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W 吴茱萸汤

焦三仙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5063
获得点赞
71
声望
38
吴茱萸汤
《伤寒论》

[组成]吴茱萸一升,洗(9g) 人参三两(9g) 生姜六两(18g),切 大枣十二枚(4枚),擘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呕,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凉,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方解]本方证乃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肝胃虚寒,胃失和降,浊阴上逆,故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厥阴之脉夹胃属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胃中浊阴循肝经上扰于头,故巅顶头痛;浊阴阻滞,气机不利,故胸满脘痛;肝胃虚寒,阳虚失温,故畏寒肢冷;脾胃同居中焦,胃病及脾,脾不升清,则大便泄泻;舌淡苔白滑,脉沉弦而迟等均为虚寒之象。治宜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归肝、脾、胃、肾经。既能温胃暖肝以祛寒,又善和胃降逆以止呕,一药而两擅其功,是为君药。重用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用为臣药。吴茱萸与生姜相配,温降之力甚强。人参甘温,益气健脾,为佐药。大枣甘平,合人参以益脾气,合生姜以调脾胃,并能调和诸药,是佐使之药。四药配伍,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食后欲吐,或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畏寒肢凉,舌淡苔白滑,脉弦细而迟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呕吐较甚者,可加半夏、陈皮、砂仁等以增强和胃止呕之力;头痛较甚者,可加川芎以加强止痛之功。肝胃虚寒重证,可加干姜、小茴香等温里祛寒。
3.现代运用 本方适用于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肝胃虚寒者。
4.使用注意 胃热呕吐,阴虚呕吐,或肝阳上亢之头痛均禁用本方。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2.方论选录 许宏《金镜内台方议》卷8:“干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气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气内甚也;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也;食谷欲呕者,胃寒不受食也;以此三者之证,共用此方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参、大枣之甘缓,能和调诸气者也,故用之为佐使,以安其中也。”
[临床报道]
李氏以吴茱萸汤为主方随证加减,治疗180例神经性头痛。患者均以头痛为主症,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干呕或呕吐,发病与精神因素有关,患者以家庭妇女为多,并有98例患者血压偏低。结果:痊愈117例,显效60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达100%。[李敬柱.吴茱萸汤治疗180例神经性头痛的临床总结。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7;10(19):1895]
[实验研究]
研究发现吴茱萸汤能明显抑制硫酸铜灌胃引起的家鸽呕吐,减少呕吐频率,延长呕吐所需时间;能非常明显地提高胃残留率,抑制大鼠胃的自主运动;明显对抗氯化乙酰胆碱引起的胃痉挛性收缩,使胃的张力和收缩幅度下降,频率减少;能减少大鼠胃液分泌量,降低胃液酸度;减轻由冷水浸渍法造成的大鼠应激性胃粘膜出血和溃疡,并能防止幽门结扎法胃溃疡的形成。拆方研究表明:在减少呕吐次数和延长呕吐潜伏期方面,吴茱萸作用最明显,其次为生姜,最佳组成是原方四味药皆用。[邱赛红,等.吴茱萸汤温胃止呕作用的实验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8;4(3):9]

吴莱萸汤参枣姜,肝胃虚寒此方良,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亦堪尝。
 
由版主最后编辑:
组成】

吴茱萸9克,人参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


【主治】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呕,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凉,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本方适用于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肝胃虚寒者。)


【正文】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胃热呕吐,阴虚呕吐,或肝阳上亢之头痛均禁用本方。

方解:本方证乃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肝胃虚寒,胃失和降,浊阴上逆,故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厥阴之脉夹胃属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胃中浊阴循肝经上扰于头,故巅顶头痛;浊阴阻滞,气机不利,故胸满脘痛;肝胃虚寒,阳虚失温,故畏寒肢冷;脾胃同居中焦,胃病及脾,脾不升清,则大便泄泻;舌淡苔白滑,脉沉弦而迟等均为虚寒之象。治宜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归肝、脾、胃、肾经。既能温胃暖肝以祛寒,又善和胃降逆以止呕,一药而两擅其功,是为君药。重用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用为臣药。吴茱萸与生姜相配,温降之力甚强。人参甘温,益气健脾,为佐药。大枣甘平,合人参以益脾气,合生姜以调脾胃,并能调和诸药,是佐使之药。四药配伍,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
 
名称: 吴茱萸汤

别名:吴茱萸汤

组成: 吴茱萸1升(洗),人参3两,生姜6两(切),大枣12枚(擘)。

出处: 《伤寒论》。

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散寒。

主治: 胃中虚寒,干呕,胸满,吐涎沫;厥阴头痛;少阴吐利,手足逆冷;吞酸。现用于神经性呕吐、偏头痛、神经性头痛、美尼尔氏综合症等属肝胃虚寒者。

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取2升,去滓,温服7合,日3次。

各家论述: 1.《内台方议》:干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气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气内甚也,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也;食谷欲吐者,胃寒不受食也。此以三者之症,共用此方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参、大枣之甘缓,能和调诸气者也,故用之为佐使,以安其中也。 2.《医方考》:方中吴茱萸辛热而味厚,《经》曰味为阴,味厚为阴中之阴,故走下焦而温少阴、厥阴;佐以生姜,散其寒也;佐以人参、大枣,补中虚也。 3.《医方集解》:此足厥阴少阴阳明药也。治阳明食谷欲呕者,吴茱萸、生姜之辛以温胃散寒下气;人

附注: 茱萸汤(《金匮》卷中)、茱萸人参汤(《三因》卷十一)、三味参萸汤(《医学入门》卷四)、参萸汤(《医学入门》卷七)、四神煎(仙拈集)卷一)、吴茱萸汤(《方症会要》卷三)。
 
名称: 吴茱萸汤

别名:吴茱萸汤

组成: 吴茱萸5合,桂1两。

出处: 方出《肘后方》卷一,名见《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主治: 卒心痛。

用法用量: 用酒2升半,煎取1升,分2次服。

附注: 《圣济总录》本方用法:上为粗末,每服1钱半匕,用酒1盏,煎至6分,去滓顿服。
 
名称: 吴茱萸汤

别名:吴茱萸汤

组成: 麻黄5分(去节),羌活5分(去芦),吴茱萸4分,藁本3分,升麻3分,黄耆3分,黄芩1钱,当归(酒洗)1钱,黄柏(炒)1钱,川芎?1钱,蔓荆子3分,细辛3分,柴胡3分,黄连(炒)3分,半夏(泡)3分,红花3分,苍术(米泔浸一昼夜,晒干,炒)1钱。

出处: 《明医指掌》卷六。

主治: 厥阴头痛,或痰涎厥冷,脉浮而缓。

用法用量: 水2盏,煎8分服。

制备方法: 上锉1剂。
 
名称: 吴茱萸汤

别名:吴茱萸汤

组成: 吴茱萸(汤洗,焙干,炒)3分,桂(去粗皮)1两,细辛(去苗叶)1两1分,当归(切,焙)3分,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半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主治: 产后肺感寒,咳嗽不已。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名称: 吴茱萸汤

别名:吴茱萸汤

组成: 吴茱萸1升,半夏1升,小麦1升,甘草1两,人参1两,桂心1两,大枣10个,生姜8两。

出处: 《千金》卷十六。

主治: 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酒5升、水3升,煮取3升,分3次服。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方中取茱萸下逆气,人参补正气,大枣安中气,生姜去秽气,加半夏开痰气,小麦通肝气,桂心温血气,甘草和胃气也。
 
名称: 吴茱萸汤

别名:吴茱萸汤

组成: 吴茱萸2两,防风12铢,桔梗12铢,干姜12铢,甘草12铢,细辛12铢,当归12铢,干地黄18铢。

出处: 《千金》卷三。

主治: 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肿,或寒,或下痢,气息绵惙欲绝,产后益剧。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4升,煮取1升半,去滓服,日2次。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先有寒,明非暴受之寒也,胸满痛而且呕吐食少,或浮肿,或下痢,一切都是里证,故用姜、萸、细辛以温其胃,当归、地黄以滋其血,防风、桂心以拓其气。即产后亦剧,益不出此。
 
名称: 吴茱萸汤

别名:吴茱萸汤

组成: 吴茱萸(汤洗,焙炒)半两,黄连(去须,炒)1两,赤芍药1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主治: 冷热赤白痢疾。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8分,去滓,食前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名称: 吴茱萸汤

别名:吴茱萸汤

组成: 吴茱萸(炒)1钱半,桔梗、干姜(炒)、炙草、半夏(制)、细辛、当归、白茯苓、桂心、陈皮。

出处: 《万氏女科》卷三。

主治: 妇人脏气本虚,宿夹积冷,胸腹胀痛,呕吐恶心,饮食减少,或因新产血气暴虚,风冷乘之,以致寒邪内胜,宿疾益加。

用法用量: 生姜为引,水煎,热服。

附注: 桔梗以下各药用量原缺。
 
名称: 吴茱萸汤

别名:吴茱萸汤

组成: 吴茱萸(汤浸3次,焙干炒)半两,桂(去粗皮)半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八十一。

主治: 风毒脚气。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入生姜半分(拍破),同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日晚再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名称: 吴茱萸汤

别名:吴茱萸汤

组成: 吴茱萸(汤浸,焙干炒)1两,干姜(炮)1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三十九。

主治: 霍乱干呕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名称: 吴茱萸汤

别名:吴茱萸汤

组成: 吴茱萸(汤浸,焙炒)1两,羌活(去芦头)半两,甘草(炙,锉)1分,半夏(汤洗7遍,焙)1分,干姜(炮)1分,芎?1分,细辛(去苗叶)1分,麻黄(去根节)1分,高良姜1分,藁本(去苗土)1分,桂(去粗皮)1分。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三十四。

主治: 寒疟,先寒后热,头痛不可忍,热极即汗出烦渴。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未发前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名称: 吴茱萸汤

别名:吴茱萸汤

组成: 苍术1钱,麻黄5分,羌活5分,吴茱萸3分,藁本、柴胡、升麻、黄耆2分,半夏、川乌、蔓荆子1分,细辛、红花少许。

出处: 《何氏济生论》卷三。

主治: 厥阴头痛,项痛,或吐痰沫,冷厥,其脉浮缓。

用法用量: 水煎服。

附注: 按:方中藁本、柴胡、升麻、半夏、川乌、细辛用量原缺。
 
名称: 吴茱萸汤

别名:吴茱萸汤

组成: 吴茱萸1分(汤洗,焙干炒),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1两,人参3分,干木瓜半两,藿香叶半两,甘草(炙,锉)半两,桂(去粗皮)半两,丁香(炒)半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二十六。

主治: 伤寒后霍乱,吐利腹胀,转筋,手足冷,饮食不消。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入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3次。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名称: 吴茱萸汤

别名:吴茱萸汤

组成: 黄连4两,吴茱萸3分,当归3分,石榴皮3两。

出处: 《鸡峰》卷十四。

主治: 积冷,赤白痢下不断,变成赤黑汁,形如烂鱼腹肠,疼痛,不能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未。
 
名称: 吴茱萸汤

别名:吴茱萸汤

组成: 黄耆1两,川芎1两,甘草(炙)1两半,吴茱萸半两(汤泡)。

出处: 《卫生宝鉴》卷十八。

主治: 妊娠伤胎,数落而不结实,或冷或热。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空心,食前温酒调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
 
名称: 吴茱萸汤

别名:吴茱萸汤

组成: 吴茱萸4升,淡竹叶(切)1升。

出处: 《普济方》卷二四四。

主治: 脚气攻心欲死者。

用法用量: 上以水1斗,煮取2升,去滓,分5服。

加减: 上气腹满不快,加槟榔40个。
 
名称: 吴茱萸汤

别名:吴茱萸汤

组成: 吴茱萸(汤洗7遍,焙炒)1两,半夏(汤洗7遍,焙)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六十四。

主治: 冷痰,吞酸吐水,胸中不快。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取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名称: 吴茱萸汤

别名:吴茱萸汤

组成: 吴茱萸2两,生姜5两,橘皮3两,桂心2两,大槟榔10个。

出处: 《外台》卷十九引许仁则方。

主治: 脚气病,但觉脚肿疼闷沉重,有时缓弱,乍冲心腹满闷,小腹下不仁,有时急痛。

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取2升半,去滓,分3次温服,服相去如人行7-8里久。1服觉诸状可,欲重合服亦佳。服汤后,将息经3-4日,即服桑根白皮等六味丸。

制备方法: 上切。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