染病,只是它的传染性不是很强而已。寒毒(致病微生物)长期与人类接触,于是人类对它有很强的特异性免疫力。一般情况下不会引起疾病。只有少数体质因各种原因遭受破坏的人,免疫力降低了才可以得病。人体感染寒毒后,首先必限制于体表,称为足太阳经脉。毕竟人体对它还是有相当的特异性免疫力的,所以它会留恋于体表。病人的主要症状是恶寒、发热、头项强痛、全身疼痛,主要脉象是阴阳俱浮紧。然后可能传入阳明或少阳。再可能传入三阴。如果不两感于寒,得病后保养得当,疾病是可以自然痊愈的。
 
得伤寒后,人体最要紧的是尽可能保持特异性免疫力。不要再次受寒。因为人体的免疫力与精有关,而精的活力与温度有关。譬如寒冷会抑制酶的活力,会抑制免疫力。病人需要避寒就温。人体自身会调动体温调节系统的功能,令骨骼肌收缩而增加产热,于是病人会头项强痛乃至于寒战。会收缩体表微血管以保持体热,于是脉浮紧。会产生恶寒感觉,于是自觉地避寒就温。这些都是病人不自觉的抗感染反应,使体温升高,各种酶的功能增强,免疫力增强,可以清楚寒毒的。
 
如果病人没有保养好,寒毒长时间不清除,那么就会向深处入侵,进犯阳明,这意味着病人的肾精被消耗了,阴气虚弱了,动摇了根本。于是就会产生热证。病人不恶寒反恶热,汗多而热不除,口渴、烦躁等。邪传阳明之经。甚至直接损害胃府,邪传阳明之府。
 
《黄帝内经》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者必不免于死”。病热,得热病。伤寒本来是寒病,因为它以恶寒、头项强痛、全身疼痛、脉阴阳俱浮紧为主症。但是它可以转变为热病。不是全部会转变为热病,而是一小部分会转变。为什么,因为人体本来对寒毒邪气是有相当的特异性免疫力的。就像人打了疫苗,虽然疫苗不能完全杜绝感染得病,但是可以防止得重症。得重症意味着邪气侵入深处。即使侵入深处了,产生了看起来很严重的热证,“热虽甚不死”,病人也不容易病死的。原文指出了,不病死的条件是不“两感于寒”。什么是两感于寒,先后两次触冒严寒,得了伤寒病,还没有好呢,又触冒严寒。如果两感于寒,则必死无疑。
 
《黄帝内经》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又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两句话联系起来理解,伤寒与温病有密切的关系。人体在夏季会消耗肾精,需要冬季好好补回来。如果冬季不慎得了伤寒病,并且还保养不当而病情迁延不愈,那么耽误了藏精,到春季就容易得温病。或者冬季因别的原因耽误了藏精,春季得温病。肾精充足与否与得不得温病有密切的关系,与温病的预后有密切的关系。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