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中医文化 中医随想录:中医的本质——拜读《中国传统医学:从技术到文化》

安徽丑货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7/04/30
帖子
398
获得点赞
85
声望
28
年龄
60
所在地
安徽芜湖
中医随想录:中医的本质——拜读《中国传统医学:从技术到文化》


2020年12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刊登作者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与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的文章《中国传统医学:从技术到文化》一文。以独特的视野与全新的理念诠释了中医的前世今生。读后颇有醍醐灌顶之感。海派中医之底蕴由此可见一斑。


该文称中医学(即传统医学)并非单纯的临床经验和原初基本用药知识的总结与概括,它总是与哲学、区域性文化或风俗习惯相伴生,是哲学社会认知与自然科学的杂糅。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中国哲学是内在贯通的。最初杂糅于传统医学的并非哲学而是巫,巫医将医药的知识披上巫的神秘外衣,“前台”是“巫术”,“幕后”则把单纯的“巫术”演变为“巫术”和“医药”的结合体,巫的仪式赋予医以神秘感,医的疗效则给了巫神秘化的资本。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随着天命鬼神观念的动摇和科学文化的进步,治疗开始由依靠“道法” (即巫术)转向医药。医源于巫亦非空穴来风之说。


该文在论述传统医学产生的层次,从技术到文化再到二者的融合时,认为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社会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被当时的医学吸纳、运用与融合,它促使了医与巫的分离。但此时仍然不是单纯医技的汇集,仍蕴含着相对先进和指导性更强的内容,即医理和医道等文化层面的内容,以便“启蒙方技”。解析传统医学基本上都是由原初的基础医学知识、临床经验、古典哲学、区域性文化和群体性信仰5要素组成。在此过程中,原初的基础医学知识、临床经验属于技术水平层面的内容,其不断吸收其他医学的先进知识算是对该传统医学的有益补充。对症治疗是本能,重要的是如何对这些“本能”进行积累和整理提升,从个别到一般,这才是推动经验向理论提升的动力。中华文化具有能够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把不同的文化转化成为同一文化的包容性和同化力。历史上中医学对外域传来的医药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医学理论进行再认识,进而融入自有体系并发扬光大。原初的基础医学知识、临床经验虽然可以体现解决患者病痛的能力与水平,但是不足以构成某一传统医学的体系归属,但若涉及到其构成“五要素”中古典哲学、区域性文化、群体信仰等部分,即文化层面,则必然导致传统医学本身属性的改变,会牵涉到其体系归属的争执,更会引起某医学至底是此医学还是彼医学的争执。医学知识的起源,得益于技术层面的积累和文化层面的启蒙,而文化与技术的真正融合并对其发展来到指导和推进作用,才标志着一个传统医学的真正产生。此过程中“技术”是基础,“文化”是核心。一般而言,接受了这个“技术”也就是接受了这个“技术”背后的文化。由于各种文明(或文化)间、不同地域间交流和互鉴的需要,传统医学被不自觉的分成了两部分,即技术层面和文化层面。在明确的疗效面前,不同医学体系之间,对技术层面的借鉴和吸收趋之若鹜,往往具有自发性,属于传统医学间易兼容部分;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行不同文明与区域之间,具有标准化和国际化的潜质。对于文化层面的借鉴和吸收则往往迟滞于技术层面,而且往往出于自身文化的保护或者群体习惯,显示出一定的排他性。现代医学在理论层面也同样如此,即便吸收也必须是以符合该群体习惯的另一种方式表述。即要实现一种传统医学对另一种传统医学文化层面的借鉴与吸收,其难度要远大于技术层面。正因为此,传统医学文化层面的部分,往往局限于某一文明或区域内部,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属于不同医学体系间需要进一步推进交融互通的部分。当然,这或多或少也与描述这种医学所用语言和语言所依附的思维方式有关。


该文在论及中医学的产生及对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影响时称:中国传统医学诞生于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饱含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和社会自然科学的渗透。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医疗经验和用药特色在内,自始至终就是一个汉族医学与各少数民族医学相互吸收、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天人合一、内外平衡的思想,无不体现现了中国文化“一天人,合内外”特征。具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不于西方传统文化的5个基本特征:重合轻分、重用轻体、重时轻空、重悟轻测、重道轻技。由于古代中国的地理历史原因,医学具体细节的交流并不十分密切,故而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地域属性。趋利避害本能、以巫代医、巫医胶着及医巫并用等现象曾长期存在(甚至现今在某些地方仍然时见沉渣泛起!)。古时中医学的起步要早于边疆地区的民族医学,也更为先进。在密切的交往交流和相互影响中,汉族文化和科学技术、医药卫生得到了丰富和充实,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医药卫生则得到了提升和发展。由于语言文字的创建、使用和统一,更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先民的伟大实践创造精神,中医学不仅在中国疆域范围内率先起步,而且“蹄疾而步稳”,生生不息,绵延至今。中医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成熟,并在后续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日本的汉方医学、朝鲜的高丽医学及越南的东医学等都是以中(汉)医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贯穿中国历史的大一统思想所产生的中华民族整体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国特定的地理环境、疆域版图,使得相对发达的中(汉)医学成为庇护中国各民族人民健康的有力手段。而且中国的造纸与活字印刷为中医学知识的记载保留、传承和传播提供了必要的载体。中医学植根优秀中华文明,医技、医理、医道相得益彰,一经传入其时中国缺医少药甚至部分尚处于巫医不分阶段的边疆地区,便对当地的原初医疗实践和用药经验产生激荡启蒙作用,被以另一种与当地文化、风俗习惯相适应的表述方式即当地语言以及依附于语言的思维模式予以表达,进而促使当地传统医学的产生与发展,参与构成当地传统医学产生的源头,与当地原有传统医学融合发展。由于地方性知识需要在特定的场所和文化背景中存在和发挥作用,医学知识也不例外,正是中医学和我国其他民族医学间密切的互动关系,无形中扩大了其间共同的场所和文化背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医学的起源与发展就是一个原初的医学知识和用药经验被赋予一系列“符号”的过程,且“药”的符号与“病”的符号存在某种程度的对应关系,这样到了一定程度就脱离了“药”和“病”的原初本体,继而通过“符号”和“符号”间的关系来表达医理、医道甚至功效。因此学习中医不仅学习技术层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领悟文化层面的内涵。赋予“符号”的过程其实就是哲学思想、主流文化与传统医学融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它必然受到当地区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表达、文字的有无及传承,甚至外来知识等的影响。中医学四诊八纲、阴阳五行、辨证论治与历史上西方医学一贯对中医学诊断技术兴趣不大、思维方法大相径庭形成鲜明对比。同时,由于地缘关系的存在,中国周边国家的一些外来传统医学诸如古印度医学等也成为中国传统医学内部构成的藏医、蒙医和维医等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知识来源,而且也被揉合入中医学体系。


该文在最后的总结中称中国传统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的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完成了中国各地各民族医疗经验在内的中国传统医学的“不自觉”构建。今天的中医药学家应推动这种“不自觉”向“自觉”的转变。现代医学要求传统医学进行技术和文化“二层面”分类的目的之一便是希望传统医学能提供有效而单纯的疗法和(或)治疗药物,但后续的发展证明现代医学原初所设定生物医学模式并非完善,而传统医学的一些被置于文化层面的内容反而有更大的指导意义。而使得现代医学在某些方面借鉴传统医学的理念,但其所借鉴的中医学理念下充斥的却大部分是现代医学的具体内容描述。


经常与有识之士探讨,我们应当如何传承精粹,守正创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医的精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并非技术层面,试图以所谓的技术及疗效来顽固地坚持一些过时甚至淘汰的东西显然是徒劳无益的。因为技术上的落后是显而易见和无法回避的。我们的价值观念、人文情怀以及共同的信仰才是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我们应当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来建造宏伟的中医大厦,而不是沿袭秦砖汉瓦、糯浆竹木……
 
吓大的,呵呵!
这个屎坑,还有什么东西在里面拱?
 
现代医学要求传统医学进行技术和文化“二层面”分类的目的之一便是希望传统医学能提供有效而单纯的疗法和(或)治疗药物,但后续的发展证明现代医学原初所设定生物医学模式并非完善,而传统医学的一些被置于文化层面的内容反而有更大的指导意义。而使得现代医学在某些方面借鉴传统医学的理念,但其所借鉴的中医学理念下充斥的却大部分是现代医学的具体内容描述。

完全是胡说八道,现代医学才两百多年,有什么资格要求传统医学?!!!
 
中医可以创新可以发展,这是必须的,几千年的中医历史也是这么过来的。但有一点不能混浠不清:无论中医在发展中融合了现代技术,还是所谓的传统中医,名字还是中医,或者可称之为现代中医和传统中医加以区别。若称之为现代医学,把中医两字吃了,可以说就是鸠占鹊巢的行为,或者也可以叫偷换概念,类似某些人所主张的废医验药。等同于灭了中医,连个名号都没留下。
 
现代医学要求传统医学进行技术和文化“二层面”分类的目的之一便是希望传统医学能提供有效而单纯的疗法和(或)治疗药物,但后续的发展证明现代医学原初所设定生物医学模式并非完善,而传统医学的一些被置于文化层面的内容反而有更大的指导意义。而使得现代医学在某些方面借鉴传统医学的理念,但其所借鉴的中医学理念下充斥的却大部分是现代医学的具体内容描述。

完全是胡说八道,现代医学才两百多年,有什么资格要求传统医学?!!!
我感觉作者是在暗指现代医学曾试图只取中医学技术层面的做法是错误的,即使是现代医学也越来越发现中医学不仅技术层面,而且文化层面的很多理念和观点具有很大的指导价值。也是给我们中医人自己一个警醒,虽可分层研究,使用更针对性的方法,但不可偏废,这是历史上被现代医学和中医学都证明了的事情。
 
我感觉作者是在暗指现代医学曾试图只取中医学技术层面的做法是错误的,即使是现代医学也越来越发现中医学不仅技术层面,而且文化层面的很多理念和观点具有很大的指导价值。也是给我们中医人自己一个警醒,虽可分层研究,使用更针对性的方法,但不可偏废,这是历史上被现代医学和中医学都证明了的事情。
衷心感谢您的评点,但无法苟同您的观点。您是说中医对现代生物医学的指导价值,我认为是不存在的。
 
如果把废医验药也看做一种中医方向的探索也无不可,只不过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导致的是小柴胡汤事件和龙胆泻肝丸事件,其实现实生活中我还遇到过黄连上清丸,牛黄解毒片之类常见中成药导致疾病恶化案例,也就是说对中医的错误认识导致买OTC药品,也会导致严重后果,患者以为上火,就自己买清火药,其实跟自己感觉有炎症,就服用抗生素一样,国外有抗生素滥用,镇痛药滥用,我们国内也就同样有中成药滥用情况,最严重的的莫过于六味地黄丸。 没有理论指导的用药,导致出现问题,西医有多痛恨这种现象,我们就有多痛恨抗生素滥用现象,各有各的问题。
 
中医随想录:中医的本质——拜读《中国传统医学:从技术到文化》


2020年12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刊登作者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与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的文章《中国传统医学:从技术到文化》一文。以独特的视野与全新的理念诠释了中医的前世今生。读后颇有醍醐灌顶之感。海派中医之底蕴由此可见一斑。


该文称中医学(即传统医学)并非单纯的临床经验和原初基本用药知识的总结与概括,它总是与哲学、区域性文化或风俗习惯相伴生,是哲学社会认知与自然科学的杂糅。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中国哲学是内在贯通的。最初杂糅于传统医学的并非哲学而是巫,巫医将医药的知识披上巫的神秘外衣,“前台”是“巫术”,“幕后”则把单纯的“巫术”演变为“巫术”和“医药”的结合体,巫的仪式赋予医以神秘感,医的疗效则给了巫神秘化的资本。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随着天命鬼神观念的动摇和科学文化的进步,治疗开始由依靠“道法” (即巫术)转向医药。医源于巫亦非空穴来风之说。


该文在论述传统医学产生的层次,从技术到文化再到二者的融合时,认为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社会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被当时的医学吸纳、运用与融合,它促使了医与巫的分离。但此时仍然不是单纯医技的汇集,仍蕴含着相对先进和指导性更强的内容,即医理和医道等文化层面的内容,以便“启蒙方技”。解析传统医学基本上都是由原初的基础医学知识、临床经验、古典哲学、区域性文化和群体性信仰5要素组成。在此过程中,原初的基础医学知识、临床经验属于技术水平层面的内容,其不断吸收其他医学的先进知识算是对该传统医学的有益补充。对症治疗是本能,重要的是如何对这些“本能”进行积累和整理提升,从个别到一般,这才是推动经验向理论提升的动力。中华文化具有能够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把不同的文化转化成为同一文化的包容性和同化力。历史上中医学对外域传来的医药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医学理论进行再认识,进而融入自有体系并发扬光大。原初的基础医学知识、临床经验虽然可以体现解决患者病痛的能力与水平,但是不足以构成某一传统医学的体系归属,但若涉及到其构成“五要素”中古典哲学、区域性文化、群体信仰等部分,即文化层面,则必然导致传统医学本身属性的改变,会牵涉到其体系归属的争执,更会引起某医学至底是此医学还是彼医学的争执。医学知识的起源,得益于技术层面的积累和文化层面的启蒙,而文化与技术的真正融合并对其发展来到指导和推进作用,才标志着一个传统医学的真正产生。此过程中“技术”是基础,“文化”是核心。一般而言,接受了这个“技术”也就是接受了这个“技术”背后的文化。由于各种文明(或文化)间、不同地域间交流和互鉴的需要,传统医学被不自觉的分成了两部分,即技术层面和文化层面。在明确的疗效面前,不同医学体系之间,对技术层面的借鉴和吸收趋之若鹜,往往具有自发性,属于传统医学间易兼容部分;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行不同文明与区域之间,具有标准化和国际化的潜质。对于文化层面的借鉴和吸收则往往迟滞于技术层面,而且往往出于自身文化的保护或者群体习惯,显示出一定的排他性。现代医学在理论层面也同样如此,即便吸收也必须是以符合该群体习惯的另一种方式表述。即要实现一种传统医学对另一种传统医学文化层面的借鉴与吸收,其难度要远大于技术层面。正因为此,传统医学文化层面的部分,往往局限于某一文明或区域内部,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属于不同医学体系间需要进一步推进交融互通的部分。当然,这或多或少也与描述这种医学所用语言和语言所依附的思维方式有关。


该文在论及中医学的产生及对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影响时称:中国传统医学诞生于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饱含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和社会自然科学的渗透。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医疗经验和用药特色在内,自始至终就是一个汉族医学与各少数民族医学相互吸收、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天人合一、内外平衡的思想,无不体现现了中国文化“一天人,合内外”特征。具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不于西方传统文化的5个基本特征:重合轻分、重用轻体、重时轻空、重悟轻测、重道轻技。由于古代中国的地理历史原因,医学具体细节的交流并不十分密切,故而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地域属性。趋利避害本能、以巫代医、巫医胶着及医巫并用等现象曾长期存在(甚至现今在某些地方仍然时见沉渣泛起!)。古时中医学的起步要早于边疆地区的民族医学,也更为先进。在密切的交往交流和相互影响中,汉族文化和科学技术、医药卫生得到了丰富和充实,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医药卫生则得到了提升和发展。由于语言文字的创建、使用和统一,更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先民的伟大实践创造精神,中医学不仅在中国疆域范围内率先起步,而且“蹄疾而步稳”,生生不息,绵延至今。中医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成熟,并在后续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日本的汉方医学、朝鲜的高丽医学及越南的东医学等都是以中(汉)医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贯穿中国历史的大一统思想所产生的中华民族整体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国特定的地理环境、疆域版图,使得相对发达的中(汉)医学成为庇护中国各民族人民健康的有力手段。而且中国的造纸与活字印刷为中医学知识的记载保留、传承和传播提供了必要的载体。中医学植根优秀中华文明,医技、医理、医道相得益彰,一经传入其时中国缺医少药甚至部分尚处于巫医不分阶段的边疆地区,便对当地的原初医疗实践和用药经验产生激荡启蒙作用,被以另一种与当地文化、风俗习惯相适应的表述方式即当地语言以及依附于语言的思维模式予以表达,进而促使当地传统医学的产生与发展,参与构成当地传统医学产生的源头,与当地原有传统医学融合发展。由于地方性知识需要在特定的场所和文化背景中存在和发挥作用,医学知识也不例外,正是中医学和我国其他民族医学间密切的互动关系,无形中扩大了其间共同的场所和文化背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医学的起源与发展就是一个原初的医学知识和用药经验被赋予一系列“符号”的过程,且“药”的符号与“病”的符号存在某种程度的对应关系,这样到了一定程度就脱离了“药”和“病”的原初本体,继而通过“符号”和“符号”间的关系来表达医理、医道甚至功效。因此学习中医不仅学习技术层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领悟文化层面的内涵。赋予“符号”的过程其实就是哲学思想、主流文化与传统医学融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它必然受到当地区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表达、文字的有无及传承,甚至外来知识等的影响。中医学四诊八纲、阴阳五行、辨证论治与历史上西方医学一贯对中医学诊断技术兴趣不大、思维方法大相径庭形成鲜明对比。同时,由于地缘关系的存在,中国周边国家的一些外来传统医学诸如古印度医学等也成为中国传统医学内部构成的藏医、蒙医和维医等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知识来源,而且也被揉合入中医学体系。


该文在最后的总结中称中国传统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的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完成了中国各地各民族医疗经验在内的中国传统医学的“不自觉”构建。今天的中医药学家应推动这种“不自觉”向“自觉”的转变。现代医学要求传统医学进行技术和文化“二层面”分类的目的之一便是希望传统医学能提供有效而单纯的疗法和(或)治疗药物,但后续的发展证明现代医学原初所设定生物医学模式并非完善,而传统医学的一些被置于文化层面的内容反而有更大的指导意义。而使得现代医学在某些方面借鉴传统医学的理念,但其所借鉴的中医学理念下充斥的却大部分是现代医学的具体内容描述。


经常与有识之士探讨,我们应当如何传承精粹,守正创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医的精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并非技术层面,试图以所谓的技术及疗效来顽固地坚持一些过时甚至淘汰的东西显然是徒劳无益的。因为技术上的落后是显而易见和无法回避的。我们的价值观念、人文情怀以及共同的信仰才是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我们应当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来建造宏伟的中医大厦,而不是沿袭秦砖汉瓦、糯浆竹木……
“该文称中医学(即传统医学)并非单纯的临床经验和原初基本用药知识的总结与概括,它总是与哲学、区域性文化或风俗习惯相伴生,是哲学社会认知与自然科学的杂糅”。这是不务正业。舍本求末。治不好疾病,哲学帮不上忙。
 
“该文称中医学(即传统医学)并非单纯的临床经验和原初基本用药知识的总结与概括,它总是与哲学、区域性文化或风俗习惯相伴生,是哲学社会认知与自然科学的杂糅”。这是不务正业。舍本求末。治不好疾病,哲学帮不上忙。
是不是中西医都废除了,只用胡辣汤就可以了?
我给你个网址吧,你的的言论那边会很支持的。
反中医大本营,志同道合者众多,你在那里会如鱼得水的。
 
是不是中西医都废除了,只用胡辣汤就可以了?
我给你个网址吧,你的的言论那边会很支持的。
反中医大本营,志同道合者众多,你在那里会如鱼得水的。
中西医本来就应该废除,百姓都叫中医忽悠了,也被西医害苦了。中西医自从5000年前诞生的时候就走错路了。起航之日就是迷航之时。
 
中西医本来就应该废除,百姓都叫中医忽悠了,也被西医害苦了。中西医自从5000年前诞生的时候就走错路了。起航之日就是迷航之时。
把中西医都废除了,然后通通叫现代医学?资本想得真美!不,资本只是工具,应该是被工具利用的猪想得真美!
 
愚以为:对中医本质的理解,其实也并不复杂。中医,就是中国人行医。
 
而中医目前的尴尬局面不是在于它的医学理论的落后,而是中医的目前医疗方式不能够适应于现代医疗体系。中医的医生的个人的医学水平完全决定了中医治疗效果的好坏。部分中医医师的水平较低,不仅不能使用中医的望闻问切技术进行疾病诊断,而且也无法有效地利用现代医疗设备的诊断数据。往往因为这些低水平的中医医生的低质量医疗服务,损害了中医的名声。加上中药的复杂成分难以实现工业化生产,针灸治疗方法与医生个人的施针技术的极大依赖性等因素。使得中医难以融入现代医疗体系。
要发挥中医的优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我认为中医必需融入现代医疗体系,利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先进管理和医疗技术,再配合中医在医疗理念和人体健康的优势,使得中医真正能够在人民大众的身体健康服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