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伤寒金匮 伤寒论谈说【原创】

魏医生; 说:
魏医生 发表于 2014-9-21 23:19
其实,三阳经外感风温,也可见可见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中医重大理论创新与临床应用实录》多有论述,也

楼主说的是太阳病提纲,魏先生说三阳经外感风温,也可见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在下认为:头项部,属太阳经脉所过之处,头项强痛为太阳证所独有,至于其它阳经的表证,少阳头痛在两侧,阳明头痛在前额,不会痛在项部,此句是太阳病提纲,不是三阳表证提纲。如果其它阳经的病是由太阳经传来,在未传之前,它还是属于太阳病,不是什么三阳表证。
 
太阳病最主要的三个症状.仅仅是太阳受邪哦,如果头项强痛,脉沉呢?当然也有太阳症状,但肯定不止太阳,治法当然不同.
 
太阳病最主要的三个症状.仅仅是太阳受邪哦,如果头项强痛,脉沉呢?当然也有太阳症状,但肯定不止太阳,治法

那就不是单纯的太阳证了,往后谈到相关条文的时候会细说,个人水平有限,多批评指正
 
楼主说的是太阳病提纲,魏先生说三阳经外感风温,也可见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在下认为:头项部,属太阳

嗯,赞同,喜欢向您这样言之有物的深入交流
 
拘泥于原文表面的理解,不符合医圣张仲景原意:结合临床实践可知,三阳经外感风寒,都可见脉浮、头项强痛、

平时非常忙,这个我不想与您争论什么,这样浪费彼此时间,仲景原意,你我都不是仲景,反正我是不敢说我说的就是仲景原意,只是伤寒论结合临床实践而来的一些体会罢了,一家之言,难免偏漏,您觉得对您有用,就多看两眼,觉得没什么用处,就少看或者不看,其实也就这么简单罢了,我们彼此相互尊重吧
 
本帖最后由 苍穹jiff 于 2014-9-22 09:01 编辑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这条告诉你了什么样的情况是中风,这里首先要说,中风不是西医所说的那种中风啊,这里的中风,可以理解为伤风,这一条,先看开头的三个字,太阳病
这里要说一点,伤寒论的学习,条文之间是有关联的,不能孤立的单独去看,要联系着看,比如说这条,就是在第一条的基础上继续讲的,第一条告诉你了,什么什么是太阳病,这条首先说了,也是太阳病,这是大前提,只不过在此基础上,有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叫做中风(伤风)也叫太阳中风,这里条文中没有说脉浮不浮,那各位想想,脉浮吗?肯定浮啦,因为首先,这是太阳病,(各位再去看看第一条太阳病怎么说的)好了,接着说下这几条的一些体会
一,太阳中风的关键点在于脉浮缓,还有汗,这个汗既不是大汗淋漓,也不是丁点无汗,在临床中,如果遇到大汗淋漓或者丁点无汗的情况,基本上就排出了太阳中风的可能了,辨别汗,是判断太阳中风的关键点,同时,汗也是太阳中风治疗的一个关键点,往后会细说
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太阳中风之人,多是本身体虚,本虚和外邪里应外合而致病的,因此,往后讲会说到的治疗太阳中风的桂枝汤,应是个轻解表(解肌),重补虚的方剂,具体往后会详细说
三,太阳中风有时候会在人身上存在好久好久(因为它是个虚证),不像太阳伤寒,从阴阳角度讲,太阳中风,太阳伤寒也算是一阴一阳,同样的外部致病情况下,体虚人容易中风,实者容易伤寒,这说明了什么,内在因素的重要性啊,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往后会讲到的少阴病,也能体现这一点,少阴寒热化的不同,为什么,个人认为还是因为自身内在的原因,还有温病和伤寒的区别,最关键的一点也是内因,温病学叫做伏气治病,是很有道理的。
回过头来看这条,从另一个角度讲,中风看起来虽然没有伤寒看起来“严重”,但是眼睛能看到的东西,往往不一定就是真实的,从病患体质而言,外感伤寒的人反而比中风的人体质好,所以,坊间有种说法,发发烧也蛮好,从这个角度讲,确实发烧比不发烧的好,再如和直入阴的情况比起来(后面会说到),显然好多了,对待疾病,其实不要过于惧怕,疾病很多时候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和对自身的一种警示,提醒,治病也要顺势利导,方为王道。
怎么顺势利导?这个后面谈到相关条文时也会详细说,而整部伤寒论,他的有个特点啊,就是“顺势利导,补不足,泻有余”几个字,各位有基础的可以想一想,结合内经的话:“热着寒之,寒者热之,逸者行之,留者除之”,再如,“其实者散而泻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在表者汗而发之”等等,从这些内经的条文中,能否看到伤寒论遣药用方的影子呢?
 
楼主说的是太阳病提纲,魏先生说三阳经外感风温,也可见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在下认为:头项部,属太阳

阳经主表,太阳主表中之表,阳明主表之中层,少阳主表之里层--侧头疼痛也要分表层、中层、里层论治,不可一见侧头疼痛,便诊断为少阳外感病疼痛。在下愚见,请赐教。
 
魏医生; 说:
魏医生 发表于 2014-9-22 10:16
阳经主表,太阳主表中之表,阳明主表之中层,少阳主表之里层--侧头疼痛也要分表层、中层、里层论治

魏先生高见,太阳病提纲,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疼痛部位是在项背部的表层,还是中层,还是里层,张仲景也没说。
还有,“少阳表证”四字,“伤寒论”从头至尾未出现过,在下悟性极差,不知“少阳表证”是何症状,还请先生明示。
 
魏先生高见,太阳病提纲,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疼痛部位是在项背部的表层,还是中层,还是里层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其脏者,故可汗而已(《素问•热论篇》)

《内经》原文理解:伤寒初起,太阳经受邪,可出现恶寒发热,后头痛,颈项强痛,腰背疼痛等症状;邪气进一步内侵阳明经,可出现恶寒高热,前头痛,肌肉痛,目眶痛,脸面鼻腔灼热,心烦口渴,失眠等症状;邪气进一步内侵少阳经,可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胀痛,侧头疼痛,心烦喜呕,口苦咽干,听力减退等症状。如果三阳经外感风寒郁热,大部分邪气尚未循经侵入脏腑,可用发汗解表方法将其治愈。

从上面经文可知:少阳经不可能单独外感,凡少阳经外感病,实质都是三阳经合病,只是邪气多聚于少阳经而已。正因如此,小柴胡汤才兼用生姜(入太阳、阳明经)解表;也正因如此,临床治疗少阳经外感病(即使未见太阳、阳明经症状),小柴胡汤加用葛根、荆芥、防风,可以明显增强疗效,单用小柴胡汤原方,总是疗效不够理想。
 
魏先生高见,在下收益了。
 
留名,好帖,以后再好好看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主要和第二条相对应,首先,还是看头三个字,太阳病,之后才罗列症状,引出了太阳伤寒,说几点:
,无汗,恶寒,是辨证的要点,至于发热,有时候有,有时候还没有,条文也说了“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也就是说发热与否不是必须要有的,接着往后看,必恶寒,这个是肯定要有的,恶寒就是自我感觉冷,外界温度没变,自己也觉得冷,加衣服,还是觉得冷,具体对恶寒的解释,参看第一条的讲解。同时,太阳伤寒的恶寒程度临床上是要比太阳中风要严重的。之后注意了,“必恶寒”后面,个人认为应是个逗号,接着说体痛以及呕逆,这里要说一下,虽然说在太阳伤寒中,这两个症状有时确实会出现,但是啊,这两个症状并不是一定必备的核心症状,临床中能见到一些太阳伤寒的病人,没有体痛或者没有呕逆或者两者都没有,从条文看,这里的体痛和呕逆也不是承接着“必恶寒”的。这个“必”字,专对应恶寒,这点要注意的。同时也道出了伤寒的两大核心证,无汗,恶寒,当然,因为寒性收引,这个在脉浮的基础上,指下还常会有紧感。脉象上也和太阳中风有明显区别,而之前说过,太阳中风、太阳伤寒也是一虚一实,从脉象上,也是能够体现的,这里也从侧面在告诉你,中医的四诊,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具体从脉象上说,首先太阳病是浮脉,同时,这里说了,脉阴阳俱紧,这里的阴阳说的是尺寸,也就是说这脉象是既浮同时又紧束,有了恶寒,无汗,脉浮紧这三个核心证,可能就会有体痛呕逆的症状出现了,而体痛的这种症状,是因为寒,这个玩意儿,在表呢,而且就好像和表捆在了一起,寒邪束表。气血不通畅,中医有一句,叫做不通则痛,而呕逆要分开看,呕是恶心,逆是气逆,之所以会这样还是因为体表被束缚着,不能出汗,而胃气与体表的卫气也有紧密联系,现在闭塞着,就会呕逆。针灸的话可以用京骨,风门,大杼,另外,复溜以及合谷通过补泻的不同,也能发汗,或者止汗
,对应的方剂是麻黄汤(后面会说到),但是现在这年头,单纯的麻黄汤证不是太多见了,这个和医疗环境以及人们的饮食习惯导致的体质的变化有很大关系,即便最开始是太阳伤寒,也会通过误治或者本身体质的原因,很快的成为变证,坏证,这个时候用麻黄汤就不对症了,得根据实际情况,辨证论治,具体后面还会说到,中医所说的天人相应,不是随便说说的。
这条注意和上一条对比着看,前者是有汗恶风,后者是无汗恶寒,虽然都是用“其在表者汗而发之”的治疗原则,但是这里有轻重虚实之别,不仅是病情的轻重,也是用药的轻重,从这里也能看出来,伤寒论用方药的严谨,往后的大小承气,调胃承气,虽然都是“其实者散而泻之”,但是也是分峻下,缓下,类似例子还有不少,学习伤寒论的时候应结合临床实际细细品味,往后谈到时会细说。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这条,首先大体的说,传与不传,传可以理解为疾病在变化,这里要说几点
,不管是疾病本身,还是去治病,这可以说成是攻守两方吧,其实都不是死板的,而是动态变化的,疾病会变化,这就要求医生首先能及时发现这个变化,同时能随机应变,见招拆招,用药也跟着针锋相对,最终把疾病干掉,取得胜利,这条说的,首先看“脉若静者”和“脉数急者”,这两者是对立的情况,看的时候也要对比着看,从脉象来看,条文中用了个静字来代表没变化,为什么,大家体会下动静这对词,应该就明白了,而后面的“脉数急”的数和急,这两个字其实就在表达一个字——动,动和静正好相对应,对比着来学。实际临床中这个静啊,其实代表的是一种脉的势头,数急其实也是,这里大家自己体会下
,条文还说到了,颇欲吐,若躁烦,这是对应着脉象动而有的症状的变化,从症状来看,里面欲吐了,躁烦,就是要传到阳明,少阳去了。而这里的想吐,呕,以及烦躁,结合我第一条文所说到的代表,符号去理解,
一般而言,呕逆代表少阳(不是绝对的,桂枝汤证有可能出现干呕,小青龙汤也可能出现干呕,太阳蓄水也有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的水逆证,甘草泻心也有呕逆,葛根家半夏也会有呕,少阴寒化热化也有呕,厥阴的寒格胃也有,这里首先要区分,还有就是这里说的指的是少阳呕逆,此条要结合下面一条看),烦躁对应阳明(不是绝对的,有特殊情况,比如说,大青龙的烦躁吧,桂枝二越婢一也会有,少阴也会有烦躁,上头说了)这个要留意记住。结合实际情况说,现在啊,很多的是先去医院治了一通,一直没有好,来的时候呢就不是单纯的太阳伤寒了,而最开始,很可能是的,医院出来到中医手上,基本都是坏病了。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此条是承接第四条,也说明了第四条中的欲吐,烦躁,对应了阳明及少阳证,如果这样,再加上脉象的变化,疾病可能就要变化了
以上两条是要告诉医生,疾病有进退,不是死板的,也是动态的,治疗的过程中,要知进退,既不能用药不够,也不能用药过度。治病也是动态的,也要求医生要有预判的能力,从而胸有成竹
大家有问题也可以提
一起学习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此条是承接第四条,也说明了第四条中的欲吐,烦躁,对应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仲景遵循天地人合一,形神合一神变形随。神往啊!
 
后退
顶部