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医事热点 海外中医见闻录之四—音疗治愈身心灵

不能用检测穴位的方法检测经脉。传统的方法是经络感传。显示经络感传的方法并不成熟,可以用彩色液晶涂膜试一试。
太复杂了,我先试试看经络电阻的变化情况吧
 
现在是这样排列,就是不知道更古一些时候,会不会把最粗的那根放中间
五弦琴的年代(四千年前)应当是这样的排列。依据是二十五音的名称。大、少、判、钛、桎。
 
经络共振频率图谱
摘要: 一种经络共振频率图谱,它可以用于查阅不同经络穴位(包括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的共振频率;它可以指导制作声波经络共振治疗仪的不同规格;它可以指导中央控制器生成、修饰、调制声波,用于治疗疾病。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217425.8
申请日期:
2014-05-22
公开/公告号:
CN103961252A
公开/公告日:
2014-08-06
主分类号:
A61H39/00(2006.01)IAA61A61HA61H39
分类号:
A61H39/00(2006.01)I, A61H39/00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
发明/设计人:
许继宗 张波 李玉华 郭雁冰 汤心钰 李洁 王普艳
主申请人地址: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安翔北路9号
国别省市代码:
北京;11
主权项:
一种经络共振频率图谱,用于指导制作声波经络共振治疗仪的不同规格,指导中央控制器生成、修饰、调制声波,其特征在于:其构成包括8个环,按照从内环到外环的顺序,从正下方开始沿逆时针方向,其经络及相应的共振频率为:第一圈:脾经A0#、阴维脉B0、肺经C1、大包C1#、肝经D1、鸠尾D1#、任脉E1、心经F1、阴跷脉F1#、肾经G1、冲脉G1#、心包经A1;第二圈:胃经A1#、阳维脉B1、大肠经C2、足三里C2#、胆经D2、长强D2#、督脉E2、小肠经F2、阳跷脉F2#、膀胱经G2、带脉G2#、三焦经A2;第三圈:脾经A2#、阴维脉B2、肺经C3、大包C3#、肝经D3、鸠尾D3#、任脉E3、心经F3、阴跷脉F3#、肾经G3、冲脉G3#、心包经A3;第四圈:胃经A3#、阳维脉B3、大肠经C4、足三里C4#、胆经D4、长强D4#、督脉E4、小肠经F4、阳跷脉F4#、膀胱经G4、带脉G4#、三焦经A4;第五圈:脾经A4#、阴维脉B4、肺经C5、大包C5#、肝经D5、鸠尾D5#、任脉E5、心经F5、阴跷脉F5#、肾经G5、冲脉G5#、心包经A5;第六圈:胃经A5#、阳维脉B5、大肠经C6、足三里C6#、胆经D6、长强D6#、督脉E6、小肠经F6、阳跷脉F6#、膀胱经G6、带脉G6#、三焦经A6;第七圈:脾经A6#、阴维脉B6、肺经C7、大包C7#、肝经D7、鸠尾D7#、任脉E7、心经F7、阴跷脉F7#、肾经G7、冲脉G7#、心包经A7;第八圈:胃经A7#、阳维脉B7、大肠经C8、足三里C8#、胆经D8、长强D8#、督脉E8、小肠经F8、阳跷脉F8#、膀胱经G8、带脉G8#、三焦经A8,上述频率符号为国际十二平均律音名,对应有相应的频率数值。
三分损益以及五度相生得到一个八度内的频率比例(以徵音为基准):
宫2/3,商3/4,角27/32,清角8/9,变徵243/256,徵1,羽9/8,清羽(闰)32/27,变宫81/64,宫4/3
其中清角和清羽不是中国的十二律里面的音,它们不是由三分损益法所得,而是五度相生律得到,与五个正音一起最接近现代七声音阶。

十二平均律中半音频率比为无理数2^(1/12)=1.0594631,ln(9/8)/ln(1.0594631)=2.0391,所以徵-羽之间有2.0391个半音,比大二度略大一丝(宫-商,商-角,角-变徵,清角-徵,羽-变宫,清羽-宫之间完全同此),而角和徵之间相隔2.94135个半音(徵-清羽,变徵-羽,羽-宫,变宫-商,商-清角之间完全同此),比小三度略微小一丝。羽-清羽之间有0.90225个半音,比小二度略小一点(角-清角,变徵-徵,变宫-宫之间完全同此)。

由于比例不是有理数,故五度相生去认识,如清宫-清徵-清商-清羽-清角-宫-徵-商-羽-角-变宫-变徵-变商-变羽-变角-闰变宫……

以徵F1为标准——
上行:徵F1(心经)增加五度得到商C2(大肠经),再增加五度得到羽G2(膀胱经),再增加五度得到角D3(肝经),再增加五度得到变宫A3(心包经),再增加五度得到变徵E4(督脉),再增加五度得到变商B4(阴维脉),再增加五度得到变羽F5#(阴跷脉),再增加五度得到变角C6#,再增加五度为G6#清羽(带脉),再加五度为清角D7#

宫A0#(脾经)上方大二度为商C1(肺经),再上方大二度为角D1(肝经)
商C1(肺经)上方五度为羽G1(肾经)
角D1(肝经)上方五度为变宫A2(三焦经),变宫A2上方五度为变徵E3(任脉)
羽G1(肾经)上方五度为角D2(胆经),角D2上方五度为变宫A2(三焦经)

下行:徵F1(心经)下方五度为宫A0#(脾经),同理宫A1#(胃经)上方五度为徵F2(小肠经),下方五度为清角D1#
宫A7#(胃经)下方五度为清角D7#(长强),下方五度为清羽G6#(带脉),下方五度为清商C6#(足三里),下方五度为清徵F5#(阴跷脉),下方五度为清宫B4(阴维脉)
类比上述分析过程,可见:心包和三焦经由变宫共振,阴(阳)维脉由清宫变商共振,任督二脉由变徵共振,阴(阳)跷脉由清徵变羽共振,冲脉和带脉由清羽共振。
 
以徵F1为标准——
上行:徵F1(心经)增加五度得到商C2(大肠经),再增加五度得到羽G2(膀胱经),再增加五度得到角D3(肝经),再增加五度得到变宫A3(心包经),再增加五度得到变徵E4(督脉),再增加五度得到变商B4(阴维脉),再增加五度得到变羽F5#(阴跷脉),再增加五度得到变角C6#,再增加五度为G6#清羽(带脉),再加五度为清角D7#

宫A0#(脾经)上方大二度为商C1(肺经),再上方大二度为角D1(肝经)
商C1(肺经)上方五度为羽G1(肾经)
角D1(肝经)上方五度为变宫A2(三焦经),变宫A2上方五度为变徵E3(任脉)
羽G1(肾经)上方五度为角D2(胆经),角D2上方五度为变宫A2(三焦经)

下行:徵F1(心经)下方五度为宫A0#(脾经),同理宫A1#(胃经)上方五度为徵F2(小肠经),下方五度为清角D1#
宫A7#(胃经)下方五度为清角D7#(长强),下方五度为清羽G6#(带脉),下方五度为清商C6#(足三里),下方五度为清徵F5#(阴跷脉),下方五度为清宫B4(阴维脉)
类比上述分析过程,可见:心包和三焦经由变宫共振,阴(阳)维脉由清宫变商共振,任督二脉由变徵共振,阴(阳)跷脉由清徵变羽共振,冲脉和带脉由清羽共振。
这个和许继宗的差不多,就是为什么会定脾经是29.14?而和郭原的差别如此之大。

许继宗还有一套说法是这样的:
一种经络共振频率图谱,用于指导制作声波经络共振治疗仪的不同规格,指导中央控制器生成、修饰、调制声波,其特征在于:其构成包括8个环,按照从内环到外环的顺序,从正下方开始沿逆时针方向,其经络及相应的共振频率为:
第一圈:脾经A0#、阴维脉B0、肺经C1、大包C1#、肝经D1、鸠尾D1#、任脉E1、心经F1、阴跷脉F1#、肾经G1、冲脉G1#、心包经A1;
第二圈:胃经A1#、阳维脉B1、大肠经C2、足三里C2#、胆经D2、长强D2#、督脉E2、小肠经F2、阳跷脉F2#、膀胱经G2、带脉G2#、三焦经A2;
第三圈:脾经A2#、阴维脉B2、肺经C3、大包C3#、肝经D3、鸠尾D3#、任脉E3、心经F3、阴跷脉F3#、肾经G3、冲脉G3#、心包经A3;
第四圈:胃经A3#、阳维脉B3、大肠经C4、足三里C4#、胆经D4、长强D4#、督脉E4、小肠经F4、阳跷脉F4#、膀胱经G4、带脉G4#、三焦经A4;
第五圈:脾经A4#、阴维脉B4、肺经C5、大包C5#、肝经D5、鸠尾D5#、任脉E5、心经F5、阴跷脉F5#、肾经G5、冲脉G5#、心包经A5;
第六圈:胃经A5#、阳维脉B5、大肠经C6、足三里C6#、胆经D6、长强D6#、督脉E6、小肠经F6、阳跷脉F6#、膀胱经G6、带脉G6#、三焦经A6;
第七圈:脾经A6#、阴维脉B6、肺经C7、大包C7#、肝经D7、鸠尾D7#、任脉E7、心经F7、阴跷脉F7#、肾经G7、冲脉G7#、心包经A7;
第八圈:胃经A7#、阳维脉B7、大肠经C8、足三里C8#、胆经D8、长强D8#、督脉E8、小肠经F8、阳跷脉F8#、膀胱经G8、带脉G8#、三焦经A8,上述频率符号为国际十二平均律音名,对应有相应的频率数值。

可以看到每一圈的震动频率不同
 
三分损益以及五度相生得到一个八度内的频率比例(以徵音为基准):
宫2/3,商3/4,角27/32,清角8/9,变徵243/256,徵1,羽9/8,清羽(闰)32/27,变宫81/64,宫4/3
其中清角和清羽不是中国的十二律里面的音,它们不是由三分损益法所得,而是五度相生律得到,与五个正音一起最接近现代七声音阶。

十二平均律中半音频率比为无理数2^(1/12)=1.0594631,ln(9/8)/ln(1.0594631)=2.0391,所以徵-羽之间有2.0391个半音,比大二度略大一丝(宫-商,商-角,角-变徵,清角-徵,羽-变宫,清羽-宫之间完全同此),而角和徵之间相隔2.94135个半音(徵-清羽,变徵-羽,羽-宫,变宫-商,商-清角之间完全同此),比小三度略微小一丝。羽-清羽之间有0.90225个半音,比小二度略小一点(角-清角,变徵-徵,变宫-宫之间完全同此)。

由于比例不是有理数,故五度相生去认识,如清宫-清徵-清商-清羽-清角-宫-徵-商-羽-角-变宫-变徵-变商-变羽-变角-闰变宫……

以徵F1为标准——
上行:徵F1(心经)增加五度得到商C2(大肠经),再增加五度得到羽G2(膀胱经),再增加五度得到角D3(肝经),再增加五度得到变宫A3(心包经),再增加五度得到变徵E4(督脉),再增加五度得到变商B4(阴维脉),再增加五度得到变羽F5#(阴跷脉),再增加五度得到变角C6#,再增加五度为G6#清羽(带脉),再加五度为清角D7#

宫A0#(脾经)上方大二度为商C1(肺经),再上方大二度为角D1(肝经)
商C1(肺经)上方五度为羽G1(肾经)
角D1(肝经)上方五度为变宫A2(三焦经),变宫A2上方五度为变徵E3(任脉)
羽G1(肾经)上方五度为角D2(胆经),角D2上方五度为变宫A2(三焦经)

下行:徵F1(心经)下方五度为宫A0#(脾经),同理宫A1#(胃经)上方五度为徵F2(小肠经),下方五度为清角D1#
宫A7#(胃经)下方五度为清角D7#(长强),下方五度为清羽G6#(带脉),下方五度为清商C6#(足三里),下方五度为清徵F5#(阴跷脉),下方五度为清宫B4(阴维脉)
类比上述分析过程,可见:心包和三焦经由变宫共振,阴(阳)维脉由清宫变商共振,任督二脉由变徵共振,阴(阳)跷脉由清徵变羽共振,冲脉和带脉由清羽共振。
古琴标准音组的定音不能用三分损益法或十二平均律求得,因为这些都是被孔老夫子定位礼崩乐坏的东西。要用更早的六律或两个八度的十二律而非一个八度内的十二律。这个标准音组是来自于经络感传实验而非推算。以徵F1为标准是错误的,推算的结果也是错误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电针仪刺激穴位后调频率,出现最强经络感传的频率就是该经脉的固有频率。
 
古琴标准音组的定音不能用三分损益法或十二平均律求得,因为这些都是被孔老夫子定位礼崩乐坏的东西。要用更早的六律或两个八度的十二律而非一个八度内的十二律。这个标准音组是来自于经络感传实验而非推算。以徵F1为标准是错误的,推算的结果也是错误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电针仪刺激穴位后调频率,出现最强经络感传的频率就是该经脉的固有频率。
这个办法还行,那如果说脾经旺,可以用他的倍频来泄,就是胃经的频率了,那么再用胃经的倍频,是否应该是脾经和胃经同时被泄
 
古琴标准音组的定音不能用三分损益法或十二平均律求得,因为这些都是被孔老夫子定位礼崩乐坏的东西。要用更早的六律或两个八度的十二律而非一个八度内的十二律。这个标准音组是来自于经络感传实验而非推算。以徵F1为标准是错误的,推算的结果也是错误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电针仪刺激穴位后调频率,出现最强经络感传的频率就是该经脉的固有频率。
我没办法做实验的,但许做了实验,我只是在他实验基础上进行推导而已。
 
看来只能我自己做实验了,买了皮肤电阻检测仪器,买了一床琴
 
看来只能我自己做实验了,买了皮肤电阻检测仪器,买了一床琴
音乐治疗的琴,估计频率会低一些,所以要改造。许不是说让频率降低一倍吗,自己把琴弦长度改了。
 
音乐治疗的琴,估计频率会低一些,所以要改造。许不是说让频率降低一倍吗,自己把琴弦长度改了。
按照郭老师的原理,或许低频是个补五脏的频率,而人声音就在50-500这个区间,低于50或许就是纯补,而普通古琴64开始的这个频率范围,可能就是平补平泻,带来的是十二经能量的流动,而音越高,可能就开始纯消耗,变成泄了。
 
按照郭老师的原理,或许低频是个补五脏的频率,而人声音就在50-500这个区间,低于50或许就是纯补,而普通古琴64开始的这个频率范围,可能就是平补平泻,带来的是十二经能量的流动,而音越高,可能就开始纯消耗,变成泄了。
我不这么认为,因为这个原理是基于物理振动的。高频抑制振动,是指抑制共振,相当于没有作用,而不是抑制已有的振动。也就是说,你听高频音,实际上对经络产生物理共振的效果微乎其微。

如果不是从物理的角度来看,单纯从能量频率的角度来看,高频的东西我们目前无法接受,甚至对人有损害,但它并不意味着一点用都没有。据说有科学家对长期打坐、瑜伽、冥想的人,以及正常生活,熟睡,催眠、濒死的人进行脑电波检测,发现他们的频段范围不同。濒死的人的脑电波频率很高,正常人的频率范围处于中间,过低则变为熟睡状态,而打坐、瑜伽冥想类,频率更低(比熟睡还低),催眠介于正常清醒和熟睡之间。对于一些气功发功治病状态的人,频率很高。

由此可见,一些未知的能量属于高频掌控范围,能使用这个高频的人,就能达到所谓的特异功能(比如开天眼,发功治疗等,我甚至怀疑祝由术使用的是这个方面的原理)。而低频则有利于身体自身恢复,它无法对其他人产生作用。中频则是正常生活范围,既对自身没有太大的恢复作用,也无法对他人产生太大的作用。

因此,用琴来治疗自己,最好是用低频。因为自己弹琴直接接触共振的琴弦,能量输入最大。而治疗其他人,用中高频,因为人的耳朵也好,身体也好,会吸收不少能量,而且人总是对低频敏感,为了降低消耗,必须用中高频(高一到两个八度),这样传播到其他人身上,就得到低频的振动。
 
人体的经脉在一天之内是开放一百次的,每次开放约三分钟。一天开放的时间就是三百分钟。在经脉开放的期间会有震动。倍于固有频率的震动会抑制经脉的开放。这是一个经脉生理的问题。在《内经》中有关于手五里的记载。可以参考。
 
按照郭老师的原理,或许低频是个补五脏的频率,而人声音就在50-500这个区间,低于50或许就是纯补,而普通古琴64开始的这个频率范围,可能就是平补平泻,带来的是十二经能量的流动,而音越高,可能就开始纯消耗,变成泄了。
外来的震动使经脉共振的效果只能是补法。因此古琴乐音疗法以补经脉的经气为主。
 
《内经》中的六律指赤钟、黑钟、大钟、黄钟、景钟、青钟。律指标准器。这六个钟可以震动人体的六条阳经经脉。再低的钟也就是能震动六阴经经脉的钟可能有,但因为用铜量巨大存货量极少。故有十二律通十二经脉的说法。后来的利用三分损益法做出来的十二律(自然律)借用了古十二律的名称(改动过大,只剩黄钟未动)。但是与经脉渐行渐远,最终脱离关系。
 
我没办法做实验的,但许做了实验,我只是在他实验基础上进行推导而已。
需要明白的是:医学实验是探索医学的方法之一。但是医学实验的方法并不都是正确的,即便是方法正确,实验的结论也未必就都是正确的。例如:古人通过刺激井穴的方法得出十二经脉都是向心流动的结果。实际上刺激穴位诱发的经络感传是双向的,只不过离心的感传很短被认为的忽略不计了。于是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许氏的基础研究远远不够,实验设计问题较多。结论自然也就不可信了。 
 
需要明白的是:医学实验是探索医学的方法之一。但是医学实验的方法并不都是正确的,即便是方法正确,实验的结论也未必就都是正确的。例如:古人通过刺激井穴的方法得出十二经脉都是向心流动的结果。实际上刺激穴位诱发的经络感传是双向的,只不过离心的感传很短被认为的忽略不计了。于是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许氏的基础研究远远不够,实验设计问题较多。结论自然也就不可信了。 
有道理,但你举的例子并不能说明许做实验得出来的频率不对,也许能说明许所做实验得到的频率所对应的经络可能有误,但频率本身是客观物理的结果,数值不可能出错。结论再怎么错误,至多是个“张冠李戴”,但“冠”肯定还是“冠”,不会从“冠”变为“服”或者“鞋”。

经查资料得知,湖北出土的战国编钟最低频率有63.5Hz,其他春秋乃至晚周的黄钟基本频率为630-660Hz左右(不同时代的这个频率不同,而且钟敲击不同地方能发出两种频率),与现代任何一个钢琴键盘音频率都不同。
 
最后编辑:
我一再强调:古琴音乐疗法不是我的发明,我最多只是一个继承者之一。真正的发明人可能是岐伯或姬昌。继承的方法是重复古人的医学实验。实验之后或可有些改动。至于根据后来的理论臆造新的实验是不可取的。现在的中医理论是很多医学流派的大杂烩。不否认其中也有姬昌的医学实验内容。根据各医学流派的理论共同合成的中医基础理论做的实验很容易成为臆造品。
 
古人做过以下实验:
1)五弦琴诱发经络感传(CDFGAcdfga) 。
2)六弦琴诱发经络感传(CDEFGAcdefga)。
我们可以继续做的实验:
1)七弦琴诱发经络感传(CDEFGAcdefga)。
2)十二弦琴诱发经络感传(大字组十二个半音和小子组十二个半音)。
做完了以上四个实验就基本上搞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头两种实验是古人已经成功的医学实验。后两种实验是改进古人的医学实验。这是正路子。舍弃以上医学实验方法也不是不能成功,但是要走很多的弯路。安徽科技大学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是一本很不错的教材。我当年是听过郎教授讲授的,建议医学院校的毕业生想搞科研的同道读一读。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