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论汗与阴阳

第十三刀

声名远扬
高级会员
注册
2013/07/04
帖子
3214
获得点赞
513
声望
113
所在地
绍兴
人是一种奇特的动物,与其他哺乳动物相比,人有汗孔能排汗,这是人为什么人能比绝大多数动物长寿的原因之一。正因为能排汗,人类的阴阳平衡能力比别的动物强,而且耐力超群,在远古没有任何动物能比的上,虽然速度不突出,但可以不停的追赶猎物使其累死,加上群居会用工具,人类是无敌的存在。
阴阳在于身,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
运动的时候心跳加快,相当阳气输出加大,而阴气不变,排汗就是平衡两者的法宝。所以很多动物捕食追赶猎物不能持久,否则会累死。那么如果阳气输出不变时,而阴气吸收减少时,同样会使阳气过剩,这种情况就是病态了。
 
最后编辑:
脉是气血的通道,也是阳气释放的空间。阳气源源不断输出从来不会少,只会多。因为脉只会少(闭塞不通相当于少),不会多,释放空间减少,阳气量不变,就相当于多。
比方说服四逆方,并不是为了补阳气,而是在打通外部受凝闭塞之脉。外表脉受寒不通,阳气不能被送到故恶寒,脉通则暖,所以很多人误认为是补了阳气。
 
最后编辑:
阴阳,其实有两个概念,一是气血之阴阳,比如我们说的阳气或阴气,它是流动的。二是脉之阴阳,及其脉所连的组织,比如内经说的,食入于阴而长气于阳,它是固定的。然书上大部分说的阴阳就是脉之阴阳,它是实体,非虚幻之物。
气血出现异常原因是脉出现了异常。
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比如说阴气少了,这个阴指脉之阴,那么在阴脉中流动的阴气就多了,所以人就感觉怕冷,三阴症以寒居多,但是本质却是它的阴脉空间少了。所以单纯地跟据寒热用药往往效果不好。
 
最后编辑:
阳脉空间减少,则脉中流动的阳气变多,阴不变。故发热。
阴脉空间减少,则脉中流动的阴气变多,阳不变,故恶寒。
人之所以寒热有感,是脉中流动的阴阳之气占比不同,而阴阳之脉在于人体是相互交错。
 
气血之阴阳,比如我们说的阳气或阴气,它是流动的。
既然是非实体的流动的,可以认为它是阳性的层面,因此阳气和阴气分别可以看成阳中之阳,阳中之阴吧?
脉之阴阳,及其脉所连的组织……它是固定的。然书上大部分说的阴阳就是脉之阴阳,它是实体,非虚幻之物。
同理,这个脉之阴阳,分别属于阴中之阴和阴中之阳吧?
但是,如何去理解阳中之阴和阴中之阳?
 
既然是非实体的流动的,可以认为它是阳性的层面,因此阳气和阴气分别可以看成阳中之阳,阳中之阴吧?
同理,这个脉之阴阳,分别属于阴中之阴和阴中之阳吧?
但是,如何去理解阳中之阴和阴中之阳?
不是,阴是阴,阳是阳。通常所说的阴阳都是指脉,而非所谓的功能,比如太阳,它主要体现在足太阳经上,足太阳经是实体,因为足太阳脉的结构,决定的其流动的气血性质。
以心脏为阳气始发点,它向外扩散的空间来看。手之阴靠的最近,相对能释放的空间有限,故为阳中之阴。再往外扩散空间就大多了,即手之三阳,为阳中之阳。
阳的空间再往外,就是阴,同样是以能容纳气血的空间来分,足三阳容量不如足三阴。所以足三阳为阴中之阳,足三阴为阴中之阴。以上是以经脉而论。
 
最后编辑:
阳的区域离心脏近,所以发病动静较大,症状明显,而阴的区域离的远,发病一般徐而持。所以气血尽量要往远的地方引,使气血充分布于全身。
 
总的来说是脉决定了气血的阴阳,行于阳脉的气血是阳气。行于阴脉的气血是阴气。气血在人是循环的,所以其性质也在不停的切换,但脉是不变的。阳气自肺始,朝于全身,经人体组织,终于阴脉。
 
不是,阴是阴,阳是阳。通常所说的阴阳都是指脉,而非所谓的功能,比如太阳,它主要体现在足太阳经上,足太阳经是实体,因为足太阳脉的结构,决定的其流动的气血性质。
以心脏为阳气始发点,它向外扩散的空间来看。手之阴靠的最近,相对能释放的空间有限,故为阳中之阴。再往外扩散空间就大多了,即手之三阳,为阳中之阳。
阳的空间再往外,就是阴,同样是以能容纳气血的空间来分,足三阳容量不如足三阴。所以足三阳为阴中之阳,足三阴为阴中之阴。以上是以经脉而论。
挺有意思,很新颖,如果能进一步解释说明一下应用方式就好了。
 
什么新颖?内经上就是这么分的,手之三阴,阳中之阴……
我记得内经上可不是你这么说的哦。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所以才说你给出的方式很新颖,并非你的东西跟内经完全不同,而是这种理解/解释的方式,与原文似乎不太一样,不知道是怎么推理得到的?
 
最后编辑:
我记得内经上可不是你这么说的哦。
所以才说你给出的方式很新颖,并非你的东西跟内经完全不同,而是这种理解/解释的方式,与原文似乎不太一样,不知道是怎么推理得到的?
灵枢、阴阳系日月篇。
以脉的角度来看气血而已,很多东西要叙述的视角不同,讲的方式就不一样。
你引用的是三阴三阳之间的气血关系。我讲的是脉络空间的关系。比如厥阴为阴之绝阴,就是说行于厥阴脉中的气血是阴气的最后一站了,出了厥阴,气血就变成阳气了,故肝脏又为罢极之本,阴阳交界之地。
 
最后编辑:
灵枢、阴阳系日月篇。
以脉的角度来看气血而已,很多东西要叙述的视角不同,讲的方式就不一样。
你引用的是三阴三阳之间的气血关系。我讲的是脉络空间的关系。比如厥阴为阴之绝阴,就是说行于厥阴脉中的气血是阴气的最后一站了,出了厥阴,气血就变成阳气了,故肝脏又为罢极之本,阴阳交界之地。
我一直以为“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这句话是描述空间和三阴三阳的关系,不知你怎么看?
 
我一直以为“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这句话是描述空间和三阴三阳的关系,不知你怎么看?
这句我认为讲的是气血,然后再定义经脉。
广明指阳气出来时带来的光明,太冲指阳气之有余,能照亮所有地方并且还有多(冲劲,用不完)。太阴如大地,就像阳光照在大地,大地承受着大多数阳气,多余的由少阴承受。人体之气血也是这样,太阴少阴承接着上面的阳气,。
这就是气血在人的基本情况,然后就命名了经脉,承接广明的脉为太阴,承接太冲的为少阴,
不知道我表达清楚了没有
 
最后编辑:
太冲,是形容气的充足。
就比方说柴油发动机的大泵,它泵柴油供给喷油嘴,它的供给必须充足,用不完的油,由一根回油管回到油箱,这根回油管里的油就是太冲。
阳气必须太冲,不然就不能光耀全身。
气有冲劲,是为了供应的充足,但人体内的阳气还不能满,所以少阴就承接着这股冲劲,相当于泄压。即要充足又要气平这是这么实现的。故少阴必须保持有余。
 
最后编辑:
太冲,是形容气的充足。
就比方说柴油发动机的大泵,它泵柴油供给喷油嘴,它的供给必须充足,用不完的油,由一根回油管回到油箱,这根回油管里的油就是太冲。
阳气必须太冲,不然就不能光耀全身。
气有冲劲,是为了供应的充足,但人体内的阳气还不能满,所以少阴就承接着这股冲劲,相当于泄压。即要充足又要气平这是这么实现的。故少阴必须保持有余。
有道理,受教了。我突然想起@医乙丁 说过,学中医还是要回归文字,奥秘就在文字上,可能很多人看似不屑,但是事实就是如此。这段话你这么解释,我觉得更是符合他说的那个话了。因为中医和易经一样,讲究象,所以这才会让受过现代科学锻炼的人觉得毫无逻辑,实际上是有其内在的逻辑的。而汉字就是一种象的变化,象的关系就是其推演过程,因此变化极其灵活。至于怎么变化才是对的,其实没有绝对的标准,就跟日晷一样,但不管怎么变,都存在一个共性——这个共性就是所谓的中医治疗、用药原则,这一系列的原则类似具体问题的数学定理、推论,这些定理推论往上,顶层就是阴阳的变化——即学科的基本公理。
 
有道理,受教了。我突然想起@医乙丁 说过,学中医还是要回归文字,奥秘就在文字上,可能很多人看似不屑,但是事实就是如此。这段话你这么解释,我觉得更是符合他说的那个话了。因为中医和易经一样,讲究象,所以这才会让受过现代科学锻炼的人觉得毫无逻辑,实际上是有其内在的逻辑的。而汉字就是一种象的变化,象的关系就是其推演过程,因此变化极其灵活。至于怎么变化才是对的,其实没有绝对的标准,就跟日晷一样,但不管怎么变,都存在一个共性——这个共性就是所谓的中医治疗、用药原则,这一系列的原则类似具体问题的数学定理、推论,这些定理推论往上,顶层就是阴阳的变化——即学科的基本公理。
我以前曾说过,看内经伤寒等经典,不要去看各种注解,这样很容易被别人左右。而且你没有自已的体系,也容易忘记。到头来对于中医整体理论还是一片茫然
 
最后编辑:
我以前曾说过,看内经伤寒等经典,不要去看各种注解,这样很容易被别人左右。而且你没有自已的体系,也容易忘记。到头来对于中医整体理论还是一片茫然
可以看,但不能盲从,因为他们的注解提供了一种思路和启发,作为参考,但不一定非要按照他们解释的理解。总的说来,还是要对文字本身非常有了解,文字的演变过程,训诂学的内容。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