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W 温脾汤

焦三仙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5063
获得点赞
71
声望
38
【出处】《备急千金要方》

【分类】泻下剂-温下

【组成】大黄(15克)当归(9克)干姜(9克)附子(6克)人参(6克)芒硝(6克)甘草(6克)

【功效】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主治】脾阳不足。冷积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阳虚寒积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本方常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或不全梗阻等属中阳虚寒,冷积内阻者。)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服,一日三次。临熟下大黄(现代用法:大黄后下,水煎服)。

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由版主最后编辑:
温脾汤
《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大黄五两(15g) 当归 干姜各三两(各9g) 附子 人参 芒硝 甘草各二两(各6g)
[用法]上七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一日三次(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寒积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方解]本方证因脾阳不足,阴寒内盛,寒积中阻所致。寒实冷积阻于肠间,腑气不通,故便秘腹痛、绕脐不止;脾阳不足,四末失于温煦,则手足不温;脉沉弦而迟,是阴盛里实之征。本方证虽属寒积便秘,但脾阳不足是为致病之本,若纯用攻下,必更伤中阳;单用温补,则寒积难去,惟攻遂寒积与温补脾阳并用,方为两全之策。方中附子配大黄为君,用附子之大辛大热温壮脾阳,解散寒凝,配大黄泻下已成之冷积。芒硝润肠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干姜温中助阳,助附子温中散寒,均为臣药。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使下不伤正为佐。甘草既助人参益气,又可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协力,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综观本方,由温补脾阳药配伍寒下攻积药组成,温通、泻下与补益三法兼备,寓温补于攻下之中,具有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之特点。
本方与大黄附子汤同属温下剂,都能主治寒积便秘。本方是由脾阳不足,中气虚寒,而致冷积内停,证属虚中夹实,故方中配以干姜、人参、甘草以顾护中阳;大黄附子汤为寒积里实证,证实无虚,故配细辛辛温宣通,助附子散寒止痛。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脾阳不足,寒积中阻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沉弦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腹中胀痛者,加厚朴、木香以行气止痛;腹中冷痛,加肉桂、吴茱萸以增强温中祛寒之力。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或不全梗阻等属中阳虚寒,冷积内阻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备急千金要方》卷13:“治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
2.方论选录 朱良春,等《汤头歌诀详解》:“温脾汤是四逆汤(姜、附、草)加人参、当归、大黄、芒硝四药所组成。四逆汤功能温脾祛寒,加大黄、芒硝,是取其泻下除积,加人参、当归,是取其益气养血。由于四逆性属温热,可以改变硝、黄苦寒之性,所以本方功专驱逐寒积,属于温下的范畴。假使热实里结,津伤便秘,当用寒下剂,而决非此方所宜。’
[临床报道]
薛氏用本方为主治疗9例小儿麻痹性肠梗阻,患儿年龄3~16个月,平均9.8个月。病因中毒性消化不良4例,重症肺炎、霉菌性肠炎并Ⅱ度营养不良各2例;急性菌痢并急性肠炎1例,其中病危5例。用药1-3剂后,肠鸣音恢复,排气排便、腹胀基本消失者7例无效2例。[薛昌森.温脾汤为主治疗小儿麻痹性肠梗阻9例。中医杂志 1993;(1):24]
[实验研究]
通过临床观察,温脾汤有改善肾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作用。用温脾汤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CRF)证属脾肾虚衰、湿浊内生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电泳均显著降低,而对照组这方面作用不明显。说明温脾汤有改善CRF高粘血症的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调整整体状态、改善肾功能、改善体内“粘、聚、集凝”状态,达到改善CRF患者高粘血症的作用。由于全血粘度增高可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使血压升高,甚至诱发高血压脑病,所以对CRF患者能在肾功能改善的同时,降低全血粘度,这对治疗CRF很有意义。[徐书立.温脾汤对慢性肾衰病入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中医研究 1999;12(6):22]
 
温 脾 汤

《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用法】大黄四两(12g) 附子大者一枚(9g) 人参二两(6g) 干姜二两(6g) 甘草二两(3g) 右五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临熟下大黄,与后温脾汤小异。须大转泻者,当用此方神效。

【本方功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适用范围】脾阳不足。冷积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

【方义讲述】温脾汤从表面上看,可以说是通因通用的,它不仅治疗大便秘结,还可以治疗虚泻久痢。但是呢,它治这个久痢赤白有手足不温,脉沉弦,脉沉为在里,脉弦为寒、为饮、为水,这个是从《金匮》里面是这样讲的,痰饮水气都可以见到这样的脉象,所以从这两点来看,没有热象。而且是久痢赤白,或者是久久的泄泻不已,说明了里面无热,而且这个腹痛必然是拒按的,这才能说明它是泻的归泻的,没有去的还留着,正因为里面的积没有去,所以它这个利不会好。因为大便秘结这个好理解,着重的讲久泻久利,下痢赤白,还要用温下的办法,就是因为长期的病了以后,脾胃阳虚,虽然下利、虚泻没有好,可是它里面还是有积滞存在,这种情况在临床上是会见到的,特别在痢疾当中,饮食不慎的人,更容易见到这样的情况,因为俗话有句话:饿不死的疟疾,吃不死的痢疾。就是疟疾不要多吃,不要吃饱,这是老百姓的俗语,后来又加了一句,叫饿不死的伤寒,就是这些病,不宜多吃。所以在痢疾当中,它吃了以后,消化不好,它就久久的沉积,这种情况还是有的。这样的情况要根据不同的程度和不同的症状,来用温下的药,既去其寒,又去其积,所以从表面上看是通因通用,而一通以后,实邪一去以后,他的泻痢就可以止。

那么从前面的方子来看,从前面介绍的方子来看,就加了人参、甘草,这上面的大黄附子汤,去掉了细辛,加上人参、甘草,也可以说是四逆加人参汤再加大黄,也可以说是理中汤去白术加大黄附子,是吧。之所以反复这样说,可以这么说,可以那么说,着重的说,久泻久痢它是中阳必虚,冷积所以产生,它必然和中焦脾胃的阳气虚有关,这个两点不管它大便通也好,不通也好,是共同的,这是产生寒积的一个主要病机,所以这个地方用这些药给它治疗。既扶正,又温中散寒,同时这样一来,那么它就缓和了泻下的作用。

这个方子在原书上是治疗久利的,所以这个方子还要讲一讲,原书上是治疗久利的,同时在《千金》里面就有三个方子,同时在《千金》里面一共有三个温脾汤,所以方解里面所写着的,这上面之一,加人参再加大黄是一个,讲义翻过来时候还有两个,一个方子有桂心,就是有肉桂,而没有甘草,它就是治这样的证,有寒气上逆,那么虚寒之气上逆,就可以产生胃中的不舒,产生了心里的不舒,心悸,都可以出现这种情况,所以用桂嘛,温命门,散阴寒,平冲逆,它这里附子肉桂干姜都 给用上了,这脾肾并温,再加上肉桂,就更好的温下焦,散下焦之寒。所以这儿要注意一个问题,平常我们用肉桂也好,用桂枝也好,平冲逆,它是治的虚寒性的下焦虚寒冲逆,阴寒之气上逆才能用桂,如果用到热病上面就不能平冲逆了,适得其反,那么这个方子还比较好理解。

它下面有个方子,腹痛绕脐,这儿是要注意的地方,脐下绞结,绕脐不止,那么这个都是里积比较严重的见证,就在脐四周痛的很大厉害,而且是串的,它的串就在周围串,行走的,它这是因为有里实积在肠胃里面,气不得通,大承气汤也有个绕脐痛,所以这些地方结合起来看,就更能理解它了,因此它这里就把人参给去了,急于去实,所以把人参去加上厚朴,所以这方子的药味这上面都写着。但是这些方子究竟是唐代的方子,到了后代的方子,它在处理的艺术上就比较强些,所以着重看一看附方里面的《本事方》。

《本事方》有个温脾汤,附子、干姜、桂心、甘草、厚朴,这五个药都是二两,加上四钱大黄,这点是我们比较值得实用的寒下的办法,所以这个温下去寒积的办法,你不用泻药,不能去其积,而泻药又是苦寒的,用多了,以寒助寒,那么你辛热的药的散寒的作用就被削弱了,如何的配置的更好一些,经过不断的摸索,在《本事方》,在宋代,就比较进步,它在用量上,在互相配伍上,它的用量更小,要按比例来说,它才二十六分之一的大黄,五个二两是十两,加上大黄是十两另四钱,它才有四钱,二十六分之一,二十五倍是十两嘛,而它每次原方只吃一两,用量更小了,那么关于这个问题,后人在实践当中,非常佩服这样的配伍办法,特别是喻嘉言他赞成它这个,喻嘉言认为它这种方法比较符合仲景温下的思想,认为肠胃痼冷之泻泄,怎么能用大黄,大黄是苦寒泻下的,它为什么还要用泻的呢,因为不用温药并不能下积,那么久留之邪非攻不去,用了温药可不能制,温药不能制它的苦寒之性,而成洞下之势,所以用好了去邪,用不好,洞泻,就是大便拉的更不止了,所以它非常佩服徐叔微这样方子的用法,配伍非常的恰当。当然这里指的是指久泻久利的问题,如果是冷积而大便不通,那大黄用量又是一回事,所以这个问题在配伍用量上都要注意。作为一般的温下的方,《本事方》的温脾汤比较典型,比较示范性,以此根据病症的轻重缓急,也就是说根据寒积的轻重来不同的用量,但是这几个方子掺合起来,互相比较,心里就有个数,总的原则,寒下之药量绝不能大,在方子当中是为次,是在温散的前提之下,去寒的前提之下配用的,大便秘结的药,泻下的药可多一些,久泻久利泻下的药要少一些,就把这几个合起来看一看。


摘自《王绵之方剂学讲稿》
 
【组成】大黄(15克) 当归(9克) 干姜(9克) 附子(6克) 人参(6克) 芒硝(6克) 甘草(6克)
【方诀】
【功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主治】脾阳不足。冷积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阳虚寒积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本方常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或不全梗阻等属中阳虚寒,冷积内阻者。)
【禁忌】斟酌。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服,一日三次。临熟下大黄(现代用法:大黄后下,水煎服)。
【方解】脾阳不足,寒从中生,喜食生冷,致冷积内停,阻于肠间,故见大便秘结;若寒湿久留,冷积不化,又可导致脾气虚弱,而见下利赤白不止;不通则痛,腹痛而手足不温,脉沉弦,皆为中气虚寒,冷积内停之象。此时单纯温补脾阳,虽可祛里寒而积滞难去,单纯予以攻下,则更伤中阳,寒积也未必得去,故方中用附子与干姜温阳祛寒;人参合甘草益气补脾;大黄荡涤积滞。诸药协力,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则诸证可愈。从本方组成来看,实即大黄附子汤去细辛,加干姜、人参、甘草而成,亦即四逆汤加人参、大黄,皆以大剂温热药为主,故同属温下之剂。但本方兼能益气,宜于久利气虚之证,大黄附子汤宜于气不虚而冷积较甚之证。 方义2:本方证因脾阳不足,阴寒内盛,寒积中阻所致。寒实冷积阻于肠间,腑气不通,故便秘腹痛、绕脐不止;脾阳不足,四末失于温煦,则手足不温;脉沉弦而迟,是阴盛里实之征。本方证虽属寒积便秘,但脾阳不足是为致病之本,若纯用攻下,必更伤中阳;单用温补,则寒积难去,惟攻逐寒积与温补脾阳并用,方为两全之策。方中附子配大黄为君,用附子之大辛大热温壮脾阳,解散寒凝,配大黄泻下已成之冷积。芒硝润肠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干姜温中助阳,助附子温中散寒,均为臣药。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使下不伤正为佐。甘草既助人参益气,又可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协力,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综观本方,由温补脾阳药配伍寒下攻积药组成,温通、泻下与补益三法兼备,寓温补于攻下之中,具有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之特点。 本方与大黄附子汤同属温下剂,都能主治寒积便秘。本方是由脾阳不足,中气虚寒,而致冷积内停,证属虚中夹实,故方中配以干姜、人参、甘草以顾护中阳;大黄附子汤为寒积里实证,证实无虚,故配细辛辛温宣通,助附子散寒止痛。
【化裁】若腹中胀痛者,加厚朴、木香以行气止痛;腹中冷痛,加肉桂、吴茱萸以增强温中祛寒之力。
【附方】无。
【附注】本方为治疗脾阳不足,寒积中阻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沉弦为辨证要点。 考温脾汤另有三方,药味稍有出入,但立法、主治略同。一方见《千金方》十五卷“冷痢门”,比本方多桂心而无甘草,虽主治略同,但宜于寒证较重而兼见冲逆的证候;一方见《千金方》十三卷“心腹痛门”,即本方加当归、芒硝,泻积之力较强,主治寒积便秘,“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者;此外,《本事方》亦有温脾汤,方用附子 干姜 桂心 甘草 厚朴(各二两)大黄四钱,亦即本方去参加桂心、厚朴。主治“痼冷在肠胃间,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此方与《千金方》温脾汤虽同属温下剂,但《千金方》所治之下痢赤白,积滞较甚,故重用大黄以攻下积滞,“心腹痛门”方更有芒硝为助。同时又因痢久脾胃虚寒,阳气衰微,故用参、草、姜、附以温补脾阳。《本事方》所治为冷积泄泻,寒重积轻,故重用温中,虽用大黄攻下,只占总量二十六分之一。同一大黄,因配伍与药量都不同,作用也就各有侧重,可见遣药组方中选择配伍、酌定用量,皆须与证法切合,才能不犯实实虚虚之诫。
【文献】方论选录 朱良春,等《汤头歌诀详解》:“温脾汤是四逆汤(姜、附、草)加人参、当归、大黄、芒硝四药所组成。四逆汤功能温脾祛寒,加大黄、芒硝,是取其泻下除积,加人参、当归,是取其益气养血。由于四逆性属温热,可以改变硝、黄苦寒之性,所以本方功专驱逐寒积,属于温下的范畴。假使热实里结,津伤便秘,当用寒下剂,而决非此方所宜。”
【研究】通过临床观察,温脾汤有改善肾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作用。用温脾汤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CRF)证属脾肾虚衰、湿浊内生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电泳均显著降低,而对照组这方面作用不明显。说明温脾汤有改善CRF高粘血症的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调整整体状态、改善肾功能、改善体内“粘、聚、集、凝”状态,达到改善CRF患者高粘血症的作用。由于全血粘度增高可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使血压升高,甚至诱发高血压脑病,所以对CRF患者能在肾功能改善的同时,降低全血粘度,这对治疗CRF很有意义。「徐书立.温脾汤对慢性肾衰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中医研究1999;12(6):22]
【运用】薛氏用本方为主治疗9例小儿麻痹性肠梗阻,患儿年龄3-16个月,平均9.8个月。病因中毒性消化不良4例,重症肺炎、霉菌性肠炎并II度营养不良各2例,急性菌痢并急性肠炎1例,其中病危5例。用药l-3剂后,肠鸣音恢复,排气排便、腹胀基本消失者7例,无效2例。[薛昌森.温脾汤为主治疗小儿麻痹性肠梗阻9例。中医杂志1993;(1):24]
 
【组成】大黄(15克) 当归(9克) 干姜(9克) 附子(6克) 人参(6克) 芒硝(6克) 甘草(6克)
【方诀

名称: 温脾汤别名:温脾汤
组成: 草果2钱,桂枝3钱,生姜5钱,茯苓5钱,蜀漆3钱(炒),厚朴3钱。
出处: 《温病杂辨》卷三。
主治: 太阴三疟,腹胀不渴,呕水。
用法用量: 上用水5杯,煮取2杯。分2次温服。
各家论述: 三疟本系深入脏真之痼疾,现脾胃证,犹属稍轻。腹胀不渴,脾寒也,故以草果温太阴独胜之寒,辅以厚朴消胀;呕水者,胃寒也,故以生姜温胃降逆,辅以茯苓渗湿而养正;蜀漆性急走疟邪,导以桂枝外达太阳也。
 
名称: 温脾汤别名:温脾汤
组成: 大黄3两,桂心3两,附子1两,人参1两,干姜1两。
出处: 《千金》卷十五。
主治: 积久冷热,赤白痢者。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2升半。分3服。
 
名称: 温脾汤别名:温脾汤
组成: 大黄3两,桂心3两,附子1两,人参1两,干姜1两。
出处: 《千金》卷

名称: 温脾汤别名:温脾汤
组成: 大黄3两,桂心3两,附子1两,人参1两,干姜1两。
出处: 《千金》卷十五。
主治: 积久冷热,赤白痢者。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2升半。分3服。
 
名称: 温脾汤别名:温脾汤
组成: 半夏4两(洗),干姜3两,赤石脂3两,白石脂3两,厚朴(炙)3两,桂心3两,当归2两,芎?2两,附子(炮,去皮)2两,人参2两,甘草(炙)2两。
出处: 《千金翼》卷十五。
主治: 脾气不足,下痢水谷,腹痛,食不消。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9升,煮取3升,分3服。
 
名称: 温脾汤别名:温脾汤
组成: 山药(炒)1钱8分,白茯苓1钱2分,白术(制)1钱,薏苡仁(炒,研)2钱,芡实(炒,研)2钱,白扁豆(炒,研)2钱,桔梗8分,砂仁(去皮,炒,研)5分,甘草(炙)8分,神曲(炒)4分,白莲肉(炒,研)2钱,秫米(炒,研)1钱,红枣(去核)2枚。
出处: 《会约》卷九。 功效:平补脾胃,与滋阴汤同用,一则不畏滋阴滞胃,二则脾健而饮食增加。
主治: 脾虚失血。
用法用量: 水煎服。与滋阴汤每日同用,早、夜服滋阴汤,中午时服本方。
加减: 若气满者,加陈皮(去白)1钱,或加真苏子(炒,研)5分,或用广木香磨汁合服;若有冷涎及胃寒者,加干姜(炒黄)3-5分,加肉桂亦妙。
 
名称: 温脾汤别名:温脾汤
组成: 甘草4两,大枣20枚。
出处: 《千金》卷十八。
主治: 食饱而咳者。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5升,煮取2升,分3次温服之。
加减: 若咽痛声鸣者,加干姜3两。
 
名称: 温脾汤别名:温脾汤
组成: 大黄4两,人参2两,甘草2两,干姜2两,附子1枚(大者)。
出处: 《千金》卷十五。
主治: 久下赤白,连年不止,及霍乱脾胃冷,食不消。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2升半,临熟下大黄,分3服。
 
名称: 温脾汤别名:温脾汤
组成: 厚朴(去粗皮,姜制)半两,干姜(炮)半两,甘草半两,桂心(去皮,不见火)半两,附子(生,去皮脐)半两,大黄4钱(生,碎切,汤1盏渍半日,搦去滓,煎汤时和滓下)。
出处: 《本事》卷四。
主治: 痼冷在肠胃间,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服诸热药不效,宜先取去,然后调治易愈,不可畏虚以养病也。
用法用量: 水2升半,煎8合后,下大黄汁,再煎6合,去滓,澄去脚。不要晚食,分3服温服,自夜至晓令尽。不快,食前更以干姜丸佐之。
制备方法: 上细锉。
 
名称: 温脾汤别名:温脾汤
组成: 芎?2两,石膏4分(碎,绵裹),甘草4分,黄芩3两,杏仁14枚(去皮尖,双仁,碎),麻黄6分(去节),蜀椒2分(去目及闭口者,汗),防风4分,桂心5分。
出处: 《外台》卷十四引《古今录验》。
主治: 中风发三冬,脉浮大者。
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3升,分3服。
制备方法: 上切。
 
名称: 温脾汤别名:温脾汤
组成: 人参2两,干姜2两,附子2两,大黄3两。
出处: 《普济方》卷二一一引《肘后方》。
主治: 脾胃中冷结实,头痛壮热,但苦下痢,或冷滞赤白如鱼脑。
用法用量: 以水6升,煮取1升半,分为3服。
制备方法: 上切。
 
名称: 温脾汤别名:温脾汤
组成: 当归3两,干姜3两,附子2两,人参2两,芒消2两,大黄5两,甘草2两。
出处: 《千金》卷十三。
主治: 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3升,分服,1日3次。
 
名称: 温脾汤别名:温脾汤
组成: 干姜1两半,当归2两,黄柏2两,地榆2两,阿胶(麸炒焦)1两,茴香(炒)1两,石榴皮1两,黄连1两。
出处: 《三因》卷八。
主治: 小肠虚寒,苦头偏痛,耳颊疼,下痢赤白,肠滑,腹中(疒丂)痛,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半,煎7分,去滓温服。
制备方法: 上锉散。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