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M 麻子仁丸

焦三仙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5063
获得点赞
71
声望
38
【出处】《伤寒论》

【分类】泻下剂-润下

【组成】麻子仁(500克)芍药(250克)枳实(250克)大黄(500克)厚朴(250克)杏仁(250克)[以上为丸剂用量]

【功效】润肠泄热,行气www.hx317.com原创通便。

【主治】肠胃燥热,津液不足。大便干结,小便频数。(本方常用于虚人及老人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产后便秘、痔疮术后便秘等属胃肠燥热者。)

【用法】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麻子仁丸(脾约丸)

麻子仁丸(脾约丸)
《伤寒论》

[组成]麻子仁二升(500g)芍药半斤(250g)枳实炙,半斤(250g)大黄去皮,一斤(500g)厚朴炙,去皮一尺(250g)杏仁去皮尖,熬,别作脂一升(250g)
[用法]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现代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每次9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亦可按原方用量比例酌减,改汤剂煎服)。
[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方解]本方证乃因胃肠燥热,脾津不足所致,《伤寒论》称之为“脾约”。成无己说:“约者,约结之约,又约束也。经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其脾为约。”(《伤寒明理论》)根据“燥者润之”、“留者攻之”的原则,故当润肠泻实,宜润肠药与泻下药同用。方中麻子仁性味甘平,质润多脂,功能润肠通便,是为君药。杏仁上肃肺气,下润大肠;白芍养血敢阴,缓急止痛为臣。大黄、枳实、厚朴即小承气汤,以轻下热结,除胃肠燥热为佐。蜂蜜甘缓,既助麻子仁润肠通便,又可缓和小承气汤攻下之力,以为佐使。综观本方,虽用小承气以泻下泄热通便,而大黄、厚朴用量俱从轻减,更取质润多脂之麻仁、杏仁、芍药、白蜜等,一则益阴增液以润肠通便,使腑气通,津液行,二则甘润减缓小承气攻下之力。本方具有下不伤正、润而不腻、攻润相合的特点,以达润肠、通便、缓下之功,使燥热去,阴液复,而大便自调。
本方为丸剂,而且只服10小丸,依次渐加,均意在缓下,润肠通便。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胃肠燥热,脾津不足之“脾约”证的常用方,又是润下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少津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痔疮便秘者,可加桃仁、当归以养血和血,润肠通便;痔疮出血属胃肠燥热者,可酌加槐花、地榆以凉血止血;燥热伤津较甚者,可加生地、玄参、石斛以增液通便。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虚人及老人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产后便秘、痔疮术后便秘等属胃肠燥热者。
4.使用注意 本方虽为润肠缓下之剂,但含有攻下破滞之品,故年老体虚,津亏血少者,不宜常服,孕妇慎用。

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胃热津粘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高。
 
由版主最后编辑:
麻子仁丸

《伤寒论》

【组成用法】麻子仁二升(500g) 芍药半斤(250g) 枳实半斤,炙(250g) 大黄一斤,去皮(500g) 厚朴一尺,去皮(250g)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250g) 右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本方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适用范围】肠胃燥热,津液不足。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方义讲述】特别提出一个润下的问题,就是考虑到刚才所提到的,这些东西总是伤阴,所以在不是急下的药当中,主要考虑到阴血的问题。所以麻子仁丸,好就好在这里,它用小承气,实际上是厚朴三物汤,另外加上了麻仁、杏仁、芍药 ,这都可以知道了。麻仁的特点是可以滋脾阴,可以润肠,它还兼能补脾气,因为它味甘性平,所以它还兼能补脾气。那么杏仁的问题呢?它就是降气润肠,那么芍药,它本来就是养阴补血的药。所以这个问题就更清楚了,在这里顺便提到个问题,也是刚才提到的,所谓“提壶揭盖”,就指的开肺气,而现在往往桔梗跟杏仁并提,这个概念是混淆了的,你在这儿桔梗决不是“提壶揭盖”的问题,现在有些文章里提到“提壶揭盖”,宣肺气以利小便,把杏仁也拉上了,实际上它就是桔梗,这个问题很清楚,我们在倒水时盖子盖实了水倒不出来,所以茶壶盖子上都有个眼,通过一种物理现象,来考虑到药物的作用、人体脏腑的功能,这样来用药。

那么这个药,它的好处就是泻而不伤阴,它所治的证,顺便解释一下:脾约。它是由于胃中燥热,脾阴伤了,所以叫脾约,可以这么理解,因为“约”字可以理解为贫的,津液贫了,脾输津液的作用受到了约束,因为它本身不够,而由于胃中燥热一个方面,消耗津液,由于胃的问题,由于脾气约的问题,由于它津液直接下趋膀胱,所以小便多,大便难。所以你把大便一通,燥热就泻,而且在这个用药里面,它考虑到脾气的问题,所以对麻仁的问题 ,要特别提一提,麻仁是味润下药,不同于其它的,润肠泻下,还有几味药:郁李仁、松仁,这都是润的药,那瓜蒌仁就更厉害一点。那么麻仁在这里能润,兼能补脾气,这点不同;郁李仁不仅能润肠,还能利小便;松仁能清肝热,又能润大便,清肝热、散风热、润肠通便;所以它用这些药对于老年性的习惯性的便秘,产后,产妇的便秘,都有好处,就因为它照顾到阴血的问题,不是单纯泻下的问题,它通过滋阴补血来润肠、通便,这是一种办法;

【附方】五仁丸(《世医得效方》)组成:桃仁、杏仁炒去皮尖,各一两(30g) 柏子仁半两(15g) 松子仁一钱二分半(3.75g) 郁李仁一钱,炒(3g) 陈皮四两,另为末(120g) 右将五仁别研为膏,入陈皮末研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圆,空心米饮下。功用:润肠通便。主治:精液枯竭,大便秘涩,传导艰难。

【附方】润汤丸(《脾胃论》)组成:大黄去皮 当归梢 羌活以上各五钱(各15g) 桃仁汤浸去皮尖,一两(30g) 麻仁去皮取仁,一两二钱五分(37.5g) 右除麻仁为研如泥外,捣罗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用白汤送下。功用:润肠通便,活血祛风。主治:饮食劳倦,大便秘涩,或干燥闭寒不通,全不思食,乃风结、血结,皆能闭塞也,润燥,和血,疏风,自然通利也。

还有一个所谓的五仁丸,五仁汤,还有个润肠丸,都是润肠通便,五仁丸纯粹是通过它的润,加一点陈皮,关于陈皮的问题,古人有这么一种说法,陈皮配杏仁,治气秘,这个意思就是行气、下气、润肠而通便,跟桃仁相配,行气活血润肠通便,所以这只是一个配伍的用法加在方子里面。通过这可以看一看,特别润肠丸的用法,它叫这里的都考虑到了。它所不同的是这里面有个羌活这味药,这是时代用药特点,它是在那个时代,主张用点风药,升脾胃之气,防风、升麻、柴胡、羌活,这些东西在东垣它喜欢用,但是现在一般来说,这润肠丸用羌活还是燥,所以现在这些药在吃的时候,还是不太用它,可是现在这种药还真有,它的作用比麻仁丸厉害。

还有一个问题不知大家有这个体会没有,就是习惯性便秘的病人,他有时吃了泻药之后,感觉到该去的并没有去,虽然泻了之后,看起来挺多了,感觉到并不痛快,感觉肚子里应该去的并没有下,所以这些问题不见得纯粹用泻药,用得越猛越好,这都是一些证明。所以大家知道了粪积证,因为过去环境不同,社会情况不同,有些东西能够见到,过去旧社会有很多吸鸦片的,吸鸦片的人大多都便秘,凡是搞毒品的人,吸毒的人大多都便秘,但过去主要的是鸦片,它的大便便秘以后出来的头比石头还硬,形容它叫粪石。而这个东西既在肠子里面,还有一种冷积,并不是吸毒,由于肠胃受了寒冷,这种寒冷可以是由于下焦所受,可以是由于,比如穿的少,坐在阴湿的地方长时间下焦受寒,或者喝大量的冷饮,这是累积的,这个积块往往叫它搬家挪地方出来,非常费劲,要经过一段时间慢慢的行气润导,才能下来。过去我治疗一个青年人,很清楚的从升结肠慢慢往上走就是一小块,一直走到大便出来两月,很清楚,他自己也年轻,腹壁也不厚,摸的到,今天在这儿,吃了两剂药以后,以上去一点,特别在拐弯处难,我要讲这个问题就是讲温下剂的大黄附子汤,“脐下坚痛”的问题;所以这些问题你在临床上没有遇到,你还真难理解,你象刚才讲的粪石证,都是在临床上接触到的,好不容易你给它泻下以后,他特别痛快,这个东西倒在石头上,你用锤子打,扎,你一扎它跑了。讲这些问题就是说明大便结实的程度,能到这个程度,久积不能着急,不是我们一下就可以解决问题的。通过这个也可以理解到热结旁流的问题,不能理解到里面积着,它怎么还能流呢?它不可能是积的,那么堵的死死的,它毕竟不是肠梗阻,没到那个程度。


摘自《王绵之方剂学讲稿》
 
麻子仁丸
【出处】汉•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炙 大黄一斤,去皮 厚朴一尺,炙,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用法】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利为度。
【功用】 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脾约,大便难,小便数,关脉浮涩者。
【方解】金•成无已:约者,结约之约,又约束之约也。《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其脾为约。麻仁味甘平,杏仁味甘温,《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麻仁、杏仁,润物也,《本草》曰:润可去枯。脾胃干燥,必以甘润之物为之主,是以麻仁为君,杏仁为臣。枳实味苦寒,厚朴味苦温,润燥者必以甘,甘以润之;破结者必以苦,苦以泄之,枳实、厚朴为佐,以散脾之结约。芍药味酸微寒,大黄味苦寒,酸苦涌泄为阴,芍药、大黄为使,以下脾之结燥。肠润结化,津液还入胃中,则大便利,小便少而愈矣(《伤寒明理论》)。明•许宏;跌阳脉者,乃脾胃之脉也,脉不当浮,今反浮者,若非胃气虚,则胃气强也。浮而涩者,为胃气燥,大便则难,其脾为约。约者,束也,此必汗出多,走亡津液,胃气燥涩,大便不得通也。跌阳脉浮者,虽大便难,尤不可以用大承气等汤下泄之者,仲景故配以麻仁丸方以润导之也。故用麻仁为君,杏仁为臣,二者能润燥也;以枳实、厚朴能调中散气为佐;以芍药之酸能敛津液,大黄之苦能泄能下,二者为使,以通导而引润下也(《金镜内台方议》)。清•吕震:按经言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此与攻胃实不同,故用芍药以益阴,麻、杏以润燥,而大黄、厚朴分两皆从轻减,服止十丸,以次渐加,皆示不欲遽下之意(《伤寒寻源》)。清•王旭高:脾约为脾土过燥,胃液日亡,故以麻、杏润脾燥,白芍安脾阴,而后以枳、朴、大黄承气法胜之,则下不亡阴。法中用丸渐加者,脾燥宜用缓法,滋柔润下,以遂脾欲,非比胃实当急下也(《王旭高医书六种》)。清•陈灵石:脾为胃行其津液也。今胃热而津液枯,脾无所行而为穷约。故取麻仁、杏仁多脂之物以润燥;大黄、芍药苦泄之药以破结;枳实、厚朴顺气之药以行滞。以蜜为丸者,治在脾而取缓,欲脾不下泄其津液,而小便数已,还津于胃中,而大便难已也(《伤寒论集注》)。清•尤在泾:浮者,阳气多,清者,阴气少。而趺阳见之,是为胃强而脾弱。约,约束也。犹弱者受强者约束,而气馁不用也。脾不用而胃独行,则水流并趋一处,而大便失其润矣。大黄、枳实、厚朴,所以泄令胃弱,杏仁、芍药,所以滋令脾厚,用蜜丸者,恐速下而伤其脾也。即取润导之意,而少加之力,亦伤寒下药之变法也(《伤寒贯珠集》)。
近代•程门雪:麻仁丸即小承气汤加麻仁、杏仁、芍药三味,治脾约不大便。丸者缓也,方法颇平稳,或谓非仲景方,然可备用。丸以蜜者,润其燥也。每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利为度。其法甚稳妥,故可取仿也。或谓麻仁丸非仲景方,以其方杏仁用一斤,厚朴用一尺,均非仲景法度也。言之虽甚有理,惟治疗上但求其法为取,便当记以备用(《书种室歌诀二种》)。
【应用】
例一 黄钟玉治疗蛔虫性肠梗阻案(选自《中草药通讯》1973;(4):26)陈某某,男,6岁。因阵发性腹痛3天,伴呕吐、腹胀,大便不通2天就诊。过去有排虫史,一年来未驱虫。体检:精神萎靡,痛苦表情,中等度脱水状,皮肤、粘膜、巩膜无黄染,心肺(-),腹稍胀,肠鸣音稍亢,无金属音,腹肌软,无压痛,脐下两侧有条索状块物略可移动,压痛不著。诊断:蛔虫性肠梗阻。给予输液、灌肠等处理后,排虫2条,未排便,腹痛、腹胀等症未减。第二天晨开始加服加味麻仁汤(麻子仁9克 杏仁9克 白芍6克 川朴4.5克 枳壳6克 大黄6克 乌梅9克 槟榔9克 陈皮4.5克)。服药后2小时,腹痛明显减轻。下午6时排出虫团3个,约100多条。临床症状和体征随之消失。
例二 王新民治疗尿频证案(选自《名方新用》)周某某,男,70岁。尿频数三载余,屡用常规方法无效。经某医院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多次小便常规检查,基本正常,间有少量白细胞。近几月来,尿频加重,达每小时5次之多,色黄。大便常干结,己两天未解。腹满,口苦而干,舌红苔微黄,脉弦数。证属胃中燥热,脾阴不足,方选麻子仁丸加味。处方:火麻仁15克 杏仁9克 生白芍9克 生大黄6克 厚朴5克 枳壳5克 黄芩10克 生地15克 覆盆子15克 服药4剂后,大便通润,尿频改善,每小时排尿两次。前方获效,毋庸改张,原方续服5剂,尿频已止。再予原方3剂,以巩固疗效,观察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伤寒论》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莫枚士:“邪自太阳经传入府者,谓之太阳阳明。《论》又曰: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硬者,与小承气汤,即是太阳阳明脾约症也。然则小承气乃太阳阳明之专方也,故脾约丸即小承气加芍药、二仁为之。”可见古人善于从排比类推法读书,可谓源头悟彻矣。
 
名称: 麻子仁丸

别名:麻子仁丸

组成: 麻子仁2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1斤(去皮),厚朴1尺(炙,去皮),杏仁1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出处: 《伤寒论》。

功效:破气消积,滋润大肠,健胃通便。

主治: 胃强脾弱,津亏便秘。

用法用量: 饮服10丸,每日3次,渐加,以知为度。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各家论述: 1.《伤寒论讲义》:本方是小承气汤加麻仁、杏仁、芍药而组成。取麻仁润肠滋燥通利大便为主药,配以杏仁润肺沉降,使气下行,并具有润肠道、通大便的作用。芍药和营而缓急。大黄、枳、朴泄热去实,行气导滞。以蜜和丸,渐加,以知为度取其缓缓润下之义。 2.《方剂学》:方中麻子仁润肠通便,为主药;辅以杏仁降气润肠,芍药养阴和里;佐以枳实破结,厚朴除满,大黄通下;使以蜂蜜润燥滑肠,合而为丸,具有润肠、通便、缓下之功。

附注: 麻仁丸(《外台》卷十八)、脾约麻仁丸(《局方》卷六)、脾约丸(《直指》卷四)、麻仁脾约丸(《治痘全书》卷十四)、麻仁滋脾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