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原创医案 伤寒杂病辨证法

上池斋

惊鸿一瞥
发帖需要审核会员
注册
2021/06/17
帖子
5
获得点赞
3
声望
3
所在地
临沂

伤寒杂病辨证法(上)​

微信号【上池斋】原发​

目录(上)

伤寒辨证法序
伤寒传经用方
一 呕吐门四十六法
二 头痛门九法
三 头汗门八法
四 头眩门三法
五 目门三法
六 衂血门二法
七 囗门六法
八 白胎门一法
九 身疼门十五法
十 自汗门二十三法
十一 恶风门八法
十二 恶寒门十七法
十三 发热门三十七法
十四 寒热门十一法
十五 潮热门十一法
十六 厥门二十五法
十七 喘门十四法
十八 咳血门一法
十九 咳门五法
二十 渴门二十三法
二一 咽痛门四法
二二 项强门六法
二三 胸满门十二法
二四 胸痛二法
二五 结胸门四法
二六 心下痞闷门十四法
二七 心下满痛门七法
二八 心下悸门五法
二九 心痛门二法
三十 胁满门二法
三一 胁痛门五法
三二 腹满门十六法
三三 腹痛门十八法
三四 少腹满门三法
三五 少腹痛门一法


目录(中)

三六 下利门三十四法
三七 下利脓血门四法
三八 大便硬门八法
三九 大便难门三法
四十 不大便门六法
四一 遗矢门一法
四二 大便溏门二法
四三 小便不利门十七法
四四 小便难门二法
四五 小便数门三法
四六 小便自利门十五法
四七 小便清门十法
四八 小便疼门一法
四九 瞀门二法
【瞀mào:1目眩2心绪纷乱】
五十 烦门三十法
五一 躁烦门七法
五二 发狂门四法
五三 心中懊侬门六法
【懊侬ào nóng :胸膈间烧灼嘈杂感】
五四 发黄门十八法
五五 不得眠门五法
五六 身瞤门一法
【瞤rún:1眼皮跳动2肌肉抽缩】
五七 哕噫门四法
【哕噫yuě yī:打呃,打嗝儿】
五八 脏结门五法
五九 伤风门
六十 寒症门
六一 温症门
六二 暑症门
六三 热症门
六四 湿症门
六五 燥症门

目录(下)

杂病辨证法

一 痉症五则

二 湿症五则

三 暍症一则

四 阴阳易一则

五 大病差后六则

六 霍乱十二则
吐利八则

七 百合六则

八 狐惑二则

九 阴阳毒四则

十 疟病六则

十一 中风七则

十二 历节两则

十三 脚气三则

十四 血痹一则

十五 虚劳十二则

十六 肺痿五则

十七 咳嗽上气三则

十八 肺痈肺胀六则

十九 奔豚(气病)二则

二十 胸痹(心痛)十则

二一 腹满寒疝腹痛宿食十八则

二二 五脏风寒积聚三则

二三 痰饮咳嗽二十六则

二四 消渴小便利淋病七则

二五 水气病八则

二六 气分六则

二七 黄疸十则

二八 呕吐哕下利三十则

二九 惊悸两则

三十 瘀血吐衄下血六则

三一 疮痈浸淫二则

三二 肠痈二则

三三 跗蹶手指臂肿转筋二则

三四 阴狐疝气一则

三五 蛔虫两则

三六 妇人妊娠

【一】 娠娠呕吐
【二】 妊娠衂血
【三】 妊娠血痹
【四】 妊娠腹痛少腹冷
【五】 妊娠下血腹痛
【六】 妇人堕身血不尽
【七 】 孕妇腹疼
【八】 妊娠呕吐
【九】 妊娠小便难
【十】 妊娠头眩身重小便不利
【十一】 妊娠热病小便不利
【十二】 妊娠乳痈
【十三】 妊娠保胎方
【十四】 妊娠养胎方

三七 妇人产后

【一】产妇头汗便坚呕不食
【二】产后病解能食发热
【三】产后腹痛心痛血不尽
【四】产后腹痛恶露不尽
【五】产后阳旦症
【六】产后头痛发热面赤喘
【七】产后伤风
【八】产后肝虚胁痛
【九】产后如疟
【十】产后身疼心痛大渴不饮
【十一】产后烦乱呕逆
【十二】产后下利腹痛便赤白

三八 妇人杂病

【一】热入血室
【二】胸满心坚
【三】脏燥喜悲欲哭
【四】吐涎心痞
【五】下血囗干
【六】经期不正,不孕
【七】漏血,下黑,白沃,赤白,漏不止卒暴崩中,带下
【八】十二病,不产
【九】血结血室
【十】经水不利,月水不通,腹痛
【十一】经来心痛如疟
【十二】腹痛
【十三】阴寒,阴疮,阴吹,阴疼,阴伤,嫁痛
【十四】妊娠为夫所动欲死
【十五】溺血,遗溺


三九 小儿科

四十 杂疗方

四一 鸟兽虫鱼禁忌

四二 蔬菜瓜果禁忌


伤寒辨证序


窃闻天地师道以覆载,圣人立医以济物,道德医道皆源于一。医不通道无以知造物之机,道不通医无以尽养生之理。然欲学此道者,必先立其志。志立则格物,物格则学专。学虽专也,必得师匠,则可入其门矣!更能敏慧爱物,公正无私,方合其道。夫掌命之职其大矣哉!且圣智玄远,自有枢要。强欲穿鑿,徒劳皓首。僕于常山医流张道人处,密受通玄类证,乃仲景之钤法也!彼得之异人,而世未有本,切念仲景之书隐奥难见,虽有上士所见博达,奈以一心日应众病,万一差误,岂不忧哉!今则其书,总其微言,宗为其说。使难见之文,明手掌上。故曰举一纲而万目张,标一言而众理显。若得是书,以补废志,其济于世也,不亦深乎?故命工开版,广传永久。旹大定癸末九月望日河内宋云公述

伤寒传经用方

凡伤于寒,传经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多死。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汗出、目疼、鼻干、不得卧。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受病,未入于腑者,皆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濡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尺寸俱沉细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弦微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受病,己入于腑者,皆可下而已。

①伤寒传经在太阳,脉浮而急数,发热,无汗,烦躁,宜麻黄汤。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 (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粥饮,余如桂枝法将息,桂枝汤见后卷。

②传阳明,脉大而数,发热,汗出,口渴舌燥,宜白虎汤,不差与承气汤。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取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③传少阳,脉弦而急,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往来寒热,热多寒少,宜小柴胡汤,不差与大柴胡汤。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劈) 大黄二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二升,日三服。

④传太阴,脉濡而大,发热,下利,口渴,腹中急痛,宜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

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厚朴四两 石膏半斤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每服一升五合余,日三服。

⑤传少阴,脉沉细而数,手足时厥时热,咽中痛,小便难,宜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

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方
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细辛二两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⑥传厥阴,脉沉弦而急,发热时悚,心烦呕逆,宜桂枝当归汤,吐蛔者,宜乌梅丸。

桂枝当归汤方
桂枝二两 当归三两 半夏一升 芍药三两 黄柏二两 甘草二两(炙)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去滓,分温三服。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以上皆传经脉证并治之正法也。若入腑及脏为传经变病,治列后条。

⑦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细,大青龙汤加附子主之。

大青龙加附子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劈) 石膏如鸡子大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八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⑧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脉时高时卑,时强时弱,宜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

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 石膏一斤 茯苓三两 白术四两 枳实三两 甘草三两(炙)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五升,温分三服。

③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脉乍弦乍急,乍细乍散,宜当归附子汤主之。

当归附子汤方
当归四两 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人参三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以上皆传经变病,多不可治,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则荣卫不行,脏腑不通而死矣。所谓两感于寒不免于死者,其在斯乎!其在斯乎!



一 呕吐门四十六法


目录

1.太阳证
【干呕鼻鸣,发热汗出,恶寒恶风】
2.太阳症
【干呕,发热,咳喘渴,心下水气】+
【利,噎,小便不利,小腹满】
3.太阳证【阳明合病,呕,下利】
4.太阳证【呕,胸满,潮热,利】
5.太阳症
【呕,发热+心下满硬痛,心下满不痛】
6.太阳证
【呕逆,下利+汗出,头痛,心下痞满,胁 下痛,干呕,短气】
7.阳明证【呕,胁下满硬,不大便,白胎】
8.厥阴证【呕,发热】
9.太阳证
【喜呕,寒热,胸胁满,不欲食,心烦】
10.少阳证【干呕不食,寒热,胁下满】
11.太阳证
【呕,发热,恶寒,肢节痛,心下支结】
12.太阳症
【呕吐下利,发热汗出,心下痞硬】
13.少阴病【呕,咳渴,下利,不眠,心烦】
14.厥阴证【呕,小便利,身热,厥】
15.太阳症
【吐后,虚烦不眠,心中懊】+【少气,呕】
16.太阳症【少阳合病,下利,呕】
17.太阳症【欲呕,腹痛,胸热,胃邪,】
18.阳明症【食谷欲呕】
19.少阴症
【干呕烦,下利,厥逆无脉,脉微】
20.厥阴症【干呕,吐涎,头痛】
21.太阳症
【汗出,小便数,恶寒,脚挛,心烦】
+【吐逆,咽干,胃气不和】
22.太阳症【发热,渴欲饮水,入水则吐】
23.厥阴症【逆吐,食入即吐】
24.厥阴症【脏寒,得食而呕,吐蚘】
25.少阴证【吐利,手足厥冷,烦躁】
26.霍乱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手足厥冷拘急】
27.霍乱
【呕吐,下利,手足厥冷】+
【汗出,内寒外热,脉微欲绝】
28.劳复【虚羸少气,气逆欲吐】


正文:


1.太阳证
【干呕鼻鸣,发热汗出,恶寒恶风】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 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 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太阳症
【干呕,发热,咳喘渴,心下水气】+
【利,噎,小便不利,小腹满】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少服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3.太阳证【阳明合病,呕,下利】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若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

4.太阳证【呕,胸满,潮热,利】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潮热,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应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
潮热者实也,宜先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
柴胡加芒硝汤方:
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一两,人参一两, 炙甘草一两,生姜一两(切), 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 大枣四枚(擘),芒硝二两。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 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解析】
本是柴胡证,但误用下药而反利,解救的办法是先服小柴胡汤解外,次服小柴胡加芒消汤攻里。

5.太阳症
【呕,发热——心下满硬痛,心下满不痛】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匙)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芒硝,煮二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解析】
此症原本柴胡证,而误用他药后可能产生三种症状:若是柴胡证仍在,与小柴胡汤可解。若是出现结胸症状,大陷胸汤可解。若是岀现痞症,半夏泻心汤可解。

6.太阳证
【呕逆,下利+汗出,头痛,心下痞满,胁下痛,干呕,短气】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若其人絷絷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右三味,各等分,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匙,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
【解析】
此证是十枣汤证,同时又有葛根加半夏汤证。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这是葛根加半夏汤证。那么必须表解后才可攻之,先服葛根加半夏汤,服完后下利呕逆症状没有了,其人出现絷絷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汗出不恶寒等症状,这是里未和也,再服十枣汤和里即可。

7.阳明证【呕,胁下满硬,不大便,白胎】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8.厥阴证【呕,发热】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9.太阳证
【喜呕,寒热,胸胁满,不欲食,心烦】
+【渴,腹痛,胁下痞硬,心下悸,小便不利,身热,咳】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瓜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者,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10.少阳证【干呕不食,寒热,胁下满】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弦者,不可吐、下,与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方 :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1.太阳证
【呕,发热,恶寒,肢节痛,心下支结】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桂枝(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炙,一两)半夏(洗,二合半)芍药(一两半)大枣(擘,六枚)生姜(切,一两半)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12.太阳症【呕吐下利,发热汗出,心下痞硬】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大黄二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服三。


13.少阴病【呕,咳渴,下利,不眠,心烦】
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一两(去皮) 茯苓一两(去皮) 阿胶一两 泽泻一两 滑石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温服七合,日三服。

14.厥阴证【呕,小便利,身热,厥】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15.太阳症【吐后,虚烦不眠,心中懊】+
【少气,呕】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劈) 香豉四合(棉襄)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纳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服。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十四枚(劈) 甘草二两(炙) 香豉四合(棉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温分二服。
栀子生姜豉方:
栀子十四枚(劈) 生姜五两 香豉四合(棉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16.太阳症【少阳合病,下利,呕】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一两半大枣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17.太阳症【欲呕,腹痛,胸热,胃邪】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汤方:
黄连(味苦寒) 甘草(炙,味甘平) 干姜(味辛热) 桂枝(去皮,味辛热)各三两 人参二两(味甘温) 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18.阳明症【食谷欲呕】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小半夏汤主之。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寸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19.少阴症
【干呕烦,下利,厥逆无脉,脉微】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白通汤方: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张锡纯曰:其脉暴出者,提纲中以为不治,以其将脱之脉象已现也。而愚临证数十年,于屡次实验中,得一救脱之圣药,其功效远过于参,而自古至今未有发明,其善治脱者其药非他,即山萸肉一味大剂煎服也。盖无论上脱、下脱、阴脱、阳脱、奄奄一息,危在目前者,急用生净萸肉(将酒浸萸肉蒸熟者,用之无效)三两,急火煎浓汁一大碗,连连温饮之,其脱即止,脱回之后,再用萸肉二两,生怀山药一两,真野台参五钱煎汤一大碗,复徐徐温饮之,暴脱之证约皆可救愈。想此节所谓脉暴出者用之亦可愈也。

20.厥阴症【干呕,吐涎,头痛】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寸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21.太阳症
【汗出,小便数,恶寒,脚挛,心烦】
+【吐逆,咽干,胃气不和】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
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四两 甘草四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一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一两沸,顿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解析】
此例乃以脉浮自汗而误用桂枝而引起病变。故误服汤后,四肢厥冷,咽干烦躁吐逆。救治方法,必须分步进行,先以甘草干姜汤复其阳,阳复侧厥愈足温。再以芍药甘草汤复其阴,阴复则两脚既伸。倘若因胃热而见谵语,则用调胃承气汤以和之。
如重发汗,复加烧针,一误再误。其厥逆当必更甚于前,则非甘草干姜汤所能。故以四逆汤救逆。

因有【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复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和【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之条文,故此例误服桂枝汤前【汗出便数心烦恶寒脚挛】之症状可用桂枝加附子汤治之可愈。

22.太阳症【发热,渴欲饮水,入水则吐】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右五味,为散,更于臼中杵之,白饮和方寸匙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即愈。

23.厥阴症【逆吐,食入即吐】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麻黄升麻汤主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 知母一两 黄芩一两半 桂枝二两 白术一两 甘草一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三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人参三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24.厥阴症【脏寒,得食而呕,吐蚘】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
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
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25.少阴证【吐利,手足厥冷,烦躁】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寸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26.霍乱【吐利汗出,发热恶寒,手足厥冷拘急】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27.霍乱【呕吐,下利,手足厥冷】+
【汗出,内寒外热,脉微欲绝】
霍乱呕、吐,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脉沉而迟者,四逆汤主之。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下利清谷,大汗出,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28.劳复【虚羸少气,气逆欲吐】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方 :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人参三两 麦门冬一升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六味,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吐门补十八法

1.病人呕,吐涎沫,心痛,若腹痛发作有时,其脉反洪大者,此虫之为病也,甘草粉蜜汤主之。
甘草粉蜜汤方:
甘草二两 白粉一两(即铅粉) 蜜四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纳粉蜜搅令和,煎如薄粥,温服一升,差,止后服。

2.诸呕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3.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橘皮汤方: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4.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生姜半夏汤方:
生姜一斤 半夏半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先煮半夏,取二升,纳生姜汁,煮取一升,去滓,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呕止,停后服。


5.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 干姜各等分
右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匙,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

6.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7.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8.太阴病,吐逆,腹中冷痛,雷鸣下利,脉沉紧者,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9.太阴病,欲吐不吐,下利时甚时疏,脉浮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0.太阴病,不下利、吐逆,但苦腹大而胀者,此脾气实也,厚朴四物汤主之。
厚朴四物汤方:
厚朴二两(炙) 枳实三枚(炙) 半夏半升(洗) 橘皮一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1.太阴病,渴欲饮水,饮水即吐者,此为水在膈上,宜半夏茯苓汤。
半夏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 茯苓四两 泽泻二两 干姜一两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再服,小便利,则愈。

12.少阳病,气上逆,今胁下痛,甚则呕逆,此为胆气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方:
柴胡八两 芍药三两 枳实四枚(炙) 甘草三两(炙)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3.阳明病,腹中寒痛,呕不能食,有物突起,如见头足,痛不可近者,大建中汤主之。
大建中汤方:
蜀椒二合去目汗 干姜四两 人参一两 胶饴一升
右四味,以水四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胶饴,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粥,温覆之。

14.阳明病,腹中切痛,雷鸣,逆满,呕吐者,此虚寒也,附子粳米汤主之。
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5.诸黄,腹痛而呕者,宜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劈) 大黄二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二升,日三服。

16.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小半夏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17.假令肝脏结,则两胁痛而呕,脉沉弦而结者,宜吴茱萸汤。若发热不呕者,此为实,脉当沉弦而急,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当归二两 牡丹皮三两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 枳实二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8.【问曰】太阳病,其证备,按桂枝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其故何也?
【师曰】此阳旦证,不可攻也,寸口脉浮,浮则风,亦为虚,风则生热,虚则挛急,误攻其表则汗出亡阳,汗多则液枯,液枯则筋挛,阳明内结则烦躁谵语,用甘草干姜以复其阳,芍药甘草以救液,调胃承气以止其谵语,此坏病之治必随脉证也。








二 头痛门九法

1.太阳症【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2.太阳症
【头痛项强,发热无汗,心下满痛, 小便不利】
3.太阳症
【头痛,发热,喘,无汗恶风,身疼腰痛骨节痛】
4.太阳症【头痛有热,不大便+小便清】
5.太阳症
【与少阳并病,头痛,项强,心下痞,眩瞀】6.厥阴症【头痛,干呕,吐涎】
7.湿症【头痛鼻塞,身疼发热,面黄而喘】
8.霍乱【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

正文:

1.太阳症【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太阳症【头痛项强,发热无汗,心下满痛,小便不利】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痛项强,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3.太阳症【头痛,发热,喘,无汗恶风,身疼腰痛骨节痛】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4.太阳症【头痛有热,不大便+小便清】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取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5.太阳症
【与少阳并病,头痛,项强,心下痞,眩瞀】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瞀【mào目眩】,时如结胸,心下痞鞕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6.厥阴症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7.湿症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 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8.霍乱【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白术十八铢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理中丸方: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白术三两
  右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眼,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可益至三四丸。


9.头痛,短气,有潮热者,属阳明也,白蜜煎主之。
白蜜煎方:
人参一两,地黄六两,麻仁一升,白蜜八合。水一斗先煎三味,取五升去滓纳蜜,再煎一二沸,每服一升,日三夜二。

三 头汗门五法
补三法

1.太阳症【头汗,寒热,胸胁满结,小便不利,渴,心烦】
2.太阳症【头汗、恶寒、手足冷、心下满、不饮食、大便硬】
3.阳明症【头汗,有热,手足温,心中懊憹,不能食】
4.阳明症【头汗,小便不利,身黄】
5.【热结在里,寒热+结胸,头汗】



1.太阳症
【头汗,寒热,胸胁满结,小便不利,渴,心烦】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误治】之【后】,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 干姜二两 括萎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2.太阳症【头汗、恶寒、手足冷、心下满、不饮食、大便硬】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饮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3.阳明症【头汗,有热,手足温,心中懊憹,不能食】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擘)十四个,香豉(绵裹)四合。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4.阳明症【头汗,小便不利,身黄】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劈) 大黄二两(去皮)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病减,黄从小便去也。

5.【热结在里,寒热+结胸,头汗】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劈) 大黄二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二升,日三服。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匙)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芒硝,煮二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头汗门补三法

①.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自必发黄,茵陈蒿主之。

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剧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右五味,为散,更于臼中杵之,白饮和方寸匙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

③.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宜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
人参三两,地黄半斤,龙骨三两,牡蛎四两,茯苓四两。
右五味,以水ー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四 头眩门三法

1.太阳症【头眩,心下逆满,气上冲胸】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 去皮三两 白术 甘草炙,各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2.太阳症【头眩,发热,心悸,身睏(shùn,肌肉跳),汗出不解】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睏(shùn,肌肉跳)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切)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3.太阳症【头痛项强,眩瞀,心下痞+谵语】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
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五 目门三法

1.阳明症【目中不了了,大便难,睛不和】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2.痓症【目赤,囗噤,恶寒,项强,身热足寒】
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痓病也。

3.阴阳易【目眵,头重身重,少腹急,阴拘挛,热冲胸,膝胫拘急】
伤寒,阴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眵。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
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作灰。
右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裈烧服。

六 衂血门二法

1.太阳症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麻黄汤)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愈前症状),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 (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粥饮,余如桂枝法将息,桂枝汤见后卷。
【解析】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为麻黄汤方证,病虽八九日不解,但上述的表证仍在,此亦当与麻黄汤发其汗。服药已微除,谓服麻黄汤后,上述为证即略减退。发烦目瞑为病欲解而发作的瞑眩状态。剧者必衄,谓此瞑眩发作的剧者又必鼻衄,但病亦必随衄而解。阳气指津液而言,其所以致衄者,即因为日久不得汗出,则郁集于体表的津液过多过重的缘故。
按:古人常称津液为阳气,或简称为阳。桂枝汤证自汗出则阳气虚于表;麻黄汤证无汗则阳气实于表。若久不得汗则阳气愈实,因谓为重。瞑眩为服药有验的一种反应,看似惊人,少时即已,而且所病亦必随之而愈,故古人有“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疗”的说法。病家医家均应识此,免得临时慌张乱投药物,反而误事。

2.太阳症
伤寒脉浮紧 不发汗 因致衄者 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 (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粥饮,余如桂枝法将息,桂枝汤见后卷。
【解析】
伤寒脉浮紧,这是表实证,应该发汗,由于不发汗而致衄,血管充血达到相当程度,他要破鼻子。那么这个致衄也有好病的,要是不好呢?该吃麻黄汤还得吃麻黄汤。这个就是补充那条的不足了:【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这不是决对的,“脉浮紧、发热身无汗”,有人自衄而愈的,也有不愈的,由于不发汗,那么充血越来越盛,越不发汗,阳气越重,重到一个相当的程度,就要自衄,是由于不发汗所致。这个时候,病虽然衄而不自愈的,还要用麻黄汤治疗

七 口门六法

1.少阴症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2.阳明症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
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隔,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劈) 香豉四合(棉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去滓,纳香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者止后服。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猪苓汤方:
  猪苓一两(去皮) 茯苓一两 泽泻一两 阿胶一两 滑石一两(碎)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3.太阳症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4.少阴症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而)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

白胎门第八
(一法)

1.湿症
白胎,头汗,口燥,渴噦胸满,小便不利。

九 身疼门十三法
(四肢疼骨节疼)
补二法


1.太阳症
太阳病,头痛发热, 身疼腰痛骨节疼痛, 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2.太阳症【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绵裹约一升)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令汗出成本作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成本作止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一作逆,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辨证提要】
  此为伤寒表实兼郁热烦躁的证治。外感风寒之邪,闭郁肌表,故见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等伤寒表实证,邪实于表,郁而化热,则烦躁不安。故本证与麻黄汤证比较,表寒实见证相同,而多里热烦躁一证,故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生石膏清解郁热。
【病机关键】 风寒束表,里有郁热。
临床只要符合表寒里热病机,证见发热恶寒,无汗烦躁,头痛,身痛者,即可诊断为大青龙汤证。

3.太阳症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4.太阳症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新加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四两、甘草(炙)二两、人参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生姜四两。
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5.太阳症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6.太阳症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汤主之。
柴胡桂枝汤方
桂枝(去皮) 黄芩 人参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掰)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7.太阳症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溏,小便自利者,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白术 四两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三枚(炮) 大枣十二枚(劈) 生姜三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后服之,三服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尔,法当加桂枝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也。

8.少阴症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二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9.厥阴症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直桂枝汤。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

11.湿症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12.湿症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右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13.霍乱症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
  右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理中丸方
  人参(甘温) 甘草(炙,甘平) 白术(甘温) 干姜(辛热)以上各三两
  右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鸡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
  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
  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
  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
  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
  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
  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


身疼门补二法

①.寒疝,腹中痛,手足不仁,若逆冷,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者,乌头桂枝汤主之。
乌头桂枝汤方:
乌头五枚
右一味,以蜜二升,煮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②.少阴病,脉微而弱,身痛如掣者,此荣卫不和故也,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细辛三两 木通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二十五枚劈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十 自汗门十九法
补六法

1.太阳桂枝汤证
①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sese)恶寒,淅淅(xixi)恶风,翕翕(xixi)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③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④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⑤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⑥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
⑦阳明症,汗出多,微恶寒,表才解,脉迟。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bo)
右五味,㕮咀fǔ jǔ。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yu),啜(chuo)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浆浆,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太阳症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炙)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六味,㕮咀三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太阳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
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葛根四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4.太阳症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若胃气不和,讝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四两 甘草四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一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一两沸,顿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解析】
此例乃以脉浮自汗而误用桂枝而引起病变。故误服汤后,四肢厥冷,咽干烦躁吐逆。救治方法,必须分步进行,先以甘草干姜汤复其阳,阳复侧厥愈足温。再以芍药甘草汤复其阴,阴复则两脚既伸。倘若因胃热而见谵语,则用调胃承气汤以和之。
如重发汗,复加烧针,一误再误。其厥逆当必更甚于前,则非甘草干姜汤所能。故以四逆汤救逆。
因有【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复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和【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之条文,故此例误服桂枝汤前【汗出便数心烦恶寒脚挛】之症状用桂枝加附子汤治之,则会诸症除而愈也。



5.太阳症
发汗后,喘家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6.太阳症
伤寒汗出而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白术十八铢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7.太阳症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8.太阳症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两,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 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9.太阳症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佳。

10.承气汤证
①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②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③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④阳明症,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⑤阳明症,汗,大便硬,谵语,胃中燥。小承气汤三味主之。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⑥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
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苦寒,酒洗) 厚朴半斤(苦温,炙,去皮) 枳实五枚(苦寒,炙) 芒硝三合(咸寒)
  右四咪,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以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11.阳明症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
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隔,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劈) 香豉四合(棉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去滓,纳香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者止后服。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猪苓汤方:
  猪苓一两(去皮) 茯苓一两 泽泻一两 阿胶一两 滑石一两(碎)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译文】
阳明病,脉象浮而紧,咽喉干燥,口中感觉苦,腹部胀满,喘息,发热,汗出,不怕冷,反而怕热,身体沉重,是属阳明里热证。
如果误发其汗,就会出现心中烦乱不安、甚或神昏谵语的变证;
如果误用温针,就会导致恐惧不安、烦躁失眠的变证;
如果误行攻下,就会损伤胃气,致邪热扰于胸膈,出现心中烦躁厉害,舌上生薄黄苔,用栀子豉汤主治。
  如果热盛津伤,出现口渴想喝水,口干舌燥的,用白虎加人参汤主治。
  如果脉浮、发热、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通畅的,属阴伤有热、水热互结于下焦,用猪苓汤主治。

12.阳明症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13.阳明症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与大承气汤。脉浮虚者,宜发汗,宜桂枝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苦寒,酒洗) 厚朴半斤(苦温,炙,去皮) 枳实五枚(苦寒,炙) 芒硝三合(咸寒)
  右四咪,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bo)
右五味,㕮咀fǔ jǔ。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yu),啜(chuo)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14.太阳症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劈) 大黄二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二升,日三服。

15.阳明症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此症状以下法用大柴胡汤治之)。
如其不下者(如果耽误了治疗),病人不恶寒而渴者,而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十日不更衣,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析解】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寒,心下痞,可以用下法治疗(大柴胡汤加附子主之)。如果病人耽误了治疗,感到渴而不恶寒,这是病邪已转入阳明,症状是小便数,口渴,这时就可以用五苓散治疗。

【临证参考】
①心下痞而复恶寒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呕吐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16.厥阴四逆汤证
①厥阴病,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②厥阴病,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③厥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破) 干姜三两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生态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17.霍乱四逆汤证
①霍乱,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②霍乱,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③霍乱,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三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猪胆汁半合 人参二两
  右五味,以水三升,先煮四味,取一升,去滓,纳猪胆汁搅匀,分温再服。


自汗门补六法

①.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此上焦不通故也,宜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方:
柴胡八两 人参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若发汗则谵语,遗尿。下之则手足逆冷,额上出汗,若自汗者宜白虎汤。自利者宜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白术十八铢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黄连三两,黄芩三两,水八升,煮葛减二升,纳诸药,煮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③.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知母六两 石膏一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④•伤寒汗出而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⑤.阳旦证,发热不潮,汗出,咽干,昏睡不安,夜半反静者,宜地黄半夏牡蛎酸枣仁汤主之;
若口渴,烦躁,小便赤,谵语者,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主之。
地黄半夏牡蛎酸枣仁汤方:
地黄六两 半夏半升 牡蛎二两 酸枣仁三两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方:
竹叶两把 石膏半斤(棉裹) 黄芩三两 泽泻二两 半夏半升 甘草二两
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⑥.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者,与白虎汤。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十一 恶风门八法
 
伤寒杂病辨证法



宋云公《伤寒类证》序


窃闻天地师道以覆载,圣人立医以济物,道德医道皆源于一。医不通道无以知造物之机,道不通医无以尽养生之理。然欲学此道者,必先立其志。志立则格物,物格则学专。学虽专也,必得师匠,则可入其门矣!更能敏慧爱物,公正无私,方合其道。夫掌命之职其大矣哉!且圣智玄远,自有枢要。强欲穿鑿,徒劳皓首。僕于常山医流张道人处,密受通玄类证,乃仲景之钤法也!彼得之异人,而世未有本,切念仲景之书隐奥难见,虽有上士所见博达,奈以一心日应众病,万一差误,岂不忧哉!今则其书,总其微言,宗为其说。使难见之文,明手掌上。故曰举一纲而万目张,标一言而众理显。若得是书,以补废志,其济于世也,不亦深乎?故命工开版,广传永久。旹大定癸末九月望日河内宋云公述



凡例

一.是法上部中部为伤寒辨证法,下部为金匮辨证法。

二.是法构思形成于金.宋云公所辑《伤寒类证》,并在此基础有所补充。补充部分为通行版伤寒金匮外的白云阁版涪陵版及长沙版部分。

三.在此之前曾辑《医道归元》,乃是四版伤寒金匮合辑。

四.是书各病症分类是按前人原著的原文辑录,辑作者未作添加。


目录(上)

伤寒辨证法序
伤寒传经用方
一 呕吐门四十六法
二 头痛门九法
三 头汗门八法
四 头眩门三法
五 目门三法
六 衂血门二法
七 囗门六法
八 白胎门一法
九 身疼门十五法
十 自汗门二十三法
十一 恶风门八法
十二 恶寒门十七法
十三 发热门三十七法
十四 寒热门十一法
十五 潮热门十一法
十六 厥门二十五法
十七 喘门十四法
十八 咳血门一法
十九 咳门五法
二十 渴门二十三法
二一 咽痛门四法
二二 项强门六法
二三 胸满门十二法
二四 胸痛二法
二五 结胸门四法
二六 心下痞闷门十四法
二七 心下满痛门七法
二八 心下悸门五法
二九 心痛门二法
三十 胁满门二法
三一 胁痛门五法
三二 腹满门十六法
三三 腹痛门十八法
三四 少腹满门三法
三五 少腹痛门一法


目录(中)

三六 下利门三十四法
三七 下利脓血门四法
三八 大便硬门八法
三九 大便难门三法
四十 不大便门六法
四一 遗矢门一法
四二 大便溏门二法
四三 小便不利门十七法
四四 小便难门二法
四五 小便数门三法
四六 小便自利门十五法
四七 小便清门十法
四八 小便疼门一法
四九 瞀门二法
【瞀mào:1目眩2心绪纷乱】
五十 烦门三十法
五一 躁烦门七法
五二 发狂门四法
五三 心中懊侬门六法
【懊侬ào nóng :胸膈间烧灼嘈杂感】
五四 发黄门十八法
五五 不得眠门五法
五六 身瞤门一法
【瞤rún:1眼皮跳动2肌肉抽缩】
五七 哕噫门四法
【哕噫yuě yī:打呃,打嗝儿】
五八 脏结门五法
五九 伤风门
六十 寒症门
六一 温症门
六二 暑症门
六三 热症门
六四 湿症门
六五 燥症门

目录(下)

杂病辨证法

一 痉症五则

二 湿症五则

三 暍症一则

四 阴阳易一则

五 大病差后六则

六 霍乱十二则
吐利八则

七 百合六则

八 狐惑二则

九 阴阳毒四则

十 疟病六则

十一 中风七则

十二 历节两则

十三 脚气三则

十四 血痹一则

十五 虚劳十二则

十六 肺痿五则

十七 咳嗽上气三则

十八 肺痈肺胀六则

十九 奔豚(气病)二则

二十 胸痹(心痛)十则

二一 腹满寒疝腹痛宿食十八则

二二 五脏风寒积聚三则

二三 痰饮咳嗽二十六则

二四 消渴小便利淋病七则

二五 水气病八则

二六 气分六则

二七 黄疸十则

二八 呕吐哕下利三十则

二九 惊悸两则

三十 瘀血吐衄下血六则

三一 疮痈浸淫二则

三二 肠痈二则

三三 跗蹶手指臂肿转筋二则

三四 阴狐疝气一则

三五 蛔虫两则

三六 妇人妊娠

【一】 娠娠呕吐
【二】 妊娠衂血
【三】 妊娠血痹
【四】 妊娠腹痛少腹冷
【五】 妊娠下血腹痛
【六】 妇人堕身血不尽
【七 】 孕妇腹疼
【八】 妊娠呕吐
【九】 妊娠小便难
【十】 妊娠头眩身重小便不利
【十一】 妊娠热病小便不利
【十二】 妊娠乳痈
【十三】 妊娠保胎方
【十四】 妊娠养胎方

三七 妇人产后

【一】产妇头汗便坚呕不食
【二】产后病解能食发热
【三】产后腹痛心痛血不尽
【四】产后腹痛恶露不尽
【五】产后阳旦症
【六】产后头痛发热面赤喘
【七】产后伤风
【八】产后肝虚胁痛
【九】产后如疟
【十】产后身疼心痛大渴不饮
【十一】产后烦乱呕逆
【十二】产后下利腹痛便赤白

三八 妇人杂病

【一】热入血室
【二】胸满心坚
【三】脏燥喜悲欲哭
【四】吐涎心痞
【五】下血囗干
【六】经期不正,不孕
【七】漏血,下黑,白沃,赤白,漏不止卒暴崩中,带下
【八】十二病,不产
【九】血结血室
【十】经水不利,月水不通,腹痛
【十一】经来心痛如疟
【十二】腹痛
【十三】阴寒,阴疮,阴吹,阴疼,阴伤,嫁痛
【十四】妊娠为夫所动欲死
【十五】溺血,遗溺


三九 小儿科

四十 杂疗方

四一 鸟兽虫鱼禁忌

四二 蔬菜瓜果禁忌




伤寒传经用方

凡伤于寒,传经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多死。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汗出、目疼、鼻干、不得卧。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受病,未入于腑者,皆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濡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尺寸俱沉细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弦微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受病,己入于腑者,皆可下而已。

①伤寒传经在太阳,脉浮而急数,发热,无汗,烦躁,宜麻黄汤。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 (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粥饮,余如桂枝法将息,桂枝汤见后卷。

②传阳明,脉大而数,发热,汗出,口渴舌燥,宜白虎汤,不差与承气汤。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取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③传少阳,脉弦而急,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往来寒热,热多寒少,宜小柴胡汤,不差与大柴胡汤。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劈) 大黄二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二升,日三服。

④传太阴,脉濡而大,发热,下利,口渴,腹中急痛,宜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

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厚朴四两 石膏半斤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每服一升五合余,日三服。

⑤传少阴,脉沉细而数,手足时厥时热,咽中痛,小便难,宜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

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方
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细辛二两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⑥传厥阴,脉沉弦而急,发热时悚,心烦呕逆,宜桂枝当归汤,吐蛔者,宜乌梅丸。

桂枝当归汤方
桂枝二两 当归三两 半夏一升 芍药三两 黄柏二两 甘草二两(炙)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去滓,分温三服。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以上皆传经脉证并治之正法也。若入腑及脏为传经变病,治列后条。

⑦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细,大青龙汤加附子主之。

大青龙加附子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劈) 石膏如鸡子大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八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⑧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脉时高时卑,时强时弱,宜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

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 石膏一斤 茯苓三两 白术四两 枳实三两 甘草三两(炙)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五升,温分三服。

③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脉乍弦乍急,乍细乍散,宜当归附子汤主之。

当归附子汤方
当归四两 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人参三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以上皆传经变病,多不可治,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则荣卫不行,脏腑不通而死矣。所谓两感于寒不免于死者,其在斯乎!其在斯乎!



一 呕吐门四十六法


目录

1.太阳证
【干呕鼻鸣,发热汗出,恶寒恶风】
2.太阳症
【干呕,发热,咳喘渴,心下水气】+
【利,噎,小便不利,小腹满】
3.太阳证【阳明合病,呕,下利】
4.太阳证【呕,胸满,潮热,利】
5.太阳症
【呕,发热+心下满硬痛,心下满不痛】
6.太阳证
【呕逆,下利+汗出,头痛,心下痞满,胁 下痛,干呕,短气】
7.阳明证【呕,胁下满硬,不大便,白胎】
8.厥阴证【呕,发热】
9.太阳证
【喜呕,寒热,胸胁满,不欲食,心烦】

10.少阳证【干呕不食,寒热,胁下满】

11.太阳证

【呕,发热,恶寒,肢节痛,心下支结】

12.太阳症
【呕吐下利,发热汗出,心下痞硬】
13.少阴病【呕,咳渴,下利,不眠,心烦】

14.厥阴证【呕,小便利,身热,厥】
15.太阳症
【吐后,虚烦不眠,心中懊】+【少气,呕】
16.太阳症【少阳合病,下利,呕】
17.太阳症【欲呕,腹痛,胸热,胃邪,】
18.阳明症【食谷欲呕】
19.少阴症
【干呕烦,下利,厥逆无脉,脉微】
20.厥阴症【干呕,吐涎,头痛】
21.太阳症
【汗出,小便数,恶寒,脚挛,心烦】
+【吐逆,咽干,胃气不和】
22.太阳症【发热,渴欲饮水,入水则吐】
23.厥阴症【逆吐,食入即吐】
24.厥阴症【脏寒,得食而呕,吐蚘】
25.少阴证【吐利,手足厥冷,烦躁】
26.霍乱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手足厥冷拘急】
27.霍乱
【呕吐,下利,手足厥冷】+
【汗出,内寒外热,脉微欲绝】
28.劳复【虚羸少气,气逆欲吐】


正文:


1.太阳证
【干呕鼻鸣,发热汗出,恶寒恶风】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 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 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太阳症
【干呕,发热,咳喘渴,心下水气】+
【利,噎,小便不利,小腹满】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少服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3.太阳证【阳明合病,呕,下利】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若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

4.太阳证【呕,胸满,潮热,利】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潮热,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应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
潮热者实也,宜先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
柴胡加芒硝汤方:
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一两,人参一两, 炙甘草一两,生姜一两(切), 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 大枣四枚(擘),芒硝二两。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 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解析】
本是柴胡证,但误用下药而反利,解救的办法是先服小柴胡汤解外,次服小柴胡加芒消汤攻里。

5.太阳症
【呕,发热——心下满硬痛,心下满不痛】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匙)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芒硝,煮二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解析】
此症原本柴胡证,而误用他药后可能产生三种症状:若是柴胡证仍在,与小柴胡汤可解。若是出现结胸症状,大陷胸汤可解。若是岀现痞症,半夏泻心汤可解。

6.太阳证
【呕逆,下利+汗出,头痛,心下痞满,胁下痛,干呕,短气】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若其人絷絷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右三味,各等分,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匙,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
【解析】
此证是十枣汤证,同时又有葛根加半夏汤证。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这是葛根加半夏汤证。那么必须表解后才可攻之,先服葛根加半夏汤,服完后下利呕逆症状没有了,其人出现絷絷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汗出不恶寒等症状,这是里未和也,再服十枣汤和里即可。

7.阳明证【呕,胁下满硬,不大便,白胎】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8.厥阴证【呕,发热】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9.太阳证

【喜呕,寒热,胸胁满,不欲食,心烦】

+【渴,腹痛,胁下痞硬,心下悸,小便不利,身热,咳】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瓜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者,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10.少阳证【干呕不食,寒热,胁下满】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弦者,不可吐、下,与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方 :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1.太阳证

【呕,发热,恶寒,肢节痛,心下支结】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桂枝(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炙,一两)半夏(洗,二合半)芍药(一两半)大枣(擘,六枚)生姜(切,一两半)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12.太阳症【呕吐下利,发热汗出,心下痞硬】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大黄二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服三。



13.少阴病【呕,咳渴,下利,不眠,心烦】
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一两(去皮) 茯苓一两(去皮) 阿胶一两 泽泻一两 滑石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温服七合,日三服。



14.厥阴证【呕,小便利,身热,厥】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15.太阳症【吐后,虚烦不眠,心中懊】+
【少气,呕】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劈) 香豉四合(棉襄)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纳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服。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十四枚(劈) 甘草二两(炙) 香豉四合(棉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温分二服。
栀子生姜豉方:
栀子十四枚(劈) 生姜五两 香豉四合(棉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16.太阳症【少阳合病,下利,呕】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一两半大枣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17.太阳症【欲呕,腹痛,胸热,胃邪】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汤方:
黄连(味苦寒) 甘草(炙,味甘平) 干姜(味辛热) 桂枝(去皮,味辛热)各三两 人参二两(味甘温) 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18.阳明症【食谷欲呕】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小半夏汤主之。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寸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19.少阴症
【干呕烦,下利,厥逆无脉,脉微】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白通汤方: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张锡纯曰:其脉暴出者,提纲中以为不治,以其将脱之脉象已现也。而愚临证数十年,于屡次实验中,得一救脱之圣药,其功效远过于参,而自古至今未有发明,其善治脱者其药非他,即山萸肉一味大剂煎服也。盖无论上脱、下脱、阴脱、阳脱、奄奄一息,危在目前者,急用生净萸肉(将酒浸萸肉蒸熟者,用之无效)三两,急火煎浓汁一大碗,连连温饮之,其脱即止,脱回之后,再用萸肉二两,生怀山药一两,真野台参五钱煎汤一大碗,复徐徐温饮之,暴脱之证约皆可救愈。想此节所谓脉暴出者用之亦可愈也。

20.厥阴症【干呕,吐涎,头痛】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寸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21.太阳症
【汗出,小便数,恶寒,脚挛,心烦】
+【吐逆,咽干,胃气不和】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
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四两 甘草四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一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一两沸,顿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解析】
此例乃以脉浮自汗而误用桂枝而引起病变。故误服汤后,四肢厥冷,咽干烦躁吐逆。救治方法,必须分步进行,先以甘草干姜汤复其阳,阳复侧厥愈足温。再以芍药甘草汤复其阴,阴复则两脚既伸。倘若因胃热而见谵语,则用调胃承气汤以和之。
如重发汗,复加烧针,一误再误。其厥逆当必更甚于前,则非甘草干姜汤所能。故以四逆汤救逆。

因有【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复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和【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之条文,故此例误服桂枝汤前【汗出便数心烦恶寒脚挛】之症状可用桂枝加附子汤治之可愈。

22.太阳症【发热,渴欲饮水,入水则吐】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右五味,为散,更于臼中杵之,白饮和方寸匙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即愈。


23.厥阴症【逆吐,食入即吐】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麻黄升麻汤主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 知母一两 黄芩一两半 桂枝二两 白术一两 甘草一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三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人参三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24.厥阴症【脏寒,得食而呕,吐蚘】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
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
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25.少阴证【吐利,手足厥冷,烦躁】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寸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26.霍乱【吐利汗出,发热恶寒,手足厥冷拘急】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27.霍乱【呕吐,下利,手足厥冷】+
【汗出,内寒外热,脉微欲绝】
霍乱呕、吐,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脉沉而迟者,四逆汤主之。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下利清谷,大汗出,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28.劳复【虚羸少气,气逆欲吐】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方 :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人参三两 麦门冬一升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六味,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吐门补十八法



1.病人呕,吐涎沫,心痛,若腹痛发作有时,其脉反洪大者,此虫之为病也,甘草粉蜜汤主之。

甘草粉蜜汤方:

甘草二两 白粉一两(即铅粉) 蜜四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纳粉蜜搅令和,煎如薄粥,温服一升,差,止后服。



2.诸呕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3.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橘皮汤方: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4.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生姜半夏汤方:

生姜一斤 半夏半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先煮半夏,取二升,纳生姜汁,煮取一升,去滓,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呕止,停后服。





5.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 干姜各等分

右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匙,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



6.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7.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8.太阴病,吐逆,腹中冷痛,雷鸣下利,脉沉紧者,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9.太阴病,欲吐不吐,下利时甚时疏,脉浮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0.太阴病,不下利、吐逆,但苦腹大而胀者,此脾气实也,厚朴四物汤主之。

厚朴四物汤方:

厚朴二两(炙) 枳实三枚(炙) 半夏半升(洗) 橘皮一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1.太阴病,渴欲饮水,饮水即吐者,此为水在膈上,宜半夏茯苓汤。

半夏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 茯苓四两 泽泻二两 干姜一两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再服,小便利,则愈。



12.少阳病,气上逆,今胁下痛,甚则呕逆,此为胆气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方:

柴胡八两 芍药三两 枳实四枚(炙) 甘草三两(炙)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3.阳明病,腹中寒痛,呕不能食,有物突起,如见头足,痛不可近者,大建中汤主之。

大建中汤方:

蜀椒二合去目汗 干姜四两 人参一两 胶饴一升

右四味,以水四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胶饴,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粥,温覆之。



14.阳明病,腹中切痛,雷鸣,逆满,呕吐者,此虚寒也,附子粳米汤主之。

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5.诸黄,腹痛而呕者,宜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劈) 大黄二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二升,日三服。



16.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小半夏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17.假令肝脏结,则两胁痛而呕,脉沉弦而结者,宜吴茱萸汤。若发热不呕者,此为实,脉当沉弦而急,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当归二两 牡丹皮三两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 枳实二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8.【问曰】太阳病,其证备,按桂枝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其故何也?

【师曰】此阳旦证,不可攻也,寸口脉浮,浮则风,亦为虚,风则生热,虚则挛急,误攻其表则汗出亡阳,汗多则液枯,液枯则筋挛,阳明内结则烦躁谵语,用甘草干姜以复其阳,芍药甘草以救液,调胃承气以止其谵语,此坏病之治必随脉证也。

















二 头痛门九法


1.太阳症【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2.太阳症
【头痛项强,发热无汗,心下满痛, 小便不利】
3.太阳症
【头痛,发热,喘,无汗恶风,身疼腰痛骨节痛】
4.太阳症【头痛有热,不大便+小便清】
5.太阳症
【与少阳并病,头痛,项强,心下痞,眩瞀】6.厥阴症【头痛,干呕,吐涎】
7.湿症【头痛鼻塞,身疼发热,面黄而喘】
8.霍乱【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

正文:

1.太阳症【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太阳症【头痛项强,发热无汗,心下满痛,小便不利】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痛项强,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3.太阳症【头痛,发热,喘,无汗恶风,身疼腰痛骨节痛】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4.太阳症【头痛有热,不大便+小便清】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取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5.太阳症
【与少阳并病,头痛,项强,心下痞,眩瞀】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瞀【mào目眩】,时如结胸,心下痞鞕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6.厥阴症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7.湿症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 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8.霍乱【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白术十八铢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理中丸方: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白术三两
  右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眼,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可益至三四丸。


9.头痛,短气,有潮热者,属阳明也,白蜜煎主之。
白蜜煎方:
人参一两,地黄六两,麻仁一升,白蜜八合。水一斗先煎三味,取五升去滓纳蜜,再煎一二沸,每服一升,日三夜二。

三 头汗门五法
补三法

1.太阳症【头汗,寒热,胸胁满结,小便不利,渴,心烦】
2.太阳症【头汗、恶寒、手足冷、心下满、不饮食、大便硬】
3.阳明症【头汗,有热,手足温,心中懊憹,不能食】
4.阳明症【头汗,小便不利,身黄】
5.【热结在里,寒热+结胸,头汗】



1.太阳症
【头汗,寒热,胸胁满结,小便不利,渴,心烦】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误治】之【后】,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 干姜二两 括萎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2.太阳症【头汗、恶寒、手足冷、心下满、不饮食、大便硬】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饮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3.阳明症【头汗,有热,手足温,心中懊憹,


(注:会员手机投稿)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